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孙振阳, 芮清峰. 一期解除髂静脉梗阻在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意义.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9, 26(12): 1440-1444. doi: 10.7507/1007-9424.201906111 复制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在临床上常见,左下肢发病率高,往往合并 Cockett 综合征。对于 DVT,单纯抗凝与血栓清除往往治疗效果不满意,常需进一步处理髂静脉病变以提高手术疗效[1-2]。笔者所在医院科室对 41 例 Cockett 综合征继发急性左下肢 DVT 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溶栓后一期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或同时置入支架,以解除髂静脉梗阻,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纳入标准:发病 2 周以内的中央型或混合型 DVT 患者(治疗结束均证实合并 Cockett 综合征),年龄 20~70 岁,一般状况良好;同时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接受了介入治疗者。排除标准:有溶栓、抗凝禁忌者;晚期肿瘤患者,预期存活期短于 3 个月。
回顾性收集 2016 年 1 月至 2019 年 6 月期间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 41 例 DVT 患者(均在左侧),男 28 例,女 13 例;年龄 22~68 岁、(42±3)岁;病程 6 h~14 d、(5±1)d(不足 24 h 者按 1 d 计)。临床表现:均为突发左下肢肿胀、疼痛不适及下肢活动受限。所有患者术前均经下肢血管彩超明确诊断,术中进一步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确诊为中央型 8 例、混合型 33 例。
1.2 方法
1.2.1 下肢静脉顺行静脉造影
左下肢足背静脉扎针,踝关节处扎止血带,泵入造影剂,了解下肢血栓分型及分期,以及胫前静脉有无血栓、管径大小等(图 1a–1c)。

a: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示胫前静脉血栓充盈;b: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示股静脉血栓闭塞;c: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示髂静脉血栓闭塞;d:下腔静脉滤器置入;e 和 f:胫前静脉入路置管(导管经胫前静脉置入髂静脉);g–l:溶栓后造影见髂股腘静脉血栓溶解,髂静脉梗阻,一期行髂静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
1.2.2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右侧腹股沟区常规消毒铺巾,穿刺右侧股静脉、置入 5F 动脉鞘,行下腔静脉造影检查,了解肾静脉开口位置及下腔静脉有无畸形、闭塞等,对下腔静脉异常者予以排除出本研究。将可回收 Aegisy 腔静脉滤器释放于肾静脉开口下方 0.5~1.0 cm 处(图 1d)。
1.2.3 置管溶栓
首选经皮直接穿刺胫前静脉入路,置管失败时改用小隐静脉入路。① 经皮穿刺胫前静脉入路:按顺行静脉造影显示胫前静脉位置,以 5F Terumo 穿刺针穿刺,成功后跟进动脉鞘,必要时造影明确动脉鞘位于血管内。在导丝引导下,根据血栓部位,置入不同长度侧孔的 Unifuse 溶栓导管(图 1e–1f)。② 经小隐静脉入路:左侧外踝与跟腱中间处取纵切口约 2 cm 长,显露小隐静脉,置入 5F 动脉鞘,导丝带单弯管经侧支或交通支逐渐进入深静脉,交换导丝、置入不同长度的侧孔 Unifuse 溶栓导管。经导管持续匀速泵入尿激酶,24 h 总量为 (60~80)×104 U,注意监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指标,当 FIB<1 g/L,则立即停止溶栓。再以低分子量肝素钙 4 000 U 皮下注射,2 次/d,3~5 d 后加用华法林,当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稳定在 2~3 时停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每 48~72 小时经溶栓导管造影检查,视血栓溶解情况调整溶栓导管位置。
1.2.4 髂静脉病变的处理
溶栓后经溶栓导管造影检查,若髂股腘静脉主干血栓大部分溶解或消失,髂静脉狭窄>50%,或髂静脉闭塞,盆腔有侧支循环开放、腰升静脉及髂内静脉显影,则一期处理髂静脉。直接穿刺左侧股静脉,置入 7F 动脉鞘,导丝带单弯管通过狭窄或闭塞髂静脉,缓慢进入下腔静脉。根据病变情况选择直径 10~12 mm Cordis 球囊扩张,若球囊扩张时出现明显的切迹,提示髂静脉本身重度狭窄或闭塞,再置入自膨式 14 mm×8 cm 巴德支架(图 1g–1l)。支架释放后,再次造影若存在造影剂滞留,考虑为残余血栓,可行球囊后扩张,将血栓反复挤压碎裂,或以大腔导管抽吸,必要时保留导管溶栓。
1.3 资料收集
① 测量治疗前后健患肢髌骨上、下缘 15 cm 的大、小腿周径,计算周径差。② 溶栓前后,均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评估静脉通畅率,方法如下:将患肢深静脉分为下腔、髂总、髂外、股总、股浅近端、股浅远端和腘静脉,进行评分。静脉完全通畅为0 分,部分通畅为 1 分,完全阻塞为 2 分;静脉通畅率(%)=(溶栓前总评分–溶栓后总评分)/溶栓前总评分×100%[3]。
1.4 随访
出院后口服华法林 3~12 个月,门诊监测 INR,维持 INR 在 2~3 之间,同时左下肢长期穿弹力袜,并定期随访彩超或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方法采用配对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及并发症
溶栓导管放置时间(7±3)d(4~11 d),尿激酶用量(358.32±69.38)×104 U [(280~600)×104 U]。本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共置入支架 35 枚(35 例),其中有 15 例患者的抗凝结合溶栓治疗效果不满意,造影证实髂静脉闭塞,在支架置入后临床症状才得以明显缓解;另有 1 例患者,支架置入后造影发现髂静脉造影剂回流延迟,支架内存在充盈缺损表现,球囊扩张后血流仍不理想,存在造影剂滞留,采用大腔导管吸栓后,血流改善;其余 19 例患者经抗凝、溶栓及支架置入后临床效果满意。有 4 例髂静脉狭窄病变单纯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治疗;另外 2 例髂静脉闭塞患者,溶栓后临床症状改善,因经济原因放弃进一步处理。本组 5 例经皮穿刺胫前静脉置管失败,改用经小隐静脉入路。术后小腿穿刺部位及外踝切口无明显出血、血肿和瘀斑形成;小腿局部轻度疼痛 5 例,另有 3 例小腿局部轻度麻木不适,未予处理,随访症状消失。溶栓、抗凝治疗过程中 2 例发生血尿,1 例发生皮肤黏膜出血,停药后症状消失,无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2.2 疗效评价
治疗后髌骨上 15 cm、髌骨下 15 cm 健患肢的周径差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溶栓前后均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静脉通畅评分溶栓后明显小于溶栓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1。本组患者的静脉通畅率为 58%~75%、(61±10)%;髂静脉一期通畅率为 100%((39/39)。


2.3 随访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 12 个月后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每 6 个月至 12 个月随访 1 次。本组患者的随访率为 85.37%(35/41),随访时间为(16.8±4.6)个月(3~26 个月)。末次随访时,27 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8 例有活动后轻度肢体肿胀,休息后缓解;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检查,29 例患者至少有 1 对深静脉瓣膜保留,瓣膜保存率达 82.86%。随访期间无肺栓塞患者,1 例髂静脉闭塞未处理患者血栓复发,予抗凝治疗后症状改善,后期随访活动后肢体肿胀明显,给予改善静脉功能药物及压力治疗;另有1 例患者因髂静脉支架进入下腔静脉过长,导致右侧急性血栓形成,经溶栓治疗后症状缓解。
3 讨论
1906 年,Mc Murrich 首先发现左髂总静脉内存在解剖结构的异常。随后,May、Thumer、Thomas 及 Cockett 通过尸体解剖进一步证实这种病变并称其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May-Thumer 综合征或 Cockett 综合征[4-5]。当左髂总静脉受到挤压损伤时,可造成管腔狭窄或阻塞,从而导致急性 DVT 形成。如不能及时清除血栓,解除流出道梗阻,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发生率高达 20%~40%[6],表现为左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皮肤色素沉着伴硬结形成、下肢肿胀等,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静脉性跛行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6-9]。
对 Cockett 综合征患者,当左髂总静脉狭窄大于正常管径的 48% 时,DVT 发生概率明显增加[10]。由于存在髂静脉梗阻,单纯溶栓或抗凝治疗往往达不到满意效果。一般认为,左髂总静脉狭窄率>50%时即需处理,以减少血栓复发和 PTS 的发生[11-16]。笔者所在团队在滤器保护下行溶栓治疗,入路首选胫前静脉,该入路置管方便、快捷且微创,对瓣膜损伤小,可以减少 PTS 的发生[17-22]。本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静脉通畅率为(61±10)%,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患者中,27 例临床症状消失,8 例有活动后轻度肢体肿胀,休息后缓解;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检查,瓣膜保存率达 82.86%。1 例髂静脉闭塞未处理患者的血栓复发,予抗凝治疗后症状改善,后期出现 PTS 表现。
本组患者在腔内治疗时,溶栓导管通过髂静脉处存在明显阻力,甚至需要在硬滑导丝支撑下才能通过,术中造影部分可见到盆腔侧支循环开放,完全闭塞者呈“线性”血流,提示可能存在髂静脉病变。经溶栓、抗凝治疗后再次造影检查进一步证实存在 Cockett 综合征,故对 39 例患者实施了球囊扩张或同时支架置入治疗,这与其他学者[23-25]报道的操作基本一致。支架置入患者中,有 15 例行单纯溶栓和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不满意,造影检查发现髂股腘静脉血栓基本溶解,但髂总静脉完全闭塞,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与髂静脉梗阻有关,若不一期处理势必会导致血栓复发或 PTS,遂行髂静脉支架置入,髂静脉梗阻解除后下肢肿胀明显改善。这提示我们,在充分抗凝结合导管溶栓的基础上,一期解除髂静脉梗阻在 Cockett 综合征继发急性左下肢 DVT 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经临床随访证实,在髂静脉梗阻解除后,患者的下肢血流恢复,未出现血栓复发及明显的 PTS。另外,笔者团队在支架置入时,除考虑解除髂静脉梗阻外,未过多地进入下腔静脉,以免影响对侧血液回流,否则有可能会导致对侧肢体血栓形成,给患者造成经济及精神上的负担[8, 11]。
左下肢静脉血主要经左髂静脉回流汇入下腔静脉,当髂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势必会导致血栓的形成和复发,单纯的溶栓治疗并不能改变这种解剖学异常,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满意。因此,对合并 Cockett 综合征的下肢 DVT 患者,溶栓加一期髂静脉血管成形术解除髂静脉梗阻才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本组患者数量较少,近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将在以后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孙振阳负责手术的具体操作、相关临床数据的收集和统计,以及论文的撰写;芮清峰对该论文进行修改,总体把关。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伦理审批。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在临床上常见,左下肢发病率高,往往合并 Cockett 综合征。对于 DVT,单纯抗凝与血栓清除往往治疗效果不满意,常需进一步处理髂静脉病变以提高手术疗效[1-2]。笔者所在医院科室对 41 例 Cockett 综合征继发急性左下肢 DVT 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溶栓后一期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或同时置入支架,以解除髂静脉梗阻,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纳入标准:发病 2 周以内的中央型或混合型 DVT 患者(治疗结束均证实合并 Cockett 综合征),年龄 20~70 岁,一般状况良好;同时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接受了介入治疗者。排除标准:有溶栓、抗凝禁忌者;晚期肿瘤患者,预期存活期短于 3 个月。
回顾性收集 2016 年 1 月至 2019 年 6 月期间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 41 例 DVT 患者(均在左侧),男 28 例,女 13 例;年龄 22~68 岁、(42±3)岁;病程 6 h~14 d、(5±1)d(不足 24 h 者按 1 d 计)。临床表现:均为突发左下肢肿胀、疼痛不适及下肢活动受限。所有患者术前均经下肢血管彩超明确诊断,术中进一步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确诊为中央型 8 例、混合型 33 例。
1.2 方法
1.2.1 下肢静脉顺行静脉造影
左下肢足背静脉扎针,踝关节处扎止血带,泵入造影剂,了解下肢血栓分型及分期,以及胫前静脉有无血栓、管径大小等(图 1a–1c)。

a: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示胫前静脉血栓充盈;b: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示股静脉血栓闭塞;c: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示髂静脉血栓闭塞;d:下腔静脉滤器置入;e 和 f:胫前静脉入路置管(导管经胫前静脉置入髂静脉);g–l:溶栓后造影见髂股腘静脉血栓溶解,髂静脉梗阻,一期行髂静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
1.2.2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右侧腹股沟区常规消毒铺巾,穿刺右侧股静脉、置入 5F 动脉鞘,行下腔静脉造影检查,了解肾静脉开口位置及下腔静脉有无畸形、闭塞等,对下腔静脉异常者予以排除出本研究。将可回收 Aegisy 腔静脉滤器释放于肾静脉开口下方 0.5~1.0 cm 处(图 1d)。
1.2.3 置管溶栓
首选经皮直接穿刺胫前静脉入路,置管失败时改用小隐静脉入路。① 经皮穿刺胫前静脉入路:按顺行静脉造影显示胫前静脉位置,以 5F Terumo 穿刺针穿刺,成功后跟进动脉鞘,必要时造影明确动脉鞘位于血管内。在导丝引导下,根据血栓部位,置入不同长度侧孔的 Unifuse 溶栓导管(图 1e–1f)。② 经小隐静脉入路:左侧外踝与跟腱中间处取纵切口约 2 cm 长,显露小隐静脉,置入 5F 动脉鞘,导丝带单弯管经侧支或交通支逐渐进入深静脉,交换导丝、置入不同长度的侧孔 Unifuse 溶栓导管。经导管持续匀速泵入尿激酶,24 h 总量为 (60~80)×104 U,注意监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指标,当 FIB<1 g/L,则立即停止溶栓。再以低分子量肝素钙 4 000 U 皮下注射,2 次/d,3~5 d 后加用华法林,当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稳定在 2~3 时停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每 48~72 小时经溶栓导管造影检查,视血栓溶解情况调整溶栓导管位置。
1.2.4 髂静脉病变的处理
溶栓后经溶栓导管造影检查,若髂股腘静脉主干血栓大部分溶解或消失,髂静脉狭窄>50%,或髂静脉闭塞,盆腔有侧支循环开放、腰升静脉及髂内静脉显影,则一期处理髂静脉。直接穿刺左侧股静脉,置入 7F 动脉鞘,导丝带单弯管通过狭窄或闭塞髂静脉,缓慢进入下腔静脉。根据病变情况选择直径 10~12 mm Cordis 球囊扩张,若球囊扩张时出现明显的切迹,提示髂静脉本身重度狭窄或闭塞,再置入自膨式 14 mm×8 cm 巴德支架(图 1g–1l)。支架释放后,再次造影若存在造影剂滞留,考虑为残余血栓,可行球囊后扩张,将血栓反复挤压碎裂,或以大腔导管抽吸,必要时保留导管溶栓。
1.3 资料收集
① 测量治疗前后健患肢髌骨上、下缘 15 cm 的大、小腿周径,计算周径差。② 溶栓前后,均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评估静脉通畅率,方法如下:将患肢深静脉分为下腔、髂总、髂外、股总、股浅近端、股浅远端和腘静脉,进行评分。静脉完全通畅为0 分,部分通畅为 1 分,完全阻塞为 2 分;静脉通畅率(%)=(溶栓前总评分–溶栓后总评分)/溶栓前总评分×100%[3]。
1.4 随访
出院后口服华法林 3~12 个月,门诊监测 INR,维持 INR 在 2~3 之间,同时左下肢长期穿弹力袜,并定期随访彩超或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方法采用配对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及并发症
溶栓导管放置时间(7±3)d(4~11 d),尿激酶用量(358.32±69.38)×104 U [(280~600)×104 U]。本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共置入支架 35 枚(35 例),其中有 15 例患者的抗凝结合溶栓治疗效果不满意,造影证实髂静脉闭塞,在支架置入后临床症状才得以明显缓解;另有 1 例患者,支架置入后造影发现髂静脉造影剂回流延迟,支架内存在充盈缺损表现,球囊扩张后血流仍不理想,存在造影剂滞留,采用大腔导管吸栓后,血流改善;其余 19 例患者经抗凝、溶栓及支架置入后临床效果满意。有 4 例髂静脉狭窄病变单纯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治疗;另外 2 例髂静脉闭塞患者,溶栓后临床症状改善,因经济原因放弃进一步处理。本组 5 例经皮穿刺胫前静脉置管失败,改用经小隐静脉入路。术后小腿穿刺部位及外踝切口无明显出血、血肿和瘀斑形成;小腿局部轻度疼痛 5 例,另有 3 例小腿局部轻度麻木不适,未予处理,随访症状消失。溶栓、抗凝治疗过程中 2 例发生血尿,1 例发生皮肤黏膜出血,停药后症状消失,无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2.2 疗效评价
治疗后髌骨上 15 cm、髌骨下 15 cm 健患肢的周径差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溶栓前后均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静脉通畅评分溶栓后明显小于溶栓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1。本组患者的静脉通畅率为 58%~75%、(61±10)%;髂静脉一期通畅率为 100%((39/39)。


2.3 随访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 12 个月后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每 6 个月至 12 个月随访 1 次。本组患者的随访率为 85.37%(35/41),随访时间为(16.8±4.6)个月(3~26 个月)。末次随访时,27 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8 例有活动后轻度肢体肿胀,休息后缓解;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检查,29 例患者至少有 1 对深静脉瓣膜保留,瓣膜保存率达 82.86%。随访期间无肺栓塞患者,1 例髂静脉闭塞未处理患者血栓复发,予抗凝治疗后症状改善,后期随访活动后肢体肿胀明显,给予改善静脉功能药物及压力治疗;另有1 例患者因髂静脉支架进入下腔静脉过长,导致右侧急性血栓形成,经溶栓治疗后症状缓解。
3 讨论
1906 年,Mc Murrich 首先发现左髂总静脉内存在解剖结构的异常。随后,May、Thumer、Thomas 及 Cockett 通过尸体解剖进一步证实这种病变并称其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May-Thumer 综合征或 Cockett 综合征[4-5]。当左髂总静脉受到挤压损伤时,可造成管腔狭窄或阻塞,从而导致急性 DVT 形成。如不能及时清除血栓,解除流出道梗阻,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发生率高达 20%~40%[6],表现为左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皮肤色素沉着伴硬结形成、下肢肿胀等,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静脉性跛行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6-9]。
对 Cockett 综合征患者,当左髂总静脉狭窄大于正常管径的 48% 时,DVT 发生概率明显增加[10]。由于存在髂静脉梗阻,单纯溶栓或抗凝治疗往往达不到满意效果。一般认为,左髂总静脉狭窄率>50%时即需处理,以减少血栓复发和 PTS 的发生[11-16]。笔者所在团队在滤器保护下行溶栓治疗,入路首选胫前静脉,该入路置管方便、快捷且微创,对瓣膜损伤小,可以减少 PTS 的发生[17-22]。本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静脉通畅率为(61±10)%,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患者中,27 例临床症状消失,8 例有活动后轻度肢体肿胀,休息后缓解;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检查,瓣膜保存率达 82.86%。1 例髂静脉闭塞未处理患者的血栓复发,予抗凝治疗后症状改善,后期出现 PTS 表现。
本组患者在腔内治疗时,溶栓导管通过髂静脉处存在明显阻力,甚至需要在硬滑导丝支撑下才能通过,术中造影部分可见到盆腔侧支循环开放,完全闭塞者呈“线性”血流,提示可能存在髂静脉病变。经溶栓、抗凝治疗后再次造影检查进一步证实存在 Cockett 综合征,故对 39 例患者实施了球囊扩张或同时支架置入治疗,这与其他学者[23-25]报道的操作基本一致。支架置入患者中,有 15 例行单纯溶栓和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不满意,造影检查发现髂股腘静脉血栓基本溶解,但髂总静脉完全闭塞,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与髂静脉梗阻有关,若不一期处理势必会导致血栓复发或 PTS,遂行髂静脉支架置入,髂静脉梗阻解除后下肢肿胀明显改善。这提示我们,在充分抗凝结合导管溶栓的基础上,一期解除髂静脉梗阻在 Cockett 综合征继发急性左下肢 DVT 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经临床随访证实,在髂静脉梗阻解除后,患者的下肢血流恢复,未出现血栓复发及明显的 PTS。另外,笔者团队在支架置入时,除考虑解除髂静脉梗阻外,未过多地进入下腔静脉,以免影响对侧血液回流,否则有可能会导致对侧肢体血栓形成,给患者造成经济及精神上的负担[8, 11]。
左下肢静脉血主要经左髂静脉回流汇入下腔静脉,当髂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势必会导致血栓的形成和复发,单纯的溶栓治疗并不能改变这种解剖学异常,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满意。因此,对合并 Cockett 综合征的下肢 DVT 患者,溶栓加一期髂静脉血管成形术解除髂静脉梗阻才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本组患者数量较少,近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将在以后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孙振阳负责手术的具体操作、相关临床数据的收集和统计,以及论文的撰写;芮清峰对该论文进行修改,总体把关。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伦理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