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冉锐, 李洋, 刘光艺, 刘锐, 潘文靖.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治疗新模式:全程新辅助治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2, 29(5): 688-693. doi: 10.7507/1007-9424.202109029 复制
“2020全球癌症报告”显示,结直肠癌位于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3位及死亡率的第2位[1]。中国直肠癌的发病率高,且多数患者初诊时即为进展期,治疗效果差[2]。传统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的新辅助治疗模式,即术前同步放化疗(chemoradiotherapy,CRT)或术前短程放射治疗(short course preoperative radiotherapy,SCRT)+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术后辅助化疗(adjuvant chemotherapy,ACT)[3],这种方案使得局部复发率明显降低,但远处转移率未得到有效控制,仍高达35%,是导致该类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4]。部分学者认为,传统新辅助治疗模式中患者接受全身治疗的等待时间较长,期间易并发肿瘤细胞的全身转移,预后较差,由此提出了提高术前化学治疗(后文简称化疗)强度的观点,以达到早期控制全身微转移灶、减少远处转移、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5]。为进一步优化LARC新辅助治疗模式,研究者提出了全程新辅助治疗(total neoadjuvant therapy,TNT)的概念[6]。TNT即在术前同步 CRT 的基础上,将部分或全部的术后化疗前移到TME术前[7],期望通过增加化疗强度、延长手术等待时间,使得肿瘤退缩更为显著,部分患者得以由器官毁损性TME手术变为括约肌保留性TME手术、由TME手术变为经肛门局部切除术,甚至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linical complete remission,cCR)、采取“等待-观察”(watch and wait,W&W)策略[8]。早期关于TNT模式的相关研究(EXPERT[9]、EXPERT-C[10]研究)结果表明,TNT模式改善了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mission,pCR)率,但并未带来长期生存获益,且样本量较小,可信度较低。大部分研究的结果为阴性,如西班牙的GCR3研究[11],其结果显示TNT模式并未改善pCR率以及长期生存。近年来开展的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公布的结果令人可喜[12-14],使得TNT模式的临床推广取得了重大突破,为LARC治疗指南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循证依据,2021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直肠癌指南已将TNT模式列为高危LARC患者首推的新辅助治疗模式[15]。笔者现就TNT相关临床研究进展及TNT模式目前的困惑、争议等进行综述。
1 TNT概述
1.1 TNT概念
TNT即将部分或全部的术后ACT提到TME术前,变为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eoCT)模式,将TME手术变为LARC治疗的最后一个环节[16]。根据全身化疗与放化疗的顺序不同,NeoCT可分为诱导化疗(induction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INCT)和巩固化疗(consolidation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CNCT)。目前TNT可分为3种不同的治疗模式:INCT-CRT/SCRT-TME、CRT/SCRT-CNCT-TME和INCT-CRT/SCRT-CNCT-TME。但不论何种模式,其核心宗旨在于:提高术前化疗强度,更早地控制全身微转移灶,增加肿瘤退缩程度,提高化疗依从性,减少局部复发,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17]。
1.2 TNT治疗模式的演变
近10年来LARC新辅助治疗模式的演变主要表现为CRT与TME间的间歇期不断延长,目前NCCN指南推荐间歇期为5~12周,欧洲临床肿瘤学会(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指南为6~8周[3, 18]。为达到早期控制全身病灶、预防肿瘤进展的目的,研究者提出了“间歇期化疗”概念,即TNT理念的雏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为2015年发表的Timing研究[19],该研究将259例LARC患者分为4组,组1在放化疗后6~8周行TME,组2~4患者在间歇期分别接受了2、4、6周期的mFOLFOX6化疗(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四氢叶酸),术后继续完成共8个周期的围手术期化疗。该研究探讨了延长间歇期及增加间歇期化疗次数对pCR率、化疗毒性事件及疾病进展的影响。4组患者的pCR率分别为18%、25%、30%和38%(P=0.003 6),与组1患者相比,组 2~4患者的急性化疗毒性发生率增加,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没有差异;组1与组4相比较,延长手术间隔时间并没有增加疾病进展的风险;长期随访结果[20]表明TNT模式延长了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改善了局部复发,提示TNT模式可能为LARC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随机分组可能是造成研究偏倚的可能因素,需进一步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对于术前检查提示淋巴结阳性、瘤体巨大、环周切缘阳性的高危患者,如若采取CNCT模式,则患者接受全身系统治疗的间隔时间长,发生疾病进展的风险较高,预后较差,因而引出了INCT的概念,其在肿瘤治疗早期给予全身化疗,有助于更早地干预全身微转移灶、减少淋巴转移,似乎是更合理的方案。2018年纽约纪念斯隆凯瑟琳癌症中心(MSKCC)[21]回顾性分析了628例 LARC 患者接受INCT-CRT/SCRT-TME 对比 CRT-TME-ACT模式的治疗结果,结果显示TNT组的完全缓解(CR)率(pCR率+cCR率)为35.7%,传统CRT组为 21.8%,结果有显著差异;2组患者中达到cCR从而未行手术治疗得以保肛的比例差距更为显著(TNT组21.8%比传统CRT组5.9%),同时TNT组患者全身化疗的依从性高于传统CRT组;进一步分析显示,TNT组中cT4与淋巴结阳性的比例较高,局部分期更晚,但2组间的DFS与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TNT(INCT-CRT/SCRT-TME)模式可能会为高危患者带来获益。
2种TNT模式孰优孰劣?目前尚无定论。2019年发表的CAO/ARO/AIO-12研究[22]则首次比较了INCT与CNCT 2种TNT模式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诱导组与巩固组的pCR率分别为19%和27%,且巩固组在意向治疗人群中实现了将pCR率提高到25%(P<0.001)的试验假设;从pCR率来看,巩固化疗模式是更合理的选择,但巩固组的化疗依从性更差,长期随访将评估巩固组改善的pCR率是否能转化为更好的肿瘤预后。
2020年1篇纳入28项研究共2 688例患者的meta分析[23]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CRT治疗,TNT明显提高了pCR率,长期随访结果表明TNT组患者的D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都有所改善,术后局部区域转移率和远处转移率较低,改善了长期生存。综上所述,TNT模式具有以下优势:① TNT能提高pCR率;② TNT模式使得cCR患者增多并接受W&W策略,从而提高了保肛率;③ TNT可迅速将肿瘤降级降期,控制疾病进展,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改善依从性,确保全身治疗的剂量以及强度;④ 目前相关研究显示,TNT能为部分LARC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
2 TNT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202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年会公布了3项大型临床研究的最新结果,为TNT模式应用于LARC的临床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改变了LARC新辅助治疗的现状。
RAPIDO研究[12]旨在探讨高危LARC患者短程放射治疗(后文简称放疗)后早期引入全身化疗的疗效。入组标准包括MRI上有高危特征的患者(有以下1项或多项):cT4a/b期、N2期、壁外血管侵犯、直肠系膜受累和侧方淋巴结肿大。该研究显示,2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似,R0切除率均为90%,但TNT组的pCR率高于CRT组,分别为28%和14%(P<0.001)。2020年研究者公布了3年随访结果[24]:TNT组的3年疾病相关治疗失败率为23.7%,CRT组为30.4%;TNT组的远处转移率为20%,CRT组为26.8%;2组患者的3年OS相似。该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危LARC患者中,先进行短程放化疗再进行NeoCT及手术,可降低疾病相关治疗失败率,降低远处转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PRODIGE 23研究[13]纳入了461例cT3期高复发风险及cT4期的LARC患者,TNT组起始予以6周期mFOLFIRINOX(伊立替康+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的INCT,然后予以常规CRT及TME手术,术后予以6周期mFOLFOX或4周期CAP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CRT组予以标准CRT及TME治疗,术后予以12周期mFOLFOX或8周期CAPOX化疗。超过98%的患者按计划完成了新辅助治疗,术前评估显示TNT组的转移进展率低于CRT组(1%比4.7%,P<0.03);术后2组患者pCR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T组27.8%比CRT组12.1%)。该研究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6.5个月,随访结果显示TNT组的3年DFS为75.7% [95%CI(69.4%,80.8%)],CRT组为68.5% [95%CI(61.9%,74.2%)],且TNT组较CRT组转移复发的风险降低了36%(HR=0.64,P=0.017)。目前该研究的5年随访结果暂未公布,从现有研究数据看,TNT可能为LARC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
OPRA研究[14]则探讨了TNT治疗达到pCR后选择W&W方案,与传统CRT模式相比较是否具有更好的疗效。TNT组将患者随机分配为诱导组及巩固组,前者接受4个月的全身化疗(mFOLFOX或CAPOX),然后接受CRT治疗;后者CRT治疗结束后予以4个月的全身化疗(FOLFOX或CAPOX)。于TNT完成后的8~12周时,对TNT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达到cCR的患者被分配到W&W方案,并予以密切随访;其余患者继续接受TME治疗。历史对照组为既往接受传统CRT模式的LARC患者。研究的主要终点为3年DFS。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诱导组和巩固组分别有148例和158例患者达到了研究终点,结果表明2组TNT患者的DFS率均高于历史对照;诱导组和巩固组的无转移生存比分别为0.82和0.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与诱导组相比,巩固组选择W&W的比例更高,巩固组HR值为0.59,诱导组HR值为0.43,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该研究表明LARC患者若通过CRT-CNCT模式达到了cCR,器官保存可能是TME的替代方案。对于器官保存意愿强烈的患者,CRT-CNCT可能是更合适的TNT模式。
综上所述,以上3项随机临床试验为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其共同的主题是早期引入系统治疗,由此验证了TNT模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指南的制定提供了良好的循证依据。
3 TNT模式目前的争议与困惑
3.1 去新辅助放疗单纯化疗
新辅助放疗虽增加了肿瘤退缩程度,但并未改善患者的OS,且导致盆腔组织水肿、肠壁纤维化,增加术中组织分离难度及吻合口漏风险[25]。部分学者认为术前放疗是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6-27],且会增加术后“前切除综合征”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8]。由此相关研究拟用单纯NeoCT取代CRT模式,以期达到与CRT相似的肿瘤局部缓解,又能避免放疗相关不良反应。Cienfuegos等[29]的研究结果表明,单纯应用NeoCT可以获得较好的pCR率及治疗依从性,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案。FOWARC研究[30]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mFOLFOX6联合放疗组、氟尿嘧啶联合放疗组和单纯mFOLFOX6组,结果显示单独使用mFOLFOX6组的pCR率低于其余2种放化疗方案,获得了与氟尿嘧啶联合放疗相似的降期率。3组患者的DFS、OS及局部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FOLFOX6联合或不联合放疗并未给LARC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由此可见,将患者根据ESMO指南推荐的分组标准进行精确分期及风险分层,同时结合患者自身对器官功能的诉求,给予个体化精准治疗,避免过度治疗带来的毒性及对功能的损害,将可能是后续研究的热点问题[31]。
3.2 去术后辅助化疗
新辅助治疗后达到pCR的患者术后是否需要接受辅助化疗,目前尚未达成专家共识。部分学者认为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yield-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ypCR)患者的预后好,远期生存率高[32],去辅助化疗能够避免化疗不良反应,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3];其他学者则认为辅助化疗的决定应该基于治疗前的分期,而不是手术病理,且该类患者对新辅助治疗有高反应性,能从辅助化疗中获益[34]。
一项队列研究[35]纳入了5 606例ypCR患者,其中1 401例(25%)ypCR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4 205例(75%)没有接受辅助化疗。研究结果显示化疗组患者在特定时间的死亡风险较低 [HR=0.47,95%CI(0.679,0.961),P=0.016]。与之相对的,复旦大学上海肿瘤中心(FUSCC)[36]对171例ypCR患者进行了长达10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化疗组患者的生存期无明显改善(P=0.676),化疗组和非化疗组的5年DFS率分别为87.5%和8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4),提示ypCR患者不能从辅助化疗中获益。Polanco等[37]的研究结果显示,化疗组的1、3、5年OS率分别为99.7%、97.1%、94.7%,去化疗组分别为99.2%、93.6%、88.4%(P=0.005),化疗组有微弱的生存优势;进一步研究表明,从化疗获益的患者主要为cT3/T4期合并淋巴结阳性的患者 [HR=0.47,95%CI(0.25,0.91)],提示术前分期较晚的患者应当选择辅助化疗。
新辅助治疗模式的强度高、疗效显著,在强调个体化精准治疗的背景下,甄别出适合去辅助化疗的患者是进一步探讨的重点。
3.3 去手术治疗策略
对于达到cCR且有器官保留意愿的患者,W&W策略是合适的治疗选择。2018 年公布的国际等待-观察数据库(International Watch & Wait Database,IWWD)[38]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共有880例cCR患者接受了W&W策略,中位随访时间为3.3年,2年局部再生率为25.2%,88%的局部进展发生在前2年,97%的局部复发位于肠壁,其中71例(8%)诊断为远处转移;全组患者的5年OS及DFS分别为88%和94%。该研究证实了W&W策略的可行性,为W&W策略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2020年ASCO结直肠外科年会上发表的1篇系统评价[39]显示,直肠癌TNT后选择W&W的患者中,只有1%的患者有发生局部复发不可切除的风险,提示局部复发的肿瘤可及时实施挽救性手术,远处转移的风险较低。但MSKCC的一项研究[40]对比了113例cCR并接受W&W策略的LARC患者与136例接受TME后ypCR患者的远期结局,结果W&W组有22例局部复发,均行挽救性手术,pCR组未见复发病例;W&W组的OS为73%,pCR组为94%;W&W组的5年DFS为 75%,pCR 组为92%;W&W组的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0%,pCR组为98%;在W&W组中,局部复发的患者与没有局部复发的患者相比,远处转移率更高(36%比1%,P<0.001);较pCR组,W&W组的预后较差。这引发了业内关于W&W策略的争议与担忧。
上述研究证明了W&W策略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但均为回顾性研究,缺少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目前W&W策略面临的主要问题有:① 基于基线肿瘤负荷和初始分期,如何筛选合适的患者进入W&W至关重要[41];② W&W患者是否需要术后辅助化疗仍缺少专家共识;③ 目前cCR的评判标准较为主观,通过cCR预测pCR的准确率较低[42],寻找并建立客观的cCR评判体系必不可少;④ 如何保障患者对密切随访的依从性,对于监测早期复发、及时行挽救性手术治疗意义重大。期待未来相关研究进展能为达到cCR的LARC患者的临床决策提供良好的循证医学证据[43]。
4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TNT模式从器官保存率、3年OS及3年DFS、pCR率方面来说都相对于传统的方法有优势,对于手术可能带来器官功能损毁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是一个良好的治疗选择。对于去新辅助放疗、去术后辅助化疗以及去根治术治疗,均应在有丰富治疗经验的肿瘤中心和多学科MDT团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肿瘤学特征以及患者对于器官功能保留的诉求,制定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以改善LARC患者的远期疗效及生存质量。TNT治疗模式中,关于敏感患者的筛选、不同化疗强度及放疗模式的选择、手术是否介入等问题,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大型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冉锐参与选题与设计,并撰写和修改论文;潘文靖查找并筛选参考文献;李洋、刘光艺、刘锐指导选题与设计并修改论文。
“2020全球癌症报告”显示,结直肠癌位于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3位及死亡率的第2位[1]。中国直肠癌的发病率高,且多数患者初诊时即为进展期,治疗效果差[2]。传统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的新辅助治疗模式,即术前同步放化疗(chemoradiotherapy,CRT)或术前短程放射治疗(short course preoperative radiotherapy,SCRT)+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术后辅助化疗(adjuvant chemotherapy,ACT)[3],这种方案使得局部复发率明显降低,但远处转移率未得到有效控制,仍高达35%,是导致该类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4]。部分学者认为,传统新辅助治疗模式中患者接受全身治疗的等待时间较长,期间易并发肿瘤细胞的全身转移,预后较差,由此提出了提高术前化学治疗(后文简称化疗)强度的观点,以达到早期控制全身微转移灶、减少远处转移、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5]。为进一步优化LARC新辅助治疗模式,研究者提出了全程新辅助治疗(total neoadjuvant therapy,TNT)的概念[6]。TNT即在术前同步 CRT 的基础上,将部分或全部的术后化疗前移到TME术前[7],期望通过增加化疗强度、延长手术等待时间,使得肿瘤退缩更为显著,部分患者得以由器官毁损性TME手术变为括约肌保留性TME手术、由TME手术变为经肛门局部切除术,甚至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linical complete remission,cCR)、采取“等待-观察”(watch and wait,W&W)策略[8]。早期关于TNT模式的相关研究(EXPERT[9]、EXPERT-C[10]研究)结果表明,TNT模式改善了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mission,pCR)率,但并未带来长期生存获益,且样本量较小,可信度较低。大部分研究的结果为阴性,如西班牙的GCR3研究[11],其结果显示TNT模式并未改善pCR率以及长期生存。近年来开展的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公布的结果令人可喜[12-14],使得TNT模式的临床推广取得了重大突破,为LARC治疗指南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循证依据,2021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直肠癌指南已将TNT模式列为高危LARC患者首推的新辅助治疗模式[15]。笔者现就TNT相关临床研究进展及TNT模式目前的困惑、争议等进行综述。
1 TNT概述
1.1 TNT概念
TNT即将部分或全部的术后ACT提到TME术前,变为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eoCT)模式,将TME手术变为LARC治疗的最后一个环节[16]。根据全身化疗与放化疗的顺序不同,NeoCT可分为诱导化疗(induction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INCT)和巩固化疗(consolidation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CNCT)。目前TNT可分为3种不同的治疗模式:INCT-CRT/SCRT-TME、CRT/SCRT-CNCT-TME和INCT-CRT/SCRT-CNCT-TME。但不论何种模式,其核心宗旨在于:提高术前化疗强度,更早地控制全身微转移灶,增加肿瘤退缩程度,提高化疗依从性,减少局部复发,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17]。
1.2 TNT治疗模式的演变
近10年来LARC新辅助治疗模式的演变主要表现为CRT与TME间的间歇期不断延长,目前NCCN指南推荐间歇期为5~12周,欧洲临床肿瘤学会(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指南为6~8周[3, 18]。为达到早期控制全身病灶、预防肿瘤进展的目的,研究者提出了“间歇期化疗”概念,即TNT理念的雏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为2015年发表的Timing研究[19],该研究将259例LARC患者分为4组,组1在放化疗后6~8周行TME,组2~4患者在间歇期分别接受了2、4、6周期的mFOLFOX6化疗(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四氢叶酸),术后继续完成共8个周期的围手术期化疗。该研究探讨了延长间歇期及增加间歇期化疗次数对pCR率、化疗毒性事件及疾病进展的影响。4组患者的pCR率分别为18%、25%、30%和38%(P=0.003 6),与组1患者相比,组 2~4患者的急性化疗毒性发生率增加,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没有差异;组1与组4相比较,延长手术间隔时间并没有增加疾病进展的风险;长期随访结果[20]表明TNT模式延长了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改善了局部复发,提示TNT模式可能为LARC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随机分组可能是造成研究偏倚的可能因素,需进一步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对于术前检查提示淋巴结阳性、瘤体巨大、环周切缘阳性的高危患者,如若采取CNCT模式,则患者接受全身系统治疗的间隔时间长,发生疾病进展的风险较高,预后较差,因而引出了INCT的概念,其在肿瘤治疗早期给予全身化疗,有助于更早地干预全身微转移灶、减少淋巴转移,似乎是更合理的方案。2018年纽约纪念斯隆凯瑟琳癌症中心(MSKCC)[21]回顾性分析了628例 LARC 患者接受INCT-CRT/SCRT-TME 对比 CRT-TME-ACT模式的治疗结果,结果显示TNT组的完全缓解(CR)率(pCR率+cCR率)为35.7%,传统CRT组为 21.8%,结果有显著差异;2组患者中达到cCR从而未行手术治疗得以保肛的比例差距更为显著(TNT组21.8%比传统CRT组5.9%),同时TNT组患者全身化疗的依从性高于传统CRT组;进一步分析显示,TNT组中cT4与淋巴结阳性的比例较高,局部分期更晚,但2组间的DFS与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TNT(INCT-CRT/SCRT-TME)模式可能会为高危患者带来获益。
2种TNT模式孰优孰劣?目前尚无定论。2019年发表的CAO/ARO/AIO-12研究[22]则首次比较了INCT与CNCT 2种TNT模式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诱导组与巩固组的pCR率分别为19%和27%,且巩固组在意向治疗人群中实现了将pCR率提高到25%(P<0.001)的试验假设;从pCR率来看,巩固化疗模式是更合理的选择,但巩固组的化疗依从性更差,长期随访将评估巩固组改善的pCR率是否能转化为更好的肿瘤预后。
2020年1篇纳入28项研究共2 688例患者的meta分析[23]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CRT治疗,TNT明显提高了pCR率,长期随访结果表明TNT组患者的D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都有所改善,术后局部区域转移率和远处转移率较低,改善了长期生存。综上所述,TNT模式具有以下优势:① TNT能提高pCR率;② TNT模式使得cCR患者增多并接受W&W策略,从而提高了保肛率;③ TNT可迅速将肿瘤降级降期,控制疾病进展,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改善依从性,确保全身治疗的剂量以及强度;④ 目前相关研究显示,TNT能为部分LARC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
2 TNT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202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年会公布了3项大型临床研究的最新结果,为TNT模式应用于LARC的临床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改变了LARC新辅助治疗的现状。
RAPIDO研究[12]旨在探讨高危LARC患者短程放射治疗(后文简称放疗)后早期引入全身化疗的疗效。入组标准包括MRI上有高危特征的患者(有以下1项或多项):cT4a/b期、N2期、壁外血管侵犯、直肠系膜受累和侧方淋巴结肿大。该研究显示,2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似,R0切除率均为90%,但TNT组的pCR率高于CRT组,分别为28%和14%(P<0.001)。2020年研究者公布了3年随访结果[24]:TNT组的3年疾病相关治疗失败率为23.7%,CRT组为30.4%;TNT组的远处转移率为20%,CRT组为26.8%;2组患者的3年OS相似。该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危LARC患者中,先进行短程放化疗再进行NeoCT及手术,可降低疾病相关治疗失败率,降低远处转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PRODIGE 23研究[13]纳入了461例cT3期高复发风险及cT4期的LARC患者,TNT组起始予以6周期mFOLFIRINOX(伊立替康+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的INCT,然后予以常规CRT及TME手术,术后予以6周期mFOLFOX或4周期CAP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CRT组予以标准CRT及TME治疗,术后予以12周期mFOLFOX或8周期CAPOX化疗。超过98%的患者按计划完成了新辅助治疗,术前评估显示TNT组的转移进展率低于CRT组(1%比4.7%,P<0.03);术后2组患者pCR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T组27.8%比CRT组12.1%)。该研究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6.5个月,随访结果显示TNT组的3年DFS为75.7% [95%CI(69.4%,80.8%)],CRT组为68.5% [95%CI(61.9%,74.2%)],且TNT组较CRT组转移复发的风险降低了36%(HR=0.64,P=0.017)。目前该研究的5年随访结果暂未公布,从现有研究数据看,TNT可能为LARC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
OPRA研究[14]则探讨了TNT治疗达到pCR后选择W&W方案,与传统CRT模式相比较是否具有更好的疗效。TNT组将患者随机分配为诱导组及巩固组,前者接受4个月的全身化疗(mFOLFOX或CAPOX),然后接受CRT治疗;后者CRT治疗结束后予以4个月的全身化疗(FOLFOX或CAPOX)。于TNT完成后的8~12周时,对TNT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达到cCR的患者被分配到W&W方案,并予以密切随访;其余患者继续接受TME治疗。历史对照组为既往接受传统CRT模式的LARC患者。研究的主要终点为3年DFS。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诱导组和巩固组分别有148例和158例患者达到了研究终点,结果表明2组TNT患者的DFS率均高于历史对照;诱导组和巩固组的无转移生存比分别为0.82和0.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与诱导组相比,巩固组选择W&W的比例更高,巩固组HR值为0.59,诱导组HR值为0.43,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该研究表明LARC患者若通过CRT-CNCT模式达到了cCR,器官保存可能是TME的替代方案。对于器官保存意愿强烈的患者,CRT-CNCT可能是更合适的TNT模式。
综上所述,以上3项随机临床试验为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其共同的主题是早期引入系统治疗,由此验证了TNT模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指南的制定提供了良好的循证依据。
3 TNT模式目前的争议与困惑
3.1 去新辅助放疗单纯化疗
新辅助放疗虽增加了肿瘤退缩程度,但并未改善患者的OS,且导致盆腔组织水肿、肠壁纤维化,增加术中组织分离难度及吻合口漏风险[25]。部分学者认为术前放疗是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6-27],且会增加术后“前切除综合征”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8]。由此相关研究拟用单纯NeoCT取代CRT模式,以期达到与CRT相似的肿瘤局部缓解,又能避免放疗相关不良反应。Cienfuegos等[29]的研究结果表明,单纯应用NeoCT可以获得较好的pCR率及治疗依从性,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案。FOWARC研究[30]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mFOLFOX6联合放疗组、氟尿嘧啶联合放疗组和单纯mFOLFOX6组,结果显示单独使用mFOLFOX6组的pCR率低于其余2种放化疗方案,获得了与氟尿嘧啶联合放疗相似的降期率。3组患者的DFS、OS及局部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FOLFOX6联合或不联合放疗并未给LARC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由此可见,将患者根据ESMO指南推荐的分组标准进行精确分期及风险分层,同时结合患者自身对器官功能的诉求,给予个体化精准治疗,避免过度治疗带来的毒性及对功能的损害,将可能是后续研究的热点问题[31]。
3.2 去术后辅助化疗
新辅助治疗后达到pCR的患者术后是否需要接受辅助化疗,目前尚未达成专家共识。部分学者认为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yield-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ypCR)患者的预后好,远期生存率高[32],去辅助化疗能够避免化疗不良反应,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3];其他学者则认为辅助化疗的决定应该基于治疗前的分期,而不是手术病理,且该类患者对新辅助治疗有高反应性,能从辅助化疗中获益[34]。
一项队列研究[35]纳入了5 606例ypCR患者,其中1 401例(25%)ypCR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4 205例(75%)没有接受辅助化疗。研究结果显示化疗组患者在特定时间的死亡风险较低 [HR=0.47,95%CI(0.679,0.961),P=0.016]。与之相对的,复旦大学上海肿瘤中心(FUSCC)[36]对171例ypCR患者进行了长达10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化疗组患者的生存期无明显改善(P=0.676),化疗组和非化疗组的5年DFS率分别为87.5%和8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4),提示ypCR患者不能从辅助化疗中获益。Polanco等[37]的研究结果显示,化疗组的1、3、5年OS率分别为99.7%、97.1%、94.7%,去化疗组分别为99.2%、93.6%、88.4%(P=0.005),化疗组有微弱的生存优势;进一步研究表明,从化疗获益的患者主要为cT3/T4期合并淋巴结阳性的患者 [HR=0.47,95%CI(0.25,0.91)],提示术前分期较晚的患者应当选择辅助化疗。
新辅助治疗模式的强度高、疗效显著,在强调个体化精准治疗的背景下,甄别出适合去辅助化疗的患者是进一步探讨的重点。
3.3 去手术治疗策略
对于达到cCR且有器官保留意愿的患者,W&W策略是合适的治疗选择。2018 年公布的国际等待-观察数据库(International Watch & Wait Database,IWWD)[38]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共有880例cCR患者接受了W&W策略,中位随访时间为3.3年,2年局部再生率为25.2%,88%的局部进展发生在前2年,97%的局部复发位于肠壁,其中71例(8%)诊断为远处转移;全组患者的5年OS及DFS分别为88%和94%。该研究证实了W&W策略的可行性,为W&W策略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2020年ASCO结直肠外科年会上发表的1篇系统评价[39]显示,直肠癌TNT后选择W&W的患者中,只有1%的患者有发生局部复发不可切除的风险,提示局部复发的肿瘤可及时实施挽救性手术,远处转移的风险较低。但MSKCC的一项研究[40]对比了113例cCR并接受W&W策略的LARC患者与136例接受TME后ypCR患者的远期结局,结果W&W组有22例局部复发,均行挽救性手术,pCR组未见复发病例;W&W组的OS为73%,pCR组为94%;W&W组的5年DFS为 75%,pCR 组为92%;W&W组的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0%,pCR组为98%;在W&W组中,局部复发的患者与没有局部复发的患者相比,远处转移率更高(36%比1%,P<0.001);较pCR组,W&W组的预后较差。这引发了业内关于W&W策略的争议与担忧。
上述研究证明了W&W策略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但均为回顾性研究,缺少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目前W&W策略面临的主要问题有:① 基于基线肿瘤负荷和初始分期,如何筛选合适的患者进入W&W至关重要[41];② W&W患者是否需要术后辅助化疗仍缺少专家共识;③ 目前cCR的评判标准较为主观,通过cCR预测pCR的准确率较低[42],寻找并建立客观的cCR评判体系必不可少;④ 如何保障患者对密切随访的依从性,对于监测早期复发、及时行挽救性手术治疗意义重大。期待未来相关研究进展能为达到cCR的LARC患者的临床决策提供良好的循证医学证据[43]。
4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TNT模式从器官保存率、3年OS及3年DFS、pCR率方面来说都相对于传统的方法有优势,对于手术可能带来器官功能损毁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是一个良好的治疗选择。对于去新辅助放疗、去术后辅助化疗以及去根治术治疗,均应在有丰富治疗经验的肿瘤中心和多学科MDT团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肿瘤学特征以及患者对于器官功能保留的诉求,制定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以改善LARC患者的远期疗效及生存质量。TNT治疗模式中,关于敏感患者的筛选、不同化疗强度及放疗模式的选择、手术是否介入等问题,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大型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冉锐参与选题与设计,并撰写和修改论文;潘文靖查找并筛选参考文献;李洋、刘光艺、刘锐指导选题与设计并修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