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郭琳, 刘兴, 孙威. 腹腔镜与开腹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7, 24(2): 210-214. doi: 10.7507/1007-9424.201606063 复制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在临床上并不罕见[1-2],其治疗的关键是解除梗阻、恢复肠道通畅。本病的主要术式包括 Treitz 韧带松解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十二指肠切断前移吻合术、胃大部切除空肠吻合术、胃空肠吻合术、肠系膜上动脉移位、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等。各种手术的效果取决于是否能够充分有效地引流十二指肠内容物。Treitz 韧带松解术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即使可以引流食物,但是无法引流胆汁和胰液,手术后患者的症状无法完全缓解。单纯胃空肠吻合术可以使食物不通过十二指肠,但是胃空肠吻合口距离梗阻部位较远,留下了较长的盲端,手术后无法解决十二指肠淤积的症状,而且改变了胆汁、胰液的生理通道,有可能引起胃溃疡。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术(BillrothⅡ 式),因为十二指肠残端缝闭,在十二指肠残端与梗阻部位之间为闭袢性十二指肠不全梗阻,胆汁、胰液的排出受到阻碍,容易反复出现症状或梗阻性黄疽。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能够消除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所导致的习惯性逆蠕动而造成的呕吐频繁,不存在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与梗阻部位之间的盲袢,所以不存在十二指肠内容物的潴留[3-4]。所以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适用于病情严重、十二指肠逆蠕动强烈并持久存在且其他手术治疗无效者[5-7]。目前,腹腔镜手术在胃肠外科应用非常广泛,大部分开腹手术均能在腹腔镜下进行,而且腹腔镜手术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优势[8-9]。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对比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外科 2012 年 12 月至 2015 年 12 月期间行腹腔镜或开腹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手术和术后随访资料,评价腹腔镜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该术式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术前常规行上消化道造影、腹部 CT 或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并符合以下条件:①病程在 2 年以上;②频繁出现呕吐,进食后疼痛不明显而明显腹胀,呕吐后则好转;③进食后改为俯卧位后,患者的呕吐症状无法减轻;④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扩张明显,逆蠕动频繁而又强烈,幽门开放,胃部扩张而且弛缓无力(图 1–3);⑤十二指肠充气试验显示肠腔扩张,直径大于 8 cm,十二指肠充气压力为 15~17 cm H2O(1 cm H2O = 0.098 kPa)。



1.2 手术方法
1.2.1 腹腔镜手术 患者平卧大字位,5 孔法。脐孔上或下缘行 10 mm 戳孔置镜头,探查腹腔镜可行性后,左侧腋前线肋缘下 2 cm 置入 12 mm 戳卡为主操作孔,左侧锁骨中线平脐上 2 cm 置入 5 mm 戳卡,右侧腋前线肋缘下置入 5 mm 戳卡,右侧锁骨中线平脐上 2 cm 置入 5 mm 戳卡为辅助操作孔。分别提起大网膜及胃结肠韧带,用超声刀切开,向上游离至胃网膜左右血管交界处,向远至幽门处。向下牵拉胃体,游离胃小弯侧,向上至胃左右血管交界处,向远至幽门处。取上腹正中小切口,长约 5 cm,电刀逐层入腹,距幽门 1 cm 切断十二指肠,以烟包缝合器完成烟包缝合,将吻合器钉座置入十二指肠断端后结扎荷包缝线。在胃网膜左右血管交界处及胃左右血管交界处连线间断胃,移去标本(图 4),小弯侧胃断端用切闭夹闭,大弯侧胃断端直钳夹闭以备吻合。距 Treitz 韧带 15 cm 切断空肠,远端空肠断端经结肠前上提,与十二指肠断端行端端吻合,距此吻合口 10~15 cm 空肠与近端胃断端后壁行侧侧吻合,胃大弯侧断端切闭夹闭,距胃肠吻合口 40 cm 空肠与近端空肠断端行侧侧吻合,肠管残端切闭夹闭,闭合小肠系膜裂孔,输入输出段肠管并行两针。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示意图见图 5。


1.2.2 开腹手术 患者平卧,先行远端胃切除术,距 Treitz 韧带 10~15 cm 切断空肠,远端空肠断端经结肠后提向上方,与十二指肠球部行端端吻合。距此吻合口 10~15 cm 行胃与空肠端侧吻合。距胃空肠吻合口 40 cm 近侧空肠断端与远侧空肠断端行端侧吻合。吻合时注意切忌吻合口狭窄。
1.3 观察指标
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及术后止痛药物使用情况。并发症情况,包括肠梗阻、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肺部感染、切口感染。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确认手术后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各样本均进行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时用均数 ± 标准差( )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 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取非参数检验。检验水准α = 0.05。
2 结果
2.1 2 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搜集了我院 2012 年 12 月至 2015 年 12 月期间符合条件的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手术患者 51 例,其中行开腹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 28 例(开腹组),行腹腔镜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 23 例(腹腔镜组)。2 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2 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2.2.1 手术情况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间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的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组(P<0.05),并且腹腔镜组的止痛药物的使用率也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见表 2。

2.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组患者经 8~36 个月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体重增加至正常值水平。腹腔镜组有 2 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 1 例吻合口出血,1 例吻合口漏,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开腹组有 10 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分别有切口感染 2 例,肺部感染 3 例,吻合口出血 1 例,肠梗阻 3 例,另有 1 例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漏,腹腔内感染较重,治疗过程中出现粘连性肠梗阻,均经对症处理后恢复。腹腔镜组的切口感染率、肺部感染率及肠梗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而 2 组间吻合口漏及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常呈慢性经过,多见于青少年,其实质是十二指肠梗阻,发病原因与肠系膜上动脉的起点过低、Treitz 韧带过短导致牵拉、脊柱过伸、体质量下降导致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脂肪垫消失等有关。腹腔镜下胃肠道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有临床对照研究[10-11]结果显示,腹腔镜手术时间虽长于开腹组,但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腹组;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多和经验的积累,腹腔镜手术时间也在显著减少。腹腔镜手术出血量相对较少与腹腔镜手术视野的放大、手术入路的精准和术中超声刀的应用有关。在手术时间方面,经过学习曲线,操作技术不断熟练,手术技巧显著提高,所需手术时间较初期显著缩短。另外,腹腔镜手术大部分时间在封闭的腹腔内完成,避免了腹腔脏器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减少了液体的丢失,保持了腹腔内环境的稳定,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由于腹壁创伤小,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从而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12-13]。
十二指肠具有比较复杂的运动功能,主要是逆蠕动与顺蠕动。正常情况下顺蠕动大于逆蠕动,但是当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升部引起十二指肠梗阻时,逆蠕动强烈且大于顺蠕动,所以导致幽门开放,患者出现频繁呕吐的症状[14-15]。假如逆蠕动强烈且持久存在,即便是手术解除了十二指肠的梗阻,逆蠕动强烈且仍然存在,故患者的症状无法缓解,所以治疗一定要解决十二指肠逆蠕动的问题。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能够解决十二指肠的引流方向问题,当十二指肠顺蠕动时,十二指肠部分内容物通过近侧空肠与远侧空肠的吻合口进入空肠;当十二指肠逆蠕动强烈时,十二指肠内容物则可以完全经远侧空肠与十二指肠球部吻合口而进入空肠,这样可以使呕吐的症状完全消失[16-17]。
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适应证[18-20]包括:①患者病史在 2 年以上,尤其是 5 年以上更为合适;②患者有频繁呕吐的症状,而且进食后疼痛症状不明显而腹胀症状明显;③进食后患者变为俯卧位,呕吐的症状不能减轻,这是十二指肠习惯性逆蠕动的结果;④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降段和水平段扩张明显,有强烈的逆蠕动而且频繁,幽门开放,胃部扩张而且弛缓无力;⑤十二指肠肠腔扩张,直径在 8 cm 或以上;⑥应用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或十二指肠血管前移位术失败者。
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的优点:①可以消除十二指肠逆蠕动所造成的呕吐频繁的症状;②如果并发胃十二指肠溃疡或严重的胃下垂,则能够同时切除溃疡病及大部分胃体;③能够消除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所留有的盲端。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的缺点:①手术操作复杂,对患者的创伤较大;②切除部分胃体有可能引起手术后小胃症状或贫血;③患者胃窦切除之后,失去了胃泌素的分泌;④可能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21-22]。
本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组和开腹组间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的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组(P<0.05);同时,腹腔镜组因手术创伤小,手术后疼痛感较开腹组轻,因而止痛药物的使用率低于开腹组(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在 2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腹腔镜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与开腹手术有着一样的手术安全性。腹腔镜组 2 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 1 例吻合口出血,1 例吻合口漏,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开腹组 28 例中 10 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分别有切口感染 2 例,肺部感染 3 例,吻合口出血 1 例,肠梗阻 3 例,另有 1 例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漏,腹腔内感染较重,治疗过程中出现粘连性肠梗阻,以上患者予以对症处理后恢复。腹腔镜组的切口感染率、肺部感染率及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而 2 组间吻合口漏及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中,腹腔镜手术同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后疼痛感轻、胃肠功能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23-25]。应用腹腔镜行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时,要求手术者一定具有较为丰富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尤其是腹腔镜下的缝合技术,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则和手术原则,才可以有效安全地完成腹腔镜手术。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在临床上并不罕见[1-2],其治疗的关键是解除梗阻、恢复肠道通畅。本病的主要术式包括 Treitz 韧带松解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十二指肠切断前移吻合术、胃大部切除空肠吻合术、胃空肠吻合术、肠系膜上动脉移位、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等。各种手术的效果取决于是否能够充分有效地引流十二指肠内容物。Treitz 韧带松解术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即使可以引流食物,但是无法引流胆汁和胰液,手术后患者的症状无法完全缓解。单纯胃空肠吻合术可以使食物不通过十二指肠,但是胃空肠吻合口距离梗阻部位较远,留下了较长的盲端,手术后无法解决十二指肠淤积的症状,而且改变了胆汁、胰液的生理通道,有可能引起胃溃疡。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术(BillrothⅡ 式),因为十二指肠残端缝闭,在十二指肠残端与梗阻部位之间为闭袢性十二指肠不全梗阻,胆汁、胰液的排出受到阻碍,容易反复出现症状或梗阻性黄疽。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能够消除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所导致的习惯性逆蠕动而造成的呕吐频繁,不存在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与梗阻部位之间的盲袢,所以不存在十二指肠内容物的潴留[3-4]。所以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适用于病情严重、十二指肠逆蠕动强烈并持久存在且其他手术治疗无效者[5-7]。目前,腹腔镜手术在胃肠外科应用非常广泛,大部分开腹手术均能在腹腔镜下进行,而且腹腔镜手术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优势[8-9]。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对比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外科 2012 年 12 月至 2015 年 12 月期间行腹腔镜或开腹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手术和术后随访资料,评价腹腔镜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该术式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术前常规行上消化道造影、腹部 CT 或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并符合以下条件:①病程在 2 年以上;②频繁出现呕吐,进食后疼痛不明显而明显腹胀,呕吐后则好转;③进食后改为俯卧位后,患者的呕吐症状无法减轻;④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扩张明显,逆蠕动频繁而又强烈,幽门开放,胃部扩张而且弛缓无力(图 1–3);⑤十二指肠充气试验显示肠腔扩张,直径大于 8 cm,十二指肠充气压力为 15~17 cm H2O(1 cm H2O = 0.098 kPa)。



1.2 手术方法
1.2.1 腹腔镜手术 患者平卧大字位,5 孔法。脐孔上或下缘行 10 mm 戳孔置镜头,探查腹腔镜可行性后,左侧腋前线肋缘下 2 cm 置入 12 mm 戳卡为主操作孔,左侧锁骨中线平脐上 2 cm 置入 5 mm 戳卡,右侧腋前线肋缘下置入 5 mm 戳卡,右侧锁骨中线平脐上 2 cm 置入 5 mm 戳卡为辅助操作孔。分别提起大网膜及胃结肠韧带,用超声刀切开,向上游离至胃网膜左右血管交界处,向远至幽门处。向下牵拉胃体,游离胃小弯侧,向上至胃左右血管交界处,向远至幽门处。取上腹正中小切口,长约 5 cm,电刀逐层入腹,距幽门 1 cm 切断十二指肠,以烟包缝合器完成烟包缝合,将吻合器钉座置入十二指肠断端后结扎荷包缝线。在胃网膜左右血管交界处及胃左右血管交界处连线间断胃,移去标本(图 4),小弯侧胃断端用切闭夹闭,大弯侧胃断端直钳夹闭以备吻合。距 Treitz 韧带 15 cm 切断空肠,远端空肠断端经结肠前上提,与十二指肠断端行端端吻合,距此吻合口 10~15 cm 空肠与近端胃断端后壁行侧侧吻合,胃大弯侧断端切闭夹闭,距胃肠吻合口 40 cm 空肠与近端空肠断端行侧侧吻合,肠管残端切闭夹闭,闭合小肠系膜裂孔,输入输出段肠管并行两针。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示意图见图 5。


1.2.2 开腹手术 患者平卧,先行远端胃切除术,距 Treitz 韧带 10~15 cm 切断空肠,远端空肠断端经结肠后提向上方,与十二指肠球部行端端吻合。距此吻合口 10~15 cm 行胃与空肠端侧吻合。距胃空肠吻合口 40 cm 近侧空肠断端与远侧空肠断端行端侧吻合。吻合时注意切忌吻合口狭窄。
1.3 观察指标
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及术后止痛药物使用情况。并发症情况,包括肠梗阻、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肺部感染、切口感染。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确认手术后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各样本均进行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时用均数 ± 标准差( )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 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取非参数检验。检验水准α = 0.05。
2 结果
2.1 2 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搜集了我院 2012 年 12 月至 2015 年 12 月期间符合条件的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手术患者 51 例,其中行开腹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 28 例(开腹组),行腹腔镜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 23 例(腹腔镜组)。2 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2 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2.2.1 手术情况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间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的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组(P<0.05),并且腹腔镜组的止痛药物的使用率也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见表 2。

2.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组患者经 8~36 个月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体重增加至正常值水平。腹腔镜组有 2 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 1 例吻合口出血,1 例吻合口漏,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开腹组有 10 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分别有切口感染 2 例,肺部感染 3 例,吻合口出血 1 例,肠梗阻 3 例,另有 1 例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漏,腹腔内感染较重,治疗过程中出现粘连性肠梗阻,均经对症处理后恢复。腹腔镜组的切口感染率、肺部感染率及肠梗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而 2 组间吻合口漏及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常呈慢性经过,多见于青少年,其实质是十二指肠梗阻,发病原因与肠系膜上动脉的起点过低、Treitz 韧带过短导致牵拉、脊柱过伸、体质量下降导致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脂肪垫消失等有关。腹腔镜下胃肠道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有临床对照研究[10-11]结果显示,腹腔镜手术时间虽长于开腹组,但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腹组;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多和经验的积累,腹腔镜手术时间也在显著减少。腹腔镜手术出血量相对较少与腹腔镜手术视野的放大、手术入路的精准和术中超声刀的应用有关。在手术时间方面,经过学习曲线,操作技术不断熟练,手术技巧显著提高,所需手术时间较初期显著缩短。另外,腹腔镜手术大部分时间在封闭的腹腔内完成,避免了腹腔脏器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减少了液体的丢失,保持了腹腔内环境的稳定,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由于腹壁创伤小,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从而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12-13]。
十二指肠具有比较复杂的运动功能,主要是逆蠕动与顺蠕动。正常情况下顺蠕动大于逆蠕动,但是当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升部引起十二指肠梗阻时,逆蠕动强烈且大于顺蠕动,所以导致幽门开放,患者出现频繁呕吐的症状[14-15]。假如逆蠕动强烈且持久存在,即便是手术解除了十二指肠的梗阻,逆蠕动强烈且仍然存在,故患者的症状无法缓解,所以治疗一定要解决十二指肠逆蠕动的问题。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能够解决十二指肠的引流方向问题,当十二指肠顺蠕动时,十二指肠部分内容物通过近侧空肠与远侧空肠的吻合口进入空肠;当十二指肠逆蠕动强烈时,十二指肠内容物则可以完全经远侧空肠与十二指肠球部吻合口而进入空肠,这样可以使呕吐的症状完全消失[16-17]。
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适应证[18-20]包括:①患者病史在 2 年以上,尤其是 5 年以上更为合适;②患者有频繁呕吐的症状,而且进食后疼痛症状不明显而腹胀症状明显;③进食后患者变为俯卧位,呕吐的症状不能减轻,这是十二指肠习惯性逆蠕动的结果;④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降段和水平段扩张明显,有强烈的逆蠕动而且频繁,幽门开放,胃部扩张而且弛缓无力;⑤十二指肠肠腔扩张,直径在 8 cm 或以上;⑥应用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或十二指肠血管前移位术失败者。
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的优点:①可以消除十二指肠逆蠕动所造成的呕吐频繁的症状;②如果并发胃十二指肠溃疡或严重的胃下垂,则能够同时切除溃疡病及大部分胃体;③能够消除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所留有的盲端。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的缺点:①手术操作复杂,对患者的创伤较大;②切除部分胃体有可能引起手术后小胃症状或贫血;③患者胃窦切除之后,失去了胃泌素的分泌;④可能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21-22]。
本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组和开腹组间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的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组(P<0.05);同时,腹腔镜组因手术创伤小,手术后疼痛感较开腹组轻,因而止痛药物的使用率低于开腹组(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在 2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腹腔镜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与开腹手术有着一样的手术安全性。腹腔镜组 2 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 1 例吻合口出血,1 例吻合口漏,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开腹组 28 例中 10 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分别有切口感染 2 例,肺部感染 3 例,吻合口出血 1 例,肠梗阻 3 例,另有 1 例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漏,腹腔内感染较重,治疗过程中出现粘连性肠梗阻,以上患者予以对症处理后恢复。腹腔镜组的切口感染率、肺部感染率及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而 2 组间吻合口漏及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中,腹腔镜手术同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后疼痛感轻、胃肠功能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23-25]。应用腹腔镜行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时,要求手术者一定具有较为丰富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尤其是腹腔镜下的缝合技术,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则和手术原则,才可以有效安全地完成腹腔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