引用本文: 王朝阳, 蔡忠林, 石鑫, 吉翔, 刘宏斌. 残胃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策略进展.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7, 24(1): 120-123. doi: 10.7507/1007-9424.201605103 复制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作为胃癌的高发地区(36.21/1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1]。残胃癌(gastric stump cancer,GSC)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癌,其发病率逐年增高,由于早期GSC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就诊时已多处于进展期,加之GSC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其预后差,5 年生存率仅为18.1%[2],因此,GS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现就GSC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策略进展做一综述。
1 定义
GSC亦称胃手术后胃癌。最早是Balfour[3]在1922年首次提出,2010年日本第14版《胃癌处理规约》规定,不论初次胃部病变的良恶性,残胃发生的癌即为GSC,包括残胃复发癌[4]。近年来,随着胃部良性病变而行胃大部切除术的增多,GSC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不同文献对其发病率报道不一,国内文献[5]报道GSC患病率为0.9%~20.1%,国外文献[6]报道为1%~7%。
2 发病机制
GSC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有文献[7]报道认为,胃部良性病变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GSC的发生与胃内环境改变有关;而恶性病变术后GSC发生则可能与之前的癌前病变有关系。残胃本身就是一种癌前状态现已得到普遍认同。其他可能的因素还有:①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窦部 G 细胞数量减少致胃泌素分泌量降低,胃黏膜屏障功能及营养作用减弱。②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改变,正常胃黏膜组织经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一系列改变最终发展成胃癌,其黏膜细胞的增殖动力学依次递增。肠上皮化生作为一种癌前病变,其细胞以增殖为主,细胞凋亡则无明显变化,而这种变化可加剧细胞DNA的损伤,而这是细胞癌变的共同机制。有文献[8]报道,GSC患者的Hp感染率比一般残胃患者高,Hp感染者其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明显比未感染者严重[9],但也有文献[10]认为,Hp感染与肠化生关系不明朗。尽管报道不一,但Hp感染对GSC的影响仍值得重视。③十二指肠液及胆汁经残胃吻合口返流入胃内,致使胃内pH升高,厌氧菌生长繁殖,内源性亚硝酸盐增多,加剧胃癌前病变。④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影响,术后胃肠道重建方式与十二指肠液及胆汁返流直接相关。洪黎清等[11]的研究认为,毕Ⅱ式手术方式并不是残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但Nakagawara等[12]报道胃大部切除术后,Roux-en-Y式术后返流率为28%,毕Ⅰ式为59%,毕Ⅱ式为88%;而Morgagni等[13]分析了541例术后不同重建方式的患者临床资料,发现Roux-en-Y式GSC发病率为2.4%,毕Ⅰ式GSC发病率为2.8%,毕Ⅱ式GSC发病率为6.7%,同样证明毕Ⅱ式发病率最高。而在GSC的发病部位中,残胃吻合口发生率多见,尤其对于毕Ⅱ式吻合的患者[14]。据Tokunaga等[15]分析了167例GSC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胃部良性病变首次术后吻合口GSC发生率为51%,恶性病变术后吻合口GSC发生率为17%。毕Ⅱ式术后胃肠正常解剖结构发生较大改变,返流液需经吻合口进人输出襻,而吻合口是最早和最易受返流液影响的部位;而在分子水平上,毕Ⅱ式术后的患者微卫星不稳定的发生率较毕Ⅰ式为高。毕Ⅰ式手术虽保留了幽门,但由于迷走神经的破坏,胃壁蠕动和分泌功能减弱,导致胆汁返流,产生致癌因素。Roux-en-Y式吻合可相对减少吻合口返流,据临床资料研究[16-17]显示:Roux-en-Y式术后可以减少残胃炎的发生,但是否能降低术后GSC的发生尚未定论。⑤EB病毒感染。EB病毒可致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时间的感染会引起EB病毒相关胃癌[18]。但也有文献[19]指出,GSC中并没有攻击性强的EB病毒,两者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⑥遗传因素。GSC男女发病率约为6:1,残胃中的RUNX3低表达及甲基化水平可预测残胃致癌风险;另外,残胃息肉有较高致癌性,p53基因突变则与残胃息肉有密切关系;癌基因c-myc的激活和抑癌基因PTEN的失活也与GSC的发生有关。
3 诊断
因GSC早期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易和胃肠道良性病变相混淆,加上早期诊断较困难,故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胃镜加黏膜活检是诊断GSC的首选措施,特别是对早期残胃病变,其确诊率达90%左右,但其对术前病理分期效果欠佳。国内吴齐等[20]报道,应用超声内镜对术前GSC病理分期诊断率达81%(T 分期)和76%(N 分期),能进一步了解肿瘤的浸润及转移情况。CT对GSC的检查虽效果欠佳,但有助于评估已有肿瘤的转移情况[21]。据文献[22]报道,螺旋CT对GSC的分期辨别率有较大的价值。孙永康[23]通过研究发现,因GSC早期不易诊断,加上术后胃肠道解剖结构的改变及残胃形态学变化,致X线检查较为困难。综上,内镜及黏膜活检对诊断GSC极其重要。对胃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特别是术后10年以上者,无论有无症状,都应常规进行检查,而胃癌根治术后的患者应每年行内镜检查及活检,对发现黏膜可疑分化者,应增加内镜检查次数,尽量做出早期诊断。
4 治疗
4.1 内镜治疗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内镜治疗GSC的两种方式。国外文献[24]报道,ESD治疗早期GSC,癌灶整块切除率达97%,完整切除率为74%,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做临床研究。由于术后残胃腔较小,缝合处大量纤维化,传统的ESD方式难以整块切除纤维化严重的区域。有学者[25]报道绝缘透热刀(insulation-tipped diathermicknife,ITESD)较传统ESD方式对GSC的完整切除率有较大的提高,从40%提高至82%,但由于目前内镜治疗的技术难点及疗效尚不确切,仍需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4.2 手术治疗
4.2.1 肿瘤切除 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GSC的主要方法,手术方式可根据肿瘤大小、部位、类型及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及患者全身情况来决定,多数人认为无论早期或晚期GSC,均应行残胃全切除,因为整个残胃黏膜均可能癌变,而检查又难以准确发现所有病灶。有作者[26]认为,晚期GSC行姑息性手术治疗其术后生存时间与非手术治疗相当,均为 1 年以内,因此对确定为晚期GSC而又合并出血、梗阻等并发症时,若行姑息性手术应慎重考虑。切除肿瘤时应做到阴性切缘,即手术切缘至肿瘤边缘的距离至少要≥5 cm;对于晚期GSC已侵犯周围临近脏器时,而患者一般情况可耐受,可考虑行联合脏器切除术。对于年龄较大,全身状况较差,肿瘤又局限于黏膜内者,可行残胃部分切除术,以保留其部分功能。
4.2.2 淋巴结清扫 由于首次手术后残胃重建方式的不同及解剖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淋巴液回流方向发生了改变,而且癌肿多已侵犯周围脏器,形成新生淋巴管,致癌肿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王培红等[27]报道GSC的淋巴引流主要有:①沿着胃左动脉、胃短动脉、胃后动脉及脾动脉方向引流。②沿着残胃吻合的十二指肠、空肠及其系膜产生的新的淋巴通路方向引流。③癌肿侵犯食管等引起纵隔淋巴结转移。手术时应考虑到上述淋巴引流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淋巴结清扫,已期达到根治GSC的目的。目前认为,进展期GSC淋巴结清扫应包括No.1-No.4和No.7-No.13淋巴结,首次手术后行毕Ⅰ式重建者,亦应清扫No.14及No.17淋巴结,并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口和食管下端约 3 cm长;行毕Ⅱ式重建者,除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口外,还需再切除吻合口两侧各约10 cm长的空肠及Treitz韧带,并清扫空肠系膜处淋巴结;因有空肠浸润的患者预后更差,因此晚期GSC空肠浸润者应联合空肠系膜切除;若合并有其他脏器侵犯如肝脏、胆囊等,也应整块切除。若癌肿侵及食管并有望根治者,应切除足够长的食管,并清扫No.19(膈下淋巴结)、No.20(食管裂孔淋巴结)、No.108(中段食管旁淋巴结)、No.110(下段食管旁淋巴结)和No.111(膈上淋巴结)。
4.2.3 消化道重建方式 残胃全切除术后现一般选择Roux-en-Y经典术式,卫洪波等[28]认为,较合适的术式为Orr式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该术式优点是可避免发生反流性食管炎,但也有缺点如无贮存功能,因此在其基础上增加空肠贮袋是较为理想的术式。Fein等[29]研究认为,Roux-en-Y+空肠贮袋对患者术后 1 年的生活质量影响不大,但后期(3 年之后)有贮袋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无贮袋者。但也有研究[30]认为,有无贮袋对患者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影响不大。因此尚需大量的实验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功能性空肠间置空肠代胃术(functional jejunal interposition,FJ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另一种消化道重建术式,其恢复了十二指肠自然通道,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消化道功能恢复较好,但远期效果仍待进一步研究。
4.3 腹腔镜治疗
腹腔镜下行胃癌根治术最早由Goh等[31]在2001年首次报道,后来我国学者也逐渐开展了这种技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熟练掌握,其在GSC的治疗应用中也逐渐增多[32]。腹腔镜下GSC根治术较传统开腹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胃肠道功能恢复快,术后吻合口狭窄、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传统腹腔镜GSC根治术进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多采用25 mm管状吻合器,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吻合口狭窄、梗阻等并发症,据报道狭窄发生率约为2.8%[33]。而近些年发展起来的腹腔镜残胃癌切除术后行食管-空肠三角吻合技术可以减少这些并发症,因其相较于传统食管-空肠QRoux-en-Y吻合术,三角吻合的吻合口面积明显增大,术后吻合口狭窄、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34]。我国有专家[35]在三角吻合的基础上总结出空肠“R”型代胃、食管-空肠三角吻合技术,通过对10例GSC患者行腹腔镜GSC根治术、空肠“R”型代胃、食管-空肠三角吻合术的总结分析发现,行此种术式后患者的恢复情况与传统腹腔镜GSC食管-空肠三角吻合相近;但较之却具有下述优点:①空肠“R”型代胃起到“贮袋”功能,食物潴留时间延长,可防止发生倾倒综合征;②食糜通过吻合口后可在“R”环中顺蠕动循环,增加了营养吸收。③空肠“R”型代胃吻合口较三角吻合口为高,减少了食管返流的发生,同时降低了十二指肠压力,减少了十二指肠残端瘘发生等优点。但实施该术式的病例较少,还需有大宗病例的分析,远期效果仍需大宗病例的随访观察。
5 预后
GSC的预后影响因素较多,与首次手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肿瘤的类型及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清扫情况等有关。由于早期GSC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就诊时已多处于进展期,加之GSC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其预后差,5 年生存率仅为18.1%。针对GSC的发病机制,对需行手术者应做到:①严格掌握行胃切除的适应证;②胃肠吻合尽量采用能防止或减少十二指肠液反流的方式,如Roux-en-Y式;③如存在Hp感染,应彻底根治Hp;④术后常规应用胃动力及胃保护药物;⑤戒烟、戒酒。另外,对行胃大部切除的患者应加强随访,定期复查内镜,特别是术后 5 年以上的患者,出现临床症状者,更应该加强检查,争取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残胃癌患者整体生存率。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作为胃癌的高发地区(36.21/1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1]。残胃癌(gastric stump cancer,GSC)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癌,其发病率逐年增高,由于早期GSC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就诊时已多处于进展期,加之GSC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其预后差,5 年生存率仅为18.1%[2],因此,GS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现就GSC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策略进展做一综述。
1 定义
GSC亦称胃手术后胃癌。最早是Balfour[3]在1922年首次提出,2010年日本第14版《胃癌处理规约》规定,不论初次胃部病变的良恶性,残胃发生的癌即为GSC,包括残胃复发癌[4]。近年来,随着胃部良性病变而行胃大部切除术的增多,GSC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不同文献对其发病率报道不一,国内文献[5]报道GSC患病率为0.9%~20.1%,国外文献[6]报道为1%~7%。
2 发病机制
GSC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有文献[7]报道认为,胃部良性病变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GSC的发生与胃内环境改变有关;而恶性病变术后GSC发生则可能与之前的癌前病变有关系。残胃本身就是一种癌前状态现已得到普遍认同。其他可能的因素还有:①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窦部 G 细胞数量减少致胃泌素分泌量降低,胃黏膜屏障功能及营养作用减弱。②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改变,正常胃黏膜组织经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一系列改变最终发展成胃癌,其黏膜细胞的增殖动力学依次递增。肠上皮化生作为一种癌前病变,其细胞以增殖为主,细胞凋亡则无明显变化,而这种变化可加剧细胞DNA的损伤,而这是细胞癌变的共同机制。有文献[8]报道,GSC患者的Hp感染率比一般残胃患者高,Hp感染者其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明显比未感染者严重[9],但也有文献[10]认为,Hp感染与肠化生关系不明朗。尽管报道不一,但Hp感染对GSC的影响仍值得重视。③十二指肠液及胆汁经残胃吻合口返流入胃内,致使胃内pH升高,厌氧菌生长繁殖,内源性亚硝酸盐增多,加剧胃癌前病变。④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影响,术后胃肠道重建方式与十二指肠液及胆汁返流直接相关。洪黎清等[11]的研究认为,毕Ⅱ式手术方式并不是残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但Nakagawara等[12]报道胃大部切除术后,Roux-en-Y式术后返流率为28%,毕Ⅰ式为59%,毕Ⅱ式为88%;而Morgagni等[13]分析了541例术后不同重建方式的患者临床资料,发现Roux-en-Y式GSC发病率为2.4%,毕Ⅰ式GSC发病率为2.8%,毕Ⅱ式GSC发病率为6.7%,同样证明毕Ⅱ式发病率最高。而在GSC的发病部位中,残胃吻合口发生率多见,尤其对于毕Ⅱ式吻合的患者[14]。据Tokunaga等[15]分析了167例GSC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胃部良性病变首次术后吻合口GSC发生率为51%,恶性病变术后吻合口GSC发生率为17%。毕Ⅱ式术后胃肠正常解剖结构发生较大改变,返流液需经吻合口进人输出襻,而吻合口是最早和最易受返流液影响的部位;而在分子水平上,毕Ⅱ式术后的患者微卫星不稳定的发生率较毕Ⅰ式为高。毕Ⅰ式手术虽保留了幽门,但由于迷走神经的破坏,胃壁蠕动和分泌功能减弱,导致胆汁返流,产生致癌因素。Roux-en-Y式吻合可相对减少吻合口返流,据临床资料研究[16-17]显示:Roux-en-Y式术后可以减少残胃炎的发生,但是否能降低术后GSC的发生尚未定论。⑤EB病毒感染。EB病毒可致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时间的感染会引起EB病毒相关胃癌[18]。但也有文献[19]指出,GSC中并没有攻击性强的EB病毒,两者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⑥遗传因素。GSC男女发病率约为6:1,残胃中的RUNX3低表达及甲基化水平可预测残胃致癌风险;另外,残胃息肉有较高致癌性,p53基因突变则与残胃息肉有密切关系;癌基因c-myc的激活和抑癌基因PTEN的失活也与GSC的发生有关。
3 诊断
因GSC早期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易和胃肠道良性病变相混淆,加上早期诊断较困难,故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胃镜加黏膜活检是诊断GSC的首选措施,特别是对早期残胃病变,其确诊率达90%左右,但其对术前病理分期效果欠佳。国内吴齐等[20]报道,应用超声内镜对术前GSC病理分期诊断率达81%(T 分期)和76%(N 分期),能进一步了解肿瘤的浸润及转移情况。CT对GSC的检查虽效果欠佳,但有助于评估已有肿瘤的转移情况[21]。据文献[22]报道,螺旋CT对GSC的分期辨别率有较大的价值。孙永康[23]通过研究发现,因GSC早期不易诊断,加上术后胃肠道解剖结构的改变及残胃形态学变化,致X线检查较为困难。综上,内镜及黏膜活检对诊断GSC极其重要。对胃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特别是术后10年以上者,无论有无症状,都应常规进行检查,而胃癌根治术后的患者应每年行内镜检查及活检,对发现黏膜可疑分化者,应增加内镜检查次数,尽量做出早期诊断。
4 治疗
4.1 内镜治疗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内镜治疗GSC的两种方式。国外文献[24]报道,ESD治疗早期GSC,癌灶整块切除率达97%,完整切除率为74%,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做临床研究。由于术后残胃腔较小,缝合处大量纤维化,传统的ESD方式难以整块切除纤维化严重的区域。有学者[25]报道绝缘透热刀(insulation-tipped diathermicknife,ITESD)较传统ESD方式对GSC的完整切除率有较大的提高,从40%提高至82%,但由于目前内镜治疗的技术难点及疗效尚不确切,仍需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4.2 手术治疗
4.2.1 肿瘤切除 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GSC的主要方法,手术方式可根据肿瘤大小、部位、类型及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及患者全身情况来决定,多数人认为无论早期或晚期GSC,均应行残胃全切除,因为整个残胃黏膜均可能癌变,而检查又难以准确发现所有病灶。有作者[26]认为,晚期GSC行姑息性手术治疗其术后生存时间与非手术治疗相当,均为 1 年以内,因此对确定为晚期GSC而又合并出血、梗阻等并发症时,若行姑息性手术应慎重考虑。切除肿瘤时应做到阴性切缘,即手术切缘至肿瘤边缘的距离至少要≥5 cm;对于晚期GSC已侵犯周围临近脏器时,而患者一般情况可耐受,可考虑行联合脏器切除术。对于年龄较大,全身状况较差,肿瘤又局限于黏膜内者,可行残胃部分切除术,以保留其部分功能。
4.2.2 淋巴结清扫 由于首次手术后残胃重建方式的不同及解剖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淋巴液回流方向发生了改变,而且癌肿多已侵犯周围脏器,形成新生淋巴管,致癌肿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王培红等[27]报道GSC的淋巴引流主要有:①沿着胃左动脉、胃短动脉、胃后动脉及脾动脉方向引流。②沿着残胃吻合的十二指肠、空肠及其系膜产生的新的淋巴通路方向引流。③癌肿侵犯食管等引起纵隔淋巴结转移。手术时应考虑到上述淋巴引流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淋巴结清扫,已期达到根治GSC的目的。目前认为,进展期GSC淋巴结清扫应包括No.1-No.4和No.7-No.13淋巴结,首次手术后行毕Ⅰ式重建者,亦应清扫No.14及No.17淋巴结,并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口和食管下端约 3 cm长;行毕Ⅱ式重建者,除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口外,还需再切除吻合口两侧各约10 cm长的空肠及Treitz韧带,并清扫空肠系膜处淋巴结;因有空肠浸润的患者预后更差,因此晚期GSC空肠浸润者应联合空肠系膜切除;若合并有其他脏器侵犯如肝脏、胆囊等,也应整块切除。若癌肿侵及食管并有望根治者,应切除足够长的食管,并清扫No.19(膈下淋巴结)、No.20(食管裂孔淋巴结)、No.108(中段食管旁淋巴结)、No.110(下段食管旁淋巴结)和No.111(膈上淋巴结)。
4.2.3 消化道重建方式 残胃全切除术后现一般选择Roux-en-Y经典术式,卫洪波等[28]认为,较合适的术式为Orr式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该术式优点是可避免发生反流性食管炎,但也有缺点如无贮存功能,因此在其基础上增加空肠贮袋是较为理想的术式。Fein等[29]研究认为,Roux-en-Y+空肠贮袋对患者术后 1 年的生活质量影响不大,但后期(3 年之后)有贮袋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无贮袋者。但也有研究[30]认为,有无贮袋对患者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影响不大。因此尚需大量的实验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功能性空肠间置空肠代胃术(functional jejunal interposition,FJ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另一种消化道重建术式,其恢复了十二指肠自然通道,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消化道功能恢复较好,但远期效果仍待进一步研究。
4.3 腹腔镜治疗
腹腔镜下行胃癌根治术最早由Goh等[31]在2001年首次报道,后来我国学者也逐渐开展了这种技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熟练掌握,其在GSC的治疗应用中也逐渐增多[32]。腹腔镜下GSC根治术较传统开腹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胃肠道功能恢复快,术后吻合口狭窄、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传统腹腔镜GSC根治术进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多采用25 mm管状吻合器,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吻合口狭窄、梗阻等并发症,据报道狭窄发生率约为2.8%[33]。而近些年发展起来的腹腔镜残胃癌切除术后行食管-空肠三角吻合技术可以减少这些并发症,因其相较于传统食管-空肠QRoux-en-Y吻合术,三角吻合的吻合口面积明显增大,术后吻合口狭窄、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34]。我国有专家[35]在三角吻合的基础上总结出空肠“R”型代胃、食管-空肠三角吻合技术,通过对10例GSC患者行腹腔镜GSC根治术、空肠“R”型代胃、食管-空肠三角吻合术的总结分析发现,行此种术式后患者的恢复情况与传统腹腔镜GSC食管-空肠三角吻合相近;但较之却具有下述优点:①空肠“R”型代胃起到“贮袋”功能,食物潴留时间延长,可防止发生倾倒综合征;②食糜通过吻合口后可在“R”环中顺蠕动循环,增加了营养吸收。③空肠“R”型代胃吻合口较三角吻合口为高,减少了食管返流的发生,同时降低了十二指肠压力,减少了十二指肠残端瘘发生等优点。但实施该术式的病例较少,还需有大宗病例的分析,远期效果仍需大宗病例的随访观察。
5 预后
GSC的预后影响因素较多,与首次手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肿瘤的类型及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清扫情况等有关。由于早期GSC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就诊时已多处于进展期,加之GSC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其预后差,5 年生存率仅为18.1%。针对GSC的发病机制,对需行手术者应做到:①严格掌握行胃切除的适应证;②胃肠吻合尽量采用能防止或减少十二指肠液反流的方式,如Roux-en-Y式;③如存在Hp感染,应彻底根治Hp;④术后常规应用胃动力及胃保护药物;⑤戒烟、戒酒。另外,对行胃大部切除的患者应加强随访,定期复查内镜,特别是术后 5 年以上的患者,出现临床症状者,更应该加强检查,争取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残胃癌患者整体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