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陈亚柯, 陈建民, 王殿琛, 张轶, 屈攀, 唐健雄. 3 种不同层次间放置补片治疗腹壁疝的临床疗效.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1, 28(1): 38-42. doi: 10.7507/1007-9424.202004055 复制
腹壁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 2%~11%[1]。与术后切口感染、腹内压增高和其他全身性因素如营养不良、肥胖、使用激素等因素有关[2]。手术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通常选用疝补片行腹壁疝修补。手术瘢痕的影响使腹壁疝环各组织解剖层次不清,疝环周围与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粘连,选择哪种合适的手术方式,外科医生存在不同的认识。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实施 3 种手术方式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 3 种不同层次间放置补片治疗腹壁疝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① 年龄 20~79 岁;② 病程 6 个月以上;③ 同意且能够参加调查,临床资料完整;④ 本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1.2 排除标准
① 不能参加调查或电话随访者;② 疝环直径>12 cm;③ 年龄≥80 岁;④ 有免疫性疾病者;⑤ 术前已接受放化疗者;⑥ 合并严重心、肝、肾、脑器质性疾病者及糖尿病患者;⑦ 嵌顿疝、难复性疝、绞窄疝、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道梗阻及术区疼痛患者。
1.1.3 纳入研究病例资料
根据上述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 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1 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壁疝修补术治疗的 87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壁肌肉前放置补片(Onlay 组)28 例,腹壁肌肉间放置补片(Inlay 组)27 例,腹壁肌后放置补片(Sublay 组)32 例[3]。
1.2 手术方法
1.2.1 腹壁肌肉前放置补片(Onlay 组)
① 平卧位、全麻;② 切开皮肤及皮下瘢痕组织,游离疝囊显露疝环,将疝囊及疝内容物还纳腹腔,2-0 滑线缝合缩小或关闭疝环;③ 腹壁脂肪深层游离肌肉前间隙,选择大小适宜的聚丙烯疝补片剪裁后放置该间隙并展平,超过疝环边缘 3~5 cm,疝环及周边补片与肌肉用 2-0 滑线缝合固定;④ 补片前放置引流管,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术毕。术后腹带局部加压,松紧度以容纳 2 指为适宜。
1.2.2 腹壁肌肉间放置补片(Inlay 组)
① 平卧位、全麻;② 切开皮肤及皮下瘢痕组织,游离疝囊显露疝环,缝合腹膜组织或疝环周围瘢痕组织关闭腹腔,沿疝环游离并扩大腹壁肌肉间,2-0 滑线缝合缩小或关闭疝环;③ 选择大小适宜的聚丙烯疝补片剪裁后放置该间隙并展平,超过疝环边缘 3~5 cm,疝环及周边补片与肌肉用 2-0 滑线缝合固定,游离的肌肉再与补片缝合,补片前放置引流管,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术后腹带局部加压,松紧度以容纳 2 指为适宜。
1.2.3 腹壁肌后放置补片(Sublay 组)
① 平卧位、全麻;② 切开皮肤及皮下瘢痕组织,钝性加锐性方式游离疝囊,充分显露疝环,沿疝环游离腹膜及腹膜前间隙,3-0 可吸收线缝合腹膜关闭腹腔;③ 选择大小适宜的聚丙烯疝补片剪裁后放置该间隙并展平,超过疝环边缘 3~5 cm,疝环及周边补片与肌肉背面用 2-0 滑线缝合固定,缝合缩小或关闭疝环,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术后腹带局部加压,松紧度以容纳 2 指为适宜。
1.3 随访
本组患者的随访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患者手术疗效及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术后出现血肿、血清肿、脂肪液化、切口感染,通过局部切口换药、清创引流,切口均愈合良好,复发患者再次行手术治疗后治愈出院,随访时间截止到 2018 年 10 月 31 日,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适。
1.4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① 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切口疝大小、高血压、糖尿病及肥胖。② 3 组患者术前 1 d 及手术后 1 d、3 d、5 d、7 d 和 14 d 疼痛情况,疼痛程度评估标准[4]: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法,无痛~剧痛之间划 1 条长线约为 10 cm,平均 10 个刻度,左侧为“0”分端,右侧为“10”分端,其中“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最剧烈的疼痛。评分时让患者在上面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的相应位置,根据其标出的位置进行评分,并记录相应数值。③ 与手术及术后恢复相关的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起始下床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及出院时间;④ 并发症如血肿、血清肿、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及疝复发。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23.0 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分析法;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3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 1)。

2.2 3 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相 VAS 评分结果
3 组患者术前 1 d 的 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d、3 d、5 d、7 d 和 14 d 的 VAS 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ublay 组较 Onlay 组和 Inlay 组的 VAS 评分低、提示术后疼痛轻(P<0.05),但 Onlay 组和 Inlay 组间的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 2。


2.3 3 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比较结果
Onlay 组因手术操作简单,其手术时间较其他 2 组短,但术后下床时间以及引流时间长于其他 2 组(均 P<0.05);Inlay 组手术出血量较 Onlay 组和 Sublay 组多(P<0.05);术后进食时间以及出院时间 3 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 3。


2.4 3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 8 个月(3~36 个月)。Onlay 组术后脂肪液化及疝复发的发生率高于 Inlay 组和 Sublay 组(P<0.05);Inlay 组术后血清肿发生率高于 Onlay 组和 Sublay 组(P<0.05);术后血肿及感染发生率 3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 4。

2.5 疝复发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手术部位、疝环大小、体质量指数与腹壁切口疝修补术后复发有关(P<0.05),见表 5。

3 讨论
切口疝的形成与腹部手术后腹壁愈合不良和腹腔压力异常增高有关[2],腹腔内容物通过薄弱或缺损区突出于体外,也可不突出于体外[5],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加有增大趋势,除有禁忌证外,所有切口疝患者均须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6]。随着腹壁外科的发展与人工合成材料的不断更新,腹腔内补片置入术(intraperitoneal only mesh,IPOM)治疗腹壁切口疝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腹腔内疝补片对腹腔脏器刺激引起的远期并发症越来越突出[7]。很多患者选用腹壁肌肉前放置补片(Onlay)、腹壁肌肉间放置补片(Inlay)及腹壁肌后放置补片(Sublay)手术治疗腹壁疝。Onlay 手术需将疝环缝合关闭,补片放置深筋膜深层,肌肉腱膜与疝补片缝合固定,操作简单,学习曲线短,使用范围广,便于初学医师操作,但补片刺激易产生脂肪液化。Sublay 手术操作过程中需尽可能保护腹膜,既能完成疝修补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组织及腹腔的刺激,其手术难度大。Inlay 手术适用于瘢痕粘连不易建立腹膜前间隙,深筋膜组织粘连难以行 Onlay 手术,手术操作引起肌肉组织创伤易出血。3 种手术方式均在腹腔外行腹壁切口疝修补,有效减少了补片对腹腔脏器的干扰,利于术后患者恢复,并降低腹腔内并发症的发生。
前期腹腔手术的原因,患者腹膜及腹壁肌肉组织瘢痕增生,部分患者肠管与疝环周围粘连致密,术中游离间隙难度大[8],采用 Onlay 手术方式直接沿深筋膜将腹壁脂肪组织与肌肉游离,缩小或关闭疝环,并选择合适疝补片修补。该手术解剖层次浅表、手术相对简单,因此手术时间短;手术需用 2-0 滑线将疝环关闭然后再行补片修补,补片放置在腱膜前深筋膜深层,其疝补片与腹壁肌层缝合,不能够充分利用腹压挤压固定[9],因而患者术后有疼痛、下床晚且易复发;另外,由于补片位置表浅、贴近脂肪,受体位变化的影响,组织渗液持续存在,引流管拔除较晚。本研究结果提示:Onlay 组术后留置引流时间长于 Inlay 组和 Sublay 组(P<0.05),脂肪液化及疝复发发生率也高于 Inlay 组和 Sublay 组(P<0.05)。Inlay 手术的补片如“三明治”结构位于腹壁基层间[10],适用于瘢痕粘连不易建立腹膜前间隙,深筋膜组织粘连难以行 Onlay 手术者,但手术操作引起肌肉组织创伤易出血;术中需游离松解疝环周围瘢痕组织,扩大腹壁肌肌肉纹理或自然间隙,为使大小合适的补片充分覆盖疝环并展平,部分患者需切断条索状组织或肌肉纤维[11],手术创面大、渗血出血较多[12]。本研究结果提示:Inlay 组术后血清肿发生率高于 Onlay 组和 Sublay 组(P<0.05)。
腹膜前间隙是指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的间隙,腹横筋膜分为前后两层,前层内侧连于腹直肌外缘,后层延续于腹直肌后鞘半环线,向下在膀胱前方延续为脐膀胱前膜筋[13]。腹横筋膜深层与腹膜之间的间隙,分布如蜘蛛网样疏松的结缔组织[14],无血管层及神经分布[15]。Sublay 手术是将补片置入肌后间隙与腹膜外间隙,此间隙相对容易分离[16],不会引起血管、神经损伤,并避免了补片与内脏肠管等的直接接触,避免了粘连的发生,理论上此术式可做到补片与肌层的充分接触[17],利于组织长入,提高患者术后舒适感,降低术后疼痛及复发率。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 1 d、3 d、5 d、7 d 和 14 d 的 VAS 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ublay 组较 Onlay 组和 Inlay 组的 VAS 评分低,提示 Sublay 术后疼痛轻(P<0.05),但是,Sublay 手术要求术中需尽可能保护腹膜,手术操作难度大,该手术既能完成疝修补又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组织及腹腔的刺激。
因手术种类不同及个人体质差异,加之腹壁疝形成原因的复杂性,这给手术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且部分患者容易复发。所有腹壁疝手术都不能达到无张力修补,在关闭或缩小疝环的同时,缩小了腹腔内容积,腹腔压力增加,有可能导致腹壁疝再次出现,肥胖患者表现更为突出。通过研究[18]分析发现,术后腹壁疝复发与体质量指数有关,肥胖患者其腹腔内网膜组织及肠系膜组织肥厚,腹腔压力大,尤其是下腹部手术,进一步增加了腹腔内压力。肥胖患者更容易在术后出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等并发症,延迟伤口愈合及补片与宿主的结合[19]。疝环越大,缩小疝环后腹壁张力越大,修补所用的疝补片面积越大[20],致疝补片缺乏腹壁肌肉的强度及韧性[21]。为了最大限度地完成对腹壁缺损的覆盖和修复[22],应用组织分离技术对Ⅲ、Ⅳ型疝行桥接修补[23],加重腹壁切口疝组织创伤,甚至破坏部分肌肉组织,短期内手术治疗效果不错,但随着随访时间延长,个别患者仍有复发[24]。
综上所述,手术是治疗腹壁疝的最有效方法,但患者个体差异大,病情复杂,各种手术对治疗腹壁切口疝都行之有效但问题诸多。为提高手术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要求临床医师加强术前病例的筛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加强术后管理以预防和减少疝复发,争取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陈亚柯负责开题,课题设计,临床资料汇总整理,论文书写;王殿琛和张轶负责临床资料的收集;屈攀负责术后患者随访;陈建民和唐健雄负责文章的审核校对。
伦理声明:该研究通过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伦理审批(批文编号:科研-2019-LW-328)。
腹壁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 2%~11%[1]。与术后切口感染、腹内压增高和其他全身性因素如营养不良、肥胖、使用激素等因素有关[2]。手术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通常选用疝补片行腹壁疝修补。手术瘢痕的影响使腹壁疝环各组织解剖层次不清,疝环周围与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粘连,选择哪种合适的手术方式,外科医生存在不同的认识。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实施 3 种手术方式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 3 种不同层次间放置补片治疗腹壁疝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① 年龄 20~79 岁;② 病程 6 个月以上;③ 同意且能够参加调查,临床资料完整;④ 本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1.2 排除标准
① 不能参加调查或电话随访者;② 疝环直径>12 cm;③ 年龄≥80 岁;④ 有免疫性疾病者;⑤ 术前已接受放化疗者;⑥ 合并严重心、肝、肾、脑器质性疾病者及糖尿病患者;⑦ 嵌顿疝、难复性疝、绞窄疝、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道梗阻及术区疼痛患者。
1.1.3 纳入研究病例资料
根据上述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 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1 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壁疝修补术治疗的 87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壁肌肉前放置补片(Onlay 组)28 例,腹壁肌肉间放置补片(Inlay 组)27 例,腹壁肌后放置补片(Sublay 组)32 例[3]。
1.2 手术方法
1.2.1 腹壁肌肉前放置补片(Onlay 组)
① 平卧位、全麻;② 切开皮肤及皮下瘢痕组织,游离疝囊显露疝环,将疝囊及疝内容物还纳腹腔,2-0 滑线缝合缩小或关闭疝环;③ 腹壁脂肪深层游离肌肉前间隙,选择大小适宜的聚丙烯疝补片剪裁后放置该间隙并展平,超过疝环边缘 3~5 cm,疝环及周边补片与肌肉用 2-0 滑线缝合固定;④ 补片前放置引流管,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术毕。术后腹带局部加压,松紧度以容纳 2 指为适宜。
1.2.2 腹壁肌肉间放置补片(Inlay 组)
① 平卧位、全麻;② 切开皮肤及皮下瘢痕组织,游离疝囊显露疝环,缝合腹膜组织或疝环周围瘢痕组织关闭腹腔,沿疝环游离并扩大腹壁肌肉间,2-0 滑线缝合缩小或关闭疝环;③ 选择大小适宜的聚丙烯疝补片剪裁后放置该间隙并展平,超过疝环边缘 3~5 cm,疝环及周边补片与肌肉用 2-0 滑线缝合固定,游离的肌肉再与补片缝合,补片前放置引流管,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术后腹带局部加压,松紧度以容纳 2 指为适宜。
1.2.3 腹壁肌后放置补片(Sublay 组)
① 平卧位、全麻;② 切开皮肤及皮下瘢痕组织,钝性加锐性方式游离疝囊,充分显露疝环,沿疝环游离腹膜及腹膜前间隙,3-0 可吸收线缝合腹膜关闭腹腔;③ 选择大小适宜的聚丙烯疝补片剪裁后放置该间隙并展平,超过疝环边缘 3~5 cm,疝环及周边补片与肌肉背面用 2-0 滑线缝合固定,缝合缩小或关闭疝环,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术后腹带局部加压,松紧度以容纳 2 指为适宜。
1.3 随访
本组患者的随访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患者手术疗效及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术后出现血肿、血清肿、脂肪液化、切口感染,通过局部切口换药、清创引流,切口均愈合良好,复发患者再次行手术治疗后治愈出院,随访时间截止到 2018 年 10 月 31 日,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适。
1.4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① 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切口疝大小、高血压、糖尿病及肥胖。② 3 组患者术前 1 d 及手术后 1 d、3 d、5 d、7 d 和 14 d 疼痛情况,疼痛程度评估标准[4]: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法,无痛~剧痛之间划 1 条长线约为 10 cm,平均 10 个刻度,左侧为“0”分端,右侧为“10”分端,其中“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最剧烈的疼痛。评分时让患者在上面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的相应位置,根据其标出的位置进行评分,并记录相应数值。③ 与手术及术后恢复相关的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起始下床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及出院时间;④ 并发症如血肿、血清肿、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及疝复发。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23.0 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分析法;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3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 1)。

2.2 3 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相 VAS 评分结果
3 组患者术前 1 d 的 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d、3 d、5 d、7 d 和 14 d 的 VAS 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ublay 组较 Onlay 组和 Inlay 组的 VAS 评分低、提示术后疼痛轻(P<0.05),但 Onlay 组和 Inlay 组间的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 2。


2.3 3 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比较结果
Onlay 组因手术操作简单,其手术时间较其他 2 组短,但术后下床时间以及引流时间长于其他 2 组(均 P<0.05);Inlay 组手术出血量较 Onlay 组和 Sublay 组多(P<0.05);术后进食时间以及出院时间 3 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 3。


2.4 3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 8 个月(3~36 个月)。Onlay 组术后脂肪液化及疝复发的发生率高于 Inlay 组和 Sublay 组(P<0.05);Inlay 组术后血清肿发生率高于 Onlay 组和 Sublay 组(P<0.05);术后血肿及感染发生率 3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 4。

2.5 疝复发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手术部位、疝环大小、体质量指数与腹壁切口疝修补术后复发有关(P<0.05),见表 5。

3 讨论
切口疝的形成与腹部手术后腹壁愈合不良和腹腔压力异常增高有关[2],腹腔内容物通过薄弱或缺损区突出于体外,也可不突出于体外[5],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加有增大趋势,除有禁忌证外,所有切口疝患者均须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6]。随着腹壁外科的发展与人工合成材料的不断更新,腹腔内补片置入术(intraperitoneal only mesh,IPOM)治疗腹壁切口疝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腹腔内疝补片对腹腔脏器刺激引起的远期并发症越来越突出[7]。很多患者选用腹壁肌肉前放置补片(Onlay)、腹壁肌肉间放置补片(Inlay)及腹壁肌后放置补片(Sublay)手术治疗腹壁疝。Onlay 手术需将疝环缝合关闭,补片放置深筋膜深层,肌肉腱膜与疝补片缝合固定,操作简单,学习曲线短,使用范围广,便于初学医师操作,但补片刺激易产生脂肪液化。Sublay 手术操作过程中需尽可能保护腹膜,既能完成疝修补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组织及腹腔的刺激,其手术难度大。Inlay 手术适用于瘢痕粘连不易建立腹膜前间隙,深筋膜组织粘连难以行 Onlay 手术,手术操作引起肌肉组织创伤易出血。3 种手术方式均在腹腔外行腹壁切口疝修补,有效减少了补片对腹腔脏器的干扰,利于术后患者恢复,并降低腹腔内并发症的发生。
前期腹腔手术的原因,患者腹膜及腹壁肌肉组织瘢痕增生,部分患者肠管与疝环周围粘连致密,术中游离间隙难度大[8],采用 Onlay 手术方式直接沿深筋膜将腹壁脂肪组织与肌肉游离,缩小或关闭疝环,并选择合适疝补片修补。该手术解剖层次浅表、手术相对简单,因此手术时间短;手术需用 2-0 滑线将疝环关闭然后再行补片修补,补片放置在腱膜前深筋膜深层,其疝补片与腹壁肌层缝合,不能够充分利用腹压挤压固定[9],因而患者术后有疼痛、下床晚且易复发;另外,由于补片位置表浅、贴近脂肪,受体位变化的影响,组织渗液持续存在,引流管拔除较晚。本研究结果提示:Onlay 组术后留置引流时间长于 Inlay 组和 Sublay 组(P<0.05),脂肪液化及疝复发发生率也高于 Inlay 组和 Sublay 组(P<0.05)。Inlay 手术的补片如“三明治”结构位于腹壁基层间[10],适用于瘢痕粘连不易建立腹膜前间隙,深筋膜组织粘连难以行 Onlay 手术者,但手术操作引起肌肉组织创伤易出血;术中需游离松解疝环周围瘢痕组织,扩大腹壁肌肌肉纹理或自然间隙,为使大小合适的补片充分覆盖疝环并展平,部分患者需切断条索状组织或肌肉纤维[11],手术创面大、渗血出血较多[12]。本研究结果提示:Inlay 组术后血清肿发生率高于 Onlay 组和 Sublay 组(P<0.05)。
腹膜前间隙是指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的间隙,腹横筋膜分为前后两层,前层内侧连于腹直肌外缘,后层延续于腹直肌后鞘半环线,向下在膀胱前方延续为脐膀胱前膜筋[13]。腹横筋膜深层与腹膜之间的间隙,分布如蜘蛛网样疏松的结缔组织[14],无血管层及神经分布[15]。Sublay 手术是将补片置入肌后间隙与腹膜外间隙,此间隙相对容易分离[16],不会引起血管、神经损伤,并避免了补片与内脏肠管等的直接接触,避免了粘连的发生,理论上此术式可做到补片与肌层的充分接触[17],利于组织长入,提高患者术后舒适感,降低术后疼痛及复发率。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 1 d、3 d、5 d、7 d 和 14 d 的 VAS 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ublay 组较 Onlay 组和 Inlay 组的 VAS 评分低,提示 Sublay 术后疼痛轻(P<0.05),但是,Sublay 手术要求术中需尽可能保护腹膜,手术操作难度大,该手术既能完成疝修补又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组织及腹腔的刺激。
因手术种类不同及个人体质差异,加之腹壁疝形成原因的复杂性,这给手术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且部分患者容易复发。所有腹壁疝手术都不能达到无张力修补,在关闭或缩小疝环的同时,缩小了腹腔内容积,腹腔压力增加,有可能导致腹壁疝再次出现,肥胖患者表现更为突出。通过研究[18]分析发现,术后腹壁疝复发与体质量指数有关,肥胖患者其腹腔内网膜组织及肠系膜组织肥厚,腹腔压力大,尤其是下腹部手术,进一步增加了腹腔内压力。肥胖患者更容易在术后出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等并发症,延迟伤口愈合及补片与宿主的结合[19]。疝环越大,缩小疝环后腹壁张力越大,修补所用的疝补片面积越大[20],致疝补片缺乏腹壁肌肉的强度及韧性[21]。为了最大限度地完成对腹壁缺损的覆盖和修复[22],应用组织分离技术对Ⅲ、Ⅳ型疝行桥接修补[23],加重腹壁切口疝组织创伤,甚至破坏部分肌肉组织,短期内手术治疗效果不错,但随着随访时间延长,个别患者仍有复发[24]。
综上所述,手术是治疗腹壁疝的最有效方法,但患者个体差异大,病情复杂,各种手术对治疗腹壁切口疝都行之有效但问题诸多。为提高手术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要求临床医师加强术前病例的筛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加强术后管理以预防和减少疝复发,争取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陈亚柯负责开题,课题设计,临床资料汇总整理,论文书写;王殿琛和张轶负责临床资料的收集;屈攀负责术后患者随访;陈建民和唐健雄负责文章的审核校对。
伦理声明:该研究通过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伦理审批(批文编号:科研-2019-LW-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