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际癌症研究所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数据》[1]显示,女性乳腺癌已经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乳腺癌是中国女性患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由于乳腺癌早期检出率的提高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Ⅰ~Ⅲ期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达85%~90%[2]。多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3-4]已经表明,早期乳腺癌行乳房全切除术与保乳手术加放疗后的局部区域控制和总生存率相当。但目前尚不清楚患者治疗后的长期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有何不同。因此,对患者满意度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高质量评估在乳腺癌患者报告结局中显得十分重要。患者报告结局是一种直接来自患者有关其自身健康状况和治疗结果而未受医生或其他人影响的资料[5]。患者报告结局问卷调查(如BREAST-Q)在获取乳腺癌手术对患者乳房满意度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帮助其理解疾病负担并做出临床决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使用患者报告结局工具BREAST-Q量表调查接受乳房全切除和保乳手术患者术后满意度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情况并比较其差异,以期为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临床决策方面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和山西省人民医院乳腺科2021年3–6月期间收治且行乳腺癌手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乳房全切组和保乳术组。纳入标准:①依据《乳腺癌诊疗指南2021年版》[6]诊断为原发性乳腺癌且行手术治疗者;②年龄≥18岁;③术后TNM分期≤Ⅲ期;④明白并同意接受本次问卷调查。排除标准:①对量表填写方法及内容无法理解者;②发生远处转移或肿瘤复发者;③既往有乳腺癌或乳腺手术史。
1.2 研究工具
1.2.1 乳腺癌患者一般人口学和疾病相关信息问卷
该问卷由研究者查阅文献和病历资料后自行编制,包含一般人口社会学资料和疾病相关信息。患者人口社会学特征如发病年龄、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体质量指数(BMI);疾病相关信息如是否合其他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是否放射或化学或靶向或内分泌治疗、腋窝淋巴结清扫、肿瘤分期、分子分型。其中疾病临床分期等疾病相关信息由研究者通过查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填写。
1.2.2 BREAST-Q量表
该量表是一种经过验证的、程序特异性的、专用于乳房手术领域的患者报告结局工具,包含隆胸、缩乳手术、乳房切除术、乳房重建和保乳治疗5个模块的综合性量表。问卷由患者满意度和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两个主要领域组成,每个领域都有3个维度。患者满意度包括乳房满意度、信息满意度及医疗团队满意度;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包括社会心理健康、胸部与上肢的躯体健康(简称“躯体健康”)及性健康。为了使患者能够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不同模块又有所调整,如乳房切除术模块删除了手术结局满意度,而在躯体健康维度增设了关于腹部和躯干的条目,并且不同模块中的具体条目也有所区别。本研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采用了BREAST-Q(中文版2.0版本)[7]量表中的乳房全切和保乳整形模块对乳房全切组和保乳术组患者乳腺癌术后的乳房满意度、信息满意度及医疗团队满意度、社会心理健康、胸部与上肢的躯体健康、性健康进行测评。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在相应维度的满意度或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越高[8]。其优点是每个子量表功能独立,可以单独使用,允许不同手术组间的比较,而且研究者可以仅使用与其研究问题相关的量表。所有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7~0.98,重测信度为0.85~0.98[9-10]。在使用BREAST-Q量表之前,已获得管理组织MAPI研究所相关量表的正式使用授权。
1.3 调查方法
在2021年3–6月期间,于每日上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科谈话室向符合本研究纳排标准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于每日下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乳腺科病房进行问卷调查。在收集问卷前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在调查前向患者充分解释数据收集的目的及意义、遵循保密原则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研究者向患者发放纸质版问卷。对于无法书写的患者,由调查员先阅读问卷,然后完全按照患者的选择如实填写。调查时间为5~10 min。所有问卷当场收回。问卷经双人核对无误后将患者的评分通过评分转换表将其在各个维度中的得分转换为0~100区间内的独立分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量数据采用Shapiro-Wilk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若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不符合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类变量采用频数及百分率表示并采用卡方(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发放了162份问卷,其中保乳术组共发放调查问卷55份,回收50份,有效回收率为90.9%;乳房全切组发放调查问卷107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为93.5%。
保乳术组和乳房全切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和疾病相关信息见表1。本研究调查100例乳房全切组患者年龄为19~72岁,保乳术组患者年龄为28~67岁,保乳术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小于乳房全切组(t=2.024,P=0.045)。2组患者在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月收入、受教育程度、BMI、是否合并其他躯体疾病、化疗、靶向治疗、腋窝淋巴结清扫、肿瘤分期、分子分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房全切组和保乳术组患者的放疗率和内分泌治疗率高于乳房全切组(χ2=48.701,P<0.001;χ2=15.891,P<0.001)。

2.2 2组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及乳房满意度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得分情况
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保乳术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乳房全切除(P<0.001),患者满意度评分包括乳房满意度、乳腺医生、护理人员、其他医生满意度评分也均高于乳房全切除(P<0.001),患者的社会心理健康、性健康评分也高于乳房全切组(P<0.05),但未发现二者在躯体健康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保乳术组患者放疗信息的满意评分为(69.40±20.44)分,对于乳腺外科医生给予的医疗信息满意度为(87.04±19.46)分。


3 讨论
3.1 保乳术后患者对乳房的满意度高于乳房全切术患者
手术是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乳房全切术需大范围切除乳房病灶,包括乳房腺体、肿块、表面皮肤、胸大肌筋膜以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较多,患者预后差。乳房全切术后胸部有清晰的切缘,对女性的身体形象、社会关系、性满意度方面有许多负面影响,可导致心理变化,产生疲劳、睡眠障碍、抑郁等相关症状[11-12]。而保乳术包括保乳手术和辅助放射治疗,是去除包含恶性肿瘤的部分乳房以及一些正常组织和周围淋巴结的一种手术方式,使乳房外形基本保持完整,可以改善乳房美学结果和身心健康[9],减轻乳腺癌术后的消极影响,但其也有其固有的风险,可能需要再次切除,这可能会降低美容效果、增加治疗费用等。本研究结果显示,保乳术后患者对乳房的满意度高于乳房全切术患者。可能是由于女性的乳房具有特殊的意义,不同于身体的其他部位,与性和身体吸引力密切相关。而保乳术减轻了乳腺癌患者心理及身体上的进一步创伤。在临床中,尽管部分患者有保乳适应证,但有可能因其自身心理和经济负担而选择乳房全切手术。但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加放疗已成为除乳房切除术外的首选治疗方案[13],可实现高局部控制并有可接受的美学结果,所以当患者有保乳适应证时,建议实施保乳手术。
3.2 保乳术后患者的社会心理健康及性健康高于乳房全切术患者
本研究发现,保乳术后患者的社会心理健康评分高于乳房全切术患者。分析原因为女性的乳房缺失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形体美,还会对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完好状态产生严重影响。研究[14]发现,乳房全切术后明显的乳房不对称会导致不良的社会心理功能。有研究[12, 15]发现,与单纯乳房切除术相比,采取保乳手术后的女性对自我形象更满意,对乳房外观的满意度、社会心理健康度更高,以及拥有更多的穿衣自由、战胜癌症的信心。有研究[16]发现,保乳手术乳腺癌患者对性健康的满意度高于乳房切除术患者。但这项研究仅使用了单因素分析来进行的比较,在后期的研究可以考虑使用多因素分析来考虑潜在的混杂因素。
3.3 2种乳腺癌术后患者胸部与上肢的躯体健康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2种乳腺癌术后患者胸部与上肢的躯体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为本研究中的2组患者在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项研究[17-18]表明,腋窝淋巴结清扫与术后的生活质量下降有关,可能是因为手术后乳房缺失、手术本身引起胸壁部分皮肤缺失及神经感觉功能的减退,导致患者患侧肢体功能障碍有关。手术及后续的辅助治疗也会对胸部健康产生影响,尤其是术后需要化疗及放疗[19-20]的患者。
3.4 保乳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高于乳房全切术患者
本研究发现,保乳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乳房全切术患者。多项研究[21-22]表明,保乳手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尊有积极的影响。研究[11-12]发现,乳房全切术对女性的身体形象、社会关系、性满意度方面有许多负面影响,可导致心理变化,产生疲劳、睡眠障碍、抑郁等相关症状。乳房中心国家认证计划发布要求至少50%的患者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保乳手术,主要目的是提高其乳房的满意度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由于乳腺癌筛查的普及可以在早期发现疾病,使得保乳手术增加,但必须严格掌握保乳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3.5 2组患者对医疗团队满意度和信息满意度普遍较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普遍较高,但在提供手术信息及放疗信息方面满意度相对较低。针对此情况,建议主管医师在今后的术前谈话中增加关于两种术式预后及康复情况的讲解,让患者充分了解并做出临床决策。在放射治疗前充分告知患者其可能产生的后续的潜在问题。对于这些医疗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并加以完善。因为这些资料为临床医师提供了重要的满意度数据,同时强调了充分的治疗前信息对患者的重要性。
总之,本研究采用BREAST-Q量表对乳房全切除和保乳手术后患者报告结局进行测评,结果发现保乳术后患者对乳房满意度、社会心理健康、性健康评分高于乳房全切术患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看到了乳腺癌手术方式的转变,从根治性乳房切除术到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乳房切除术后乳房重建,现在又出现了对侧预防性乳房切除术,不断的改善手术方式旨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乳腺癌患者报告结果测评是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在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下,患者满意度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是政策制定和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临床上的医生在为患者选择手术方式及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越来越关注手术本身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患者报告结局测量工具已成为收集乳腺癌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重要方法。BREAST-Q问卷作为国外应用最为广泛患者报告结局测评工具,在国内的应用与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初步获得BREAT-Q量表的使用方法,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间及精力的限制,研究样本量较少,在后续研究中可开展大样本、多种手术方式对比的研究,以证实本结论。未来的研究可以使用BREAST-Q术前问卷以评估患者术前的生活质量,建立规范的BREAST-Q数据作为患者报告结局研究的重要基线,并在术后填写相应的术后版本,进行同一患者术前与术后患者报告结局的纵向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期望。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杜小梅和康凤英参与课题设计、资料收集、统计分析和文章撰写;宋秋香和郭春蕊参与课题资料的收集;侯佳璐、李月琴参与资料的统计学分析;杜小梅、康凤英、侯佳璐对文章进行了审阅和修改。
伦理声明:本研究在问卷收集前均获得了患者本人的知情同意,本研究伦理审查在申请中,在文章正式发表前会通过杂志社官网网站上传。
据国际癌症研究所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数据》[1]显示,女性乳腺癌已经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乳腺癌是中国女性患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由于乳腺癌早期检出率的提高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Ⅰ~Ⅲ期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达85%~90%[2]。多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3-4]已经表明,早期乳腺癌行乳房全切除术与保乳手术加放疗后的局部区域控制和总生存率相当。但目前尚不清楚患者治疗后的长期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有何不同。因此,对患者满意度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高质量评估在乳腺癌患者报告结局中显得十分重要。患者报告结局是一种直接来自患者有关其自身健康状况和治疗结果而未受医生或其他人影响的资料[5]。患者报告结局问卷调查(如BREAST-Q)在获取乳腺癌手术对患者乳房满意度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帮助其理解疾病负担并做出临床决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使用患者报告结局工具BREAST-Q量表调查接受乳房全切除和保乳手术患者术后满意度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情况并比较其差异,以期为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临床决策方面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和山西省人民医院乳腺科2021年3–6月期间收治且行乳腺癌手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乳房全切组和保乳术组。纳入标准:①依据《乳腺癌诊疗指南2021年版》[6]诊断为原发性乳腺癌且行手术治疗者;②年龄≥18岁;③术后TNM分期≤Ⅲ期;④明白并同意接受本次问卷调查。排除标准:①对量表填写方法及内容无法理解者;②发生远处转移或肿瘤复发者;③既往有乳腺癌或乳腺手术史。
1.2 研究工具
1.2.1 乳腺癌患者一般人口学和疾病相关信息问卷
该问卷由研究者查阅文献和病历资料后自行编制,包含一般人口社会学资料和疾病相关信息。患者人口社会学特征如发病年龄、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体质量指数(BMI);疾病相关信息如是否合其他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是否放射或化学或靶向或内分泌治疗、腋窝淋巴结清扫、肿瘤分期、分子分型。其中疾病临床分期等疾病相关信息由研究者通过查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填写。
1.2.2 BREAST-Q量表
该量表是一种经过验证的、程序特异性的、专用于乳房手术领域的患者报告结局工具,包含隆胸、缩乳手术、乳房切除术、乳房重建和保乳治疗5个模块的综合性量表。问卷由患者满意度和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两个主要领域组成,每个领域都有3个维度。患者满意度包括乳房满意度、信息满意度及医疗团队满意度;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包括社会心理健康、胸部与上肢的躯体健康(简称“躯体健康”)及性健康。为了使患者能够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不同模块又有所调整,如乳房切除术模块删除了手术结局满意度,而在躯体健康维度增设了关于腹部和躯干的条目,并且不同模块中的具体条目也有所区别。本研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采用了BREAST-Q(中文版2.0版本)[7]量表中的乳房全切和保乳整形模块对乳房全切组和保乳术组患者乳腺癌术后的乳房满意度、信息满意度及医疗团队满意度、社会心理健康、胸部与上肢的躯体健康、性健康进行测评。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在相应维度的满意度或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越高[8]。其优点是每个子量表功能独立,可以单独使用,允许不同手术组间的比较,而且研究者可以仅使用与其研究问题相关的量表。所有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7~0.98,重测信度为0.85~0.98[9-10]。在使用BREAST-Q量表之前,已获得管理组织MAPI研究所相关量表的正式使用授权。
1.3 调查方法
在2021年3–6月期间,于每日上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科谈话室向符合本研究纳排标准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于每日下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乳腺科病房进行问卷调查。在收集问卷前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在调查前向患者充分解释数据收集的目的及意义、遵循保密原则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研究者向患者发放纸质版问卷。对于无法书写的患者,由调查员先阅读问卷,然后完全按照患者的选择如实填写。调查时间为5~10 min。所有问卷当场收回。问卷经双人核对无误后将患者的评分通过评分转换表将其在各个维度中的得分转换为0~100区间内的独立分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量数据采用Shapiro-Wilk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若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不符合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类变量采用频数及百分率表示并采用卡方(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发放了162份问卷,其中保乳术组共发放调查问卷55份,回收50份,有效回收率为90.9%;乳房全切组发放调查问卷107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为93.5%。
保乳术组和乳房全切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和疾病相关信息见表1。本研究调查100例乳房全切组患者年龄为19~72岁,保乳术组患者年龄为28~67岁,保乳术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小于乳房全切组(t=2.024,P=0.045)。2组患者在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月收入、受教育程度、BMI、是否合并其他躯体疾病、化疗、靶向治疗、腋窝淋巴结清扫、肿瘤分期、分子分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房全切组和保乳术组患者的放疗率和内分泌治疗率高于乳房全切组(χ2=48.701,P<0.001;χ2=15.891,P<0.001)。

2.2 2组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及乳房满意度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得分情况
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保乳术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乳房全切除(P<0.001),患者满意度评分包括乳房满意度、乳腺医生、护理人员、其他医生满意度评分也均高于乳房全切除(P<0.001),患者的社会心理健康、性健康评分也高于乳房全切组(P<0.05),但未发现二者在躯体健康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保乳术组患者放疗信息的满意评分为(69.40±20.44)分,对于乳腺外科医生给予的医疗信息满意度为(87.04±19.46)分。


3 讨论
3.1 保乳术后患者对乳房的满意度高于乳房全切术患者
手术是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乳房全切术需大范围切除乳房病灶,包括乳房腺体、肿块、表面皮肤、胸大肌筋膜以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较多,患者预后差。乳房全切术后胸部有清晰的切缘,对女性的身体形象、社会关系、性满意度方面有许多负面影响,可导致心理变化,产生疲劳、睡眠障碍、抑郁等相关症状[11-12]。而保乳术包括保乳手术和辅助放射治疗,是去除包含恶性肿瘤的部分乳房以及一些正常组织和周围淋巴结的一种手术方式,使乳房外形基本保持完整,可以改善乳房美学结果和身心健康[9],减轻乳腺癌术后的消极影响,但其也有其固有的风险,可能需要再次切除,这可能会降低美容效果、增加治疗费用等。本研究结果显示,保乳术后患者对乳房的满意度高于乳房全切术患者。可能是由于女性的乳房具有特殊的意义,不同于身体的其他部位,与性和身体吸引力密切相关。而保乳术减轻了乳腺癌患者心理及身体上的进一步创伤。在临床中,尽管部分患者有保乳适应证,但有可能因其自身心理和经济负担而选择乳房全切手术。但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加放疗已成为除乳房切除术外的首选治疗方案[13],可实现高局部控制并有可接受的美学结果,所以当患者有保乳适应证时,建议实施保乳手术。
3.2 保乳术后患者的社会心理健康及性健康高于乳房全切术患者
本研究发现,保乳术后患者的社会心理健康评分高于乳房全切术患者。分析原因为女性的乳房缺失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形体美,还会对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完好状态产生严重影响。研究[14]发现,乳房全切术后明显的乳房不对称会导致不良的社会心理功能。有研究[12, 15]发现,与单纯乳房切除术相比,采取保乳手术后的女性对自我形象更满意,对乳房外观的满意度、社会心理健康度更高,以及拥有更多的穿衣自由、战胜癌症的信心。有研究[16]发现,保乳手术乳腺癌患者对性健康的满意度高于乳房切除术患者。但这项研究仅使用了单因素分析来进行的比较,在后期的研究可以考虑使用多因素分析来考虑潜在的混杂因素。
3.3 2种乳腺癌术后患者胸部与上肢的躯体健康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2种乳腺癌术后患者胸部与上肢的躯体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为本研究中的2组患者在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项研究[17-18]表明,腋窝淋巴结清扫与术后的生活质量下降有关,可能是因为手术后乳房缺失、手术本身引起胸壁部分皮肤缺失及神经感觉功能的减退,导致患者患侧肢体功能障碍有关。手术及后续的辅助治疗也会对胸部健康产生影响,尤其是术后需要化疗及放疗[19-20]的患者。
3.4 保乳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高于乳房全切术患者
本研究发现,保乳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乳房全切术患者。多项研究[21-22]表明,保乳手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尊有积极的影响。研究[11-12]发现,乳房全切术对女性的身体形象、社会关系、性满意度方面有许多负面影响,可导致心理变化,产生疲劳、睡眠障碍、抑郁等相关症状。乳房中心国家认证计划发布要求至少50%的患者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保乳手术,主要目的是提高其乳房的满意度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由于乳腺癌筛查的普及可以在早期发现疾病,使得保乳手术增加,但必须严格掌握保乳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3.5 2组患者对医疗团队满意度和信息满意度普遍较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普遍较高,但在提供手术信息及放疗信息方面满意度相对较低。针对此情况,建议主管医师在今后的术前谈话中增加关于两种术式预后及康复情况的讲解,让患者充分了解并做出临床决策。在放射治疗前充分告知患者其可能产生的后续的潜在问题。对于这些医疗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并加以完善。因为这些资料为临床医师提供了重要的满意度数据,同时强调了充分的治疗前信息对患者的重要性。
总之,本研究采用BREAST-Q量表对乳房全切除和保乳手术后患者报告结局进行测评,结果发现保乳术后患者对乳房满意度、社会心理健康、性健康评分高于乳房全切术患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看到了乳腺癌手术方式的转变,从根治性乳房切除术到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乳房切除术后乳房重建,现在又出现了对侧预防性乳房切除术,不断的改善手术方式旨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乳腺癌患者报告结果测评是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在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下,患者满意度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是政策制定和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临床上的医生在为患者选择手术方式及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越来越关注手术本身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患者报告结局测量工具已成为收集乳腺癌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重要方法。BREAST-Q问卷作为国外应用最为广泛患者报告结局测评工具,在国内的应用与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初步获得BREAT-Q量表的使用方法,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间及精力的限制,研究样本量较少,在后续研究中可开展大样本、多种手术方式对比的研究,以证实本结论。未来的研究可以使用BREAST-Q术前问卷以评估患者术前的生活质量,建立规范的BREAST-Q数据作为患者报告结局研究的重要基线,并在术后填写相应的术后版本,进行同一患者术前与术后患者报告结局的纵向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期望。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杜小梅和康凤英参与课题设计、资料收集、统计分析和文章撰写;宋秋香和郭春蕊参与课题资料的收集;侯佳璐、李月琴参与资料的统计学分析;杜小梅、康凤英、侯佳璐对文章进行了审阅和修改。
伦理声明:本研究在问卷收集前均获得了患者本人的知情同意,本研究伦理审查在申请中,在文章正式发表前会通过杂志社官网网站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