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吴孟航, 任秋平, 黎慧, 杨小玲, 程柳, 李宏羽. 一体式与分组式吸氧雾化装置在肝癌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3, 30(10): 1210-1216. doi: 10.7507/1007-9424.202305061 复制
吸氧和雾化吸入是外科术后患者治疗和缓解疾病状态的常用技术手段,治疗安全有效[1-3]。吸氧和雾化吸入在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下肝癌切除术后患者中使用颇多,氧疗可促进肝细胞合成[4];雾化可降低痰液黏滞性,促进痰液排除,治疗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常用于围术期气道管理[5]。肺部感染是肝癌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雾化吸入药物是肺部感染预防和治疗的常用手段。目前临床上氧气吸入和雾化吸入为独立装置,传统吸氧装置存在消毒不便、成本高、容易漏气,湿化时噪音大、输出接口易脱落等技术缺陷[6];目前临床常用的雾化方式为电动压缩泵雾化,工作时噪音较大,影响患者舒适度;另外,同一雾化压缩泵交叉使用,增加了院内感染风险[7]。一体式吸氧雾化方式将吸氧和雾化两种工作模式合为一体,通过一键切换,从而减少交叉使用所引起的院内感染风险。吸氧工作模式输出的湿化氧气可精准调节流量,采用鲁尔接头可有效防止接口脱落;雾化工作模式以氧气为动力源接气流式雾化器进行药物雾化,降低了工作噪音,且操作更便捷。本研究基于临床需求,拟探索同时具备吸氧和雾化模式的一体式吸氧雾化吸入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与传统的分组式吸氧雾化方式比较,以期为临床氧气及雾化吸入方式选择提供参考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行全身麻醉下肝癌部分切除术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年龄 ≥18岁;② 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包括甲胎蛋白等血清学及CT、MRI等影像学或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肝癌;③ 术后根据医嘱需要行中低流量(≤4 L/min)氧气吸入和雾化治疗,且雾化治疗时间 ≥3 d;④ 择期行全麻下肝癌部分切除术;⑤ 不伴严重器官功能障碍,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良好。排除标准:① 合并其他原发性癌或转移癌;② 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哮喘、严重肺气肿、间质性肺炎或缺血性心脏病等严重心肺部疾病者;③ 任何原因导致的不适宜行氧气或(和)雾化治疗者;④ 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⑤ 任何原因不能配合研究如语言理解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本研究获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批文编号:2019年审(643)号)],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材料
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器:本研究中所使用的一体式雾化氧气吸入器、吸氧管及雾化吸入管由江苏艾博得公司提供,型号为202型;分组式氧气吸入器和雾化装置:使用的浮标式氧气吸入器为成都市万福实业公司提供,型号为WF/Y-X.O-10;雾化装置为雅博医疗器械,型号为9R-00026C。
1.3 研究方法
1.3.1 分组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分组式组(n=77)和一体式组(n=151)。分组式组采用临床常用的传统氧气吸入装置和雾化装置,传统浮标式氧气吸入,每24 h更换湿化用水和潮化瓶;雾化装置使用电动压缩泵。一体式组则采用集氧气吸入和雾化功能为一体的雾化用氧气吸入器,即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装置,根据更换湿化瓶和湿化水的时间不同再分为2个亚组,即一体式1组(n=77)和一体式2组(n=74),一体式1组的湿化瓶及湿化水每24 h更换,一体式2组的湿化瓶及湿化水在使用后48 h更换、更换后在使用72 h后再更换。
所用氧气来源均为医院中心供氧;湿化水均为灭菌注射用水,每次用量为140 mL。所有参与项目的责任护士均经统一培训,规范操作流程,熟练掌握了两种吸氧和雾化技术,考核合格后方能实施操作。
1.3.2 样本量估算
样本量的计算根据查找相关文献,采用双侧检验,α为0.05,2组样本量比值为 1∶2,β=0.1,把握度(检验效能)1-β=90%,考虑实际情况下患者可能有15%的脱落率,估算分组式组与一体式组样本量分别为74例与148例。
1.3.3 评价指标
① 菌落阳性率:菌落阳性率=当次菌落阳性例数/当次送检总例数×100%,由经院感培训后的专职人员对分组式组和一体式1组患者分别于吸氧后24 h、48 h、72 h、96 h和120 h用含培养液的无菌棉签采集湿化瓶瓶口、杯壁及湿化水3处样本送医院检验科行菌落培养,一体式2组患者的取样时间为48 h和120 h(取样2次);② 雾化效能评价:指标包括准备时间(s)、雾化时间(s)、处置时间(s)和噪音大小(dB)。术后每天行雾化吸入治疗时,采用运动秒表测量雾化操作前准备雾化用物、开始雾化至雾化结束时间和操作后处置用物时间,采用噪音分贝仪(SMART型号:AS824)于患者病床床头右侧检测并记录患者雾化时噪音大小。③ 满意度评价:基于文献[8-11],自制患者满意度问卷和护士满意度问卷,并通过专家咨询进行内容信效度检验,共纳入5位高级职称专家进行内容效度检验,其中3名外科护理专家、2名外科医生,检验结果患者满意度问卷的平均内容效度指数(item-level content validity index,I-CVI)为0.91,护士满意度问卷的平均I-CVI为0.96,提示函询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患者满意度问卷主要从雾化噪音、吸氧噪音、鼻黏膜干燥、异味、吸氧舒适度、雾化舒适度和对装置的总体满意度方面进行评价,采用0~10分评分法对相应条目进行打分,根据得分结果对相应条目作出评价。护士满意度主要从输出接口脱落、氧气管容易折叠与否、氧流表性能、流量调节开关、雾化管性能、安装、拆卸、精准度、方便度、节约时长和临床应用价值方面进行评价,评分方法同前。④ 患者术后相关指标:患者出院当日,统计并记录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鼻黏膜出血率、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由未参与本课题的2名护理学硕士收集并进行双录入,核查无误后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经W检验其正态性,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和四分位数间距(IQR)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 Person χ2检验、连续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按照入排标准入组患者,剔除脱落病例,最后纳入统计分析患者228例,年龄18~80岁,中位年龄55岁;男167例,女61例。分组式组和一体式组患者在吸烟、戒烟、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胸片检查结果、高血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2.2 一体式1组和分组式组术后不同时相送检样本菌落培养结果
一体式1组和分组式组湿化瓶和湿化水均在每使用24 h后更换,并同时进行标本采集送检。由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深入开展,术后患者的吸氧会根据医嘱陆续停止,故本研究入组患者术后吸氧时间从24~120 h不等,因此从术后24~120 h的病例有逐渐减少趋势。2组术后不同时相送检样本菌落培养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分组式组术后各时相送检样本的菌落培养阳性率均高于一体式1组,但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一体式1组和一体式2组术后48 h和120 h送检样本菌落培养结果
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2组术后48 h和120 h送检样本菌落培养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分组式组和一体式组术后雾化效能评价结果
本研究纳入患者中有148例患者术后给予了雾化治疗,其中一体式组89例,分组式组59例。2组术后雾化效能评价结果见表4。由表4可见,两组的雾化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体式组的雾化噪音低于分组式组(P<0.001)、用物准备时间和操作完毕用物处置时间短于分组式组(P <0.05)。

2.5 2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比较结果
2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比较结果见表5。由表5可见,一体式组和分组式组在术后肺部感染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一体式组的鼻黏膜出血率低于分组式组(P<0.05)。

2.6 护士满意度调查结果
本研究对笔者所在科室共30位使用过这两种氧气吸入及雾化吸入装置的执业护士进行了满意度问卷调查,被调查护士的年龄为(32.87±5.50)岁,工作时间为(11.40±5.24)年,其中护士4人(13.3%),护师19人(63.4%),主管护师7人(23.3%)。调查结果见表6。由表6可见,护士对使用这两种氧气吸入及雾化吸入装置在问卷调查各条目上的得分经配对秩和检验,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护士对一体式组使用的氧气雾化吸入装置的流量开关精准调节、吸氧雾化一键转换功能、节约工作时长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安装、拆卸、方便度、精准度)的满意度均较高;一体式组的装置在输出接口脱落和氧气管容易折叠的得分低于分组式组,说明一体式组接口不易脱落而且氧气管不易折叠,因而更加安全。在氧流量表性能、雾化管性能和临床应用价值方面的总体评价,一体式组得分均高于分组式组。

2.7 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
本研究对使用过两种氧气吸入及雾化吸入装置的患者进行了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见表7。由表7可见,患者对使用两种氧气吸入及雾化吸入装置问卷调查在各条目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雾化噪音得分、吸氧噪音得分、鼻黏膜干燥得分和异味得分(平均秩次)方面一体式组均低于分组式组,在雾化舒适度得分、吸氧舒适度得分和满意度得分(平均秩次)方面一体式组均高于分组式组。

3 讨论
3.1 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方式与分组式氧气吸入方式在肝癌切除术后患者进行中低流量氧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氧流量和氧气温湿度是影响氧疗效果和舒适度的关键因素。我国基础护理学教材中的操作标准要求氧疗时需要进行湿化,以减轻吸入气体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使患者感到舒适[12]。肝脏与人体膈肌紧密相邻,肝切除术中膈肌与肿瘤粘连,术中电刀灼伤导致患者术后呼吸动度受损、清理呼吸道低效等因素导致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高[13-14],因此氧疗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与分组式氧气吸入和雾化比较,临床安全性相当,患者肺部感染率均较低。虽然一体式组菌落培养阳性率低于分组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能判断2组之间是否存在实质差异,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确认。本研究发现,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方式的2个亚组比较,氧气湿化瓶和湿化水在每使用24 h更换后采集样本的菌落培养阳性率与湿化瓶和湿化水使用48 h和72 h才更换采集样本的菌落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是:① 与一体式组采用的湿化瓶为一次性使用有关,相比分组式氧气吸入组,避免了重复使用和消毒导致的磨损、变形、密封性差等缺陷;② 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器安装拆卸方便,可减少护士操作可疑污染的风险。这一发现也为我们重新规范和制定氧疗标准提供参考依据。即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如果使用一次性湿化装置是否可以适当延长更换湿化水和湿化杯的时间,这样既可以减少医疗资源消耗,也可节约护士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从氧疗舒适性方面分析,患者主观感觉使用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装置吸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低,舒适度高。本研究结果显示:一体式组鼻黏膜干燥程度低,患者鼻黏膜出血率明显低于分组式组。一体式组鼻氧管异味感低于分组式组,国内有研究[15-16]报道,吸氧时异味感会引起患者不适,影响患者的氧疗依从性,而异味感多来自吸氧管,由于生产工艺等原因导致异味。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主观感觉一体式氧气吸入组较少出现异味感。
3.2 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组与分组式雾化组在对肝癌切除术后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从雾化微粒直径大小方面分析,相较于分组式雾化组,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方式通过氧气驱动雾化,根据Venturi原理,利用高速气流造成的负压直接液滴撞击成直径为1~5μm的颗粒,并振动雾化颗粒进入肺的深部组织[17]。
与分组式雾化吸入组相比,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组“吸氧雾化一键转换”功能,规避了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一个压缩式气压雾化泵在不同患者间交叉使用导致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在传染病房、隔离病房、呼吸科等高风险科室[18-21]。
噪音是指能引起人们生理和心理上一切不适的声音。噪音[22]是“影响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环境风险”之一。医院病房声音白天不应该超过 35~40 dB,夜间不超过 30~40 dB[23]。我国《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J50118–2010)规定病房及医护人员休息室不超过 40 dB[24]。研究[21, 25]显示,目前医院内环境噪声已明显超过规定范围,66.6%的医源性噪音来源于仪器设备,包括吸氧设备、雾化设备、心电监护仪等。噪音污染已严重影响患者和医务人员身心健康,降噪应受到重视。本研究结果显示,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装置雾化时产生的噪音较分组式电动压缩泵雾化时明显降低近10 dB,患者主观体验结果也显示一体式组的雾化噪音和吸氧噪音均低于分组式组,患者体验感更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装置雾化时,雾化准备和用完处置的时间较分组式组的用时明显缩短,可节约护士操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3.3 护士对两种不同吸氧雾化方式的临床使用满意度
通过对同时使用过两种吸氧雾化装置的护士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发现,护士对一体式吸氧雾化装置的整体满意度更高,认为一体式吸氧雾化装置雾化湿化性能更佳,操作更方便。分组式氧气吸入装置的浮标式流量表流量调节开关松紧程度不易把控,精确度较低,氧气输出接口在氧流量高时氧气冲击下易脱落;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装置采用鲁尔接头,氧流表输出接口不易脱落,流量调节开关易拧动,精确调节氧流量,安装和拆卸方便、省时,配套的氧气管和雾化管不易折叠。一体式吸氧雾化装置的吸氧与雾化操作一键切换,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实施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可降低交叉使用引起的院内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证明在中低流量吸氧常规湿化吸氧情况下,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与分组式氧气吸入和雾化方式比较,其临床安全性相当,但降噪效果明显;同时由于一键转化功能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但本研究样本量小,还需开展大样本研究来验证以便推广应用。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吴孟航完成研究设计与研究质量控制以及论文撰写审核;任秋平负责研究的实施和数据分析;黎慧协助数据收集与论文撰写;杨小玲、程柳和李宏羽负责研究实施和数据收集。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批文编号:2019年审(643)号。
吸氧和雾化吸入是外科术后患者治疗和缓解疾病状态的常用技术手段,治疗安全有效[1-3]。吸氧和雾化吸入在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下肝癌切除术后患者中使用颇多,氧疗可促进肝细胞合成[4];雾化可降低痰液黏滞性,促进痰液排除,治疗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常用于围术期气道管理[5]。肺部感染是肝癌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雾化吸入药物是肺部感染预防和治疗的常用手段。目前临床上氧气吸入和雾化吸入为独立装置,传统吸氧装置存在消毒不便、成本高、容易漏气,湿化时噪音大、输出接口易脱落等技术缺陷[6];目前临床常用的雾化方式为电动压缩泵雾化,工作时噪音较大,影响患者舒适度;另外,同一雾化压缩泵交叉使用,增加了院内感染风险[7]。一体式吸氧雾化方式将吸氧和雾化两种工作模式合为一体,通过一键切换,从而减少交叉使用所引起的院内感染风险。吸氧工作模式输出的湿化氧气可精准调节流量,采用鲁尔接头可有效防止接口脱落;雾化工作模式以氧气为动力源接气流式雾化器进行药物雾化,降低了工作噪音,且操作更便捷。本研究基于临床需求,拟探索同时具备吸氧和雾化模式的一体式吸氧雾化吸入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与传统的分组式吸氧雾化方式比较,以期为临床氧气及雾化吸入方式选择提供参考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行全身麻醉下肝癌部分切除术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年龄 ≥18岁;② 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包括甲胎蛋白等血清学及CT、MRI等影像学或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肝癌;③ 术后根据医嘱需要行中低流量(≤4 L/min)氧气吸入和雾化治疗,且雾化治疗时间 ≥3 d;④ 择期行全麻下肝癌部分切除术;⑤ 不伴严重器官功能障碍,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良好。排除标准:① 合并其他原发性癌或转移癌;② 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哮喘、严重肺气肿、间质性肺炎或缺血性心脏病等严重心肺部疾病者;③ 任何原因导致的不适宜行氧气或(和)雾化治疗者;④ 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⑤ 任何原因不能配合研究如语言理解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本研究获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批文编号:2019年审(643)号)],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材料
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器:本研究中所使用的一体式雾化氧气吸入器、吸氧管及雾化吸入管由江苏艾博得公司提供,型号为202型;分组式氧气吸入器和雾化装置:使用的浮标式氧气吸入器为成都市万福实业公司提供,型号为WF/Y-X.O-10;雾化装置为雅博医疗器械,型号为9R-00026C。
1.3 研究方法
1.3.1 分组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分组式组(n=77)和一体式组(n=151)。分组式组采用临床常用的传统氧气吸入装置和雾化装置,传统浮标式氧气吸入,每24 h更换湿化用水和潮化瓶;雾化装置使用电动压缩泵。一体式组则采用集氧气吸入和雾化功能为一体的雾化用氧气吸入器,即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装置,根据更换湿化瓶和湿化水的时间不同再分为2个亚组,即一体式1组(n=77)和一体式2组(n=74),一体式1组的湿化瓶及湿化水每24 h更换,一体式2组的湿化瓶及湿化水在使用后48 h更换、更换后在使用72 h后再更换。
所用氧气来源均为医院中心供氧;湿化水均为灭菌注射用水,每次用量为140 mL。所有参与项目的责任护士均经统一培训,规范操作流程,熟练掌握了两种吸氧和雾化技术,考核合格后方能实施操作。
1.3.2 样本量估算
样本量的计算根据查找相关文献,采用双侧检验,α为0.05,2组样本量比值为 1∶2,β=0.1,把握度(检验效能)1-β=90%,考虑实际情况下患者可能有15%的脱落率,估算分组式组与一体式组样本量分别为74例与148例。
1.3.3 评价指标
① 菌落阳性率:菌落阳性率=当次菌落阳性例数/当次送检总例数×100%,由经院感培训后的专职人员对分组式组和一体式1组患者分别于吸氧后24 h、48 h、72 h、96 h和120 h用含培养液的无菌棉签采集湿化瓶瓶口、杯壁及湿化水3处样本送医院检验科行菌落培养,一体式2组患者的取样时间为48 h和120 h(取样2次);② 雾化效能评价:指标包括准备时间(s)、雾化时间(s)、处置时间(s)和噪音大小(dB)。术后每天行雾化吸入治疗时,采用运动秒表测量雾化操作前准备雾化用物、开始雾化至雾化结束时间和操作后处置用物时间,采用噪音分贝仪(SMART型号:AS824)于患者病床床头右侧检测并记录患者雾化时噪音大小。③ 满意度评价:基于文献[8-11],自制患者满意度问卷和护士满意度问卷,并通过专家咨询进行内容信效度检验,共纳入5位高级职称专家进行内容效度检验,其中3名外科护理专家、2名外科医生,检验结果患者满意度问卷的平均内容效度指数(item-level content validity index,I-CVI)为0.91,护士满意度问卷的平均I-CVI为0.96,提示函询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患者满意度问卷主要从雾化噪音、吸氧噪音、鼻黏膜干燥、异味、吸氧舒适度、雾化舒适度和对装置的总体满意度方面进行评价,采用0~10分评分法对相应条目进行打分,根据得分结果对相应条目作出评价。护士满意度主要从输出接口脱落、氧气管容易折叠与否、氧流表性能、流量调节开关、雾化管性能、安装、拆卸、精准度、方便度、节约时长和临床应用价值方面进行评价,评分方法同前。④ 患者术后相关指标:患者出院当日,统计并记录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鼻黏膜出血率、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由未参与本课题的2名护理学硕士收集并进行双录入,核查无误后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经W检验其正态性,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和四分位数间距(IQR)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 Person χ2检验、连续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按照入排标准入组患者,剔除脱落病例,最后纳入统计分析患者228例,年龄18~80岁,中位年龄55岁;男167例,女61例。分组式组和一体式组患者在吸烟、戒烟、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胸片检查结果、高血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2.2 一体式1组和分组式组术后不同时相送检样本菌落培养结果
一体式1组和分组式组湿化瓶和湿化水均在每使用24 h后更换,并同时进行标本采集送检。由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深入开展,术后患者的吸氧会根据医嘱陆续停止,故本研究入组患者术后吸氧时间从24~120 h不等,因此从术后24~120 h的病例有逐渐减少趋势。2组术后不同时相送检样本菌落培养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分组式组术后各时相送检样本的菌落培养阳性率均高于一体式1组,但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一体式1组和一体式2组术后48 h和120 h送检样本菌落培养结果
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2组术后48 h和120 h送检样本菌落培养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分组式组和一体式组术后雾化效能评价结果
本研究纳入患者中有148例患者术后给予了雾化治疗,其中一体式组89例,分组式组59例。2组术后雾化效能评价结果见表4。由表4可见,两组的雾化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体式组的雾化噪音低于分组式组(P<0.001)、用物准备时间和操作完毕用物处置时间短于分组式组(P <0.05)。

2.5 2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比较结果
2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比较结果见表5。由表5可见,一体式组和分组式组在术后肺部感染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一体式组的鼻黏膜出血率低于分组式组(P<0.05)。

2.6 护士满意度调查结果
本研究对笔者所在科室共30位使用过这两种氧气吸入及雾化吸入装置的执业护士进行了满意度问卷调查,被调查护士的年龄为(32.87±5.50)岁,工作时间为(11.40±5.24)年,其中护士4人(13.3%),护师19人(63.4%),主管护师7人(23.3%)。调查结果见表6。由表6可见,护士对使用这两种氧气吸入及雾化吸入装置在问卷调查各条目上的得分经配对秩和检验,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护士对一体式组使用的氧气雾化吸入装置的流量开关精准调节、吸氧雾化一键转换功能、节约工作时长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安装、拆卸、方便度、精准度)的满意度均较高;一体式组的装置在输出接口脱落和氧气管容易折叠的得分低于分组式组,说明一体式组接口不易脱落而且氧气管不易折叠,因而更加安全。在氧流量表性能、雾化管性能和临床应用价值方面的总体评价,一体式组得分均高于分组式组。

2.7 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
本研究对使用过两种氧气吸入及雾化吸入装置的患者进行了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见表7。由表7可见,患者对使用两种氧气吸入及雾化吸入装置问卷调查在各条目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雾化噪音得分、吸氧噪音得分、鼻黏膜干燥得分和异味得分(平均秩次)方面一体式组均低于分组式组,在雾化舒适度得分、吸氧舒适度得分和满意度得分(平均秩次)方面一体式组均高于分组式组。

3 讨论
3.1 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方式与分组式氧气吸入方式在肝癌切除术后患者进行中低流量氧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氧流量和氧气温湿度是影响氧疗效果和舒适度的关键因素。我国基础护理学教材中的操作标准要求氧疗时需要进行湿化,以减轻吸入气体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使患者感到舒适[12]。肝脏与人体膈肌紧密相邻,肝切除术中膈肌与肿瘤粘连,术中电刀灼伤导致患者术后呼吸动度受损、清理呼吸道低效等因素导致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高[13-14],因此氧疗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与分组式氧气吸入和雾化比较,临床安全性相当,患者肺部感染率均较低。虽然一体式组菌落培养阳性率低于分组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能判断2组之间是否存在实质差异,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确认。本研究发现,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方式的2个亚组比较,氧气湿化瓶和湿化水在每使用24 h更换后采集样本的菌落培养阳性率与湿化瓶和湿化水使用48 h和72 h才更换采集样本的菌落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是:① 与一体式组采用的湿化瓶为一次性使用有关,相比分组式氧气吸入组,避免了重复使用和消毒导致的磨损、变形、密封性差等缺陷;② 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器安装拆卸方便,可减少护士操作可疑污染的风险。这一发现也为我们重新规范和制定氧疗标准提供参考依据。即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如果使用一次性湿化装置是否可以适当延长更换湿化水和湿化杯的时间,这样既可以减少医疗资源消耗,也可节约护士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从氧疗舒适性方面分析,患者主观感觉使用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装置吸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低,舒适度高。本研究结果显示:一体式组鼻黏膜干燥程度低,患者鼻黏膜出血率明显低于分组式组。一体式组鼻氧管异味感低于分组式组,国内有研究[15-16]报道,吸氧时异味感会引起患者不适,影响患者的氧疗依从性,而异味感多来自吸氧管,由于生产工艺等原因导致异味。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主观感觉一体式氧气吸入组较少出现异味感。
3.2 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组与分组式雾化组在对肝癌切除术后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从雾化微粒直径大小方面分析,相较于分组式雾化组,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方式通过氧气驱动雾化,根据Venturi原理,利用高速气流造成的负压直接液滴撞击成直径为1~5μm的颗粒,并振动雾化颗粒进入肺的深部组织[17]。
与分组式雾化吸入组相比,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组“吸氧雾化一键转换”功能,规避了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一个压缩式气压雾化泵在不同患者间交叉使用导致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在传染病房、隔离病房、呼吸科等高风险科室[18-21]。
噪音是指能引起人们生理和心理上一切不适的声音。噪音[22]是“影响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环境风险”之一。医院病房声音白天不应该超过 35~40 dB,夜间不超过 30~40 dB[23]。我国《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J50118–2010)规定病房及医护人员休息室不超过 40 dB[24]。研究[21, 25]显示,目前医院内环境噪声已明显超过规定范围,66.6%的医源性噪音来源于仪器设备,包括吸氧设备、雾化设备、心电监护仪等。噪音污染已严重影响患者和医务人员身心健康,降噪应受到重视。本研究结果显示,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装置雾化时产生的噪音较分组式电动压缩泵雾化时明显降低近10 dB,患者主观体验结果也显示一体式组的雾化噪音和吸氧噪音均低于分组式组,患者体验感更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装置雾化时,雾化准备和用完处置的时间较分组式组的用时明显缩短,可节约护士操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3.3 护士对两种不同吸氧雾化方式的临床使用满意度
通过对同时使用过两种吸氧雾化装置的护士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发现,护士对一体式吸氧雾化装置的整体满意度更高,认为一体式吸氧雾化装置雾化湿化性能更佳,操作更方便。分组式氧气吸入装置的浮标式流量表流量调节开关松紧程度不易把控,精确度较低,氧气输出接口在氧流量高时氧气冲击下易脱落;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装置采用鲁尔接头,氧流表输出接口不易脱落,流量调节开关易拧动,精确调节氧流量,安装和拆卸方便、省时,配套的氧气管和雾化管不易折叠。一体式吸氧雾化装置的吸氧与雾化操作一键切换,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实施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可降低交叉使用引起的院内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证明在中低流量吸氧常规湿化吸氧情况下,一体式氧气雾化吸入与分组式氧气吸入和雾化方式比较,其临床安全性相当,但降噪效果明显;同时由于一键转化功能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但本研究样本量小,还需开展大样本研究来验证以便推广应用。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吴孟航完成研究设计与研究质量控制以及论文撰写审核;任秋平负责研究的实施和数据分析;黎慧协助数据收集与论文撰写;杨小玲、程柳和李宏羽负责研究实施和数据收集。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批文编号:2019年审(6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