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于宏(女), 于宏, 吕超. 胰腺 Castleman 病 1 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7, 24(3): 366-369. doi: 10.7507/1007-9424.201607076 复制
Castleman 病(Castleman’s disease,CD)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又称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淋巴结错构瘤、血管淋巴滤泡增生症等[1]。1956 年由 Castleman 等[2]首次定义并报道了 CD。近年来,随着 CD 的报道越来越多,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的进步,而关于胰腺 CD 的报道仍然少见。现笔者通过介绍 2016 年 1 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 1 例胰腺 CD 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复习以往文献,以提高大家对该病的认识。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55 岁,因“体检发现胰腺占位 15 d”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 9.36 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阳性,确诊为糖尿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癌胚抗原(CEA)5.77 ng/mL,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阴性。腹部增强 CT 检查示:胰腺尾部类圆形稍低密度结节影,内伴点状钙化,病灶约 2.2 cm×2.3 cm 大(图 1);增强扫描动脉期见病灶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正常胰腺组织;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但仍略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其余术前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为胰岛细胞瘤,遂行腹腔镜下胰尾切除术,术中发现胰尾部的病灶与脾门血管关系密切,无法完全分离,决定行脾切除。标本送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提示:胰尾部淋巴反应性增生,术后病理确诊为胰尾部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即 CD。术后 HE 染色示肿物内见淋巴组织,大部分结构存在,局灶淋巴滤泡增生,发生中心缩小,部分套细胞呈靶环样排列,小血管增生(图 2);免疫组化染色示 CD3(+)、CD20(+)、CD21(+)、Ki-67(局灶+,约 10%)、CD10(–)、Bcl-6(部分+)、Bcl-2(+)、CD38(部分+)、CD138(–)、CD123(散在+),但未给出病理分型信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任何并发症发生。该患者于术后 1 个月复查腹部 CT 未发现肿物复发或转移,至今(2016 年 7 月)已获访 6 个月,恢复良好。


2 文献检索及复习
计算机检索 PubMed 和中文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 1956 年 7 月–2016 年 7 月。中文检索词包括“Castleman 病”“胰腺”;英文检索词包括“Castleman’s disease”“Pancreas”。共检索到相关文献 2 700 余篇,其中关于胰腺 CD 的文献有 31 篇[1,3-32],共计 32 例患者。32 例患者中,包括男 11 例,女 21 例;年龄 23~74 岁,平均年龄为 46 岁;临床表现仅为腹部疼痛 7 例,腹痛伴发热 1 例,腹痛伴面部、双下肢水肿 1 例,腹痛伴乏力 1 例,腹胀 1 例,背部疼痛 1 例,颈部淋巴结肿大 1 例,吞咽困难 1 例,发热、乏力、体质量下降 1 例,无明显临床表现 17 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部 9 例,胰腺颈部 3 例,胰腺体、尾部 16 例,胰周 4 例;肿瘤直径最小 1.5 cm,最大 7.2 cm;病理学分型为透明血管型(hyaline vascular,HV)19 例,浆细胞型(plasma cell,PC)4 例,混合型(mixed/HV-PC,MV)4 例,未给出明确病理分型 5 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切除(表 1)。

3 讨论
3.1 CD 的流行病学特征
CD 的发病率约为 21/100 万[33],属于罕见疾病,而发生于胰腺的CD 更为罕见。CD 的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34]。临床上根据肿大淋巴结分布和器官受累的情况可将 CD 分为单中心型(unicentric CD,UCD)和多中心型(multicentric CD,MCD);病理学分型可分为 HV、PC 和 MV。HV 约占 80%~90%,常无症状,临床多呈 UCD;PC 约占 10%~20%,部分伴全身症状,临床多为 MCD[35]。本组病例资料结果显示,胰腺 CD 的男女比约为 1∶2,发病的平均年龄为 46 岁,病理分型大多为 HV(19/32),大多数患者无特殊临床表现(17/32)。
3.2 CD 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CD 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多集中于炎症介质特别是白细胞介素-6(IL-6)、HIV 和人类疱疹病毒 8 型(human herpes virus 8,HHV8)、抗原呈递细胞功能异常、细胞因子调节异常等方面[35-36]。
3.3 CD 的诊断
胰腺 CD 临床上无特殊表现,其症状和体征与肿物的大小及所在的位置有关。多数患者无临床表现,多在体检时发现该病,偶有腹痛、腹胀等症状,若累及胆管或胰管可引起相应的梗阻症状。本例患者无特殊临床表现,经体检发现。该病实验室检查无特殊表现。胰腺 CD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明确定位诊断,但影像学检查较难做出定性诊断,且其 CT 表现与发生部位和病理学类型密切相关。HV 具有相对特征性的 CT 表现,包括:①沿中轴淋巴链分布的边缘不规则或模糊的孤立巨大软组织肿物;②增强 CT 呈显著持续强化特征,内部多见不同类型(包括点状、片状、不规则等)的非坏死性低密度影和特征性分支状钙化影;③病灶周围多见高强化的子灶和扩张的滋养血管影。而 PC 则缺乏特征性 CT 表现,与其他源性的肿瘤鉴别困难,必须依靠活检病理确诊。MV 具有与 HV 相似的 CT 表现。亦有报道[32]经超声引导下针吸细胞学检查确诊该病。该病的定性诊断主要通过病理诊断确定,术前较难确诊[37]。
3.4 CD 的治疗及预后
胰腺 CD 多为 UCD,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多无复发,疗效较好。有文献[34]报道,UCD 行手术切除后的生存率可达 100%,但是由于 CD 有诱发恶变的可能,仍需长期密切随访。本例患者予以手术治疗,术后 1 个月复查未发现异常,随访 6 个月期间患者恢复顺利,未诉不适。若局部病变靠近重要解剖结构则手术较复杂,可应用皮质醇激素和利妥昔单抗行新辅助治疗,待肿瘤体积缩小后再行手术治疗[36]。由于 MCD 大多具有侵袭性,并伴有全身或深部淋巴结肿大,与淋巴瘤同属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手术难以彻底切除病灶,所以 MCD 的预后不良,中位生存期仅为 26 个月[34]。治疗可选择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化疗方案,以及利妥昔单抗、抗病毒、抗 IL-6 抗体或抗 IL-6 受体抗体等药物治疗,均有助于控制病情的进展[38]。
Castleman 病(Castleman’s disease,CD)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又称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淋巴结错构瘤、血管淋巴滤泡增生症等[1]。1956 年由 Castleman 等[2]首次定义并报道了 CD。近年来,随着 CD 的报道越来越多,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的进步,而关于胰腺 CD 的报道仍然少见。现笔者通过介绍 2016 年 1 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 1 例胰腺 CD 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复习以往文献,以提高大家对该病的认识。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55 岁,因“体检发现胰腺占位 15 d”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 9.36 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阳性,确诊为糖尿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癌胚抗原(CEA)5.77 ng/mL,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阴性。腹部增强 CT 检查示:胰腺尾部类圆形稍低密度结节影,内伴点状钙化,病灶约 2.2 cm×2.3 cm 大(图 1);增强扫描动脉期见病灶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正常胰腺组织;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但仍略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其余术前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为胰岛细胞瘤,遂行腹腔镜下胰尾切除术,术中发现胰尾部的病灶与脾门血管关系密切,无法完全分离,决定行脾切除。标本送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提示:胰尾部淋巴反应性增生,术后病理确诊为胰尾部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即 CD。术后 HE 染色示肿物内见淋巴组织,大部分结构存在,局灶淋巴滤泡增生,发生中心缩小,部分套细胞呈靶环样排列,小血管增生(图 2);免疫组化染色示 CD3(+)、CD20(+)、CD21(+)、Ki-67(局灶+,约 10%)、CD10(–)、Bcl-6(部分+)、Bcl-2(+)、CD38(部分+)、CD138(–)、CD123(散在+),但未给出病理分型信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任何并发症发生。该患者于术后 1 个月复查腹部 CT 未发现肿物复发或转移,至今(2016 年 7 月)已获访 6 个月,恢复良好。


2 文献检索及复习
计算机检索 PubMed 和中文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 1956 年 7 月–2016 年 7 月。中文检索词包括“Castleman 病”“胰腺”;英文检索词包括“Castleman’s disease”“Pancreas”。共检索到相关文献 2 700 余篇,其中关于胰腺 CD 的文献有 31 篇[1,3-32],共计 32 例患者。32 例患者中,包括男 11 例,女 21 例;年龄 23~74 岁,平均年龄为 46 岁;临床表现仅为腹部疼痛 7 例,腹痛伴发热 1 例,腹痛伴面部、双下肢水肿 1 例,腹痛伴乏力 1 例,腹胀 1 例,背部疼痛 1 例,颈部淋巴结肿大 1 例,吞咽困难 1 例,发热、乏力、体质量下降 1 例,无明显临床表现 17 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部 9 例,胰腺颈部 3 例,胰腺体、尾部 16 例,胰周 4 例;肿瘤直径最小 1.5 cm,最大 7.2 cm;病理学分型为透明血管型(hyaline vascular,HV)19 例,浆细胞型(plasma cell,PC)4 例,混合型(mixed/HV-PC,MV)4 例,未给出明确病理分型 5 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切除(表 1)。

3 讨论
3.1 CD 的流行病学特征
CD 的发病率约为 21/100 万[33],属于罕见疾病,而发生于胰腺的CD 更为罕见。CD 的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34]。临床上根据肿大淋巴结分布和器官受累的情况可将 CD 分为单中心型(unicentric CD,UCD)和多中心型(multicentric CD,MCD);病理学分型可分为 HV、PC 和 MV。HV 约占 80%~90%,常无症状,临床多呈 UCD;PC 约占 10%~20%,部分伴全身症状,临床多为 MCD[35]。本组病例资料结果显示,胰腺 CD 的男女比约为 1∶2,发病的平均年龄为 46 岁,病理分型大多为 HV(19/32),大多数患者无特殊临床表现(17/32)。
3.2 CD 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CD 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多集中于炎症介质特别是白细胞介素-6(IL-6)、HIV 和人类疱疹病毒 8 型(human herpes virus 8,HHV8)、抗原呈递细胞功能异常、细胞因子调节异常等方面[35-36]。
3.3 CD 的诊断
胰腺 CD 临床上无特殊表现,其症状和体征与肿物的大小及所在的位置有关。多数患者无临床表现,多在体检时发现该病,偶有腹痛、腹胀等症状,若累及胆管或胰管可引起相应的梗阻症状。本例患者无特殊临床表现,经体检发现。该病实验室检查无特殊表现。胰腺 CD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明确定位诊断,但影像学检查较难做出定性诊断,且其 CT 表现与发生部位和病理学类型密切相关。HV 具有相对特征性的 CT 表现,包括:①沿中轴淋巴链分布的边缘不规则或模糊的孤立巨大软组织肿物;②增强 CT 呈显著持续强化特征,内部多见不同类型(包括点状、片状、不规则等)的非坏死性低密度影和特征性分支状钙化影;③病灶周围多见高强化的子灶和扩张的滋养血管影。而 PC 则缺乏特征性 CT 表现,与其他源性的肿瘤鉴别困难,必须依靠活检病理确诊。MV 具有与 HV 相似的 CT 表现。亦有报道[32]经超声引导下针吸细胞学检查确诊该病。该病的定性诊断主要通过病理诊断确定,术前较难确诊[37]。
3.4 CD 的治疗及预后
胰腺 CD 多为 UCD,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多无复发,疗效较好。有文献[34]报道,UCD 行手术切除后的生存率可达 100%,但是由于 CD 有诱发恶变的可能,仍需长期密切随访。本例患者予以手术治疗,术后 1 个月复查未发现异常,随访 6 个月期间患者恢复顺利,未诉不适。若局部病变靠近重要解剖结构则手术较复杂,可应用皮质醇激素和利妥昔单抗行新辅助治疗,待肿瘤体积缩小后再行手术治疗[36]。由于 MCD 大多具有侵袭性,并伴有全身或深部淋巴结肿大,与淋巴瘤同属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手术难以彻底切除病灶,所以 MCD 的预后不良,中位生存期仅为 26 个月[34]。治疗可选择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化疗方案,以及利妥昔单抗、抗病毒、抗 IL-6 抗体或抗 IL-6 受体抗体等药物治疗,均有助于控制病情的进展[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