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洪科, 刘学民, 曹振杰, 吕毅, 李宇. 腹腔镜胆肠磁吻合与手工吻合临床运用比较: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3, 30(10): 1188-1192. doi: 10.7507/1007-9424.202308059 复制
磁压榨吻合是一种依靠磁体间吸力压榨待吻合管道组织而使管道恢复连续性的一种吻合技术,可以实现消化道、血管连续性重建等治疗目的,它首先由日本学者Obora等[1]在1978年提出,运用钐钴磁环实现了动物体内血管端端吻合术。但是碍于磁性材料的发展,磁压榨吻合技术在被提出之后的数十年间的运用探索寥寥无几,直到钕铁硼高磁能积材料出现,该技术再次回到外科医生视野。2009年美国儿外科医生Harrison团队[2]正式将磁压榨吻合命名为磁吻合(magnamosis)。磁吻合的运用目前主要包括:消化道吻合[3-4]、消化道梗阻或闭塞的疏通[5-6]、血管吻合[7-8]等。笔者所在团队长期致力于外科技术创新研究,在传统胆肠磁吻合技术上研制出一种腹腔镜胆肠磁吻合器,它操作简便、安全性良好[9-10]。本研究对实施腹腔镜胆肠磁吻合与腹腔镜胆肠手工吻合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以探讨腹腔镜胆肠磁吻合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胆肠吻合术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腹腔镜胆肠磁吻合术16例(磁吻合组),腹腔镜胆肠手工吻合术21例(手工吻合组)。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至少进行1项或1项以上的上腹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或)增强CT检查,以评估胆管情况。术前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病情,行围术期心理准备及宣教,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文编号:XJTU1AF2015LSL-046)。
1.2 行胆肠磁吻合术患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 年龄>18岁;② 患者因病情需要经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施行胆汁转流术;③ 胆总管吻合口处直径8~20 mm;④ 患者能理解手术的操作流程及手术相关的可能风险与并发症,同意且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胆总管直径<8 mm;② 需要2个及2个以上的胆肠吻合口;③ 胆道急性炎症期、管壁水肿;④ 围术期可能需要进行MRI检查;⑤ 对使用的磁性装置已知组成材料有过敏史。
1.3 腹腔镜胆肠磁吻合操作方法
1.3.1 腹腔镜胆肠磁吻合器的构造
本研究涉及的腹腔镜胆肠磁吻合器由吻合头和手柄两部分组成(图1a),既可用于开腹手术也可用于腹腔镜手术。吻合头由远端呈蘑菇头状(母磁体)和近端环状(子磁体)的两部分组成,磁体材料为钕铁硼稀土(NdFeB,N45),吻合头外径9~20 mm。母磁体有中空的中心杆(直径4 mm),既可以在术中实现连接作用,也可以保持术后胆汁内引流。依据术前影像及术中实际测量胆道内径选择吻合头外径规格,通常待吻合胆道残端内径略大于吻合头外径。

1.3.2 腹腔镜胆肠吻合操作步骤
① 腹腔镜胆肠磁吻合使用上述磁吻合器完成,操作与既往研究[11-12]中描述类似。在完成胆道残端修整后,以4-0可吸收线行胆道残端荷包缝合,边距约1 mm。将蘑菇头部分(母磁体)置入胆道残端内,收紧荷包线关闭残端,中心杆保持外露状态。将携带近端磁环(子磁体)的手柄末端经空肠残端置入,拟吻合处肠侧壁穿出钉头。连接蘑菇头中心杆与手柄钉头,确认连接可靠后旋转手柄末端旋钮缩短子母磁体间距离。当确认蘑菇头与近端磁环吸合后,按压释放手柄即完成吻合头释放,至此胆肠磁吻合完成,手柄退出肠腔,完成磁吻合(图1b)。② 腹腔镜下胆肠手工吻合采用4-0可吸收缝线行前后壁全层连续缝合,针距、边距均约2~3 mm。
1.4 术后管理
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予以禁饮食、胃肠减压、抗感染、保肝利胆、抑酸、静脉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适时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相关检查。接受腹腔镜胆肠磁吻合术患者术后第1天及每间隔约1周查腹部X射线平片明确磁吻合头形态及位置,出院后则为每个月复查1次X射线平片,直至磁吻合头脱落经肠道排出。出院后所有患者均采用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以了解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随访截至2022年12月。
1.5 观测与评价指标
主要观测指标包括:胆肠吻合时间、术后磁体排出体外时间、术后第1周时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水平、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胆道相关并发症(胆漏、出血、胆管炎等)、远期胆肠吻合口狭窄、肿瘤复发、病死等。
胆肠吻合时间的定义:胆肠磁吻合时间定义为从开始荷包缝合至磁吻合头释放完毕;胆肠手工吻合操作时间定义为开始全层内翻缝合第1针至胆肠吻合完成最后一针并打结。磁体排出时间定义:术后第1天开始至腹部X射线平片提示体内无磁体残余或患者排便发现磁体所需时间(通常磁吻合头是体积较大的刚性结构,绝大多数患者在排便时能发现磁吻合头排出;磁体排出体外时患者与我科联系告知,X射线平片检查主要目的是在磁体未排出时明确它是否还在吻合口处以及外形是否存在异常)。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且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比较的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edian,M)和上下四分位数(P25,P75)描述且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比描述且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本研究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及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37例患者中31例(83.8%)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肝外胆管癌15例、胰头癌8例、十二指肠乳头癌5例、壶腹部癌2例及胆囊癌1例),6例(16.2%)为良性疾病(胆总管复杂结石3例、胆管炎性狭窄3例)。手术方式: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3例、Roux-en-Y胆肠吻合术11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2例、胆囊癌根治+胆肠吻合术1例。磁吻合组和手工吻合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原发疾病构成、术前TB水平及术前胆总管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手术相关结果及术后随访结果
2.2.1 手术相关结果
本研究中行腹腔镜胆肠磁吻合患者的磁吻合头外径9~12 mm、(10.50±0.97)mm,磁吻合头排出时间14~172 d、(49.69±37.58)d,磁吻合头排出率为100%(16/16),无磁吻合头滞留相关的肠梗阻或消化道穿孔发生。磁吻合组和手工吻合组患者的手术相关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胆肠吻合时间磁吻合组短于手工吻合组(t=11.96,P<0.01),2组术后第1周时的肝功能指标T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42.0,P=0.80)。术后住院时间磁吻合组长于手工吻合组(t=3.36,P<0.01)。2组术后围术期内均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但手工吻合组有1例胆漏发生,经保守治疗后痊愈。

2.2.2 术后随访结果
3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1042 d、(548.8±259.2)d。随访期间,磁吻合组和手工吻合组各有1例分别在术后第17和6个月出现肝功能异常、发热等临床表现,经腹部超声、增强CT、MRI等检查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考虑胆肠吻合口炎性狭窄,予抗炎+经皮经肝球囊扩张治愈;2组患者胆肠吻合口狭窄发生率(P=1.00)、肿瘤复发率(P=0.74)和病死率(P=1.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笔者中心在国际上最早开始利用磁吻合的方式来完成开腹或腹腔镜下胆肠吻合[11-16],取得了不错的前期临床效果。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吻合方式仍然是手工以缝线吻合,缺乏磁吻合与手工吻合的对比性研究。本研究回顾性总结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下胆肠磁吻合手术的经验,并与腹腔镜下胆肠手工吻合手术进行对比,可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本研究结果发现,腹腔镜胆肠磁吻合所需操作时间平均为11.31 min,短于腹腔镜胆肠手工吻合的24.81 min(P<0.01),体现了具有操作上的便捷性。腹腔镜胆肠吻合对缝合操作要求较高,有研究[17]显示,熟练掌握胆肠吻合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需要经过30例的学习曲线才能将胆肠吻合时间由56.8 min缩短至24.7 min。本研究团队前期使用传统磁装置可明显降低吻合难度、缩短吻合时间[13],而本研究中的磁吻合器是专为腹腔镜技术开发,省去了繁琐的外引流管操作,操作更加简便,更加适合于腹腔镜下使用,特别是对于缝合经验不足的年轻医生。
从本研究结果看,腹腔镜胆肠磁吻合安全性高,吻合口漏发生率极低(本组资料中未发生)。磁吻合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磁力对子母磁体间的组织进行压迫、封闭,使组织缺血、坏死,而周围组织逐步粘连愈合,最终形成吻合口[17]。合适的磁力大小是确保安全形成吻合口的先决条件,较大的磁力会导致吻合口过早再通但浆膜愈合不全而导致吻合口漏,对于胆肠吻合最佳磁力为0.2~0.3 MPa[18]。手工吻合吻合口的抗压能力随着组织愈合而增加,而磁吻合口的抗压能力保持持续稳定,确保愈合过程中无消化道瘘、出血等的发生[11-17]。值得注意的是,磁吻合过程中荷包缝合非常重要,荷包缝合打结后需将所有的胆管壁收拢于母磁体中心杆周围,通过子母磁体的耦合压迫关闭胆道和肠道开口来确保消化道的封闭性。笔者所在团队在早期使用腹腔镜胆肠磁吻合器时曾有1例胆漏发生[12],为荷包缝合不当所致,随着经验积累,未再有漏发生。本研究中手工吻合组有1例吻合口漏发生,而磁吻合组无吻合口漏发生;同时在术后早期观察中,2组患者在术后第1周时的肝功能T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磁吻合组即使在早期磁体未脱落的情况下,依靠磁吻合头内部的空心杆亦能提供有效的胆汁引流,从功能上亦显示磁吻合的安全性。在术后随访中,腹腔镜胆肠磁吻合组患者住院时间较手工吻合组增加,主要是由于该腹腔镜胆肠磁吻合器系原创运用,尚缺乏足够临床经验,出于对治疗安全的考量而主观延长了术后住院观察时间,而腹腔镜胆肠手工吻合技术已有大量经验积累,因此术后观察时间相对稳定,这可能是导致二者术后住院时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的重要原因。随着腹腔镜胆肠磁吻合器使用经验的积累,这种差异会逐步消除。
胆肠吻合口的长期通畅性是考量吻合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手工吻合的远期狭窄率为5%~11.9%[19-20]。动物实验[17-18]表明,磁吻合的吻合口黏膜及浆膜层连续,与传统手工吻合相比,磁压迫形成的吻合口更加光滑,通畅性与手工吻合相似。本研究中磁吻合组患者磁吻合头均完整排出体外的平均时间为49.69 d,磁体作为异物是否可能增加吻合口局部的炎性反应导致狭窄发生率升高,在动物实验[18, 21]中发现,磁吻合口形成后周围组织内炎性反应,如纤维母细胞及胶原蛋白沉淀均比手工吻合低,这与异物存在于腔内而非组织间有关(如缝线)。临床上,笔者所在团队前期41例开腹胆肠磁吻合经过中位547 d随访发现,狭窄发生率为4.9%[13],9例胆管狭窄通过磁技术再通后经过2~66个月随访无狭窄复发[5]。本研究中,磁吻合组和手工吻合组各有1例吻合口狭窄发生。从本组资料分析结果看,相较于传统方式,腹腔镜胆肠磁吻合并不增加远期吻合口狭窄发生几率。
总之,从本研究对比分析的结果得出,腹腔镜胆肠磁吻合是一种操作简便、省时、安全、吻合口无异物残留的新型吻合技术。相比于腹腔镜胆肠手工吻合,不仅同样安全,而且操作更简便、省时。但也需要注意,本研究也存在以下局限性:样本量较小,2组间并发症的差异等不能有效评估;随访时间较短,远期吻合口狭窄等仍需进一步考量;目前腹腔镜胆肠磁吻合器所涉及到的胆总管直径范围相对局限,其大范围推广还有待相关器械进一步改进;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更多安全性和有效性验证需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考证。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病例资料收集分析及手稿撰写由张洪科和曹振杰完成;本研究中的腹腔镜胆肠磁吻合器设计及制作由张洪科和吕毅完成;研究中的腹腔镜胆肠磁吻合术的具体实施由刘学民和李宇完成;吕毅和李宇对本文稿予以审校。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文编号:XJTU1AF2015LSL-046)。
磁压榨吻合是一种依靠磁体间吸力压榨待吻合管道组织而使管道恢复连续性的一种吻合技术,可以实现消化道、血管连续性重建等治疗目的,它首先由日本学者Obora等[1]在1978年提出,运用钐钴磁环实现了动物体内血管端端吻合术。但是碍于磁性材料的发展,磁压榨吻合技术在被提出之后的数十年间的运用探索寥寥无几,直到钕铁硼高磁能积材料出现,该技术再次回到外科医生视野。2009年美国儿外科医生Harrison团队[2]正式将磁压榨吻合命名为磁吻合(magnamosis)。磁吻合的运用目前主要包括:消化道吻合[3-4]、消化道梗阻或闭塞的疏通[5-6]、血管吻合[7-8]等。笔者所在团队长期致力于外科技术创新研究,在传统胆肠磁吻合技术上研制出一种腹腔镜胆肠磁吻合器,它操作简便、安全性良好[9-10]。本研究对实施腹腔镜胆肠磁吻合与腹腔镜胆肠手工吻合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以探讨腹腔镜胆肠磁吻合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胆肠吻合术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腹腔镜胆肠磁吻合术16例(磁吻合组),腹腔镜胆肠手工吻合术21例(手工吻合组)。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至少进行1项或1项以上的上腹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或)增强CT检查,以评估胆管情况。术前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病情,行围术期心理准备及宣教,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文编号:XJTU1AF2015LSL-046)。
1.2 行胆肠磁吻合术患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 年龄>18岁;② 患者因病情需要经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施行胆汁转流术;③ 胆总管吻合口处直径8~20 mm;④ 患者能理解手术的操作流程及手术相关的可能风险与并发症,同意且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胆总管直径<8 mm;② 需要2个及2个以上的胆肠吻合口;③ 胆道急性炎症期、管壁水肿;④ 围术期可能需要进行MRI检查;⑤ 对使用的磁性装置已知组成材料有过敏史。
1.3 腹腔镜胆肠磁吻合操作方法
1.3.1 腹腔镜胆肠磁吻合器的构造
本研究涉及的腹腔镜胆肠磁吻合器由吻合头和手柄两部分组成(图1a),既可用于开腹手术也可用于腹腔镜手术。吻合头由远端呈蘑菇头状(母磁体)和近端环状(子磁体)的两部分组成,磁体材料为钕铁硼稀土(NdFeB,N45),吻合头外径9~20 mm。母磁体有中空的中心杆(直径4 mm),既可以在术中实现连接作用,也可以保持术后胆汁内引流。依据术前影像及术中实际测量胆道内径选择吻合头外径规格,通常待吻合胆道残端内径略大于吻合头外径。

1.3.2 腹腔镜胆肠吻合操作步骤
① 腹腔镜胆肠磁吻合使用上述磁吻合器完成,操作与既往研究[11-12]中描述类似。在完成胆道残端修整后,以4-0可吸收线行胆道残端荷包缝合,边距约1 mm。将蘑菇头部分(母磁体)置入胆道残端内,收紧荷包线关闭残端,中心杆保持外露状态。将携带近端磁环(子磁体)的手柄末端经空肠残端置入,拟吻合处肠侧壁穿出钉头。连接蘑菇头中心杆与手柄钉头,确认连接可靠后旋转手柄末端旋钮缩短子母磁体间距离。当确认蘑菇头与近端磁环吸合后,按压释放手柄即完成吻合头释放,至此胆肠磁吻合完成,手柄退出肠腔,完成磁吻合(图1b)。② 腹腔镜下胆肠手工吻合采用4-0可吸收缝线行前后壁全层连续缝合,针距、边距均约2~3 mm。
1.4 术后管理
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予以禁饮食、胃肠减压、抗感染、保肝利胆、抑酸、静脉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适时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相关检查。接受腹腔镜胆肠磁吻合术患者术后第1天及每间隔约1周查腹部X射线平片明确磁吻合头形态及位置,出院后则为每个月复查1次X射线平片,直至磁吻合头脱落经肠道排出。出院后所有患者均采用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以了解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随访截至2022年12月。
1.5 观测与评价指标
主要观测指标包括:胆肠吻合时间、术后磁体排出体外时间、术后第1周时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水平、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胆道相关并发症(胆漏、出血、胆管炎等)、远期胆肠吻合口狭窄、肿瘤复发、病死等。
胆肠吻合时间的定义:胆肠磁吻合时间定义为从开始荷包缝合至磁吻合头释放完毕;胆肠手工吻合操作时间定义为开始全层内翻缝合第1针至胆肠吻合完成最后一针并打结。磁体排出时间定义:术后第1天开始至腹部X射线平片提示体内无磁体残余或患者排便发现磁体所需时间(通常磁吻合头是体积较大的刚性结构,绝大多数患者在排便时能发现磁吻合头排出;磁体排出体外时患者与我科联系告知,X射线平片检查主要目的是在磁体未排出时明确它是否还在吻合口处以及外形是否存在异常)。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且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比较的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edian,M)和上下四分位数(P25,P75)描述且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比描述且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本研究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及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37例患者中31例(83.8%)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肝外胆管癌15例、胰头癌8例、十二指肠乳头癌5例、壶腹部癌2例及胆囊癌1例),6例(16.2%)为良性疾病(胆总管复杂结石3例、胆管炎性狭窄3例)。手术方式: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3例、Roux-en-Y胆肠吻合术11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2例、胆囊癌根治+胆肠吻合术1例。磁吻合组和手工吻合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原发疾病构成、术前TB水平及术前胆总管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手术相关结果及术后随访结果
2.2.1 手术相关结果
本研究中行腹腔镜胆肠磁吻合患者的磁吻合头外径9~12 mm、(10.50±0.97)mm,磁吻合头排出时间14~172 d、(49.69±37.58)d,磁吻合头排出率为100%(16/16),无磁吻合头滞留相关的肠梗阻或消化道穿孔发生。磁吻合组和手工吻合组患者的手术相关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胆肠吻合时间磁吻合组短于手工吻合组(t=11.96,P<0.01),2组术后第1周时的肝功能指标T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42.0,P=0.80)。术后住院时间磁吻合组长于手工吻合组(t=3.36,P<0.01)。2组术后围术期内均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但手工吻合组有1例胆漏发生,经保守治疗后痊愈。

2.2.2 术后随访结果
3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1042 d、(548.8±259.2)d。随访期间,磁吻合组和手工吻合组各有1例分别在术后第17和6个月出现肝功能异常、发热等临床表现,经腹部超声、增强CT、MRI等检查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考虑胆肠吻合口炎性狭窄,予抗炎+经皮经肝球囊扩张治愈;2组患者胆肠吻合口狭窄发生率(P=1.00)、肿瘤复发率(P=0.74)和病死率(P=1.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笔者中心在国际上最早开始利用磁吻合的方式来完成开腹或腹腔镜下胆肠吻合[11-16],取得了不错的前期临床效果。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吻合方式仍然是手工以缝线吻合,缺乏磁吻合与手工吻合的对比性研究。本研究回顾性总结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下胆肠磁吻合手术的经验,并与腹腔镜下胆肠手工吻合手术进行对比,可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本研究结果发现,腹腔镜胆肠磁吻合所需操作时间平均为11.31 min,短于腹腔镜胆肠手工吻合的24.81 min(P<0.01),体现了具有操作上的便捷性。腹腔镜胆肠吻合对缝合操作要求较高,有研究[17]显示,熟练掌握胆肠吻合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需要经过30例的学习曲线才能将胆肠吻合时间由56.8 min缩短至24.7 min。本研究团队前期使用传统磁装置可明显降低吻合难度、缩短吻合时间[13],而本研究中的磁吻合器是专为腹腔镜技术开发,省去了繁琐的外引流管操作,操作更加简便,更加适合于腹腔镜下使用,特别是对于缝合经验不足的年轻医生。
从本研究结果看,腹腔镜胆肠磁吻合安全性高,吻合口漏发生率极低(本组资料中未发生)。磁吻合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磁力对子母磁体间的组织进行压迫、封闭,使组织缺血、坏死,而周围组织逐步粘连愈合,最终形成吻合口[17]。合适的磁力大小是确保安全形成吻合口的先决条件,较大的磁力会导致吻合口过早再通但浆膜愈合不全而导致吻合口漏,对于胆肠吻合最佳磁力为0.2~0.3 MPa[18]。手工吻合吻合口的抗压能力随着组织愈合而增加,而磁吻合口的抗压能力保持持续稳定,确保愈合过程中无消化道瘘、出血等的发生[11-17]。值得注意的是,磁吻合过程中荷包缝合非常重要,荷包缝合打结后需将所有的胆管壁收拢于母磁体中心杆周围,通过子母磁体的耦合压迫关闭胆道和肠道开口来确保消化道的封闭性。笔者所在团队在早期使用腹腔镜胆肠磁吻合器时曾有1例胆漏发生[12],为荷包缝合不当所致,随着经验积累,未再有漏发生。本研究中手工吻合组有1例吻合口漏发生,而磁吻合组无吻合口漏发生;同时在术后早期观察中,2组患者在术后第1周时的肝功能T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磁吻合组即使在早期磁体未脱落的情况下,依靠磁吻合头内部的空心杆亦能提供有效的胆汁引流,从功能上亦显示磁吻合的安全性。在术后随访中,腹腔镜胆肠磁吻合组患者住院时间较手工吻合组增加,主要是由于该腹腔镜胆肠磁吻合器系原创运用,尚缺乏足够临床经验,出于对治疗安全的考量而主观延长了术后住院观察时间,而腹腔镜胆肠手工吻合技术已有大量经验积累,因此术后观察时间相对稳定,这可能是导致二者术后住院时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的重要原因。随着腹腔镜胆肠磁吻合器使用经验的积累,这种差异会逐步消除。
胆肠吻合口的长期通畅性是考量吻合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手工吻合的远期狭窄率为5%~11.9%[19-20]。动物实验[17-18]表明,磁吻合的吻合口黏膜及浆膜层连续,与传统手工吻合相比,磁压迫形成的吻合口更加光滑,通畅性与手工吻合相似。本研究中磁吻合组患者磁吻合头均完整排出体外的平均时间为49.69 d,磁体作为异物是否可能增加吻合口局部的炎性反应导致狭窄发生率升高,在动物实验[18, 21]中发现,磁吻合口形成后周围组织内炎性反应,如纤维母细胞及胶原蛋白沉淀均比手工吻合低,这与异物存在于腔内而非组织间有关(如缝线)。临床上,笔者所在团队前期41例开腹胆肠磁吻合经过中位547 d随访发现,狭窄发生率为4.9%[13],9例胆管狭窄通过磁技术再通后经过2~66个月随访无狭窄复发[5]。本研究中,磁吻合组和手工吻合组各有1例吻合口狭窄发生。从本组资料分析结果看,相较于传统方式,腹腔镜胆肠磁吻合并不增加远期吻合口狭窄发生几率。
总之,从本研究对比分析的结果得出,腹腔镜胆肠磁吻合是一种操作简便、省时、安全、吻合口无异物残留的新型吻合技术。相比于腹腔镜胆肠手工吻合,不仅同样安全,而且操作更简便、省时。但也需要注意,本研究也存在以下局限性:样本量较小,2组间并发症的差异等不能有效评估;随访时间较短,远期吻合口狭窄等仍需进一步考量;目前腹腔镜胆肠磁吻合器所涉及到的胆总管直径范围相对局限,其大范围推广还有待相关器械进一步改进;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更多安全性和有效性验证需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考证。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病例资料收集分析及手稿撰写由张洪科和曹振杰完成;本研究中的腹腔镜胆肠磁吻合器设计及制作由张洪科和吕毅完成;研究中的腹腔镜胆肠磁吻合术的具体实施由刘学民和李宇完成;吕毅和李宇对本文稿予以审校。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文编号:XJTU1AF2015LSL-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