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刘建明, 熊宇, 苏永杰, 刘平果, 吴绍峰. 后腹腔镜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性胰腺坏死:附20例报道.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4, 31(2): 189-192. doi: 10.7507/1007-9424.202401052 复制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具有发病急骤、并发症多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早期第1个死亡高峰主要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后期第2个死亡高峰则是因胰腺及其周围组织继发坏死及感染所致[1]。SAP延迟手术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手术尽可能延迟至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发病4周后目前已成基本共识,微创手术正逐步替代开腹手术作为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的优选治疗方案[2-4]。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后文简称我院)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先后开展经后腹腔镜治疗SAP合并IPN 2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经后腹腔镜治疗的20例SAP合并IPN患者的临床资料(IPN诊断参照《中国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2021)》[4])。其中男17例,女3例;年龄24~52岁,平均38岁;高脂血症性胰腺炎16例,酒精性胰腺炎2例,胆源性胰腺炎2例。19例患者首诊于我院,18例术前经皮穿刺引流(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1例妊娠合并SAP患者一期行开腹取胎及手术引流(图1a~1d);1例患者一期在外院行开腹手术引流,引流管固定在位,但引流效果欠佳(图1e~1h)。

a~d:示妊娠合并SAP患者的CT图像,可见胰腺肿胀,肝周及腹腔广泛积液,腹中死胎占据大量空间;e~h:外院一期行开腹清创引流患者的CT图像,可见胰腺坏死,胰腺周围及结肠旁沟大量积液,腹腔引流管固定在位,引流效果欠佳;i:后腹腔镜Trocar布局;j:术中镜下可见黏稠脓液及坏死组织;k:坏死组织清除后状态;l:所清理的胰腺及其周围坏死组织
1.2 手术方法
后腹腔镜清创术体位及Trocar布局参照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患者取右侧卧位,抬高腰桥,首先在左腋中线髂前上棘上2 cm穿刺置入10 mm Trocar并建立气腹(图1i),作为观察孔,然后分别于左腋后线肋缘下和左腋前线肋缘下穿刺置入10 mm Trocar[5]。术前详细对照影像学检查结果,必要时做好体表标记[6]。若术前行PCD穿刺引流,可扩展引流管窦道并布孔置入Trocar,而对于一期行开腹清创引流的病例,可拔除引流管后沿窦道口置入Trocar。镜下可见黏稠脓液及坏死组织(图1j),借助吸引器冲洗并脉冲式吸引坏死组织,在腹腔镜视屏引导下,采用无创钳清除其内胰腺及脂肪坏死组织(图1k和1l),动作轻柔,必要时可借助软镜(胆道镜、消化内镜等)检查及清理坏死组织,切忌过度清理而增加腹腔出血、肠瘘及胰瘘风险,术后留置尽可能粗大的双套管引流和冲洗。
术后处理:术中不可能一次性清除所有坏死组织,并且坏死组织随疾病进展不断产生,故妥善固定引流管,术后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双套管予以3 000~6 000 mL生理盐水持续冲洗并予负压吸引,防止坏死组织阻塞引流管,若发生堵管,可床旁换管。
2 结果
本组2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后腹腔镜清创引流,手术时间68~106 min、(89.8±11.7)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171.3±61.0)mL。术后患者SIRS症状均迅速缓解。1例患者因引流管脱落至膈下脓肿经过2次后腹腔镜清创手术,其余患者均仅行1次后腹腔镜清创引流。17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术后并发结肠瘘,行肠造瘘术;2例患者腹腔出血,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栓塞止血治疗后痊愈出院。20例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8~62 d,中位数为48 d。术后20例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6~62个月,中位数为31个月。术后随访期间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均无复发。
3 讨论
AP是涉及全身性多器官功能急性损伤的急腹症,有20%~30%发展成SAP,死亡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7-8]。早期处理主要包括液体复苏、营养支持、镇痛、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处理及针对病因的治疗,得益于重症医学的发展,目前以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为主要特点的第1个死亡高峰的病死率显著降低,而以IPN为主要特征的第2个死亡高峰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9],成为SAP治疗过程中的难点与焦点,而备受关注。
IPN是外科干预的绝对指征[10],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路径长且需经过腹腔才能抵达腹膜后感染病灶,增加腹腔感染机会。PANTER试验[11]提出创伤递进式分阶段治疗(step-up approach)策略,通过逐级递进式的干预手段,以降低机体感染负荷,使干预时机后延甚至避免外科手术。在外科干预方式方面,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进步,经腹腔镜及后腹腔镜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等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IPN的治疗已由以往的大切口、大范围清创转变为创伤逐级递进的微创治疗[12]。胰腺属于腹膜后位器官,SAP时渗液及感染坏死组织向腹膜后间隙蔓延,相较于腹腔镜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后腹腔镜坏死组织清除术由于未经过腹腔,发生肠瘘、腹腔感染的概率明显降低,而且腹膜后位置低、路径短,可直达脓腔,清创引流效率更高。当然,由于IPN个体差异,切忌盲目遵循“step-up”升阶式循序渐进治疗策略[13-14]。笔者团队所收集病例中不乏PCD引流甚至开腹清创引流效果欠佳的患者,究其原因是胰腺及周围组织并未完全液化或彻底坏死(图1j),呈“干性”坏死状,通常需要外科及时干预治疗,采用“step-jump”跨阶梯治疗策略[15]。
IPN“延期干预”策略(胰腺炎发病4周后)已得到《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推荐[4]。其理论基础是,SAP患者需经历以SIRS和MODS为主要特征的第1个死亡高峰,无法承受全身麻醉和外科清创带来的“二次打击”,并且SAP早期胰腺及周围组织液化坏死不完全,手术并不能完整清除。然而,SAP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因此不可盲目地延期手术,部分患者可能错过最佳手术治疗时机。本组病例中1例妊娠合并SAP的患者,由于腹中死胎占据较大的腹腔空间,倘若手术干预延期至发病4周后,患者在等待手术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因此一期行开腹取胎及手术引流。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进步,经腹腔镜及后腹腔镜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等技术已广泛用于IPN的治疗,切忌盲目照搬指南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SAP的诊治是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诊治,随着MDT模式的普及,SAP治疗策略多元化,且合并IPN时病情复杂多变,治疗理念需与时俱进,损伤控制的治疗理念应贯穿IPN的整个治疗过程,且每种治疗方式各有其优缺点,相辅相成。胰腺是腹膜后器官,经后腹腔镜清理感染性胰腺坏死组织,安全性高、清创效率高及并发症少,推荐作为IPN治疗的优选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个体化”“升阶梯”“跨阶梯”的治疗原则,需明确手术指征,正确把握手术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已经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刘建明,数据收集、整理数据及论文撰写;熊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止血手术实施;苏永杰、刘平果,部分病例提供;吴绍峰,研究设计及后腹腔镜手术实施。
伦理声明:本研究已通过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批文编号:xmzsyyky伦审第2024-025号)。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具有发病急骤、并发症多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早期第1个死亡高峰主要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后期第2个死亡高峰则是因胰腺及其周围组织继发坏死及感染所致[1]。SAP延迟手术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手术尽可能延迟至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发病4周后目前已成基本共识,微创手术正逐步替代开腹手术作为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的优选治疗方案[2-4]。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后文简称我院)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先后开展经后腹腔镜治疗SAP合并IPN 2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经后腹腔镜治疗的20例SAP合并IPN患者的临床资料(IPN诊断参照《中国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2021)》[4])。其中男17例,女3例;年龄24~52岁,平均38岁;高脂血症性胰腺炎16例,酒精性胰腺炎2例,胆源性胰腺炎2例。19例患者首诊于我院,18例术前经皮穿刺引流(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1例妊娠合并SAP患者一期行开腹取胎及手术引流(图1a~1d);1例患者一期在外院行开腹手术引流,引流管固定在位,但引流效果欠佳(图1e~1h)。

a~d:示妊娠合并SAP患者的CT图像,可见胰腺肿胀,肝周及腹腔广泛积液,腹中死胎占据大量空间;e~h:外院一期行开腹清创引流患者的CT图像,可见胰腺坏死,胰腺周围及结肠旁沟大量积液,腹腔引流管固定在位,引流效果欠佳;i:后腹腔镜Trocar布局;j:术中镜下可见黏稠脓液及坏死组织;k:坏死组织清除后状态;l:所清理的胰腺及其周围坏死组织
1.2 手术方法
后腹腔镜清创术体位及Trocar布局参照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患者取右侧卧位,抬高腰桥,首先在左腋中线髂前上棘上2 cm穿刺置入10 mm Trocar并建立气腹(图1i),作为观察孔,然后分别于左腋后线肋缘下和左腋前线肋缘下穿刺置入10 mm Trocar[5]。术前详细对照影像学检查结果,必要时做好体表标记[6]。若术前行PCD穿刺引流,可扩展引流管窦道并布孔置入Trocar,而对于一期行开腹清创引流的病例,可拔除引流管后沿窦道口置入Trocar。镜下可见黏稠脓液及坏死组织(图1j),借助吸引器冲洗并脉冲式吸引坏死组织,在腹腔镜视屏引导下,采用无创钳清除其内胰腺及脂肪坏死组织(图1k和1l),动作轻柔,必要时可借助软镜(胆道镜、消化内镜等)检查及清理坏死组织,切忌过度清理而增加腹腔出血、肠瘘及胰瘘风险,术后留置尽可能粗大的双套管引流和冲洗。
术后处理:术中不可能一次性清除所有坏死组织,并且坏死组织随疾病进展不断产生,故妥善固定引流管,术后应保持引流管通畅,双套管予以3 000~6 000 mL生理盐水持续冲洗并予负压吸引,防止坏死组织阻塞引流管,若发生堵管,可床旁换管。
2 结果
本组2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后腹腔镜清创引流,手术时间68~106 min、(89.8±11.7)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171.3±61.0)mL。术后患者SIRS症状均迅速缓解。1例患者因引流管脱落至膈下脓肿经过2次后腹腔镜清创手术,其余患者均仅行1次后腹腔镜清创引流。17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术后并发结肠瘘,行肠造瘘术;2例患者腹腔出血,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栓塞止血治疗后痊愈出院。20例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8~62 d,中位数为48 d。术后20例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6~62个月,中位数为31个月。术后随访期间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均无复发。
3 讨论
AP是涉及全身性多器官功能急性损伤的急腹症,有20%~30%发展成SAP,死亡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7-8]。早期处理主要包括液体复苏、营养支持、镇痛、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处理及针对病因的治疗,得益于重症医学的发展,目前以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为主要特点的第1个死亡高峰的病死率显著降低,而以IPN为主要特征的第2个死亡高峰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9],成为SAP治疗过程中的难点与焦点,而备受关注。
IPN是外科干预的绝对指征[10],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路径长且需经过腹腔才能抵达腹膜后感染病灶,增加腹腔感染机会。PANTER试验[11]提出创伤递进式分阶段治疗(step-up approach)策略,通过逐级递进式的干预手段,以降低机体感染负荷,使干预时机后延甚至避免外科手术。在外科干预方式方面,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进步,经腹腔镜及后腹腔镜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等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IPN的治疗已由以往的大切口、大范围清创转变为创伤逐级递进的微创治疗[12]。胰腺属于腹膜后位器官,SAP时渗液及感染坏死组织向腹膜后间隙蔓延,相较于腹腔镜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后腹腔镜坏死组织清除术由于未经过腹腔,发生肠瘘、腹腔感染的概率明显降低,而且腹膜后位置低、路径短,可直达脓腔,清创引流效率更高。当然,由于IPN个体差异,切忌盲目遵循“step-up”升阶式循序渐进治疗策略[13-14]。笔者团队所收集病例中不乏PCD引流甚至开腹清创引流效果欠佳的患者,究其原因是胰腺及周围组织并未完全液化或彻底坏死(图1j),呈“干性”坏死状,通常需要外科及时干预治疗,采用“step-jump”跨阶梯治疗策略[15]。
IPN“延期干预”策略(胰腺炎发病4周后)已得到《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推荐[4]。其理论基础是,SAP患者需经历以SIRS和MODS为主要特征的第1个死亡高峰,无法承受全身麻醉和外科清创带来的“二次打击”,并且SAP早期胰腺及周围组织液化坏死不完全,手术并不能完整清除。然而,SAP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因此不可盲目地延期手术,部分患者可能错过最佳手术治疗时机。本组病例中1例妊娠合并SAP的患者,由于腹中死胎占据较大的腹腔空间,倘若手术干预延期至发病4周后,患者在等待手术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因此一期行开腹取胎及手术引流。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进步,经腹腔镜及后腹腔镜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等技术已广泛用于IPN的治疗,切忌盲目照搬指南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SAP的诊治是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诊治,随着MDT模式的普及,SAP治疗策略多元化,且合并IPN时病情复杂多变,治疗理念需与时俱进,损伤控制的治疗理念应贯穿IPN的整个治疗过程,且每种治疗方式各有其优缺点,相辅相成。胰腺是腹膜后器官,经后腹腔镜清理感染性胰腺坏死组织,安全性高、清创效率高及并发症少,推荐作为IPN治疗的优选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个体化”“升阶梯”“跨阶梯”的治疗原则,需明确手术指征,正确把握手术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已经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刘建明,数据收集、整理数据及论文撰写;熊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止血手术实施;苏永杰、刘平果,部分病例提供;吴绍峰,研究设计及后腹腔镜手术实施。
伦理声明:本研究已通过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批文编号:xmzsyyky伦审第202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