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任项项, 张萌, 谢天皓, 刘立涛, 靳小石. 三维可视化重建辅助治疗腹膜后脂肪肉瘤1例报道.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3, 30(12): 1493-1494. doi: 10.7507/1007-9424.202309018 复制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64岁,主因间断性腹部不适5个月收治入院。查体:腹部稍膨隆,左上腹有轻度触痛,无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明显包块,余腹部未触及明显异常。腹部增强CT(图1a和1b)检查显示:脾脏外侧一肿块,恶性可能,不除外脾脏来源。腹部MRI(图1c)检查提示:① 脾脏后方占位,考虑脂肪肉瘤的可能;② 腹腔积液(血)。临床诊断为腹膜后脂肪肉瘤。为保证手术能顺利切除肿瘤,故术前行三维重建(图1d~1g),其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脾脏背侧,与脾脏关系密切,可见有3条血管自脾脏进入肿瘤,肿瘤与周围肾脏、肾动脉、胰腺及肠管的界限清楚,肿瘤周围可见大量液体。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脾脏左后方有一约12 cm×6.0 cm×5 cm大小的肿块,包膜完整,质韧,形态不规则(图1h和1i),肿块紧邻脾脏,与脾脏形成致密粘连,肿块部分血供来源于脾脏,肿块向上达肝左叶下缘,向下达左肾上级水平。拟切除肿块,分离肿块与脾脏的粘连,但分离困难且出血较多,故行肿块联合脾脏切除术,手术完整切除肿块及脾脏,无手术并发症,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后定期复查。术后病理报告:恶性肿瘤,考虑去分化脂肪肉瘤。免疫组化结果: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 细胞内鼠双微体2(+)、 Ki-67 (10%+)、CD34(血管+)、 ETS相关基因(血管+)、肌酸激酶(–)、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CD68(部分+)、 钙网膜蛋白(–)、 p16(部分+)。到投稿时患者已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a、b:增强CT轴位(a)和冠状位(b)见肿瘤位于脾脏后方,形态不规整,增强期可见不规整强化,可见内部局部有稍高密度影(白箭);c:MRI检查见脾脏左后方有一巨大不规则长T1和长T2混杂信号团块影(白箭),其内信号不均,可见多发囊变,DWI显示其内部分实性部分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部分与脾脏分界不清;d~g:示三维成像显示的肿瘤位置(黑箭),见肿瘤位于脾脏后方,与脾脏关系密切,可见肿瘤周边有3条血供,肿瘤上方存在腹水(d),去除腹水显示肿瘤位置(e),自下向上观看肿瘤位置及毗邻关系(f),背侧观肿瘤位置及毗邻关系(g);h:术中所见的肿瘤;i:切除的肿瘤标本,形状不规则,包膜完整
2 讨论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起源于腹膜后脂肪组织,多发生于肾周脂肪及肠系膜处,在所有肿瘤中占0.07%~0.2%,发病年龄多在40~60 岁之间[1];腹膜后脂肪肉瘤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外科手术,手术完整切除肿瘤至关重要,至少应达到肉眼无肿瘤残留[2];该病术后复发率较高,多由于初次手术无法完整切除所致[3]。因肿瘤多位于腹膜后,多为无痛性肿块,早期发现较困难,多在体检时发现[4]。若出现了临床症状,肿瘤多已发展较大,直径多大于20 cm。肿瘤对周围组织、血管及相邻脏器造成一定挤压,导致腹膜后正常解剖关系被破坏,给术中辨识解剖位置、保护重要血管及脏器带来困难。因此,术前明确腹膜后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至关重要。腹部CT检查能够为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了解位置关系提供良好的指导[4],但CT影像是二维图像,无法全面立体地提供肿瘤的位置及毗邻关系。基于CT影像基础的三维可视化重建技术,能将二维图像转化为三维立体模型,通过不同颜色显示不同脏器组织,通过软件对图像进行任意的缩放、旋转、增减组合等方式,可将肿瘤的位置、血供以及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关系清晰地展现,有助于患者的术前准备并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降低手术风险[5-9]。本例患者经三维重建后明确了肿瘤位置、与脾脏的关系以及肿瘤的血供来源,肿瘤与脾脏关系密切,且肿瘤的血供有3支来源于脾脏,故行肿瘤切除联合脾脏切除,避免了术中多次探查,减少了不必要的出血,降低了手术风险,使手术得以顺利完成,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患者已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任项项收集资料、查阅文献、撰写及修改文章;张萌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谢天皓和刘立涛实施手术、文章设计;靳小石审阅及修改文章。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批。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64岁,主因间断性腹部不适5个月收治入院。查体:腹部稍膨隆,左上腹有轻度触痛,无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明显包块,余腹部未触及明显异常。腹部增强CT(图1a和1b)检查显示:脾脏外侧一肿块,恶性可能,不除外脾脏来源。腹部MRI(图1c)检查提示:① 脾脏后方占位,考虑脂肪肉瘤的可能;② 腹腔积液(血)。临床诊断为腹膜后脂肪肉瘤。为保证手术能顺利切除肿瘤,故术前行三维重建(图1d~1g),其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脾脏背侧,与脾脏关系密切,可见有3条血管自脾脏进入肿瘤,肿瘤与周围肾脏、肾动脉、胰腺及肠管的界限清楚,肿瘤周围可见大量液体。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脾脏左后方有一约12 cm×6.0 cm×5 cm大小的肿块,包膜完整,质韧,形态不规则(图1h和1i),肿块紧邻脾脏,与脾脏形成致密粘连,肿块部分血供来源于脾脏,肿块向上达肝左叶下缘,向下达左肾上级水平。拟切除肿块,分离肿块与脾脏的粘连,但分离困难且出血较多,故行肿块联合脾脏切除术,手术完整切除肿块及脾脏,无手术并发症,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后定期复查。术后病理报告:恶性肿瘤,考虑去分化脂肪肉瘤。免疫组化结果: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 细胞内鼠双微体2(+)、 Ki-67 (10%+)、CD34(血管+)、 ETS相关基因(血管+)、肌酸激酶(–)、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CD68(部分+)、 钙网膜蛋白(–)、 p16(部分+)。到投稿时患者已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a、b:增强CT轴位(a)和冠状位(b)见肿瘤位于脾脏后方,形态不规整,增强期可见不规整强化,可见内部局部有稍高密度影(白箭);c:MRI检查见脾脏左后方有一巨大不规则长T1和长T2混杂信号团块影(白箭),其内信号不均,可见多发囊变,DWI显示其内部分实性部分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部分与脾脏分界不清;d~g:示三维成像显示的肿瘤位置(黑箭),见肿瘤位于脾脏后方,与脾脏关系密切,可见肿瘤周边有3条血供,肿瘤上方存在腹水(d),去除腹水显示肿瘤位置(e),自下向上观看肿瘤位置及毗邻关系(f),背侧观肿瘤位置及毗邻关系(g);h:术中所见的肿瘤;i:切除的肿瘤标本,形状不规则,包膜完整
2 讨论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起源于腹膜后脂肪组织,多发生于肾周脂肪及肠系膜处,在所有肿瘤中占0.07%~0.2%,发病年龄多在40~60 岁之间[1];腹膜后脂肪肉瘤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外科手术,手术完整切除肿瘤至关重要,至少应达到肉眼无肿瘤残留[2];该病术后复发率较高,多由于初次手术无法完整切除所致[3]。因肿瘤多位于腹膜后,多为无痛性肿块,早期发现较困难,多在体检时发现[4]。若出现了临床症状,肿瘤多已发展较大,直径多大于20 cm。肿瘤对周围组织、血管及相邻脏器造成一定挤压,导致腹膜后正常解剖关系被破坏,给术中辨识解剖位置、保护重要血管及脏器带来困难。因此,术前明确腹膜后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至关重要。腹部CT检查能够为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了解位置关系提供良好的指导[4],但CT影像是二维图像,无法全面立体地提供肿瘤的位置及毗邻关系。基于CT影像基础的三维可视化重建技术,能将二维图像转化为三维立体模型,通过不同颜色显示不同脏器组织,通过软件对图像进行任意的缩放、旋转、增减组合等方式,可将肿瘤的位置、血供以及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关系清晰地展现,有助于患者的术前准备并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降低手术风险[5-9]。本例患者经三维重建后明确了肿瘤位置、与脾脏的关系以及肿瘤的血供来源,肿瘤与脾脏关系密切,且肿瘤的血供有3支来源于脾脏,故行肿瘤切除联合脾脏切除,避免了术中多次探查,减少了不必要的出血,降低了手术风险,使手术得以顺利完成,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患者已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任项项收集资料、查阅文献、撰写及修改文章;张萌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谢天皓和刘立涛实施手术、文章设计;靳小石审阅及修改文章。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