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鲍聚喜, 冯作鹏, 张光鑫, 秦川, 杨明, 李彩娥.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肛门直肠感觉及动力学变化的临床研究.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9, 26(1): 38-41. doi: 10.7507/1007-9424.201808068 复制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功能障碍等症状,症状多在排便后改善,临床上对这症状的器质性改变尚未有合理性解释[1-3]。据文献[4-9]报道,IBS 的发病主要是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因素、食物过敏或不耐受、内脏高敏感、脑-肠轴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造成的。而肛门直肠动力学异常也是 IBS 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10]。而如何有效地了解其发病机制、治疗及防止其病变的发生、发展已成为当前临床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 942 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onstipation,IBS-C)患者与健康自愿者的肛门直肠压力及感觉阈值来探讨 IBS-C 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变化特点,并通过生物刺激反馈仪来检测 IBS-C 患者的盆底肌电压变化情况,为其在临床上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 2014 年 12 月 1 日至 2017 年 12 月 1 日期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 IBS-C 患者 36 例(IBS-C 组),年龄 21~55 岁;病程 1~29 年、(15±6)年。IBS-C 患者症状均需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11]:在过去 12 个月内至少 3 个月(可不连续)有腹痛或不适并伴有以下 3 项中的 2 项特征:① 排便后症状缓解;② 伴有排便次数改变;③ 伴有粪便性状改变。当患者出现如下症状时进一步支持 IBS-C 的诊断:① 排便次数<3 次/周;② 粪便坚硬或呈羊粪状;③ 排便费力;④ 腹胀;⑤ 排便不尽感。
选取同期我院 28 名健康医护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年龄 22~50 岁,均无腹痛、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2 组受试者检测前均符合下列要求:① 检测前 4 周,经内镜检查无下消化道器质性病变;② 未食用受凉及过敏食物、未服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及抗生素;③ 无肛肠及盆腔器官其他疾病;④ 无肝胆胰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全身性疾病等病史;⑤ 无腹部手术史;⑥ IBS-C 组患者在检查前 1 周停用一切胃肠动力药,对照组受试者均未在检查前 1 周内服用过胃肠动力药物,且检查当日 2 组均正常饮食及禁止做肠道准备和肛门指诊。
2 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焦虑和抑郁评分[12-1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1.2 方法
1.2.1 肛管直肠动力学测定
采用合肥奥源 ZJ-D3 型肛肠压力检测仪检测肛管直肠动力学情况[14]。检测方法:采用 8 通道带气囊灌注式测压管;2 组受试者均采取左侧屈膝卧位;嘱 2 组受试者均充分放松盆底及肛周肌肉后将润滑后的压力测定导管缓慢插入受试者肛管内,直到压力测定导管刻度达 10 cm 处;然后采用分段外拉法,每往外拉 1 cm,记录此处的压力值;当检测导管进入高压区(高压区是指静息状态下,肛管内此区域的压力与邻近区域的数值相比压力增加达 50% 以上的区域)后,测压仪上可显示高压波形,测出其肛管高压带长度。8 通道带气囊灌注式测压管进入压力区后固定测压管,在静息状态下,检测其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在模拟排便动作时检测其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收缩压[10, 15]。随后按 10 mL/次的气量逐步递增注入到气囊[10, 15-16],分别记录受试者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直肠顺应性等。
1.2.2 检测盆底肌电压变化
采用南京伟思 SA9800 型生物刺激反馈仪检测盆底肌电压变化[17-18]。检测方法[19-20]:检查时嘱受试者取仰卧屈膝位,两腿稍分开;嘱 IBS-C 组与对照组受试者充分放松腹部肌肉、臀部肌肉及肛周部位肌肉后,将检测探头通过肛门贴附于受试者肛管内的肌肉表面,嘱受试者做收缩和舒张盆底周围肌肉动作,检测此时受试者的盆底肌产生的电活动信号即电压值,包括盆底肌最大肌电压、最小肌电压和电压频率。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 SPSS 20.0 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肛管直肠动力学测定结果
2.1.1 在肛管直肠静息状态下检测的压力结果
IBS-C 组的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312、P=0.851,t=–5.464、P=0.283),但 IBS-C 组的肛管直肠静息压差明显高于对照组(t=4.371、P=0.017),见图 1a; IBS-C 组的肛管高压带长明显高于对照组(t=6.180、P=0.042),见图 1b。

a:静息状态下的压力;b:肛管高压带长度;c:模拟排便动作时的压力;d:模拟排便动作时的直肠感觉和排便阈值;e:模拟排便动作时的直肠顺应性;f:盆底肌电压情况;g:盆底肌电压频率情况;与对照组相比,*
2.1.2 在模拟排便动作状态下的压力结果
IBS-C 组肛管最大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t=–5.793,P=0.003),2 组的直肠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830,P=0.150),IBS-C 组的肛门括约肌净减压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5.541,P=0.017),见图 1c; IBS-C 组的直肠感觉阈值和排便阈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9.780、P=0.003,t=8.794、P<0.001),见图 1d;IBS-C 组的直肠顺应性亦明显高于对照组(t=10.031,P<0.001),见图 1e。
2.2 盆底肌电压的检测情况
IBS-C 组的盆底最大肌电压和最小肌电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3.386、P=0.031,t=5.763、P=0.042),见图 1f;IBS-C 组盆底肌的电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8.410,P<0.001),见图 1g。
3 讨论
IBS-C 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便秘伴腹痛或腹部不适,便后缓解[21]。在我国,IBS-C 的发病率约为 6%,且主要见于女性患者,这可能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有关[4, 21-22];据文献[23]报道,女性患者出现腹胀、便秘等相关症状的发病率也远高于男性患者。IBS-C 的病因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变化、食物因素、抗生素、肠道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3];而肠道通透性改变以及肠道内菌群失调也与 IBS-C 的发生有关[24-25],但是目前关于 IBS-C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文献[2]报道,结直肠收缩幅度和频率的异常改变是 IBS-C 的重要病理机制,内脏对外界刺激敏感度的高低也是 IBS-C 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
在本研究中发现,在静息状态下,IBS-C 组患者的直肠、肛管静息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IBS-C 组患者与对照组的肛管、直肠功能在静息状态时功能均基本正常;但 IBS-C 患者肛管内的高压带长度比对照组长,而肛管内的高压区域是影响粪便下行通过的重要阻力,IBS-C 患者肛管内的高压带长度的增加会严重影响粪便下行通过时的速度,继而加重患者的便秘情况。在模拟排便动作时,IBS-C 患者的肛门最大收缩压明显小于对照组,结果提示,IBS-C 患者的肛门收缩功能逐渐减退。有文献[15]报道这种变化可能是因长期便秘、过度用力排便损伤了骶神经而最终导致肌肉变性,进而导致肌肉收缩力下降。IBS-C 组患者的直肠收缩压力稍高于对照组,但是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BS-C 组患者的肛门括约肌净减压值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IBS-C 患者排便后肛管括约肌不能够充分松弛并出现矛盾性收缩,进一步加重患者的排便功能障碍。
便秘症状的出现与内脏的感觉异常有密切联系,而直肠敏感性和顺应性也是检查直肠壁对直肠内容物刺激后做出反应的重要指标。在本研究中发现,IBS-C 组的直肠感觉阈值与排便阈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IBS-C 组患者对直肠内容物的敏感性降低,患者自主排便功能降低,排便所需的容积增加,进一步导致大量的肠内容物的聚集,加重便秘。IBS-C 组的直肠顺应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直肠顺应性是一种反射性的适应性反应,直肠顺应性的增加表明 IBS-C 患者的直肠肠壁的伸展性及直肠储物容积的增加。因此,IBS-C 患者的直肠容积的反射能力降低以及直肠对肠内容物敏感性降低,都逐步加重了患者的便秘症状。
生物刺激反馈仪是检测盆底肌电压变化的重要仪器,同时其也是用于治疗便秘的一种行为疗法[20],当前也有关于应用生物反馈在临床治疗便秘的相关报道。罗勰林[26]和李晓霞等[27]也应用生物反馈刺激结合盆底肌训练能够提高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相关报道。本研究也应用生物刺激反馈仪分别对 IBS-C 组和对照组的盆底肌的最大肌电压、最小肌电压和电压频率进行检测,IBS-C 组盆底肌的最大肌电压、最小肌电压和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IBS-C 患者的盆底肌肉也存在异常的肌电压情况。
总之,IBS-C 患者的肛管直肠动力学压力和肛门直肠感觉功能异常于健康人群,而肛管直肠动力学和直肠感觉功能的异常也是 IBS-C 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本研究通过生物刺激反馈仪检测到的 IBS-C 患者盆底肌存在的异常肌电压情况也可能在 IBS-C 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但是,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少,还需要大量样本资料加以证实。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功能障碍等症状,症状多在排便后改善,临床上对这症状的器质性改变尚未有合理性解释[1-3]。据文献[4-9]报道,IBS 的发病主要是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因素、食物过敏或不耐受、内脏高敏感、脑-肠轴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造成的。而肛门直肠动力学异常也是 IBS 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10]。而如何有效地了解其发病机制、治疗及防止其病变的发生、发展已成为当前临床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 942 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onstipation,IBS-C)患者与健康自愿者的肛门直肠压力及感觉阈值来探讨 IBS-C 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变化特点,并通过生物刺激反馈仪来检测 IBS-C 患者的盆底肌电压变化情况,为其在临床上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 2014 年 12 月 1 日至 2017 年 12 月 1 日期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 IBS-C 患者 36 例(IBS-C 组),年龄 21~55 岁;病程 1~29 年、(15±6)年。IBS-C 患者症状均需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11]:在过去 12 个月内至少 3 个月(可不连续)有腹痛或不适并伴有以下 3 项中的 2 项特征:① 排便后症状缓解;② 伴有排便次数改变;③ 伴有粪便性状改变。当患者出现如下症状时进一步支持 IBS-C 的诊断:① 排便次数<3 次/周;② 粪便坚硬或呈羊粪状;③ 排便费力;④ 腹胀;⑤ 排便不尽感。
选取同期我院 28 名健康医护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年龄 22~50 岁,均无腹痛、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2 组受试者检测前均符合下列要求:① 检测前 4 周,经内镜检查无下消化道器质性病变;② 未食用受凉及过敏食物、未服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及抗生素;③ 无肛肠及盆腔器官其他疾病;④ 无肝胆胰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全身性疾病等病史;⑤ 无腹部手术史;⑥ IBS-C 组患者在检查前 1 周停用一切胃肠动力药,对照组受试者均未在检查前 1 周内服用过胃肠动力药物,且检查当日 2 组均正常饮食及禁止做肠道准备和肛门指诊。
2 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焦虑和抑郁评分[12-1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1.2 方法
1.2.1 肛管直肠动力学测定
采用合肥奥源 ZJ-D3 型肛肠压力检测仪检测肛管直肠动力学情况[14]。检测方法:采用 8 通道带气囊灌注式测压管;2 组受试者均采取左侧屈膝卧位;嘱 2 组受试者均充分放松盆底及肛周肌肉后将润滑后的压力测定导管缓慢插入受试者肛管内,直到压力测定导管刻度达 10 cm 处;然后采用分段外拉法,每往外拉 1 cm,记录此处的压力值;当检测导管进入高压区(高压区是指静息状态下,肛管内此区域的压力与邻近区域的数值相比压力增加达 50% 以上的区域)后,测压仪上可显示高压波形,测出其肛管高压带长度。8 通道带气囊灌注式测压管进入压力区后固定测压管,在静息状态下,检测其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在模拟排便动作时检测其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收缩压[10, 15]。随后按 10 mL/次的气量逐步递增注入到气囊[10, 15-16],分别记录受试者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直肠顺应性等。
1.2.2 检测盆底肌电压变化
采用南京伟思 SA9800 型生物刺激反馈仪检测盆底肌电压变化[17-18]。检测方法[19-20]:检查时嘱受试者取仰卧屈膝位,两腿稍分开;嘱 IBS-C 组与对照组受试者充分放松腹部肌肉、臀部肌肉及肛周部位肌肉后,将检测探头通过肛门贴附于受试者肛管内的肌肉表面,嘱受试者做收缩和舒张盆底周围肌肉动作,检测此时受试者的盆底肌产生的电活动信号即电压值,包括盆底肌最大肌电压、最小肌电压和电压频率。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 SPSS 20.0 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肛管直肠动力学测定结果
2.1.1 在肛管直肠静息状态下检测的压力结果
IBS-C 组的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312、P=0.851,t=–5.464、P=0.283),但 IBS-C 组的肛管直肠静息压差明显高于对照组(t=4.371、P=0.017),见图 1a; IBS-C 组的肛管高压带长明显高于对照组(t=6.180、P=0.042),见图 1b。

a:静息状态下的压力;b:肛管高压带长度;c:模拟排便动作时的压力;d:模拟排便动作时的直肠感觉和排便阈值;e:模拟排便动作时的直肠顺应性;f:盆底肌电压情况;g:盆底肌电压频率情况;与对照组相比,*
2.1.2 在模拟排便动作状态下的压力结果
IBS-C 组肛管最大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t=–5.793,P=0.003),2 组的直肠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830,P=0.150),IBS-C 组的肛门括约肌净减压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5.541,P=0.017),见图 1c; IBS-C 组的直肠感觉阈值和排便阈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9.780、P=0.003,t=8.794、P<0.001),见图 1d;IBS-C 组的直肠顺应性亦明显高于对照组(t=10.031,P<0.001),见图 1e。
2.2 盆底肌电压的检测情况
IBS-C 组的盆底最大肌电压和最小肌电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3.386、P=0.031,t=5.763、P=0.042),见图 1f;IBS-C 组盆底肌的电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8.410,P<0.001),见图 1g。
3 讨论
IBS-C 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便秘伴腹痛或腹部不适,便后缓解[21]。在我国,IBS-C 的发病率约为 6%,且主要见于女性患者,这可能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有关[4, 21-22];据文献[23]报道,女性患者出现腹胀、便秘等相关症状的发病率也远高于男性患者。IBS-C 的病因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变化、食物因素、抗生素、肠道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3];而肠道通透性改变以及肠道内菌群失调也与 IBS-C 的发生有关[24-25],但是目前关于 IBS-C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文献[2]报道,结直肠收缩幅度和频率的异常改变是 IBS-C 的重要病理机制,内脏对外界刺激敏感度的高低也是 IBS-C 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
在本研究中发现,在静息状态下,IBS-C 组患者的直肠、肛管静息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IBS-C 组患者与对照组的肛管、直肠功能在静息状态时功能均基本正常;但 IBS-C 患者肛管内的高压带长度比对照组长,而肛管内的高压区域是影响粪便下行通过的重要阻力,IBS-C 患者肛管内的高压带长度的增加会严重影响粪便下行通过时的速度,继而加重患者的便秘情况。在模拟排便动作时,IBS-C 患者的肛门最大收缩压明显小于对照组,结果提示,IBS-C 患者的肛门收缩功能逐渐减退。有文献[15]报道这种变化可能是因长期便秘、过度用力排便损伤了骶神经而最终导致肌肉变性,进而导致肌肉收缩力下降。IBS-C 组患者的直肠收缩压力稍高于对照组,但是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BS-C 组患者的肛门括约肌净减压值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IBS-C 患者排便后肛管括约肌不能够充分松弛并出现矛盾性收缩,进一步加重患者的排便功能障碍。
便秘症状的出现与内脏的感觉异常有密切联系,而直肠敏感性和顺应性也是检查直肠壁对直肠内容物刺激后做出反应的重要指标。在本研究中发现,IBS-C 组的直肠感觉阈值与排便阈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IBS-C 组患者对直肠内容物的敏感性降低,患者自主排便功能降低,排便所需的容积增加,进一步导致大量的肠内容物的聚集,加重便秘。IBS-C 组的直肠顺应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直肠顺应性是一种反射性的适应性反应,直肠顺应性的增加表明 IBS-C 患者的直肠肠壁的伸展性及直肠储物容积的增加。因此,IBS-C 患者的直肠容积的反射能力降低以及直肠对肠内容物敏感性降低,都逐步加重了患者的便秘症状。
生物刺激反馈仪是检测盆底肌电压变化的重要仪器,同时其也是用于治疗便秘的一种行为疗法[20],当前也有关于应用生物反馈在临床治疗便秘的相关报道。罗勰林[26]和李晓霞等[27]也应用生物反馈刺激结合盆底肌训练能够提高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相关报道。本研究也应用生物刺激反馈仪分别对 IBS-C 组和对照组的盆底肌的最大肌电压、最小肌电压和电压频率进行检测,IBS-C 组盆底肌的最大肌电压、最小肌电压和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IBS-C 患者的盆底肌肉也存在异常的肌电压情况。
总之,IBS-C 患者的肛管直肠动力学压力和肛门直肠感觉功能异常于健康人群,而肛管直肠动力学和直肠感觉功能的异常也是 IBS-C 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本研究通过生物刺激反馈仪检测到的 IBS-C 患者盆底肌存在的异常肌电压情况也可能在 IBS-C 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但是,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少,还需要大量样本资料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