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波, 姜立新, 胡金晨, 张孟来, 贾荣保, 于华隆, 蔡莉. E-钙黏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肠间质瘤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0, 27(8): 970-974. doi: 10.7507/1007-9424.201910069 复制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中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恶性潜能大,易复发转移。通常情况下,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很难发现,部分患者是由于发生胃肠道出血、吞咽困难症状而就医,就诊时 11%~47% 的患者已发生转移[1]。近年来,随着免疫生物学等技术的进步,GIST 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理诊断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主要参考 2008 版改良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分级标准[2]将 GIST 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 4 个等级,中高危 GIST 发生、发展快,术后复发转移率较高,极低危险患者亦存在复发转移可能,故用现有的指标评判 GIST 的生物学行为并不精确[3]。为此,寻找更为精确的危险度评判指标,对 GIST 的恶性分级、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又称转移抑制基因,编码上皮细胞钙黏附素蛋白,其为细胞黏附分子家族,细胞失去黏附效应,在细胞分化以及正常组织结构的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当 E-cad 表达下调,意味着同种细胞间失去黏附效应,肿瘤细胞即具备了侵袭生长的特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碱性蛋白,由 2 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介导内皮细胞迁移和浸润,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增加血管的通透性[4]。本研究通过检测 E-cad 及 VEGF 在不同危险度分级的 GIST 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 GIST 患者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在 GIST 中 E-cad 与 VEGF 表达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烟台毓璜顶医院 2015 年 1 月至 2018 年 3 月期间术后病例资料完整的原发性 GIST 病理标本 40 例,其中男 19 例,女 21 例;年龄 42~77 岁,中位年龄 59 岁。肿瘤原发部位:胃 32 例,小肠 5 例,结直肠 3 例;危险度分级依据改良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分级标准[2]:极低危 9 例,低危 9 例,中危 10 例,高危 12 例。
1.2 方法
1.2.1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IST 组织中 E-cad、VEGF 蛋白表达情况
收集所有病例的标准制备石蜡病理切片,鼠抗人 E-cad 单克隆即用型抗体和鼠抗人 VEGF 即用型单克隆抗体、SP 超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试剂盒,均为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试剂盒提供的阳性照片作为阳性对照,并用磷酸缓冲盐溶液(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2.2 染色结果判定
染色结果判定采用统一评分标准和双盲法,由两位高年资病理科医生独立评定。VEGF 蛋白阳性表达为细胞浆内出现黄色颗粒,E-cad 蛋白阳性表达为包膜或邻近胞浆出现黄色颗粒。每张切片随机观察 5 个高倍(×400)视野,每个视野计数 100 个细胞。阳性结果评分以阳性细胞数所占百分比为准:无阳性细胞为 0 分、阳性细胞数<25% 为 1 分,阳性细胞数 25%~50% 为 2 分,阳性细胞数 51%~75% 为 3 分,阳性细胞数 76%~100% 为 4 分;染色强度以多数细胞呈现的染色特征为标准评分:无染色为 0 分,淡黄色为 1 分,黄色为 2 分,棕黄色为 3 分。以上两种评分之和作为最后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判断标准:0 分为阴性(–),1~2 分为弱阳性(+),3~4 分为中等阳性(++),>5 分为强阳性(+++),将中等阳性和强阳性定义为阳性表达,弱阳性和阴性定义为阴性表达。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 23.0 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利用 χ2 检验分析 VEGF、E-cad 表达及与各临床病理数据之间的联系,并采用 Bonferroni 矫正检验分析各危险度分级之间的表达差异性,E-cad 和 VEGF 之间的表达关系采用 Spearman 相关分析方法。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GIST 组织中 E-cad、VEGF 蛋白表达情况
E-cad 和 VEGF 蛋白在 GIST 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见图1。40 例 GIST 组织中 E-cad、VEGF 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0.0%(4/40)和 50.0%(20/40),所有病例中 E-cad 表达均未见强阳性表达,且其表达阳性率较低,VEGF 多为阳性表达,E-cad 和 VEGF 在 GIST 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s=–0.55,P=0.001)。见表1。

a:E-cad 蛋白阴性表达;b:E-cad 蛋白弱阳性性表达;c:E-cad 蛋白中等阳性表达;d:VEGF 蛋白阴性表达;e:VEGF 蛋白弱阳性性表达;f:VEGF 蛋白中等阳性表达;g:VEGF 蛋白强阳性表达

2.2 GIST 组织中 E-cad 和 VEGF 蛋白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GIST 组织中 E-cad 和 VEGF 蛋白表达情况均与患者的危险度分级、肿瘤直径及核分裂数有关,即 E-cad 蛋白表达阳性率随着危险度分级增高、肿瘤直径增大、核分裂数增多而降低(P<0.05),VEGF 蛋白表达阳性率随着危险度分级增高、肿瘤直径增大、核分裂数增多而升高(P<0.05),但二者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原发部位无关(P>0.05),见表2。进一步对危险度分级进行两两比较,E-cad 蛋白表达阳性率在极低危患者中明显高于中危和高危患者(P<0.05),极低危与低危、低危与中危和高危比较以及中危与高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 蛋白表达阳性率在极低危患者中明显低于中危和高危患者、在低危患者中明显低于中危患者(P<0.05),极低危与低危、中危与高危患者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GIST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通常 CD34 和 CD117 呈阳性表达,大多数 GIST 病例常见有 c-kit 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多肽基因的活化突变[1, 5]。目前,根治性手术切除仍然是 GIST 的最有效的治疗方式[6-7],相关伊马替尼等靶向治疗亦取得显著成效[8]。
E-cad 又称转移抑制基因[9],定位于 16q22.1 染色体上,编码上皮细胞钙黏附素蛋白,其为细胞黏附分子家族,对于维持细胞正常分化以及组织结构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10-11]。细胞外信号、细胞膜受体和细胞内信号信使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对组织结构的建立、重塑和维护,在生物的发育过程中,纵贯幼年到成年,细胞黏附分子(细胞-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在这些过程发挥重要意义,特别是由 E-cad 介导的黏附连接决定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接触存活和上皮功能[12-13]。细胞的黏附功能在肿瘤的侵袭、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 E-cad 表达下调,意味着同种细胞失去黏附效应,肿瘤细胞即具备了侵袭生长的特点[14-15]。本研究结果中,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大,E-cad 表达阳性率越低,差异明显,反映了E-cad 蛋白表达下调对 GIST 的增殖侵袭具有促进作用。已有研究[16]表明,抑癌基因超甲基化状态与肿瘤组织危险程度分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是相关抑癌基因能否成为 GIST 预后的观察指标的重要标准。E-cad 有超过 80% 的病例存在启动子区的超甲基化,可作为 GIST 独立预后的监测指标,在高危险程度分级 GIST 组织中,E-cad 基因的超甲基化率越高,GIST 潜在恶性程度越大[7]。本研究中结果证实,E-cad 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无关(P>0.05),E-cad 在低度恶性 GIST 中存在表达,高度恶性 GIST 中 E-cad 表达缺失,表达阳性率随着危险程度增高、肿瘤直径、核分裂数增加而降低(P<0.05),由此可推测,E-cad 的表达下调与 GIST 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提示 E-cad 可以作为 GIST 独立预后的监测指标,对 E-cad 检测有助于评判 GIST 的恶性潜能。
VEGF 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碱性蛋白,由 2 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具有肝素结合活性,可通过诱导内皮细胞表达整合素 avβ3 和 avβ5 及其配体并分泌多种组织蛋白酶,介导内皮细胞迁移和浸润,诱导新生血管形成,通过与内皮细胞内的囊泡小体结合,在细胞膜上形成通道,允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通过,增加血管的通透性[4, 17]。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儿童医院[18]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提出了肿瘤生长依赖于新生血管的理论,并提出通过抑制血管生长、切断营养供给而达到抑制和消除肿瘤的设想,如今人们对 VEGF 家族促进血管生成作用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VEGF 介导增强内皮细胞的再生和血管的生成,增加了血管的通透性,导致了肿瘤的快速生长和其丰富血管网络[19-20]。VEGF 的高表达在多种肿瘤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恶性肿瘤病变中过度表达[21]。VEGF 及其受体相关信号通路是内皮祖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血管生成、血管生成和动员的最相关调控因子[22]。GIST 组织血供丰富,肿瘤恶性潜能不一,倾向于生殖和侵袭,GIST等恶性肿瘤的侵袭能力体现在肿瘤细胞的增殖活力、肿瘤新生血管的发生等多种生物学因素[7, 19]。因此,对 VEGF 促进 GIST 血管生成的深层次研究并寻找抗 GIST 血管生成治疗的的新靶点,对未来临床治疗 GIST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23]。除此以外,VEGF 的促进血管通透性的功能也可能导致肿瘤细胞能够在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流,引起 GIST 肿瘤细胞的迁移[24]。本研究中,VEGF 表达阳性率随着危险度增高、肿瘤直径增大、核分裂数增加而升高,极低危患者中 VEGF 阳性表达明显低于中危和高危患者、在低危患者中明显低于中危患者(P<0.05),提示 VEGF 在 GIST 发生及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 GIST 恶性潜能的预判指标。
本研究对 VEGF 和 E-cad 在 GIST 发生、发展中作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E-cad 和 VEGF 在 GIST 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s=–0.55,P=0.001),即 VEGF 高表达的 GIST 组织中,E-cad 表达下调,结果提示,二者可能在 GIST 的发生、增殖及侵袭转移中存在协同作用。
综上所示,目前相关研究中针对 E-cad 及 VEGF 在 GIST 中的表达研究较少,本研究深入分析了 E-cad 和 VEGF 在 GIST 中的表达相关性,结果证实 E-cad、VEGF 与 GIST 恶性分级存在密切联系,E-cad 表达下调致细胞间黏附力下降,肿瘤组织侵袭转移,VEGF 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及血管通透性的增加,E-cad 与 VEGF 的协同作用在 GIST 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的检测可作为评价 GIST 恶性潜能的潜在指标。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相关指标与靶向治疗结合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对 GIST 发生机制相关因子的研究也为寻找新的靶向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思路。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李波酝酿并设计实验、采集实验数据、实施并研究、分析解答数据并进行文章撰写;姜立新提供研究经费并进行实验指导及支持;胡金晨和张孟来提供论文撰写指导;贾荣保和于华隆提供统计分析帮助;蔡莉提供实验研究技术性指导。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青岛大学烟台毓璜顶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文编号:65 号)。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中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恶性潜能大,易复发转移。通常情况下,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很难发现,部分患者是由于发生胃肠道出血、吞咽困难症状而就医,就诊时 11%~47% 的患者已发生转移[1]。近年来,随着免疫生物学等技术的进步,GIST 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理诊断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主要参考 2008 版改良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分级标准[2]将 GIST 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 4 个等级,中高危 GIST 发生、发展快,术后复发转移率较高,极低危险患者亦存在复发转移可能,故用现有的指标评判 GIST 的生物学行为并不精确[3]。为此,寻找更为精确的危险度评判指标,对 GIST 的恶性分级、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又称转移抑制基因,编码上皮细胞钙黏附素蛋白,其为细胞黏附分子家族,细胞失去黏附效应,在细胞分化以及正常组织结构的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当 E-cad 表达下调,意味着同种细胞间失去黏附效应,肿瘤细胞即具备了侵袭生长的特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碱性蛋白,由 2 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介导内皮细胞迁移和浸润,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增加血管的通透性[4]。本研究通过检测 E-cad 及 VEGF 在不同危险度分级的 GIST 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 GIST 患者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在 GIST 中 E-cad 与 VEGF 表达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烟台毓璜顶医院 2015 年 1 月至 2018 年 3 月期间术后病例资料完整的原发性 GIST 病理标本 40 例,其中男 19 例,女 21 例;年龄 42~77 岁,中位年龄 59 岁。肿瘤原发部位:胃 32 例,小肠 5 例,结直肠 3 例;危险度分级依据改良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分级标准[2]:极低危 9 例,低危 9 例,中危 10 例,高危 12 例。
1.2 方法
1.2.1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IST 组织中 E-cad、VEGF 蛋白表达情况
收集所有病例的标准制备石蜡病理切片,鼠抗人 E-cad 单克隆即用型抗体和鼠抗人 VEGF 即用型单克隆抗体、SP 超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试剂盒,均为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试剂盒提供的阳性照片作为阳性对照,并用磷酸缓冲盐溶液(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2.2 染色结果判定
染色结果判定采用统一评分标准和双盲法,由两位高年资病理科医生独立评定。VEGF 蛋白阳性表达为细胞浆内出现黄色颗粒,E-cad 蛋白阳性表达为包膜或邻近胞浆出现黄色颗粒。每张切片随机观察 5 个高倍(×400)视野,每个视野计数 100 个细胞。阳性结果评分以阳性细胞数所占百分比为准:无阳性细胞为 0 分、阳性细胞数<25% 为 1 分,阳性细胞数 25%~50% 为 2 分,阳性细胞数 51%~75% 为 3 分,阳性细胞数 76%~100% 为 4 分;染色强度以多数细胞呈现的染色特征为标准评分:无染色为 0 分,淡黄色为 1 分,黄色为 2 分,棕黄色为 3 分。以上两种评分之和作为最后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判断标准:0 分为阴性(–),1~2 分为弱阳性(+),3~4 分为中等阳性(++),>5 分为强阳性(+++),将中等阳性和强阳性定义为阳性表达,弱阳性和阴性定义为阴性表达。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 23.0 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利用 χ2 检验分析 VEGF、E-cad 表达及与各临床病理数据之间的联系,并采用 Bonferroni 矫正检验分析各危险度分级之间的表达差异性,E-cad 和 VEGF 之间的表达关系采用 Spearman 相关分析方法。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GIST 组织中 E-cad、VEGF 蛋白表达情况
E-cad 和 VEGF 蛋白在 GIST 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见图1。40 例 GIST 组织中 E-cad、VEGF 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0.0%(4/40)和 50.0%(20/40),所有病例中 E-cad 表达均未见强阳性表达,且其表达阳性率较低,VEGF 多为阳性表达,E-cad 和 VEGF 在 GIST 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s=–0.55,P=0.001)。见表1。

a:E-cad 蛋白阴性表达;b:E-cad 蛋白弱阳性性表达;c:E-cad 蛋白中等阳性表达;d:VEGF 蛋白阴性表达;e:VEGF 蛋白弱阳性性表达;f:VEGF 蛋白中等阳性表达;g:VEGF 蛋白强阳性表达

2.2 GIST 组织中 E-cad 和 VEGF 蛋白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GIST 组织中 E-cad 和 VEGF 蛋白表达情况均与患者的危险度分级、肿瘤直径及核分裂数有关,即 E-cad 蛋白表达阳性率随着危险度分级增高、肿瘤直径增大、核分裂数增多而降低(P<0.05),VEGF 蛋白表达阳性率随着危险度分级增高、肿瘤直径增大、核分裂数增多而升高(P<0.05),但二者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原发部位无关(P>0.05),见表2。进一步对危险度分级进行两两比较,E-cad 蛋白表达阳性率在极低危患者中明显高于中危和高危患者(P<0.05),极低危与低危、低危与中危和高危比较以及中危与高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 蛋白表达阳性率在极低危患者中明显低于中危和高危患者、在低危患者中明显低于中危患者(P<0.05),极低危与低危、中危与高危患者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GIST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通常 CD34 和 CD117 呈阳性表达,大多数 GIST 病例常见有 c-kit 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多肽基因的活化突变[1, 5]。目前,根治性手术切除仍然是 GIST 的最有效的治疗方式[6-7],相关伊马替尼等靶向治疗亦取得显著成效[8]。
E-cad 又称转移抑制基因[9],定位于 16q22.1 染色体上,编码上皮细胞钙黏附素蛋白,其为细胞黏附分子家族,对于维持细胞正常分化以及组织结构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10-11]。细胞外信号、细胞膜受体和细胞内信号信使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对组织结构的建立、重塑和维护,在生物的发育过程中,纵贯幼年到成年,细胞黏附分子(细胞-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在这些过程发挥重要意义,特别是由 E-cad 介导的黏附连接决定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接触存活和上皮功能[12-13]。细胞的黏附功能在肿瘤的侵袭、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 E-cad 表达下调,意味着同种细胞失去黏附效应,肿瘤细胞即具备了侵袭生长的特点[14-15]。本研究结果中,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大,E-cad 表达阳性率越低,差异明显,反映了E-cad 蛋白表达下调对 GIST 的增殖侵袭具有促进作用。已有研究[16]表明,抑癌基因超甲基化状态与肿瘤组织危险程度分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是相关抑癌基因能否成为 GIST 预后的观察指标的重要标准。E-cad 有超过 80% 的病例存在启动子区的超甲基化,可作为 GIST 独立预后的监测指标,在高危险程度分级 GIST 组织中,E-cad 基因的超甲基化率越高,GIST 潜在恶性程度越大[7]。本研究中结果证实,E-cad 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无关(P>0.05),E-cad 在低度恶性 GIST 中存在表达,高度恶性 GIST 中 E-cad 表达缺失,表达阳性率随着危险程度增高、肿瘤直径、核分裂数增加而降低(P<0.05),由此可推测,E-cad 的表达下调与 GIST 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提示 E-cad 可以作为 GIST 独立预后的监测指标,对 E-cad 检测有助于评判 GIST 的恶性潜能。
VEGF 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碱性蛋白,由 2 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具有肝素结合活性,可通过诱导内皮细胞表达整合素 avβ3 和 avβ5 及其配体并分泌多种组织蛋白酶,介导内皮细胞迁移和浸润,诱导新生血管形成,通过与内皮细胞内的囊泡小体结合,在细胞膜上形成通道,允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通过,增加血管的通透性[4, 17]。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儿童医院[18]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提出了肿瘤生长依赖于新生血管的理论,并提出通过抑制血管生长、切断营养供给而达到抑制和消除肿瘤的设想,如今人们对 VEGF 家族促进血管生成作用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VEGF 介导增强内皮细胞的再生和血管的生成,增加了血管的通透性,导致了肿瘤的快速生长和其丰富血管网络[19-20]。VEGF 的高表达在多种肿瘤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恶性肿瘤病变中过度表达[21]。VEGF 及其受体相关信号通路是内皮祖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血管生成、血管生成和动员的最相关调控因子[22]。GIST 组织血供丰富,肿瘤恶性潜能不一,倾向于生殖和侵袭,GIST等恶性肿瘤的侵袭能力体现在肿瘤细胞的增殖活力、肿瘤新生血管的发生等多种生物学因素[7, 19]。因此,对 VEGF 促进 GIST 血管生成的深层次研究并寻找抗 GIST 血管生成治疗的的新靶点,对未来临床治疗 GIST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23]。除此以外,VEGF 的促进血管通透性的功能也可能导致肿瘤细胞能够在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流,引起 GIST 肿瘤细胞的迁移[24]。本研究中,VEGF 表达阳性率随着危险度增高、肿瘤直径增大、核分裂数增加而升高,极低危患者中 VEGF 阳性表达明显低于中危和高危患者、在低危患者中明显低于中危患者(P<0.05),提示 VEGF 在 GIST 发生及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 GIST 恶性潜能的预判指标。
本研究对 VEGF 和 E-cad 在 GIST 发生、发展中作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E-cad 和 VEGF 在 GIST 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s=–0.55,P=0.001),即 VEGF 高表达的 GIST 组织中,E-cad 表达下调,结果提示,二者可能在 GIST 的发生、增殖及侵袭转移中存在协同作用。
综上所示,目前相关研究中针对 E-cad 及 VEGF 在 GIST 中的表达研究较少,本研究深入分析了 E-cad 和 VEGF 在 GIST 中的表达相关性,结果证实 E-cad、VEGF 与 GIST 恶性分级存在密切联系,E-cad 表达下调致细胞间黏附力下降,肿瘤组织侵袭转移,VEGF 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及血管通透性的增加,E-cad 与 VEGF 的协同作用在 GIST 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的检测可作为评价 GIST 恶性潜能的潜在指标。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相关指标与靶向治疗结合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对 GIST 发生机制相关因子的研究也为寻找新的靶向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思路。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李波酝酿并设计实验、采集实验数据、实施并研究、分析解答数据并进行文章撰写;姜立新提供研究经费并进行实验指导及支持;胡金晨和张孟来提供论文撰写指导;贾荣保和于华隆提供统计分析帮助;蔡莉提供实验研究技术性指导。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青岛大学烟台毓璜顶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文编号: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