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晗, 李畅, 苏妍卓, 崔明福, 孙立波. 肠梗阻导管治疗结直肠癌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1, 28(8): 1078-1080. doi: 10.7507/1007-9424.202012025 复制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是发生在腹部相关的外科手术后的一种并发症[1-2],是介于机械性和动力性因素之间的特殊类型小肠梗阻。EPISBO 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部分病例可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3-4]。应用激素等非手术方法是治疗 EPISBO 的主要手段,但其效果不甚理想[5]。有文献[6-7]报道肠梗阻导管可以有效治疗 EPISBO,但其临床效果需要进一步验证。本研究选择结直肠癌手术后发生 EPISBO 的患者给予肠梗阻导管治疗,以探讨肠梗阻导管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纳入标准
① 进行了手术治疗(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② 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结肠癌、直肠癌;③ 有相关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证据证实为 EPISBO;④ 临床资料完整。
1.1.2 排除标准:
① 术前接受过放疗或化疗;② 有其他腹部手术史导致的粘连性梗阻;③ 术后出现瘘或腹腔严重感染;④ 临床资料不完整。
1.1.3 诊断标准
EPISBO 的诊断标准参照文献[8]:① 行开腹或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后;② 术后 2 周内出现肠功能恢复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症状和体征;③ CT 检查见局部肠管肠壁水肿、肠腔有积气等表现。
1.1.4 研究病例
按上述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 2013 年 1 月至 2019 年 7 月期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肛门外科接受结直肠癌手术治疗、最后符合诊断标准的 68 例 EPISBO 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选择的治疗手段分为应用鼻胃管的常规治疗组(简称鼻胃管组)和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组(简称导管组),其中鼻胃管组 37 例,导管组 31 例,2 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 1)。

1.2 治疗方法
所有纳入研究的 EPISBO 患者诊断明确后均给予禁食、补液、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按照患者及家属的个人意愿决定行留置常规鼻胃管减压治疗或留置肠梗阻导管减压治疗,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治疗方法获得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批文编号:2012-wjw-005)。采用日本 CREATE MEDIC 公司生产的肠梗阻导管,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于内镜直视下,将肠梗阻导管经鼻咽部口置入十二指肠水平段,向前动力球囊内注入 10~15 mL 蒸馏水,留置后持续接负压吸引。鼻胃管组留置鼻胃管常规接负压吸引。
1.3 观察指标
监测导管走行情况、24 h 的引流量、梗阻症状缓解情况以及肠功能恢复时间。梗阻导管治疗 3 d 后,经导管注入泛影葡胺检查导管走行和梗阻缓解情况,并应用 CT 动态观察结肠和直肠造影剂充盈情况,以判断肠动力恢复的具体部位。鼻胃管组同样观察 24 h 引出胃内容物量,CT 动态观察肠梗阻缓解情况。出院后 3 个月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成组 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成组 χ2 检验;等级资料(肿瘤分化程度、TNM 分期)采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2 组患者完成治疗情况
2 组病例均完成胃管或肠梗阻导管的减压治疗,均无中转手术病例,无死亡病例。
2.2 2 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导管组的日均胃肠减压量和总胃肠减压量均多于鼻胃管组(P<0.001),其恢复肛门排气时间(P<0.001)和恢复排便时间(P=0.001)均短于鼻胃管组,见表 2。典型病例肠梗阻导管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见图 1a-1d。



a:治疗前 CT 检查见肠壁局限性水肿、肠腔积气;b:治疗后 3 d 经肠梗阻导管注入泛影葡胺检查梗阻缓解情况;c:导管造影后观察造影剂走行至结肠;d:导管造影后观察造影剂走行至直肠,提示梗阻完全缓解
3 讨论
EPISBO 指手术后 2 周以内,由于手术创伤炎症引发的轻度粘连、肠道动力不足,肠蠕动恢复后又出现的肠梗阻,临床上没有明显的肠管扩张或腹膜炎表现。发生 EPISBO 后若不及时治疗其梗阻可能进一步加重,发展成绞窄性肠梗阻;而轻易手术又有可能损伤肠管,造成严重后果[9-10]。非手术治疗是 EPISBO 的主要治疗方法,多数患者通过非手术方法治疗可获得治愈[11-12]。近年来肠梗阻导管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中取得显著效果,笔者将该方法扩展至结直肠癌手术后的 EPISBO 治疗,也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在胃肠减压效果、肠功能恢复等方面,均好于普通胃肠减压治疗。
肠梗阻导管的主要功能是减轻梗阻近端肠管压力,进而快速恢复肠管蠕动功能[13-14]。其原理在于将长度近 3 m 的带球囊的导管通过胃镜或透视下留置于十二指肠内,减压后,通过肠蠕动带动球囊,使导管间断向梗阻远端肠管内移动,继续减压,压力减小后的肠管会恢复血运和动力,收缩后继续带动球囊和导管向远端移动,继续减压。因为导管尖端一直在扩张梗阻的肠管内,可完成近距离吸引和减压,因此减压效果好于单纯留置在胃腔内的普通胃管减压。
EPISBO 发生在手术后短期内,很大一部分是创伤后炎症反应引发的肠壁水肿和早期轻度粘连,胆汁等肠内容物不能及时排空,影响了肠管的血运和动力,及时的肠管减压,有助于早期恢复肠管血运和动力。本组病例中肠梗阻导管的日均胃肠减压量和总胃肠减压量多于传统的胃管减压,明显缩短了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起到了加速恢复肠功能的效果。虽然肠梗阻导管费用高于普通的胃管,需要内镜等科室的协助,但它缩短了住院时间,因此总的治疗费用是减少的,值得推广。
应用肠梗阻导管需要排除绞窄性肠梗阻、吻合口漏等因素引发的炎症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有剧烈的腹痛、发热、血象异常升高等表现,CT 显示有局部肠管的扩张、肠壁水肿、系膜增厚等改变,需要急诊手术探查[15-16]。吻合口漏等因素引发的炎症性肠梗阻,早期往往有腹膜炎、发热等表现,引流管可发现异常引流液体,可根据漏的程度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
综上,本研究结果提示,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结直肠癌手术后 EPISBO,可以提高肠管减压效果,加快肠功能恢复,进而缩短治疗时间,值得进一步推广。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李晗负责文献查新、论文撰写;李畅、苏妍卓和崔明福系治疗组主治医生,提供临床资料;孙立波指导论文撰写及审改。
伦理声明:本研究获得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批文编号:2012-wjw-005)。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是发生在腹部相关的外科手术后的一种并发症[1-2],是介于机械性和动力性因素之间的特殊类型小肠梗阻。EPISBO 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部分病例可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3-4]。应用激素等非手术方法是治疗 EPISBO 的主要手段,但其效果不甚理想[5]。有文献[6-7]报道肠梗阻导管可以有效治疗 EPISBO,但其临床效果需要进一步验证。本研究选择结直肠癌手术后发生 EPISBO 的患者给予肠梗阻导管治疗,以探讨肠梗阻导管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纳入标准
① 进行了手术治疗(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② 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结肠癌、直肠癌;③ 有相关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证据证实为 EPISBO;④ 临床资料完整。
1.1.2 排除标准:
① 术前接受过放疗或化疗;② 有其他腹部手术史导致的粘连性梗阻;③ 术后出现瘘或腹腔严重感染;④ 临床资料不完整。
1.1.3 诊断标准
EPISBO 的诊断标准参照文献[8]:① 行开腹或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后;② 术后 2 周内出现肠功能恢复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症状和体征;③ CT 检查见局部肠管肠壁水肿、肠腔有积气等表现。
1.1.4 研究病例
按上述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 2013 年 1 月至 2019 年 7 月期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肛门外科接受结直肠癌手术治疗、最后符合诊断标准的 68 例 EPISBO 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选择的治疗手段分为应用鼻胃管的常规治疗组(简称鼻胃管组)和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组(简称导管组),其中鼻胃管组 37 例,导管组 31 例,2 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 1)。

1.2 治疗方法
所有纳入研究的 EPISBO 患者诊断明确后均给予禁食、补液、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按照患者及家属的个人意愿决定行留置常规鼻胃管减压治疗或留置肠梗阻导管减压治疗,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治疗方法获得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批文编号:2012-wjw-005)。采用日本 CREATE MEDIC 公司生产的肠梗阻导管,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于内镜直视下,将肠梗阻导管经鼻咽部口置入十二指肠水平段,向前动力球囊内注入 10~15 mL 蒸馏水,留置后持续接负压吸引。鼻胃管组留置鼻胃管常规接负压吸引。
1.3 观察指标
监测导管走行情况、24 h 的引流量、梗阻症状缓解情况以及肠功能恢复时间。梗阻导管治疗 3 d 后,经导管注入泛影葡胺检查导管走行和梗阻缓解情况,并应用 CT 动态观察结肠和直肠造影剂充盈情况,以判断肠动力恢复的具体部位。鼻胃管组同样观察 24 h 引出胃内容物量,CT 动态观察肠梗阻缓解情况。出院后 3 个月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成组 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成组 χ2 检验;等级资料(肿瘤分化程度、TNM 分期)采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2 组患者完成治疗情况
2 组病例均完成胃管或肠梗阻导管的减压治疗,均无中转手术病例,无死亡病例。
2.2 2 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导管组的日均胃肠减压量和总胃肠减压量均多于鼻胃管组(P<0.001),其恢复肛门排气时间(P<0.001)和恢复排便时间(P=0.001)均短于鼻胃管组,见表 2。典型病例肠梗阻导管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见图 1a-1d。



a:治疗前 CT 检查见肠壁局限性水肿、肠腔积气;b:治疗后 3 d 经肠梗阻导管注入泛影葡胺检查梗阻缓解情况;c:导管造影后观察造影剂走行至结肠;d:导管造影后观察造影剂走行至直肠,提示梗阻完全缓解
3 讨论
EPISBO 指手术后 2 周以内,由于手术创伤炎症引发的轻度粘连、肠道动力不足,肠蠕动恢复后又出现的肠梗阻,临床上没有明显的肠管扩张或腹膜炎表现。发生 EPISBO 后若不及时治疗其梗阻可能进一步加重,发展成绞窄性肠梗阻;而轻易手术又有可能损伤肠管,造成严重后果[9-10]。非手术治疗是 EPISBO 的主要治疗方法,多数患者通过非手术方法治疗可获得治愈[11-12]。近年来肠梗阻导管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中取得显著效果,笔者将该方法扩展至结直肠癌手术后的 EPISBO 治疗,也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在胃肠减压效果、肠功能恢复等方面,均好于普通胃肠减压治疗。
肠梗阻导管的主要功能是减轻梗阻近端肠管压力,进而快速恢复肠管蠕动功能[13-14]。其原理在于将长度近 3 m 的带球囊的导管通过胃镜或透视下留置于十二指肠内,减压后,通过肠蠕动带动球囊,使导管间断向梗阻远端肠管内移动,继续减压,压力减小后的肠管会恢复血运和动力,收缩后继续带动球囊和导管向远端移动,继续减压。因为导管尖端一直在扩张梗阻的肠管内,可完成近距离吸引和减压,因此减压效果好于单纯留置在胃腔内的普通胃管减压。
EPISBO 发生在手术后短期内,很大一部分是创伤后炎症反应引发的肠壁水肿和早期轻度粘连,胆汁等肠内容物不能及时排空,影响了肠管的血运和动力,及时的肠管减压,有助于早期恢复肠管血运和动力。本组病例中肠梗阻导管的日均胃肠减压量和总胃肠减压量多于传统的胃管减压,明显缩短了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起到了加速恢复肠功能的效果。虽然肠梗阻导管费用高于普通的胃管,需要内镜等科室的协助,但它缩短了住院时间,因此总的治疗费用是减少的,值得推广。
应用肠梗阻导管需要排除绞窄性肠梗阻、吻合口漏等因素引发的炎症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有剧烈的腹痛、发热、血象异常升高等表现,CT 显示有局部肠管的扩张、肠壁水肿、系膜增厚等改变,需要急诊手术探查[15-16]。吻合口漏等因素引发的炎症性肠梗阻,早期往往有腹膜炎、发热等表现,引流管可发现异常引流液体,可根据漏的程度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
综上,本研究结果提示,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结直肠癌手术后 EPISBO,可以提高肠管减压效果,加快肠功能恢复,进而缩短治疗时间,值得进一步推广。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李晗负责文献查新、论文撰写;李畅、苏妍卓和崔明福系治疗组主治医生,提供临床资料;孙立波指导论文撰写及审改。
伦理声明:本研究获得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批文编号:2012-wjw-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