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入路已是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常规路径,与股动脉入路相比具有局部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改善患者预后等优点,已获得广泛认可与推荐。近年来,桡动脉入路的外周血管介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回顾了经桡动脉入路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的发展历程,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分析比较经桡动脉入路外周血管介入的优势、不足、注意事项以及未来发展问题,以期使更多介入医生能了解和应用经桡动脉入路,进而使患者在介入诊疗过程中有更多获益。
引用本文: 杜楠, 周馨, 张雯. 经桡动脉入路在外周介入手术中的现状及进展.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2, 29(5): 561-565. doi: 10.7507/1007-9424.202203018 复制
1964年美国放射学家Dotter开发了同轴导管系统的血管成形术,完成了首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1967年Margulis最早提出“interventional diagnostic radiology–a new subspecialty”的介入放射学概念后,介入放射学学科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与革新。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在影像诊断方面取得进步,在介入治疗方面也不断创新、拓展:经血管性操作包括经皮管腔成形术、血管栓塞、经血管灌注等,非血管性操作包括经皮穿刺活检、抽吸、引流术等都是介入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介入治疗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以微创、成本更低、舒适为目标,在可能的情况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进一步造福患者。
传统动脉血管内血管介入手术通常以股动脉作为穿刺入路。股动脉管径较粗,易触及,穿刺方便,可重复穿刺。股动脉穿刺行外周血管介入诊断、治疗,尤其对于弓下血管插管的操作,导管走行路径短、操控性好;此外,股动脉途径能使用较大的导管鞘,可以利用的各类型导管、器械也较为齐全;目前经股动脉入路(trans-femoral access,TFA)依然是外周血管介入手术的主要入路途径。1992年荷兰学者进行了首例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TRA)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迄今为止TRA用于心脏介入领域已有30余年历史[1]。大量的研究显示TRA冠状动脉造影及治疗与TFA相比有很大优势,如减少穿刺点出血及血管并发症、提高患者舒适性、缩短住院时间等,更重要的是降低患者死亡率[2-3]。欧洲心脏病学会及美国心脏病协会均推荐TRA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首选手术入路[4-5]。近年来,TRA外周血管介入手术的报道也越来越多,现就目前TRA外周血管介入治疗进展及发展进行阐述。
1 桡动脉解剖特点
肱动脉在肘窝附近分为尺动脉和桡动脉,为手部提供双重血供。桡动脉沿前臂外侧在桡骨上方向腕部下降,在腕桡侧屈肌腱内侧和桡骨前缘之间可触及,这就是我们传统的近端桡动脉穿刺点[6]。在腕部,桡动脉向后外侧卷曲,行于背侧、在拇长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在解剖鼻烟壶中斜穿过,此处桡动脉搏动通常很明显,通常被作为远端桡动脉穿刺点[6]。在手背,拇长伸肌腱与第二掌骨之间的角的顶点处也可感觉到搏动,桡动脉在第一背侧骨间肌的头部之间向内侧转向进入掌,与尺动脉深支吻合,完成掌深弓。尺动脉和桡动脉通过掌深弓和掌浅弓相互沟通。
关于穿刺入点选择,根据桡动脉解剖特征和体表易触及部位,目前TRA穿刺分为近端桡骨茎突旁桡动脉穿刺点及远端解剖鼻烟壶走行区桡动脉穿刺点[6-8]。近端桡动脉的直径范围为2~4 mm,男性平均为2.6 mm,女性平均为2.4 mm,绝大多数患者可以使用不大于6Fr的导管鞘。远端桡动脉穿刺点直径与近端桡动脉相近,多可应用6Fr导管鞘。与近端桡入路相比,远端桡入路使用桡动脉分支掌深弓支,以此处为穿刺入点可能会降低桡动脉闭塞(radial artery occlusion,RAO)和指端缺血的风险,因为桡动脉分支掌浅弓的血流得以保留[7],但由于远端桡动脉内径稍细,相应穿刺难度也增加,可能限制了6Fr以上导管鞘的使用。
2 TRA的优点
安全性:既往的研究表明,TRA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且安全的TFA替代方案。一项涉及1 500多例患者的TRA外周血管相关介入治疗研究[9],包括了经动脉化疗栓塞,经肝动脉 90钇栓塞,肾脏、子宫和前列腺动脉栓塞,内瘘修复等各类TRA手术,结果表明相较于TFA,术后穿刺点出血相关并发症明显减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尤其是凝血指标较差、血小板计数较低的出血风险高的人群,TRA创伤小,术后局部出血风险可以明显减低[10-11]。
舒适性:一项随机对照交叉试验通过分别经桡动脉及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肝肿瘤,TRA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疼痛感相较于TFA明显减轻,术后恢复快,患者对于TRA手术意愿强烈[12];且TRA在并发症、手术时长、射线暴露上与TFA无明显差别。近年来,围绕TRA的外周介入手术研究表明,TRA主要的优势也主要在于以下方面:患者围手术期个人感受更好,住院时间、护理时间缩短,穿刺点相关并发症少等[13-15]。
便捷性:对于过度肥胖且股动脉不易触及、不能平卧、股动脉闭塞等特殊人群,TRA也有很好的优势,提高患者舒适性[16]。在内脏血管介入治疗方面,TRA也有其解剖优势,包括脾脏、肾脏、肠系膜和髂动脉相关手术TRA置管相对容易,文献中已经报道了采用TRA的成功案例[17-20]。
3 TRA的缺点
TRA的缺点与桡动脉的自身解剖相关,因桡动脉细小、桡动脉内径限制了桡动脉可以扩张的程度,通常使用的导管鞘不能超过6Fr,限制了需要使用7Fr以上的导管鞘的手术开展。另桡动脉易痉挛,被迫更换入路时可能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患者不适。
TRA时,医师、患者所受辐射曝光剂量可能增加。在TRA与TFA曝光时间与曝光剂量的对比方面,已有不少冠状动脉介入方面的研究分析表明,两种手术入路在手术时间及辐射剂量上无显著差异,或TRA适度增加辐射剂量,但与TF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着术者行TRA熟练程度的增加,这种差异逐渐减少[21-22]。目前对于TRA是否会增加曝光时间与曝光剂量的问题也仍有争议,但总的结论都表明即使轻度增加曝光时间与剂量,由于纳入统计的个案数有限,统计学上并无明显差异。
一些其他受关注的关于TRA的问题有,TRA学习曲线相较于TFA时间更长。一项研究[23]表明,经过相对较短的培训后,介入医师即可安全地对接受动脉栓塞肝癌患者进行TRA导管插管术,并且与TFA相比具有更好的性能;术者技术随着TRA次数的增加而愈加熟练,通常克服学习曲线需要约20例TRA经验。而对于经验丰富的介入医师而言,所花费时间、需要例数则会更少。其次,对于年轻学者而言,相较于TFA术后股动脉穿刺点需要长时间压迫、包扎,桡动脉术后止血处理更为安全、快捷,这更受到年轻介入医师的青睐。
4 TRA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桡动脉痉挛(radial artery spasm,RAS)是桡动脉入路术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24]。通常伴随前臂不适,导管、导丝等在前进过程中受限,继续的试探可能会进一步加重RAS;严重的RAS可能导致罕见并发症如动脉穿孔,骨筋膜室综合征,动脉鞘管、导管卡压,径向动脉内膜翻转而可能需要外科干预[25-26]。RAS的出现与血管变异、直径小、导管鞘较大、穿刺技术等相关[27]。在RIVAL试验[28]中,有7.0%的患者在尝试TRA失败后转入TFA,最常见的更换入路原因是RAS(5.0%),其次是锁骨下动脉曲折(1.9%)和桡动脉袢(1.3%)。因此,建议尽可能选择不超过6Fr的导管鞘、在可选择范围尽量选择较小鞘管,以及预防性使用血管舒张解痉药等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预防、减少RAS的发生。
RAO是TRA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RAO通常是一种隐匿并发症,由于手的双重血供,单纯桡侧或尺侧动脉的闭塞通常会通过对侧血管代偿而不会出现明显症状[29]。无症状性RAO通常不会影响患者的生活,不过一旦闭塞就不能将其用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穿刺部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移植物或血液透析患者的自体内瘘。文献报道的RAO发病率差异很大,在已发表的数据中从0.8%到高达38%[30-32],其相关因素包括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等基线特征[33],以及所用导管鞘粗细、抗凝药使用、硝酸甘油的使用、是否通畅止血[31, 34-35]。在一项PCI随机对照研究RIVAL[28]中,有症状性的RAO的发生率不足0.2%,且通常不需要外科干预,经对症治疗均可缓解。研究[36-38]证明,减小鞘管尺寸、通畅性压迫方式、反压尺动脉、手术前后运用肝素预防血栓和硝酸甘油扩张血管、缩短压迫时间等可降低TRA后RAO的发生率。
桡动脉穿孔是一种罕见并发症,主要原因为术者操作不当所致,通常为未透视情况下导管导丝前进过程中,不慎将导丝、导管推进进入小的侧支血管所导致[39]。桡动脉穿孔可导致严重出血,如果严重或处理不当,可导致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并需要手术干预。TRA过程中,导丝推进时感觉到任何阻力或困难或患者报告任何不适,则应立即停止导丝、导管推进,并进行血管造影以了解解剖结构,评估可能的解剖异常并排除并发症[40]。及时的发现与压迫处理通常可短期恢复,未及时发现的出血可出现局部血肿,严重出血血肿可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既往一项研究[41]回顾性分析了51 296例TRA手术患者,其中2例(0.004%)发生了骨筋膜室综合征,并因此而接受了外科干预;2例患者均为女性,桡动脉管径纤细。因此,早期识别、及时处理是避免发展为严重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不论是在外周血管介入还是在冠状动脉介入中都是非常严重但比较罕见的并发症;在Sirker等[42]的meta分析中,超过24 000例TRA冠状动脉手术患者的汇总数据表明,与TFA相比,TRA与(任何)卒中风险增加无关。其他纳入人数较多的研究也表明,TRA并不会增加卒中风险[43-44]。尽管目前外周血管介入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仍较少,但笔者相信,与TRA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类似,TRA外周血管介入不会明显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
5 TRA 入路筛选与注意事项
5.1 禁忌证
手掌循环代偿血供不足和桡动脉直径细小是TRA的绝对禁忌证。较为公认的桡动脉直径<2 mm是TRA的绝对禁忌证,过细的桡动脉明显增加了置鞘难度与发生痉挛的风险。目前,评估手部尺桡动脉循环情况常用的验证方式为Barbeau试验[9],Barbeau D型表明尺侧、手掌弓通畅性不足,RAO则可能引起手掌缺血,是TRA的绝对禁忌证。术前超声检查对于桡动脉内径、走行评估有很重要的意义,可提前为术者提供血管穿刺难度相关信息,减少穿刺失败情况发生。
相对禁忌证包括血管闭塞性疾病(如雷诺病、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严重斑块钙化、未来需建立自体透析通路、上肢血管迂曲等情况[5]。TRA对随后将桡动脉用作旁路搭桥通路或随后需要创建动静脉内瘘的患者的影响仍然是不确定的。
5.2 距离的考量
接受TRA入路手术患者需进行身高与到靶血管距离的评估。在身高小于178 cm(约70英寸)的患者中,从左桡动脉到髂动脉分叉处距离大约110 cm,到股总动脉距离约为125 cm,而右侧桡动脉入路在原来距离的基础上还要增加约10 cm[45]。进入病灶的较长距离可能会限制推动穿过狭窄病灶的能力或没有足够工作长度的设备可用而使外周血管介入操作复杂化。因此,在选择TRA时,不仅要评估桡动脉通畅情况,还需要术者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和所能获取的介入器械,综合抉择入路方式。在针对较为高大患者、以及盆腔及下肢相关手术时,术前评估应根据可以利用的导管导丝等器械,综合考虑决定手术穿刺入路。
6 TRA的未来发展与憧憬
目前,TRA入路的外周血管介入手术已逐渐在国内不少医院开展,随着医师经验与技术的积累,TRA的手术时长与射线暴露并不高于TFA。随着TRA的广泛开展也促进了TRA介入器械的发展,实施TRA所需的工具也越来越多,目前的诊断导管最长可达150 cm,微导管最长可达175 cm;已经开发的200 cm轴向的快速交换球囊能支持TRA对髂和股浅血管的干预,以上工具都为TRA外周血管介入提供了基础保障。如何减少反复TRA操作术后RAO的相关问题仍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分析。总结而言,介入放射治疗是一门微创、高效的新兴学科,目前正处于发展上升阶段,介入相关新兴技术的出现与推广将进一步推动介入治疗学科的发展,值得每一位介入医师、学者不断探索与尝试。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杜楠检索文献、起草和撰写文章;周馨修订论文格式、文章结构、手稿重要论点;张雯对文章知识性内容作审阅,给予指导性意见并定稿。
1964年美国放射学家Dotter开发了同轴导管系统的血管成形术,完成了首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1967年Margulis最早提出“interventional diagnostic radiology–a new subspecialty”的介入放射学概念后,介入放射学学科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与革新。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在影像诊断方面取得进步,在介入治疗方面也不断创新、拓展:经血管性操作包括经皮管腔成形术、血管栓塞、经血管灌注等,非血管性操作包括经皮穿刺活检、抽吸、引流术等都是介入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介入治疗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以微创、成本更低、舒适为目标,在可能的情况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进一步造福患者。
传统动脉血管内血管介入手术通常以股动脉作为穿刺入路。股动脉管径较粗,易触及,穿刺方便,可重复穿刺。股动脉穿刺行外周血管介入诊断、治疗,尤其对于弓下血管插管的操作,导管走行路径短、操控性好;此外,股动脉途径能使用较大的导管鞘,可以利用的各类型导管、器械也较为齐全;目前经股动脉入路(trans-femoral access,TFA)依然是外周血管介入手术的主要入路途径。1992年荷兰学者进行了首例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TRA)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迄今为止TRA用于心脏介入领域已有30余年历史[1]。大量的研究显示TRA冠状动脉造影及治疗与TFA相比有很大优势,如减少穿刺点出血及血管并发症、提高患者舒适性、缩短住院时间等,更重要的是降低患者死亡率[2-3]。欧洲心脏病学会及美国心脏病协会均推荐TRA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首选手术入路[4-5]。近年来,TRA外周血管介入手术的报道也越来越多,现就目前TRA外周血管介入治疗进展及发展进行阐述。
1 桡动脉解剖特点
肱动脉在肘窝附近分为尺动脉和桡动脉,为手部提供双重血供。桡动脉沿前臂外侧在桡骨上方向腕部下降,在腕桡侧屈肌腱内侧和桡骨前缘之间可触及,这就是我们传统的近端桡动脉穿刺点[6]。在腕部,桡动脉向后外侧卷曲,行于背侧、在拇长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在解剖鼻烟壶中斜穿过,此处桡动脉搏动通常很明显,通常被作为远端桡动脉穿刺点[6]。在手背,拇长伸肌腱与第二掌骨之间的角的顶点处也可感觉到搏动,桡动脉在第一背侧骨间肌的头部之间向内侧转向进入掌,与尺动脉深支吻合,完成掌深弓。尺动脉和桡动脉通过掌深弓和掌浅弓相互沟通。
关于穿刺入点选择,根据桡动脉解剖特征和体表易触及部位,目前TRA穿刺分为近端桡骨茎突旁桡动脉穿刺点及远端解剖鼻烟壶走行区桡动脉穿刺点[6-8]。近端桡动脉的直径范围为2~4 mm,男性平均为2.6 mm,女性平均为2.4 mm,绝大多数患者可以使用不大于6Fr的导管鞘。远端桡动脉穿刺点直径与近端桡动脉相近,多可应用6Fr导管鞘。与近端桡入路相比,远端桡入路使用桡动脉分支掌深弓支,以此处为穿刺入点可能会降低桡动脉闭塞(radial artery occlusion,RAO)和指端缺血的风险,因为桡动脉分支掌浅弓的血流得以保留[7],但由于远端桡动脉内径稍细,相应穿刺难度也增加,可能限制了6Fr以上导管鞘的使用。
2 TRA的优点
安全性:既往的研究表明,TRA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且安全的TFA替代方案。一项涉及1 500多例患者的TRA外周血管相关介入治疗研究[9],包括了经动脉化疗栓塞,经肝动脉 90钇栓塞,肾脏、子宫和前列腺动脉栓塞,内瘘修复等各类TRA手术,结果表明相较于TFA,术后穿刺点出血相关并发症明显减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尤其是凝血指标较差、血小板计数较低的出血风险高的人群,TRA创伤小,术后局部出血风险可以明显减低[10-11]。
舒适性:一项随机对照交叉试验通过分别经桡动脉及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肝肿瘤,TRA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疼痛感相较于TFA明显减轻,术后恢复快,患者对于TRA手术意愿强烈[12];且TRA在并发症、手术时长、射线暴露上与TFA无明显差别。近年来,围绕TRA的外周介入手术研究表明,TRA主要的优势也主要在于以下方面:患者围手术期个人感受更好,住院时间、护理时间缩短,穿刺点相关并发症少等[13-15]。
便捷性:对于过度肥胖且股动脉不易触及、不能平卧、股动脉闭塞等特殊人群,TRA也有很好的优势,提高患者舒适性[16]。在内脏血管介入治疗方面,TRA也有其解剖优势,包括脾脏、肾脏、肠系膜和髂动脉相关手术TRA置管相对容易,文献中已经报道了采用TRA的成功案例[17-20]。
3 TRA的缺点
TRA的缺点与桡动脉的自身解剖相关,因桡动脉细小、桡动脉内径限制了桡动脉可以扩张的程度,通常使用的导管鞘不能超过6Fr,限制了需要使用7Fr以上的导管鞘的手术开展。另桡动脉易痉挛,被迫更换入路时可能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患者不适。
TRA时,医师、患者所受辐射曝光剂量可能增加。在TRA与TFA曝光时间与曝光剂量的对比方面,已有不少冠状动脉介入方面的研究分析表明,两种手术入路在手术时间及辐射剂量上无显著差异,或TRA适度增加辐射剂量,但与TF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着术者行TRA熟练程度的增加,这种差异逐渐减少[21-22]。目前对于TRA是否会增加曝光时间与曝光剂量的问题也仍有争议,但总的结论都表明即使轻度增加曝光时间与剂量,由于纳入统计的个案数有限,统计学上并无明显差异。
一些其他受关注的关于TRA的问题有,TRA学习曲线相较于TFA时间更长。一项研究[23]表明,经过相对较短的培训后,介入医师即可安全地对接受动脉栓塞肝癌患者进行TRA导管插管术,并且与TFA相比具有更好的性能;术者技术随着TRA次数的增加而愈加熟练,通常克服学习曲线需要约20例TRA经验。而对于经验丰富的介入医师而言,所花费时间、需要例数则会更少。其次,对于年轻学者而言,相较于TFA术后股动脉穿刺点需要长时间压迫、包扎,桡动脉术后止血处理更为安全、快捷,这更受到年轻介入医师的青睐。
4 TRA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桡动脉痉挛(radial artery spasm,RAS)是桡动脉入路术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24]。通常伴随前臂不适,导管、导丝等在前进过程中受限,继续的试探可能会进一步加重RAS;严重的RAS可能导致罕见并发症如动脉穿孔,骨筋膜室综合征,动脉鞘管、导管卡压,径向动脉内膜翻转而可能需要外科干预[25-26]。RAS的出现与血管变异、直径小、导管鞘较大、穿刺技术等相关[27]。在RIVAL试验[28]中,有7.0%的患者在尝试TRA失败后转入TFA,最常见的更换入路原因是RAS(5.0%),其次是锁骨下动脉曲折(1.9%)和桡动脉袢(1.3%)。因此,建议尽可能选择不超过6Fr的导管鞘、在可选择范围尽量选择较小鞘管,以及预防性使用血管舒张解痉药等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预防、减少RAS的发生。
RAO是TRA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RAO通常是一种隐匿并发症,由于手的双重血供,单纯桡侧或尺侧动脉的闭塞通常会通过对侧血管代偿而不会出现明显症状[29]。无症状性RAO通常不会影响患者的生活,不过一旦闭塞就不能将其用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穿刺部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移植物或血液透析患者的自体内瘘。文献报道的RAO发病率差异很大,在已发表的数据中从0.8%到高达38%[30-32],其相关因素包括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等基线特征[33],以及所用导管鞘粗细、抗凝药使用、硝酸甘油的使用、是否通畅止血[31, 34-35]。在一项PCI随机对照研究RIVAL[28]中,有症状性的RAO的发生率不足0.2%,且通常不需要外科干预,经对症治疗均可缓解。研究[36-38]证明,减小鞘管尺寸、通畅性压迫方式、反压尺动脉、手术前后运用肝素预防血栓和硝酸甘油扩张血管、缩短压迫时间等可降低TRA后RAO的发生率。
桡动脉穿孔是一种罕见并发症,主要原因为术者操作不当所致,通常为未透视情况下导管导丝前进过程中,不慎将导丝、导管推进进入小的侧支血管所导致[39]。桡动脉穿孔可导致严重出血,如果严重或处理不当,可导致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并需要手术干预。TRA过程中,导丝推进时感觉到任何阻力或困难或患者报告任何不适,则应立即停止导丝、导管推进,并进行血管造影以了解解剖结构,评估可能的解剖异常并排除并发症[40]。及时的发现与压迫处理通常可短期恢复,未及时发现的出血可出现局部血肿,严重出血血肿可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既往一项研究[41]回顾性分析了51 296例TRA手术患者,其中2例(0.004%)发生了骨筋膜室综合征,并因此而接受了外科干预;2例患者均为女性,桡动脉管径纤细。因此,早期识别、及时处理是避免发展为严重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不论是在外周血管介入还是在冠状动脉介入中都是非常严重但比较罕见的并发症;在Sirker等[42]的meta分析中,超过24 000例TRA冠状动脉手术患者的汇总数据表明,与TFA相比,TRA与(任何)卒中风险增加无关。其他纳入人数较多的研究也表明,TRA并不会增加卒中风险[43-44]。尽管目前外周血管介入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仍较少,但笔者相信,与TRA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类似,TRA外周血管介入不会明显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
5 TRA 入路筛选与注意事项
5.1 禁忌证
手掌循环代偿血供不足和桡动脉直径细小是TRA的绝对禁忌证。较为公认的桡动脉直径<2 mm是TRA的绝对禁忌证,过细的桡动脉明显增加了置鞘难度与发生痉挛的风险。目前,评估手部尺桡动脉循环情况常用的验证方式为Barbeau试验[9],Barbeau D型表明尺侧、手掌弓通畅性不足,RAO则可能引起手掌缺血,是TRA的绝对禁忌证。术前超声检查对于桡动脉内径、走行评估有很重要的意义,可提前为术者提供血管穿刺难度相关信息,减少穿刺失败情况发生。
相对禁忌证包括血管闭塞性疾病(如雷诺病、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严重斑块钙化、未来需建立自体透析通路、上肢血管迂曲等情况[5]。TRA对随后将桡动脉用作旁路搭桥通路或随后需要创建动静脉内瘘的患者的影响仍然是不确定的。
5.2 距离的考量
接受TRA入路手术患者需进行身高与到靶血管距离的评估。在身高小于178 cm(约70英寸)的患者中,从左桡动脉到髂动脉分叉处距离大约110 cm,到股总动脉距离约为125 cm,而右侧桡动脉入路在原来距离的基础上还要增加约10 cm[45]。进入病灶的较长距离可能会限制推动穿过狭窄病灶的能力或没有足够工作长度的设备可用而使外周血管介入操作复杂化。因此,在选择TRA时,不仅要评估桡动脉通畅情况,还需要术者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和所能获取的介入器械,综合抉择入路方式。在针对较为高大患者、以及盆腔及下肢相关手术时,术前评估应根据可以利用的导管导丝等器械,综合考虑决定手术穿刺入路。
6 TRA的未来发展与憧憬
目前,TRA入路的外周血管介入手术已逐渐在国内不少医院开展,随着医师经验与技术的积累,TRA的手术时长与射线暴露并不高于TFA。随着TRA的广泛开展也促进了TRA介入器械的发展,实施TRA所需的工具也越来越多,目前的诊断导管最长可达150 cm,微导管最长可达175 cm;已经开发的200 cm轴向的快速交换球囊能支持TRA对髂和股浅血管的干预,以上工具都为TRA外周血管介入提供了基础保障。如何减少反复TRA操作术后RAO的相关问题仍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分析。总结而言,介入放射治疗是一门微创、高效的新兴学科,目前正处于发展上升阶段,介入相关新兴技术的出现与推广将进一步推动介入治疗学科的发展,值得每一位介入医师、学者不断探索与尝试。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杜楠检索文献、起草和撰写文章;周馨修订论文格式、文章结构、手稿重要论点;张雯对文章知识性内容作审阅,给予指导性意见并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