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阮万百, 李俊峰, 尹艳梅, 彭磊, 朱克祥. 长链非编码RNA作为竞争性内源RNA及其靶向技术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3, 30(9): 1111-1118. doi: 10.7507/1007-9424.202305037 复制
胰腺癌是美国癌症死亡的第3大原因[1],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7大原因[2]。据估计,2030年胰腺癌将是美国癌症死亡率居第2位的癌症[3-4],并且到2040年胰腺癌的发病率将增加30%[5]。目前,手术仍是胰腺癌最有效的治疗方式,然而仅有15%~20%的患者具有手术机会[4],其5年生存率低于10%[6],中位生存期为3~6个月[7]。因此,寻找对胰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和预后监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至关重要。有研究[8-9]发现,以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微小RNA(microRNA,miRNA)/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轴为代表的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tive endogenous RNA,ceRNA)调控网络参与包括胰腺癌在内的众多肿瘤发生、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 )耐药等。笔者现就lncRNA作为ceRNA即在lncRNA/miRNA/mRNA轴中的相关研究以及现有靶向lncRNA的技术方法予以综述,希望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以及预后监测提供参考。
1 ceRNA网络概述
2011年Salmena等[10]首次提出了ceRNA假说,该假说认为ceRNAs是一类含有miRNA应答元件(microRNA response element,MRE)的编码或非编码RNAs,可竞争性结合miRNAs并将miRNAs与其原靶转录本隔离,以避免miRNAs在转录后和翻译水平诱导的靶转录本降解或表达抑制。miRNAs在ceRNAs调控网络中发挥着核心枢纽的作用,将编码与非编码RNAs联系起来,打破了传统的RNA逻辑,赋予蛋白质编码mRNA非编码特性。
此外,对于靶转录本来说,miRNAs的生物学功能包括两个方面[11]:一方面是miRNA可与RNA诱导沉默复合物耦联,当载有miRNA的RNA诱导沉默复合物与靶mRNA完全碱基互补配对时可诱导靶mRNA的切割和降解;另一方面是miRNA通过与靶mRNA的不完全碱基互补配对,导致靶mRNA翻译抑制和(或)不稳定。通常以不完全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更为常见。但是无论miRNA与靶mRNA之间结合的情况如何,一致的结果是靶mRNA的蛋白表达量减少;同时,ceRNA的集中调控和它们与miRNAs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识别靶转录本上的MRE实现的[12-13]。来自miRNA 5′-UTR的第2~8位核苷酸称为miRNA的种子序列[14],而能与之结合的MRE通常也是2~8个核苷酸,位于一些RNA亚群的编码序列、5 ′-UTR和大多数的3′-UTR中,这些RNA亚群主要包括假基因转录本、lncRNA、环状RNA、mRNA等[11]。理论上,任何含有MRE的转录本都可以通过特异性竞争共享的miRNA来相互通信和调节,从而充当ceRNAs。也就是说,miRNA不是单向的抑制功能,而是能与ceRNA相互作用。如mRNA不仅仅发挥蛋白质编码和被动接受miRNA调控的作用,相反,mRNA被视为细胞内ceRNA串扰的成员,积极地与miRNA相互作用。因此,在ceRNA假说中,非编码RNA和具有非编码特性的mRNA组成了一个功能复合体,在转录组上形成一个多水平、跨调控的ceRNA网络[12],在该网络中,所有ceRNA亚群之间发生竞争和相互作用,它们一起提供了一种合理理解编码和非编码RNAs相互交叉调节来调控人类生长发育以及病理发生的新机制,并据此也助推了包括胰腺癌在内的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12, 15]。
2 lncRNA作为ceRNA在胰腺癌发生及发展中的研究
lncRNA作为ceRNA的成员之一,通过ceRNA网络机制实现表观遗传修饰和关键的转录后调控[16]。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肿瘤等病理状态下,细胞内lncRNA的丰度足以引发ceRNA串扰,lncRNA可以通过MRE与miRNA的不完全碱基互补结合,发挥类似于“海绵”的作用,吸附miRNA,从而改变miRNA的活性和有效性,同时调节下游靶基因的表达[17]。因此,lncRNA对miRNA亲和力的改变或lncRNA自身丰度的改变可激活或阻碍下游信号,从而促进或抑制肿瘤的发生和恶性表型[9, 12]。已鉴定的lncRNA介导的ceRNA调控网络,即lncRNA/miRNA/mRNA轴,通过多种细胞功能在胰腺癌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促癌或抑癌作用[8, 18]。此外,根据现有的报道,与miRNA一样,lncRNA的异常表达也具有临床适用性,有潜力作为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癌前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7]。
2.1 lncRNA作为ceRNA促进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lncRNA小核仁宿主基因1(small nucleolar RNA host gene 1,SNHG1),定位于11号染色体,已被报道在卵巢癌[19]、乳腺癌[20]、肝细胞癌[21]、前列腺癌[22]等中具有致癌活性。Chen等[17]研究了SNHG1在胰腺癌中的功能及潜在机制,SNHG1的敲低显著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并促进凋亡,而SNHG1过表达时则相反;此外,在沉默SNHG1时Western blot检测到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蛋白上皮性钙黏附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而神经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水平降低,当SNHG1过表达时相反,这表明SNHG1可能通过上皮-间充质转化促进胰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该研究中接着借助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到SNHG1/miR-497/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 ceRNA调控轴的存在,并通过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以及挽救实验验证了它们在胰腺癌中的调控关系,最终在异种移植瘤小鼠模型中发现,沉默SNHG1导致裸鼠移植瘤的大小和体积显著缩小,进一步证明了SNHG1在体内的促癌作用。
lncRNA LINC00857已被发现在结直肠癌[23]、胃癌[24]、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5]中起致癌基因的作用,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26]。Chen等[27]在胰腺癌中发现,LINC00857在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增加,LINC00857的表达量与肿瘤直径、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此外,与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HPDE)相比,5种胰腺癌细胞系(BxPC-3、ASPC-1、PANC-1、SW1990、MIA PaCa-2)中LINC00857的表达均显著增高;体外功能实验表明,LINC00857的过表达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上皮-间充质转化等恶性表型;构建裸鼠皮下移植肿瘤模型和肝转移模型,发现在皮下移植肿瘤模型中LINC00857敲除组的肿瘤体积和质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小或减轻;在肝转移模型中LINC00857敲低组的肝转移灶数量较LINC00857高表达组明显减少。以上研究表明,LINC00857在体内外均可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调控关系验证实验探讨其机制,明确了LINC00857可靶向结合miR-130b,作为ceRNA促进位于3号染色体基因RhoA表达并加速胰腺癌的进展。
lncRNA DSCAM-AS1可以调节多种疾病的进展,如宫颈癌、血管瘤、肺癌、乳腺癌、肝细胞癌、结肠癌等[28-30]。然而DSCAM-AS1在胰腺癌中的作用报道较少。Huang等[31]通过原位杂交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在30例配对组织样本、4株胰腺癌细胞及1株人源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中检测DSCAM-AS1的表达水平,DSCAM-AS1在胰腺癌组织和细胞水平上高表达;功能实验发现,敲低DSCAM-AS1后抑制了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同时小鼠皮下异种移植瘤模型显示,敲低DSCAM-AS1后延缓了肿瘤的生长,该研究后续发现DSCAM-AS1竞争性地靶向miR-136-5p上调B细胞白血病同源盒基因3表达促进胰腺癌进展。
除了上述调控轴外,还有许多其他lncRNA介导的ceRNA调控网络对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如THAP9-AS1/miR-484/YAP轴调控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存活,lncRNA THAP9-AS1通过增强YAP信号在胰腺导管腺癌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YAP信号反过来也调节THAP9-AS1的转录,THAP9-AS1/YAP轴可作为胰腺导管腺癌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18]; PACEER/miR-671-3p/KLF12轴调控胰腺癌微环境,lncRNA PACERR通过与miR-671-3p结合来激活KLF12/p-AKT/c-myc通路(其中lncRNA PACERR的启动子是KLF12的靶标),lncRNA PACERR在胰腺导管腺癌微环境中是组织相关巨噬细胞的关键调节因子[32];此外,lncRNA NORAD靶向miR-202-5p并上调miR-202-5p下游的靶基因ANP32E促进胰腺癌干细胞增殖及自我更新能力[33];SNHG1/miR-324-3p/VEGFA轴调节胰腺癌血管生成[34];lncRNA NEAT1通过miR-491-5p/Snail/SOCS3轴在胰腺癌中赋予吉西他滨耐药性[35]。
2.2 lncRNA作为ceRNA抑制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lncRNA DSCR9被发现在肾透明细胞癌[36]、乳腺癌[37]中作为致癌基因发挥作用。然而,Huang等[38]发现DSCR9在胰腺癌组织和细胞中低表达,且DSCR9的表达与胰腺癌患者TNM分期呈负相关,与生存率呈正相关;体外功能实验表明,DSCR9过表达可显著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并促进吉西他滨处理后细胞的凋亡;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DSCR9作为ceRNA,它通过靶向miR-21-5促进B细胞易位基因2(B cell translocation gene 2,BTG2)的表达,进而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增加吉西他滨诱导的凋亡,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因此,调节lncRNA DSCR9/miR-21-5p/BTG2轴可能是一种有前景的胰腺癌治疗策略。
lncRNA DLEU2L位于染色体1p31.3上。有研究[39]表明,DLEU2L可能通过ceRNA机制参与肝细胞癌进展并作为肝细胞癌患者诊断和预后的重要标志物。Xu等[40]通过体内外实验表明,DLEU2L在胰腺癌中是作为抑癌基因通过ceRNA机制与乳腺癌2号易感基因竞争结合miR-210-3。既往研究[41-42]报道,miR-210-3p作为癌基因,与胰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呈正相关,且增强胰腺癌细胞吉西他滨耐药;在吉西他滨诱导DNA复制停滞转化为双链断裂的过程中,乳腺癌2号易感基因被募集来抑制DNA复制和损伤修复,促进吉西他滨的细胞毒性,最终导致细胞死亡。Xu等[40]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了过表达DLEU2L和沉默miR-210-3p可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同时促进细胞凋亡,且发现这些效应是通过抑制Warburg效应(有氧糖酵解)和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实现的,也就是说,在胰腺癌中过表达的DLEU2L可以靶向miR-210-3p,降低其生物活性,同时上调细胞内乳腺癌2号易感基因表达水平,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磷酸化,从而降低吉西他滨在胰腺癌治疗中的潜在化疗耐药性,增强其细胞毒性作用。
Pan等[43]报道了一个新的lncRNA LINC01111作为肿瘤抑制因子在胰腺癌组织和血浆中显著下调,通过体外功能实验和体内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揭示了LINC01111可抑制肿瘤的发生和迁移,其机制是,过表达LINC01111通过靶向miR-3924上调双特异性磷酸酶1(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 1,DUSP1)水平,导致胰腺癌细胞中应激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障碍,应激活化蛋白激酶/Jun氨基末端激酶信号通路失活,从而抑制胰腺癌侵袭性,该研究中的信息揭示了LINC01111可能作为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而新发现的LINC01111/miR-3924/DUSP1轴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除了上述lncRNA外,还有许多其他lncRNA作为ceRNA在胰腺癌中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如lnRNA LINC01963通过miR-641/含表皮样生长因子和卵泡抑素结构域的跨膜蛋白2轴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细胞周期进展、增殖和侵袭能力,同时促进了细胞凋亡[44];lncRNA DiGeorge综合征临界区基因5通过miR-27a-3p上调Bcl-2/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促进胰腺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了胰腺癌的进展[45]。lncRNA 生长抑制特异性基因5通过调节miR-32-5p/PTEN轴抑制胰腺癌的转移[46]。
3 靶向lncRNA的技术应用
lncRNA的调控作用涉及干细胞分化、基因表达、细胞增殖、转移等重大生命事件和生物学过程,与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靶向lncRNA的技术方法对于探究并新发现lncRNA的功能以及靶向致病lncRNA的治疗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靶向lncRNA的技术主要包括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siRNAs)、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ASO)、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RISPR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9、小分子抑制剂等,下面就靶向lncRNA的这些主要技术方法分别进行综述。
3.1 siRNAs
siRNAs又称短干扰RNA或沉默RNA,是一类长度为20~27个碱基对的双链非编码RNA分子,与目标lncRNAs互补的siRNA可通过RNA诱导沉默复合体的机制来诱导lncRNA降解[47]。
在lncRNA研究中,siRNA已被成功用于多个临床前模型,以研究靶向lncRNA在多种疾病中的治疗意义。如在lncRNA癌易感候选基因9(cancer susceptibility candidate 9,CASC9)的体内外功能分析中,利用siRNA靶向CASC9内的不同位点,确定了CASC9-2和CASC9-3这2个位点的敲除效率最高。在随后的实验中,克隆到慢病毒载体上的CASC9-2 siRNA显著降低了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侵袭和迁移能力[48];在三阴性乳腺癌小鼠模型中,系统地给予1 mg/kg的lncRNA DANCR siRNA纳米颗粒可显著抑制肿瘤进展[49];靶向lncRNA linc00311和AK141205的siRNA可通过抑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信号通路的激活有效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50];在非小细胞肺癌模型中,siRNA介导的lncRNA LINC01296敲低减少了体外癌细胞数量,同时降低了体内肿瘤质量,表明siRNA能够系统性地靶向特定的lncRNA[51]。
然而,siRNA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报道较少。蛋白激酶N3(protein kinase N3,PKN3)是转移的关键因素,而Atu027是一种脂质体制备的具有抗转移活性的siRNA,可沉默血管内皮PKN3的表达。一项Atu027联合化学药物吉西他滨治疗不可治愈的转移性和局部晚期胰腺癌的Ⅰ b/Ⅱ a期临床试验(NCT01808638)[52],其结果显示,在转移性癌患者中,Atu027总剂量高出33%的受试者比低剂量暴露组的患者有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持续时间,且Atu027联合吉西他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在晚期胰腺癌患者中,每周2次的Atu027治疗与结局显著改善相关。此外,Zorde-Khvalevsky等[53]发起的一项前瞻性、多国、多中心、2期临床研究(NCT01676259),其目的是评估含有针对KRASG12D的siRNA siG12D-LODER联合标准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该项目目前仍在进行中。
虽然截至目前,尚无利用siRNA靶向lncRNA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研究报道,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部分lncRNA在胰腺癌的发生及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因此,siRNA靶向lncRNA可以是未来胰腺癌治疗的一个新的方向。此外,随着全球第1个siRNA药物Patisiran被用于治疗遗传性甲状腺素转运蛋白淀粉样变性引起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54],以及另一个siRNA药物Givosiran最近被用于治疗成人肝急性卟啉病[55],基于lncRNA的siRNA药物的研究可能进入一个新时代;与此同时,利用siRNA来调节基因和分子通路达到抑制胰腺癌的作用值得被期待。
3.2 ASO
ASO是一类化学合成的短单链寡核苷酸,其DNA序列为15~25个核苷酸,它们可与互补RNA结合并招募RNA酶H,引发RNA降解并改变下游蛋白的表达[56]。
ASO的设计为靶向致癌lncRNA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如Xiao等[15]设计了靶向致癌lncRNA CTC-490G23.2的ASO纳米复合物即ASO-CTC-490G23.2/SV40-LAH4-L1,在实验中发现该ASO纳米复合物能够显著降低CTC-490G23.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中的表达,抑制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侵袭和迁移能力,且在小鼠模型中得到验证。人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 (metastasis-associated lung adenocarcinoma transcript 1,MALAT1)是一种位于细胞核中的lncRNA,是肿瘤细胞迁移的关键调节因子。Arun等[57]在小鼠乳腺癌模型中,通过皮下注射MALAT1特异性ASO,成功敲低MALAT1,导致肿瘤生长减慢,并伴有显著的囊性肿瘤分化和肺转移减少,这为MALAT1 ASO作为一种能够抑制乳腺癌进展的治疗药物提供了初步证据。
一种针对lncRNA设计的新型ASO LNA Gapmer,已成为临床前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ASO靶向lncRNA之一。如Taiana等[58]发现lncRNA NEAT1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利用新型ASO LNA Gapmer沉默NEAT1可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而且引发小鼠体内外多发性骨髓瘤模型细胞凋亡;Sutaria等[59]通过新型ASO LNA Gapmer方法使胰腺导管腺癌细胞Patu-T和PL45细胞中的lncRNA HNRNPU表达分别降低了90%和83%,后续功能实验表明,HNRNPU的成功敲低显著抑制了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
与siRNA相比,ASO具有更大的优势,其特异性更高,副作用小,并且独立于RNA诱导沉默复合物机制对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的致癌lncRNA均有很好的靶向抑制作用。
3.3 CRISPR/Cas9
CRISPR存在于许多细菌中,Cas家族参与保护细菌免受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影响。本质上,CRISPR/Cas系统是原核生物的一种免疫防御系统,是CRISPR系统的一种类型,即Ⅱ型系统,它依赖于一种Cas蛋白,这种蛋白可以锚定在一个确定的DNA序列上,这使得它成为基因组编辑工具的基础,其中化脓性链球菌中的Ⅱ型Cas蛋白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RNA引导的DNA切割,这开启了CRISPR/Cas9成为广泛使用的基因编辑工具的新阶段[60-61]。CRISPR/Cas9系统包括1个小向导RNA(small guide RNA,sgRNA)和1个Cas9酶,sgRNA通过互补碱基配对引导Cas9核酸酶到达基因组中的特定位点,Cas9通过原间隔相邻基序切割DNA序列。由于CRISPR/Cas9系统卓越的准确性、效率、持久性和易于编程,它已成功用于靶向lncRNA,同时促进了对lncRNA的研究[62]。
利用CRISPR/Cas9技术,许多lncRNA在恶性肿瘤中的功能被发现。如胰腺癌细胞(PANC-1)中的lncRNA LINC00261,使用CRISPR/Cas9系统,通过2个sgRNA切割LINC00261启动子,成功敲低了PANC-1细胞中LINC00261的表达水平,而LINC00261敲低的PANC-1细胞与野生型PANC-1细胞相比,其迁移率提高了2~4倍(P<0.0001),侵袭能力提高了约4倍(P<0.0001),从而提示了LINC00261在胰腺癌中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63];此外,还有乳腺癌细胞(BT549)中的lncRNA LacRNA[64]、口腔鳞癌中的lncRNA MIR31HG[65]、血管生成中的lncRNA LINC00607[66]等。
然而,为了探究CRISPR/Cas9技术是否适用于所有的lncRNA研究,Goyal等[67]通过全基因组分析发现,由于许多lncRNA存在双向启动子启动转录或者与编码基因重叠的情况,所以CRISPR/Cas9技术仅能对15 929个lncRNA位点中的38%进行安全的基因编辑。因此,要想CRIPR/Cas9成为一种将lncRNA转换为临床治疗的编辑技术,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3.4 其他技术
lncRNA可以与多种不同亲合力的细胞成分结合,而小分子抑制剂可以通过阻断lncRNA与细胞成分的结合位点来抑制它与细胞成分结合,有效抑制人类恶性肿瘤中的致癌信号级联。如在胶质瘤中,小分子抑制剂AC1NOD4Q可以阻断lncRNA HOTAIR与Zeste增强子同源物2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β-catenin信号介导的肿瘤转移[68];中草药象皮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活性成分脱氧象皮素, 可以抑制LINC00511/miR-370-5p/p21启动子轴,从而在体内外抑制胰腺癌进展[69]。
此外,也有研究利用lncRNA启动子作为一种治疗策略。如白喉毒素具有RNA转录抑制作用,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而对细胞产生杀伤作用,而白喉毒素基因A的表达是依赖lncRNA H19启动子的调控[70]。 BC-819(也称DTA-H19)是一种由lncRNA H19和白喉毒素基因A构成的双链DNA质粒,它在膀胱癌[71]、卵巢癌[72]、胰腺癌[73]等中显示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已进入胰腺癌1/2a期临床试验(NCT00711997、NCT01413087),该试验结果显示,CT或超声内镜引导下瘤内注射BC-819在胰腺癌患者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可使患者临床获益。提示,BC-819可能在未来的临床中作为一种新的胰腺癌治疗方案。
4 总结及展望
胰腺癌发病率具有逐年上升趋势且预后极差,探索具有临床适用性的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ceRNA假说为肿瘤发生过程中基因表达的调控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也为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在ceRNA网络中,非编码RNA和蛋白质编码RNA通过相互作用而紧密连接,从而打破了传统的RNA逻辑。当前已有众多研究发现lncRNA作为ceRNA,在体外通过Warburg效应、上皮-间充质转化、癌干细胞维持等机制调控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化疗耐药等多种恶性生物学特性,并在动物体内实验得到了验证[27, 33, 40];同时,靶向lncRNA的方法包括CRISPR/Cas9、siRNA、ASO、小分子抑制剂等,已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并且部分已进入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多种癌症的早期临床试验阶段[71-73]。然而在分子水平上对lncRNA的基因调控以及尤其是在胰腺癌中的发病机制的认识还处于早期阶段。因此,需要更加广泛深入lncRNA介导的ceRNA网络调控,即lncRNA/miRNA/mRNA轴在胰腺癌中的研究以及靶向lncRNA技术的不断进步,期待为胰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带来希望。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阮万百负责查阅文献、起草和撰写文章;李俊峰、尹艳梅及彭磊修订论文格式、文章结构及文章重要论点;朱克祥予以指导性意见并对最终文稿的内容进行审阅。
胰腺癌是美国癌症死亡的第3大原因[1],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7大原因[2]。据估计,2030年胰腺癌将是美国癌症死亡率居第2位的癌症[3-4],并且到2040年胰腺癌的发病率将增加30%[5]。目前,手术仍是胰腺癌最有效的治疗方式,然而仅有15%~20%的患者具有手术机会[4],其5年生存率低于10%[6],中位生存期为3~6个月[7]。因此,寻找对胰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和预后监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至关重要。有研究[8-9]发现,以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微小RNA(microRNA,miRNA)/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轴为代表的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tive endogenous RNA,ceRNA)调控网络参与包括胰腺癌在内的众多肿瘤发生、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 )耐药等。笔者现就lncRNA作为ceRNA即在lncRNA/miRNA/mRNA轴中的相关研究以及现有靶向lncRNA的技术方法予以综述,希望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以及预后监测提供参考。
1 ceRNA网络概述
2011年Salmena等[10]首次提出了ceRNA假说,该假说认为ceRNAs是一类含有miRNA应答元件(microRNA response element,MRE)的编码或非编码RNAs,可竞争性结合miRNAs并将miRNAs与其原靶转录本隔离,以避免miRNAs在转录后和翻译水平诱导的靶转录本降解或表达抑制。miRNAs在ceRNAs调控网络中发挥着核心枢纽的作用,将编码与非编码RNAs联系起来,打破了传统的RNA逻辑,赋予蛋白质编码mRNA非编码特性。
此外,对于靶转录本来说,miRNAs的生物学功能包括两个方面[11]:一方面是miRNA可与RNA诱导沉默复合物耦联,当载有miRNA的RNA诱导沉默复合物与靶mRNA完全碱基互补配对时可诱导靶mRNA的切割和降解;另一方面是miRNA通过与靶mRNA的不完全碱基互补配对,导致靶mRNA翻译抑制和(或)不稳定。通常以不完全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更为常见。但是无论miRNA与靶mRNA之间结合的情况如何,一致的结果是靶mRNA的蛋白表达量减少;同时,ceRNA的集中调控和它们与miRNAs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识别靶转录本上的MRE实现的[12-13]。来自miRNA 5′-UTR的第2~8位核苷酸称为miRNA的种子序列[14],而能与之结合的MRE通常也是2~8个核苷酸,位于一些RNA亚群的编码序列、5 ′-UTR和大多数的3′-UTR中,这些RNA亚群主要包括假基因转录本、lncRNA、环状RNA、mRNA等[11]。理论上,任何含有MRE的转录本都可以通过特异性竞争共享的miRNA来相互通信和调节,从而充当ceRNAs。也就是说,miRNA不是单向的抑制功能,而是能与ceRNA相互作用。如mRNA不仅仅发挥蛋白质编码和被动接受miRNA调控的作用,相反,mRNA被视为细胞内ceRNA串扰的成员,积极地与miRNA相互作用。因此,在ceRNA假说中,非编码RNA和具有非编码特性的mRNA组成了一个功能复合体,在转录组上形成一个多水平、跨调控的ceRNA网络[12],在该网络中,所有ceRNA亚群之间发生竞争和相互作用,它们一起提供了一种合理理解编码和非编码RNAs相互交叉调节来调控人类生长发育以及病理发生的新机制,并据此也助推了包括胰腺癌在内的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12, 15]。
2 lncRNA作为ceRNA在胰腺癌发生及发展中的研究
lncRNA作为ceRNA的成员之一,通过ceRNA网络机制实现表观遗传修饰和关键的转录后调控[16]。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肿瘤等病理状态下,细胞内lncRNA的丰度足以引发ceRNA串扰,lncRNA可以通过MRE与miRNA的不完全碱基互补结合,发挥类似于“海绵”的作用,吸附miRNA,从而改变miRNA的活性和有效性,同时调节下游靶基因的表达[17]。因此,lncRNA对miRNA亲和力的改变或lncRNA自身丰度的改变可激活或阻碍下游信号,从而促进或抑制肿瘤的发生和恶性表型[9, 12]。已鉴定的lncRNA介导的ceRNA调控网络,即lncRNA/miRNA/mRNA轴,通过多种细胞功能在胰腺癌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促癌或抑癌作用[8, 18]。此外,根据现有的报道,与miRNA一样,lncRNA的异常表达也具有临床适用性,有潜力作为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癌前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7]。
2.1 lncRNA作为ceRNA促进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lncRNA小核仁宿主基因1(small nucleolar RNA host gene 1,SNHG1),定位于11号染色体,已被报道在卵巢癌[19]、乳腺癌[20]、肝细胞癌[21]、前列腺癌[22]等中具有致癌活性。Chen等[17]研究了SNHG1在胰腺癌中的功能及潜在机制,SNHG1的敲低显著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并促进凋亡,而SNHG1过表达时则相反;此外,在沉默SNHG1时Western blot检测到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蛋白上皮性钙黏附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而神经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水平降低,当SNHG1过表达时相反,这表明SNHG1可能通过上皮-间充质转化促进胰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该研究中接着借助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到SNHG1/miR-497/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 ceRNA调控轴的存在,并通过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以及挽救实验验证了它们在胰腺癌中的调控关系,最终在异种移植瘤小鼠模型中发现,沉默SNHG1导致裸鼠移植瘤的大小和体积显著缩小,进一步证明了SNHG1在体内的促癌作用。
lncRNA LINC00857已被发现在结直肠癌[23]、胃癌[24]、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5]中起致癌基因的作用,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26]。Chen等[27]在胰腺癌中发现,LINC00857在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增加,LINC00857的表达量与肿瘤直径、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此外,与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HPDE)相比,5种胰腺癌细胞系(BxPC-3、ASPC-1、PANC-1、SW1990、MIA PaCa-2)中LINC00857的表达均显著增高;体外功能实验表明,LINC00857的过表达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上皮-间充质转化等恶性表型;构建裸鼠皮下移植肿瘤模型和肝转移模型,发现在皮下移植肿瘤模型中LINC00857敲除组的肿瘤体积和质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小或减轻;在肝转移模型中LINC00857敲低组的肝转移灶数量较LINC00857高表达组明显减少。以上研究表明,LINC00857在体内外均可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调控关系验证实验探讨其机制,明确了LINC00857可靶向结合miR-130b,作为ceRNA促进位于3号染色体基因RhoA表达并加速胰腺癌的进展。
lncRNA DSCAM-AS1可以调节多种疾病的进展,如宫颈癌、血管瘤、肺癌、乳腺癌、肝细胞癌、结肠癌等[28-30]。然而DSCAM-AS1在胰腺癌中的作用报道较少。Huang等[31]通过原位杂交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在30例配对组织样本、4株胰腺癌细胞及1株人源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中检测DSCAM-AS1的表达水平,DSCAM-AS1在胰腺癌组织和细胞水平上高表达;功能实验发现,敲低DSCAM-AS1后抑制了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同时小鼠皮下异种移植瘤模型显示,敲低DSCAM-AS1后延缓了肿瘤的生长,该研究后续发现DSCAM-AS1竞争性地靶向miR-136-5p上调B细胞白血病同源盒基因3表达促进胰腺癌进展。
除了上述调控轴外,还有许多其他lncRNA介导的ceRNA调控网络对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如THAP9-AS1/miR-484/YAP轴调控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存活,lncRNA THAP9-AS1通过增强YAP信号在胰腺导管腺癌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YAP信号反过来也调节THAP9-AS1的转录,THAP9-AS1/YAP轴可作为胰腺导管腺癌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18]; PACEER/miR-671-3p/KLF12轴调控胰腺癌微环境,lncRNA PACERR通过与miR-671-3p结合来激活KLF12/p-AKT/c-myc通路(其中lncRNA PACERR的启动子是KLF12的靶标),lncRNA PACERR在胰腺导管腺癌微环境中是组织相关巨噬细胞的关键调节因子[32];此外,lncRNA NORAD靶向miR-202-5p并上调miR-202-5p下游的靶基因ANP32E促进胰腺癌干细胞增殖及自我更新能力[33];SNHG1/miR-324-3p/VEGFA轴调节胰腺癌血管生成[34];lncRNA NEAT1通过miR-491-5p/Snail/SOCS3轴在胰腺癌中赋予吉西他滨耐药性[35]。
2.2 lncRNA作为ceRNA抑制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lncRNA DSCR9被发现在肾透明细胞癌[36]、乳腺癌[37]中作为致癌基因发挥作用。然而,Huang等[38]发现DSCR9在胰腺癌组织和细胞中低表达,且DSCR9的表达与胰腺癌患者TNM分期呈负相关,与生存率呈正相关;体外功能实验表明,DSCR9过表达可显著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并促进吉西他滨处理后细胞的凋亡;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DSCR9作为ceRNA,它通过靶向miR-21-5促进B细胞易位基因2(B cell translocation gene 2,BTG2)的表达,进而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增加吉西他滨诱导的凋亡,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因此,调节lncRNA DSCR9/miR-21-5p/BTG2轴可能是一种有前景的胰腺癌治疗策略。
lncRNA DLEU2L位于染色体1p31.3上。有研究[39]表明,DLEU2L可能通过ceRNA机制参与肝细胞癌进展并作为肝细胞癌患者诊断和预后的重要标志物。Xu等[40]通过体内外实验表明,DLEU2L在胰腺癌中是作为抑癌基因通过ceRNA机制与乳腺癌2号易感基因竞争结合miR-210-3。既往研究[41-42]报道,miR-210-3p作为癌基因,与胰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呈正相关,且增强胰腺癌细胞吉西他滨耐药;在吉西他滨诱导DNA复制停滞转化为双链断裂的过程中,乳腺癌2号易感基因被募集来抑制DNA复制和损伤修复,促进吉西他滨的细胞毒性,最终导致细胞死亡。Xu等[40]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了过表达DLEU2L和沉默miR-210-3p可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同时促进细胞凋亡,且发现这些效应是通过抑制Warburg效应(有氧糖酵解)和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实现的,也就是说,在胰腺癌中过表达的DLEU2L可以靶向miR-210-3p,降低其生物活性,同时上调细胞内乳腺癌2号易感基因表达水平,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磷酸化,从而降低吉西他滨在胰腺癌治疗中的潜在化疗耐药性,增强其细胞毒性作用。
Pan等[43]报道了一个新的lncRNA LINC01111作为肿瘤抑制因子在胰腺癌组织和血浆中显著下调,通过体外功能实验和体内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揭示了LINC01111可抑制肿瘤的发生和迁移,其机制是,过表达LINC01111通过靶向miR-3924上调双特异性磷酸酶1(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 1,DUSP1)水平,导致胰腺癌细胞中应激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障碍,应激活化蛋白激酶/Jun氨基末端激酶信号通路失活,从而抑制胰腺癌侵袭性,该研究中的信息揭示了LINC01111可能作为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而新发现的LINC01111/miR-3924/DUSP1轴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除了上述lncRNA外,还有许多其他lncRNA作为ceRNA在胰腺癌中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如lnRNA LINC01963通过miR-641/含表皮样生长因子和卵泡抑素结构域的跨膜蛋白2轴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细胞周期进展、增殖和侵袭能力,同时促进了细胞凋亡[44];lncRNA DiGeorge综合征临界区基因5通过miR-27a-3p上调Bcl-2/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促进胰腺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了胰腺癌的进展[45]。lncRNA 生长抑制特异性基因5通过调节miR-32-5p/PTEN轴抑制胰腺癌的转移[46]。
3 靶向lncRNA的技术应用
lncRNA的调控作用涉及干细胞分化、基因表达、细胞增殖、转移等重大生命事件和生物学过程,与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靶向lncRNA的技术方法对于探究并新发现lncRNA的功能以及靶向致病lncRNA的治疗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靶向lncRNA的技术主要包括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siRNAs)、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ASO)、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RISPR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9、小分子抑制剂等,下面就靶向lncRNA的这些主要技术方法分别进行综述。
3.1 siRNAs
siRNAs又称短干扰RNA或沉默RNA,是一类长度为20~27个碱基对的双链非编码RNA分子,与目标lncRNAs互补的siRNA可通过RNA诱导沉默复合体的机制来诱导lncRNA降解[47]。
在lncRNA研究中,siRNA已被成功用于多个临床前模型,以研究靶向lncRNA在多种疾病中的治疗意义。如在lncRNA癌易感候选基因9(cancer susceptibility candidate 9,CASC9)的体内外功能分析中,利用siRNA靶向CASC9内的不同位点,确定了CASC9-2和CASC9-3这2个位点的敲除效率最高。在随后的实验中,克隆到慢病毒载体上的CASC9-2 siRNA显著降低了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侵袭和迁移能力[48];在三阴性乳腺癌小鼠模型中,系统地给予1 mg/kg的lncRNA DANCR siRNA纳米颗粒可显著抑制肿瘤进展[49];靶向lncRNA linc00311和AK141205的siRNA可通过抑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信号通路的激活有效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50];在非小细胞肺癌模型中,siRNA介导的lncRNA LINC01296敲低减少了体外癌细胞数量,同时降低了体内肿瘤质量,表明siRNA能够系统性地靶向特定的lncRNA[51]。
然而,siRNA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报道较少。蛋白激酶N3(protein kinase N3,PKN3)是转移的关键因素,而Atu027是一种脂质体制备的具有抗转移活性的siRNA,可沉默血管内皮PKN3的表达。一项Atu027联合化学药物吉西他滨治疗不可治愈的转移性和局部晚期胰腺癌的Ⅰ b/Ⅱ a期临床试验(NCT01808638)[52],其结果显示,在转移性癌患者中,Atu027总剂量高出33%的受试者比低剂量暴露组的患者有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持续时间,且Atu027联合吉西他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在晚期胰腺癌患者中,每周2次的Atu027治疗与结局显著改善相关。此外,Zorde-Khvalevsky等[53]发起的一项前瞻性、多国、多中心、2期临床研究(NCT01676259),其目的是评估含有针对KRASG12D的siRNA siG12D-LODER联合标准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该项目目前仍在进行中。
虽然截至目前,尚无利用siRNA靶向lncRNA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研究报道,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部分lncRNA在胰腺癌的发生及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因此,siRNA靶向lncRNA可以是未来胰腺癌治疗的一个新的方向。此外,随着全球第1个siRNA药物Patisiran被用于治疗遗传性甲状腺素转运蛋白淀粉样变性引起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54],以及另一个siRNA药物Givosiran最近被用于治疗成人肝急性卟啉病[55],基于lncRNA的siRNA药物的研究可能进入一个新时代;与此同时,利用siRNA来调节基因和分子通路达到抑制胰腺癌的作用值得被期待。
3.2 ASO
ASO是一类化学合成的短单链寡核苷酸,其DNA序列为15~25个核苷酸,它们可与互补RNA结合并招募RNA酶H,引发RNA降解并改变下游蛋白的表达[56]。
ASO的设计为靶向致癌lncRNA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如Xiao等[15]设计了靶向致癌lncRNA CTC-490G23.2的ASO纳米复合物即ASO-CTC-490G23.2/SV40-LAH4-L1,在实验中发现该ASO纳米复合物能够显著降低CTC-490G23.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中的表达,抑制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侵袭和迁移能力,且在小鼠模型中得到验证。人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 (metastasis-associated lung adenocarcinoma transcript 1,MALAT1)是一种位于细胞核中的lncRNA,是肿瘤细胞迁移的关键调节因子。Arun等[57]在小鼠乳腺癌模型中,通过皮下注射MALAT1特异性ASO,成功敲低MALAT1,导致肿瘤生长减慢,并伴有显著的囊性肿瘤分化和肺转移减少,这为MALAT1 ASO作为一种能够抑制乳腺癌进展的治疗药物提供了初步证据。
一种针对lncRNA设计的新型ASO LNA Gapmer,已成为临床前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ASO靶向lncRNA之一。如Taiana等[58]发现lncRNA NEAT1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利用新型ASO LNA Gapmer沉默NEAT1可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而且引发小鼠体内外多发性骨髓瘤模型细胞凋亡;Sutaria等[59]通过新型ASO LNA Gapmer方法使胰腺导管腺癌细胞Patu-T和PL45细胞中的lncRNA HNRNPU表达分别降低了90%和83%,后续功能实验表明,HNRNPU的成功敲低显著抑制了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
与siRNA相比,ASO具有更大的优势,其特异性更高,副作用小,并且独立于RNA诱导沉默复合物机制对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的致癌lncRNA均有很好的靶向抑制作用。
3.3 CRISPR/Cas9
CRISPR存在于许多细菌中,Cas家族参与保护细菌免受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影响。本质上,CRISPR/Cas系统是原核生物的一种免疫防御系统,是CRISPR系统的一种类型,即Ⅱ型系统,它依赖于一种Cas蛋白,这种蛋白可以锚定在一个确定的DNA序列上,这使得它成为基因组编辑工具的基础,其中化脓性链球菌中的Ⅱ型Cas蛋白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RNA引导的DNA切割,这开启了CRISPR/Cas9成为广泛使用的基因编辑工具的新阶段[60-61]。CRISPR/Cas9系统包括1个小向导RNA(small guide RNA,sgRNA)和1个Cas9酶,sgRNA通过互补碱基配对引导Cas9核酸酶到达基因组中的特定位点,Cas9通过原间隔相邻基序切割DNA序列。由于CRISPR/Cas9系统卓越的准确性、效率、持久性和易于编程,它已成功用于靶向lncRNA,同时促进了对lncRNA的研究[62]。
利用CRISPR/Cas9技术,许多lncRNA在恶性肿瘤中的功能被发现。如胰腺癌细胞(PANC-1)中的lncRNA LINC00261,使用CRISPR/Cas9系统,通过2个sgRNA切割LINC00261启动子,成功敲低了PANC-1细胞中LINC00261的表达水平,而LINC00261敲低的PANC-1细胞与野生型PANC-1细胞相比,其迁移率提高了2~4倍(P<0.0001),侵袭能力提高了约4倍(P<0.0001),从而提示了LINC00261在胰腺癌中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63];此外,还有乳腺癌细胞(BT549)中的lncRNA LacRNA[64]、口腔鳞癌中的lncRNA MIR31HG[65]、血管生成中的lncRNA LINC00607[66]等。
然而,为了探究CRISPR/Cas9技术是否适用于所有的lncRNA研究,Goyal等[67]通过全基因组分析发现,由于许多lncRNA存在双向启动子启动转录或者与编码基因重叠的情况,所以CRISPR/Cas9技术仅能对15 929个lncRNA位点中的38%进行安全的基因编辑。因此,要想CRIPR/Cas9成为一种将lncRNA转换为临床治疗的编辑技术,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3.4 其他技术
lncRNA可以与多种不同亲合力的细胞成分结合,而小分子抑制剂可以通过阻断lncRNA与细胞成分的结合位点来抑制它与细胞成分结合,有效抑制人类恶性肿瘤中的致癌信号级联。如在胶质瘤中,小分子抑制剂AC1NOD4Q可以阻断lncRNA HOTAIR与Zeste增强子同源物2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β-catenin信号介导的肿瘤转移[68];中草药象皮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活性成分脱氧象皮素, 可以抑制LINC00511/miR-370-5p/p21启动子轴,从而在体内外抑制胰腺癌进展[69]。
此外,也有研究利用lncRNA启动子作为一种治疗策略。如白喉毒素具有RNA转录抑制作用,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而对细胞产生杀伤作用,而白喉毒素基因A的表达是依赖lncRNA H19启动子的调控[70]。 BC-819(也称DTA-H19)是一种由lncRNA H19和白喉毒素基因A构成的双链DNA质粒,它在膀胱癌[71]、卵巢癌[72]、胰腺癌[73]等中显示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已进入胰腺癌1/2a期临床试验(NCT00711997、NCT01413087),该试验结果显示,CT或超声内镜引导下瘤内注射BC-819在胰腺癌患者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可使患者临床获益。提示,BC-819可能在未来的临床中作为一种新的胰腺癌治疗方案。
4 总结及展望
胰腺癌发病率具有逐年上升趋势且预后极差,探索具有临床适用性的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ceRNA假说为肿瘤发生过程中基因表达的调控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也为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在ceRNA网络中,非编码RNA和蛋白质编码RNA通过相互作用而紧密连接,从而打破了传统的RNA逻辑。当前已有众多研究发现lncRNA作为ceRNA,在体外通过Warburg效应、上皮-间充质转化、癌干细胞维持等机制调控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化疗耐药等多种恶性生物学特性,并在动物体内实验得到了验证[27, 33, 40];同时,靶向lncRNA的方法包括CRISPR/Cas9、siRNA、ASO、小分子抑制剂等,已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并且部分已进入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多种癌症的早期临床试验阶段[71-73]。然而在分子水平上对lncRNA的基因调控以及尤其是在胰腺癌中的发病机制的认识还处于早期阶段。因此,需要更加广泛深入lncRNA介导的ceRNA网络调控,即lncRNA/miRNA/mRNA轴在胰腺癌中的研究以及靶向lncRNA技术的不断进步,期待为胰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带来希望。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阮万百负责查阅文献、起草和撰写文章;李俊峰、尹艳梅及彭磊修订论文格式、文章结构及文章重要论点;朱克祥予以指导性意见并对最终文稿的内容进行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