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吴昕, 洪涛, 李秉璐, 郑朝纪, 刘卫, 何小东. T2a期胆囊癌联合或不联合肝脏切除治疗的效果分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2, 29(11): 1458-1462. doi: 10.7507/1007-9424.202205005 复制
胆囊癌恶性程度高,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患者预后较差[1]。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胆囊癌发病率差异较大,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和南亚地区属于该病高发地区[1-2]。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ssion on Cancer,AJCC)《肿瘤分期手册》(第8版)中,胆囊癌的T分期得到了细化,T2期肿瘤根据病灶位置被进一步分为了腹腔侧(T2a)和肝脏侧(T2b)[3]。手术在胆囊癌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唯一可能获得治愈效果的手段[4-5]。对于T1a及以下分期的胆囊癌,单纯胆囊切除即可达到根治效果;T2b及以上分期的病灶,联合肝脏切除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唯有位于T分期中间的T1b和T2a期胆囊癌,患者是否能从联合肝脏切除中获益尚不明确[5-7]。目前专门针对T2a期胆囊癌治疗方式和预后的研究仍然较少。笔者对北京协和医院(简称“我院”)收治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T2a期胆囊癌的临床特点以及联合或不联合肝切除治疗方式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以期对这一胆囊癌临床治疗中的难点提出有益的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纳入和排除标准及分组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纳入标准:① 患者年龄≥18岁;② 胆囊癌初治手术或胆囊切除后补救性根治手术;③ 术后石蜡组织标本病理诊断为胆囊癌;④ T2分期以术后病理报告为依据,T2a的确认综合术后病理报告、手术记录描述和术前影像学资料结果;⑤ 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 术后石蜡病理检测结果为鳞癌、神经内分泌癌等少见肿瘤;② 无法判断肿瘤位置的病例;③ 缺乏患者随访信息。纳入患者根据是否接受联合肝脏切除分为联合肝切除组和未联合肝切除组。
1.2 收集的指标
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如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起病症状如腹部不适、黄疸、发热等,合并疾病如胆囊结石、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生活方式如饮酒、吸烟,实验室结果如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手术信息如手术方式、是否胆管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后资料如返回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总并发症、病理信息和随访信息。根据Clavien-Dindo分级[8]系统对胆囊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进行分级。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根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分别以均数±标准差(±s)和中位数(median,M)及上下四分位数(P25,P75)描述并分别运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分类资料以例数描述并运用四格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患者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5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23例,女35例;年龄37~89岁、(64.8±11.1)岁。本组患者最常见的起病症状是腹部不适(27例,46.6%),其次是黄疸(3例,5.2%)和发热(2例,3.4%),有29例(50.0%)无不适症状患者因其他疾病行影像学检查或健康查体时发现胆囊病变。有20例(34.5%)患者合并胆囊结石,2例(3.4%)患者合并胆管扩张症。47例患者在我院接受胆囊癌初治手术,11例患者接受胆囊切除后补救性根治手术。所有患者均接受区域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了第8组、第12组和第13组淋巴结。43例患者接受了联合肝脏切除(切除方式为距离胆囊床2 cm以上的肝组织楔形切除)即联合肝切除组,15例患者未接受联合肝脏切除即未联合肝切除组(2例合并胆管扩张症的患者均未联合肝脏切除),2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起病症状、合并疾病、生活方式、实验室结果等基本信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的围术期情况
联合肝切除组和未联合肝切除组患者的手术信息、术后情况、病理信息等围术期资料比较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与联合肝切除组比较,未联合肝切除组患者中接受胆管切除者占比更高(P=0.013)、手术时间更短(P=0.045),2组患者在其他围术期信息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12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发热和腹泻各3例,腹腔积液2例,消化道穿孔、消化道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各1例。除1例腹腔积液患者接受CT引导下穿刺引流,其余11例患者均接受保守治疗。根据Clavien-Dindo分级标准,Ⅰ级3例,Ⅱ级8例,Ⅲa级1例。所有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均好转,均顺利出院,无出院后30 d内再次入院患者。

2.3 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
截至2022年4月,5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9(16,42)个月。47例(81.0%)患者无瘤生存,2例(3.4%)患者带瘤生存,9例(15.5%)患者死亡。2例带瘤生存患者均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9例死亡患者中4例为肝转移,4例为肝转移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为肝转移合并右心膈角淋巴结转移。所有58例患者的总生存和无病生存曲线见图1a、1b,其1年和5年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94.4%和74.8%、1年和5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9.3%和74.4%。联合肝切除组和未联合肝切除组患者的总生存和无病生存曲线见图1c、1d,2组患者的总生存(χ2=3.418,P=0.064)和无病生存(χ2=1.543,P=0.214)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胆囊癌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0.6%,是胆管系统中的常见肿瘤[9]。手术是胆囊癌综合治疗的核心。根据不同分期、不同位置的胆囊癌选择相应的术式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关键[7]。在AJCC《肿瘤分期手册》(第7版)中将侵及肌周结缔组织且未超出浆膜或侵入肝脏的胆囊癌定义为T2期,直到第8版发布后才彻底明确了腹腔侧(T2a)和肝脏侧(T2b)的分期区别。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在T2期肿瘤中病灶位置可能会成为影响治疗方式和预后的关键因素。T2a期肿瘤由于远离肝脏,血管、神经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比率均低于T2b期肿瘤,联合肝脏切除能否获益一直是胆囊癌治疗中的争议之处。
在一项纳入了6个中心192例T2期胆囊癌患者的研究[6]中,经过中位时间30个月的随访发现,腹腔侧(T2a)胆囊癌在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方面均优于肝脏侧(T2b)胆囊癌,并且联合肝脏切除可以显著改善T2b期胆囊癌的5年总生存率,但是对T2a期胆囊癌5年总生存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推荐在T2a期胆囊癌的根治性手术中不联合肝脏切除。Cho等[10]对81例T2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相比于腹腔侧(T2a)胆囊癌而言,肝脏侧(T2b)胆囊癌复发率更高、预后更差,并且同样指出联合肝脏切除并不能显著改善T2期胆囊癌的预后。Li等[11]分析了84例T2期胆囊癌的数据发现,接受与不接受联合肝脏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66.6%和60.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有11例患者接受了胆囊切除术后的补救性根治手术,但术后标本中均未发现胆囊床肝脏组织内的癌残留,仅有2例发现了淋巴结转移。Khan等[12]通过对涉及2 345例患者的9项回顾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后发现,T2b期胆囊癌的病死率和复发率更高,联合肝脏切除仅可以显著改善T2b期胆囊癌的5年总生存率,T2a期胆囊癌可以不接受联合肝脏切除。本研究结果与以上文献报道的结论相似,即联合肝脏切除并不能显著改善T2a期胆囊癌患者的预后。
但是也有一些既往的研究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Kwon等[13]分析了来自韩国、日本、智利和美国的14家医院的937例T2期胆囊癌病例资料,发现联合肝脏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在T2期胆囊癌中可以略微改善预后,从而推荐将联合肝脏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作为T2期胆囊癌根治的标准方式。Lafaro等[14]对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中的1 251例胆囊癌病例进行研究,发现在T2期胆囊癌中无论病灶位于肝脏侧还是腹腔侧,联合肝脏切除都可以改善患者的总生存率。滕达等[15]通过对72例T2期胆囊癌患者的信息进行分析也提出了T2a期胆囊癌应该行联合肝脏切除。国内学者[16-17]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后也提出了T2a期胆囊癌应该行肝脏楔形切除的建议。
不同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可能与人种、病例数量、随访时间、联合肝脏切除的范围等众多因素相关。在《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5]中也提到了T2a期胆囊癌“联合肝脏切除是否获益尚不明确”。结合指南意见、文献结论和笔者经验后认为,在T2a期胆囊癌的治疗中联合肝脏切除并不是必须的。在能够熟练完成联合肝脏切除的中心,该项操作并不会带来并发症的增加和住院时间的延长,可推荐常规进行;反之,则可以不必进行。
T2a期胆囊癌总体仍属于早中期,除了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之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也十分重要。本研究中的患者就具有症状不典型甚至无症状的特点,也仅在少数患者中检测到了肿瘤标志物的上升。经过中位时间29个月的随访,5年累积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是74.8%和74.4%,这与文献[10-11, 13, 18]中报道的73.0%~96.8%的总生存率和74.5%的无病生存率基本一致。加强胆囊癌相关知识的健康科普,提高胆囊疾病的体检筛查率,这些都是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胆囊癌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中T2a期胆囊癌的联合肝脏切除手术方式为胆囊床的肝脏楔形切除,在不同分期的胆囊癌中肝脏楔形切除和Ⅳb+Ⅴ段切除的区别也是研究的热点。Chen等[19]对512例胆囊癌病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发现肝脏Ⅳb+Ⅴ段切除要比肝脏楔形切除更能提高T2期胆囊癌的无病生存率,但是对总生存率的影响不显著。Nag等[20]分析了161例T2和T3期胆囊癌患者的资料,发现肝脏Ⅳb+Ⅴ段切除并不比肝脏楔形切除更能改善患者的生存情况。不同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说明要明确胆囊癌联合肝脏切除手术的合理范围还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积累。
总之,本研究得出结论,对于T2a期胆囊癌患者,联合肝脏切除并不会导致并发症的增加和住院时间的延长,但是也未显示出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但也需要客观看待,因为本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回顾性研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研究指标无法提前设计;二是限于胆囊癌的低发病率和单中心的特点,纳入的病例数量有限;三是没有进行肝Ⅳb+Ⅴ段切除、肝楔形切除和不接受肝切除三者之间的比较。要进一步明确各种不同手术方式在T2a期胆囊癌中的治疗效果区别,还需要更多临床病例的分析和开展多中心研究,甚至是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吴昕、洪涛、李秉璐完成论文撰写;吴昕、郑朝纪、刘卫完成疾病诊治及病例信息收集;洪涛、李秉璐、何小东审校论文。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批(批文编号:I-22PJ015)。
胆囊癌恶性程度高,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患者预后较差[1]。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胆囊癌发病率差异较大,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和南亚地区属于该病高发地区[1-2]。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ssion on Cancer,AJCC)《肿瘤分期手册》(第8版)中,胆囊癌的T分期得到了细化,T2期肿瘤根据病灶位置被进一步分为了腹腔侧(T2a)和肝脏侧(T2b)[3]。手术在胆囊癌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唯一可能获得治愈效果的手段[4-5]。对于T1a及以下分期的胆囊癌,单纯胆囊切除即可达到根治效果;T2b及以上分期的病灶,联合肝脏切除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唯有位于T分期中间的T1b和T2a期胆囊癌,患者是否能从联合肝脏切除中获益尚不明确[5-7]。目前专门针对T2a期胆囊癌治疗方式和预后的研究仍然较少。笔者对北京协和医院(简称“我院”)收治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T2a期胆囊癌的临床特点以及联合或不联合肝切除治疗方式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以期对这一胆囊癌临床治疗中的难点提出有益的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纳入和排除标准及分组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纳入标准:① 患者年龄≥18岁;② 胆囊癌初治手术或胆囊切除后补救性根治手术;③ 术后石蜡组织标本病理诊断为胆囊癌;④ T2分期以术后病理报告为依据,T2a的确认综合术后病理报告、手术记录描述和术前影像学资料结果;⑤ 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 术后石蜡病理检测结果为鳞癌、神经内分泌癌等少见肿瘤;② 无法判断肿瘤位置的病例;③ 缺乏患者随访信息。纳入患者根据是否接受联合肝脏切除分为联合肝切除组和未联合肝切除组。
1.2 收集的指标
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如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起病症状如腹部不适、黄疸、发热等,合并疾病如胆囊结石、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生活方式如饮酒、吸烟,实验室结果如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手术信息如手术方式、是否胆管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后资料如返回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总并发症、病理信息和随访信息。根据Clavien-Dindo分级[8]系统对胆囊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进行分级。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根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分别以均数±标准差(±s)和中位数(median,M)及上下四分位数(P25,P75)描述并分别运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分类资料以例数描述并运用四格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患者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5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23例,女35例;年龄37~89岁、(64.8±11.1)岁。本组患者最常见的起病症状是腹部不适(27例,46.6%),其次是黄疸(3例,5.2%)和发热(2例,3.4%),有29例(50.0%)无不适症状患者因其他疾病行影像学检查或健康查体时发现胆囊病变。有20例(34.5%)患者合并胆囊结石,2例(3.4%)患者合并胆管扩张症。47例患者在我院接受胆囊癌初治手术,11例患者接受胆囊切除后补救性根治手术。所有患者均接受区域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了第8组、第12组和第13组淋巴结。43例患者接受了联合肝脏切除(切除方式为距离胆囊床2 cm以上的肝组织楔形切除)即联合肝切除组,15例患者未接受联合肝脏切除即未联合肝切除组(2例合并胆管扩张症的患者均未联合肝脏切除),2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起病症状、合并疾病、生活方式、实验室结果等基本信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的围术期情况
联合肝切除组和未联合肝切除组患者的手术信息、术后情况、病理信息等围术期资料比较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与联合肝切除组比较,未联合肝切除组患者中接受胆管切除者占比更高(P=0.013)、手术时间更短(P=0.045),2组患者在其他围术期信息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12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发热和腹泻各3例,腹腔积液2例,消化道穿孔、消化道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各1例。除1例腹腔积液患者接受CT引导下穿刺引流,其余11例患者均接受保守治疗。根据Clavien-Dindo分级标准,Ⅰ级3例,Ⅱ级8例,Ⅲa级1例。所有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均好转,均顺利出院,无出院后30 d内再次入院患者。

2.3 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
截至2022年4月,5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9(16,42)个月。47例(81.0%)患者无瘤生存,2例(3.4%)患者带瘤生存,9例(15.5%)患者死亡。2例带瘤生存患者均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9例死亡患者中4例为肝转移,4例为肝转移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为肝转移合并右心膈角淋巴结转移。所有58例患者的总生存和无病生存曲线见图1a、1b,其1年和5年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94.4%和74.8%、1年和5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9.3%和74.4%。联合肝切除组和未联合肝切除组患者的总生存和无病生存曲线见图1c、1d,2组患者的总生存(χ2=3.418,P=0.064)和无病生存(χ2=1.543,P=0.214)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胆囊癌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0.6%,是胆管系统中的常见肿瘤[9]。手术是胆囊癌综合治疗的核心。根据不同分期、不同位置的胆囊癌选择相应的术式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关键[7]。在AJCC《肿瘤分期手册》(第7版)中将侵及肌周结缔组织且未超出浆膜或侵入肝脏的胆囊癌定义为T2期,直到第8版发布后才彻底明确了腹腔侧(T2a)和肝脏侧(T2b)的分期区别。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在T2期肿瘤中病灶位置可能会成为影响治疗方式和预后的关键因素。T2a期肿瘤由于远离肝脏,血管、神经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比率均低于T2b期肿瘤,联合肝脏切除能否获益一直是胆囊癌治疗中的争议之处。
在一项纳入了6个中心192例T2期胆囊癌患者的研究[6]中,经过中位时间30个月的随访发现,腹腔侧(T2a)胆囊癌在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方面均优于肝脏侧(T2b)胆囊癌,并且联合肝脏切除可以显著改善T2b期胆囊癌的5年总生存率,但是对T2a期胆囊癌5年总生存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推荐在T2a期胆囊癌的根治性手术中不联合肝脏切除。Cho等[10]对81例T2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相比于腹腔侧(T2a)胆囊癌而言,肝脏侧(T2b)胆囊癌复发率更高、预后更差,并且同样指出联合肝脏切除并不能显著改善T2期胆囊癌的预后。Li等[11]分析了84例T2期胆囊癌的数据发现,接受与不接受联合肝脏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66.6%和60.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有11例患者接受了胆囊切除术后的补救性根治手术,但术后标本中均未发现胆囊床肝脏组织内的癌残留,仅有2例发现了淋巴结转移。Khan等[12]通过对涉及2 345例患者的9项回顾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后发现,T2b期胆囊癌的病死率和复发率更高,联合肝脏切除仅可以显著改善T2b期胆囊癌的5年总生存率,T2a期胆囊癌可以不接受联合肝脏切除。本研究结果与以上文献报道的结论相似,即联合肝脏切除并不能显著改善T2a期胆囊癌患者的预后。
但是也有一些既往的研究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Kwon等[13]分析了来自韩国、日本、智利和美国的14家医院的937例T2期胆囊癌病例资料,发现联合肝脏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在T2期胆囊癌中可以略微改善预后,从而推荐将联合肝脏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作为T2期胆囊癌根治的标准方式。Lafaro等[14]对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中的1 251例胆囊癌病例进行研究,发现在T2期胆囊癌中无论病灶位于肝脏侧还是腹腔侧,联合肝脏切除都可以改善患者的总生存率。滕达等[15]通过对72例T2期胆囊癌患者的信息进行分析也提出了T2a期胆囊癌应该行联合肝脏切除。国内学者[16-17]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后也提出了T2a期胆囊癌应该行肝脏楔形切除的建议。
不同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可能与人种、病例数量、随访时间、联合肝脏切除的范围等众多因素相关。在《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5]中也提到了T2a期胆囊癌“联合肝脏切除是否获益尚不明确”。结合指南意见、文献结论和笔者经验后认为,在T2a期胆囊癌的治疗中联合肝脏切除并不是必须的。在能够熟练完成联合肝脏切除的中心,该项操作并不会带来并发症的增加和住院时间的延长,可推荐常规进行;反之,则可以不必进行。
T2a期胆囊癌总体仍属于早中期,除了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之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也十分重要。本研究中的患者就具有症状不典型甚至无症状的特点,也仅在少数患者中检测到了肿瘤标志物的上升。经过中位时间29个月的随访,5年累积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是74.8%和74.4%,这与文献[10-11, 13, 18]中报道的73.0%~96.8%的总生存率和74.5%的无病生存率基本一致。加强胆囊癌相关知识的健康科普,提高胆囊疾病的体检筛查率,这些都是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胆囊癌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中T2a期胆囊癌的联合肝脏切除手术方式为胆囊床的肝脏楔形切除,在不同分期的胆囊癌中肝脏楔形切除和Ⅳb+Ⅴ段切除的区别也是研究的热点。Chen等[19]对512例胆囊癌病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发现肝脏Ⅳb+Ⅴ段切除要比肝脏楔形切除更能提高T2期胆囊癌的无病生存率,但是对总生存率的影响不显著。Nag等[20]分析了161例T2和T3期胆囊癌患者的资料,发现肝脏Ⅳb+Ⅴ段切除并不比肝脏楔形切除更能改善患者的生存情况。不同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说明要明确胆囊癌联合肝脏切除手术的合理范围还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积累。
总之,本研究得出结论,对于T2a期胆囊癌患者,联合肝脏切除并不会导致并发症的增加和住院时间的延长,但是也未显示出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但也需要客观看待,因为本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回顾性研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研究指标无法提前设计;二是限于胆囊癌的低发病率和单中心的特点,纳入的病例数量有限;三是没有进行肝Ⅳb+Ⅴ段切除、肝楔形切除和不接受肝切除三者之间的比较。要进一步明确各种不同手术方式在T2a期胆囊癌中的治疗效果区别,还需要更多临床病例的分析和开展多中心研究,甚至是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吴昕、洪涛、李秉璐完成论文撰写;吴昕、郑朝纪、刘卫完成疾病诊治及病例信息收集;洪涛、李秉璐、何小东审校论文。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批(批文编号:I-22P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