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龙龙, 王宜文, 陆明, 胡孔旺. 单中心 1 078 例腹股沟疝的手术构成及术后随访分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8, 25(12): 1419-1424. doi: 10.7507/1007-9424.201807076 复制
腹股沟疝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自 1887 年提出了 Bassini 法至今(2018 年)已 100 多年,传统的疝修补术经过不断改进已多达数十种,但仍无法避免疝手术后的复发。自 1989 年 Lichtenstein 等[1]提出“无张力修补术”的概念以来,该术式已成为临床上治疗腹股沟疝的重要手段,复发率仅为 0.5%~1%[2]。之后相继提出了疝环充填术和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目前临床上的主要术式为经腹腔腹膜外修补术(TAPP)和全腹膜外修补术(TEP),2 种术式因复发率低现已被广泛推广。复发和慢性疼痛一直是腹股沟疝术后困扰患者的主要合并症,也是医师在临床上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7 年间所有疝手术病例的术式及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① 年龄≥17 岁,知情同意;② 有固定的联系方式,接受了随访;③ 疾病类型为斜疝、直疝、股疝和复合疝(3 种或 2 种疝同发)。排除标准:失访患者和死亡患者。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 2011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期间共施行腹股沟疝手术 1 780 例,术后随访到 1 078 例,随访率为 60.56%,该部分患者纳入本研究分析。1 078 例患者中,男 992 例,女 86 例,男女比为 11.5∶1.0;年龄(59±16)岁(17~87 岁),其中 60 岁以上者 658 例;原发性腹股沟疝 1 055 例,复发性腹股沟疝 23 例;单侧腹股沟疝 968 例,双侧腹股沟疝 110 例;直疝 98 例,斜疝 955 例,股疝 17 例,另有 8 例系斜疝和直疝同发病例;行组织修补术 52 例,行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 889 例,行腹腔镜疝修补术 137 例。
1.2 手术方法
① 组织修补术主要采用单纯疝囊高位结扎(9 例)、Bassini 法(17 例)、Halsted 法(2 例)、Ferguson 法(22 例)、Shouldice 法(1 例)和 McVay 法(1 例)。② 开放无张力修补术采用疝环充填术(网塞平片技术[3] 687 例)、李金斯坦术(平片技术[1] 100 例)和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 [采用超普疝修补系统(UHS)修补[4] 102 例]。③ 腹腔镜疝修补术主要采用 TAPP(118 例)和 TEP(19 例),具体手术操作参考腹腔镜腹股沟手术操作指南[5],置入补片为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 3D-Max 网塞补片。
1.3 随访和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出院后采用门诊随诊、电话、信函或电子邮件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术后慢性疼痛、复发、异物感、手术部位触硬感、男性的术后性功能和术后生育情况。
① 术后的慢性疼痛根据数字疼痛量表(NRS)评分判断,NRS 评分越高代表疼痛强度越高。根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分为无痛、轻度(正常生活睡眠)、中度(适当影响睡眠,需用止痛药)、重度(影响睡眠,需用麻醉止痛药)和无法忍受(严重影响睡眠,伴其他症状)的疼痛。通过长海痛尺[6]得出 NRS 评分:0 分代表无痛,1~3 分代表轻度疼痛,4~6分代表中度疼痛,7~9 分代表重度疼痛,10 分代表无法忍受的疼痛。② 复发:嘱站立和平卧时做 Valsalva 动作,检查是否出现可复性包块,并通过超声检查确诊。③ 异物感和手术部位触硬感:随访时明确指出是由于补片而导致感觉的产生,而不包括手术切口瘢痕的形成而产生的不适。④ 男性性功能情况:将所有男性患者在手术前后的性功能情况作对比,包括勃起功能障碍、勃起时间及性满足情况,由患者自行判断是否存在性功能下降情况。⑤ 术后生育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 17.0 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成组 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比较组间差异;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成组 t 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笔者所在单位腹股沟疝修补术式的变化
本组患者的疝修补术的例数及构成比变化曲线分别见图 1a 和图 1b。由图 1 可见,TAPP 术例数及占比在逐年增加,而 TEP 技术发展较为缓慢;网塞平片术式例数波动较大,但所占比例逐年降低;腹膜前技术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也在逐年增加;由于组织修补术适用于特殊人群,故无明显变化。

2.2 不同术式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组织修补组、开放组及腹腔镜组间比较性别、年龄、疝性质和疝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开放组及腹腔镜组的性别、年龄、疝种类、BMI、疝性质和疝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组织修补组病例较少且年龄等资料与其他 2 组有差异(P<0.05),故后续研究不纳入组织修补组。在行开放手术的患者中,网塞组、平片组和 UHS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疝种类、BMI、疝性质和疝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 1。

2.3 腹腔镜组和开放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腹腔镜组和开放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女性患者较少,故只分析了男性患者的性功能情况。开放组术后发生疼痛 7 例(NRS 评分均为 1 分),腹腔镜组术后发生疼痛 53 例(NRS 评分 1 分 26 例,2 分 23 例,3 分 1 例,4 分 2 例,5 分 1 例)。2 组患者的慢性疼痛、异物感和男性性功能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的复发率和手术部位触硬感发生率较低(P<0.05),NRS 评分也略低(P=0.047),见表 2。无一例出现备孕 1 年而未生育者。

2.4 开放组的 3 个亚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在开放组的 3 个亚组方面,网塞组、平片组及 UHS 组的复发率、慢性疼痛发生率、异物感发生率及男性性功能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UHS 组的总并发症及手术部位触硬感发生率低于网塞组(P=0.030)及平片组(P=0.038),见表 3。

2.5 复发疝患者中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23 例复发疝患者中,9 例采用腹腔镜技术,13 例采用开放无张力技术,另外 1 例为组织修补(未纳入分析)。术后发生并发症 4 例,腹腔镜组和开放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异物感发生率和慢性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2.6 双侧疝患者中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10 例双侧疝患者中,行组织修补术 1 例,采用腹腔镜技术 23 例,另 86 例采用开放无张力修补术。其中腹腔镜组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开放组有 15 例发生并发症(复发 5 例,慢性疼痛 6 例,异物感3 例,手术部位触硬感 9 例),开放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较高(χ2=4.652,P=0.037)。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腹股沟疝大多通过手术治疗。自 Lichtenstein 等[1]提出无张力修补术之后,实现了疝修补无张力,腹股沟疝的复发率大大降低;随后几年 Robbins 等[3]报道了疝环充填术,将网塞填充置内环口后在精索后方再放置平片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使疝修补更为牢固;UHS(超普疝修补系统)技术是在普里灵疝修补系统(PHS)基础上改良形成的。Gilbert 等[4]借鉴了李金斯坦术的内环修补理念,不断改进产生了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肌耻骨孔(MPO)”的提出为当今的全面修复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MPO 是人体下腹部两侧没有肌肉组织覆盖、仅以 1 层腹横筋膜抵抗腹腔内压的区域。随着腹腔镜技术在临床的发展,发展出了 TAPP 和 TEP,使补片置于腹膜前间隙可尽可能地完全覆盖 MPO,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大大降低,成为临床医师们较为推崇的术式。
3.1 术式随时间的变迁
从笔者所在单位近 7 年间疝手术术式构成比(图 1)可看出,腔镜技术发展较缓慢,其主要原因是其术式学习曲线较长[7];网塞平片术式所占比例虽逐年在减少,但依然是临床上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术式,腹膜前技术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也在逐年增加。早些年已有文献[8]探讨了腹腔镜术式在中国的可行性,腹腔镜术式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
3.2 术后并发症
3.2.1 慢性疼痛
慢性术后腹股沟疼痛是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一类重要并发症[9-10]。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可分为神经性疼痛和非神经性疼痛[11]:神经性疼痛主要由于手术过程对神经的损伤,以及补片或缝线对神经的卡压导致的;损伤性疼痛是外周感觉器的神经元通过局部炎症介质引起的在补片周围的连续性炎症反应。腹腔镜疝修补术补片置于腹膜前间隙,减少了补片与神经接触,从而使疼痛减轻。另一方面由于是在腹膜前间隙进行操作,尽可能地避免了对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损伤,术后疼痛的发生率也相应较低。
3.2.2 异物感和手术部位触硬感
UHS 术后发生手术部位触硬感较其他开放术式较低。术后发生异物感和手术部位触硬感的主要原因是网塞置入后在腹压的作用下,网塞向内侧对腹膜长期压迫刺激而引起。另一方面填充网塞在置入内环口后因异物反应形成瘢痕样结构。而腹腔镜疝修补术网塞的外瓣置于腹膜前间隙,增大了网塞的受力面积,同时也不易形成瘢痕组织,使异物感减轻。在开放无张力术式中,腹膜前疝修补术在复发、慢性疼痛及异物感发生情况均略低于平片技术和网塞技术,只在总体并发症发生和手术部位触硬感方面与网塞组和平片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是腹膜前技术使用的补片为 UHS,是一种部分可吸收轻量型补片,使患者术后感觉更舒适[12]。
3.2.3 术后性功能和生育影响情况
因女性病例较少,笔者只对男性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组和开放组,网塞组、平片组和 UHS 组的男性性功能下降发生率并无差异,可能是因为样本量不足。实际上在术后,补片与精索结构相邻,由于异物反应可引起输精管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导致输精管闭塞等病变,影响男性生殖功能,因此补片对精索结构及对男性性功能和生育能力存在一定的影响[13-15]。在国外大宗病例研究中,采用的术式与不育症的发生并无明显关系[16-17],认为无张力修补术仍然是腹股沟疝首选的术式,而减少不育症的发生则需要临床工作者在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腹股沟区原有组织的破坏。
3.2.4 复发
本研究总体复发率(2.7%,其中 2 例行组织修补术后复发)与《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8 版)》报道的复发率[18](1%~3%)并无差异,而腹腔镜技术的复发率低于开放无张力技术(P=0.040)。腹腔镜技术在腹膜前间隙放置补片,其目的是为了更大范围地覆盖 MPO,降低了复发的风险[19]。Chen 等[20]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也得出,腹膜前技术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要比网塞技术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另一篇国外研究文献[21]中,研究者将 150 位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2 组,分别使用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膜前隙疝修补术,术后随访 3~12 个月,比较复发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发现,腹膜前技术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要比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更低,故该学者提出,治疗腹股沟疝腹膜前技术是更合适的选择。但是“国际腹股沟疝管理指南”[22]指出,轻量型补片可能在短期具有轻微的优势,但与长期疗效如复发和慢性疼痛无关。
3.3 复发疝和双侧疝的术式疗效比较
在复发疝的对比研究中,由于本组复发疝病例较少,未发现哪种术式更有优势。上海瑞金医院的 1 篇单中心复发疝的研究文献[23]表明,腹腔镜技术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更合适安全的术式。因复发疝组织经常发生粘连,解剖层次不清,而腹腔镜技术解剖视野较大,能更好地分离组织[24]。在双侧疝中,腹腔镜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要比开放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原因在于,腹腔镜疝修补术是在腹膜前间隙进行操作,可同时进行两侧的疝修补,而开放无张力技术需要两侧做切口才能实现。张晨辉等[25]在 TEP 术式治疗双侧疝和复发疝的体会中,也表明了在双侧疝中腹腔镜术式是更好的选择。
在以上的调查中,因为复发疝病例较少,得出结果的说服力较低,笔者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搜集更多资料进一步去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在性功能评价方面,笔者尚未对所有患者进行性功能评价的生化指标检测,故得到的结果也可能存在误差,以后会在这方面进行改进。
综上所述,腹腔镜术式在手术部位触硬感方面要比开放术式较优,复发率也低于开放组,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腹膜前技术与其他开放术式相比较安全,在开放无张力术式中可作为优选的术式。但必须强调的是,在临床上选择何种术式要依据患者的禁忌证、经济条件、医院条件、术者的能力等进行综合考量。
腹股沟疝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自 1887 年提出了 Bassini 法至今(2018 年)已 100 多年,传统的疝修补术经过不断改进已多达数十种,但仍无法避免疝手术后的复发。自 1989 年 Lichtenstein 等[1]提出“无张力修补术”的概念以来,该术式已成为临床上治疗腹股沟疝的重要手段,复发率仅为 0.5%~1%[2]。之后相继提出了疝环充填术和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目前临床上的主要术式为经腹腔腹膜外修补术(TAPP)和全腹膜外修补术(TEP),2 种术式因复发率低现已被广泛推广。复发和慢性疼痛一直是腹股沟疝术后困扰患者的主要合并症,也是医师在临床上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7 年间所有疝手术病例的术式及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① 年龄≥17 岁,知情同意;② 有固定的联系方式,接受了随访;③ 疾病类型为斜疝、直疝、股疝和复合疝(3 种或 2 种疝同发)。排除标准:失访患者和死亡患者。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 2011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期间共施行腹股沟疝手术 1 780 例,术后随访到 1 078 例,随访率为 60.56%,该部分患者纳入本研究分析。1 078 例患者中,男 992 例,女 86 例,男女比为 11.5∶1.0;年龄(59±16)岁(17~87 岁),其中 60 岁以上者 658 例;原发性腹股沟疝 1 055 例,复发性腹股沟疝 23 例;单侧腹股沟疝 968 例,双侧腹股沟疝 110 例;直疝 98 例,斜疝 955 例,股疝 17 例,另有 8 例系斜疝和直疝同发病例;行组织修补术 52 例,行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 889 例,行腹腔镜疝修补术 137 例。
1.2 手术方法
① 组织修补术主要采用单纯疝囊高位结扎(9 例)、Bassini 法(17 例)、Halsted 法(2 例)、Ferguson 法(22 例)、Shouldice 法(1 例)和 McVay 法(1 例)。② 开放无张力修补术采用疝环充填术(网塞平片技术[3] 687 例)、李金斯坦术(平片技术[1] 100 例)和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 [采用超普疝修补系统(UHS)修补[4] 102 例]。③ 腹腔镜疝修补术主要采用 TAPP(118 例)和 TEP(19 例),具体手术操作参考腹腔镜腹股沟手术操作指南[5],置入补片为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 3D-Max 网塞补片。
1.3 随访和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出院后采用门诊随诊、电话、信函或电子邮件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术后慢性疼痛、复发、异物感、手术部位触硬感、男性的术后性功能和术后生育情况。
① 术后的慢性疼痛根据数字疼痛量表(NRS)评分判断,NRS 评分越高代表疼痛强度越高。根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分为无痛、轻度(正常生活睡眠)、中度(适当影响睡眠,需用止痛药)、重度(影响睡眠,需用麻醉止痛药)和无法忍受(严重影响睡眠,伴其他症状)的疼痛。通过长海痛尺[6]得出 NRS 评分:0 分代表无痛,1~3 分代表轻度疼痛,4~6分代表中度疼痛,7~9 分代表重度疼痛,10 分代表无法忍受的疼痛。② 复发:嘱站立和平卧时做 Valsalva 动作,检查是否出现可复性包块,并通过超声检查确诊。③ 异物感和手术部位触硬感:随访时明确指出是由于补片而导致感觉的产生,而不包括手术切口瘢痕的形成而产生的不适。④ 男性性功能情况:将所有男性患者在手术前后的性功能情况作对比,包括勃起功能障碍、勃起时间及性满足情况,由患者自行判断是否存在性功能下降情况。⑤ 术后生育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 17.0 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成组 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比较组间差异;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成组 t 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笔者所在单位腹股沟疝修补术式的变化
本组患者的疝修补术的例数及构成比变化曲线分别见图 1a 和图 1b。由图 1 可见,TAPP 术例数及占比在逐年增加,而 TEP 技术发展较为缓慢;网塞平片术式例数波动较大,但所占比例逐年降低;腹膜前技术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也在逐年增加;由于组织修补术适用于特殊人群,故无明显变化。

2.2 不同术式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组织修补组、开放组及腹腔镜组间比较性别、年龄、疝性质和疝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开放组及腹腔镜组的性别、年龄、疝种类、BMI、疝性质和疝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组织修补组病例较少且年龄等资料与其他 2 组有差异(P<0.05),故后续研究不纳入组织修补组。在行开放手术的患者中,网塞组、平片组和 UHS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疝种类、BMI、疝性质和疝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 1。

2.3 腹腔镜组和开放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腹腔镜组和开放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女性患者较少,故只分析了男性患者的性功能情况。开放组术后发生疼痛 7 例(NRS 评分均为 1 分),腹腔镜组术后发生疼痛 53 例(NRS 评分 1 分 26 例,2 分 23 例,3 分 1 例,4 分 2 例,5 分 1 例)。2 组患者的慢性疼痛、异物感和男性性功能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的复发率和手术部位触硬感发生率较低(P<0.05),NRS 评分也略低(P=0.047),见表 2。无一例出现备孕 1 年而未生育者。

2.4 开放组的 3 个亚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在开放组的 3 个亚组方面,网塞组、平片组及 UHS 组的复发率、慢性疼痛发生率、异物感发生率及男性性功能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UHS 组的总并发症及手术部位触硬感发生率低于网塞组(P=0.030)及平片组(P=0.038),见表 3。

2.5 复发疝患者中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23 例复发疝患者中,9 例采用腹腔镜技术,13 例采用开放无张力技术,另外 1 例为组织修补(未纳入分析)。术后发生并发症 4 例,腹腔镜组和开放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异物感发生率和慢性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2.6 双侧疝患者中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10 例双侧疝患者中,行组织修补术 1 例,采用腹腔镜技术 23 例,另 86 例采用开放无张力修补术。其中腹腔镜组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开放组有 15 例发生并发症(复发 5 例,慢性疼痛 6 例,异物感3 例,手术部位触硬感 9 例),开放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较高(χ2=4.652,P=0.037)。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腹股沟疝大多通过手术治疗。自 Lichtenstein 等[1]提出无张力修补术之后,实现了疝修补无张力,腹股沟疝的复发率大大降低;随后几年 Robbins 等[3]报道了疝环充填术,将网塞填充置内环口后在精索后方再放置平片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使疝修补更为牢固;UHS(超普疝修补系统)技术是在普里灵疝修补系统(PHS)基础上改良形成的。Gilbert 等[4]借鉴了李金斯坦术的内环修补理念,不断改进产生了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肌耻骨孔(MPO)”的提出为当今的全面修复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MPO 是人体下腹部两侧没有肌肉组织覆盖、仅以 1 层腹横筋膜抵抗腹腔内压的区域。随着腹腔镜技术在临床的发展,发展出了 TAPP 和 TEP,使补片置于腹膜前间隙可尽可能地完全覆盖 MPO,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大大降低,成为临床医师们较为推崇的术式。
3.1 术式随时间的变迁
从笔者所在单位近 7 年间疝手术术式构成比(图 1)可看出,腔镜技术发展较缓慢,其主要原因是其术式学习曲线较长[7];网塞平片术式所占比例虽逐年在减少,但依然是临床上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术式,腹膜前技术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也在逐年增加。早些年已有文献[8]探讨了腹腔镜术式在中国的可行性,腹腔镜术式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
3.2 术后并发症
3.2.1 慢性疼痛
慢性术后腹股沟疼痛是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一类重要并发症[9-10]。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可分为神经性疼痛和非神经性疼痛[11]:神经性疼痛主要由于手术过程对神经的损伤,以及补片或缝线对神经的卡压导致的;损伤性疼痛是外周感觉器的神经元通过局部炎症介质引起的在补片周围的连续性炎症反应。腹腔镜疝修补术补片置于腹膜前间隙,减少了补片与神经接触,从而使疼痛减轻。另一方面由于是在腹膜前间隙进行操作,尽可能地避免了对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损伤,术后疼痛的发生率也相应较低。
3.2.2 异物感和手术部位触硬感
UHS 术后发生手术部位触硬感较其他开放术式较低。术后发生异物感和手术部位触硬感的主要原因是网塞置入后在腹压的作用下,网塞向内侧对腹膜长期压迫刺激而引起。另一方面填充网塞在置入内环口后因异物反应形成瘢痕样结构。而腹腔镜疝修补术网塞的外瓣置于腹膜前间隙,增大了网塞的受力面积,同时也不易形成瘢痕组织,使异物感减轻。在开放无张力术式中,腹膜前疝修补术在复发、慢性疼痛及异物感发生情况均略低于平片技术和网塞技术,只在总体并发症发生和手术部位触硬感方面与网塞组和平片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是腹膜前技术使用的补片为 UHS,是一种部分可吸收轻量型补片,使患者术后感觉更舒适[12]。
3.2.3 术后性功能和生育影响情况
因女性病例较少,笔者只对男性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组和开放组,网塞组、平片组和 UHS 组的男性性功能下降发生率并无差异,可能是因为样本量不足。实际上在术后,补片与精索结构相邻,由于异物反应可引起输精管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导致输精管闭塞等病变,影响男性生殖功能,因此补片对精索结构及对男性性功能和生育能力存在一定的影响[13-15]。在国外大宗病例研究中,采用的术式与不育症的发生并无明显关系[16-17],认为无张力修补术仍然是腹股沟疝首选的术式,而减少不育症的发生则需要临床工作者在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腹股沟区原有组织的破坏。
3.2.4 复发
本研究总体复发率(2.7%,其中 2 例行组织修补术后复发)与《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8 版)》报道的复发率[18](1%~3%)并无差异,而腹腔镜技术的复发率低于开放无张力技术(P=0.040)。腹腔镜技术在腹膜前间隙放置补片,其目的是为了更大范围地覆盖 MPO,降低了复发的风险[19]。Chen 等[20]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也得出,腹膜前技术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要比网塞技术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另一篇国外研究文献[21]中,研究者将 150 位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2 组,分别使用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膜前隙疝修补术,术后随访 3~12 个月,比较复发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发现,腹膜前技术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要比传统无张力疝修补术更低,故该学者提出,治疗腹股沟疝腹膜前技术是更合适的选择。但是“国际腹股沟疝管理指南”[22]指出,轻量型补片可能在短期具有轻微的优势,但与长期疗效如复发和慢性疼痛无关。
3.3 复发疝和双侧疝的术式疗效比较
在复发疝的对比研究中,由于本组复发疝病例较少,未发现哪种术式更有优势。上海瑞金医院的 1 篇单中心复发疝的研究文献[23]表明,腹腔镜技术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更合适安全的术式。因复发疝组织经常发生粘连,解剖层次不清,而腹腔镜技术解剖视野较大,能更好地分离组织[24]。在双侧疝中,腹腔镜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要比开放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原因在于,腹腔镜疝修补术是在腹膜前间隙进行操作,可同时进行两侧的疝修补,而开放无张力技术需要两侧做切口才能实现。张晨辉等[25]在 TEP 术式治疗双侧疝和复发疝的体会中,也表明了在双侧疝中腹腔镜术式是更好的选择。
在以上的调查中,因为复发疝病例较少,得出结果的说服力较低,笔者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搜集更多资料进一步去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在性功能评价方面,笔者尚未对所有患者进行性功能评价的生化指标检测,故得到的结果也可能存在误差,以后会在这方面进行改进。
综上所述,腹腔镜术式在手术部位触硬感方面要比开放术式较优,复发率也低于开放组,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腹膜前技术与其他开放术式相比较安全,在开放无张力术式中可作为优选的术式。但必须强调的是,在临床上选择何种术式要依据患者的禁忌证、经济条件、医院条件、术者的能力等进行综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