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率中排名第2[1],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根据肿瘤特征进行新辅助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充分了解机体炎症、营养和肿瘤免疫状态,有助于改善患者总体生存结局[2]。
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的免疫治疗已成为多种癌症的主要治疗方式,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则是应用ICI的重要“靶点”[3],尽早地明确肿瘤微卫星状态有助于临床医师制定最佳治疗策略。术前泛免疫炎症值(pan-immune-inflammation value,PIV)和术前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评分(hemoglobin,albumin,lymphocyte and platelet score,HALP)作为非侵入性的、有效的和极具成本效益的肿瘤预后生物标志物[4],有助于术前评估并改善免疫营养缺乏患者的预后[5],但两者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HALP和PIV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微卫星状态的相关性,更好地评估诊断时机体的免疫炎症、营养状态,以有助于协同制定临床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4年2月期间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研究通过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同意,批文编号:[2024]YX第236号。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 行结直肠癌根治术;② 术后病理诊断为结肠或直肠恶性肿瘤;③ 化验、临床病理资料完整;④ 原发性结直肠癌,术前未进行新辅助放化疗。排除标准:① 术前行新辅助放化疗;② 存在免疫或血液系统疾病,长期服用影响实验室检验结果的药物;③ 临床资料不完整;④ 既往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
1.3 HALP和PIV计算方法
HALP(分)=血红蛋白(g/L)×白蛋白(g/L)×淋巴细胞计数(×109/L)/血小板计数(×109/L),PIV=[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血小板计数(×109/L)×单核细胞计数(×109/L)]/淋巴细胞计数(×109/L)。
1.4 研究对象分组
根据计算出的HALP及PIV,再以两指标计算值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相应的高HALP组/低HALP组和高PIV组/低PIV组。HALP的中位数为30.42分,≥30.42分为高HALP组,<30.42分为低HALP组,2组各78例。PIV的中位数为252.29,≥252.29为高PIV组,<252.29为低PIV组,2组各78例。再根据微卫星稳定性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ndard,MSS)组(n=138)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组(n=17)。
1.5 资料收集
① 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② 术前1周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血红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血清白蛋白水平;③ 病理资料:包括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大体类型、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神经侵犯、远处转移、TNM分期及微卫星状态。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7.0软件统计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的正态性检验采用Kolmogorov-Smirnov 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运用Student’s t检验进行分析;偏态分布资料则以中位数(M)和上下四分位数(P25,P75)表示,运用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定性资料以例数(%)表示,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连续校正卡方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Spearman分析HALP与PIV的相关性;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及最佳截断值,分析HALP和PIV对结直肠癌微卫星状态的预测价值。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高PIV组和低PIV组以及高HALP组和低HALP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56例,年龄为(64.52±11.97)岁, BMI为(22.9±3.1)kg/m2,其中男性80例(51.28%),女性76例(48.72%);HALP为30.42(19.75,44.20)分,PIV为252.29(138.87,484.40),肿瘤位置位于左侧结肠者27例(17.31%),位于直肠78例(50.00%),右侧结肠51例(32.69%)。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ALP评分与PIV存在弱的负相关关系(rs=-0.476 8,P<0.001)。高PIV组和低PIV组患者在肿瘤直径、肿瘤部位、微卫星状态、HALP和T分期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PIV多见于右侧结肠癌和MSI-H患者,且肿瘤较大、T分期高;其他临床病理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HALP组和低HALP组患者在性别、BMI、PIV、肿瘤直径、肿瘤部位、微卫星状态及T分期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HALP多见于女性、右侧结肠癌及MSI-H患者,且BMI较低、肿瘤较大、T分期高;其他临床病理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MSS组和MSI-H组患者的HALP和PIV结果
2组患者的HALP和PI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H的患者易出现低HALP和高PIV。具体见图1a和1b。

2.3 HALP和PIV对MSI-H的预测价值分析结果
绘制ROC曲线分析HALP和PIV对结直肠癌患者MSI-H的预测价值。 结果显示: 术前HALP预测结直肠癌患者微卫星状态为MSI-H的AUC为0.848 9 [95%CI为(0.771 1,0.926 6)],约登指数的最大值为0.634,最佳临界值为26.84分,其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0.634。 PIV预测结直肠癌患者MSI-H的AUC为0.851 6 [95%CI为(0.733 8,0.969 4)],约登指数的最大值为0.742,PIV的最佳临界值为507.04,其敏感度为0.923,特异度为0.817。具体见图1c和1d。
3 讨论
3.1 HALP和PIV与结直肠癌
机体的营养状态和免疫炎症反应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6]。癌症相关炎症在许多恶性肿瘤中普遍存在,与肿瘤特征(如增殖、侵袭、转移)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治疗反应,影响生存结果[7]。肿瘤相关炎症细胞的变化显示了肿瘤的炎症反应程度,较明显的炎症反应通常表明预后较差[8]。炎症可以通过诱导免疫抑制来影响肿瘤微环境,而免疫抑制个体的肿瘤发展风险往往会增加[9]。免疫作为防御癌症的主力军,是目前癌症研究领域的重点,免疫疗法也逐渐成为癌症的重要治疗方法[10]。
免疫炎症生物标志物(immune-inflammatorybiomarkers,IIBs)可以反映宿主炎症和免疫状态之间的平衡,包括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ratio,PLR)和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to-lymphocyteratio,MLR),MLR、PLR和NLR作为常用的外周血免疫炎性指标,已被证实与结直肠癌[11]、子宫内膜癌[12]、胃癌[13]、肝细胞癌[14]等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 2020年Fucà等[15]整合了NLR、血小板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开发出一种新型IIBs即PIV,可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食管癌[16]或乳腺癌[17]患者生存结局的强预测因子。Zhao等[18]研究发现,高PIV组右半结肠癌较多,且肿瘤大,这与本研究结果相同;此外还发现高PIV组患者T分期晚、CEA及CA-125更高、更易出现低蛋白血症。本研究未进行肿瘤标志物及白蛋白的相关分析,关于肿瘤分期等特征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Yang等[19]进行的一项meta分析发现,PIV在不同肿瘤中的临界值异质性显著,但总的来说,高PIV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较短。
2015年Chen等[20]基于术前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数值建立了HALP评分,发现其在胃癌预后中显示出强大的预测能力,并与肿瘤直径、T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是评估人体免疫和营养状态的综合性指标,在结肠癌[21]、胃癌[22]、胆管癌[23]、肝细胞癌[24]等多种恶性肿瘤展现出其对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等结局的预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预测机体对免疫疗法的反应[25]。Leetanaporn等[26]研究表明,低HALP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往往年龄较小、BMI较低、肿瘤较大且浸润程度更深。 杨立民等[27]通过回顾性分析16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得出肿瘤直径 ≥5 cm、术前癌胚抗原 ≥5 μg/L、浆膜及以外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脉管侵犯患者的HALP降低。与PIV相同,尽管在多种恶性肿瘤中的临界值范围不同,但低HALP患者总体肿瘤较大、预后较差。
本研究通过对15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得出,高PIV患者肿瘤较大、T分期高,低HALP多见于女性,其BMI较低、肿瘤较大、T分期更高,表现为营养缺乏、免疫力差、肿瘤较大,这与既往研究结果无差异。同时,本研究还发现,HALP和PIV与肿瘤部位密切相关,低HALP及高PIV多发生于右侧结肠癌,这可能是一个新的进展。通过计算术前HALP和PIV有助于临床医师评估肿瘤患者的免疫炎症状态,全面地制定治疗方案,但两者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等病理特征的关系仍需要进行大样本量的研究;此外,低HALP、高PIV是否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相关,这一问题需要后续与正常人群进行对照研究。
3.2 MSI与结直肠癌
近年来,免疫疗法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其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1,PD-L1)和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MSI-H是由于DNA错配修复缺陷(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dMMR)引起的,在结直肠癌中占5%,MSI已被确定为诊断和治疗结直肠癌独特且关键的生物标志物。MSI-H的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显著优于MSS的患者[28],这得益于ICI在实体瘤的有效使用。该类患者的TMB高、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PD-L1表达增强,表现出强烈的淋巴细胞激活和炎症性肿瘤微环境,抑制转移潜力,并因此对ICI具有高度反应性,ICI单药治疗或联合化疗应用在dMMR/MSI-H结直肠癌治疗方面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29],针对这一部分优势人群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患者远期生存质量。
目前微卫星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二代测序和免疫组化,高昂的检测成本和有限的资源是阻碍MSI检测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Zhao等[30]对2 279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将血清CA72-4和癌胚抗原与患者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周围神经浸润相结合,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的MSI-H/dMMR状态,AUC为0.849。本研究结果表明,MSI-H患者易出现低HALP、高PIV, HALP和PIV均对MSI-H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并且PIV的单项预测价值高于Zhao等的多项指标联合预测,AUC为0.851 6。因此我们认为,对于组织标本难以获得、MSI检测有困难的患者或许可以通过计算HALP和PIV来评估微卫星状态,进而指导进一步的治疗。考虑到微卫星不稳定性发生率低,且本研究中MSI-H的患者仅17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论,未来需要进行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验证。
4 结论
低HALP和高PIV多见于右侧结肠癌、MSI-H的患者,患者的营养免疫状况差,炎症较重,并且肿瘤更大,浸润程度更深,并且对MSI-H具有预测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协助制定临床治疗方案。但由于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的局限性,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确定HALP和PIV预测MSI-H 的预测界值。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高梦臻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撰写论文;李卓峰负责修改论文框架及研究项目管理;侯义振核对数据并对文章内容作初步审阅;董胜利指导研究方向、审阅文章并提出修改意见。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医学研究伦理审批,批文编号:[2024]YX第236号。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率中排名第2[1],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根据肿瘤特征进行新辅助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充分了解机体炎症、营养和肿瘤免疫状态,有助于改善患者总体生存结局[2]。
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的免疫治疗已成为多种癌症的主要治疗方式,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则是应用ICI的重要“靶点”[3],尽早地明确肿瘤微卫星状态有助于临床医师制定最佳治疗策略。术前泛免疫炎症值(pan-immune-inflammation value,PIV)和术前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评分(hemoglobin,albumin,lymphocyte and platelet score,HALP)作为非侵入性的、有效的和极具成本效益的肿瘤预后生物标志物[4],有助于术前评估并改善免疫营养缺乏患者的预后[5],但两者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HALP和PIV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微卫星状态的相关性,更好地评估诊断时机体的免疫炎症、营养状态,以有助于协同制定临床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4年2月期间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研究通过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同意,批文编号:[2024]YX第236号。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 行结直肠癌根治术;② 术后病理诊断为结肠或直肠恶性肿瘤;③ 化验、临床病理资料完整;④ 原发性结直肠癌,术前未进行新辅助放化疗。排除标准:① 术前行新辅助放化疗;② 存在免疫或血液系统疾病,长期服用影响实验室检验结果的药物;③ 临床资料不完整;④ 既往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
1.3 HALP和PIV计算方法
HALP(分)=血红蛋白(g/L)×白蛋白(g/L)×淋巴细胞计数(×109/L)/血小板计数(×109/L),PIV=[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血小板计数(×109/L)×单核细胞计数(×109/L)]/淋巴细胞计数(×109/L)。
1.4 研究对象分组
根据计算出的HALP及PIV,再以两指标计算值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相应的高HALP组/低HALP组和高PIV组/低PIV组。HALP的中位数为30.42分,≥30.42分为高HALP组,<30.42分为低HALP组,2组各78例。PIV的中位数为252.29,≥252.29为高PIV组,<252.29为低PIV组,2组各78例。再根据微卫星稳定性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ndard,MSS)组(n=138)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组(n=17)。
1.5 资料收集
① 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② 术前1周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血红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血清白蛋白水平;③ 病理资料:包括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大体类型、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神经侵犯、远处转移、TNM分期及微卫星状态。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7.0软件统计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的正态性检验采用Kolmogorov-Smirnov 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运用Student’s t检验进行分析;偏态分布资料则以中位数(M)和上下四分位数(P25,P75)表示,运用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定性资料以例数(%)表示,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连续校正卡方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Spearman分析HALP与PIV的相关性;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及最佳截断值,分析HALP和PIV对结直肠癌微卫星状态的预测价值。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高PIV组和低PIV组以及高HALP组和低HALP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56例,年龄为(64.52±11.97)岁, BMI为(22.9±3.1)kg/m2,其中男性80例(51.28%),女性76例(48.72%);HALP为30.42(19.75,44.20)分,PIV为252.29(138.87,484.40),肿瘤位置位于左侧结肠者27例(17.31%),位于直肠78例(50.00%),右侧结肠51例(32.69%)。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ALP评分与PIV存在弱的负相关关系(rs=-0.476 8,P<0.001)。高PIV组和低PIV组患者在肿瘤直径、肿瘤部位、微卫星状态、HALP和T分期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PIV多见于右侧结肠癌和MSI-H患者,且肿瘤较大、T分期高;其他临床病理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HALP组和低HALP组患者在性别、BMI、PIV、肿瘤直径、肿瘤部位、微卫星状态及T分期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HALP多见于女性、右侧结肠癌及MSI-H患者,且BMI较低、肿瘤较大、T分期高;其他临床病理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MSS组和MSI-H组患者的HALP和PIV结果
2组患者的HALP和PI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H的患者易出现低HALP和高PIV。具体见图1a和1b。

2.3 HALP和PIV对MSI-H的预测价值分析结果
绘制ROC曲线分析HALP和PIV对结直肠癌患者MSI-H的预测价值。 结果显示: 术前HALP预测结直肠癌患者微卫星状态为MSI-H的AUC为0.848 9 [95%CI为(0.771 1,0.926 6)],约登指数的最大值为0.634,最佳临界值为26.84分,其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0.634。 PIV预测结直肠癌患者MSI-H的AUC为0.851 6 [95%CI为(0.733 8,0.969 4)],约登指数的最大值为0.742,PIV的最佳临界值为507.04,其敏感度为0.923,特异度为0.817。具体见图1c和1d。
3 讨论
3.1 HALP和PIV与结直肠癌
机体的营养状态和免疫炎症反应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6]。癌症相关炎症在许多恶性肿瘤中普遍存在,与肿瘤特征(如增殖、侵袭、转移)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治疗反应,影响生存结果[7]。肿瘤相关炎症细胞的变化显示了肿瘤的炎症反应程度,较明显的炎症反应通常表明预后较差[8]。炎症可以通过诱导免疫抑制来影响肿瘤微环境,而免疫抑制个体的肿瘤发展风险往往会增加[9]。免疫作为防御癌症的主力军,是目前癌症研究领域的重点,免疫疗法也逐渐成为癌症的重要治疗方法[10]。
免疫炎症生物标志物(immune-inflammatorybiomarkers,IIBs)可以反映宿主炎症和免疫状态之间的平衡,包括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ratio,PLR)和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to-lymphocyteratio,MLR),MLR、PLR和NLR作为常用的外周血免疫炎性指标,已被证实与结直肠癌[11]、子宫内膜癌[12]、胃癌[13]、肝细胞癌[14]等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 2020年Fucà等[15]整合了NLR、血小板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开发出一种新型IIBs即PIV,可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食管癌[16]或乳腺癌[17]患者生存结局的强预测因子。Zhao等[18]研究发现,高PIV组右半结肠癌较多,且肿瘤大,这与本研究结果相同;此外还发现高PIV组患者T分期晚、CEA及CA-125更高、更易出现低蛋白血症。本研究未进行肿瘤标志物及白蛋白的相关分析,关于肿瘤分期等特征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Yang等[19]进行的一项meta分析发现,PIV在不同肿瘤中的临界值异质性显著,但总的来说,高PIV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较短。
2015年Chen等[20]基于术前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数值建立了HALP评分,发现其在胃癌预后中显示出强大的预测能力,并与肿瘤直径、T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是评估人体免疫和营养状态的综合性指标,在结肠癌[21]、胃癌[22]、胆管癌[23]、肝细胞癌[24]等多种恶性肿瘤展现出其对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等结局的预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预测机体对免疫疗法的反应[25]。Leetanaporn等[26]研究表明,低HALP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往往年龄较小、BMI较低、肿瘤较大且浸润程度更深。 杨立民等[27]通过回顾性分析16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得出肿瘤直径 ≥5 cm、术前癌胚抗原 ≥5 μg/L、浆膜及以外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脉管侵犯患者的HALP降低。与PIV相同,尽管在多种恶性肿瘤中的临界值范围不同,但低HALP患者总体肿瘤较大、预后较差。
本研究通过对15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得出,高PIV患者肿瘤较大、T分期高,低HALP多见于女性,其BMI较低、肿瘤较大、T分期更高,表现为营养缺乏、免疫力差、肿瘤较大,这与既往研究结果无差异。同时,本研究还发现,HALP和PIV与肿瘤部位密切相关,低HALP及高PIV多发生于右侧结肠癌,这可能是一个新的进展。通过计算术前HALP和PIV有助于临床医师评估肿瘤患者的免疫炎症状态,全面地制定治疗方案,但两者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等病理特征的关系仍需要进行大样本量的研究;此外,低HALP、高PIV是否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相关,这一问题需要后续与正常人群进行对照研究。
3.2 MSI与结直肠癌
近年来,免疫疗法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其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1,PD-L1)和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MSI-H是由于DNA错配修复缺陷(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dMMR)引起的,在结直肠癌中占5%,MSI已被确定为诊断和治疗结直肠癌独特且关键的生物标志物。MSI-H的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显著优于MSS的患者[28],这得益于ICI在实体瘤的有效使用。该类患者的TMB高、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PD-L1表达增强,表现出强烈的淋巴细胞激活和炎症性肿瘤微环境,抑制转移潜力,并因此对ICI具有高度反应性,ICI单药治疗或联合化疗应用在dMMR/MSI-H结直肠癌治疗方面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29],针对这一部分优势人群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患者远期生存质量。
目前微卫星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二代测序和免疫组化,高昂的检测成本和有限的资源是阻碍MSI检测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Zhao等[30]对2 279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将血清CA72-4和癌胚抗原与患者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周围神经浸润相结合,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的MSI-H/dMMR状态,AUC为0.849。本研究结果表明,MSI-H患者易出现低HALP、高PIV, HALP和PIV均对MSI-H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并且PIV的单项预测价值高于Zhao等的多项指标联合预测,AUC为0.851 6。因此我们认为,对于组织标本难以获得、MSI检测有困难的患者或许可以通过计算HALP和PIV来评估微卫星状态,进而指导进一步的治疗。考虑到微卫星不稳定性发生率低,且本研究中MSI-H的患者仅17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论,未来需要进行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验证。
4 结论
低HALP和高PIV多见于右侧结肠癌、MSI-H的患者,患者的营养免疫状况差,炎症较重,并且肿瘤更大,浸润程度更深,并且对MSI-H具有预测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协助制定临床治疗方案。但由于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的局限性,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确定HALP和PIV预测MSI-H 的预测界值。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高梦臻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撰写论文;李卓峰负责修改论文框架及研究项目管理;侯义振核对数据并对文章内容作初步审阅;董胜利指导研究方向、审阅文章并提出修改意见。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医学研究伦理审批,批文编号:[2024]YX第2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