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丁天龙, 许博, 王云鹏, 张静, 王海云, 何普毅, 朱竞雨, 陈昊. 胃癌淋巴结清扫辅助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2, 29(4): 534-538. doi: 10.7507/1007-9424.202105049 复制
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1],其病死率高居全球第3位[2],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胃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目前胃癌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治性手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其应当完整切除原发病灶且彻底清扫区域淋巴结。有文献[3]报道淋巴结的彻底清扫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胃癌淋巴结清扫的辅助技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现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胃癌淋巴结清扫辅助技术的进展进行综述。
1 淋巴示踪剂在胃癌淋巴结清扫中的价值
淋巴结的转移状况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决定胃癌治疗方式的重要依据之一。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传统主要是依靠术者的临床经验,其主观性较强且准确性相对较差。淋巴示踪技术的出现为术中淋巴结的精准定位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淋巴示踪技术主要包括染料示踪剂、吲哚菁绿、γ探针、术中放射技术等,其中γ探针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成为稳定的同位素时发出的射线,这些射线经过信号转换最终在探测器内显示,用于淋巴结及肿瘤病灶的定位;术中放射技术具有辐射危害并且它和γ探针一样价格昂贵不适宜临床推广应用。因此,临床主要应用染料示踪剂和吲哚菁绿对淋巴结进行示踪。
1.1 染料示踪剂
染料示踪剂目前已发展到第3代,第1代主要指亚甲蓝,其颗粒较大,弥散性差,不易着色,示踪效果不佳[4];第2代以活性炭为代表,其颗粒不均匀,组织黑染不均,局部黑染严重,影响手术操作;第3代以纳米碳为代表,其混悬液由平均直径约150 nm的纳米碳粒子组成,能使染色较为均匀,并且这些粒子主要进入淋巴管,表现出良好的趋向性和特异性[5],从而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乳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的手术过程中[6-8],能够提高淋巴结的检出数量,对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纳米碳示踪剂在淋巴系统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滞留性及运输性,染色持久且有足够的染色范围,它不但可以通过前哨淋巴结的显影来指导前哨淋巴结的活检,而且可以通过区域淋巴结染色帮助淋巴结的清扫,显著提高了淋巴结的检出率,为改善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患者预后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纳米碳在胃癌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近年来研究较多。麦麦提·艾合麦提等[9]开展的一项关于纳米碳标记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纳米碳组)与传统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传统组)研究结果显示,2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条件下,纳米碳组的清扫淋巴结数目明显多于传统组 [(37.32±10.27)枚比(30.16±11.29)枚,P<0.05],2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04.35±43.43) min比(286.25±36.36) min,P>0.05]。Li等[6]开展的一项关于胃癌根治术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排除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的干扰,纳米碳组平均清扫淋巴结的数目多于未使用纳米碳组(38.33枚比28.27枚,P=0.041),2组手术时间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2)。尽管纳米碳的使用可以提高淋巴结清扫的数量,但是纳米碳在注射过程中一旦刺穿浆膜,会使整个镜下术野被黑色覆盖,很难区分组织层次,不仅起不到定位肿瘤、示踪淋巴结的作用,还会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
1.2 吲哚菁绿
吲哚菁绿作为一种特殊的荧光染料,在波长750~810 nm外来光激发下,产生波长840 nm左右的近红外光[10],其穿透组织的深度为0.5~1.0 cm[11-13]。吲哚菁绿相对毒副反应低,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吲哚菁绿近红外光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外科导航技术在肺癌、乳腺癌等中的前哨淋巴结的定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4-19]。近年来,随着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与腔镜技术成功结合,其在组织穿透性以及淋巴结识别方面表现出更加明显的优势,使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引导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20-21]。
目前,吲哚菁绿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主要是以下3个方面:① 对于早期或病灶较小的肿瘤的术前定位;② 术中显示区域淋巴结的位置;③ 术中显示吻合口的血运情况,以减少吻合口漏发生的风险[22]。其中吲哚菁绿定位术中区域淋巴结,对于提高淋巴结的检出率和改善患者预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内Chen等[23]开展的一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吲哚菁绿组和非吲哚菁绿组在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条件下,吲哚菁绿组清扫淋巴结平均数目高于非吲哚菁绿组(50.5枚比42.0枚,P<0.001),吲哚菁绿组和非吲哚菁绿组在平均术中出血量(51.5 mL比54.3 mL,P=0.86)、平均手术时间(196.1 min比190.4 min,P=0.33)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won等[24]开展的一项机器人胃癌根治术的研究结果显示,非吲哚菁绿组清扫的平均淋巴结数目远低于吲哚菁绿组(35.2枚比48.9枚,P<0.001),且吲哚菁绿组No.2、No.6、No.7、No.8、No.9淋巴结清扫的数目也多于非吲哚菁绿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吲哚菁绿组与非吲哚菁绿组在平均术中出血量(46.8 mL比47.9 mL,P=0.90)和手术时间(191.0 min比 209.0 min,P=0.10)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关于胃癌吲哚菁绿注射方式主要以术前黏膜下注射和术中浆膜下注射比较常见,前者显影效果好,定位准确,尤其对于早期胃癌的定位为术者提供了良好的手术视野;后者容易出现定位不准确,染色剂溢出污染视野影响观察,应用于前哨淋巴结标记时对前哨淋巴结阳性的识别率及敏感性不如黏膜下注射,因此前哨淋巴结标记时建议应用术前黏膜下注射[25]。
吲哚菁绿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限制,如在行吲哚菁绿黏膜下注射过程中,如果注射剂量过多或者不慎穿透胃壁,则会影响观察术野。吲哚菁绿近红外荧光显影的淋巴结只是说明此淋巴结接受来自肿瘤周围组织的淋巴回流,但不一定是转移淋巴结,文献[18-19, 26]报道其准确率为70%~95.2%。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存在假阴性的可能,即吲哚菁绿荧光下无显影的淋巴结而术后病理检测结果提示为转移的淋巴结,其发生率为35.3%~60%[27-29],这主要与淋巴管道被肿瘤细胞完全阻塞、无吲哚菁绿回流有关。
相关的专家共识中[25, 30]指出,吲哚菁绿能够定位前哨淋巴结,用于指导前哨淋巴结的活检,并且可以引导胃癌淋巴结清扫的过程,显著提高淋巴结清扫数目。陈昊教授在行荧光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中通过吲哚菁绿显影的淋巴结部分图片见图1。

总之,染料示踪剂和吲哚菁绿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对于术中淋巴结的准确定位、指导手术医生术中淋巴结的清扫、提高淋巴结的检出率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淋巴结的彻底清扫在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为淋巴结清扫的辅助技术,染料示踪剂和吲哚菁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胃癌技术的发展。纳米碳与吲哚菁绿的比较见表1。

2 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对胃癌淋巴结清扫的价值
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在淋巴结的清扫方面的优缺点见表2。

2.1 腹腔镜手术对胃癌淋巴结清扫的价值
传统的开腹手术因暴露等原因使得术野狭小,在行深部淋巴结清扫方面术者主要依靠狭小的空间和触觉来完成,这增加了淋巴结清扫的难度和风险。Kitano等[31]于1994年首次将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早期远端胃癌手术,后来腹腔镜技术在胃癌的治疗中得到了快速发展。腹腔镜手术改变了传统的手术方式,它利用电视图像将实物清晰地放大了数倍,在空间定位和辨别解剖结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得手术操作更加精细,对胃部淋巴结的清扫更加彻底。郭欣等[32]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34.8±19.2)枚,开腹组淋巴结清扫数目(35.3±20.6)枚,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9)。周宏等[33]的一项研究表明,腹腔镜手术组的总淋巴结清扫枚数(23.63±10.290)多于开腹组(19.31 ±7.0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olfi等[34]进行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开腹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总数目40.3枚,腹腔镜组39枚,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e等[35]开展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腹腔镜组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平均总数量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6枚比47.4枚,P=0.451)。以上这些研究表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淋巴结清扫数量方面不劣于传统的胃癌根治术,同时因其可视化、微创、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好等优点在临床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地应用。
2.2 机器人手术对胃癌淋巴结清扫的价值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手术系统逐渐应用于临床,与常规的腹腔镜系统相比,机器人手术系统更加精细、灵巧、稳定,回馈感更佳,有利于特殊部位淋巴结的清扫。张珂诚等[36]进行的一项对比研究表明,机器人组与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36.3±10.8)枚、(33.1±11.2)枚,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在复杂部位如脾门区域和胰腺上方区域淋巴结清扫数目腹腔镜组 [(10.3±5.2)枚]少于机器人组 [(11.8±4.3)枚]。Kim 等[37]发现,机器人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在第2站淋巴结清扫枚数多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16.3±7.7比13.2±5.3,P=0.001),特别是对No.11p淋巴结清扫(2.9±2.9比2.2±2.0,P=0.04)。总之,机器人手术因机械臂腕关节的活动和画面的三维展示相较腹腔镜手术而言,有利于特殊部位淋巴结的清扫如No.10和No.11淋巴结,其位置深,血管走形复杂,清扫难度大,机器人手术凭借其诸多优势克服了这些困难。
3 小结与展望
淋巴结清扫在胃癌根治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淋巴示踪剂的不断更新换代,还是腹腔镜设备及技术的不断优化、完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淋巴结的检出率,改善患者的预后。但这些辅助技术都存在或多或少人为因素的干预,相信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精准淋巴结清扫技术将会给胃癌根治术带来革命性的突破,造福更多的胃癌患者。近年来,各种组学技术发展迅猛,如分子组学、影像组学、代谢组学等,其中影像组学是一种深度挖掘影像信息、高通量提取影像特征的技术,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及生存预后评价方面显示出了很好的前景[38-40]。另外,术中超声、计算机三维导航技术、多模态融合技术等实时定位技术的发展为特殊部位肿瘤的切除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减少了各类术中副损伤。新的技术、理念以及方法的出现都是为了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相信随着淋巴结清扫技术与方法的不断发展,胃癌的治疗将会迈上新的台阶。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丁天龙查阅文献、设计选题及撰写文章;许博、王云鹏、张静、王海云参与查阅文献;何普毅、朱竞雨参与校对文章;陈昊指导选题设计。
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1],其病死率高居全球第3位[2],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胃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目前胃癌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治性手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其应当完整切除原发病灶且彻底清扫区域淋巴结。有文献[3]报道淋巴结的彻底清扫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胃癌淋巴结清扫的辅助技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现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胃癌淋巴结清扫辅助技术的进展进行综述。
1 淋巴示踪剂在胃癌淋巴结清扫中的价值
淋巴结的转移状况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决定胃癌治疗方式的重要依据之一。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传统主要是依靠术者的临床经验,其主观性较强且准确性相对较差。淋巴示踪技术的出现为术中淋巴结的精准定位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淋巴示踪技术主要包括染料示踪剂、吲哚菁绿、γ探针、术中放射技术等,其中γ探针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成为稳定的同位素时发出的射线,这些射线经过信号转换最终在探测器内显示,用于淋巴结及肿瘤病灶的定位;术中放射技术具有辐射危害并且它和γ探针一样价格昂贵不适宜临床推广应用。因此,临床主要应用染料示踪剂和吲哚菁绿对淋巴结进行示踪。
1.1 染料示踪剂
染料示踪剂目前已发展到第3代,第1代主要指亚甲蓝,其颗粒较大,弥散性差,不易着色,示踪效果不佳[4];第2代以活性炭为代表,其颗粒不均匀,组织黑染不均,局部黑染严重,影响手术操作;第3代以纳米碳为代表,其混悬液由平均直径约150 nm的纳米碳粒子组成,能使染色较为均匀,并且这些粒子主要进入淋巴管,表现出良好的趋向性和特异性[5],从而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乳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的手术过程中[6-8],能够提高淋巴结的检出数量,对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纳米碳示踪剂在淋巴系统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滞留性及运输性,染色持久且有足够的染色范围,它不但可以通过前哨淋巴结的显影来指导前哨淋巴结的活检,而且可以通过区域淋巴结染色帮助淋巴结的清扫,显著提高了淋巴结的检出率,为改善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患者预后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纳米碳在胃癌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近年来研究较多。麦麦提·艾合麦提等[9]开展的一项关于纳米碳标记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纳米碳组)与传统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传统组)研究结果显示,2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条件下,纳米碳组的清扫淋巴结数目明显多于传统组 [(37.32±10.27)枚比(30.16±11.29)枚,P<0.05],2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04.35±43.43) min比(286.25±36.36) min,P>0.05]。Li等[6]开展的一项关于胃癌根治术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排除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的干扰,纳米碳组平均清扫淋巴结的数目多于未使用纳米碳组(38.33枚比28.27枚,P=0.041),2组手术时间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2)。尽管纳米碳的使用可以提高淋巴结清扫的数量,但是纳米碳在注射过程中一旦刺穿浆膜,会使整个镜下术野被黑色覆盖,很难区分组织层次,不仅起不到定位肿瘤、示踪淋巴结的作用,还会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
1.2 吲哚菁绿
吲哚菁绿作为一种特殊的荧光染料,在波长750~810 nm外来光激发下,产生波长840 nm左右的近红外光[10],其穿透组织的深度为0.5~1.0 cm[11-13]。吲哚菁绿相对毒副反应低,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吲哚菁绿近红外光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外科导航技术在肺癌、乳腺癌等中的前哨淋巴结的定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4-19]。近年来,随着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与腔镜技术成功结合,其在组织穿透性以及淋巴结识别方面表现出更加明显的优势,使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引导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20-21]。
目前,吲哚菁绿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主要是以下3个方面:① 对于早期或病灶较小的肿瘤的术前定位;② 术中显示区域淋巴结的位置;③ 术中显示吻合口的血运情况,以减少吻合口漏发生的风险[22]。其中吲哚菁绿定位术中区域淋巴结,对于提高淋巴结的检出率和改善患者预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内Chen等[23]开展的一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吲哚菁绿组和非吲哚菁绿组在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条件下,吲哚菁绿组清扫淋巴结平均数目高于非吲哚菁绿组(50.5枚比42.0枚,P<0.001),吲哚菁绿组和非吲哚菁绿组在平均术中出血量(51.5 mL比54.3 mL,P=0.86)、平均手术时间(196.1 min比190.4 min,P=0.33)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won等[24]开展的一项机器人胃癌根治术的研究结果显示,非吲哚菁绿组清扫的平均淋巴结数目远低于吲哚菁绿组(35.2枚比48.9枚,P<0.001),且吲哚菁绿组No.2、No.6、No.7、No.8、No.9淋巴结清扫的数目也多于非吲哚菁绿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吲哚菁绿组与非吲哚菁绿组在平均术中出血量(46.8 mL比47.9 mL,P=0.90)和手术时间(191.0 min比 209.0 min,P=0.10)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关于胃癌吲哚菁绿注射方式主要以术前黏膜下注射和术中浆膜下注射比较常见,前者显影效果好,定位准确,尤其对于早期胃癌的定位为术者提供了良好的手术视野;后者容易出现定位不准确,染色剂溢出污染视野影响观察,应用于前哨淋巴结标记时对前哨淋巴结阳性的识别率及敏感性不如黏膜下注射,因此前哨淋巴结标记时建议应用术前黏膜下注射[25]。
吲哚菁绿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限制,如在行吲哚菁绿黏膜下注射过程中,如果注射剂量过多或者不慎穿透胃壁,则会影响观察术野。吲哚菁绿近红外荧光显影的淋巴结只是说明此淋巴结接受来自肿瘤周围组织的淋巴回流,但不一定是转移淋巴结,文献[18-19, 26]报道其准确率为70%~95.2%。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存在假阴性的可能,即吲哚菁绿荧光下无显影的淋巴结而术后病理检测结果提示为转移的淋巴结,其发生率为35.3%~60%[27-29],这主要与淋巴管道被肿瘤细胞完全阻塞、无吲哚菁绿回流有关。
相关的专家共识中[25, 30]指出,吲哚菁绿能够定位前哨淋巴结,用于指导前哨淋巴结的活检,并且可以引导胃癌淋巴结清扫的过程,显著提高淋巴结清扫数目。陈昊教授在行荧光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中通过吲哚菁绿显影的淋巴结部分图片见图1。

总之,染料示踪剂和吲哚菁绿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对于术中淋巴结的准确定位、指导手术医生术中淋巴结的清扫、提高淋巴结的检出率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淋巴结的彻底清扫在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为淋巴结清扫的辅助技术,染料示踪剂和吲哚菁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胃癌技术的发展。纳米碳与吲哚菁绿的比较见表1。

2 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对胃癌淋巴结清扫的价值
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在淋巴结的清扫方面的优缺点见表2。

2.1 腹腔镜手术对胃癌淋巴结清扫的价值
传统的开腹手术因暴露等原因使得术野狭小,在行深部淋巴结清扫方面术者主要依靠狭小的空间和触觉来完成,这增加了淋巴结清扫的难度和风险。Kitano等[31]于1994年首次将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早期远端胃癌手术,后来腹腔镜技术在胃癌的治疗中得到了快速发展。腹腔镜手术改变了传统的手术方式,它利用电视图像将实物清晰地放大了数倍,在空间定位和辨别解剖结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得手术操作更加精细,对胃部淋巴结的清扫更加彻底。郭欣等[32]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34.8±19.2)枚,开腹组淋巴结清扫数目(35.3±20.6)枚,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9)。周宏等[33]的一项研究表明,腹腔镜手术组的总淋巴结清扫枚数(23.63±10.290)多于开腹组(19.31 ±7.0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olfi等[34]进行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开腹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总数目40.3枚,腹腔镜组39枚,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e等[35]开展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腹腔镜组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平均总数量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6枚比47.4枚,P=0.451)。以上这些研究表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淋巴结清扫数量方面不劣于传统的胃癌根治术,同时因其可视化、微创、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好等优点在临床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地应用。
2.2 机器人手术对胃癌淋巴结清扫的价值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手术系统逐渐应用于临床,与常规的腹腔镜系统相比,机器人手术系统更加精细、灵巧、稳定,回馈感更佳,有利于特殊部位淋巴结的清扫。张珂诚等[36]进行的一项对比研究表明,机器人组与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36.3±10.8)枚、(33.1±11.2)枚,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在复杂部位如脾门区域和胰腺上方区域淋巴结清扫数目腹腔镜组 [(10.3±5.2)枚]少于机器人组 [(11.8±4.3)枚]。Kim 等[37]发现,机器人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在第2站淋巴结清扫枚数多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16.3±7.7比13.2±5.3,P=0.001),特别是对No.11p淋巴结清扫(2.9±2.9比2.2±2.0,P=0.04)。总之,机器人手术因机械臂腕关节的活动和画面的三维展示相较腹腔镜手术而言,有利于特殊部位淋巴结的清扫如No.10和No.11淋巴结,其位置深,血管走形复杂,清扫难度大,机器人手术凭借其诸多优势克服了这些困难。
3 小结与展望
淋巴结清扫在胃癌根治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淋巴示踪剂的不断更新换代,还是腹腔镜设备及技术的不断优化、完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淋巴结的检出率,改善患者的预后。但这些辅助技术都存在或多或少人为因素的干预,相信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精准淋巴结清扫技术将会给胃癌根治术带来革命性的突破,造福更多的胃癌患者。近年来,各种组学技术发展迅猛,如分子组学、影像组学、代谢组学等,其中影像组学是一种深度挖掘影像信息、高通量提取影像特征的技术,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及生存预后评价方面显示出了很好的前景[38-40]。另外,术中超声、计算机三维导航技术、多模态融合技术等实时定位技术的发展为特殊部位肿瘤的切除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减少了各类术中副损伤。新的技术、理念以及方法的出现都是为了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相信随着淋巴结清扫技术与方法的不断发展,胃癌的治疗将会迈上新的台阶。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丁天龙查阅文献、设计选题及撰写文章;许博、王云鹏、张静、王海云参与查阅文献;何普毅、朱竞雨参与校对文章;陈昊指导选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