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刘爱祥, 王海清, 薄文滔, 冯燮林, 张辉, 王静. 多学科诊疗模式治疗“梗阻性黄疸伴肝门胆管占位”1 例病例报道.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8, 25(4): 473-478. doi: 10.7507/1007-9424.201801027 复制
“梗阻性黄疸伴肝门胆管占位”是肝胆外科常见的临床症候群,临床最常见于肝门胆管癌。除此之外,肝实质肿瘤侵犯压迫肝门胆管、肝门胆管良性结节以及肝恶性肿瘤伴胆管癌栓(bile duct tumor thrombi,BDTT)也可引起梗阻性黄疸。由于缺乏特异性表现,这些疾病常对临床诊疗造成干扰,易被误诊为“肝门胆管癌”,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术后病理学检查才能确诊[1]。笔者所在单位于 2017 年 5 月收治了 1 例“梗阻性黄疸伴肝门胆管占位”患者,术前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经多学科团队讨论后修正诊断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合并 BDTT,施行手术切除,现报道其诊疗过程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史简介
患者,男,58 岁,因“皮肤巩膜黄染 2 周”收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患者于 2 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伴小便黄,大便呈陶土色;偶有低热(最高体温 38.2 ℃);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寒战、高热等症状。既往无胆管结石病史。
1.2 体检
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腹部平坦,未见怒张静脉,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Murphy 征(-),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1.3 实验室检查
入院时肝功能:总胆红素 366 μmol/L,直接胆红素 265 μmol/L,白蛋白 36.3 g/L;肿瘤标志物:CA19-9 283 U/mL,AFP 227.4 μg/L;血常规:血红蛋白 132 g/L,白细胞计数 4.1×109/L,血小板计数 81×109/L;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DNA<1 000 U/mL。凝血功能、大小便常规等未见异常。
1.4 影像学检查
腹部彩超示: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左右肝管无法汇合;肝门区可见一 3.5 cm×2.5 cm 大的实性占位,肝实质内未见明显占位病变。腹部增强 MRI 及水成像示: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肝门区可见一 3.7 cm×2.4 cm 大的实性占位,并向右肝管和左肝管内延伸,考虑肝门胆管癌可能性大(图 1)。胸部 CT 及骨扫描未查见肿瘤转移。

2 MDT 讨论
2.1 影像科医生
四川省肿瘤医院影像科任静主任医师认为:患者的 MRI 图像提示肝门区见一 3.7 cm×2.4 cm 大的实性占位,并向右肝管和左肝管内延伸;肿瘤向左肝管内延伸至左外叶胆管,向右延伸至胆管右前支和右后支汇合处,向下延伸至胆总管中段(图 2);门静脉左右支、肝动脉左右支及其主干均未见肿瘤侵犯(图 3),肝门未见肿大淋巴结;脾脏明显增大。MRI 扫描的 1~3 个层面中见左肝外叶有一 4.5 cm×4.5 cm 大的实性结节,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减弱(图 4),影像学考虑 HCC,因此之前的影像学阅片诊断错误。

a:BDTT 延伸至胆管右前、右后分叉处(白箭);b:BDTT 侵犯左肝外叶胆管(白箭);c:BDTT 延伸至胆总管内(白箭);d:BDTT 位于左右肝管及胆总管汇合处(白箭)


2.2 肿瘤科医生
四川省肿瘤医院肿瘤科蔡晓虹主任医师认为:患者具有乙肝感染病史,血常规检查示血小板降低,影像学检查发现脾脏明显增大,因此提示患者具有肝硬变背景。患者 AFP 升高,为 227.4 μg/L,结合 MRI 特异性表现,诊断为:① 梗阻性黄疸;② HCC 伴胆总管癌栓;③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上,考虑到 HCC 伴 BDTT 属于 HCC 的晚期表现,建议首先解除胆管梗阻;肿瘤治疗可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FOLFOX 化疗以及索拉菲尼靶向治疗,积极治疗可尝试手术治疗。
2.3 介入科医生
四川省肿瘤医院介入科许国辉主任医师认为:患者诊断明确,胆管梗阻明显,治疗上建议先行胆道引流解除梗阻。考虑到患者左侧胆管梗阻位置较高,且肿瘤具有切除可能,建议行右侧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以解除胆管梗阻,并可促进右侧肝脏的再生和左侧肝脏的萎缩。若单侧胆道引流无法缓解黄疸,可再次行左侧 PTCD;患者肝功能恢复后如无法行手术切除,建议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
2.4 肝胆外科医生
四川省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冯燮林主任医师认为:患者目前诊断 HCC 伴 BDTT 明确;尽管属于 HCC 晚期表现,但目前的研究表明 BDTT 对脉管壁的侵袭性明显弱于门静脉,因此切除术后可获得较好的生存率。结合影像学表现可见原发肿瘤位于左肝外叶,BDTT 生长范围较广,但胆管肿瘤向右侧胆管延伸未至二级分支胆管,仍具有手术切除左半肝及胆总管癌栓的可能;考虑到癌栓可能侵犯胆管壁,因此建议联合胆总管切除及胆肠吻合术。
3 围手术期处理
患者入院后 4 d 在局部麻醉下于介入科行右侧 PTCD(图 5)。手术顺利,术后胆汁引流通畅、300~500 mL/d。PTCD 后 1 个月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 50.2 μmol/L,直接胆红素 33.5 μmol/L,吲哚氰绿排泄试验 15 min 滞留率为 8.1%。

4 手术及结果
4.1 手术情况
根据 MDT 讨论结果,患者于全麻下行“左半肝切除+肝门胆管及癌栓切除+右肝管整形+肝门淋巴结清扫+胆肠吻合术”,术中见盆腹膜及大网膜光滑,腹腔内可见 100 mL 游离淡黄色腹水,肝脏呈明显结节性肝硬变表现,左肝外叶近膈顶处扪及一 4.5 cm×4.5 cm×4.5 cm 大的质硬肿块,胆总管中段及以上可扪及一 3.7 cm×2.4 cm×2.0 cm大的质硬癌栓,癌栓延伸至左肝管及胆管右前、右后支分叉处;术中探查其他部位未见异常。术中行左半肝切除+胆囊切除+肝门淋巴结清扫+肝门胆管、胆总管及癌栓切除;肿瘤切除后可见胆管右前、右后分支(图 6a),予以整形后行胆肠吻合(图 6b)。

a:术中切除右侧胆管(白箭);b:术中行胆管右前支、右后支整形(白箭)
4.2 结果
该患者的手术顺利,手术时间 380 min,术中出血 450 mL。术后患者恢复可,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于术后 12 d 出院。
5 术后病理诊断
四川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周萍主任医师:标本肉眼下可见左肝外叶处一 4.5 cm×4.5 cm×4.5 cm 大的质硬肿瘤,肿瘤向右侵犯左外叶胆管并延伸至左肝管、肝门胆管、右肝管及胆总管内,形成 BDTT。剖开胆总管可见癌栓约 3.7 cm×2.4 cm×2.0 cm 大,癌栓呈灰白色;烂肉状,质较脆;呈柱状,无蒂;易从胆管壁剥出;胆管壁光滑,肉眼未见肿瘤侵犯(图 7)。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提示:(左肝肿瘤、胆管肿瘤)中分化 HCC,胆管壁和门静脉未见肿瘤侵犯;未见微血管癌栓。

6 术后随访
患者术后 1 个月复查 AFP 降至正常。该患者术后已获访半年,未见肿瘤复发,继续随访。
7 小结
本例患者因“梗阻性黄疸伴肝门胆管占位”就诊,经常规的影像学检查误诊为“肝门胆管癌”。经过 MDT,患者首先被修正诊断为“HCC 伴胆总管癌栓”,其次针对患者进行了围手术期的个体化治疗和积极的手术治疗,使患者获得了较好的生存预后。
HCC 是常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易伴有门静脉等血管侵犯[1-3],但 HCC 伴 BDTT 在临床上不多见,临床报道发生率为 1.4%~3.4%[4-5]。由于 HCC 伴 BDTT 常伴有黄疸、胆管炎、肝功能差和肿瘤胆管侵犯,曾被认为是 HCC 的晚期表现[3-4, 6-8]。因此,既往的治疗方式以保守治疗为主,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胆道引流、肝动脉栓塞、放化疗等[1, 9-10]。
近年来,由于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的进步,肝癌切除术后围手术期的死亡率已降至 1% 以下[11],越来越多的医学中心开始采用肝切除治疗 HCC 伴 BDTT,并发现 HCC 伴 BDTT 行根治性切除术后能够达到与常规 HCC 一致的 5 年生存率[3, 12]。因此,对于能够进行原发病灶切除的 HCC 伴 BDTT 患者,有研究中心[13-14]建议进行根治性切除。一项包含 247 例 HCC 伴 BDTT 患者的大样本研究[4]结果示,有 10.9%(27 例)的患者最终能够进行肝切除,而有 42.5% 的患者采取了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有 42.8% 的患者只进行了系统对症治疗[4];肝切除术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 11.5 个月,明显高于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患者的 6.0 个月、化疗治疗患者的 2.4 个月和保守治疗患者的 1.6 个月。因此,肝切除联合 BDTT 切除成为 HCC 伴 BDTT 治疗的首选。目前研究[5]表明,BDTT 与门静脉癌栓不一样,其并不是 HCC 的晚期表现形式,主要原因在于:① BDTT 并不呈浸润性生长;② 部分临床研究[2, 4]表明,HCC 伴 BDTT 能够达到与常规 HCC 一致的临床远期效果。学者[5, 12]的研究表明,HCC 伴 BDTT 的生存率与 HCC 没有明显差异。这可能与 BDTT 的特征有关:BDTT 多呈棕红色或灰白色;烂肉状,质较脆;可呈条索状或柱状,部分有蒂;易从胆管壁剥出。多个研究[15-20]表明,大多数 BDTT 与肝门胆管癌不一样,并不直接侵犯胆管壁。Navadgi 等[7]对 11 项包含 6 051 例患者(281 例 HCC 伴 BDTT,5 770 例 HCC)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后发现,HCC 伴 BDTT 患者具有更低的肿瘤分化程度和血管侵犯率,而这些因素才是决定患者术后预后的关键因素。多个研究[5, 12, 21-27]也证实,BDTT 并不是影响 HCC 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反,根治性切除和肿瘤分期才影响 HCC 的预后。因此,目前的研究[7]证实,HCC 伴 BDTT 比常规 HCC 具有更晚的肿瘤分期和更差的肝功能,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长期生存率略低于常规 HCC,但手术切除仍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对于具备切除条件的 HCC 伴 BDTT,外科切除是最好的治疗选择。
本例患者因“梗阻性黄疸”入院,曾被误诊为肝门胆管癌,但经 MDT 讨论,及时纠正误诊,并给患者提供了个体化治疗方案;术中手术探查和术后病理学检查也证实了 MDT 讨论的正确性和意义。通过该病例的病理标本,可见 BDTT 并不呈浸润性生长,易从胆管壁剥离,胆管壁也光滑。尽管术后随访时间较短,但目前患者仍未复发,这表明 HCC 伴 BDTT 行手术切除能够使患者获益,这也与临床报道的 HCC 伴 BDTT 的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相符合。
综上,MDT 模式不但可减少“梗阻性黄疸伴肝门胆管占位”的误诊,同时可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方案。
致谢:感谢赛生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对该栏目的大力支持。
“梗阻性黄疸伴肝门胆管占位”是肝胆外科常见的临床症候群,临床最常见于肝门胆管癌。除此之外,肝实质肿瘤侵犯压迫肝门胆管、肝门胆管良性结节以及肝恶性肿瘤伴胆管癌栓(bile duct tumor thrombi,BDTT)也可引起梗阻性黄疸。由于缺乏特异性表现,这些疾病常对临床诊疗造成干扰,易被误诊为“肝门胆管癌”,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术后病理学检查才能确诊[1]。笔者所在单位于 2017 年 5 月收治了 1 例“梗阻性黄疸伴肝门胆管占位”患者,术前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经多学科团队讨论后修正诊断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合并 BDTT,施行手术切除,现报道其诊疗过程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史简介
患者,男,58 岁,因“皮肤巩膜黄染 2 周”收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患者于 2 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伴小便黄,大便呈陶土色;偶有低热(最高体温 38.2 ℃);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寒战、高热等症状。既往无胆管结石病史。
1.2 体检
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腹部平坦,未见怒张静脉,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Murphy 征(-),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1.3 实验室检查
入院时肝功能:总胆红素 366 μmol/L,直接胆红素 265 μmol/L,白蛋白 36.3 g/L;肿瘤标志物:CA19-9 283 U/mL,AFP 227.4 μg/L;血常规:血红蛋白 132 g/L,白细胞计数 4.1×109/L,血小板计数 81×109/L;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DNA<1 000 U/mL。凝血功能、大小便常规等未见异常。
1.4 影像学检查
腹部彩超示: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左右肝管无法汇合;肝门区可见一 3.5 cm×2.5 cm 大的实性占位,肝实质内未见明显占位病变。腹部增强 MRI 及水成像示: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肝门区可见一 3.7 cm×2.4 cm 大的实性占位,并向右肝管和左肝管内延伸,考虑肝门胆管癌可能性大(图 1)。胸部 CT 及骨扫描未查见肿瘤转移。

2 MDT 讨论
2.1 影像科医生
四川省肿瘤医院影像科任静主任医师认为:患者的 MRI 图像提示肝门区见一 3.7 cm×2.4 cm 大的实性占位,并向右肝管和左肝管内延伸;肿瘤向左肝管内延伸至左外叶胆管,向右延伸至胆管右前支和右后支汇合处,向下延伸至胆总管中段(图 2);门静脉左右支、肝动脉左右支及其主干均未见肿瘤侵犯(图 3),肝门未见肿大淋巴结;脾脏明显增大。MRI 扫描的 1~3 个层面中见左肝外叶有一 4.5 cm×4.5 cm 大的实性结节,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减弱(图 4),影像学考虑 HCC,因此之前的影像学阅片诊断错误。

a:BDTT 延伸至胆管右前、右后分叉处(白箭);b:BDTT 侵犯左肝外叶胆管(白箭);c:BDTT 延伸至胆总管内(白箭);d:BDTT 位于左右肝管及胆总管汇合处(白箭)


2.2 肿瘤科医生
四川省肿瘤医院肿瘤科蔡晓虹主任医师认为:患者具有乙肝感染病史,血常规检查示血小板降低,影像学检查发现脾脏明显增大,因此提示患者具有肝硬变背景。患者 AFP 升高,为 227.4 μg/L,结合 MRI 特异性表现,诊断为:① 梗阻性黄疸;② HCC 伴胆总管癌栓;③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上,考虑到 HCC 伴 BDTT 属于 HCC 的晚期表现,建议首先解除胆管梗阻;肿瘤治疗可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FOLFOX 化疗以及索拉菲尼靶向治疗,积极治疗可尝试手术治疗。
2.3 介入科医生
四川省肿瘤医院介入科许国辉主任医师认为:患者诊断明确,胆管梗阻明显,治疗上建议先行胆道引流解除梗阻。考虑到患者左侧胆管梗阻位置较高,且肿瘤具有切除可能,建议行右侧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以解除胆管梗阻,并可促进右侧肝脏的再生和左侧肝脏的萎缩。若单侧胆道引流无法缓解黄疸,可再次行左侧 PTCD;患者肝功能恢复后如无法行手术切除,建议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
2.4 肝胆外科医生
四川省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冯燮林主任医师认为:患者目前诊断 HCC 伴 BDTT 明确;尽管属于 HCC 晚期表现,但目前的研究表明 BDTT 对脉管壁的侵袭性明显弱于门静脉,因此切除术后可获得较好的生存率。结合影像学表现可见原发肿瘤位于左肝外叶,BDTT 生长范围较广,但胆管肿瘤向右侧胆管延伸未至二级分支胆管,仍具有手术切除左半肝及胆总管癌栓的可能;考虑到癌栓可能侵犯胆管壁,因此建议联合胆总管切除及胆肠吻合术。
3 围手术期处理
患者入院后 4 d 在局部麻醉下于介入科行右侧 PTCD(图 5)。手术顺利,术后胆汁引流通畅、300~500 mL/d。PTCD 后 1 个月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 50.2 μmol/L,直接胆红素 33.5 μmol/L,吲哚氰绿排泄试验 15 min 滞留率为 8.1%。

4 手术及结果
4.1 手术情况
根据 MDT 讨论结果,患者于全麻下行“左半肝切除+肝门胆管及癌栓切除+右肝管整形+肝门淋巴结清扫+胆肠吻合术”,术中见盆腹膜及大网膜光滑,腹腔内可见 100 mL 游离淡黄色腹水,肝脏呈明显结节性肝硬变表现,左肝外叶近膈顶处扪及一 4.5 cm×4.5 cm×4.5 cm 大的质硬肿块,胆总管中段及以上可扪及一 3.7 cm×2.4 cm×2.0 cm大的质硬癌栓,癌栓延伸至左肝管及胆管右前、右后支分叉处;术中探查其他部位未见异常。术中行左半肝切除+胆囊切除+肝门淋巴结清扫+肝门胆管、胆总管及癌栓切除;肿瘤切除后可见胆管右前、右后分支(图 6a),予以整形后行胆肠吻合(图 6b)。

a:术中切除右侧胆管(白箭);b:术中行胆管右前支、右后支整形(白箭)
4.2 结果
该患者的手术顺利,手术时间 380 min,术中出血 450 mL。术后患者恢复可,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于术后 12 d 出院。
5 术后病理诊断
四川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周萍主任医师:标本肉眼下可见左肝外叶处一 4.5 cm×4.5 cm×4.5 cm 大的质硬肿瘤,肿瘤向右侵犯左外叶胆管并延伸至左肝管、肝门胆管、右肝管及胆总管内,形成 BDTT。剖开胆总管可见癌栓约 3.7 cm×2.4 cm×2.0 cm 大,癌栓呈灰白色;烂肉状,质较脆;呈柱状,无蒂;易从胆管壁剥出;胆管壁光滑,肉眼未见肿瘤侵犯(图 7)。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提示:(左肝肿瘤、胆管肿瘤)中分化 HCC,胆管壁和门静脉未见肿瘤侵犯;未见微血管癌栓。

6 术后随访
患者术后 1 个月复查 AFP 降至正常。该患者术后已获访半年,未见肿瘤复发,继续随访。
7 小结
本例患者因“梗阻性黄疸伴肝门胆管占位”就诊,经常规的影像学检查误诊为“肝门胆管癌”。经过 MDT,患者首先被修正诊断为“HCC 伴胆总管癌栓”,其次针对患者进行了围手术期的个体化治疗和积极的手术治疗,使患者获得了较好的生存预后。
HCC 是常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易伴有门静脉等血管侵犯[1-3],但 HCC 伴 BDTT 在临床上不多见,临床报道发生率为 1.4%~3.4%[4-5]。由于 HCC 伴 BDTT 常伴有黄疸、胆管炎、肝功能差和肿瘤胆管侵犯,曾被认为是 HCC 的晚期表现[3-4, 6-8]。因此,既往的治疗方式以保守治疗为主,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胆道引流、肝动脉栓塞、放化疗等[1, 9-10]。
近年来,由于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的进步,肝癌切除术后围手术期的死亡率已降至 1% 以下[11],越来越多的医学中心开始采用肝切除治疗 HCC 伴 BDTT,并发现 HCC 伴 BDTT 行根治性切除术后能够达到与常规 HCC 一致的 5 年生存率[3, 12]。因此,对于能够进行原发病灶切除的 HCC 伴 BDTT 患者,有研究中心[13-14]建议进行根治性切除。一项包含 247 例 HCC 伴 BDTT 患者的大样本研究[4]结果示,有 10.9%(27 例)的患者最终能够进行肝切除,而有 42.5% 的患者采取了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有 42.8% 的患者只进行了系统对症治疗[4];肝切除术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 11.5 个月,明显高于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患者的 6.0 个月、化疗治疗患者的 2.4 个月和保守治疗患者的 1.6 个月。因此,肝切除联合 BDTT 切除成为 HCC 伴 BDTT 治疗的首选。目前研究[5]表明,BDTT 与门静脉癌栓不一样,其并不是 HCC 的晚期表现形式,主要原因在于:① BDTT 并不呈浸润性生长;② 部分临床研究[2, 4]表明,HCC 伴 BDTT 能够达到与常规 HCC 一致的临床远期效果。学者[5, 12]的研究表明,HCC 伴 BDTT 的生存率与 HCC 没有明显差异。这可能与 BDTT 的特征有关:BDTT 多呈棕红色或灰白色;烂肉状,质较脆;可呈条索状或柱状,部分有蒂;易从胆管壁剥出。多个研究[15-20]表明,大多数 BDTT 与肝门胆管癌不一样,并不直接侵犯胆管壁。Navadgi 等[7]对 11 项包含 6 051 例患者(281 例 HCC 伴 BDTT,5 770 例 HCC)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后发现,HCC 伴 BDTT 患者具有更低的肿瘤分化程度和血管侵犯率,而这些因素才是决定患者术后预后的关键因素。多个研究[5, 12, 21-27]也证实,BDTT 并不是影响 HCC 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反,根治性切除和肿瘤分期才影响 HCC 的预后。因此,目前的研究[7]证实,HCC 伴 BDTT 比常规 HCC 具有更晚的肿瘤分期和更差的肝功能,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长期生存率略低于常规 HCC,但手术切除仍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对于具备切除条件的 HCC 伴 BDTT,外科切除是最好的治疗选择。
本例患者因“梗阻性黄疸”入院,曾被误诊为肝门胆管癌,但经 MDT 讨论,及时纠正误诊,并给患者提供了个体化治疗方案;术中手术探查和术后病理学检查也证实了 MDT 讨论的正确性和意义。通过该病例的病理标本,可见 BDTT 并不呈浸润性生长,易从胆管壁剥离,胆管壁也光滑。尽管术后随访时间较短,但目前患者仍未复发,这表明 HCC 伴 BDTT 行手术切除能够使患者获益,这也与临床报道的 HCC 伴 BDTT 的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相符合。
综上,MDT 模式不但可减少“梗阻性黄疸伴肝门胆管占位”的误诊,同时可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方案。
致谢:感谢赛生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对该栏目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