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慧敏, 吴斌. 乳腺导管原位癌穿刺活检诊断低估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2, 29(4): 498-504. doi: 10.7507/1007-9424.202107022 复制
随着乳腺钼靶摄片普查的推广和运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发病率逐年上升。DCIS的发生率占所有新诊断乳腺癌的20%[1]。术前DCIS的诊断主要依据超声引导下的粗针穿刺所得到的病理学诊断。但有文献[2]表明,术前粗针穿刺提示为DCIS,术后病理学诊断可为更高级别的DCIS或伴有浸润性癌,发生病理学低估的概率为10%~38%。因此,通过分析导致DCIS出现病理学低估的相关因素,降低穿刺病理学低估率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 、CNKI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国内外临床研究中DCIS病理学低估的数据并进行meta分析,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合理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研究类型
DCIS通过穿刺病理学诊断低估相关因素的国内外临床试验、观察性研究和病例系列报道;文种限中、英文。
1.1.2 研究对象
术前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以下简称彩超)引导下行粗针穿刺并诊断为单纯DCIS的患者。
1.1.3 结局指标
术后病理诊断为DCIS伴有浸润性癌患者的低估率。
1.2 排除标准
① 重复发表的文献;② 无法提取所需数据且联系作者无结果;③ 文中数据来源相同则归于同一研究。
1.3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 、CNKI和万方数据库, 搜集研究导致DCIS穿刺诊断低估的相关临床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到2021年4月1日;英文检索词包括:Breast、Pathology to underestimate、Core needle biopsy及Ductal carcinoma in situ等;中文检索词包括:乳腺癌、导管原位癌、粗针穿刺、病理低估、彩超引导和立体定位引导等。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1.4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如遇分歧则讨论解决。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研究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如有需要,通过邮件或电话联系作者。资料提取的内容包括:① 研究特征,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和干预措施; 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④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运用 纽卡斯尔-渥太华评分(Newcastle-Ottawa Scale,NOS) 量表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同时采用漏斗图对纳入分析的文献进行发表偏倚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RevMan 5.4 软件中的 meta 包进行分析。以发生率及其95%置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为统计效应量。研究间的异质性根据 Q和I2检验来进行评估,当P>0.100且I2≤50% 时,则认为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反之,若 P≤0.100且 I2>50% 时,表明研究间异质性较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 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6 352篇相关文献,经逐层筛选,最后共纳入24篇文献[3-26],包括8 810例患者。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文献质量和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偏倚风险NOS评估结果见表2,得分 5 分及以上的文献表明偏倚风险较低。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年龄
共有9项研究[3-4, 6-7, 10, 13, 17, 20, 26]评估了年龄(≥50岁和<50岁)所导致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结果显示,年龄≥50岁者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低于年龄<50岁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82,95%CI为(0.70,0.96),P=0.020],见图2。

2.3.2 核分级
共有12项研究[3, 5-6, 16-24]评估了核分级高低所导致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结果显示,核分级为低/中级别者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低于核分级为高级别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58,95%CI(0.50,0.68),P<0.001],见图3。

2.3.3 穿刺针规格
共有6项研究[3, 7-8, 12, 14-15]评估了穿刺针规格大小(穿刺针≥10G和<10G)所导致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其结果显示,穿刺针≥10G和<10G导致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0.45,95%CI为(0.18,1.12),P=0.090],见表3。


2.3.4 BI-RADS分级
共有11项研究[3-4,7-10,13,17,20,23,26]评估了BI-RADS分级(BI-RADS≤4A 级和>4A 级)所导致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其结果显示BI-RADS≤4A级者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低于BI-RADS>4A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8,95%CI为(0.21,0.68),P=0.001],见表3。
2.3.5 HER2状态
共有8项研究[3, 5, 9, 15, 18-19, 23, 25]评估了HER2状态所导致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其结果显示HER2阴性者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低于HER2阳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1.69,95%CI为(1.12,2.55),P=0.010],见表3。
2.3.6 有无钙化灶
共有14项研究[3-11,13, 17-18, 21-22] 评估了有无钙化灶所导致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其结果显示,病灶无钙化者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低于有钙化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1.55,95%CI为(1.10,2.18),P=0.010],见表3。
2.3.7 PR状态
共有9项研究[3, 5, 9, 16, 18-19, 23, 25-26]评估了PR状态所导致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其结果显示PR阳性者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低于PR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62,95%CI为(0.44,0.86),P=0.004],见表3。
2.3.8 肿瘤大小
共有14项研究[3-11, 13, 17-18, 20, 26]评估了肿瘤大小(直径>2 cm或≤2 cm)所导致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其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 cm者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低于肿瘤直径>2 cm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2.98,95%CI为(2.18,4.09),P<0.001]。见表3。
2.3.9 ER状态
共有9项研究[3, 5, 9, 16, 18-19, 23, 25-26]评估了ER状态所导致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结果显示ER阳性者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低于ER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73,95%CI为(0.60,0.89),P=0.001],见表3。
2.3.10 是否可触及肿块
共有7项研究[7-9, 16-17, 20, 22]评估了可否触及肿块所导致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其结果显示不可触及肿块者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低于可触及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48,95%CI为(0.28,0.82),P=0.008],见表3。
2.4 发表偏倚结果
纳入本meta分析的各研究效应量沿合并值大致对称分布(图4a),提示纳入文献发表偏倚可能性较小。同时对纳入文献数量≥10篇的指标(有无钙化及肿瘤大小)绘制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评价(图4b、4c),显示各研究效应量沿合并值大致对称分布,同样提示相应指标纳入文献发表偏倚可能性较小。

a:纳入meta分析所有相关文献的总漏斗图;b:有无钙化灶所纳入分析文献的漏斗图;c:肿瘤大小所纳入分析文献的漏斗图
3 讨论
DCIS因恶性上皮细胞仅局限于乳腺导管内而并未侵及基底膜或肌上皮层之外被认为是浸润性乳腺癌的前驱病变[27],术前可通过细针穿刺、粗针穿刺、微创等方式取得病变组织以协助诊断,其中通过粗针穿刺得出肿块病理学结果更为普遍。但术后病理学诊断可为更高级别的DCIS或伴有浸润性乳腺癌,此现象被称为病理学低估。有研究[28-29]指出,病理学低估率可高达40%以上。进一步降低术前粗针穿刺造成的病理学低估率是当前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关键。
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50岁、BI-RADS≤4A级、肿瘤直径≤2 cm、不可触及肿块、核分级较低(为低级别/中级别DCIS)、HER2阴性、ER阳性、PR阳性及无钙化灶均能降低其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与已有研究[30]结果一致。曹威等[16]和Kondo等[18]的研究已经表明,术前诊断为DCIS的患者,若HER2阳性(3+)及 PR阴性,患者术后升级为更高级别的DCIS或伴有浸润癌的可能性更大,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但穿刺针规格与穿刺病理学低估率无关,这与既往研究[30]不符,其可能的原因为:① 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少;② 纳入的研究中穿刺针规格包括了7G、8G、10G、11G、14G和16G,型号较多,且<10G的样本量较少,影响了结果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影像学引导的方式对于降低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也占据重要地位,没有影像学辅助而进行粗针穿刺的病理学低估率为 49.2%, 在超声引导下的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为 39.9%,核磁引导下的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为23.5%,X射线立体定位活检病理学低估率为21.8%[30],该研究认为,对于术前粗针穿刺的DCIS患者采用X射线立体定位活检,患者病理学被低估的可能性最低。同样,Caswell-Smith等[12]也指出,对于DCIS,使用X射线立体定位活检,其病理学低估率低于彩超引导下的粗针穿刺,这可能与大部分DCIS患者均存在不同形式的钙化灶相关,乳腺钼靶因其对钙化灶的敏感性是诊断DCIS的最佳影像学检查,表现为不定型钙化的DCIS中72%为低级别,而细线状或分支样钙化则倾向于高级别DCIS。
另外,浸润癌的病灶常常出现于病变范围较大的高级别DCIS,但也可见于任何级别的DCIS[31],而浸润灶的任何肿瘤细胞可单独或成簇出现于导管周围间质内[32]。导管周围间质广泛分布,故DCIS患者术前粗针穿刺时多点多方位取材可有效降低穿刺病理学低估率。而术前粗针穿刺所取得样本量的多少也是影响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关键因素。Crystal等[33]及Fishman等[34]认为,应用14G穿刺针所取得的组织样本量至少为4~5条,可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但有学者[35-36]认为,在立体定位引导下的粗针穿刺所取得的组织的病理学低估率与患者的组织条数多少无关。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示,提高所取得的组织的准确度比单纯提高组织数量更能降低患者的病理学低估率。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 纳入文献及样本量不足,可能对结果造成影响;② 受纳入人群、地域及诊断标准多种不可控因素影响,本meta分析纳入的研究其异质性较大,降低了结果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患者年龄≥50岁、BI-RADS≤4A级、肿瘤直径≤2 cm、不可触及肿块、核分级较低(低级别/中级别DCIS)、HER2阴性、ER阳性、PR阳性及无钙化灶均能降低患者的穿刺病理学低估率。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李慧敏负责文献检索和文章撰写;吴斌负责文章的审阅和指导。
随着乳腺钼靶摄片普查的推广和运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发病率逐年上升。DCIS的发生率占所有新诊断乳腺癌的20%[1]。术前DCIS的诊断主要依据超声引导下的粗针穿刺所得到的病理学诊断。但有文献[2]表明,术前粗针穿刺提示为DCIS,术后病理学诊断可为更高级别的DCIS或伴有浸润性癌,发生病理学低估的概率为10%~38%。因此,通过分析导致DCIS出现病理学低估的相关因素,降低穿刺病理学低估率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 、CNKI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国内外临床研究中DCIS病理学低估的数据并进行meta分析,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合理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研究类型
DCIS通过穿刺病理学诊断低估相关因素的国内外临床试验、观察性研究和病例系列报道;文种限中、英文。
1.1.2 研究对象
术前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以下简称彩超)引导下行粗针穿刺并诊断为单纯DCIS的患者。
1.1.3 结局指标
术后病理诊断为DCIS伴有浸润性癌患者的低估率。
1.2 排除标准
① 重复发表的文献;② 无法提取所需数据且联系作者无结果;③ 文中数据来源相同则归于同一研究。
1.3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 、CNKI和万方数据库, 搜集研究导致DCIS穿刺诊断低估的相关临床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到2021年4月1日;英文检索词包括:Breast、Pathology to underestimate、Core needle biopsy及Ductal carcinoma in situ等;中文检索词包括:乳腺癌、导管原位癌、粗针穿刺、病理低估、彩超引导和立体定位引导等。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1.4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如遇分歧则讨论解决。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研究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如有需要,通过邮件或电话联系作者。资料提取的内容包括:① 研究特征,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和干预措施; 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④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运用 纽卡斯尔-渥太华评分(Newcastle-Ottawa Scale,NOS) 量表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同时采用漏斗图对纳入分析的文献进行发表偏倚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RevMan 5.4 软件中的 meta 包进行分析。以发生率及其95%置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为统计效应量。研究间的异质性根据 Q和I2检验来进行评估,当P>0.100且I2≤50% 时,则认为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反之,若 P≤0.100且 I2>50% 时,表明研究间异质性较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 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6 352篇相关文献,经逐层筛选,最后共纳入24篇文献[3-26],包括8 810例患者。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文献质量和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偏倚风险NOS评估结果见表2,得分 5 分及以上的文献表明偏倚风险较低。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年龄
共有9项研究[3-4, 6-7, 10, 13, 17, 20, 26]评估了年龄(≥50岁和<50岁)所导致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结果显示,年龄≥50岁者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低于年龄<50岁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82,95%CI为(0.70,0.96),P=0.020],见图2。

2.3.2 核分级
共有12项研究[3, 5-6, 16-24]评估了核分级高低所导致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结果显示,核分级为低/中级别者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低于核分级为高级别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58,95%CI(0.50,0.68),P<0.001],见图3。

2.3.3 穿刺针规格
共有6项研究[3, 7-8, 12, 14-15]评估了穿刺针规格大小(穿刺针≥10G和<10G)所导致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其结果显示,穿刺针≥10G和<10G导致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0.45,95%CI为(0.18,1.12),P=0.090],见表3。


2.3.4 BI-RADS分级
共有11项研究[3-4,7-10,13,17,20,23,26]评估了BI-RADS分级(BI-RADS≤4A 级和>4A 级)所导致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其结果显示BI-RADS≤4A级者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低于BI-RADS>4A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8,95%CI为(0.21,0.68),P=0.001],见表3。
2.3.5 HER2状态
共有8项研究[3, 5, 9, 15, 18-19, 23, 25]评估了HER2状态所导致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其结果显示HER2阴性者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低于HER2阳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1.69,95%CI为(1.12,2.55),P=0.010],见表3。
2.3.6 有无钙化灶
共有14项研究[3-11,13, 17-18, 21-22] 评估了有无钙化灶所导致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其结果显示,病灶无钙化者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低于有钙化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1.55,95%CI为(1.10,2.18),P=0.010],见表3。
2.3.7 PR状态
共有9项研究[3, 5, 9, 16, 18-19, 23, 25-26]评估了PR状态所导致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其结果显示PR阳性者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低于PR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62,95%CI为(0.44,0.86),P=0.004],见表3。
2.3.8 肿瘤大小
共有14项研究[3-11, 13, 17-18, 20, 26]评估了肿瘤大小(直径>2 cm或≤2 cm)所导致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其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 cm者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低于肿瘤直径>2 cm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2.98,95%CI为(2.18,4.09),P<0.001]。见表3。
2.3.9 ER状态
共有9项研究[3, 5, 9, 16, 18-19, 23, 25-26]评估了ER状态所导致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结果显示ER阳性者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低于ER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73,95%CI为(0.60,0.89),P=0.001],见表3。
2.3.10 是否可触及肿块
共有7项研究[7-9, 16-17, 20, 22]评估了可否触及肿块所导致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的差异,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其结果显示不可触及肿块者的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低于可触及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48,95%CI为(0.28,0.82),P=0.008],见表3。
2.4 发表偏倚结果
纳入本meta分析的各研究效应量沿合并值大致对称分布(图4a),提示纳入文献发表偏倚可能性较小。同时对纳入文献数量≥10篇的指标(有无钙化及肿瘤大小)绘制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评价(图4b、4c),显示各研究效应量沿合并值大致对称分布,同样提示相应指标纳入文献发表偏倚可能性较小。

a:纳入meta分析所有相关文献的总漏斗图;b:有无钙化灶所纳入分析文献的漏斗图;c:肿瘤大小所纳入分析文献的漏斗图
3 讨论
DCIS因恶性上皮细胞仅局限于乳腺导管内而并未侵及基底膜或肌上皮层之外被认为是浸润性乳腺癌的前驱病变[27],术前可通过细针穿刺、粗针穿刺、微创等方式取得病变组织以协助诊断,其中通过粗针穿刺得出肿块病理学结果更为普遍。但术后病理学诊断可为更高级别的DCIS或伴有浸润性乳腺癌,此现象被称为病理学低估。有研究[28-29]指出,病理学低估率可高达40%以上。进一步降低术前粗针穿刺造成的病理学低估率是当前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关键。
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50岁、BI-RADS≤4A级、肿瘤直径≤2 cm、不可触及肿块、核分级较低(为低级别/中级别DCIS)、HER2阴性、ER阳性、PR阳性及无钙化灶均能降低其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与已有研究[30]结果一致。曹威等[16]和Kondo等[18]的研究已经表明,术前诊断为DCIS的患者,若HER2阳性(3+)及 PR阴性,患者术后升级为更高级别的DCIS或伴有浸润癌的可能性更大,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但穿刺针规格与穿刺病理学低估率无关,这与既往研究[30]不符,其可能的原因为:① 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少;② 纳入的研究中穿刺针规格包括了7G、8G、10G、11G、14G和16G,型号较多,且<10G的样本量较少,影响了结果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影像学引导的方式对于降低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也占据重要地位,没有影像学辅助而进行粗针穿刺的病理学低估率为 49.2%, 在超声引导下的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为 39.9%,核磁引导下的粗针穿刺病理学低估率为23.5%,X射线立体定位活检病理学低估率为21.8%[30],该研究认为,对于术前粗针穿刺的DCIS患者采用X射线立体定位活检,患者病理学被低估的可能性最低。同样,Caswell-Smith等[12]也指出,对于DCIS,使用X射线立体定位活检,其病理学低估率低于彩超引导下的粗针穿刺,这可能与大部分DCIS患者均存在不同形式的钙化灶相关,乳腺钼靶因其对钙化灶的敏感性是诊断DCIS的最佳影像学检查,表现为不定型钙化的DCIS中72%为低级别,而细线状或分支样钙化则倾向于高级别DCIS。
另外,浸润癌的病灶常常出现于病变范围较大的高级别DCIS,但也可见于任何级别的DCIS[31],而浸润灶的任何肿瘤细胞可单独或成簇出现于导管周围间质内[32]。导管周围间质广泛分布,故DCIS患者术前粗针穿刺时多点多方位取材可有效降低穿刺病理学低估率。而术前粗针穿刺所取得样本量的多少也是影响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关键因素。Crystal等[33]及Fishman等[34]认为,应用14G穿刺针所取得的组织样本量至少为4~5条,可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但有学者[35-36]认为,在立体定位引导下的粗针穿刺所取得的组织的病理学低估率与患者的组织条数多少无关。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示,提高所取得的组织的准确度比单纯提高组织数量更能降低患者的病理学低估率。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 纳入文献及样本量不足,可能对结果造成影响;② 受纳入人群、地域及诊断标准多种不可控因素影响,本meta分析纳入的研究其异质性较大,降低了结果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患者年龄≥50岁、BI-RADS≤4A级、肿瘤直径≤2 cm、不可触及肿块、核分级较低(低级别/中级别DCIS)、HER2阴性、ER阳性、PR阳性及无钙化灶均能降低患者的穿刺病理学低估率。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李慧敏负责文献检索和文章撰写;吴斌负责文章的审阅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