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朱信强, 管文贤. CD31 联合 D2-40 检测在同时性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中的研究.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7, 24(12): 1473-1479. doi: 10.7507/1007-9424.201706085 复制
结直肠肿瘤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成为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1],虽然目前的医疗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结直肠癌的 5 年存活率并未显著提高,在死亡患者中,腹膜转移的发生率高达 40%~80%[2]。因此,寻找一些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生物学标记对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血管和淋巴管是最常见的转移通道。Choi 等[3]对血管和淋巴管标志物 CD31 和 D2-40 在乳腺癌转移及预后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二者用于评估乳腺癌的预后及转移有重要作用,但联合检测 CD31 和 D2-40 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相关性研究不多。为此,本研究联合检测了 CD31 和 D2-40 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关系,以期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早期诊治提供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诊断为结直肠癌且有明确的电子肠镜及活检病理结果,有完整的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有完善的基线资料如 MRI、CT 及血液学检测结果。排除术前行新辅助治疗、合并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及炎性肠道病变者。
1.2 研究对象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本研究选取了 2013–2016 年期间宿迁市人民医院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 59 例,其中伴腹膜转移者 19 例,不伴腹膜转移者 40 例,伴或不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仅 CA125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1。另取正常结肠组织 6 例,来自宿迁市人民医院非肿瘤结肠造瘘还纳标本,其中男 4 例,女 2 例;年龄 34~56 岁、中位年龄 47.5 岁;CA125 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

1.3 方法
1.3.1 CD31 和 D2-40 蛋白表达的检测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MaxVision 一步法检测结直肠组织中 CD31 和 D2-40蛋白表达情况,其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MaxVision 一步法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选取研究对象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均得到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授权备案。
1.3.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判定
由宿迁市人民医院 2 位病理学主任医师运用双盲法分析结果。① CD31 定位于细胞膜,阳性染色均为棕黄色。CD31 阳性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参照 Weidner 校正方法[4]并加以调整。在肿瘤交界处软组织区要去除平滑肌和相应管腔直径的血管,这些组织影响微血管计数。用低倍镜随机观察 3 个微血管数量最多的区域,取其平均值作为微血管密度值。② D2-40阳性表达为棕黄色,定位于淋巴内皮细胞的胞质中。D2-40 阳性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分析[5],首先用低倍镜,选择其中 3 个脉管集中区域,然后在高倍镜下进一步观察着色细胞的形状,只要能区分开血管、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则标记为 1 个微淋巴管数目,取其 3 处平均值作为该组织的 D2-40 微淋巴管密度值。本研究中将排列均匀、稀少的血管、淋巴管定义为阴性,相反则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 F 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数据采用秩和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采用 Pearson 方法分析 CD31 阳性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和 D2-40 阳性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在伴腹膜转移和不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不同组织中 CD31 及 D2-40 蛋白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CD31 及 D2-40 蛋白表达结果见图 1–3。
在 6 例正常结肠组织中未检测到 CD31 蛋白阳性表达,有 1 例检测到 D2-40 蛋白有少量阳性表达;在 59例 结直肠癌组织中 CD31 蛋白表达全部阳性,有 48 例结直肠癌组织中检测到 D2-40 蛋白阳性表达。在伴或不伴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 CD31 和 D2-40 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分别为 0.023、0.041 和 0.031、0.027);在伴或不伴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间的 CD31 和 D2-40 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1;P=1.031)。见表 2。




2.2 不同组织中 CD31 微血管密度和 D2-40 微淋巴管密度检测结果
CD31 微血管密度在伴和不伴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均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2);D2-40 微淋巴管密度在伴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0.001),但不伴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与正常结肠组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CD31 微血管密度和 D2-40 微淋巴管密度在伴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均明显高于不伴腹膜转移者(P=0.001,P=0.040)。见表 3。


2.3 CD31 微血管密度和 D2-40 微淋巴管密度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伴或不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 CD31 微血管密度和 D2-40 微淋巴管密度呈正相关(r=0.342,P=0.012;r=0.119,P=0.008),见表 4。


2.4 伴或不伴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 CD31 微血管密度和 D2-40 微淋巴管密度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伴或不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的 CD31 微血管密度和 D2-40 微淋巴管密度在其不同性别、年龄及肿瘤直径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不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的 CD31 微血管密度和 D2-40 微淋巴管密度在其不同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及 CA125 水平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的 CD31 微血管密度和 D2-40 微淋巴管密度在其不同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在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的高分化及腺癌患者的癌组织中的 CD31 微血管密度和 D2-40 微淋巴管密度均明显低于其他类型患者;并且在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患者中 CA125 水平增高者的 D2-40 微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 CA125 水平正常者(P<0.05),而 CD31 微血管密度没有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5。


3 讨论
3.1 CD31 和 D2-40 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中的作用
CD31 作为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其黏附于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介导内皮细胞间的连接,对维护血管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其在肿瘤组织内的所有血管中均有表达[6],是评估血管生成可靠的参数[7-8],在肿瘤组织的生长、增殖及迁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9-11]。随着肿瘤组织的生长,肿瘤血管快速滋生,在新生血管形成下,有活性的肿瘤细胞容易侵入到新生血管的内部,为远处转移提供了必备条件;并且随着微血管数量的累积即微血管密度增加,肿瘤微转移病灶存活数量相应增多且进入血液循环的机会明显增加[12],肿瘤的远处转移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肿瘤内新生血管的数量[13]。有研究者[14]还指出,CD31相关的巨噬细胞来源于转移侵犯的肿瘤,不同于炎性增生的细胞,其可作为一个独特的组织病理生物学标志提示肿瘤的转移。
D2-40作为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淋巴管形成的研究。癌细胞的扩散可通过微淋巴管向淋巴结转移,是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重要一步,因此,淋巴管生成在肿瘤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肿瘤的新生淋巴管仅单层内皮细胞,内皮细胞间的连接不紧密,缺乏连续的基底膜;同时肿瘤组织间质液压通常增高,使连接淋巴管内皮细胞和周围结缔组织的锚丝的张力增加,造成内皮细胞间的开放连接增多、间隙增大,使得淋巴管抵御肿瘤侵入的能力非常弱,为肿瘤细胞的转移提供了有利的通道[15]。有不少研究[16-19]通过检测D2-40来鉴别脉管性肿瘤的起源及判断肿瘤的侵袭性、转移性,且其检测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孙建军等[20]在裸鼠结肠腺癌原位种植研究中发现,结肠癌种植转移组的D2-40、LYVE-1表达则呈强阳性,且多分布在肿瘤组织边缘,乏氧、低组织压易于肿瘤细胞的扩散转移,出现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中D2-40阳性标记计数增高即微淋巴管密度增加,结果提示了淋巴管在腹膜转移中的介导作用。
本研究结果发现,CD31和D2-40蛋白表达阳性率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均明显高于其在正常结肠组织中的表达,但二者在伴或不伴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间的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无论是否发生转移,CD31和D2-40蛋白在肿瘤组织中均呈高表达。 肿瘤在转移过程中,微血管或微淋巴管数量增加即微血管或微淋巴管密度的增加,由于肿瘤细胞不但借助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生成实现远处转移[21-22],而且其远处转移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肿瘤内新生血管的数量,因而微血管或微淋巴管密度是否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有一定关系呢?本研究结果发现,CD31 微血管密度和D2-40微淋巴管密度在伴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明显高于不伴腹膜转移者(P<0.05),并且二者呈正相关,结果提示,淋巴道转移与血行转移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并且有研究[23-25]发现,局部微血管密度和微淋巴管密度与肿瘤转移的关系密切。由于血管和淋巴管通道是肿瘤腹膜转移的重要途径,从侧面反应参与了腹膜转移,通过检测CD31微血管密度和D2-40微淋巴管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是否会发生腹膜转移。CD31和D2-40蛋白对肿瘤腹膜转移可能有一定的驱使作用,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血管和淋巴管互相滋生,维持血管压力和组织渗透性,促使瘤细胞迁移增生,共同参与了肿瘤细胞的腹膜转移。
3.2 CD31 微血管密度和 D2-40 微淋巴管密度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CD31 促使肿瘤血管生成,不但可以作为监测肿瘤进展、复发及转移的有效指标,而且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有关,分化程度差的肿瘤,进展快,瘤体血管增生多,CD31 阳性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就高;中低分化肿瘤患者,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成分较多,本身的黏液成分产生机械压力致使瘤细胞迁移,而其中的黏多糖成分,还能干扰周围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更容易出现侵袭、转移[26-29]。有研究[30]发现,在伴腹膜转移的星形胶质细胞瘤中 CD31 微血管密度最高,提示瘤细胞增生活跃,驱使肿瘤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在本研究中也发现,在不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的 CD31 微血管密度在其不同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的 CD31 微血管密度在其不同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在伴腹膜转移的高分化及腺癌组织中的 CD31 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其他类型患者。本研究中没有发现 CD31 微血管密度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有关。
有研究[31-32]报道,D2-40 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本研究中发现,D2-40 微淋巴管密度与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有关,即肿瘤分化程度低,瘤体增殖快,微淋巴管计数高。但其与不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均无关,也没有发现其与不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的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有关,此结果也提示,D2-40 微淋巴管密度可能与结直肠癌患者腹膜转移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肿瘤的进展和侵犯,导致了正常腹膜细胞基膜的破坏,引起正常储存于腹膜上皮细胞中的 CA125 释放进入血液及体液,最终血清 CA125 水平升高,是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其对应的 D2-40 微淋巴管计数也相应增高,其实是对肿瘤侵犯转移的不同表现形式[33]。
综上所述,CD31、D2-40 阳性标记的微管道计数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有密切的关系,且两者呈正相关性,可能存在某些共同调控的方式协同参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发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联合检测 CD31和D2-40 或许能更好地早期预测结直肠癌是否会发生腹膜转移。
结直肠肿瘤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成为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1],虽然目前的医疗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结直肠癌的 5 年存活率并未显著提高,在死亡患者中,腹膜转移的发生率高达 40%~80%[2]。因此,寻找一些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生物学标记对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血管和淋巴管是最常见的转移通道。Choi 等[3]对血管和淋巴管标志物 CD31 和 D2-40 在乳腺癌转移及预后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二者用于评估乳腺癌的预后及转移有重要作用,但联合检测 CD31 和 D2-40 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相关性研究不多。为此,本研究联合检测了 CD31 和 D2-40 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关系,以期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早期诊治提供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诊断为结直肠癌且有明确的电子肠镜及活检病理结果,有完整的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有完善的基线资料如 MRI、CT 及血液学检测结果。排除术前行新辅助治疗、合并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及炎性肠道病变者。
1.2 研究对象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本研究选取了 2013–2016 年期间宿迁市人民医院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 59 例,其中伴腹膜转移者 19 例,不伴腹膜转移者 40 例,伴或不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仅 CA125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1。另取正常结肠组织 6 例,来自宿迁市人民医院非肿瘤结肠造瘘还纳标本,其中男 4 例,女 2 例;年龄 34~56 岁、中位年龄 47.5 岁;CA125 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

1.3 方法
1.3.1 CD31 和 D2-40 蛋白表达的检测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MaxVision 一步法检测结直肠组织中 CD31 和 D2-40蛋白表达情况,其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MaxVision 一步法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选取研究对象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均得到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授权备案。
1.3.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判定
由宿迁市人民医院 2 位病理学主任医师运用双盲法分析结果。① CD31 定位于细胞膜,阳性染色均为棕黄色。CD31 阳性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参照 Weidner 校正方法[4]并加以调整。在肿瘤交界处软组织区要去除平滑肌和相应管腔直径的血管,这些组织影响微血管计数。用低倍镜随机观察 3 个微血管数量最多的区域,取其平均值作为微血管密度值。② D2-40阳性表达为棕黄色,定位于淋巴内皮细胞的胞质中。D2-40 阳性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分析[5],首先用低倍镜,选择其中 3 个脉管集中区域,然后在高倍镜下进一步观察着色细胞的形状,只要能区分开血管、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则标记为 1 个微淋巴管数目,取其 3 处平均值作为该组织的 D2-40 微淋巴管密度值。本研究中将排列均匀、稀少的血管、淋巴管定义为阴性,相反则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 F 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数据采用秩和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采用 Pearson 方法分析 CD31 阳性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和 D2-40 阳性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在伴腹膜转移和不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不同组织中 CD31 及 D2-40 蛋白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CD31 及 D2-40 蛋白表达结果见图 1–3。
在 6 例正常结肠组织中未检测到 CD31 蛋白阳性表达,有 1 例检测到 D2-40 蛋白有少量阳性表达;在 59例 结直肠癌组织中 CD31 蛋白表达全部阳性,有 48 例结直肠癌组织中检测到 D2-40 蛋白阳性表达。在伴或不伴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 CD31 和 D2-40 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分别为 0.023、0.041 和 0.031、0.027);在伴或不伴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间的 CD31 和 D2-40 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1;P=1.031)。见表 2。




2.2 不同组织中 CD31 微血管密度和 D2-40 微淋巴管密度检测结果
CD31 微血管密度在伴和不伴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均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2);D2-40 微淋巴管密度在伴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0.001),但不伴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与正常结肠组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CD31 微血管密度和 D2-40 微淋巴管密度在伴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均明显高于不伴腹膜转移者(P=0.001,P=0.040)。见表 3。


2.3 CD31 微血管密度和 D2-40 微淋巴管密度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伴或不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 CD31 微血管密度和 D2-40 微淋巴管密度呈正相关(r=0.342,P=0.012;r=0.119,P=0.008),见表 4。


2.4 伴或不伴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 CD31 微血管密度和 D2-40 微淋巴管密度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伴或不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的 CD31 微血管密度和 D2-40 微淋巴管密度在其不同性别、年龄及肿瘤直径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不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的 CD31 微血管密度和 D2-40 微淋巴管密度在其不同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及 CA125 水平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的 CD31 微血管密度和 D2-40 微淋巴管密度在其不同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在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的高分化及腺癌患者的癌组织中的 CD31 微血管密度和 D2-40 微淋巴管密度均明显低于其他类型患者;并且在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患者中 CA125 水平增高者的 D2-40 微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 CA125 水平正常者(P<0.05),而 CD31 微血管密度没有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5。


3 讨论
3.1 CD31 和 D2-40 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中的作用
CD31 作为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其黏附于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介导内皮细胞间的连接,对维护血管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其在肿瘤组织内的所有血管中均有表达[6],是评估血管生成可靠的参数[7-8],在肿瘤组织的生长、增殖及迁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9-11]。随着肿瘤组织的生长,肿瘤血管快速滋生,在新生血管形成下,有活性的肿瘤细胞容易侵入到新生血管的内部,为远处转移提供了必备条件;并且随着微血管数量的累积即微血管密度增加,肿瘤微转移病灶存活数量相应增多且进入血液循环的机会明显增加[12],肿瘤的远处转移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肿瘤内新生血管的数量[13]。有研究者[14]还指出,CD31相关的巨噬细胞来源于转移侵犯的肿瘤,不同于炎性增生的细胞,其可作为一个独特的组织病理生物学标志提示肿瘤的转移。
D2-40作为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淋巴管形成的研究。癌细胞的扩散可通过微淋巴管向淋巴结转移,是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重要一步,因此,淋巴管生成在肿瘤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肿瘤的新生淋巴管仅单层内皮细胞,内皮细胞间的连接不紧密,缺乏连续的基底膜;同时肿瘤组织间质液压通常增高,使连接淋巴管内皮细胞和周围结缔组织的锚丝的张力增加,造成内皮细胞间的开放连接增多、间隙增大,使得淋巴管抵御肿瘤侵入的能力非常弱,为肿瘤细胞的转移提供了有利的通道[15]。有不少研究[16-19]通过检测D2-40来鉴别脉管性肿瘤的起源及判断肿瘤的侵袭性、转移性,且其检测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孙建军等[20]在裸鼠结肠腺癌原位种植研究中发现,结肠癌种植转移组的D2-40、LYVE-1表达则呈强阳性,且多分布在肿瘤组织边缘,乏氧、低组织压易于肿瘤细胞的扩散转移,出现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中D2-40阳性标记计数增高即微淋巴管密度增加,结果提示了淋巴管在腹膜转移中的介导作用。
本研究结果发现,CD31和D2-40蛋白表达阳性率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均明显高于其在正常结肠组织中的表达,但二者在伴或不伴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间的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无论是否发生转移,CD31和D2-40蛋白在肿瘤组织中均呈高表达。 肿瘤在转移过程中,微血管或微淋巴管数量增加即微血管或微淋巴管密度的增加,由于肿瘤细胞不但借助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生成实现远处转移[21-22],而且其远处转移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肿瘤内新生血管的数量,因而微血管或微淋巴管密度是否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有一定关系呢?本研究结果发现,CD31 微血管密度和D2-40微淋巴管密度在伴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明显高于不伴腹膜转移者(P<0.05),并且二者呈正相关,结果提示,淋巴道转移与血行转移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并且有研究[23-25]发现,局部微血管密度和微淋巴管密度与肿瘤转移的关系密切。由于血管和淋巴管通道是肿瘤腹膜转移的重要途径,从侧面反应参与了腹膜转移,通过检测CD31微血管密度和D2-40微淋巴管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是否会发生腹膜转移。CD31和D2-40蛋白对肿瘤腹膜转移可能有一定的驱使作用,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血管和淋巴管互相滋生,维持血管压力和组织渗透性,促使瘤细胞迁移增生,共同参与了肿瘤细胞的腹膜转移。
3.2 CD31 微血管密度和 D2-40 微淋巴管密度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CD31 促使肿瘤血管生成,不但可以作为监测肿瘤进展、复发及转移的有效指标,而且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有关,分化程度差的肿瘤,进展快,瘤体血管增生多,CD31 阳性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就高;中低分化肿瘤患者,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成分较多,本身的黏液成分产生机械压力致使瘤细胞迁移,而其中的黏多糖成分,还能干扰周围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更容易出现侵袭、转移[26-29]。有研究[30]发现,在伴腹膜转移的星形胶质细胞瘤中 CD31 微血管密度最高,提示瘤细胞增生活跃,驱使肿瘤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在本研究中也发现,在不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的 CD31 微血管密度在其不同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的 CD31 微血管密度在其不同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在伴腹膜转移的高分化及腺癌组织中的 CD31 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其他类型患者。本研究中没有发现 CD31 微血管密度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有关。
有研究[31-32]报道,D2-40 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本研究中发现,D2-40 微淋巴管密度与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有关,即肿瘤分化程度低,瘤体增殖快,微淋巴管计数高。但其与不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均无关,也没有发现其与不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的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有关,此结果也提示,D2-40 微淋巴管密度可能与结直肠癌患者腹膜转移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肿瘤的进展和侵犯,导致了正常腹膜细胞基膜的破坏,引起正常储存于腹膜上皮细胞中的 CA125 释放进入血液及体液,最终血清 CA125 水平升高,是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其对应的 D2-40 微淋巴管计数也相应增高,其实是对肿瘤侵犯转移的不同表现形式[33]。
综上所述,CD31、D2-40 阳性标记的微管道计数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有密切的关系,且两者呈正相关性,可能存在某些共同调控的方式协同参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发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联合检测 CD31和D2-40 或许能更好地早期预测结直肠癌是否会发生腹膜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