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燕, 刘航, 方向. TEP日间手术使用中医针法镇痛的效果分析研究.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4, 31(8): 933-939. doi: 10.7507/1007-9424.202403031 复制
腹股沟疝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疾病,尤其多发于婴幼儿和中、老年人。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中,腹股沟疝患病率高达1.13%[1]。对于中、老年患者,手术是唯一的治愈方式。目前,腹腔镜下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total extraperitoneal preperitoneal repair,TEP)已被广泛应用,临床效果良好,适合日间手术,具有较好的卫生经济学意义[2-3]。
为了进一步优化术后康复效果,快速康复理念在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得到应用[4-6]。术后疼痛是影响康复的主要因素,早期疼痛控制不佳可引发慢性疼痛,因此疝修补术后疼痛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7-8]。目前,阿片类镇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等镇痛方法虽可选用,但因其副作用[9-10]在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常影响术后康复。探索副作用更小的中医镇痛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已有相关研究[11]报道中医针法镇痛有确切的疗效,已应用于胸外科、妇产科、神经外科等领域[11-15]。本研究探讨了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中医针法镇痛的效果,该方法有效减少了传统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对快速康复理念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腹股沟疝术后康复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疝外科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拟行腹腔镜下单侧TEP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分析研究,术前给患者进行充分的病情讲解,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签字后自愿参与研究。该研究通过了德阳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批文编号:LWH-OP-006-A04-V2.0;同时完成了临床试验注册与备案(注册号:MR-51-22-008209)。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及退出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 单侧原发性腹股沟疝,根据临床表现和 B 超检查确诊;② 年龄45~80岁;③ 身体一般情况能耐受麻醉和手术;④ 行单侧腹腔镜TEP治疗;⑤ 患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下同意接受本次科研的治疗方法。
1.2.2 排除标准
① 嵌顿性腹股沟疝;② 有精神心理疾病或治疗中不能进行正常交流者;③ 处于急、慢性感染期患者;④ 有急、慢性疼痛基础疾病者;⑤ 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可能影响患者神经感受的基础疾病者;⑥ 既往有腹腔手术史及腹腔粘连病史患者;⑦ 有消化道溃疡等既往病史的患者;⑧ 拒绝进行此项研究者。
1.2.3 退出标准
① 术式有改变者;② 术中发现为双侧腹股沟疝行双侧TEP者;③ 追加了计划外镇痛方式者;④ 研究过程中自动要求退出者;⑤ 不能配合研究指标收集者。
1.3 治疗
1.3.1 手术步骤
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术前及术中治疗。术前均行常规准备,术前禁食至少8 h,禁饮至少2 h。患者均接受同质化的全身麻醉,给予丙泊酚 0.2~0.4 mg/kg、米达唑仑0.04~0.06 mg/kg,阿曲库铵 0.3~0.4 mg/kg和盐酸瑞芬太尼0.001 mg/kg 4种药物作为诱导;维持时使用静脉泵,持续给予丙泊酚 100~150 μg /(kg·min),麻醉医生根据术中腹部肌张力情况为其间断静脉注射肌肉松弛剂阿曲库铵 0.5 mg/kg。 麻醉显效后于脐下缘切开皮肤1 cm,置入10 mm穿刺鞘作为观察孔;于下腹正中脐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上1/3交界处切开皮肤置入5 mm穿刺鞘作为副操作孔;于下腹正中脐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下1/3处切开皮肤置入10 mm穿刺鞘作为主操作孔。 游离疝囊并回纳到腹膜前间隙(图1a),缝合关闭疝环口(图1b和1c);于主操作孔穿刺鞘外下方游离输精管6 cm长使其腹壁化(图1d)。于腹膜前间隙放置补片,补片外侧至外下方离精索腹壁化后的腹膜 1 cm, 补片内侧超过中线,内下方在耻骨膀胱间隙,补片超过耻骨联合中线1 cm,妥善固定补片(图1e和1f)。观察创面无活动性出血,缓慢放出创腔气体,清点器械纱布,缝合切口,罗派卡因100 mg分点局部浸润3个切口,术毕。麻醉恢复后回病房,按组别接受不同的术后镇痛治疗。

a:游离腹膜前间隙; b:找准疝环口; c:缝扎疝环口;d:精索腹壁化;e:安置补片; f:铺平补片;g:术后电针刺激;h:术后埋针治疗
1.3.2 镇痛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按不同镇痛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中医针法镇痛组、中医针法加西药镇痛组(简称中西医镇痛组)和西药镇痛组3组,以患者出手术室时记为术后0 h。中医针法镇痛组:在术后2 h选取太冲、蠡沟、阴陵泉和三阴交穴位电针治疗20 min(图1g),然后埋揿针至术后第3天(图1h);中西医镇痛组:在术后2 h选取太冲、蠡沟、阴陵泉和三阴交穴位电针治疗20 min,然后埋揿针至术后第3天,并在术后2 h予以塞来昔布0.2 g、2次/d(首剂加倍)口服至术后第3天;西药镇痛组:在术后2 h予以塞来昔布0.2 g、2次/d((首剂加倍)口服至术后第3天。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后1 h、6 h、次日晨拟出院时、48 h、72 h和96 h通过当面或电话随访方式进行疼痛评分 [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 ][16-17],并于手术次日晨统计患者术后开始下床活动的时间、排尿时间、肠排气时间,以及术后发热烦躁、皮肤瘙痒、头晕嗜睡等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 SPSS 22.0软件完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使用四格表或R×C列联表χ2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保证方差齐性的条件下行LSD 事后检验;使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比较各时间点的疼痛NRS评分;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同组老年患者和非老年患者术后疼痛NRS评分的差异。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
经过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本研究纳入腹腔镜下行单侧TEP患者共 129例,按完全随机方法均分成3组,其中2例患者因操作困难中转开腹以及2例患者因术中发现为双侧腹股沟疝改行双侧疝修补手术而退出研究;另外有3例患者因无法配合行疼痛NRS评估而不得不终止研究;术后恢复过程中有10例额外追加了止痛方式予以剔除。最后有 112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中医针法镇痛组40例、中西医镇痛组43例、西药镇痛组29例。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2.2 3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疼痛NRS评分结果
3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疼痛 NRS评分结果比较见图2和表2。由图2和表2可见,镇痛前(术后1 h )的NRS评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术后 6 h、次日晨、48 h、72 h和96 h)的NRS 评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针法镇痛组及中西医镇痛组镇痛后的NRS评分均低于西药镇痛组。进一步采用LSD法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中医针法镇痛组和中西医镇痛组分别与西药镇痛组比较,镇痛后各时间点的NR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效果均强于西药镇痛组;而中医针法镇痛组与中西医镇痛组比较,术后72 h内的NRS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96 h 的N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本研究为探讨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的镇痛效果,对术后96 h的中医针法镇痛组及中西医镇痛组患者进行了进一步地细化比较,将2组患者以65岁为界分为老年患者组(>65岁)及非老年患者组(≤65岁),结果显示:对于老年患者,中西医镇痛组与中医针法镇痛组比较, NR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非老年患者,中西医镇痛组的NRS评分低于中医针法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






2.3 3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结果
患者术后肠排气时间、首次排尿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5。进一步采用LSD法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中西医镇痛组和中医针法镇痛组的术后恢复情况均优于西药镇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西医镇痛组与中医针法镇痛组的术后恢复情况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6。


2.4 3 组患者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患者术后其他并发症包括发热烦躁、皮肤瘙痒及头晕嗜睡的发生情况,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5。患者术后次日晨出院情况:中医针法镇痛组出院39例(97.5%),中西医镇痛组出院43例(100%),西药镇痛组出院25例(86.2%),中医针法镇痛组与中西医镇痛组术后次日出院情况优于西药镇痛组(P<0.05)。
3 讨论
目前,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患者的镇痛主要采用NSAIDs和(或) 阿片类药物镇痛的方法,NSAIDs 已经广泛用于患者围手术期的镇痛,其对中度以下疼痛的缓解效果较好,但是对痛觉程度较重患者效果欠佳,且对胃肠道功能恢复没有积极作用。而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副作用就更多,可导致木僵、昏迷、呼吸抑制等,因此我们还需要探寻新的镇痛方法。已有相关领域研究报道中医针法镇痛有确切的疗效,通过针刺穴位治疗可以提高疼痛感受阈值和耐受阈值,从而达到良好的止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少,优点突出,目前已有部分领域在应用,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18-23]。穴位刺激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怎样,之前相关的比较详细的总结报道较少。本研究探究了腹腔镜腹股沟疝术后使用针刺穴位的镇痛效果。结果显示,术后1 h镇痛前疼痛NRS评分在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96 h内,各观察时间点中医针法镇痛组及中西医镇痛组的NRS评分均低于西医镇痛组(P<0.05),提示加用中医针法的镇痛效果优于单纯药物镇痛。对于加有中医针法镇痛的2个治疗组,其术后72 h内的疼痛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96 h的疼痛N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镇痛效果发现,非老年患者中西医镇痛组镇痛效果最佳;而对于老年患者,中医针法镇痛效果与中西医镇痛组效果相当。这提示,中医针法对老年患者的镇痛效果足够,并具有简便性和安全性。但对于疼痛控制方面的研究仍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为了加速康复,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至关重要,可减少深静脉血栓等的发生[24-25]。本研究发现,中医针法镇痛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较西药镇痛组早,表明中医针法镇痛有助于术后康复。在临床上,胃肠功能恢复的标志通常以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或排便来确定 [26-27],膀胱功能恢复的指标通常以术后首次自主排尿的时间来确定[28],中医针法镇痛组的术后首次肠排气时间和首次排尿时间均较西药镇痛组更短(P<0.05),推测其原因可能是:① 中医针刺治疗可促进胃肠和膀胱功能的恢复;② 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减轻胃肠道反应和肌肉麻痹;③ 缓解术后疼痛,提早下床活动,加速胃肠功能和膀胱功能的恢复。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本研究观察了术后发热烦躁、皮肤瘙痒、头晕嗜睡等情况,结果显示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次日晨出院情况也显示中医针法镇痛组与中西医镇痛组优于西药镇痛组(P<0.05)。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提示,中医针法应用于TEP术后的镇痛效果显著,可减少或不使用药物镇痛,从而减少药物副作用和医疗费用,具有卫生经济学意义。中医针法根据循经选穴,不仅能缓解疼痛、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还能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临床上可选择单一镇痛方法或多种镇痛方法相结合,以管理术后疼痛。虽然疝手术损伤较小,但中医针法镇痛的应用前景广阔,目前中医针法镇痛已在笔者所在科室的TEP术后应用较多且收效良好,可以替代相当部分的药物治疗。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其在长期住院大手术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术后镇痛治疗方法。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张燕负责设计和实施研究、采集数据、统计学分析以及撰写文章;方向负责试验设计的把控,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刘航负责对研究进度的监督和文章及统计方法的润色修改。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德阳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批文编号:LWH-OP-006-A04-V2.0。
腹股沟疝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疾病,尤其多发于婴幼儿和中、老年人。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中,腹股沟疝患病率高达1.13%[1]。对于中、老年患者,手术是唯一的治愈方式。目前,腹腔镜下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total extraperitoneal preperitoneal repair,TEP)已被广泛应用,临床效果良好,适合日间手术,具有较好的卫生经济学意义[2-3]。
为了进一步优化术后康复效果,快速康复理念在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得到应用[4-6]。术后疼痛是影响康复的主要因素,早期疼痛控制不佳可引发慢性疼痛,因此疝修补术后疼痛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7-8]。目前,阿片类镇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等镇痛方法虽可选用,但因其副作用[9-10]在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常影响术后康复。探索副作用更小的中医镇痛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已有相关研究[11]报道中医针法镇痛有确切的疗效,已应用于胸外科、妇产科、神经外科等领域[11-15]。本研究探讨了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中医针法镇痛的效果,该方法有效减少了传统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对快速康复理念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腹股沟疝术后康复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疝外科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拟行腹腔镜下单侧TEP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分析研究,术前给患者进行充分的病情讲解,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签字后自愿参与研究。该研究通过了德阳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批文编号:LWH-OP-006-A04-V2.0;同时完成了临床试验注册与备案(注册号:MR-51-22-008209)。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及退出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 单侧原发性腹股沟疝,根据临床表现和 B 超检查确诊;② 年龄45~80岁;③ 身体一般情况能耐受麻醉和手术;④ 行单侧腹腔镜TEP治疗;⑤ 患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下同意接受本次科研的治疗方法。
1.2.2 排除标准
① 嵌顿性腹股沟疝;② 有精神心理疾病或治疗中不能进行正常交流者;③ 处于急、慢性感染期患者;④ 有急、慢性疼痛基础疾病者;⑤ 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可能影响患者神经感受的基础疾病者;⑥ 既往有腹腔手术史及腹腔粘连病史患者;⑦ 有消化道溃疡等既往病史的患者;⑧ 拒绝进行此项研究者。
1.2.3 退出标准
① 术式有改变者;② 术中发现为双侧腹股沟疝行双侧TEP者;③ 追加了计划外镇痛方式者;④ 研究过程中自动要求退出者;⑤ 不能配合研究指标收集者。
1.3 治疗
1.3.1 手术步骤
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术前及术中治疗。术前均行常规准备,术前禁食至少8 h,禁饮至少2 h。患者均接受同质化的全身麻醉,给予丙泊酚 0.2~0.4 mg/kg、米达唑仑0.04~0.06 mg/kg,阿曲库铵 0.3~0.4 mg/kg和盐酸瑞芬太尼0.001 mg/kg 4种药物作为诱导;维持时使用静脉泵,持续给予丙泊酚 100~150 μg /(kg·min),麻醉医生根据术中腹部肌张力情况为其间断静脉注射肌肉松弛剂阿曲库铵 0.5 mg/kg。 麻醉显效后于脐下缘切开皮肤1 cm,置入10 mm穿刺鞘作为观察孔;于下腹正中脐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上1/3交界处切开皮肤置入5 mm穿刺鞘作为副操作孔;于下腹正中脐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下1/3处切开皮肤置入10 mm穿刺鞘作为主操作孔。 游离疝囊并回纳到腹膜前间隙(图1a),缝合关闭疝环口(图1b和1c);于主操作孔穿刺鞘外下方游离输精管6 cm长使其腹壁化(图1d)。于腹膜前间隙放置补片,补片外侧至外下方离精索腹壁化后的腹膜 1 cm, 补片内侧超过中线,内下方在耻骨膀胱间隙,补片超过耻骨联合中线1 cm,妥善固定补片(图1e和1f)。观察创面无活动性出血,缓慢放出创腔气体,清点器械纱布,缝合切口,罗派卡因100 mg分点局部浸润3个切口,术毕。麻醉恢复后回病房,按组别接受不同的术后镇痛治疗。

a:游离腹膜前间隙; b:找准疝环口; c:缝扎疝环口;d:精索腹壁化;e:安置补片; f:铺平补片;g:术后电针刺激;h:术后埋针治疗
1.3.2 镇痛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按不同镇痛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中医针法镇痛组、中医针法加西药镇痛组(简称中西医镇痛组)和西药镇痛组3组,以患者出手术室时记为术后0 h。中医针法镇痛组:在术后2 h选取太冲、蠡沟、阴陵泉和三阴交穴位电针治疗20 min(图1g),然后埋揿针至术后第3天(图1h);中西医镇痛组:在术后2 h选取太冲、蠡沟、阴陵泉和三阴交穴位电针治疗20 min,然后埋揿针至术后第3天,并在术后2 h予以塞来昔布0.2 g、2次/d(首剂加倍)口服至术后第3天;西药镇痛组:在术后2 h予以塞来昔布0.2 g、2次/d((首剂加倍)口服至术后第3天。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后1 h、6 h、次日晨拟出院时、48 h、72 h和96 h通过当面或电话随访方式进行疼痛评分 [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 ][16-17],并于手术次日晨统计患者术后开始下床活动的时间、排尿时间、肠排气时间,以及术后发热烦躁、皮肤瘙痒、头晕嗜睡等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 SPSS 22.0软件完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使用四格表或R×C列联表χ2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保证方差齐性的条件下行LSD 事后检验;使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比较各时间点的疼痛NRS评分;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同组老年患者和非老年患者术后疼痛NRS评分的差异。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
经过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本研究纳入腹腔镜下行单侧TEP患者共 129例,按完全随机方法均分成3组,其中2例患者因操作困难中转开腹以及2例患者因术中发现为双侧腹股沟疝改行双侧疝修补手术而退出研究;另外有3例患者因无法配合行疼痛NRS评估而不得不终止研究;术后恢复过程中有10例额外追加了止痛方式予以剔除。最后有 112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中医针法镇痛组40例、中西医镇痛组43例、西药镇痛组29例。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2.2 3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疼痛NRS评分结果
3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疼痛 NRS评分结果比较见图2和表2。由图2和表2可见,镇痛前(术后1 h )的NRS评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术后 6 h、次日晨、48 h、72 h和96 h)的NRS 评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针法镇痛组及中西医镇痛组镇痛后的NRS评分均低于西药镇痛组。进一步采用LSD法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中医针法镇痛组和中西医镇痛组分别与西药镇痛组比较,镇痛后各时间点的NR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效果均强于西药镇痛组;而中医针法镇痛组与中西医镇痛组比较,术后72 h内的NRS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96 h 的N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本研究为探讨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的镇痛效果,对术后96 h的中医针法镇痛组及中西医镇痛组患者进行了进一步地细化比较,将2组患者以65岁为界分为老年患者组(>65岁)及非老年患者组(≤65岁),结果显示:对于老年患者,中西医镇痛组与中医针法镇痛组比较, NR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非老年患者,中西医镇痛组的NRS评分低于中医针法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






2.3 3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结果
患者术后肠排气时间、首次排尿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5。进一步采用LSD法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中西医镇痛组和中医针法镇痛组的术后恢复情况均优于西药镇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西医镇痛组与中医针法镇痛组的术后恢复情况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6。


2.4 3 组患者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患者术后其他并发症包括发热烦躁、皮肤瘙痒及头晕嗜睡的发生情况,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5。患者术后次日晨出院情况:中医针法镇痛组出院39例(97.5%),中西医镇痛组出院43例(100%),西药镇痛组出院25例(86.2%),中医针法镇痛组与中西医镇痛组术后次日出院情况优于西药镇痛组(P<0.05)。
3 讨论
目前,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患者的镇痛主要采用NSAIDs和(或) 阿片类药物镇痛的方法,NSAIDs 已经广泛用于患者围手术期的镇痛,其对中度以下疼痛的缓解效果较好,但是对痛觉程度较重患者效果欠佳,且对胃肠道功能恢复没有积极作用。而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副作用就更多,可导致木僵、昏迷、呼吸抑制等,因此我们还需要探寻新的镇痛方法。已有相关领域研究报道中医针法镇痛有确切的疗效,通过针刺穴位治疗可以提高疼痛感受阈值和耐受阈值,从而达到良好的止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少,优点突出,目前已有部分领域在应用,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18-23]。穴位刺激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怎样,之前相关的比较详细的总结报道较少。本研究探究了腹腔镜腹股沟疝术后使用针刺穴位的镇痛效果。结果显示,术后1 h镇痛前疼痛NRS评分在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96 h内,各观察时间点中医针法镇痛组及中西医镇痛组的NRS评分均低于西医镇痛组(P<0.05),提示加用中医针法的镇痛效果优于单纯药物镇痛。对于加有中医针法镇痛的2个治疗组,其术后72 h内的疼痛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96 h的疼痛N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镇痛效果发现,非老年患者中西医镇痛组镇痛效果最佳;而对于老年患者,中医针法镇痛效果与中西医镇痛组效果相当。这提示,中医针法对老年患者的镇痛效果足够,并具有简便性和安全性。但对于疼痛控制方面的研究仍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为了加速康复,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至关重要,可减少深静脉血栓等的发生[24-25]。本研究发现,中医针法镇痛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较西药镇痛组早,表明中医针法镇痛有助于术后康复。在临床上,胃肠功能恢复的标志通常以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或排便来确定 [26-27],膀胱功能恢复的指标通常以术后首次自主排尿的时间来确定[28],中医针法镇痛组的术后首次肠排气时间和首次排尿时间均较西药镇痛组更短(P<0.05),推测其原因可能是:① 中医针刺治疗可促进胃肠和膀胱功能的恢复;② 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减轻胃肠道反应和肌肉麻痹;③ 缓解术后疼痛,提早下床活动,加速胃肠功能和膀胱功能的恢复。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本研究观察了术后发热烦躁、皮肤瘙痒、头晕嗜睡等情况,结果显示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次日晨出院情况也显示中医针法镇痛组与中西医镇痛组优于西药镇痛组(P<0.05)。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提示,中医针法应用于TEP术后的镇痛效果显著,可减少或不使用药物镇痛,从而减少药物副作用和医疗费用,具有卫生经济学意义。中医针法根据循经选穴,不仅能缓解疼痛、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还能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临床上可选择单一镇痛方法或多种镇痛方法相结合,以管理术后疼痛。虽然疝手术损伤较小,但中医针法镇痛的应用前景广阔,目前中医针法镇痛已在笔者所在科室的TEP术后应用较多且收效良好,可以替代相当部分的药物治疗。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其在长期住院大手术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术后镇痛治疗方法。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张燕负责设计和实施研究、采集数据、统计学分析以及撰写文章;方向负责试验设计的把控,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刘航负责对研究进度的监督和文章及统计方法的润色修改。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德阳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批文编号:LWH-OP-006-A04-V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