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吴万龙, 彭兵. 胰腺癌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9, 26(12): 1500-1504. doi: 10.7507/1007-9424.201904016 复制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度很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早期临床症状较隐匿,大多数发现时已是晚期,因此往往预后不佳。虽然胰腺癌的整体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较低,但死亡率却居前列。近年来,尽管该疾病在手术治疗、化疗等领域取得一定进展,但胰腺癌患者的远期生存仍不甚理想,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的研究统计显示,其 5 年生存率仅为 7.2%[1]。本文旨在综述胰腺癌发病的流行病学因素及危险因素方面的最新进展,以期了解目前胰腺癌的国内外现状,为胰腺癌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
1 胰腺癌的流行病学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具有临床发现晚、恶性程度高和预后差的特点。在我国,根据 2018 年国家癌症中心[1]发布的 2003–2013 年居民癌症数据显示,在统计的 659 732 例恶性肿瘤患者中,胰腺癌 17 823 例,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第 10 位,其中在男性患者中位列第 8 位,在女性患者中位列第 11 位;胰腺癌的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列第 5 位,5 年相对生存率在常见恶性肿瘤中最差,仅为 7.2%,且呈逐年恶化的趋势。美国 2018 年国家癌症协会[2]发布的数据显示,男性胰腺癌预估新发病例数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列第 11 位,女性为第 8 位;其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列第 4 位;胰腺癌的 5 年相对生存率亦最差,仅为 8%。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各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差异较大,地区之间的发病率差异明显,胰腺癌的发病率与当地经济水平呈明显正相关,经济越发达地区,胰腺癌发病率越高[3]。Wong 等[4]的研究结果支持上述观点,他们的研究证实,在人类发展指数较高的国家,男性和女性的胰腺癌发病率较高。2018 年全球胰腺癌高发地区有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欧洲大部分国家、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及亚洲的日本;而在非洲、印度及东南亚地区胰腺癌发病率偏低[3]。研究[5]指出,这种情况可能与地区医疗条件差和诊断水平低有关。据位于法国里昂的国际癌症机构[6]统计的数据显示,预计到 2020 年,全球新发胰腺癌病例数将达 42 万,死亡例数约 41 万,其中发达国家胰腺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这与世界卫生组织[3]统计的数据相符。而位于得克萨斯州德克萨斯大学的安德森癌症中心[7]估计,到 2030 年,在美国,胰腺癌将成为所有恶性肿瘤中的第 2 位致死原因。
2 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就癌症的发病因素和诱因而言,基因和环境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同样适用于胰腺癌。诸多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肥胖和饮食结构失衡,都增加胰腺癌发病的风险。另外,大量研究发现,胰腺癌的发病还与年龄、性别、血型、家族史、遗传史及种族有关。慢性胰腺炎、感染和肠道菌群失调也导致了胰腺癌发病风险增加。
2.1 一般因素
2.1.1 年龄
大部分恶性肿瘤与年龄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年龄越大,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愈高,胰腺癌也不例外。有研究[8]指出,大部分患者好发于 70~90 岁之间。胰腺癌发病率达到峰值的年龄因国家而异。在印度,患者常在 60~70 岁之间发病率达到顶峰,而在美国,患者常在 70~80 岁之间发病率达到顶峰[8]。
2.1.2 性别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3]统计的数据来看,全世界胰腺癌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以中国和美国为例,估计中国 2018 年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男性为 6.2,女性为 4.2;在美国,2018 年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男性为 9.0,女性为 6.6[3]。这种差距在高等人类发展指数国家中似乎更大[3]。同时一篇系统评价研究[8]显示,女性胰腺癌的发生与生殖因素没有关系。这些可能从侧面指出,男性患者更易受环境因素或遗传因素的影响,因而发病率高于女性。
2.1.3 种族
来自印度新德里和美国亚特兰大的研究人员统计了在美国的高加索人、非洲裔美国人、太平洋岛民和亚裔美国人患胰腺癌的风险。发现非洲裔美国人的发病风险最高,高加索人次之,太平洋岛民和亚裔美国人的发病率最低;非洲裔美国人的发病风险比高加索人增加了 50%~90% [8]。
2.1.4 血型
意外的是,流行病学研究[9-10]显示,胰腺癌发生的风险与 ABO 血型有关。来自 Wolpin 等[9]的一项研究显示,与血型为 O 型的人相比,血型为 A 型的患者 [HR=1.32,95% CI 为(1.02,1.72)]、AB 型 [HR=1.51,95% CI 为(1.02,2.23)] 和 B 型的患者 [HR=1.72,95% CI 为(1.25,2.38)] 发生胰腺癌的风险显著增高。另外一项胰腺癌前瞻性队列研究[10]的数据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该胰腺癌前瞻性队列研究提出,这其中的机制包括糖基转移酶特异性的改变和不同 ABO 血型宿主的炎症状态[10]。
2.2 遗传因素
2.2.1 家族史和遗传易感性
遗传因素在恶性肿瘤的发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流行病学研究[10]证实,胰腺癌有家族聚集特点,表现为家族有 2 个或以上的一级亲属被诊断患有该疾病,约 10% 的胰腺癌具有家族性基础。研究[11]发现,家族中有 1 位一级亲属患有胰腺癌的个体患胰腺癌的风险增加了 2.33 倍,有 2 位一级亲属患有胰腺癌的个体患胰腺癌的风险增加了 6 倍,有 3 个或更多一级亲属患有胰腺癌的的个体患病风险增加了 14 到 32 倍。另外,有研究[12]显示,KRAS 基因突变在胰腺癌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 KRAS 突变相关的靶向治疗正在如火如荼地研发,有望为胰腺癌患者的预后提供更佳的治疗策略。
2.2.2 特定综合征
此外,胰腺癌还与几种高度特征性遗传综合征相关,如 Peutz-Jeghers 综合征增加胰腺癌患病的危险性[13]。
2.3 生活习惯因素
2.3.1 吸烟
吸烟是众多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胰腺癌亦不例外。全世界有超过 10 亿人在吸烟,这是胰腺癌发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确认吸烟与胰腺癌有因果关系。Bosetti 等[14]分析了国际胰腺癌病例对照联盟内的 12 项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其中包括了 6 507 例胰腺癌病例和 12 890 例对照病例,结果发现,相对于非吸烟者,目前和既往吸烟者的 OR(odds ratio)值分别为 2.2 [95% CI 为(1.7,2.8) ] 和 1.2 [(95% CI 为(1.0,1.3) ],且风险随着吸烟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目前吸烟者与非吸烟者相比,胰腺癌的发病风险至少增加 100%,并且风险随着吸烟数量和吸烟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14]。
2.3.2 乙醇
目前乙醇摄入是否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仍存分歧。有研究[15]显示,乙醇摄入与胰腺癌风险之间没有关联,而另外 7 项研究[16-22]报道,高乙醇摄入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一项包含 2 187 例胰腺癌的汇总队列分析[23]结果显示,与不饮酒者相比,每天饮酒≥30 g 的人的胰腺癌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22%。目前比较一致认可的是,低和中度饮酒与胰腺癌风险无关,在高度饮酒的患者中,胰腺癌风险显著增加[23-24]。在重度男性饮酒者中这种风险增加尤为强烈[24]。
2.3.3 肥胖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肥胖患病率显著增加,尤其是发达地区更为明显[25]。而肥胖与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几种癌症的风险增加有关。一些研究[25-26]发现,肥胖会增加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26]发现,体质量指数>25.0 kg/m2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如前文所述,发达地区胰腺癌发病率显著高于非发达地区,而发达地区的肥胖患病率显著增加,这可能是发达地区胰腺癌发病率上升的因素之一。
2.3.4 饮食
据国外研究[8, 27]报道,膳食因素影响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其中一些食物降低胰腺癌的发病风险,而其他食物相反。一方面,大量摄入富含抗氧化剂的蔬菜和水果,胰腺癌发病风险分别降低 38% [95% CI 为(0.54,0.73)] 和 29% [95% CI 为(0.59,0.84)][28]。Bao 等[29]和 Wu 等[30]报道,频繁摄入坚果可显著降低女性患胰腺癌的风险。此外与常规食肉者相比,低肉食者 [HR=0.55,95% CI 为(0.36,0.86)] 和素食者 [HR=0.48,95% CI 为(0.28,0.82)]存在显著的胰腺癌死亡风险异质性降低[31]。另一方面,食用红肉(特别是在高温下烹饪)、加工肉类、油炸食品和其他含有亚硝胺的食物可能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这可能与肉类和亚硝酸盐中的致癌物质或用于保存加工肉类的 N-亚硝基化合物有关[32-33]。然而,也有些研究不支持上述观点[34]。饮食习惯是否增加胰腺癌的患病风险尚无共识,上述观点仍需大样本的、前瞻性试验以加强其证据可靠性。
2.4 疾病和损伤因素
2.4.1 职业暴露
一些化学物质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如砷、镍及镉,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 DNA 甲基化、抑制 DNA 修复、诱导胰腺癌相关癌基因表达或抑制肿瘤抑制蛋白的活性[35-36]。硒为人体必需微量营养素。Burney 等[37]的 1 篇报道显示,高水平的硒摄入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
2.4.2 糖尿病
研究表明,长期患有糖尿病疾病增加胰腺癌发病风险,患有 1 型或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发病风险是正常人的 1.8~2 倍[38-39],而糖尿病患者通过使用抗糖尿病药物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后胰腺癌的患病风险降低[40-41]。Sharma 等[42]的一项回顾性分析发现,胰腺癌患者平均在诊断前 30~36 个月会出现新发的空腹血糖升高,这可能预示着新发糖尿病是早期胰腺癌的一种临床表现,这使得人们开始探索将 HbA1c 作为胰腺癌早期检测的标志物的可行性[43]。而糖尿病增加胰腺癌发病风险的作用机制目前没有更多的报道。
2.4.3 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胰腺组织慢性炎症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最终导致其实质钙化、间质纤维化、胰管节段性狭窄伴扩张、胰管内结石形成等病理改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胰腺内分泌、外分泌功能的逐渐丧失。慢性胰腺炎有多种原因,如遗传性和特发性,但酗酒是最常见的原因[44]。研究[45]显示,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胰腺癌发病风险比正常人显著增高 13 倍 [RR=13.3,95% CI 为(6.1,28.9)],其中约有 5% 的患者最终患上胰腺癌。
2.4.4 感染
多种微生物被报道与胰腺癌发病相关。Fan 等[46]的研究结果显示,胰腺癌的微生物危险因素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 [OR=1.60,95% CI 为(1.1,2.22)] 和伴放线聚生杆菌 [OR=2.20,95% CI 为(1.16,4.18)],保护因素有梭菌门 [OR=0.94,95% CI 为(0.89,0.99) ]和梭菌门细毛菌属 [OR=0.87,95% CI 为(0.79,0.95) ]。Memba 等[47]的研究显示,消化道链球菌的数量减少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数量增加会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另外还有研究[48-49]显示,幽门螺杆菌或丙型肝炎感染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3 小结
上述研究一部分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证据强度较高,但也有些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证据强度较低,需要更多的前瞻性、随机及大样本研究以支持其结论。临床医务工作者要重视普及胰腺癌的危险因素知识,重视胰腺癌的一级预防,筛查识别高风险者,予以定期随访,以期胰腺癌在早期得到诊断。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吴万龙查阅文献并撰写了文章,彭兵教授给予了指导和修改意见。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度很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早期临床症状较隐匿,大多数发现时已是晚期,因此往往预后不佳。虽然胰腺癌的整体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较低,但死亡率却居前列。近年来,尽管该疾病在手术治疗、化疗等领域取得一定进展,但胰腺癌患者的远期生存仍不甚理想,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的研究统计显示,其 5 年生存率仅为 7.2%[1]。本文旨在综述胰腺癌发病的流行病学因素及危险因素方面的最新进展,以期了解目前胰腺癌的国内外现状,为胰腺癌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
1 胰腺癌的流行病学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具有临床发现晚、恶性程度高和预后差的特点。在我国,根据 2018 年国家癌症中心[1]发布的 2003–2013 年居民癌症数据显示,在统计的 659 732 例恶性肿瘤患者中,胰腺癌 17 823 例,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第 10 位,其中在男性患者中位列第 8 位,在女性患者中位列第 11 位;胰腺癌的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列第 5 位,5 年相对生存率在常见恶性肿瘤中最差,仅为 7.2%,且呈逐年恶化的趋势。美国 2018 年国家癌症协会[2]发布的数据显示,男性胰腺癌预估新发病例数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列第 11 位,女性为第 8 位;其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列第 4 位;胰腺癌的 5 年相对生存率亦最差,仅为 8%。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各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差异较大,地区之间的发病率差异明显,胰腺癌的发病率与当地经济水平呈明显正相关,经济越发达地区,胰腺癌发病率越高[3]。Wong 等[4]的研究结果支持上述观点,他们的研究证实,在人类发展指数较高的国家,男性和女性的胰腺癌发病率较高。2018 年全球胰腺癌高发地区有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欧洲大部分国家、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及亚洲的日本;而在非洲、印度及东南亚地区胰腺癌发病率偏低[3]。研究[5]指出,这种情况可能与地区医疗条件差和诊断水平低有关。据位于法国里昂的国际癌症机构[6]统计的数据显示,预计到 2020 年,全球新发胰腺癌病例数将达 42 万,死亡例数约 41 万,其中发达国家胰腺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这与世界卫生组织[3]统计的数据相符。而位于得克萨斯州德克萨斯大学的安德森癌症中心[7]估计,到 2030 年,在美国,胰腺癌将成为所有恶性肿瘤中的第 2 位致死原因。
2 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就癌症的发病因素和诱因而言,基因和环境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同样适用于胰腺癌。诸多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肥胖和饮食结构失衡,都增加胰腺癌发病的风险。另外,大量研究发现,胰腺癌的发病还与年龄、性别、血型、家族史、遗传史及种族有关。慢性胰腺炎、感染和肠道菌群失调也导致了胰腺癌发病风险增加。
2.1 一般因素
2.1.1 年龄
大部分恶性肿瘤与年龄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年龄越大,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愈高,胰腺癌也不例外。有研究[8]指出,大部分患者好发于 70~90 岁之间。胰腺癌发病率达到峰值的年龄因国家而异。在印度,患者常在 60~70 岁之间发病率达到顶峰,而在美国,患者常在 70~80 岁之间发病率达到顶峰[8]。
2.1.2 性别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3]统计的数据来看,全世界胰腺癌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以中国和美国为例,估计中国 2018 年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男性为 6.2,女性为 4.2;在美国,2018 年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男性为 9.0,女性为 6.6[3]。这种差距在高等人类发展指数国家中似乎更大[3]。同时一篇系统评价研究[8]显示,女性胰腺癌的发生与生殖因素没有关系。这些可能从侧面指出,男性患者更易受环境因素或遗传因素的影响,因而发病率高于女性。
2.1.3 种族
来自印度新德里和美国亚特兰大的研究人员统计了在美国的高加索人、非洲裔美国人、太平洋岛民和亚裔美国人患胰腺癌的风险。发现非洲裔美国人的发病风险最高,高加索人次之,太平洋岛民和亚裔美国人的发病率最低;非洲裔美国人的发病风险比高加索人增加了 50%~90% [8]。
2.1.4 血型
意外的是,流行病学研究[9-10]显示,胰腺癌发生的风险与 ABO 血型有关。来自 Wolpin 等[9]的一项研究显示,与血型为 O 型的人相比,血型为 A 型的患者 [HR=1.32,95% CI 为(1.02,1.72)]、AB 型 [HR=1.51,95% CI 为(1.02,2.23)] 和 B 型的患者 [HR=1.72,95% CI 为(1.25,2.38)] 发生胰腺癌的风险显著增高。另外一项胰腺癌前瞻性队列研究[10]的数据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该胰腺癌前瞻性队列研究提出,这其中的机制包括糖基转移酶特异性的改变和不同 ABO 血型宿主的炎症状态[10]。
2.2 遗传因素
2.2.1 家族史和遗传易感性
遗传因素在恶性肿瘤的发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流行病学研究[10]证实,胰腺癌有家族聚集特点,表现为家族有 2 个或以上的一级亲属被诊断患有该疾病,约 10% 的胰腺癌具有家族性基础。研究[11]发现,家族中有 1 位一级亲属患有胰腺癌的个体患胰腺癌的风险增加了 2.33 倍,有 2 位一级亲属患有胰腺癌的个体患胰腺癌的风险增加了 6 倍,有 3 个或更多一级亲属患有胰腺癌的的个体患病风险增加了 14 到 32 倍。另外,有研究[12]显示,KRAS 基因突变在胰腺癌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 KRAS 突变相关的靶向治疗正在如火如荼地研发,有望为胰腺癌患者的预后提供更佳的治疗策略。
2.2.2 特定综合征
此外,胰腺癌还与几种高度特征性遗传综合征相关,如 Peutz-Jeghers 综合征增加胰腺癌患病的危险性[13]。
2.3 生活习惯因素
2.3.1 吸烟
吸烟是众多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胰腺癌亦不例外。全世界有超过 10 亿人在吸烟,这是胰腺癌发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确认吸烟与胰腺癌有因果关系。Bosetti 等[14]分析了国际胰腺癌病例对照联盟内的 12 项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其中包括了 6 507 例胰腺癌病例和 12 890 例对照病例,结果发现,相对于非吸烟者,目前和既往吸烟者的 OR(odds ratio)值分别为 2.2 [95% CI 为(1.7,2.8) ] 和 1.2 [(95% CI 为(1.0,1.3) ],且风险随着吸烟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目前吸烟者与非吸烟者相比,胰腺癌的发病风险至少增加 100%,并且风险随着吸烟数量和吸烟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14]。
2.3.2 乙醇
目前乙醇摄入是否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仍存分歧。有研究[15]显示,乙醇摄入与胰腺癌风险之间没有关联,而另外 7 项研究[16-22]报道,高乙醇摄入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一项包含 2 187 例胰腺癌的汇总队列分析[23]结果显示,与不饮酒者相比,每天饮酒≥30 g 的人的胰腺癌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22%。目前比较一致认可的是,低和中度饮酒与胰腺癌风险无关,在高度饮酒的患者中,胰腺癌风险显著增加[23-24]。在重度男性饮酒者中这种风险增加尤为强烈[24]。
2.3.3 肥胖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肥胖患病率显著增加,尤其是发达地区更为明显[25]。而肥胖与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几种癌症的风险增加有关。一些研究[25-26]发现,肥胖会增加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26]发现,体质量指数>25.0 kg/m2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如前文所述,发达地区胰腺癌发病率显著高于非发达地区,而发达地区的肥胖患病率显著增加,这可能是发达地区胰腺癌发病率上升的因素之一。
2.3.4 饮食
据国外研究[8, 27]报道,膳食因素影响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其中一些食物降低胰腺癌的发病风险,而其他食物相反。一方面,大量摄入富含抗氧化剂的蔬菜和水果,胰腺癌发病风险分别降低 38% [95% CI 为(0.54,0.73)] 和 29% [95% CI 为(0.59,0.84)][28]。Bao 等[29]和 Wu 等[30]报道,频繁摄入坚果可显著降低女性患胰腺癌的风险。此外与常规食肉者相比,低肉食者 [HR=0.55,95% CI 为(0.36,0.86)] 和素食者 [HR=0.48,95% CI 为(0.28,0.82)]存在显著的胰腺癌死亡风险异质性降低[31]。另一方面,食用红肉(特别是在高温下烹饪)、加工肉类、油炸食品和其他含有亚硝胺的食物可能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这可能与肉类和亚硝酸盐中的致癌物质或用于保存加工肉类的 N-亚硝基化合物有关[32-33]。然而,也有些研究不支持上述观点[34]。饮食习惯是否增加胰腺癌的患病风险尚无共识,上述观点仍需大样本的、前瞻性试验以加强其证据可靠性。
2.4 疾病和损伤因素
2.4.1 职业暴露
一些化学物质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如砷、镍及镉,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 DNA 甲基化、抑制 DNA 修复、诱导胰腺癌相关癌基因表达或抑制肿瘤抑制蛋白的活性[35-36]。硒为人体必需微量营养素。Burney 等[37]的 1 篇报道显示,高水平的硒摄入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
2.4.2 糖尿病
研究表明,长期患有糖尿病疾病增加胰腺癌发病风险,患有 1 型或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发病风险是正常人的 1.8~2 倍[38-39],而糖尿病患者通过使用抗糖尿病药物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后胰腺癌的患病风险降低[40-41]。Sharma 等[42]的一项回顾性分析发现,胰腺癌患者平均在诊断前 30~36 个月会出现新发的空腹血糖升高,这可能预示着新发糖尿病是早期胰腺癌的一种临床表现,这使得人们开始探索将 HbA1c 作为胰腺癌早期检测的标志物的可行性[43]。而糖尿病增加胰腺癌发病风险的作用机制目前没有更多的报道。
2.4.3 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胰腺组织慢性炎症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最终导致其实质钙化、间质纤维化、胰管节段性狭窄伴扩张、胰管内结石形成等病理改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胰腺内分泌、外分泌功能的逐渐丧失。慢性胰腺炎有多种原因,如遗传性和特发性,但酗酒是最常见的原因[44]。研究[45]显示,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胰腺癌发病风险比正常人显著增高 13 倍 [RR=13.3,95% CI 为(6.1,28.9)],其中约有 5% 的患者最终患上胰腺癌。
2.4.4 感染
多种微生物被报道与胰腺癌发病相关。Fan 等[46]的研究结果显示,胰腺癌的微生物危险因素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 [OR=1.60,95% CI 为(1.1,2.22)] 和伴放线聚生杆菌 [OR=2.20,95% CI 为(1.16,4.18)],保护因素有梭菌门 [OR=0.94,95% CI 为(0.89,0.99) ]和梭菌门细毛菌属 [OR=0.87,95% CI 为(0.79,0.95) ]。Memba 等[47]的研究显示,消化道链球菌的数量减少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数量增加会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另外还有研究[48-49]显示,幽门螺杆菌或丙型肝炎感染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3 小结
上述研究一部分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证据强度较高,但也有些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证据强度较低,需要更多的前瞻性、随机及大样本研究以支持其结论。临床医务工作者要重视普及胰腺癌的危险因素知识,重视胰腺癌的一级预防,筛查识别高风险者,予以定期随访,以期胰腺癌在早期得到诊断。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吴万龙查阅文献并撰写了文章,彭兵教授给予了指导和修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