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政, 周天义, 贺小会, 谭志辉, 张先林. 脂联素基因 rs2241766 位点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性的 meta 分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8, 25(5): 592-601. doi: 10.7507/1007-9424.201711006 复制
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结直肠癌的发病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除了饮食、肥胖、胰岛素抵抗、环境等因素之外,遗传因素也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脂联素(adiponectin)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特异性胶原样蛋白,在葡萄糖和脂类代谢中起到关键作用[2]。近年来,脂联素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得到大量关注,研究[3-4]表明,脂联素可以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脂联素的编码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 3q27 上,其中与结直肠癌最为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的位点为内含子区域的+45T>G(rs2241766)[5]。本研究拟对脂联素基因 rs2241766 位点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风险的相关性进行 meta 分析,探索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关于脂联素基因 rs2241766 位点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1.1.2 研究对象
病例组为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对照组为健康人群。
1.1.3 暴露因素
rs2241766 位点的多态性。
1.1.4 结局指标
脂联素基因 rs2241766 位点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情况。
1.1.5 排除标准
① 单纯病例研究、病例报道研究、文献综述、评论等文献;② 研究对象是动物;③ 经过数据库、手工查阅、联系作者等多种途径仍无法获取全文或主要数据资料的文献;④ 灰色文献(未公开发表的文献)。如果发现疑似重复不同语言发表或抄袭的文献,经过全文筛查后将数据最完整的一篇纳入研究。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PubMed、Sciencedirect、Embase、Cochrane Database、OVID Medline、Springer Link、EBSCO、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于建库至 2017 年 9 月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献,同时手工查阅检索结果中附带的相似文献以及参考文献。中文检索策略词包括:脂联素、ADIPOQ(脂联素英文简写)、APM1(脂联素基因英文简写)、结直肠癌、结肠癌、直肠癌、脂联素基因及基因多态性。英文检索策略词包括:colorectal cancer、colon cancer、rectal cancer、carcinoma、adiponectin、ADIPOQ、APM1、variant、genetic polymorphism 及 polymorphisms。以 PubMed 为例,其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由两位研究者按照上述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信息,意见不一致或有分歧时通过第三位研究者协助解决。资料提取内容包括:第一作者姓名、发表年份、种族、国家、基因检测方法、标本来源、结局指标、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频数以及哈迪-温伯格(HWE)平衡检测的 P 值。如果原文未提供 HWE 检测的 P 值,则采用 Review Manager 5.3 软件进行人工检测。纽卡斯尔-渥太华文献质量评价量表(NOS 量表)是评价系统综述中非随机研究质量的一种简单方便的质量评估工具[6],故本研究使用 NOS 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该量表以星的数量代表分值,满分为 9 颗星。评价项目主要包括对象选择、可比性、结局(队列研究)或暴露(病例对照)共 3 个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评价条目,每个条目恰当时以星表示,其中可比性一项最高可获得 2 颗星。本研究要求文献质量达 6 星及以上,纳入的 10 篇文献均属于较高质量研究,符合研究需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Review Manager 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计算结果以 OR 值及其 95% 置信区间(95% CI)表示。本研究选择 5 种常见的基因多态性进行 meta 分析。采用 I2 值对异质性进行检验,如果 P≥0.1、I2<50%,说明同质性较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则说明存在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并通过亚组分析探讨异质性的来源。敏感性分析的方法为依次排除单个文献后重新进行 meta 分析,估计综合效应大小。采用 Begg’s 漏斗图评价纳入文献的潜在发表偏倚。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本 meta 分析严格按照检索策略检索文献,最初检索得到中英文文献共计 159 篇,采用 Note Express 软件排除重复文献 11 篇。再通过阅读文献标题、摘要以及查阅全文,并排除综述、系统评价、非病例对照研究以及其他不相关文献后,最终筛选出 10 篇文献[7-16],其中中文文献 4 篇,英文文献6 篇,共计 3 460 例患者和 4 170 位对照。文献检索流程及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
根据上述标准提取文献资料,结果见表 1。10 项研究中,7 项研究[10-16]纳入的患者来自中国,其他来自美国[7]、墨西哥[8]及科威特[9]各 1 篇。

2.3 meta 分析结果
本研究以 T 表示脂联素野生型基因,以 G 表示突变型基因,共分析了 5 种主要基因模型,分别是:等位基因模型(G vs. T)、显性基因模型(TG+GG vs. TT)、隐性基因模型(GG vs. TT+TG)、共显性基因模型(TG vs. TT)以及超显性基因模型(TT+GG vs. TG)。本研究纳入的 10 篇文献均涉及上述 5 种基因模型。由于纳入研究的患者具有不同国家、种族、地理环境等背景,而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基因多态性。因此,本 meta 分析在整体合并分析基础上,按照种族进一步进行了亚组分析,而美国、墨西哥及科威特只有 1 篇研究,无法判断基因的国家异质性,故未进行亚组分析。
2.3.1 等位基因模型
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总体(I2=4%,P=0.41)、白种人组(I2=44%,P=0.17)和黄种人组(I2=0,P=0.52)分析时纳入研究间均无明显的异质性,故总体及各亚组分析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总体上等位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OR总体=1.15,95% CI 为(1.07,1.24),P=0.000 1],白种人中等位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无关 [OR白种人=1.08,95% CI 为(0.89,1.30),P=0.44],而黄种人中等位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OR黄种人=1.16,95% CI 为(1.08,1.26),P=0.000 1],见图 2。

2.3.2 显性基因模型
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总体(I2=13%,P=0.32)、白种人组(I2=14%,P=0.31)和黄种人组(I2=23%,P=0.25)的异质性均无统计学意义,故总体及各亚组分析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结果显示,总体上显性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OR总体=1.23,95% CI 为(1.12,1.35),P<0.000 1],白种人中显性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无关 [OR白种人=1.17,95% CI 为(0.93,1.46),P=0.17],而黄种人中等位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OR黄种人=1.24,95% CI 为(1.12,1.37),P<0.000 1],见图 3。

2.3.3 隐性基因模型结果
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总体(I2=0,P=0.80)、白种人(I2=19%,P=0.29)和黄种人(I2=0,P=1.00)组的异质性均无统计学意义,故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合并结果显示,总体 [OR总体=1.09,95%CI 为(0.92,1.30),P=0.32]、白种人 [OR白种人=0.77,95% CI 为(0.46,1.28),P=0.31] 和黄种人 [OR黄种人=1.15,95% CI 为(0.95,1.39),P=0.15]中,隐性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均无关,见图 4。

2.3.4 共显性基因模型
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总体(I2=0,P=0.50)、白种人组(I2=0,P=0.54)和黄种人组(I2=14%,P=0.32)的异质性均无统计学意义,故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合并结果显示,总体上共显性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OR总体=1.20,95% CI 为(1.10,1.32),P<0.000 1],白种人中共显性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无关[OR白种人=1.25,95% CI 为(0.99,1.58),P=0.06],而黄种人中共显性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OR黄种人=1.19,95% CI 为(1.08,1.32),P=0.000 6],见图 5。

2.3.5 超显性基因模型
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总体(I2=0,P=0.50)、白种人组(I2=0,P=0.54)和黄种人组(I2=14%,P=0.32)的异质性均无统计学意义,故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合并结果显示,总体上超显性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OR总体=0.83,95% CI 为(0.76,0.91),P<0.000 1],白种人中超显性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无关[OR白种人=0.80,95% CI 为(0.63,1.01),P=0.06],而黄种人中超显性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OR黄种人=0.84,95% CI 为(0.76,0.93),P=0.000 6],见图 6。

2.4 敏感性分析
所有纳入研究均符合 HWE 平衡定律。通过依次剔除 1 篇文献的方法来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各指标的合并结果均具有可靠性以及稳定性。
2.5 发表偏倚
本研究 5 个基因模型的漏斗图见图 7 所示,由图 7 可见,研究大多分布在漏斗的上部,相对较为对称,且并不靠近漏斗的顶端,提示发表偏倚较小。

a:等位基因模型;b:显性基因模型;c:隐性基因模型;d:共显性基因模型;e:超显性基因模型
3 讨论
3.1 meta 分析结果讨论
人脂联素是一种内源性蛋白,由 244 个氨基酸组成,由 N 端信号肽、胶原结构域、氨基端非螺旋功能区以及 C 端球形结构域构成[17]。近年来,有些学者[18-19]率先从血清学角度研究血清脂联素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相关性,认为血清脂联素水平的降低是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Wei 等[20]首次对男性血浆中的脂联素浓度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最高浓度脂联素患者的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是最低浓度者的一半,因此,他们认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目前认为,脂联素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抗结直肠癌,包括直接抑制肿瘤生长、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等[21-23]。以往发表关于脂联素与结直肠癌关系的 meta 分析[24-26]结果均显示,脂联素 rs2241766T/G 位点多态性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的保护因素,但他们的研究纳入的文献数量不足,存在较大异质性,并且只是分析了 3~4 种基因多态性研究模型,因而并不全面。
本研究共纳入了 10 篇文献,选取了脂联素 rs2241766T/G 位点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脂联素基因 rs2241766T/G 位点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整体人群中,等位基因模型(G vs T)、显性基因模型(TG+GG vs TT)、共显性基因模型(TG vs TT)以及超显性基因模型(TT+GG vs TG)下,该位点多态性均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黄种人组在这些模型下也存在相关性,在白种人组中未表现出相关性,但有关白种人的纳入文献数目较少,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后进行进一步分析。结直肠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及多步骤的过程,可能涉及饮食、生活习惯、环境等多方面,这些均可能影响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本 meta 分析研究纳入的文献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但通过亚组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排除导致异质性的原因,相对而言黄种人组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多,结论较为可靠。综上所述,关于黄种人脂联素基因 rs2241766T/G 位点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生的关系的结论仍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3.2 存在的局限性
尽管本研究采用严格的检索策略,但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纳入文献均为公开发表的文献,可能导致发表偏倚。其次,部分国家/地区的文献数量太少,比如美国、科威特等国家分别仅纳入 1 篇文献,可能导致证据不足,并且无法提供年龄、性别和体质量与基因相互影响的证据;再者,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发表异质性,故研究有所局限性。为了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量及高同质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结直肠癌的发病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除了饮食、肥胖、胰岛素抵抗、环境等因素之外,遗传因素也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脂联素(adiponectin)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特异性胶原样蛋白,在葡萄糖和脂类代谢中起到关键作用[2]。近年来,脂联素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得到大量关注,研究[3-4]表明,脂联素可以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脂联素的编码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 3q27 上,其中与结直肠癌最为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的位点为内含子区域的+45T>G(rs2241766)[5]。本研究拟对脂联素基因 rs2241766 位点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风险的相关性进行 meta 分析,探索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关于脂联素基因 rs2241766 位点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1.1.2 研究对象
病例组为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对照组为健康人群。
1.1.3 暴露因素
rs2241766 位点的多态性。
1.1.4 结局指标
脂联素基因 rs2241766 位点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情况。
1.1.5 排除标准
① 单纯病例研究、病例报道研究、文献综述、评论等文献;② 研究对象是动物;③ 经过数据库、手工查阅、联系作者等多种途径仍无法获取全文或主要数据资料的文献;④ 灰色文献(未公开发表的文献)。如果发现疑似重复不同语言发表或抄袭的文献,经过全文筛查后将数据最完整的一篇纳入研究。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PubMed、Sciencedirect、Embase、Cochrane Database、OVID Medline、Springer Link、EBSCO、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于建库至 2017 年 9 月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献,同时手工查阅检索结果中附带的相似文献以及参考文献。中文检索策略词包括:脂联素、ADIPOQ(脂联素英文简写)、APM1(脂联素基因英文简写)、结直肠癌、结肠癌、直肠癌、脂联素基因及基因多态性。英文检索策略词包括:colorectal cancer、colon cancer、rectal cancer、carcinoma、adiponectin、ADIPOQ、APM1、variant、genetic polymorphism 及 polymorphisms。以 PubMed 为例,其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由两位研究者按照上述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信息,意见不一致或有分歧时通过第三位研究者协助解决。资料提取内容包括:第一作者姓名、发表年份、种族、国家、基因检测方法、标本来源、结局指标、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频数以及哈迪-温伯格(HWE)平衡检测的 P 值。如果原文未提供 HWE 检测的 P 值,则采用 Review Manager 5.3 软件进行人工检测。纽卡斯尔-渥太华文献质量评价量表(NOS 量表)是评价系统综述中非随机研究质量的一种简单方便的质量评估工具[6],故本研究使用 NOS 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该量表以星的数量代表分值,满分为 9 颗星。评价项目主要包括对象选择、可比性、结局(队列研究)或暴露(病例对照)共 3 个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评价条目,每个条目恰当时以星表示,其中可比性一项最高可获得 2 颗星。本研究要求文献质量达 6 星及以上,纳入的 10 篇文献均属于较高质量研究,符合研究需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Review Manager 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计算结果以 OR 值及其 95% 置信区间(95% CI)表示。本研究选择 5 种常见的基因多态性进行 meta 分析。采用 I2 值对异质性进行检验,如果 P≥0.1、I2<50%,说明同质性较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则说明存在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并通过亚组分析探讨异质性的来源。敏感性分析的方法为依次排除单个文献后重新进行 meta 分析,估计综合效应大小。采用 Begg’s 漏斗图评价纳入文献的潜在发表偏倚。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本 meta 分析严格按照检索策略检索文献,最初检索得到中英文文献共计 159 篇,采用 Note Express 软件排除重复文献 11 篇。再通过阅读文献标题、摘要以及查阅全文,并排除综述、系统评价、非病例对照研究以及其他不相关文献后,最终筛选出 10 篇文献[7-16],其中中文文献 4 篇,英文文献6 篇,共计 3 460 例患者和 4 170 位对照。文献检索流程及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
根据上述标准提取文献资料,结果见表 1。10 项研究中,7 项研究[10-16]纳入的患者来自中国,其他来自美国[7]、墨西哥[8]及科威特[9]各 1 篇。

2.3 meta 分析结果
本研究以 T 表示脂联素野生型基因,以 G 表示突变型基因,共分析了 5 种主要基因模型,分别是:等位基因模型(G vs. T)、显性基因模型(TG+GG vs. TT)、隐性基因模型(GG vs. TT+TG)、共显性基因模型(TG vs. TT)以及超显性基因模型(TT+GG vs. TG)。本研究纳入的 10 篇文献均涉及上述 5 种基因模型。由于纳入研究的患者具有不同国家、种族、地理环境等背景,而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基因多态性。因此,本 meta 分析在整体合并分析基础上,按照种族进一步进行了亚组分析,而美国、墨西哥及科威特只有 1 篇研究,无法判断基因的国家异质性,故未进行亚组分析。
2.3.1 等位基因模型
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总体(I2=4%,P=0.41)、白种人组(I2=44%,P=0.17)和黄种人组(I2=0,P=0.52)分析时纳入研究间均无明显的异质性,故总体及各亚组分析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总体上等位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OR总体=1.15,95% CI 为(1.07,1.24),P=0.000 1],白种人中等位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无关 [OR白种人=1.08,95% CI 为(0.89,1.30),P=0.44],而黄种人中等位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OR黄种人=1.16,95% CI 为(1.08,1.26),P=0.000 1],见图 2。

2.3.2 显性基因模型
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总体(I2=13%,P=0.32)、白种人组(I2=14%,P=0.31)和黄种人组(I2=23%,P=0.25)的异质性均无统计学意义,故总体及各亚组分析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结果显示,总体上显性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OR总体=1.23,95% CI 为(1.12,1.35),P<0.000 1],白种人中显性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无关 [OR白种人=1.17,95% CI 为(0.93,1.46),P=0.17],而黄种人中等位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OR黄种人=1.24,95% CI 为(1.12,1.37),P<0.000 1],见图 3。

2.3.3 隐性基因模型结果
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总体(I2=0,P=0.80)、白种人(I2=19%,P=0.29)和黄种人(I2=0,P=1.00)组的异质性均无统计学意义,故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合并结果显示,总体 [OR总体=1.09,95%CI 为(0.92,1.30),P=0.32]、白种人 [OR白种人=0.77,95% CI 为(0.46,1.28),P=0.31] 和黄种人 [OR黄种人=1.15,95% CI 为(0.95,1.39),P=0.15]中,隐性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均无关,见图 4。

2.3.4 共显性基因模型
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总体(I2=0,P=0.50)、白种人组(I2=0,P=0.54)和黄种人组(I2=14%,P=0.32)的异质性均无统计学意义,故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合并结果显示,总体上共显性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OR总体=1.20,95% CI 为(1.10,1.32),P<0.000 1],白种人中共显性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无关[OR白种人=1.25,95% CI 为(0.99,1.58),P=0.06],而黄种人中共显性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OR黄种人=1.19,95% CI 为(1.08,1.32),P=0.000 6],见图 5。

2.3.5 超显性基因模型
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总体(I2=0,P=0.50)、白种人组(I2=0,P=0.54)和黄种人组(I2=14%,P=0.32)的异质性均无统计学意义,故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合并结果显示,总体上超显性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OR总体=0.83,95% CI 为(0.76,0.91),P<0.000 1],白种人中超显性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无关[OR白种人=0.80,95% CI 为(0.63,1.01),P=0.06],而黄种人中超显性基因模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OR黄种人=0.84,95% CI 为(0.76,0.93),P=0.000 6],见图 6。

2.4 敏感性分析
所有纳入研究均符合 HWE 平衡定律。通过依次剔除 1 篇文献的方法来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各指标的合并结果均具有可靠性以及稳定性。
2.5 发表偏倚
本研究 5 个基因模型的漏斗图见图 7 所示,由图 7 可见,研究大多分布在漏斗的上部,相对较为对称,且并不靠近漏斗的顶端,提示发表偏倚较小。

a:等位基因模型;b:显性基因模型;c:隐性基因模型;d:共显性基因模型;e:超显性基因模型
3 讨论
3.1 meta 分析结果讨论
人脂联素是一种内源性蛋白,由 244 个氨基酸组成,由 N 端信号肽、胶原结构域、氨基端非螺旋功能区以及 C 端球形结构域构成[17]。近年来,有些学者[18-19]率先从血清学角度研究血清脂联素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相关性,认为血清脂联素水平的降低是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Wei 等[20]首次对男性血浆中的脂联素浓度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最高浓度脂联素患者的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是最低浓度者的一半,因此,他们认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目前认为,脂联素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抗结直肠癌,包括直接抑制肿瘤生长、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等[21-23]。以往发表关于脂联素与结直肠癌关系的 meta 分析[24-26]结果均显示,脂联素 rs2241766T/G 位点多态性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的保护因素,但他们的研究纳入的文献数量不足,存在较大异质性,并且只是分析了 3~4 种基因多态性研究模型,因而并不全面。
本研究共纳入了 10 篇文献,选取了脂联素 rs2241766T/G 位点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脂联素基因 rs2241766T/G 位点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整体人群中,等位基因模型(G vs T)、显性基因模型(TG+GG vs TT)、共显性基因模型(TG vs TT)以及超显性基因模型(TT+GG vs TG)下,该位点多态性均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黄种人组在这些模型下也存在相关性,在白种人组中未表现出相关性,但有关白种人的纳入文献数目较少,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后进行进一步分析。结直肠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及多步骤的过程,可能涉及饮食、生活习惯、环境等多方面,这些均可能影响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本 meta 分析研究纳入的文献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但通过亚组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排除导致异质性的原因,相对而言黄种人组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多,结论较为可靠。综上所述,关于黄种人脂联素基因 rs2241766T/G 位点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生的关系的结论仍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3.2 存在的局限性
尽管本研究采用严格的检索策略,但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纳入文献均为公开发表的文献,可能导致发表偏倚。其次,部分国家/地区的文献数量太少,比如美国、科威特等国家分别仅纳入 1 篇文献,可能导致证据不足,并且无法提供年龄、性别和体质量与基因相互影响的证据;再者,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发表异质性,故研究有所局限性。为了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量及高同质性的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