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嵇光年, 朱传荣, 王绍闯, 周玲玲, 吴金声. 减重手术后身体成分变化及有效体重减轻的预测因素分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4, 31(4): 414-420. doi: 10.7507/1007-9424.202311042 复制
在世界范围内肥胖已成为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2]显示,中国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比例超过50%。肥胖往往与健康问题相关,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和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和病死率增加[3]。目前治疗重度肥胖最有效的方法是减重手术,其中最常采用的是胃袖状切除术(sleeve gastrectomy,SG)和Roux-en-Y胃旁路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4],均可实现持续的体重减轻,肥胖相关并发症也能得到相应改善[5-6]。体重减轻是减重手术的主要目标,然而并不是每例患者都能获得预期的体重减轻。因此,若能在术前预测减重手术的成功对于患者选择及围术期管理均很重要,可以达到更好预期。减重手术后的体重减轻指标如脂体重和去脂体重,它们在减重手术后的前3个月变化最为明显[7-8]。其中,去脂体重是一种重要的活性代谢组织,包括肌肉、骨骼、其他非脂肪组织等身体成分,若这些组织损失可能导致基础代谢率降低和体重反弹[9-10]。因此,对减重手术后身体成分变化的监测有一定意义。另外,有多项研究[11-13]报道,身体成分指标骨骼肌质量、去脂体重百分比等与体重下降有关,甚至有一定的预测体重下降的价值。目前关于减重手术后体重减轻的身体成分预测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RYGB后的高加索人群。基于此,本研究中旨在评估中国肥胖患者SG术后短期体重减轻的身体成分预测因素,尤其是肢体成分。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本研究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简称“我院”)接受SG手术治疗的肥胖患者。纳入标准:① 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0 kg/m2;② 年龄18~65岁;③ 首次行SG手术。排除标准:① 接受其他减重手术或其他复杂腹部手术的患者;② 有严重合并症,如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中风、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胃肠道疾病;③ 酒精或药物依赖;④ 不稳定的精神疾病;⑤ 依从性差,未配合术后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同时获得每例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
1.2 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生团队进行,按照标准程序[14]操作。手术采用4孔法,主要步骤如下:将胃大弯与胃底完全游离,置入36 Fr胃内支撑管,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在距幽门2~4 cm处向上切割,直至距离His角1.5 cm处,完全切除胃底和胃大弯,最终形成一约60~80 mL的管状胃,退出胃内支撑管,胃切缘行连续加固缝合。
1.3 数据收集
在术前1 d(简称“术前”)及术后第1、3、6、12个月时收集每例患者的人体体格测量学指标、实验室检查及身体成分数据并记录在数据库中。① 人体体格测量学指标包括: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总体重减少百分比(percentage total weight loss,%TWL)和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percentage excess weight loss,%EWL)。② 代谢指标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尿酸。③ 身体成分指标包括:总水分、蛋白质、矿物质、(全身、躯干及四肢)脂体重、脂体重百分比、(全身、躯干及四肢)去脂体重和去脂体重百分比、骨骼肌质量、内脏脂肪面积、肥胖度及基础代谢率。其中身体成分指标检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InBody 720,拜斯倍斯有限公司,首尔,韩国), 要求患者遵守以下标准化条件[15]:晨起空腹,测量前12 h不运动,24 h不饮酒,保持水分平衡和安静状态,穿轻薄衣服,光脚站在仪器上,双手握住电极进行测量各身体成分指标;%TWL及%EWL计算方法分别是“%TWL =(基线体重–术后体重)/初始体重×100%”和“%EWL =(基线体重–术后体重)/(基线体重–理想体重)×100%”。BMI=25 kg/m2为理想体重,%EWL≥50%为有效减重。脂体重百分比=脂体重/体重×100%,去脂体重百分比=去脂体重/体重×100%,肥胖度=体重/标准体重×100%,其标准体重=身高(m)2×标准BMI(男22 kg/m2,女21 kg/m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用均值±标准差(x±s)描述并用配对t检验,分类变量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并使用卡方(χ2)检验、Fisher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或临床专业角度认为有意义的指标纳入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研究条件的肥胖患者170例,女131例、男39例;年龄18~56岁、(31.2±7.3)岁;术前体重74.3~194.0 kg、(109.0±23.5 )kg;BMI 30.2~59.4 kg/m2、(39.3±6.8)kg/m2。由于部分患者未能参加所有时间点的随访,因而存在一定的随访缺失。术后第1个月时随访157例(92.4%),第3个月时随访145例(85.3%),第6个月时随访126例(74.1%),第12个月时随访107例(62.9%)。
2.1 肥胖患者SG术后人体体格测量学指标及代谢指标变化情况
肥胖患者SG术后人体体格测量学指标及代谢指标变化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① 术后各时间点时的人体体格测量学指标,如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均较基线(术前)值明显降低(P<0.05)且呈持续降低趋势(P<0.05),同时%TWL和%EWL指标呈持续升高趋势(P<0.05);② 术后各个时间点时的脂质代谢指标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尿酸,除了第6和12个月时的总胆固醇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第1个月时尿酸较术前呈现一过性升高(P<0.05)之外,其他指标在术后各时间点均较基线(术前)值明显降低(P<0.05)且呈降低趋势。

2.2 SG术后肥胖患者身体成分变化情况
肥胖患者SG术后身体成分变化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术后各时间点时 [除了术后第3、6、12个月时左和右下肢去脂体重百分比(P>0.05)外]的所有身体成分参数均较基线(术前)值明显降低(P<0.05)且部分身体成分指标如(左和右上肢、左和右下肢及躯干)脂体重、脂体重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和肥胖度在术后1年内呈持续下降趋势(P<0.05),而总水分、矿物质、总体去脂体重、(右上肢、左上肢、躯干)去脂体重百分比和基础代谢率在术后各时间点变化不明显且保持稳定(P>0.05)。蛋白质、(左上肢和左下肢)去脂体重、(左下肢)去脂体重百分比术后第3个月较术后第1个月明显下降(P<0.05)以后趋于稳定(P>0.05)。然而,由于脂体重和去脂体重的减少程度不同,双下肢去脂体重百分比在第1个月时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第3个月时较术前第1个月上升(P<0.05),随后又保持稳定(P>0.05)。

2.3 影响有效减重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研究随访结果发现,至术后第3个月时有93例患者达到有效减重标准(平均%EWL≥50%),52例患者尚未达有效减重标准。分析了达有效减重和未达有效减重患者在各因素方面比较的差异,结果发现,二者在术前体重、BMI、腰围、臀围、总水分、蛋白质、(总体、右上肢、右下肢、左上肢、左下肢、躯干)脂体重、总体脂体重百分比、(总体和右上肢、右下肢、左上肢、左下肢、躯干)去脂体重、骨骼肌质量、内脏脂肪面积、肥胖度及基础代谢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右下肢的脂体重越小,达到有效减重的概率更高 [回归系数为–0.794,标准误为0.225,Wald χ2值为12.424,OR(95%CI)=0.452(0.290,0.703),P<0.001],绘制右下肢脂体重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图1),其曲线下面积(95%CI)为0.782(0.672,0.893),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679和0.792,最佳截断值为7.35 kg。


3 讨论
随着减重手术的发展,SG已成为最常用的手术方式[16]。与RYGB相比,SG不仅具有良好的减重效果,能缓解代谢相关疾病,而且并发症相对较少,病死率较低[17]。本研究结果发现,人体体格测量参数和脂质代谢指标在SG术后均得到改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术后总体呈下降趋势,与身体成分变化趋势比较一致。有研究者[18]指出,体脂、体内水分、肌肉量、蛋白质水平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研究中发现,与基线(术前)值相比,SG术后第1个月时的尿酸水平呈现一过性升高。有文献[19]也报道,SG术后第1个月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生率分别为18.8%和7.1%,在本身无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中术后第1个月时分别有6.8%和5.1%出现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蛋白质饮食中嘌呤含量高、饮水量少及代谢物排泄减少所致。
减轻体质量是减重手术最重要的目标及结果之一,在术后早期即可观察到减重效果。在Barzin等[20]的研究中发现,去脂体重和脂体重的损失大多发生在术后前3个月。本研究中也发现,在SG术后第3个月时%EWL均值为58.9%,即达到了有效减重的标准,达到有效减重标准患者超过60%(达64%),而蛋白质、去脂体重、骨骼肌质量等指标仅在术后的前3个月下降明显(P<0.05),此后保持稳定;其他脂肪相关指标如脂体重、脂体重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肥胖度等在术后12个月内均呈持续下降趋势(P<0.05)。同样,Maïmoun等[21]报道,体重减轻是由于早期去脂体重和脂体重的等效减少,而长期的脂体重损失是减重的主要原因;此外,有研究者[12, 22-23]指出,去脂体重在术后第1个月时的损失量相当于随后11个月内损失的总量,提示早期干预措施对减少去脂体重的损失至关重要。去脂体重的减少可能是由于饮食限制和蛋白质摄入不足,从而导致代谢不良,这在术后的3~6个月是不可避免的。去脂体重对于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维持基础代谢率、肌肉力量以及身体的功能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减重手术后的前3个月要多注意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营养补充以及身体活动,以限制去脂体重的损失[24]。根据指南[4],患者每日应摄入足够蛋白量(60~80 g/d),而且针对性地补充蛋白质(最多1.5 g/kg理想体质量)。本研究中患者可能存在蛋白质补充不足、缺乏锻炼等情况,个体差异也应被考虑其中。
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右下肢的脂体重是有效体重减轻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最佳截断值为7.35 kg。早期减重效果与基线时右下肢的脂体重密切相关,术前脂体重越低,早期减重效果越好;左下肢脂体重影响早期减重效果不明显,可能与双下肢肢体成分的细微差异有关。有研究[25]结果显示,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在四肢的身体成分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且2组内均观察到形体不对称,即左右腿在肢体成分上存在不对称。此外,Bahadori等[11]报道基线骨骼肌质量、颈围以及RYGB术后第1个月多余BMI的减少可以预测手术后6个月时的%EWL;Gerken等[26]发现,术前握力可预测术后身体成分,而术前相位角可预测减重手术后的体重减轻情况。然而本研究团队是第1次发现局部身体成分对减重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总之,从本研究结果提示,减重手术能显著改善肥胖患者体格测量学指标、脂质代谢指标,并在短期内达到有效的体重减轻。减重术后,从全身到四肢和躯干的身体成份发生了变化,且发现右下肢脂体重与术后短期有效体重减轻密切相关。但是对本研究中结论需客观看待,本研究有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样本来源于单中心且样本量相对较小;其次,体质量减轻的预测指标来源于短期疗效,而且随访不完全,对长期疗效的预测存在一定局限性。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嵇光年负责设计文章,实施研究,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文章撰写及修改;朱传荣负责文献查询,构建框架,参与手术及患者管理;王绍闯参与手术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审阅;周玲玲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随访资料;吴金声设计文章,手术指导并实施,对文章给予指导性意见并对最终文稿进行审阅。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批文编号:JS-2022-002-01)。
在世界范围内肥胖已成为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2]显示,中国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比例超过50%。肥胖往往与健康问题相关,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和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和病死率增加[3]。目前治疗重度肥胖最有效的方法是减重手术,其中最常采用的是胃袖状切除术(sleeve gastrectomy,SG)和Roux-en-Y胃旁路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4],均可实现持续的体重减轻,肥胖相关并发症也能得到相应改善[5-6]。体重减轻是减重手术的主要目标,然而并不是每例患者都能获得预期的体重减轻。因此,若能在术前预测减重手术的成功对于患者选择及围术期管理均很重要,可以达到更好预期。减重手术后的体重减轻指标如脂体重和去脂体重,它们在减重手术后的前3个月变化最为明显[7-8]。其中,去脂体重是一种重要的活性代谢组织,包括肌肉、骨骼、其他非脂肪组织等身体成分,若这些组织损失可能导致基础代谢率降低和体重反弹[9-10]。因此,对减重手术后身体成分变化的监测有一定意义。另外,有多项研究[11-13]报道,身体成分指标骨骼肌质量、去脂体重百分比等与体重下降有关,甚至有一定的预测体重下降的价值。目前关于减重手术后体重减轻的身体成分预测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RYGB后的高加索人群。基于此,本研究中旨在评估中国肥胖患者SG术后短期体重减轻的身体成分预测因素,尤其是肢体成分。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本研究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简称“我院”)接受SG手术治疗的肥胖患者。纳入标准:① 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0 kg/m2;② 年龄18~65岁;③ 首次行SG手术。排除标准:① 接受其他减重手术或其他复杂腹部手术的患者;② 有严重合并症,如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中风、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胃肠道疾病;③ 酒精或药物依赖;④ 不稳定的精神疾病;⑤ 依从性差,未配合术后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同时获得每例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
1.2 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生团队进行,按照标准程序[14]操作。手术采用4孔法,主要步骤如下:将胃大弯与胃底完全游离,置入36 Fr胃内支撑管,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在距幽门2~4 cm处向上切割,直至距离His角1.5 cm处,完全切除胃底和胃大弯,最终形成一约60~80 mL的管状胃,退出胃内支撑管,胃切缘行连续加固缝合。
1.3 数据收集
在术前1 d(简称“术前”)及术后第1、3、6、12个月时收集每例患者的人体体格测量学指标、实验室检查及身体成分数据并记录在数据库中。① 人体体格测量学指标包括: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总体重减少百分比(percentage total weight loss,%TWL)和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percentage excess weight loss,%EWL)。② 代谢指标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尿酸。③ 身体成分指标包括:总水分、蛋白质、矿物质、(全身、躯干及四肢)脂体重、脂体重百分比、(全身、躯干及四肢)去脂体重和去脂体重百分比、骨骼肌质量、内脏脂肪面积、肥胖度及基础代谢率。其中身体成分指标检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InBody 720,拜斯倍斯有限公司,首尔,韩国), 要求患者遵守以下标准化条件[15]:晨起空腹,测量前12 h不运动,24 h不饮酒,保持水分平衡和安静状态,穿轻薄衣服,光脚站在仪器上,双手握住电极进行测量各身体成分指标;%TWL及%EWL计算方法分别是“%TWL =(基线体重–术后体重)/初始体重×100%”和“%EWL =(基线体重–术后体重)/(基线体重–理想体重)×100%”。BMI=25 kg/m2为理想体重,%EWL≥50%为有效减重。脂体重百分比=脂体重/体重×100%,去脂体重百分比=去脂体重/体重×100%,肥胖度=体重/标准体重×100%,其标准体重=身高(m)2×标准BMI(男22 kg/m2,女21 kg/m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用均值±标准差(x±s)描述并用配对t检验,分类变量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并使用卡方(χ2)检验、Fisher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或临床专业角度认为有意义的指标纳入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研究条件的肥胖患者170例,女131例、男39例;年龄18~56岁、(31.2±7.3)岁;术前体重74.3~194.0 kg、(109.0±23.5 )kg;BMI 30.2~59.4 kg/m2、(39.3±6.8)kg/m2。由于部分患者未能参加所有时间点的随访,因而存在一定的随访缺失。术后第1个月时随访157例(92.4%),第3个月时随访145例(85.3%),第6个月时随访126例(74.1%),第12个月时随访107例(62.9%)。
2.1 肥胖患者SG术后人体体格测量学指标及代谢指标变化情况
肥胖患者SG术后人体体格测量学指标及代谢指标变化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① 术后各时间点时的人体体格测量学指标,如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均较基线(术前)值明显降低(P<0.05)且呈持续降低趋势(P<0.05),同时%TWL和%EWL指标呈持续升高趋势(P<0.05);② 术后各个时间点时的脂质代谢指标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尿酸,除了第6和12个月时的总胆固醇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第1个月时尿酸较术前呈现一过性升高(P<0.05)之外,其他指标在术后各时间点均较基线(术前)值明显降低(P<0.05)且呈降低趋势。

2.2 SG术后肥胖患者身体成分变化情况
肥胖患者SG术后身体成分变化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术后各时间点时 [除了术后第3、6、12个月时左和右下肢去脂体重百分比(P>0.05)外]的所有身体成分参数均较基线(术前)值明显降低(P<0.05)且部分身体成分指标如(左和右上肢、左和右下肢及躯干)脂体重、脂体重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和肥胖度在术后1年内呈持续下降趋势(P<0.05),而总水分、矿物质、总体去脂体重、(右上肢、左上肢、躯干)去脂体重百分比和基础代谢率在术后各时间点变化不明显且保持稳定(P>0.05)。蛋白质、(左上肢和左下肢)去脂体重、(左下肢)去脂体重百分比术后第3个月较术后第1个月明显下降(P<0.05)以后趋于稳定(P>0.05)。然而,由于脂体重和去脂体重的减少程度不同,双下肢去脂体重百分比在第1个月时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第3个月时较术前第1个月上升(P<0.05),随后又保持稳定(P>0.05)。

2.3 影响有效减重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研究随访结果发现,至术后第3个月时有93例患者达到有效减重标准(平均%EWL≥50%),52例患者尚未达有效减重标准。分析了达有效减重和未达有效减重患者在各因素方面比较的差异,结果发现,二者在术前体重、BMI、腰围、臀围、总水分、蛋白质、(总体、右上肢、右下肢、左上肢、左下肢、躯干)脂体重、总体脂体重百分比、(总体和右上肢、右下肢、左上肢、左下肢、躯干)去脂体重、骨骼肌质量、内脏脂肪面积、肥胖度及基础代谢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右下肢的脂体重越小,达到有效减重的概率更高 [回归系数为–0.794,标准误为0.225,Wald χ2值为12.424,OR(95%CI)=0.452(0.290,0.703),P<0.001],绘制右下肢脂体重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图1),其曲线下面积(95%CI)为0.782(0.672,0.893),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679和0.792,最佳截断值为7.35 kg。


3 讨论
随着减重手术的发展,SG已成为最常用的手术方式[16]。与RYGB相比,SG不仅具有良好的减重效果,能缓解代谢相关疾病,而且并发症相对较少,病死率较低[17]。本研究结果发现,人体体格测量参数和脂质代谢指标在SG术后均得到改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术后总体呈下降趋势,与身体成分变化趋势比较一致。有研究者[18]指出,体脂、体内水分、肌肉量、蛋白质水平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研究中发现,与基线(术前)值相比,SG术后第1个月时的尿酸水平呈现一过性升高。有文献[19]也报道,SG术后第1个月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生率分别为18.8%和7.1%,在本身无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中术后第1个月时分别有6.8%和5.1%出现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蛋白质饮食中嘌呤含量高、饮水量少及代谢物排泄减少所致。
减轻体质量是减重手术最重要的目标及结果之一,在术后早期即可观察到减重效果。在Barzin等[20]的研究中发现,去脂体重和脂体重的损失大多发生在术后前3个月。本研究中也发现,在SG术后第3个月时%EWL均值为58.9%,即达到了有效减重的标准,达到有效减重标准患者超过60%(达64%),而蛋白质、去脂体重、骨骼肌质量等指标仅在术后的前3个月下降明显(P<0.05),此后保持稳定;其他脂肪相关指标如脂体重、脂体重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肥胖度等在术后12个月内均呈持续下降趋势(P<0.05)。同样,Maïmoun等[21]报道,体重减轻是由于早期去脂体重和脂体重的等效减少,而长期的脂体重损失是减重的主要原因;此外,有研究者[12, 22-23]指出,去脂体重在术后第1个月时的损失量相当于随后11个月内损失的总量,提示早期干预措施对减少去脂体重的损失至关重要。去脂体重的减少可能是由于饮食限制和蛋白质摄入不足,从而导致代谢不良,这在术后的3~6个月是不可避免的。去脂体重对于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维持基础代谢率、肌肉力量以及身体的功能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减重手术后的前3个月要多注意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营养补充以及身体活动,以限制去脂体重的损失[24]。根据指南[4],患者每日应摄入足够蛋白量(60~80 g/d),而且针对性地补充蛋白质(最多1.5 g/kg理想体质量)。本研究中患者可能存在蛋白质补充不足、缺乏锻炼等情况,个体差异也应被考虑其中。
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右下肢的脂体重是有效体重减轻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最佳截断值为7.35 kg。早期减重效果与基线时右下肢的脂体重密切相关,术前脂体重越低,早期减重效果越好;左下肢脂体重影响早期减重效果不明显,可能与双下肢肢体成分的细微差异有关。有研究[25]结果显示,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在四肢的身体成分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且2组内均观察到形体不对称,即左右腿在肢体成分上存在不对称。此外,Bahadori等[11]报道基线骨骼肌质量、颈围以及RYGB术后第1个月多余BMI的减少可以预测手术后6个月时的%EWL;Gerken等[26]发现,术前握力可预测术后身体成分,而术前相位角可预测减重手术后的体重减轻情况。然而本研究团队是第1次发现局部身体成分对减重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总之,从本研究结果提示,减重手术能显著改善肥胖患者体格测量学指标、脂质代谢指标,并在短期内达到有效的体重减轻。减重术后,从全身到四肢和躯干的身体成份发生了变化,且发现右下肢脂体重与术后短期有效体重减轻密切相关。但是对本研究中结论需客观看待,本研究有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样本来源于单中心且样本量相对较小;其次,体质量减轻的预测指标来源于短期疗效,而且随访不完全,对长期疗效的预测存在一定局限性。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嵇光年负责设计文章,实施研究,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文章撰写及修改;朱传荣负责文献查询,构建框架,参与手术及患者管理;王绍闯参与手术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审阅;周玲玲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随访资料;吴金声设计文章,手术指导并实施,对文章给予指导性意见并对最终文稿进行审阅。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批文编号:JS-202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