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田跃, 张勇, 郑恢超, 王李, 叶景旺, 李凡, 李春穴, 张安平, 刘宝华, 童卫东. 慢传输型便秘术后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评估.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9, 26(10): 1170-1174. doi: 10.7507/1007-9424.201904015 复制
慢性便秘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之一,发病率逐年增加,我国一般人群发病率约为 8.2%,美国发病率达到 10%~15%[1-2]。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由结肠传输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常见便秘类型,占慢性便秘患者的 15%~30%[3]。虽然大部分症状较轻的患者以保守治疗为主,但部分长期顽固性 STC 患者通常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最终不得不选择手术治疗[4-5]。全结肠切除术与次全结肠切除术是当前的主流术式[6-8]。然而,国外研究认为 STC 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并不理想,国内有关 STC 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排便功能恢复的研究少见,且基本都是回顾性研究[9-12]。为此,本研究前瞻性研究了 STC 患者手术前后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方面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通外科中心胃结直肠外科 2013 年 3 月至 2017 年 7 月期间诊断为 STC 并实施全(次全)结肠切除术治疗的 29 例患者临床资料,男 4 例,女 25 例;年龄 25~77 岁,中位年龄 52 岁。对人口统计学、手术信息、术前症状、术前检查、既往腹部与盆底手术史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医研伦审(2019)第 05 号]。
1.2 纳入标准
① 临床表现均符合《功能性便秘诊断的罗马Ⅳ标准》[13],患者便秘症状严重,无法自然排便,需泻剂协助排便或使用泻剂仍无法排便;② 结肠传输试验检查均提示 72 h 排出的不透 X 光标记物<80%;③ 经 1 年以上内科保守治疗无效;④ 患者有强烈手术意愿,且无其他手术禁忌证。
1.3 排除标准
① 钡灌肠排除巨结肠症;② 肠镜检查提示存在肠道器质性病变或存在结直肠肿瘤治疗病史;③ 存在胃及小肠传输功能障碍;④ 存在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⑤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⑥ 炎性肠病病史。
1.4 评估方法
纳入研究的所有 STC 患者均通过术前谈话和术后 1 年电话或门诊成功随访。收集术前与术后 1 年 Wexner 便秘评分(Wexner constipation,WC)[14]、排便次数、腹痛、腹胀、排便费劲、泻剂使用及灌肠情况评估患者的排便功能变化;胃肠道生活质量评分(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GIQLI)[15]及 SF-36 健康调查问卷(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1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变化;同时,纳入患者健康状况改善情况(与一年前健康状况相比)。为了使患者更好地理解问卷调查的内容,所有量表问题均由笔者一人负责向患者解释,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进行如实填写。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手术前后随访数据方差齐性,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其他百分比表示参数比较采用 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图表绘制采用 GraphPad Prism 5 软件及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 软件。
2 结果
2.1 人口统计学资料
纳入的 29 例 STC 患者中,女 25 例(86.2%),男 4 例(13.8%)。年龄 25~77 岁,中位年龄 52 岁;病程(12.2±8.5)年、2~33 年。术后 1 年,29 例患者均成功随访。
2.2 术前检查
本组 29 例患者术前行结肠传输试验其结果显示,29 例(100%)患者均存在结肠传输延缓,72 h 滞留不透 X 光标志物颗粒数为(85±16)%。钡灌肠检查提示 25 例(86.2%)存在冗长的横结肠或左半结肠(包括乙状结肠)。排粪造影检查显示轻度直肠内脱垂 24 例(82.7%),轻度直肠前突 7 例(24.1%)。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黑病变 5 例(17.2%)。
2.3 既往腹部或盆底手术史
本组患者中有 20 例(69.0%)患者存在既往腹部或盆底手术史。其中妇科手术 9 例(31.0%),因痔疮或直肠内脱垂经肛门手术治疗 12 例(41.4%),阑尾切除术 3 例(10.3%),行胆囊切除术 2 例(6.9%),乙状结肠切除术 1 例(3.4%),盆底抬高术 1 例(3.4%)。
2.4 手术方式及入路
行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 23 例(79.3%),行次全结肠切除、盲肠-直肠吻合术 6 例(20.7%)。其中,腹腔镜手术 18 例(62.1%),手助腹腔镜手术 6 例(20.7%),单孔腹腔镜手术 3 例(10.3%),经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 2 例(6.9%)。所有患者均通过吻合器重建肠道连续性。
2.5 排便功能
结果见表 1。由表 1 可见,本组 STC 患者术前排便次数为(1.2±0.6)次/周(包括使用泻剂),术后 1 年每周排便次数显著增多,最多 84 次,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 1 年患者的腹胀、排便费劲、使用泻剂及辅助灌肠症状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腹痛患者比例有所下降,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 1 年 WC 评分显著下降(P<0.05)。术后 1 年随访未发现大便完全失禁患者,但有 7 例(24.1%)患者出现偶尔失禁情况,其中 4 例(13.8%)需佩戴护垫保护。

2.6 生活质量
与术前相比,本组 STC 患者术后 1 年的 GIQLI 评分显著提高(P<0.05),图 1a 与表 2。SF-36 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术后 1 年患者的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精神健康状况、社会功能及一般健康状况 7 个方面显著改善(P<0.05);在生理机能方面,术后 1 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1b 与表 2。术后 1 年随访,93.1%(27/29)的患者认为其健康状况有所改善。根据术后 1 年随访的 SF-36 结果中“与 1 年前健康状况相比”,其中显著改善 18 例(62.1%),部分改善 9 例(31.1%),无明显变化 1 例(3.4%),显著恶化 1 例(3.4%)。

a:GIQLI 结果;b:SF-36 健康调查结果;与术前比较,*


2.7 并发症
本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6~28 d、(11.5±5.2)d。术后 30 d 内无患者死亡,无吻合口出血、手术部位感染等并发症。术后 30 d 内,2 例(6.9%)患者发生吻合口漏(A 级),并出现炎性肠梗阻,均通过保守治疗治愈出院。29 例患者术后 1 年均成功随访,发现 5 例(17.2%)患者经历了小肠梗阻,其中 4 例(13.8%)经保守治疗治愈,1 例(3.4%)多次保守治疗无效,于术后 8 个月行肠粘连松解术好转出院。1 例(3.4%)患者术后 1 个月出现便秘复发,每日用甘油灌肠剂辅助排便。
3 讨论
全(次全)结肠切除术治疗 STC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国外多数研究[17-19]报道患者的满意度在 80% 以上,但患者术后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腹泻、慢性疼痛,究竟在客观的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评价上怎样?可参考的资料较少[17, 20]。外科手术治疗 STC 的主要目的是缓解便秘症状;然而,症便秘症状的缓解并不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实际上,术后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常被忽视[9, 17]。因此,为了较全面地评估手术治疗 STC 的疗效,本研究利用 Wexner 便秘评分、GIQLI 和 SF-36 健康调查问卷量表来评估 STC 患者术前与术后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变化。
STC 患者术后排便功能方面,本研究发现术后肠功能恢复即可出现排便次数显著增多,绝大部分在 8~12 次/d,少部分患者甚至一日数十次,一般需要口服蒙脱石散或易蒙停来对症处理。然而绝大部分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腹泻症状逐渐缓解。本组患者术后 1 年随访,其排便次数为(31.6±19.9)次/周,达到治疗目的,而且患者均能接受偶尔的腹泻。术后偶尔腹泻,通常与饮食有关,且存在个体化差异。本组患者中 1 例患者出现顽固性腹泻,术后 1 年随访时为 11~12 次/d,多次于当地医院保守治疗,治愈出院。本组 STC 患者术后 1 年腹胀、排便费劲、泻剂使用及灌肠方面的症状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 1 年有腹痛症状患者所占比例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2% 比 41.4%,P>0.05)。上述结果提示:手术能改善 STC 排便相关症状。本组患者就症状方面的随访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17, 21-22]一致。
Wexner 便秘评分是美国克利夫兰医院 Wexner 等设计用于量化便秘程度的评分表[14]。本研究利用 Wexner 便秘评分对 STC 患者进行排便功能评估。术后 1 年随访,本组 STC 患者 Wexner 便秘评分显著下降(P<0.05)。其中,1 例患者术后 1 个月即出现便秘复发,每日均需使用甘油灌肠剂辅助排便,可能与直肠无力有关。本组病例术后 1 年随访的 Wexner 便秘评分 [(5.7±3.4)分,29 例] 优于 Ripetti 等[10] [(平均 6 分,33 例)] 和 Riss 等[11](中位数 11.5 分、范围 8~23 分,12 例)的研究报道。
另外,STC 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面,本研究利用 GIQLI 评估。GIQLI 是 1995 年由 Epasch 设计发明的生活质量评分表,用于评估胃肠道症状及疾病在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影响[15]。术后 1 年随访,STC 患者 GIQLI 得分显著提高(P<0.05)。本组病例术后 1 年随访的 GIQLI 结果 [(120.7±20.4)分] 优于 FitzHarris 等[23] [(103 ± 22)分,75 例,1~10 年)] 和 Marchesi 等[17] [(115.5 ±20.5)分,22 例,1~12 年] 的研究报道,低于健康人群的调查研究结果 [(125.8 ± 13)分][15]。
SF-36 健康调查问卷已被证实作为评估生活质量的标准调查问卷。与术前相比,本组 STC 患者术后 1 年 SF-36 健康调查随访结果显示,在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及一般健康状况 7 个方面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生理机能除外(P>0.05)。本组病例的随访结果与 Vergara-Fernandez 等[24]的(8 个方面改善,10 例,1 年随访)研究结果相近,优于 Ripetti 等[10]的结果(4 个方面,33 例,1~10 年随访)。FitzHarris 等[23]报道 STC 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受到腹痛、腹泻及大便失禁的影响。Marchesi 等[17]观察发现腹痛在 STC 患者术后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且与 GIQLI 评分得分呈负相关。本研究发现,术后 1 年有 41.4% 的患者存在阵发性的腹痛,每例患者疼痛程度与频率不一,可能与术后肠粘连相关,与 Thaler 等[25]研究结果(41%)相似。
本组患者术后 30 d 内出现近期并发症 2 例,均为吻合口漏(A 级),分别于术后 7 d 与 9 d 诊断,并出现炎性肠梗阻,均予以保守治疗治愈。术后 1 年随访发现远期并发症 6 例(20.7%)。其中,粘连性小肠梗阻是 STC 术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有 5 例(17.2%),4 例(13.8%)小肠梗阻经保守治疗治愈,另 1 例(3.4%)患者多次发生小肠梗阻,保守治疗无效,于术后 8 个月行剖腹探查、肠粘连松解术治愈。国外相关文献[9, 17-19, 21]报道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差异较大,在 9.1%~54% 之间。有文献[26-27]报道相对于开放手术而言,腹腔镜微创手术在减少术后腹腔粘连方面呈现出较明显的优势。另 1 例(3.4%)术后 1 个月便秘复发,该患者术后每日需使用甘油灌肠剂辅助排便,全消化道碘水造影检查发现小肠通畅,数小时后造影剂止于吻合口处,同时,肠镜检查提示回肠-直肠吻合口通畅、无狭窄,表明便秘复发可能与直肠无力相关。
本组患者的调查数据表明:93.1%(27/29)的患者认为手术令他们的健康状况改善。根据术后 1 年随访的 SF-36 结果中“与一年前健康状况相比”,其中显著改善 18 例(62.1%),部分改善 9 例(31.1%),无明显变化 1 例(3.4%),显著恶化 1 例(3.4%)。健康状况显著恶化者为术后发生便秘复发患者。国外相关文献[9, 17-19, 21]报道结论不一,健康状况改善率在 77%~89% 之间。
STC 患者术后 1 年排便次数显著增多,93.1% 患者主观评价从手术中获益。Wexner 便秘评分显著下降,腹胀、排便费劲、泻剂使用及灌肠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提示手术治疗能显著改善 STC 患者的排便功能。GIQLI 得分的显著提高,SF-36 健康调查问卷在 7 个方面的显著改善,提示 STC 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术后发生肠梗阻、顽固性腹泻等相关并发症可能是影响术后生活质量评价的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提示:全(次全)结肠切除术治疗 STC 是行之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本研究由田跃和童卫东设计;手术操作由童卫东、刘宝华、李春穴、张安平、李凡完成;临床随访由田跃完成,资料统计、数据分析及绘图由张勇、郑恢超、王李、叶景旺完成;论文写作由田跃完成。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医研伦审(2019)第 05 号]。
慢性便秘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之一,发病率逐年增加,我国一般人群发病率约为 8.2%,美国发病率达到 10%~15%[1-2]。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由结肠传输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常见便秘类型,占慢性便秘患者的 15%~30%[3]。虽然大部分症状较轻的患者以保守治疗为主,但部分长期顽固性 STC 患者通常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最终不得不选择手术治疗[4-5]。全结肠切除术与次全结肠切除术是当前的主流术式[6-8]。然而,国外研究认为 STC 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并不理想,国内有关 STC 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排便功能恢复的研究少见,且基本都是回顾性研究[9-12]。为此,本研究前瞻性研究了 STC 患者手术前后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方面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通外科中心胃结直肠外科 2013 年 3 月至 2017 年 7 月期间诊断为 STC 并实施全(次全)结肠切除术治疗的 29 例患者临床资料,男 4 例,女 25 例;年龄 25~77 岁,中位年龄 52 岁。对人口统计学、手术信息、术前症状、术前检查、既往腹部与盆底手术史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医研伦审(2019)第 05 号]。
1.2 纳入标准
① 临床表现均符合《功能性便秘诊断的罗马Ⅳ标准》[13],患者便秘症状严重,无法自然排便,需泻剂协助排便或使用泻剂仍无法排便;② 结肠传输试验检查均提示 72 h 排出的不透 X 光标记物<80%;③ 经 1 年以上内科保守治疗无效;④ 患者有强烈手术意愿,且无其他手术禁忌证。
1.3 排除标准
① 钡灌肠排除巨结肠症;② 肠镜检查提示存在肠道器质性病变或存在结直肠肿瘤治疗病史;③ 存在胃及小肠传输功能障碍;④ 存在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⑤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⑥ 炎性肠病病史。
1.4 评估方法
纳入研究的所有 STC 患者均通过术前谈话和术后 1 年电话或门诊成功随访。收集术前与术后 1 年 Wexner 便秘评分(Wexner constipation,WC)[14]、排便次数、腹痛、腹胀、排便费劲、泻剂使用及灌肠情况评估患者的排便功能变化;胃肠道生活质量评分(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GIQLI)[15]及 SF-36 健康调查问卷(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1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变化;同时,纳入患者健康状况改善情况(与一年前健康状况相比)。为了使患者更好地理解问卷调查的内容,所有量表问题均由笔者一人负责向患者解释,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进行如实填写。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手术前后随访数据方差齐性,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其他百分比表示参数比较采用 χ2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图表绘制采用 GraphPad Prism 5 软件及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 软件。
2 结果
2.1 人口统计学资料
纳入的 29 例 STC 患者中,女 25 例(86.2%),男 4 例(13.8%)。年龄 25~77 岁,中位年龄 52 岁;病程(12.2±8.5)年、2~33 年。术后 1 年,29 例患者均成功随访。
2.2 术前检查
本组 29 例患者术前行结肠传输试验其结果显示,29 例(100%)患者均存在结肠传输延缓,72 h 滞留不透 X 光标志物颗粒数为(85±16)%。钡灌肠检查提示 25 例(86.2%)存在冗长的横结肠或左半结肠(包括乙状结肠)。排粪造影检查显示轻度直肠内脱垂 24 例(82.7%),轻度直肠前突 7 例(24.1%)。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黑病变 5 例(17.2%)。
2.3 既往腹部或盆底手术史
本组患者中有 20 例(69.0%)患者存在既往腹部或盆底手术史。其中妇科手术 9 例(31.0%),因痔疮或直肠内脱垂经肛门手术治疗 12 例(41.4%),阑尾切除术 3 例(10.3%),行胆囊切除术 2 例(6.9%),乙状结肠切除术 1 例(3.4%),盆底抬高术 1 例(3.4%)。
2.4 手术方式及入路
行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 23 例(79.3%),行次全结肠切除、盲肠-直肠吻合术 6 例(20.7%)。其中,腹腔镜手术 18 例(62.1%),手助腹腔镜手术 6 例(20.7%),单孔腹腔镜手术 3 例(10.3%),经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 2 例(6.9%)。所有患者均通过吻合器重建肠道连续性。
2.5 排便功能
结果见表 1。由表 1 可见,本组 STC 患者术前排便次数为(1.2±0.6)次/周(包括使用泻剂),术后 1 年每周排便次数显著增多,最多 84 次,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 1 年患者的腹胀、排便费劲、使用泻剂及辅助灌肠症状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腹痛患者比例有所下降,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 1 年 WC 评分显著下降(P<0.05)。术后 1 年随访未发现大便完全失禁患者,但有 7 例(24.1%)患者出现偶尔失禁情况,其中 4 例(13.8%)需佩戴护垫保护。

2.6 生活质量
与术前相比,本组 STC 患者术后 1 年的 GIQLI 评分显著提高(P<0.05),图 1a 与表 2。SF-36 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术后 1 年患者的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精神健康状况、社会功能及一般健康状况 7 个方面显著改善(P<0.05);在生理机能方面,术后 1 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1b 与表 2。术后 1 年随访,93.1%(27/29)的患者认为其健康状况有所改善。根据术后 1 年随访的 SF-36 结果中“与 1 年前健康状况相比”,其中显著改善 18 例(62.1%),部分改善 9 例(31.1%),无明显变化 1 例(3.4%),显著恶化 1 例(3.4%)。

a:GIQLI 结果;b:SF-36 健康调查结果;与术前比较,*


2.7 并发症
本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6~28 d、(11.5±5.2)d。术后 30 d 内无患者死亡,无吻合口出血、手术部位感染等并发症。术后 30 d 内,2 例(6.9%)患者发生吻合口漏(A 级),并出现炎性肠梗阻,均通过保守治疗治愈出院。29 例患者术后 1 年均成功随访,发现 5 例(17.2%)患者经历了小肠梗阻,其中 4 例(13.8%)经保守治疗治愈,1 例(3.4%)多次保守治疗无效,于术后 8 个月行肠粘连松解术好转出院。1 例(3.4%)患者术后 1 个月出现便秘复发,每日用甘油灌肠剂辅助排便。
3 讨论
全(次全)结肠切除术治疗 STC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国外多数研究[17-19]报道患者的满意度在 80% 以上,但患者术后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腹泻、慢性疼痛,究竟在客观的排便功能与生活质量评价上怎样?可参考的资料较少[17, 20]。外科手术治疗 STC 的主要目的是缓解便秘症状;然而,症便秘症状的缓解并不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实际上,术后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常被忽视[9, 17]。因此,为了较全面地评估手术治疗 STC 的疗效,本研究利用 Wexner 便秘评分、GIQLI 和 SF-36 健康调查问卷量表来评估 STC 患者术前与术后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变化。
STC 患者术后排便功能方面,本研究发现术后肠功能恢复即可出现排便次数显著增多,绝大部分在 8~12 次/d,少部分患者甚至一日数十次,一般需要口服蒙脱石散或易蒙停来对症处理。然而绝大部分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腹泻症状逐渐缓解。本组患者术后 1 年随访,其排便次数为(31.6±19.9)次/周,达到治疗目的,而且患者均能接受偶尔的腹泻。术后偶尔腹泻,通常与饮食有关,且存在个体化差异。本组患者中 1 例患者出现顽固性腹泻,术后 1 年随访时为 11~12 次/d,多次于当地医院保守治疗,治愈出院。本组 STC 患者术后 1 年腹胀、排便费劲、泻剂使用及灌肠方面的症状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 1 年有腹痛症状患者所占比例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2% 比 41.4%,P>0.05)。上述结果提示:手术能改善 STC 排便相关症状。本组患者就症状方面的随访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17, 21-22]一致。
Wexner 便秘评分是美国克利夫兰医院 Wexner 等设计用于量化便秘程度的评分表[14]。本研究利用 Wexner 便秘评分对 STC 患者进行排便功能评估。术后 1 年随访,本组 STC 患者 Wexner 便秘评分显著下降(P<0.05)。其中,1 例患者术后 1 个月即出现便秘复发,每日均需使用甘油灌肠剂辅助排便,可能与直肠无力有关。本组病例术后 1 年随访的 Wexner 便秘评分 [(5.7±3.4)分,29 例] 优于 Ripetti 等[10] [(平均 6 分,33 例)] 和 Riss 等[11](中位数 11.5 分、范围 8~23 分,12 例)的研究报道。
另外,STC 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面,本研究利用 GIQLI 评估。GIQLI 是 1995 年由 Epasch 设计发明的生活质量评分表,用于评估胃肠道症状及疾病在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影响[15]。术后 1 年随访,STC 患者 GIQLI 得分显著提高(P<0.05)。本组病例术后 1 年随访的 GIQLI 结果 [(120.7±20.4)分] 优于 FitzHarris 等[23] [(103 ± 22)分,75 例,1~10 年)] 和 Marchesi 等[17] [(115.5 ±20.5)分,22 例,1~12 年] 的研究报道,低于健康人群的调查研究结果 [(125.8 ± 13)分][15]。
SF-36 健康调查问卷已被证实作为评估生活质量的标准调查问卷。与术前相比,本组 STC 患者术后 1 年 SF-36 健康调查随访结果显示,在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及一般健康状况 7 个方面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生理机能除外(P>0.05)。本组病例的随访结果与 Vergara-Fernandez 等[24]的(8 个方面改善,10 例,1 年随访)研究结果相近,优于 Ripetti 等[10]的结果(4 个方面,33 例,1~10 年随访)。FitzHarris 等[23]报道 STC 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受到腹痛、腹泻及大便失禁的影响。Marchesi 等[17]观察发现腹痛在 STC 患者术后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且与 GIQLI 评分得分呈负相关。本研究发现,术后 1 年有 41.4% 的患者存在阵发性的腹痛,每例患者疼痛程度与频率不一,可能与术后肠粘连相关,与 Thaler 等[25]研究结果(41%)相似。
本组患者术后 30 d 内出现近期并发症 2 例,均为吻合口漏(A 级),分别于术后 7 d 与 9 d 诊断,并出现炎性肠梗阻,均予以保守治疗治愈。术后 1 年随访发现远期并发症 6 例(20.7%)。其中,粘连性小肠梗阻是 STC 术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有 5 例(17.2%),4 例(13.8%)小肠梗阻经保守治疗治愈,另 1 例(3.4%)患者多次发生小肠梗阻,保守治疗无效,于术后 8 个月行剖腹探查、肠粘连松解术治愈。国外相关文献[9, 17-19, 21]报道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差异较大,在 9.1%~54% 之间。有文献[26-27]报道相对于开放手术而言,腹腔镜微创手术在减少术后腹腔粘连方面呈现出较明显的优势。另 1 例(3.4%)术后 1 个月便秘复发,该患者术后每日需使用甘油灌肠剂辅助排便,全消化道碘水造影检查发现小肠通畅,数小时后造影剂止于吻合口处,同时,肠镜检查提示回肠-直肠吻合口通畅、无狭窄,表明便秘复发可能与直肠无力相关。
本组患者的调查数据表明:93.1%(27/29)的患者认为手术令他们的健康状况改善。根据术后 1 年随访的 SF-36 结果中“与一年前健康状况相比”,其中显著改善 18 例(62.1%),部分改善 9 例(31.1%),无明显变化 1 例(3.4%),显著恶化 1 例(3.4%)。健康状况显著恶化者为术后发生便秘复发患者。国外相关文献[9, 17-19, 21]报道结论不一,健康状况改善率在 77%~89% 之间。
STC 患者术后 1 年排便次数显著增多,93.1% 患者主观评价从手术中获益。Wexner 便秘评分显著下降,腹胀、排便费劲、泻剂使用及灌肠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提示手术治疗能显著改善 STC 患者的排便功能。GIQLI 得分的显著提高,SF-36 健康调查问卷在 7 个方面的显著改善,提示 STC 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术后发生肠梗阻、顽固性腹泻等相关并发症可能是影响术后生活质量评价的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提示:全(次全)结肠切除术治疗 STC 是行之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本研究由田跃和童卫东设计;手术操作由童卫东、刘宝华、李春穴、张安平、李凡完成;临床随访由田跃完成,资料统计、数据分析及绘图由张勇、郑恢超、王李、叶景旺完成;论文写作由田跃完成。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医研伦审(2019)第 0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