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金玉梅, 宋彬, 黄子星. 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9, 26(5): 602-605. doi: 10.7507/1007-9424.201812037 复制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常易通过侵犯大血管及微血管引起播散和转移。肝癌若发生大血管侵犯,恶性预后多已成定局,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常可明确大血管侵犯的诊断;肝癌若发生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患者还有获得根治性治疗的机会,若能早期发现 MVI,在 MVI 阶段对其进行积极干预治疗,患者的预后将明显不同。若能在术前准确预测、诊断及评估肝癌 MVI 则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有助于外科治疗方案的制定,而且对术后病变复发的监测、远处转移可能性的评估及辅助性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传统影像学局限于大体解剖的显示,病理诊断属有创检查,常常在肝癌病灶切除术后才能明确有无 MVI,因此,探寻早期无创性肝癌 MVI 的影像诊断方法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有关肝癌 MVI 的研究众多,如检验学、病理学通过甲胎蛋白水平测定、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测定预测微血管形成的可能性;传统形态影像学通过肝癌病灶的形态、边界及大小预测 MVI 的可能性,结果均差强人意。近年来,分子影像诊断方法不断发展,其在肝癌 MVI 的诊断中也被广泛应用,笔者现就近年来肝癌 MVI 的分子影像诊断方法的技术研究进展情况做一归纳总结。
1 肝癌 MVI 的定义及传统影像研究
MVI 是指在显微镜下可见的在内皮细胞衬覆的血管腔内的癌细胞巢团而在肉眼观察下血管腔内不存在肿瘤侵犯[1]。MVI 可通俗地认为是微血管腔内的癌栓,常见于肝组织内的静脉小分支,这些小静脉分支常与肝癌的瘤周门静脉小分支相连、沟通而形成肝癌的转移途径[2]。
目前尚无公认的术前预测 MVI 的方法,而 MVI 与肝癌术后复发密切相关。传统的影像研究表明,肝癌 MVI 与肿瘤大小、数量、肿瘤边缘光整度、病理分型、肿瘤有无包膜等因素密切相关,如王家臣等[3]的研究发现,瘤体大小与 MVI 存在相关性,认为判断 MVI 存在的肿瘤大小的临界值是 5 cm;Schlichtemeier 等[4]研究认为,肿瘤包膜不完整、肿瘤边缘不光整与 MVI 相关。传统影像研究方法直观,但多局限于肝癌大体解剖形态改变的研究,不能早期有效地预测肝癌的 MVI,因而促使研究者应用分子影像学的方法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5]。
2 肝癌 MVI 的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分子影像学是通过影像图像从细胞和分子层面了解疾病的生理、病理过程,进而进行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其是医学影像学从单一形态解剖到生物代谢、功能研究及基因成像的桥梁[6]。分子影像学的发展,一方面除了依赖医用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另一方面则是依赖新的分子成像探针的研发,即设计和研发具有信号放大效应且能辅助成像、组织特异性高的分子成像探针[7]。分子成像探针能与靶目标如待研究的靶细胞、基因、抗体特异性结合,不仅易于被成像设备监测到,而且具有将微小的信号扩增及辅助成像的功能,使病变直观地通过影像显示出来。分子成像探针要求分子量小,能迅速穿过生物屏障如细胞膜、血管、间叶组织,与靶目标亲和力高,半衰期长,不易被机体迅速代谢清除[8]。分子成像探针不仅能使靶细胞或基因被标记及被动态观察,而且还能反映药物治疗过程中组织形态结构及功能代谢的改变,用以判断药物治疗的效果及评估预后;同时还可以帮助推进药物研发、促进基因研究[9]。分子影像学根据成像设备的不同,主要分为核医学分子成像、超声分子成像、光学分子成像及磁共振(MR)分子成像。分子影像学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肿瘤早期诊断、早期转移预测、预后评估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凸显出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2.1 肝胆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增强扫描
钆塞酸二钠是新型的肝细胞特异性磁共振成像(MRI)对比剂,其不仅同时具有脂溶性及水溶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非特异性细胞外间隙对比剂和肝胆特异性对比剂的性质[10];可以被肝细胞特异性地摄取,有肝细胞功能的组织摄取造影剂后而信号增高变“白”,无肝细胞功能的病灶不摄取造影剂而信号变“黑”,进而增强了肝实质与病灶的信号对比;该造影剂不仅可经肝细胞排泄而进入胆管内,又可经肾小管排泄出体外[11],药物不良反应轻微;其弛豫率高,临床仅需传统造影剂 1/4 的剂量约 0.025 mmol/kg 就可以得到肝胆期图像;可同时提供肝脏动脉期增强图像及肝胆期增强图像,提高了肝脏小病灶(<1 cm)的检出率,有利于病灶的定性诊断。Lee 等[12]研究发现,钆塞酸二钠增强扫描动脉期瘤周异常强化、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可以作为预测 MVI 的指标。有研究[13-14]指出,肝胆期出现瘤周低强化提示发生 MVI 的几率增大,动脉期瘤周强化是由于肿瘤周围微小的瘤栓阻塞微小门静脉分支而导致门静脉血流减少,则相应区域的动脉血流相对增加[15];肝胆期瘤周低信号是由于肿瘤周围 MVI 而导致门静脉血流减少[16];同时肝细胞膜上的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2 功能受损导致肝细胞摄入造影剂减少,因此表现为肝胆特异期瘤周低强化区[17]。该成像方法根据造影剂的代谢状况揭示细胞功能,反映不同的细胞种类的微循环特点,进而评估肿瘤发生 MVI 的可能性,不仅是无创性检查,而且可较早地评估预测肿瘤 MVI 的可能性。
2.2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IVIM-DWI)
IVIM-DWI 由 Le Bihan 等[18]于 1986 年提出,该成像方式采用高低多个 b 值(扩散敏感因子)进行数据拟合得到纯扩散系数(D 值)、假扩散系数(D*值)、灌注分数(f 值)、表观弥散系数(ADC 值),以分别量化纯水分子的扩散运动权重及毛细血管灌注权重,其中“D值”代表纯水分子的扩散运动;“D*值”代表血液微循环产生的假扩散系数;“f 值”代表血液微循环产生的灌注效应占总扩散效应的容积比,其值介于 0~1 之间;ADC 值体现水分子布朗运动的快慢。IVIM-DWI 方式无需引入对比剂,可无创性量化反映小血管的灌注。白婷婷等[19]研究发现,D 值和 ADC 值与 MVI 发生呈负相关,即 D 值和 ADC 值越小,发生 MVI 的可能越大;宋琼等[20]研究发现,D 值和 ADC 值与组织病理分级呈负相关,D 值和 ADC 值越低,MVI 发生率越高,分析其原因这可能是由于肿瘤分化程度越差,细胞密度越高,组织细胞外间隙越小,水分子扩散运动受限越明显,因而其 D 值及 ADC 值越低;同时白婷婷等[19]研究中还发现,f 值、D*值不是预测 MVI 的危险因素;Lemke 等[21]研究也发现,f 值不稳定,受回波时间的影响明显,回波时间越长,信号衰减越明显,f 值增加越明显,故 f 值预测 MVI 的发生尚需进一步研究。IVIM-DWI 方法关注肿瘤 MVI 的核心关键问题是血供的研究,不仅定性,而且还定量揭示病灶周围组织血供的多少,更有力地评估肿瘤 MVI 的可能性。
2.3 组织四维动态增强 MRI(tissue 4 dimensional-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T4D-DCE-MRI)
T4D-DCE-MRI 技术是在常规 T1 三维容积动态增强的基础上联合四维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通过软件分析得到量化反映微循环状态的参数如血流速度、血管表面渗透力等,该方法简单无创,有利于肿瘤的术前定性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估和监测。孔源等[22]研究发现,病灶对比剂容积转运常数(Ktrans 病灶)、相对对比剂容积转运常数(Ktrans 相对)、相对速率常数(Kep 相对)与微血管密度(MVD)呈正相关关系,而有研究[23-24]表明肿瘤 MVI 与 MVD 相关。李文柱等[25]研究发现,MVI 组 MVD 值高于无 MVI 组,认为肝癌 MVD 值越大,肿瘤细胞 MVI 及进入血液循环的机会就越大,其原因可能是:①新生血管基底膜不完整,管壁薄,易于被肿瘤细胞穿透;②较高的 MVD 为肿瘤的生长带来充足的营养,生长旺盛的肿瘤组织催生更多的血管,二者相互促进肿瘤向前演进。故可大胆预测,T4D-DCE-MRI在评估肝癌微循环特征、MVI 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2.4 MR 分子探针成像
MR 分子探针是将 MR 对比剂作为信号组件与纳米材料相结合,与载体相连导入目标组织或细胞中,不仅可以增加图像对比度,还可以示踪并显示决定疾病进程的特殊靶点[26]。MR 分子探针主要有以钆为基础的顺磁性分子探针及以氧化铁为基础的超顺磁性分子探针[27]。有研究[28]将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探针引入裸鼠体内,降低了 T2 序列信号强度,同时还与 αvβ3 整合素特异性结合检测肿瘤新生血管,主要原理是 SPIO 能产生 T2 阴性信号对比,αvβ3 整合素在增生活跃的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膜表达,而在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稳定状态下的内皮细胞中不表达,RGD 分子与 αvβ3 整合素受体有高度亲和性及选择性[29]。也有研究者[30]通过测量注射顺磁性多聚脂质体前后 MR 弛豫率的改变来测量顺磁性多聚脂质体的浓度,进而反映肿瘤新生血管密度,这是因为顺磁性多聚脂质体浓度与表达有 αvβ3 整合素的肿瘤新生血管密度呈正比,而 MVD 值越大,肿瘤细胞 MVI 及进入血液循环的机会就越大,进而实现对肿瘤血供的定量评价和肿瘤 MVI 评估,从而指导肿瘤定性诊断及分期。MR 分子探针成像特异性、空间分辨力及时间分辨力高,融合了分子学、免疫学的成像原理,在揭示特异性细胞组织成份、特异性抗原抗体及 MVD 方面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潜力,将成为评价肝癌 MVI 的有用研究方法。
2.5 能谱 CT 成像
能谱 CT 是利用不同能量的 X 射线进行扫描后将获得的能谱信息放到 CT 成像中,从而得到物质的有效原子序数与电子的密度分布。根据 X 射线的能量在不同物质或者结构中的衰减不同,从而鉴别病变的来源及良恶性[31]。与常规 CT 相比,能谱 CT 利用更多参数如碘基值、水基值、标准碘基值及标准水基值对病灶的微循环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碘浓度基值是评估对比剂进入组织的量化指标,可以间接反映组织的血供情况[32]。肝癌发生 MVI 时,肿瘤微血管增多,血液供应情况不断改变,MVD 不断升高,不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增多,明显影响了血管的通透性,因此可以通过碘浓度基值的变动来间接评估患者的微循环情况[33]。李迪等[34]对原发性小肝癌 MVI 进行宝石能谱 CT 分析时发现,微血管未侵犯组动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肝癌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及静脉期碘浓度降低率均显著低于 MVI 组,认为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基值与肝癌 MVD 呈中度正相关,其发生机制可能是肝癌新生血管内平滑肌和神经末梢功能不全、无舒缩功能而引起血流量及灌注量明显增加[35],导致碘含量增加。能谱 CT 成像方法不仅仅局限于常规 CT 的形态学研究,同时具有利用参数量化的特点,关注血液微循环的改变,从肿瘤的发生机制即血流供应角度早期预测评估微血管侵犯的发生,具有无创、早期、客观性参数量化的特点。
3 小结及展望
肝癌发病率高,恶性度大,早期评估是否存在 MVI 对患者意义重大。分子影像学能早期、无创、有效评估 MVI,在指导手术方案选择、疗效评估、早期转移评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将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虽然现在分子影像学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从细胞分子角度出发,研究肿瘤的 MVD、血流量、氧代谢等微环境的改变,研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既是影像技术从解剖形态成像到组织器官功能、代谢成像的发展也是对肿瘤精准治疗、基因治疗及靶向治疗趋势的顺应,其应用前景及潜能是无限的。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常易通过侵犯大血管及微血管引起播散和转移。肝癌若发生大血管侵犯,恶性预后多已成定局,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常可明确大血管侵犯的诊断;肝癌若发生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患者还有获得根治性治疗的机会,若能早期发现 MVI,在 MVI 阶段对其进行积极干预治疗,患者的预后将明显不同。若能在术前准确预测、诊断及评估肝癌 MVI 则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有助于外科治疗方案的制定,而且对术后病变复发的监测、远处转移可能性的评估及辅助性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传统影像学局限于大体解剖的显示,病理诊断属有创检查,常常在肝癌病灶切除术后才能明确有无 MVI,因此,探寻早期无创性肝癌 MVI 的影像诊断方法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有关肝癌 MVI 的研究众多,如检验学、病理学通过甲胎蛋白水平测定、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测定预测微血管形成的可能性;传统形态影像学通过肝癌病灶的形态、边界及大小预测 MVI 的可能性,结果均差强人意。近年来,分子影像诊断方法不断发展,其在肝癌 MVI 的诊断中也被广泛应用,笔者现就近年来肝癌 MVI 的分子影像诊断方法的技术研究进展情况做一归纳总结。
1 肝癌 MVI 的定义及传统影像研究
MVI 是指在显微镜下可见的在内皮细胞衬覆的血管腔内的癌细胞巢团而在肉眼观察下血管腔内不存在肿瘤侵犯[1]。MVI 可通俗地认为是微血管腔内的癌栓,常见于肝组织内的静脉小分支,这些小静脉分支常与肝癌的瘤周门静脉小分支相连、沟通而形成肝癌的转移途径[2]。
目前尚无公认的术前预测 MVI 的方法,而 MVI 与肝癌术后复发密切相关。传统的影像研究表明,肝癌 MVI 与肿瘤大小、数量、肿瘤边缘光整度、病理分型、肿瘤有无包膜等因素密切相关,如王家臣等[3]的研究发现,瘤体大小与 MVI 存在相关性,认为判断 MVI 存在的肿瘤大小的临界值是 5 cm;Schlichtemeier 等[4]研究认为,肿瘤包膜不完整、肿瘤边缘不光整与 MVI 相关。传统影像研究方法直观,但多局限于肝癌大体解剖形态改变的研究,不能早期有效地预测肝癌的 MVI,因而促使研究者应用分子影像学的方法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5]。
2 肝癌 MVI 的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分子影像学是通过影像图像从细胞和分子层面了解疾病的生理、病理过程,进而进行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其是医学影像学从单一形态解剖到生物代谢、功能研究及基因成像的桥梁[6]。分子影像学的发展,一方面除了依赖医用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另一方面则是依赖新的分子成像探针的研发,即设计和研发具有信号放大效应且能辅助成像、组织特异性高的分子成像探针[7]。分子成像探针能与靶目标如待研究的靶细胞、基因、抗体特异性结合,不仅易于被成像设备监测到,而且具有将微小的信号扩增及辅助成像的功能,使病变直观地通过影像显示出来。分子成像探针要求分子量小,能迅速穿过生物屏障如细胞膜、血管、间叶组织,与靶目标亲和力高,半衰期长,不易被机体迅速代谢清除[8]。分子成像探针不仅能使靶细胞或基因被标记及被动态观察,而且还能反映药物治疗过程中组织形态结构及功能代谢的改变,用以判断药物治疗的效果及评估预后;同时还可以帮助推进药物研发、促进基因研究[9]。分子影像学根据成像设备的不同,主要分为核医学分子成像、超声分子成像、光学分子成像及磁共振(MR)分子成像。分子影像学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肿瘤早期诊断、早期转移预测、预后评估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凸显出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2.1 肝胆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增强扫描
钆塞酸二钠是新型的肝细胞特异性磁共振成像(MRI)对比剂,其不仅同时具有脂溶性及水溶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非特异性细胞外间隙对比剂和肝胆特异性对比剂的性质[10];可以被肝细胞特异性地摄取,有肝细胞功能的组织摄取造影剂后而信号增高变“白”,无肝细胞功能的病灶不摄取造影剂而信号变“黑”,进而增强了肝实质与病灶的信号对比;该造影剂不仅可经肝细胞排泄而进入胆管内,又可经肾小管排泄出体外[11],药物不良反应轻微;其弛豫率高,临床仅需传统造影剂 1/4 的剂量约 0.025 mmol/kg 就可以得到肝胆期图像;可同时提供肝脏动脉期增强图像及肝胆期增强图像,提高了肝脏小病灶(<1 cm)的检出率,有利于病灶的定性诊断。Lee 等[12]研究发现,钆塞酸二钠增强扫描动脉期瘤周异常强化、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可以作为预测 MVI 的指标。有研究[13-14]指出,肝胆期出现瘤周低强化提示发生 MVI 的几率增大,动脉期瘤周强化是由于肿瘤周围微小的瘤栓阻塞微小门静脉分支而导致门静脉血流减少,则相应区域的动脉血流相对增加[15];肝胆期瘤周低信号是由于肿瘤周围 MVI 而导致门静脉血流减少[16];同时肝细胞膜上的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2 功能受损导致肝细胞摄入造影剂减少,因此表现为肝胆特异期瘤周低强化区[17]。该成像方法根据造影剂的代谢状况揭示细胞功能,反映不同的细胞种类的微循环特点,进而评估肿瘤发生 MVI 的可能性,不仅是无创性检查,而且可较早地评估预测肿瘤 MVI 的可能性。
2.2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IVIM-DWI)
IVIM-DWI 由 Le Bihan 等[18]于 1986 年提出,该成像方式采用高低多个 b 值(扩散敏感因子)进行数据拟合得到纯扩散系数(D 值)、假扩散系数(D*值)、灌注分数(f 值)、表观弥散系数(ADC 值),以分别量化纯水分子的扩散运动权重及毛细血管灌注权重,其中“D值”代表纯水分子的扩散运动;“D*值”代表血液微循环产生的假扩散系数;“f 值”代表血液微循环产生的灌注效应占总扩散效应的容积比,其值介于 0~1 之间;ADC 值体现水分子布朗运动的快慢。IVIM-DWI 方式无需引入对比剂,可无创性量化反映小血管的灌注。白婷婷等[19]研究发现,D 值和 ADC 值与 MVI 发生呈负相关,即 D 值和 ADC 值越小,发生 MVI 的可能越大;宋琼等[20]研究发现,D 值和 ADC 值与组织病理分级呈负相关,D 值和 ADC 值越低,MVI 发生率越高,分析其原因这可能是由于肿瘤分化程度越差,细胞密度越高,组织细胞外间隙越小,水分子扩散运动受限越明显,因而其 D 值及 ADC 值越低;同时白婷婷等[19]研究中还发现,f 值、D*值不是预测 MVI 的危险因素;Lemke 等[21]研究也发现,f 值不稳定,受回波时间的影响明显,回波时间越长,信号衰减越明显,f 值增加越明显,故 f 值预测 MVI 的发生尚需进一步研究。IVIM-DWI 方法关注肿瘤 MVI 的核心关键问题是血供的研究,不仅定性,而且还定量揭示病灶周围组织血供的多少,更有力地评估肿瘤 MVI 的可能性。
2.3 组织四维动态增强 MRI(tissue 4 dimensional-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T4D-DCE-MRI)
T4D-DCE-MRI 技术是在常规 T1 三维容积动态增强的基础上联合四维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通过软件分析得到量化反映微循环状态的参数如血流速度、血管表面渗透力等,该方法简单无创,有利于肿瘤的术前定性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估和监测。孔源等[22]研究发现,病灶对比剂容积转运常数(Ktrans 病灶)、相对对比剂容积转运常数(Ktrans 相对)、相对速率常数(Kep 相对)与微血管密度(MVD)呈正相关关系,而有研究[23-24]表明肿瘤 MVI 与 MVD 相关。李文柱等[25]研究发现,MVI 组 MVD 值高于无 MVI 组,认为肝癌 MVD 值越大,肿瘤细胞 MVI 及进入血液循环的机会就越大,其原因可能是:①新生血管基底膜不完整,管壁薄,易于被肿瘤细胞穿透;②较高的 MVD 为肿瘤的生长带来充足的营养,生长旺盛的肿瘤组织催生更多的血管,二者相互促进肿瘤向前演进。故可大胆预测,T4D-DCE-MRI在评估肝癌微循环特征、MVI 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2.4 MR 分子探针成像
MR 分子探针是将 MR 对比剂作为信号组件与纳米材料相结合,与载体相连导入目标组织或细胞中,不仅可以增加图像对比度,还可以示踪并显示决定疾病进程的特殊靶点[26]。MR 分子探针主要有以钆为基础的顺磁性分子探针及以氧化铁为基础的超顺磁性分子探针[27]。有研究[28]将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探针引入裸鼠体内,降低了 T2 序列信号强度,同时还与 αvβ3 整合素特异性结合检测肿瘤新生血管,主要原理是 SPIO 能产生 T2 阴性信号对比,αvβ3 整合素在增生活跃的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膜表达,而在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稳定状态下的内皮细胞中不表达,RGD 分子与 αvβ3 整合素受体有高度亲和性及选择性[29]。也有研究者[30]通过测量注射顺磁性多聚脂质体前后 MR 弛豫率的改变来测量顺磁性多聚脂质体的浓度,进而反映肿瘤新生血管密度,这是因为顺磁性多聚脂质体浓度与表达有 αvβ3 整合素的肿瘤新生血管密度呈正比,而 MVD 值越大,肿瘤细胞 MVI 及进入血液循环的机会就越大,进而实现对肿瘤血供的定量评价和肿瘤 MVI 评估,从而指导肿瘤定性诊断及分期。MR 分子探针成像特异性、空间分辨力及时间分辨力高,融合了分子学、免疫学的成像原理,在揭示特异性细胞组织成份、特异性抗原抗体及 MVD 方面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潜力,将成为评价肝癌 MVI 的有用研究方法。
2.5 能谱 CT 成像
能谱 CT 是利用不同能量的 X 射线进行扫描后将获得的能谱信息放到 CT 成像中,从而得到物质的有效原子序数与电子的密度分布。根据 X 射线的能量在不同物质或者结构中的衰减不同,从而鉴别病变的来源及良恶性[31]。与常规 CT 相比,能谱 CT 利用更多参数如碘基值、水基值、标准碘基值及标准水基值对病灶的微循环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碘浓度基值是评估对比剂进入组织的量化指标,可以间接反映组织的血供情况[32]。肝癌发生 MVI 时,肿瘤微血管增多,血液供应情况不断改变,MVD 不断升高,不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增多,明显影响了血管的通透性,因此可以通过碘浓度基值的变动来间接评估患者的微循环情况[33]。李迪等[34]对原发性小肝癌 MVI 进行宝石能谱 CT 分析时发现,微血管未侵犯组动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肝癌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及静脉期碘浓度降低率均显著低于 MVI 组,认为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基值与肝癌 MVD 呈中度正相关,其发生机制可能是肝癌新生血管内平滑肌和神经末梢功能不全、无舒缩功能而引起血流量及灌注量明显增加[35],导致碘含量增加。能谱 CT 成像方法不仅仅局限于常规 CT 的形态学研究,同时具有利用参数量化的特点,关注血液微循环的改变,从肿瘤的发生机制即血流供应角度早期预测评估微血管侵犯的发生,具有无创、早期、客观性参数量化的特点。
3 小结及展望
肝癌发病率高,恶性度大,早期评估是否存在 MVI 对患者意义重大。分子影像学能早期、无创、有效评估 MVI,在指导手术方案选择、疗效评估、早期转移评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将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虽然现在分子影像学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从细胞分子角度出发,研究肿瘤的 MVD、血流量、氧代谢等微环境的改变,研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既是影像技术从解剖形态成像到组织器官功能、代谢成像的发展也是对肿瘤精准治疗、基因治疗及靶向治疗趋势的顺应,其应用前景及潜能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