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徐土炳, 李莉, 母汉正, 罗兴迪, 帅领, 张玉君. 经门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R1、-βR2 的影响.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7, 24(8): 953-957. doi: 10.7507/1007-9424.201612081 复制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肝类疾病,主要是指由病毒、乙醇、药物、毒物等引起的肝细胞严重损害,进而导致乏力、深度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腹水等临床综合征的出现,其发病较急,若不能及时救治则会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4]。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死亡率也较高,治疗难度相当大。原位肝移植虽然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式,但是其费用较为昂贵,供肝来源也困难,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使用[5-6]。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也开始应用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中,且其重现性好、费用低、运作方便,治疗效果较好,但其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7]。因此,本研究选取雄性 SD 大鼠制作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然后观察其对肝脏的组织形态、原位细胞凋亡情况及转化生长因子-β 受体(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希望能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及实验动物
1.1.1 主要材料和试剂 DMEM 低糖培养基,购自美国 Gibco 公司;四氯化碳,购自美国 Sigma 公司;TGF-βR1 和 TGF-βR2 一抗(兔抗),购自美国 Abcam 公司。
1.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清洁级雄性 SD 大鼠 60 只,体质量 200~240 g;另外抽取 6 只体质量 80~100 g 的 SD 大鼠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大鼠均购至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合格证号:SCXH(沪)2008-0006,饲养于二级动物室,饲养环境为恒温 24 ℃,湿度 55%~60%,分笼饲养。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60 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组,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组再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每组 20 只大鼠。
1.2 实验方法
1.2.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将 6 只 SD 大鼠脱颈处死后取股骨和胫骨,切除两端骨骺后显露骨髓腔,以 DMEM 培养液冲洗骨髓腔,收集细胞悬液后以 8 000 r/min(r=3 cm)离心 10 min,用 DMEM 冲洗 2 次后重新悬浮于 DMEM 培养基中置于 37 ℃、5% CO2 条件下培养,每 48 h 换液 1 次。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待细胞在瓶底汇合至 90% 左右时倾去培养液,收集细胞后进行传代培养,取第 2 代细胞备用。
1.2.2 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的制备 禁食 12 h后,腹腔注射四氯化碳蓖麻油溶液(体积比 1∶1),一次性注射,剂量为 4 mL/kg。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
1.2.3 干预措施 造模后 24 h,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大鼠经门静脉缓慢注入 DAPI 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 1 mL;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而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注意各组的保暖。
1.2.4 肝脏组织形态学观察 处理后第 7 天时将各组大鼠采用 10% 水合氯醛(0.3 mL/100 g)进行麻醉,于右肝同一部位取少量肝脏组织(大小约为2.0 cm×2.0 cm×0.5 cm),10% 甲醛溶液固定 24 h 后作连续切片,常规石蜡包埋后苏木精-伊红(HE)染色封片,于光镜下观察各组肝脏组织形态。
1.2.5 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 将各组肝脏组织石蜡切片放入干燥箱内烘烤 30 min,利用二甲苯进行脱蜡,梯度乙醇脱水和水化,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试剂盒,DAB 显色,苏木精复染,后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脂封片,显微镜下观察原位细胞的凋亡情况。阴性对照仅加突光素标记的 dUTP 液,其他操作相同。结果判断:原位凋亡的阳性细胞表现为细胞核染色成棕黄色颗粒,每张切片随机选取选个 5 视野,每个视野计数 100 个肝细胞,计算凋亡细胞百分比的均数,即凋亡指数。
1.2.6 Western blot 法测定肝脏组织中 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表达情况 取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约 100 mg,以 PBS 冲洗 2 次后加细胞裂解液,匀浆 3~5 min 后以 12 000 r/min(r=3 cm)离心 10 min,取上清液加入 BCA 试剂盒检测蛋白浓度,随后行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凝胶取出后放入转膜液中浸泡,以 100 mA 电流转膜后将凝胶转移至 PVDF 膜上。将 PVDF 膜封闭好后放入杂交袋内,加入一抗兔抗 TGF-βR1 和兔抗 TGF-βR2,振荡过夜。以 TBS 洗膜 2 次再放入盛有碱性磷酸酶标记的二抗中孵育 1 h,放射显影并测量条带的灰度值,以 GAPDH 作为内参照,两者灰度的比值即为其蛋白相对表达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 LSD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 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存活情况
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术后 1 周存活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的术后 1 周存活率明显高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各组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
急性肝功能衰竭组的肝细胞呈弥漫性坏死,肝索解离,小叶结构模糊不清,见大量桥接样坏死,小叶内及汇管区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残存肝细胞水肿变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肝小叶结构逐渐恢复,汇管区可见胆管增生,周围可见正常肝细胞(图 1)。

2.3 各组肝细胞凋亡指数比较
原位凋亡阳性细胞表现为细胞核染色呈棕黄色颗粒(图 2)。急性肝功能衰竭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肝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的细胞凋亡指数较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明显降低(P<0.05)。见表 2。


2.4 各组肝脏组织中 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 法测定各组肝脏组织中 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表达的定性结果见图 3。急性肝功能衰竭组的肝脏组织中 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的肝脏组织中 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明显降低(P<0.05),见表 3。


3 讨论
肝功能衰竭是多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8-11]。
引起肝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药物、肝毒性物质等。临床上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将肝功能衰竭分为急性肝功能衰竭、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和慢性肝功能衰竭 4 种,其中急性肝功能衰竭起病急,发展快,患者多在发病 2 周内出现以 Ⅱ 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功能衰竭症候群,死亡率高[12-15]。
目前针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仍没有统一有效的标准,一般采用原位肝移植进行治疗,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其费用较为昂贵,供肝来源较少,且术后的排斥反应、继发感染等也会影响患者的预后[16-18]。因此,探索新的、有效的、费用更低的治疗技术对于改善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干细胞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干细胞移植也开始被应用于肝脏疾病的治疗过程,其重现性较好,操作也较为简便,费用也较低,治疗效果较好,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最为常用的种子细胞[19-2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能自我更新并定向分化生成组织的多潜能干细胞,存在于骨髓基质内,可在一些生长因子的诱导下向成骨细胞系、成软骨细胞系方向分化,进而分化成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成肌细胞、神经元样细胞等多种非造血组织来源的组织细胞[21-2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材也较为方便,取材时对供体损伤较小,体外培养的活性也较好,在肝功能衰竭、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23]。
本研究采用雄性 SD 大鼠制作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然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并将治疗后的肝组织形态、原位细胞凋亡情况与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术后 1 周存活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术后 1 周存活率明显高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组(P<0.05),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肝功能衰竭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能明显降低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死亡率;进一步观察肝脏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急性肝功能衰竭组大鼠的肝细胞弥漫性坏死,肝索解离,小叶结构模糊不清,见大量桥接样坏死,小叶内及汇管区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残存肝细胞水肿变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肝小叶结构逐渐恢复,汇管区可见胆管增生,周围可见正常肝细胞,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肝细胞的增殖,并能减轻肝组织炎症,改善大鼠肝功能衰竭症状;同时发现,急性肝功能衰竭组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细胞凋亡指数较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明显降低(P<0.05),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抑制肝细胞的凋亡,从而减轻肝损伤,并促进肝损伤后组织的恢复。
TGF-β 是一组新近发现的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的 TGF-β 超家族,其能使正常的成纤维细胞的表型发生转化,促进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抑制其降解,但其过表达往往会引起不可逆的组织纤维化,继而参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和发展过程[24-25]。TGF-β1 和 TGF-β2 是 TGF-β 的亚型,主要参与移植物组织结构重建和血管硬化过程,并能通过对血小板源性细胞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来调控促进细胞外基质的产生,最终导致间质纤维化[26-27]。在本研究中发现,急性肝功能衰竭组的肝脏组织中 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的肝脏组织中 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明显降低,结果提示,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的表达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有一定的关系,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明显降低 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表达,这可能也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机制之一。但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具体机制仍需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细胞损伤的恢复中能抑制肝细胞凋亡,而其机制可能与调节 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的表达有关,但其具体调节通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肝类疾病,主要是指由病毒、乙醇、药物、毒物等引起的肝细胞严重损害,进而导致乏力、深度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腹水等临床综合征的出现,其发病较急,若不能及时救治则会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4]。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死亡率也较高,治疗难度相当大。原位肝移植虽然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式,但是其费用较为昂贵,供肝来源也困难,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使用[5-6]。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也开始应用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中,且其重现性好、费用低、运作方便,治疗效果较好,但其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7]。因此,本研究选取雄性 SD 大鼠制作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然后观察其对肝脏的组织形态、原位细胞凋亡情况及转化生长因子-β 受体(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希望能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及实验动物
1.1.1 主要材料和试剂 DMEM 低糖培养基,购自美国 Gibco 公司;四氯化碳,购自美国 Sigma 公司;TGF-βR1 和 TGF-βR2 一抗(兔抗),购自美国 Abcam 公司。
1.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清洁级雄性 SD 大鼠 60 只,体质量 200~240 g;另外抽取 6 只体质量 80~100 g 的 SD 大鼠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大鼠均购至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合格证号:SCXH(沪)2008-0006,饲养于二级动物室,饲养环境为恒温 24 ℃,湿度 55%~60%,分笼饲养。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60 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组,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组再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每组 20 只大鼠。
1.2 实验方法
1.2.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将 6 只 SD 大鼠脱颈处死后取股骨和胫骨,切除两端骨骺后显露骨髓腔,以 DMEM 培养液冲洗骨髓腔,收集细胞悬液后以 8 000 r/min(r=3 cm)离心 10 min,用 DMEM 冲洗 2 次后重新悬浮于 DMEM 培养基中置于 37 ℃、5% CO2 条件下培养,每 48 h 换液 1 次。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待细胞在瓶底汇合至 90% 左右时倾去培养液,收集细胞后进行传代培养,取第 2 代细胞备用。
1.2.2 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的制备 禁食 12 h后,腹腔注射四氯化碳蓖麻油溶液(体积比 1∶1),一次性注射,剂量为 4 mL/kg。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
1.2.3 干预措施 造模后 24 h,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大鼠经门静脉缓慢注入 DAPI 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 1 mL;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而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注意各组的保暖。
1.2.4 肝脏组织形态学观察 处理后第 7 天时将各组大鼠采用 10% 水合氯醛(0.3 mL/100 g)进行麻醉,于右肝同一部位取少量肝脏组织(大小约为2.0 cm×2.0 cm×0.5 cm),10% 甲醛溶液固定 24 h 后作连续切片,常规石蜡包埋后苏木精-伊红(HE)染色封片,于光镜下观察各组肝脏组织形态。
1.2.5 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 将各组肝脏组织石蜡切片放入干燥箱内烘烤 30 min,利用二甲苯进行脱蜡,梯度乙醇脱水和水化,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试剂盒,DAB 显色,苏木精复染,后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脂封片,显微镜下观察原位细胞的凋亡情况。阴性对照仅加突光素标记的 dUTP 液,其他操作相同。结果判断:原位凋亡的阳性细胞表现为细胞核染色成棕黄色颗粒,每张切片随机选取选个 5 视野,每个视野计数 100 个肝细胞,计算凋亡细胞百分比的均数,即凋亡指数。
1.2.6 Western blot 法测定肝脏组织中 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表达情况 取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约 100 mg,以 PBS 冲洗 2 次后加细胞裂解液,匀浆 3~5 min 后以 12 000 r/min(r=3 cm)离心 10 min,取上清液加入 BCA 试剂盒检测蛋白浓度,随后行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凝胶取出后放入转膜液中浸泡,以 100 mA 电流转膜后将凝胶转移至 PVDF 膜上。将 PVDF 膜封闭好后放入杂交袋内,加入一抗兔抗 TGF-βR1 和兔抗 TGF-βR2,振荡过夜。以 TBS 洗膜 2 次再放入盛有碱性磷酸酶标记的二抗中孵育 1 h,放射显影并测量条带的灰度值,以 GAPDH 作为内参照,两者灰度的比值即为其蛋白相对表达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 LSD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 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存活情况
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术后 1 周存活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的术后 1 周存活率明显高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各组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
急性肝功能衰竭组的肝细胞呈弥漫性坏死,肝索解离,小叶结构模糊不清,见大量桥接样坏死,小叶内及汇管区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残存肝细胞水肿变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肝小叶结构逐渐恢复,汇管区可见胆管增生,周围可见正常肝细胞(图 1)。

2.3 各组肝细胞凋亡指数比较
原位凋亡阳性细胞表现为细胞核染色呈棕黄色颗粒(图 2)。急性肝功能衰竭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肝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的细胞凋亡指数较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明显降低(P<0.05)。见表 2。


2.4 各组肝脏组织中 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 法测定各组肝脏组织中 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表达的定性结果见图 3。急性肝功能衰竭组的肝脏组织中 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的肝脏组织中 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明显降低(P<0.05),见表 3。


3 讨论
肝功能衰竭是多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8-11]。
引起肝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药物、肝毒性物质等。临床上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将肝功能衰竭分为急性肝功能衰竭、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和慢性肝功能衰竭 4 种,其中急性肝功能衰竭起病急,发展快,患者多在发病 2 周内出现以 Ⅱ 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功能衰竭症候群,死亡率高[12-15]。
目前针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仍没有统一有效的标准,一般采用原位肝移植进行治疗,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其费用较为昂贵,供肝来源较少,且术后的排斥反应、继发感染等也会影响患者的预后[16-18]。因此,探索新的、有效的、费用更低的治疗技术对于改善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干细胞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干细胞移植也开始被应用于肝脏疾病的治疗过程,其重现性较好,操作也较为简便,费用也较低,治疗效果较好,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最为常用的种子细胞[19-2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能自我更新并定向分化生成组织的多潜能干细胞,存在于骨髓基质内,可在一些生长因子的诱导下向成骨细胞系、成软骨细胞系方向分化,进而分化成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成肌细胞、神经元样细胞等多种非造血组织来源的组织细胞[21-2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材也较为方便,取材时对供体损伤较小,体外培养的活性也较好,在肝功能衰竭、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23]。
本研究采用雄性 SD 大鼠制作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然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并将治疗后的肝组织形态、原位细胞凋亡情况与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术后 1 周存活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术后 1 周存活率明显高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组(P<0.05),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肝功能衰竭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能明显降低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死亡率;进一步观察肝脏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急性肝功能衰竭组大鼠的肝细胞弥漫性坏死,肝索解离,小叶结构模糊不清,见大量桥接样坏死,小叶内及汇管区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残存肝细胞水肿变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肝小叶结构逐渐恢复,汇管区可见胆管增生,周围可见正常肝细胞,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肝细胞的增殖,并能减轻肝组织炎症,改善大鼠肝功能衰竭症状;同时发现,急性肝功能衰竭组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细胞凋亡指数较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明显降低(P<0.05),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抑制肝细胞的凋亡,从而减轻肝损伤,并促进肝损伤后组织的恢复。
TGF-β 是一组新近发现的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的 TGF-β 超家族,其能使正常的成纤维细胞的表型发生转化,促进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抑制其降解,但其过表达往往会引起不可逆的组织纤维化,继而参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和发展过程[24-25]。TGF-β1 和 TGF-β2 是 TGF-β 的亚型,主要参与移植物组织结构重建和血管硬化过程,并能通过对血小板源性细胞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来调控促进细胞外基质的产生,最终导致间质纤维化[26-27]。在本研究中发现,急性肝功能衰竭组的肝脏组织中 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的肝脏组织中 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明显降低,结果提示,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的表达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有一定的关系,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明显降低 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表达,这可能也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机制之一。但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具体机制仍需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细胞损伤的恢复中能抑制肝细胞凋亡,而其机制可能与调节 TGF-βR1 和 TGF-βR2 蛋白的表达有关,但其具体调节通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