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赵渝, 刘洪. 股腘动脉闭塞病变减容治疗进展.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8, 25(1): 17-20. doi: 10.7507/1007-9424.201712085 复制
股腘动脉闭塞病变是常见的外周动脉疾病,以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支架置入为代表的腔内治疗技术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经逐步取代传统旁路手术成为股腘动脉闭塞病变治疗的首选[1]。然而,PTA 会导致斑块挤压破裂、血管壁拉伸和撕裂,从而引发血管损伤修复、负性重建,增加血管再闭塞风险[2]。因此,单纯 PTA 的一期通畅率有限。虽然支架成形术的一期通畅率优于单纯 PTA[3],但是由于股腘动脉区域解剖的特殊性,支架置入后因为肌肉的活动、挤压,特别是关节的屈伸等因素,容易出现支架形变或断裂,从而导致各期的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再狭窄或闭塞的风险增加,使后续处理变得更加困难[4]。
外科动脉内膜切除术能完整切除粥样硬化的内膜,并能获得满意的通畅率[5],但其有创性限制了该术式在临床的运用。
近年来,一种结合了外科治疗和腔内治疗优势的新技术——减容术应运而生,该方法通过腔内治疗手段实现了对粥样斑块的清除。原理上,腔内减容术旨在对粥样斑块的移除而非压缩,并且不对血管壁造成拉伸,故在取得同样管腔获得的情况下,规避了球囊扩张所伴随的血管壁气压伤、弹性回缩、限流性夹层等问题,也极大程度地避免了补救性支架的放置,为后续治疗留下余地[6]。因此,针对股腘动脉闭塞病变,减容治疗已成为腔内治疗的新趋势。目前的腔内减容手术主要包括定向斑块切除术、激光斑块消融术、斑块旋磨术及轨道旋切术。
1 定向斑块切除术
以 SliverHawk、TubroHawk 和 HawkOne(Medtronic 公司,美国)为代表的三代定向斑块切除系统,是目前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减容设备。它们由装配了旋转刀头的导管和电源驱动器组成,每一代较前一代都有所改进,斑块切除效率更高。导管被推送至病变部位,将刀头旋转定位于斑块处,开动切割刀片并匀速推送导管,即可对病变部位斑块进行定向切除,尤其对偏心性斑块的切除具有优势。切除的斑块被收集于导管的头端,数次切割后,需将导管取出体外,将其头端的斑块清空后再进行使用[7]。斑块脱落导致远端动脉栓塞是其主要问题,故推荐联合保护伞使用。
近年来,已有较多定向斑块切除术应用于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研究。如 Shammas 等[8]的随机对照研究中,58 例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单纯 PTA 组和 SliverHawk+PTA 组,病例主要为股腘动脉病变(46/58,占 79%),2 组病例基线相当,结果显示,单纯 PTA 组和 SliverHawk+PTA 组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 100% 和 97.2%,靶病变再干预率分别 16.7% 和 11.1%,2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SliverHawk+PTA 组的补救性支架置入率明显低于单纯 PTA 组(27.6% 比 62.1%,P=0.017),但 SliverHawk+PTA 组的远端动脉保护装置拦截到的微栓子比例却明显高于单纯 PTA 组(64.7% 比 0,P<0.001)。Zeller 等[9]对定向斑块切除术的长期通畅率进行过单中心前瞻性研究,该研究纳入了 Rutherford 2~5 级的 84 例患者(100 条患肢),将其分为新发病变组、再狭窄病变组及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组,病变节段均位于股腘动脉,研究结果显示,单纯斑块切除术的技术成功率为 86%,补救性支架置入率 6%,远端动脉栓塞发生率 6%;彩超随访发现,新发病变组、再狭窄病变组及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组的 12 个月通畅率分别为 84%、54% 及 54% (P=0.002),18 个月通畅率分别为 73%、42% 及 49%(P=0.008)。另一项针对定向斑块切除术的大型前瞻性多中心研究[10]纳入了来自美国 19 个医学中心的 601 例病变累及股腘动脉或膝下动脉的患者,结果显示,技术成功率为 94.7%,73.3% 的患者未接受辅助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支架置入率仅为 6.3%,6 个月和12 个月免于靶病变重建的比例分别 90% 和 80%。
由此可见,定向斑块切除术应用于股腘动脉闭塞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2 激光斑块消融术
激光斑块消融术以 Turbo-Tandem、Turbo-Elite 及 Turbo-Power(Spectranetics 公司,美国)为代表,通过紫外线(准分子激光技术)烧蚀粥样硬化斑块,激光呈脉冲式,每次发射烧蚀斑块厚度仅为 10 μm,精准可控,避免了对正常血管壁的损伤[7]。相对于其他减容设备,激光斑块消融术最大的特点是在管腔内没有高速旋转的刀头,可避免处理支架内再狭窄病变时刀头与支架的绞索,安全性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在造影剂存在的情况下要避免使用激光,因为造影剂会吸收大量热量而导致管壁穿孔。激光工作的同时需要生理盐水的不断冲洗,以冲走血液,带走热量。因为烧蚀后会产生大小栓子,建议配合保护伞使用。
激光斑块消融术适用于复杂的股腘动脉病变及支架内再狭窄。Scheinert 等[11]研究了激光斑块消融术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病变中的应用,共纳入 411 例病例,平均病变长度 19.4 cm,技术成功率为 90.5%,术后 1 年的一期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 65.1% 和 75.9%,并发症包括急性再闭塞 1%,动脉穿孔 2.2%,远端动脉栓塞 3.9%。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LACI[12]纳入了来自 14 个医学中心的 145 例(155 条患肢)股腘动脉或膝下动脉病变患者,闭塞性病变占 92%,所有患者均行激光+辅助球囊治疗,平均治疗病变长度为 16 cm,支架置入率为 45%,随访 6 个月保肢率为 93%。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EXCITE ISR[13]中,250 例股腘动脉支架再狭窄患者以 2∶1 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激光+PTA 组(169 例)和单纯 PTA 组(81 例),2 组平均病变长度分别为 19.6 cm 和 19.3 cm,结果显示,激光+PTA 组的 6 个月内靶病变再干预率为 26.5%,明显低于单纯 PTA 组的 48.2%(P<0.005),且 30 d 内主要不良事件(死亡、截肢、靶病变再干预)发生率激光+PTA 组也明显低于单纯 PTA 组(5.8% 比 20.5%,P<0.001)。在另一个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PATENT[14]中,90 例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病变长度(123±95.9) mm,接受激光斑块消融治疗,以彩超随访 1 年通畅率为主要终点事件,其结果显示,术后 6 个月和 12 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 64.1% 和 37.8%,靶病变再干预率分别为 12.2% 和 35.6%,30 d 主要不良事件(死亡、截肢、靶病变再干预)发生率仅为 2.2%。
以上研究结果均提示,激光斑块消融术对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者是安全、有效的。
3 斑块旋磨术
常见斑块旋磨设备包括 Pathway Jetstream PV、Peripheral Rotablator 斑块旋磨系统(Boston Scientific 公司,美国)及 Phoenix 斑块旋磨系统(AtheroMed 公司,美国)。该类设备通过高速旋转的转头,将血管腔内血栓、粥样硬化斑块等碾磨成极细的微粒,同时通过抽吸系统将其排出,从而使阻塞的血管再通。
研究表明,斑块旋磨系统对于股腘动脉、膝下动脉严重钙化病变和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有较高的开通效率。如 Zeller 等[15]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Pathway PVD 中共纳入了 172 例股腘或膝下动脉病变患者,其中包括 51% 中-重度钙化病变,31% 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平均病变长度为 2.7 cm,所有患者均接受 Jetstream 旋磨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 99%,6 个月、12 个月的靶病变再干预率分别为 15%、26%,彩超随访 12 个月的再狭窄率为 38.2%,踝肱指数及 Rutherford 分级显著升高。Mehta 等[16]对 167 例股动脉病变患者(Rutherford 3~4 级)的治疗做了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单纯 PTA 组、旋磨+PTA 组和支架组,平均随访 42.5 个月,结果显示,支架组一期通畅率为 100%,明显高于非支架组(单纯 PTA 组和旋磨+PTA 组)的77.0%(P=0.042 4);旋磨+PTA 组较单纯 PTA 组的一期通畅率要高。
也有将斑块旋磨技术运用于支架内再狭窄治疗的尝试,如 Shammas 等[17]报道 29 例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病变长度为(17.4±13.1) cm,使用 Jetstream 旋磨系统的技术成功率为 76%,所有患者均使用了辅助 PTA,经治疗后原支架结构均无受损,6 个月、12 个月的靶病变再干预率分别为 14%、41%,彩超随访 6 个月通畅率为 72%。
在我国,斑块旋磨设备主要用于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和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病变的治疗,外周动脉使用较少。
4 轨道旋切术
以 Diamondback 360° 外周动脉轨道旋切系统(Cardiovascular Systems 公司,美国)为代表的轨道旋切术,是一种改良的斑块旋磨技术,同样是通过碾磨的方式开通病变。但设计不一样的是,轨道旋切设备采用了离心的旋磨方式,若想开通直径更大管腔,传统斑块旋磨设备需更换转头,但轨道旋切设备只需提高转速、转头离心旋转的半径更大即可开通更大的管腔。轨道旋切设备本不带有抽吸系统,故需搭配远端保护伞进行使用。
目前的研究表明,轨道旋切技术可有效开通钙化病变。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18]中,50 例钙化股腘动脉病变患者(共 65 个病变节段),随机分配到轨道旋切+PTA 组和单纯 PTA 组,结果显示,轨道旋切+PTA 组最大球囊压力 4.0 atm,明显低于单纯 PTA 组的 9.1 atm (P<0.001);轨道旋切+PTA 组支架置入率仅为 5.3%,单纯 PTA 组高达 77.8% (P<0.001);随访 12 个月,轨道旋切+PTA 组靶病变再干预率(18.8%)与单纯 PTA 组(2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可见,轨道旋切术可减少限流性夹层的发生,明显降低补救性支架的放置率,但在一期通畅率上,与 PTA 没有明显的差别。
5 减容技术结合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
由上述的临床研究结果不难看出,减容技术的使用虽明显降低了补救性支架的置入,但在通畅率上较传统技术并无明显的优势。随着 DCB 的广泛使用,手术后再狭窄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然而单纯运用 DCB 同样面临了管腔获得不够、限流性夹层等问题。减容技术与 DCB 的结合正好可弥补互相的不足。在 DCB 之前,使用减容设备对病变血管进行管腔准备,既能增加管腔获得、减少限流性夹层的发生及保留血管顺应性,又能够大大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
目前有研究报道将减容技术与 DCB 配合使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Cioppa 等[19]对 30 例股总动脉钙化病变患者进行定向旋切术与抗再狭窄治疗,仅 3 例患者进行了支架置入,随访结果显示,1 年通畅率为 93.4%。Stavroulakis 等[20]对 72 例腘动脉病变患者(斑块旋切+DCB 组 41 例,DCB 组 31 例)的研究结果显示,斑块旋切+DCB 组和 DCB 组患者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 93% 和 84%(P=0.24),支架置入率分别为 5% 和 16%(P=0.25),斑块旋切+DCB 组一期通畅率为 82%,相较于 DCB 组的 65% 有明显优势(P=0.021)。Zeller 等[21]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DEFINITIVE AR 包含了来自 10 个医疗中心的共 102 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斑块旋切+DCB 组(n=48)和 DCB 组(n=54),结果显示,斑块旋切+DCB 组和 DCB 组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 89.6% 和 64.2%(P=0.004);造影随访 1 年的直径狭窄百分比 2 组分别为(33.6±17.7)% 和(36.4±17.6)%(P=0.048),靶病变再干预率分别为 7.3% 和 8.0%(P=0.90),超声随访 1 年通畅率分别为 84.6% 和 81.3%(P=0.7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斑块旋切+DCB 组比 DCB 组限流性夹层发生率显著降低(2% 比 19%,P=0.01)。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减容+DCB 在一期通畅率方面较传统腔内技术有明显的优势,支架置入率低,并发症少,它能否逐渐被纳入一线治疗方案,还需要实践的进一步证明。
6 小结
减容技术的出现,为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从目前的临研床究结果可以看出,减容技术对于股腘动脉闭塞病变处理是安全、有效的,且对复杂的钙化病变、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等也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同时,减容技术的运用,显著降低了补救性支架的置入,尽量规避支架内再狭窄问题。但是,在远期通畅率方面,单纯运用减容技术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优势。因此,尚需进行减容技术结合其他方法如 DCB 的高质量研究。相信随着设备的进步,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证据被挖掘,减容技术在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治疗中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股腘动脉闭塞病变是常见的外周动脉疾病,以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支架置入为代表的腔内治疗技术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经逐步取代传统旁路手术成为股腘动脉闭塞病变治疗的首选[1]。然而,PTA 会导致斑块挤压破裂、血管壁拉伸和撕裂,从而引发血管损伤修复、负性重建,增加血管再闭塞风险[2]。因此,单纯 PTA 的一期通畅率有限。虽然支架成形术的一期通畅率优于单纯 PTA[3],但是由于股腘动脉区域解剖的特殊性,支架置入后因为肌肉的活动、挤压,特别是关节的屈伸等因素,容易出现支架形变或断裂,从而导致各期的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再狭窄或闭塞的风险增加,使后续处理变得更加困难[4]。
外科动脉内膜切除术能完整切除粥样硬化的内膜,并能获得满意的通畅率[5],但其有创性限制了该术式在临床的运用。
近年来,一种结合了外科治疗和腔内治疗优势的新技术——减容术应运而生,该方法通过腔内治疗手段实现了对粥样斑块的清除。原理上,腔内减容术旨在对粥样斑块的移除而非压缩,并且不对血管壁造成拉伸,故在取得同样管腔获得的情况下,规避了球囊扩张所伴随的血管壁气压伤、弹性回缩、限流性夹层等问题,也极大程度地避免了补救性支架的放置,为后续治疗留下余地[6]。因此,针对股腘动脉闭塞病变,减容治疗已成为腔内治疗的新趋势。目前的腔内减容手术主要包括定向斑块切除术、激光斑块消融术、斑块旋磨术及轨道旋切术。
1 定向斑块切除术
以 SliverHawk、TubroHawk 和 HawkOne(Medtronic 公司,美国)为代表的三代定向斑块切除系统,是目前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减容设备。它们由装配了旋转刀头的导管和电源驱动器组成,每一代较前一代都有所改进,斑块切除效率更高。导管被推送至病变部位,将刀头旋转定位于斑块处,开动切割刀片并匀速推送导管,即可对病变部位斑块进行定向切除,尤其对偏心性斑块的切除具有优势。切除的斑块被收集于导管的头端,数次切割后,需将导管取出体外,将其头端的斑块清空后再进行使用[7]。斑块脱落导致远端动脉栓塞是其主要问题,故推荐联合保护伞使用。
近年来,已有较多定向斑块切除术应用于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研究。如 Shammas 等[8]的随机对照研究中,58 例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单纯 PTA 组和 SliverHawk+PTA 组,病例主要为股腘动脉病变(46/58,占 79%),2 组病例基线相当,结果显示,单纯 PTA 组和 SliverHawk+PTA 组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 100% 和 97.2%,靶病变再干预率分别 16.7% 和 11.1%,2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SliverHawk+PTA 组的补救性支架置入率明显低于单纯 PTA 组(27.6% 比 62.1%,P=0.017),但 SliverHawk+PTA 组的远端动脉保护装置拦截到的微栓子比例却明显高于单纯 PTA 组(64.7% 比 0,P<0.001)。Zeller 等[9]对定向斑块切除术的长期通畅率进行过单中心前瞻性研究,该研究纳入了 Rutherford 2~5 级的 84 例患者(100 条患肢),将其分为新发病变组、再狭窄病变组及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组,病变节段均位于股腘动脉,研究结果显示,单纯斑块切除术的技术成功率为 86%,补救性支架置入率 6%,远端动脉栓塞发生率 6%;彩超随访发现,新发病变组、再狭窄病变组及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组的 12 个月通畅率分别为 84%、54% 及 54% (P=0.002),18 个月通畅率分别为 73%、42% 及 49%(P=0.008)。另一项针对定向斑块切除术的大型前瞻性多中心研究[10]纳入了来自美国 19 个医学中心的 601 例病变累及股腘动脉或膝下动脉的患者,结果显示,技术成功率为 94.7%,73.3% 的患者未接受辅助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支架置入率仅为 6.3%,6 个月和12 个月免于靶病变重建的比例分别 90% 和 80%。
由此可见,定向斑块切除术应用于股腘动脉闭塞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2 激光斑块消融术
激光斑块消融术以 Turbo-Tandem、Turbo-Elite 及 Turbo-Power(Spectranetics 公司,美国)为代表,通过紫外线(准分子激光技术)烧蚀粥样硬化斑块,激光呈脉冲式,每次发射烧蚀斑块厚度仅为 10 μm,精准可控,避免了对正常血管壁的损伤[7]。相对于其他减容设备,激光斑块消融术最大的特点是在管腔内没有高速旋转的刀头,可避免处理支架内再狭窄病变时刀头与支架的绞索,安全性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在造影剂存在的情况下要避免使用激光,因为造影剂会吸收大量热量而导致管壁穿孔。激光工作的同时需要生理盐水的不断冲洗,以冲走血液,带走热量。因为烧蚀后会产生大小栓子,建议配合保护伞使用。
激光斑块消融术适用于复杂的股腘动脉病变及支架内再狭窄。Scheinert 等[11]研究了激光斑块消融术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病变中的应用,共纳入 411 例病例,平均病变长度 19.4 cm,技术成功率为 90.5%,术后 1 年的一期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 65.1% 和 75.9%,并发症包括急性再闭塞 1%,动脉穿孔 2.2%,远端动脉栓塞 3.9%。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LACI[12]纳入了来自 14 个医学中心的 145 例(155 条患肢)股腘动脉或膝下动脉病变患者,闭塞性病变占 92%,所有患者均行激光+辅助球囊治疗,平均治疗病变长度为 16 cm,支架置入率为 45%,随访 6 个月保肢率为 93%。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EXCITE ISR[13]中,250 例股腘动脉支架再狭窄患者以 2∶1 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激光+PTA 组(169 例)和单纯 PTA 组(81 例),2 组平均病变长度分别为 19.6 cm 和 19.3 cm,结果显示,激光+PTA 组的 6 个月内靶病变再干预率为 26.5%,明显低于单纯 PTA 组的 48.2%(P<0.005),且 30 d 内主要不良事件(死亡、截肢、靶病变再干预)发生率激光+PTA 组也明显低于单纯 PTA 组(5.8% 比 20.5%,P<0.001)。在另一个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PATENT[14]中,90 例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病变长度(123±95.9) mm,接受激光斑块消融治疗,以彩超随访 1 年通畅率为主要终点事件,其结果显示,术后 6 个月和 12 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 64.1% 和 37.8%,靶病变再干预率分别为 12.2% 和 35.6%,30 d 主要不良事件(死亡、截肢、靶病变再干预)发生率仅为 2.2%。
以上研究结果均提示,激光斑块消融术对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者是安全、有效的。
3 斑块旋磨术
常见斑块旋磨设备包括 Pathway Jetstream PV、Peripheral Rotablator 斑块旋磨系统(Boston Scientific 公司,美国)及 Phoenix 斑块旋磨系统(AtheroMed 公司,美国)。该类设备通过高速旋转的转头,将血管腔内血栓、粥样硬化斑块等碾磨成极细的微粒,同时通过抽吸系统将其排出,从而使阻塞的血管再通。
研究表明,斑块旋磨系统对于股腘动脉、膝下动脉严重钙化病变和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有较高的开通效率。如 Zeller 等[15]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Pathway PVD 中共纳入了 172 例股腘或膝下动脉病变患者,其中包括 51% 中-重度钙化病变,31% 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平均病变长度为 2.7 cm,所有患者均接受 Jetstream 旋磨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 99%,6 个月、12 个月的靶病变再干预率分别为 15%、26%,彩超随访 12 个月的再狭窄率为 38.2%,踝肱指数及 Rutherford 分级显著升高。Mehta 等[16]对 167 例股动脉病变患者(Rutherford 3~4 级)的治疗做了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单纯 PTA 组、旋磨+PTA 组和支架组,平均随访 42.5 个月,结果显示,支架组一期通畅率为 100%,明显高于非支架组(单纯 PTA 组和旋磨+PTA 组)的77.0%(P=0.042 4);旋磨+PTA 组较单纯 PTA 组的一期通畅率要高。
也有将斑块旋磨技术运用于支架内再狭窄治疗的尝试,如 Shammas 等[17]报道 29 例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病变长度为(17.4±13.1) cm,使用 Jetstream 旋磨系统的技术成功率为 76%,所有患者均使用了辅助 PTA,经治疗后原支架结构均无受损,6 个月、12 个月的靶病变再干预率分别为 14%、41%,彩超随访 6 个月通畅率为 72%。
在我国,斑块旋磨设备主要用于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和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病变的治疗,外周动脉使用较少。
4 轨道旋切术
以 Diamondback 360° 外周动脉轨道旋切系统(Cardiovascular Systems 公司,美国)为代表的轨道旋切术,是一种改良的斑块旋磨技术,同样是通过碾磨的方式开通病变。但设计不一样的是,轨道旋切设备采用了离心的旋磨方式,若想开通直径更大管腔,传统斑块旋磨设备需更换转头,但轨道旋切设备只需提高转速、转头离心旋转的半径更大即可开通更大的管腔。轨道旋切设备本不带有抽吸系统,故需搭配远端保护伞进行使用。
目前的研究表明,轨道旋切技术可有效开通钙化病变。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18]中,50 例钙化股腘动脉病变患者(共 65 个病变节段),随机分配到轨道旋切+PTA 组和单纯 PTA 组,结果显示,轨道旋切+PTA 组最大球囊压力 4.0 atm,明显低于单纯 PTA 组的 9.1 atm (P<0.001);轨道旋切+PTA 组支架置入率仅为 5.3%,单纯 PTA 组高达 77.8% (P<0.001);随访 12 个月,轨道旋切+PTA 组靶病变再干预率(18.8%)与单纯 PTA 组(2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可见,轨道旋切术可减少限流性夹层的发生,明显降低补救性支架的放置率,但在一期通畅率上,与 PTA 没有明显的差别。
5 减容技术结合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
由上述的临床研究结果不难看出,减容技术的使用虽明显降低了补救性支架的置入,但在通畅率上较传统技术并无明显的优势。随着 DCB 的广泛使用,手术后再狭窄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然而单纯运用 DCB 同样面临了管腔获得不够、限流性夹层等问题。减容技术与 DCB 的结合正好可弥补互相的不足。在 DCB 之前,使用减容设备对病变血管进行管腔准备,既能增加管腔获得、减少限流性夹层的发生及保留血管顺应性,又能够大大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
目前有研究报道将减容技术与 DCB 配合使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Cioppa 等[19]对 30 例股总动脉钙化病变患者进行定向旋切术与抗再狭窄治疗,仅 3 例患者进行了支架置入,随访结果显示,1 年通畅率为 93.4%。Stavroulakis 等[20]对 72 例腘动脉病变患者(斑块旋切+DCB 组 41 例,DCB 组 31 例)的研究结果显示,斑块旋切+DCB 组和 DCB 组患者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 93% 和 84%(P=0.24),支架置入率分别为 5% 和 16%(P=0.25),斑块旋切+DCB 组一期通畅率为 82%,相较于 DCB 组的 65% 有明显优势(P=0.021)。Zeller 等[21]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DEFINITIVE AR 包含了来自 10 个医疗中心的共 102 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斑块旋切+DCB 组(n=48)和 DCB 组(n=54),结果显示,斑块旋切+DCB 组和 DCB 组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 89.6% 和 64.2%(P=0.004);造影随访 1 年的直径狭窄百分比 2 组分别为(33.6±17.7)% 和(36.4±17.6)%(P=0.048),靶病变再干预率分别为 7.3% 和 8.0%(P=0.90),超声随访 1 年通畅率分别为 84.6% 和 81.3%(P=0.7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斑块旋切+DCB 组比 DCB 组限流性夹层发生率显著降低(2% 比 19%,P=0.01)。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减容+DCB 在一期通畅率方面较传统腔内技术有明显的优势,支架置入率低,并发症少,它能否逐渐被纳入一线治疗方案,还需要实践的进一步证明。
6 小结
减容技术的出现,为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从目前的临研床究结果可以看出,减容技术对于股腘动脉闭塞病变处理是安全、有效的,且对复杂的钙化病变、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等也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同时,减容技术的运用,显著降低了补救性支架的置入,尽量规避支架内再狭窄问题。但是,在远期通畅率方面,单纯运用减容技术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优势。因此,尚需进行减容技术结合其他方法如 DCB 的高质量研究。相信随着设备的进步,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证据被挖掘,减容技术在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治疗中会有更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