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例资料
患者,女,58岁。以“肝左外叶切除术后4年余,ERCP术后2年余,上腹部不适1周”为主诉就诊于国药东风总医院(简称“我院”)。既往病史:患者4+ 年前因肝内外胆管结石在我院住院治疗,行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2年前再次于我科就诊,诊断为胆总管结石,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取石术+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术中提示胆管内乳头状肿瘤可能性较大。本次入院后查体:腹部平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部可见数个腹腔镜陈旧性手术疤痕,腹肌软,未扪及包块,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击痛阴性、右侧肾区叩击痛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入院后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23.9μmol/L,直接胆红素12.4μmol/L,丙氨酸转氨酶9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47 U/L。M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示:① 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复查: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明显扩张,肝右叶胆管结石,轻度胆管炎;② 左肝管内残留片絮状影(图1a);腹部CT增强示:肝门区扩张胆管内片絮状软组织影(图1b),考虑肿瘤性病变(胆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肝右叶扩张胆管内环形稍高密度影,请结合临床。肝内外胆管弥漫扩张、肝门区胆管少许积气。术前诊断:胆管占位;胆总管结石伴胆管炎;肝左外叶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探查术后;ERCP术后;高血压病。后予行开腹左半肝切除+胆总管切除+Roux-en-Y胆管空肠吻合术。术中可探及左肝内胆管、胆总管扩张,内可触及一直径约5 cm肿瘤,质软,活动度稍差,边界不清楚。术中共出血约200 mL。术后标本大体检查:左肝管长3.0 cm,管径3.5 cm,内见一隆起型肿物,大小3.0 cm×3.0 cm×2.5 cm,肿物切面灰红实性质软,界不清。肝脏切面见胆管扩张,直径0.5~1.3 cm,管腔内见结石。另见胆总管组织,长约4.0 cm,管径1.5 cm,肝脏周围脂肪组织内未见淋巴结(图1c)。

a:术前MRCP检查见胆管扩张、左肝管内残留片絮状影;b:增强CT检查见肝门区扩张胆管内片絮状软组织影;c:左半肝病理大体标本;d: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组织呈绒毛管状腺瘤(Ⅱ~Ⅲ级)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肝细胞水肿,间质可见灶状淋巴细胞浸润(HE染色 ×20);e:广谱细胞角蛋白染色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40);f:术后4个月时上腹部增强CT示:肝左叶切除术后改变,胆总管切除,胆肠吻合、肠肠吻合术后改变
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左肝管及邻近肝内胆管)绒毛管状腺瘤(Ⅱ~Ⅲ级)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图1d),肿瘤大小为3.0 cm×3.0 cm×2.5 cm。左肝管手术切缘可见绒毛管状腺瘤(Ⅲ级)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部管壁可见色素性胆结石附着。未见肿瘤性病变。(左半肝)肝内胆管扩张,腔内可见结石。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Kpan(CKpan是广谱型细胞角蛋白,可标记几乎所有的上皮包括被覆上皮和腺上皮,表达于各种鳞癌、腺癌、移行细胞癌、小细胞癌等。)(+), p53(强弱不一),Ki-67(阳性率60%),平滑肌肌动蛋白(–), Desmin(–),CD34示所检组织血管内未见瘤栓,D2-40示所检组织淋巴管内未见瘤栓,HBsAg(–),HBcAg(–)。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第14天出院。患者术后4个月时返院复查上腹部增强CT示:肝左叶切除术后改变,胆总管切除,胆肠吻合、肠肠吻合术后改变(图1e),周围淋巴结显示,右腹壁术后改变,肝右叶胆管增宽,肝内胆管少许积气。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未诉腹痛和腹胀。
2 讨论
胆管绒毛状瘤在临床极罕见且具有恶变倾向,可发展为腺癌[1],其病因不清,可能与胆石、炎症等长期刺激致胆管上皮增生、组织异位并进一步引起乳头状增生和乳头状瘤以及它与BRAFV600E、BRAFV600E23基因突变有关[2]。本病例患者既往曾因胆管结石行胆道手术,本次患病不排除胆管结石胆管炎反复刺激致乳头(绒毛)状腺瘤形成。胆管绒毛腺瘤通常无症状,但若出现在肝门部则会导致梗阻性黄疸,同时间歇性疼痛、消化不良、体质量减轻、恶心、呕吐、乏力和发热也是胆管绒毛腺瘤的常见症状。在基于影像学的研究[3]中发现有60%的胆管绒毛腺瘤患者胆管扩张。根据Muro等[4]的研究,刷片细胞学是进行初步检查的常用技术。由于该病诊断复杂,因此要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清学及影像学指标综合分析判断,以确定治疗策略。胆管绒毛腺瘤虽然在组织学上呈良性,但目前认为它具有恶变及沿胆道黏膜表面生长的倾向,可以发展为腺癌。只要病变尚能切除且患者能耐受,彻底切除仍是首选方案。周海祥等[5]的报道中,在非手术治疗方案中ERCP 能很好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具有复发风险。如果怀疑恶性肿瘤或肿瘤>2 cm,则应进行手术。本病例患者,肿瘤位于胆总管中上段,同时合并左残肝内结石,行左半肝切除+胆总管切除+Roux-en-Y肝空肠吻合术,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涉及胆总管远端不排除恶性肿瘤的病例。此外,有研究者[6]认为局部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也适用于胆总管中下段恶性倾向的病例,在晚期患者中,可选择肝移植治疗。目前短期随访研究[7]表明,胆管绒毛腺瘤术后很少复发。总之,胆管绒毛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肝外胆管良性肿瘤,早期诊断和切除非常重要。对于本例患者,其肿瘤位于胆总管中上段,行左半肝切除+胆总管切除+Roux-en-Y肝空肠吻合术,术式选择合理,手术顺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其预后良好。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李华玉负责病例收集,资料分析,撰写论文;周文波负责拟定写作思路、修改论文并最后定稿。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国药东风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文编号:LW-2024-022)。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58岁。以“肝左外叶切除术后4年余,ERCP术后2年余,上腹部不适1周”为主诉就诊于国药东风总医院(简称“我院”)。既往病史:患者4+ 年前因肝内外胆管结石在我院住院治疗,行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2年前再次于我科就诊,诊断为胆总管结石,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取石术+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术中提示胆管内乳头状肿瘤可能性较大。本次入院后查体:腹部平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部可见数个腹腔镜陈旧性手术疤痕,腹肌软,未扪及包块,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击痛阴性、右侧肾区叩击痛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入院后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23.9μmol/L,直接胆红素12.4μmol/L,丙氨酸转氨酶9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47 U/L。M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示:① 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复查: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明显扩张,肝右叶胆管结石,轻度胆管炎;② 左肝管内残留片絮状影(图1a);腹部CT增强示:肝门区扩张胆管内片絮状软组织影(图1b),考虑肿瘤性病变(胆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肝右叶扩张胆管内环形稍高密度影,请结合临床。肝内外胆管弥漫扩张、肝门区胆管少许积气。术前诊断:胆管占位;胆总管结石伴胆管炎;肝左外叶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探查术后;ERCP术后;高血压病。后予行开腹左半肝切除+胆总管切除+Roux-en-Y胆管空肠吻合术。术中可探及左肝内胆管、胆总管扩张,内可触及一直径约5 cm肿瘤,质软,活动度稍差,边界不清楚。术中共出血约200 mL。术后标本大体检查:左肝管长3.0 cm,管径3.5 cm,内见一隆起型肿物,大小3.0 cm×3.0 cm×2.5 cm,肿物切面灰红实性质软,界不清。肝脏切面见胆管扩张,直径0.5~1.3 cm,管腔内见结石。另见胆总管组织,长约4.0 cm,管径1.5 cm,肝脏周围脂肪组织内未见淋巴结(图1c)。

a:术前MRCP检查见胆管扩张、左肝管内残留片絮状影;b:增强CT检查见肝门区扩张胆管内片絮状软组织影;c:左半肝病理大体标本;d: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组织呈绒毛管状腺瘤(Ⅱ~Ⅲ级)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肝细胞水肿,间质可见灶状淋巴细胞浸润(HE染色 ×20);e:广谱细胞角蛋白染色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40);f:术后4个月时上腹部增强CT示:肝左叶切除术后改变,胆总管切除,胆肠吻合、肠肠吻合术后改变
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左肝管及邻近肝内胆管)绒毛管状腺瘤(Ⅱ~Ⅲ级)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图1d),肿瘤大小为3.0 cm×3.0 cm×2.5 cm。左肝管手术切缘可见绒毛管状腺瘤(Ⅲ级)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部管壁可见色素性胆结石附着。未见肿瘤性病变。(左半肝)肝内胆管扩张,腔内可见结石。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Kpan(CKpan是广谱型细胞角蛋白,可标记几乎所有的上皮包括被覆上皮和腺上皮,表达于各种鳞癌、腺癌、移行细胞癌、小细胞癌等。)(+), p53(强弱不一),Ki-67(阳性率60%),平滑肌肌动蛋白(–), Desmin(–),CD34示所检组织血管内未见瘤栓,D2-40示所检组织淋巴管内未见瘤栓,HBsAg(–),HBcAg(–)。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第14天出院。患者术后4个月时返院复查上腹部增强CT示:肝左叶切除术后改变,胆总管切除,胆肠吻合、肠肠吻合术后改变(图1e),周围淋巴结显示,右腹壁术后改变,肝右叶胆管增宽,肝内胆管少许积气。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未诉腹痛和腹胀。
2 讨论
胆管绒毛状瘤在临床极罕见且具有恶变倾向,可发展为腺癌[1],其病因不清,可能与胆石、炎症等长期刺激致胆管上皮增生、组织异位并进一步引起乳头状增生和乳头状瘤以及它与BRAFV600E、BRAFV600E23基因突变有关[2]。本病例患者既往曾因胆管结石行胆道手术,本次患病不排除胆管结石胆管炎反复刺激致乳头(绒毛)状腺瘤形成。胆管绒毛腺瘤通常无症状,但若出现在肝门部则会导致梗阻性黄疸,同时间歇性疼痛、消化不良、体质量减轻、恶心、呕吐、乏力和发热也是胆管绒毛腺瘤的常见症状。在基于影像学的研究[3]中发现有60%的胆管绒毛腺瘤患者胆管扩张。根据Muro等[4]的研究,刷片细胞学是进行初步检查的常用技术。由于该病诊断复杂,因此要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清学及影像学指标综合分析判断,以确定治疗策略。胆管绒毛腺瘤虽然在组织学上呈良性,但目前认为它具有恶变及沿胆道黏膜表面生长的倾向,可以发展为腺癌。只要病变尚能切除且患者能耐受,彻底切除仍是首选方案。周海祥等[5]的报道中,在非手术治疗方案中ERCP 能很好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具有复发风险。如果怀疑恶性肿瘤或肿瘤>2 cm,则应进行手术。本病例患者,肿瘤位于胆总管中上段,同时合并左残肝内结石,行左半肝切除+胆总管切除+Roux-en-Y肝空肠吻合术,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涉及胆总管远端不排除恶性肿瘤的病例。此外,有研究者[6]认为局部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也适用于胆总管中下段恶性倾向的病例,在晚期患者中,可选择肝移植治疗。目前短期随访研究[7]表明,胆管绒毛腺瘤术后很少复发。总之,胆管绒毛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肝外胆管良性肿瘤,早期诊断和切除非常重要。对于本例患者,其肿瘤位于胆总管中上段,行左半肝切除+胆总管切除+Roux-en-Y肝空肠吻合术,术式选择合理,手术顺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其预后良好。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李华玉负责病例收集,资料分析,撰写论文;周文波负责拟定写作思路、修改论文并最后定稿。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国药东风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文编号:LW-202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