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是一种频发于老年人群的外科常见急腹症,其发病率与误诊率均相对较高[1]。对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的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剧烈的腹部疼痛、腹膜刺激征等症状,腹痛起始部位多在上腹部,随后迅速蔓延至全腹,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右下腹的明显疼痛,这是由于消化液流至右下腹所致[2]。上消化道溃疡穿孔的病情往往急骤且进展迅速,若未能及时诊治,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乳酸作为葡萄糖的代谢产物,其水平变化能够反映组织的氧合和能量代谢状况[3]。当发生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时,由于腹腔内的炎症、感染以及可能的失血和休克,患者的乳酸水平通常会上升。而穿孔术后,随着炎症的控制、感染的消除以及灌注状态的改善,乳酸水平应逐渐降低[4-5]。乳酸作为反映机体代谢和灌注状态的关键指标,其在术后24 h内的变化趋势能早期预示患者的预后,提供更为敏感和及时的预警机制,有助于在病情恶化前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从而改善患者的转归[6]。因此,本研究着重探讨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术后24 h乳酸变化对感染并发症的影响,旨在提高患者生存率,优化预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期间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67例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15例,女52例;年龄40~70岁、(64.03±3.28)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度组(n=117)和重度组(n=50);另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无并发症组(n=119)和有并发症组(n=48)。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文编号:IRB-AF-37-02),且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病例纳入标准:① 经手术证实为消化道穿孔;② 年龄在18岁以上;③ 穿孔原因为消化性溃疡;④ 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 合并其他胃肠道疾病;② 其他慢性疾病;③ 合并恶性肿瘤。
1.2 资料收集
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居住地、休克、穿孔部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评分、穿孔直径、腹腔积液量、发病至就诊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
1.3 观察指标
检测术后24 h内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和乳酸。
1.4 判定标准
1.4.1 病情严重程度
① 轻度:经腹腔穿刺可能抽出50~100 mL清亮液体,无浑浊或脓性液体;CT检查显示穿孔直径 <0.5 cm,腹腔内液体分布未形成明显的液体积聚区,气体影局限于穿孔部位周围,未广泛扩散至整个腹腔。② 中度:腹腔穿刺可能抽出浑浊液体或含有食物残渣的液体;影像学检查显示穿孔直径为0.5~1.5 cm,腹腔内可见明显的液体积聚区,积液量覆盖腹腔的多个区域,气体影在腹腔内广泛分布,不仅局限于穿孔部位,还可能形成气腹征象。③ 重度:腹腔穿刺可能抽出 ≥500 mL脓性液体或含有血液的液体;影像学检查显示穿孔范围广泛,腹腔内积液、积气严重,可能伴有周围组织的炎症或感染。若均未抽出明显液体,CT检查显示穿孔直径 ≥1.5 cm属于重度组。
1.4.2 并发症
在手术前1周及手术后1周,患者出现感染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腹腔感染、静脉导管感染等)和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如腹痛、腹胀、腹泻、呕吐等)。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者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球形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的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构建联合模型: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评估术后24 h 乳酸水平变化与感染并发症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术后24 h 乳酸水平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感染并发症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log-binomial模型分析并发症种类对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乳酸水平之间的风险效应。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在穿孔直径、腹腔积液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CRP和RDW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相乳酸水平检测结果的差值比较及主效应检验结果
结果见图1、表2和表3。由图1、表2和表3可见: 轻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乳酸水平交互效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时间因素对乳酸水平的影响与术前二者水平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2组患者时间效应和组间效应进行了单独效应的检验。分析2组患者手术前后乳酸水平变化结果显示:术后8、16和24 h,2组患者的乳酸水平均低于术前,时间效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乳酸水平随时间而改变;轻中度组患者术后3个时相的乳酸水平的差值均低于重度组,2组患者的乳酸水平的组间效应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3 有无并发症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在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24 h的CRP、RDW和 乳酸水平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的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术后24 h 乳酸态变化与感染并发症关系的联合模型结果
纵向波动多水平子模型将随访时间、年龄、性别、年龄×性别和随访时间×性别作为变量,也考虑了截距及随访时间斜率的随机效应;Cox生存模型引入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及乳酸的纵向变化。α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术后24 h 乳酸每纵向增加1 mmol/L,感染并发症的风险增加4%,见表5。

2.5 术后24 h 乳酸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感染并发症的剂量反应关系
限制性立方样条图见图2,由图2可知:术后24 h 乳酸水平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感染并发症的截点值为4.22 mmol/L,当术后24 h乳酸水平 <4.22 mmol/L时,其与感染并发症风险呈负相关,≥4.22 mmol/L时,其与感染并发症风险呈正相关。

2.6 log-binomial模型分析并发症种类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乳酸水平间的风险效应
依据术后24 h乳酸水平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感染并发症的截点值4.22 mmol/L,采用log-binomial模型分析并发症种类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乳酸水平间的风险效应,结果显示:当乳酸 ≥4.22 mmol/L时,有并发症组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腹腔感染的风险最高,调整因素前后的风险比 [RR(95%CI)] 分别是无并发症组的2.09(1.25,2.64)、2.16(1.28,2.05)、2.20(1.32,2.63)倍;当乳酸 <4.22 mmol/L时,有并发症组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切口感染的风险最低,调整因素前后的风险比分别是无并发症组的1.17(1.02,1.74)、1.23(1.08,1.85)、1.28(1.12,2.00)倍。不同乳酸水平的风险比显著性调整前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6。

3 讨论
上消化道穿孔作为一种严重的疾病,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部位,其发生原因多与溃疡和肿瘤有关[7-8]。上消化道溃疡穿孔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突发的剧烈腹痛,这种腹痛通常会迅速扩散到全腹,并伴随有腹肌的紧张和压痛、反跳痛[9]。术后的乳酸变化趋势对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的转归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10]。 乳酸作为反映机体代谢和灌注状态的关键指标,其术后24 h内的变化趋势能够早期预示患者的预后。乳酸水平的下降通常表示病情正在改善,而持续升高则可能预示着不良的预后[11-13]。另外,乳酸水平的变化趋势也可以作为预测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14]。若术后乳酸水平持续升高或下降缓慢,这可能意味着患者的病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存在持续的组织缺氧和代谢障碍。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感染加重、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相反,若乳酸水平在术后迅速下降并趋于正常,这通常表明患者的病情正在得到改善,预后较好。在本研究中,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2组患者(轻中度组和重度组)乳酸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对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密切监测乳酸水平的变化趋势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病情较轻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由于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及时的治疗,穿孔部位可能得到较好的控制,组织的氧合和代谢状态相对较好。这种情况下,患者的乳酸水平可能仅略有升高,并且在经过治疗后能够迅速恢复正常[15]。然而,对于病情严重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穿孔可能导致大量的消化液和细菌进入腹腔,引发严重的腹腔感染和炎症反应[16]。这种情况下,机体的代谢和灌注状态受到严重破坏,组织缺氧和能量代谢障碍明显。因此,患者的乳酸水平会显著升高,并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术后24 h 乳酸水平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的感染并发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本研究发现,术后24 h 乳酸每纵向增加1 mmol/L,感染并发症的风险增加4%。提示随着术后乳酸水平的升高,患者多存在感染并发症。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术后24 h内的乳酸水平变化趋势可以作为一个敏感的预警指标。当术后24 h内乳酸水平持续升高或下降缓慢,这可能表明患者的病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存在持续的组织缺氧和代谢障碍[17-18]。这可能是由于穿孔引起的腹腔感染、炎症反应或其他并发症所致。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较易出现感染并发症,可能面临感染加重、休克等严重风险,甚至危及生命[19-20]。因此通过密切监测乳酸水平的变化趋势,能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制定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20-23]。另外,本研究通过Log-binomial模型分析并发症种类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乳酸水平间的风险效应,发现当乳酸 ≥4.22 mmol/L时,并发症组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腹腔感染的风险最高,此结果也可辅助说明乳酸水平对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的感染并发症会产生一定影响。
本研究局限性:本研究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偏倚,研究对象仅纳入本院患者,不具有普遍性;另外,纳入的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一定偏差。因此后续研究将扩大样本数进行多中心研究。
综上所述,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术后24 h 乳酸水平升高与感染并发症密切相关,对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感染并发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王丽杰完成论文撰写与修改;周倩云完成数据收集及术前、术中、术后检查。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批文编号:IRB-AF-37-02。
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是一种频发于老年人群的外科常见急腹症,其发病率与误诊率均相对较高[1]。对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的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剧烈的腹部疼痛、腹膜刺激征等症状,腹痛起始部位多在上腹部,随后迅速蔓延至全腹,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右下腹的明显疼痛,这是由于消化液流至右下腹所致[2]。上消化道溃疡穿孔的病情往往急骤且进展迅速,若未能及时诊治,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乳酸作为葡萄糖的代谢产物,其水平变化能够反映组织的氧合和能量代谢状况[3]。当发生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时,由于腹腔内的炎症、感染以及可能的失血和休克,患者的乳酸水平通常会上升。而穿孔术后,随着炎症的控制、感染的消除以及灌注状态的改善,乳酸水平应逐渐降低[4-5]。乳酸作为反映机体代谢和灌注状态的关键指标,其在术后24 h内的变化趋势能早期预示患者的预后,提供更为敏感和及时的预警机制,有助于在病情恶化前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从而改善患者的转归[6]。因此,本研究着重探讨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术后24 h乳酸变化对感染并发症的影响,旨在提高患者生存率,优化预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期间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67例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15例,女52例;年龄40~70岁、(64.03±3.28)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度组(n=117)和重度组(n=50);另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无并发症组(n=119)和有并发症组(n=48)。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文编号:IRB-AF-37-02),且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病例纳入标准:① 经手术证实为消化道穿孔;② 年龄在18岁以上;③ 穿孔原因为消化性溃疡;④ 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 合并其他胃肠道疾病;② 其他慢性疾病;③ 合并恶性肿瘤。
1.2 资料收集
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居住地、休克、穿孔部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评分、穿孔直径、腹腔积液量、发病至就诊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
1.3 观察指标
检测术后24 h内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和乳酸。
1.4 判定标准
1.4.1 病情严重程度
① 轻度:经腹腔穿刺可能抽出50~100 mL清亮液体,无浑浊或脓性液体;CT检查显示穿孔直径 <0.5 cm,腹腔内液体分布未形成明显的液体积聚区,气体影局限于穿孔部位周围,未广泛扩散至整个腹腔。② 中度:腹腔穿刺可能抽出浑浊液体或含有食物残渣的液体;影像学检查显示穿孔直径为0.5~1.5 cm,腹腔内可见明显的液体积聚区,积液量覆盖腹腔的多个区域,气体影在腹腔内广泛分布,不仅局限于穿孔部位,还可能形成气腹征象。③ 重度:腹腔穿刺可能抽出 ≥500 mL脓性液体或含有血液的液体;影像学检查显示穿孔范围广泛,腹腔内积液、积气严重,可能伴有周围组织的炎症或感染。若均未抽出明显液体,CT检查显示穿孔直径 ≥1.5 cm属于重度组。
1.4.2 并发症
在手术前1周及手术后1周,患者出现感染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腹腔感染、静脉导管感染等)和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如腹痛、腹胀、腹泻、呕吐等)。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者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球形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的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构建联合模型: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评估术后24 h 乳酸水平变化与感染并发症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术后24 h 乳酸水平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感染并发症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log-binomial模型分析并发症种类对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乳酸水平之间的风险效应。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在穿孔直径、腹腔积液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CRP和RDW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相乳酸水平检测结果的差值比较及主效应检验结果
结果见图1、表2和表3。由图1、表2和表3可见: 轻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乳酸水平交互效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时间因素对乳酸水平的影响与术前二者水平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2组患者时间效应和组间效应进行了单独效应的检验。分析2组患者手术前后乳酸水平变化结果显示:术后8、16和24 h,2组患者的乳酸水平均低于术前,时间效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乳酸水平随时间而改变;轻中度组患者术后3个时相的乳酸水平的差值均低于重度组,2组患者的乳酸水平的组间效应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3 有无并发症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在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24 h的CRP、RDW和 乳酸水平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的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术后24 h 乳酸态变化与感染并发症关系的联合模型结果
纵向波动多水平子模型将随访时间、年龄、性别、年龄×性别和随访时间×性别作为变量,也考虑了截距及随访时间斜率的随机效应;Cox生存模型引入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及乳酸的纵向变化。α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术后24 h 乳酸每纵向增加1 mmol/L,感染并发症的风险增加4%,见表5。

2.5 术后24 h 乳酸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感染并发症的剂量反应关系
限制性立方样条图见图2,由图2可知:术后24 h 乳酸水平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感染并发症的截点值为4.22 mmol/L,当术后24 h乳酸水平 <4.22 mmol/L时,其与感染并发症风险呈负相关,≥4.22 mmol/L时,其与感染并发症风险呈正相关。

2.6 log-binomial模型分析并发症种类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乳酸水平间的风险效应
依据术后24 h乳酸水平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感染并发症的截点值4.22 mmol/L,采用log-binomial模型分析并发症种类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乳酸水平间的风险效应,结果显示:当乳酸 ≥4.22 mmol/L时,有并发症组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腹腔感染的风险最高,调整因素前后的风险比 [RR(95%CI)] 分别是无并发症组的2.09(1.25,2.64)、2.16(1.28,2.05)、2.20(1.32,2.63)倍;当乳酸 <4.22 mmol/L时,有并发症组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切口感染的风险最低,调整因素前后的风险比分别是无并发症组的1.17(1.02,1.74)、1.23(1.08,1.85)、1.28(1.12,2.00)倍。不同乳酸水平的风险比显著性调整前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6。

3 讨论
上消化道穿孔作为一种严重的疾病,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部位,其发生原因多与溃疡和肿瘤有关[7-8]。上消化道溃疡穿孔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突发的剧烈腹痛,这种腹痛通常会迅速扩散到全腹,并伴随有腹肌的紧张和压痛、反跳痛[9]。术后的乳酸变化趋势对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的转归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10]。 乳酸作为反映机体代谢和灌注状态的关键指标,其术后24 h内的变化趋势能够早期预示患者的预后。乳酸水平的下降通常表示病情正在改善,而持续升高则可能预示着不良的预后[11-13]。另外,乳酸水平的变化趋势也可以作为预测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14]。若术后乳酸水平持续升高或下降缓慢,这可能意味着患者的病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存在持续的组织缺氧和代谢障碍。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感染加重、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相反,若乳酸水平在术后迅速下降并趋于正常,这通常表明患者的病情正在得到改善,预后较好。在本研究中,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2组患者(轻中度组和重度组)乳酸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对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密切监测乳酸水平的变化趋势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病情较轻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由于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及时的治疗,穿孔部位可能得到较好的控制,组织的氧合和代谢状态相对较好。这种情况下,患者的乳酸水平可能仅略有升高,并且在经过治疗后能够迅速恢复正常[15]。然而,对于病情严重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穿孔可能导致大量的消化液和细菌进入腹腔,引发严重的腹腔感染和炎症反应[16]。这种情况下,机体的代谢和灌注状态受到严重破坏,组织缺氧和能量代谢障碍明显。因此,患者的乳酸水平会显著升高,并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术后24 h 乳酸水平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的感染并发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本研究发现,术后24 h 乳酸每纵向增加1 mmol/L,感染并发症的风险增加4%。提示随着术后乳酸水平的升高,患者多存在感染并发症。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术后24 h内的乳酸水平变化趋势可以作为一个敏感的预警指标。当术后24 h内乳酸水平持续升高或下降缓慢,这可能表明患者的病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存在持续的组织缺氧和代谢障碍[17-18]。这可能是由于穿孔引起的腹腔感染、炎症反应或其他并发症所致。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较易出现感染并发症,可能面临感染加重、休克等严重风险,甚至危及生命[19-20]。因此通过密切监测乳酸水平的变化趋势,能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制定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20-23]。另外,本研究通过Log-binomial模型分析并发症种类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乳酸水平间的风险效应,发现当乳酸 ≥4.22 mmol/L时,并发症组的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腹腔感染的风险最高,此结果也可辅助说明乳酸水平对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的感染并发症会产生一定影响。
本研究局限性:本研究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偏倚,研究对象仅纳入本院患者,不具有普遍性;另外,纳入的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一定偏差。因此后续研究将扩大样本数进行多中心研究。
综上所述,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术后24 h 乳酸水平升高与感染并发症密切相关,对于上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感染并发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王丽杰完成论文撰写与修改;周倩云完成数据收集及术前、术中、术后检查。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批文编号:IRB-AF-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