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四川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成都 610041);
  • 2.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成都 610500);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复发前后干细胞性标志物的变化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四川省肿瘤医院 2010 年 1 月至 2018 年 10 月期间收治的先后进行初次肝癌切除和复发后再次切除的 25 例肝细胞癌患者的病理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表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CD133、CD90 和 CD117 4 种干细胞性标志物的表达,采用原位荧光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长度。结果 肝细胞癌复发前的 PLT 计数和肿瘤直径均高于(大于)复发后,且肿瘤多发和微血管癌栓(MVI)占比较低,端粒长度较短(P<0.05),但肝细胞癌复发前后组织中 CD90、CD133、CD117 和 EpCAM 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肿瘤数量、巴塞罗那分期(BCLC 分期)、卫星结节以及分化程度均不影响 CD90、CD133、CD117 和 EpCAM 的表达(P>0.05);但对于 MVI 阳性的肿瘤,其 EpCAM 表达水平(P=0.016)和端粒长度(P=0.001)均高于 MVI 阴性的患者;同时直径<5 cm 的肿瘤(P=0.038)和低分化(P=0.046)的肿瘤其端粒长度也更长。相关分析发现,端粒长度与 EpCAM(r=–0.092,P=0.513)、CD90(r=–0.235,P=0.100)、CD133(r=0.024,P=0.867)和 CD117(r=–0.277,P=0.052)的表达水平均没有相关性;但 EpCAM 与 CD133 呈正相关(r=0.358,P=0.011)。生存分析发现,BCLC B~C 分期(P=0.040)和低分化程度(P=0.003)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首次切除后无瘤生存的危险因素;BCLC B~C 分期(P=0.017)和肿瘤直径>5 cm(P=0.035)是影响复发后无瘤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 肝细胞癌复发前后具有相似的干细胞性标志物表达特征,但复发性肝癌具有更长的端粒长度;EpCAM 表达水平和端粒长度与 MVI 相关。

引用本文: 王海清, 冯燮林, 李磊, 郝景程, 龚辰. 肝细胞癌复发前后干细胞性标志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1, 28(5): 587-594. doi: 10.7507/1007-9424.202007121 复制

  • 上一篇

    腹腔镜探查“华西四步法”在胃癌腹膜转移诊断中的意义
  • 下一篇

    人工智能在肺癌病理精准诊断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