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甲状腺肿瘤诊治理念的提升和规范化诊治进程的推进,我国甲状腺肿瘤的5年生存率由2003年的67.5%上升至2015年的84.3%。随着我国近些年对于晚期甲状腺癌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中早期甲状腺癌规范治疗体系的逐步完善,多学科协作手段和理念的不断增强,科学统计的正规化,甲状腺肿瘤的生存率持续提升。我们仍需思考:未来中国甲状腺学科发展的出路和核心动力?需正确看待国内甲状腺学科发展的“繁华”阶段,积极审视我国甲状腺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甲状腺肿瘤学科在近2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国甲状腺肿瘤诊治理念的提升和规范化诊治的进程实现了大幅度跨越。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甲状腺肿瘤诊治水平也切实得到了有效提高:我国甲状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5年生存率由2003年的67.5%上升至2015年的84.3%[1]。尽管与国外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但随着我国近些年对于晚期甲状腺癌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中早期甲状腺癌规范治疗体系的逐步完善,多学科协作手段和理念的不断增强,科学统计的正规化,甲状腺肿瘤的生存率持续提升。另外,甲状腺外科干预手段的多样性也得到了丰富,内科及核医学科肿瘤治疗手段亦不断细化,突出业绩有目共睹。过去的20年,是我国甲状腺学科专业迅速提升、快速拉进与世界高水平诊疗距离的关键20年。中国甲状腺癌诊治的体量和规范化程度在国际化舞台上初步崭露头角。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仍需思考:未来中国甲状腺学科发展的出路和核心动力?思考未来10年中国甲状腺学者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是否仍然与前20年相同,还是需要另辟蹊径?需正确看待国内甲状腺学科发展的“繁华”阶段,积极审视我国甲状腺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
1 注重学科整体发展,全面打造医、教、研、防的闭环学科建设
中国甲状腺学者经过20余年不懈努力,在甲状腺癌的外科指征与手术范围、规范化治疗、晚期甲状腺癌治疗手段、术后疾病监测与随访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我国相关领域专家和学组牵头制定并发布20余篇共识或指南,体系化总结、规范了常见甲状腺诊疗过程中的思路和细节,大大提升了甲状腺专业医生的从业规范性。在临床工作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当规范化进程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应更加推崇学术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学科发展并非只靠临床体系建设,也需要基础医学和基础研究、预防医学和流行病学统计、优秀人才建设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支持和提升,丰富甲状腺学科的体系厚度。应当承认的是,我国基础医学研究与国外相比仍然较弱,重大原创性研究仍然相对较少,这也限制了中国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和输出,大多数先进技术和治疗原研药仍然是西方主导。因此,加强对学科整体提升的必要性的认知,从多维度打造学科相关基础建设,是我们学科体系建立的重要基石。
2 鼓励以创新技术与创新研究为核心动力,推动学科精准诊疗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是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过程,旨在将甲状腺肿瘤生物学行为认知得更加清晰、精准,探索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模式,并形成更加完备的学科体系。甲状腺学科发展离不开新的研究成果的支撑。只有不断以研究促新发现,才能实现丰富学科体系和基础的目的。如何将这些研究做好,努力方向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以下方面的创新性研究将是学科重要的研究方向。
2.1 优于现有诊疗模式的临床探索研究及治疗的阶段性科学把控研究
类似于乳腺癌NSABP协作组在乳腺癌领域设计的几个里程碑式的临床研究,甲状腺肿瘤学科同样需要能够改变现有或优化提升现有诊疗方式的突破性研究。例如对于接受单侧腺叶切除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极低危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的必要性和程度;晚期甲状腺癌靶向治疗何时用药,何时停药,维持剂量应当如何确定;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新辅助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手段联合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碘治疗在低危复发风险患者中的治疗意义及剂量问题;甲状腺癌患者复发风险分层体系中更多判断指标等等。
2.2 基于新检测和诊疗技术的创新研究
目前基础医学的发展尤为迅速,这得益于新的检测手段、检测技术和治疗技术的不断更迭。例如免疫学的进步衍生出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的出现,使得难治性白血病的治疗进入了全新的时代;PD-1/PD-L1的免疫治疗思路也就此打开;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出现,将细胞内微观变化以高通量测序方式呈现,甲状腺癌常见基因突变与生物学行为的关联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如何将甲状腺肿瘤特点与时俱进地与最新的技术手段联系并开展研究十分重要。
2.3 源于临床实践的基础医学研究及转化研究
甲状腺癌基础医学研究目前在国内相对薄弱,尽管文章数量在逐年递增,但高水平、原创性的基础研究较少。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基础医学研究及可向临床转化的基础研究亦较少。呼吁临床医生可以与高水平基础医学研究人员合作,在甲状腺癌未知领域多多打造“中国发现”。
2.4 基于队列的循证医学研究
由于参与人群数目较大,这部分研究往往以高分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提供给读者更多的切实的临床证据。我国肿瘤学者目前正在逐步缩小此方面的差距,但国内甲状腺学科多中心队列研究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5 基于大数据驱动的探索研究
目前各种数据库资源越来越多,生物信息学研究成为寻找研究方向的重要手段和技巧。国内一些肿瘤中心的数据挖掘研究已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系列后续可挖掘的研究契机。希望国内学者不止步于发表文章、拔得头筹,更希望在日后能够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多的原创性实验研究。
3 让世界看到更多国人高水平的研究,唱响中国声音
我国病例数在全球占相当大的比重[2],但国际学者在综述或撰写指南时援引中国的数据却不多。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内学者的英文论文撰写意识稍弱,未能及时向国际公开我们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没有开展非常严格的前瞻性临床研究项目。例如,在我国制定的指南和共识中,大多医学证据援引自国外的文献或数据,这些数据产生于国外的报道,一些重要概念的首次提出也并非中国学者的首创。2023年Lancet杂志主刊再次以“thyroid cancer”为题刊文,综述了近10年甲状腺癌的进展和目前发展问题[3]。文章综述提到各个国家提出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彩超分辨办法以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文中提到的结果确切的研究来自:哥伦比亚、意大利、日本、韩国和美国。就彩超术前的诊断主题,国内学者其实早已经纷纷推出了适合国人的TI-RADS(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做出了很多工作,但大多是中文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2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甲状腺癌位列全球癌症发病率第7位,全球范围内共821 173例甲状腺癌患者,其中新发病例466 000余例,而中国就占了一半以上;甲状腺癌发病率在女性癌症患者中排名第五,且女性患者的发病率是男性的4倍[4]。我国女性甲状腺癌发病人数占世界女性人口发病人数的37.2%,男性甲状腺癌发病人数占世界男性人口发病人数的38.9%[5]。然而我国学者在甲状腺癌领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引用率却不能与我国患病人数占国际比重相匹配。在医学网站“Citexs”以“thyroid cancer”为关键词搜索,进行不完全统计发现,2014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的文献有 34 898 篇,文献年均发文量3 173篇;2021年达到年发文量顶峰4 267篇,2020增长率最快,为16.8%,提示该领域的研究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其中美国10 194篇,占29.2%;中国 6 591篇,占18.9%;意大利2 506篇,7.2%。尽管我国学者发表文章数量较多,但在2014至2024年间,全球在甲状腺癌研究领域发文量前20的国家研究机构,前3名均为美国机构;发文量前20名中:美国占大多数,韩国有5家,而中国只有2家。以作者计算,来自美国13人,意大利 6人,韩国有4人;但遗憾的是,发文量前30名的学者中,并无我国学者。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学者在国际上发声不仅需要数量,更需要高质量的临床数据与研究报道。欲同步下一个10年甲状腺肿瘤学科发展的先进国家,应拿出更多详实、科学、可靠且巧妙设计的研究数据及结果,推动甲状腺肿瘤学科的发展。
4 小结
中国甲状腺学科经历了高速发展的20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拉进与国外总体诊治水平并部分领先的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未来10年甲状腺学科的发展模式。以高水平、高质量的扎实医学研究,为学科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珍贵依据,让中国数据和中国学者的研究在国际上发出更强的学科和学术声音。我们应坚定以科研提升作为学科发展宗旨,为健康中国贡献应有的学科力量。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高明,提供文章写作思路;李大鹏,文章撰写与修改。
中国甲状腺肿瘤学科在近2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国甲状腺肿瘤诊治理念的提升和规范化诊治的进程实现了大幅度跨越。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甲状腺肿瘤诊治水平也切实得到了有效提高:我国甲状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5年生存率由2003年的67.5%上升至2015年的84.3%[1]。尽管与国外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但随着我国近些年对于晚期甲状腺癌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中早期甲状腺癌规范治疗体系的逐步完善,多学科协作手段和理念的不断增强,科学统计的正规化,甲状腺肿瘤的生存率持续提升。另外,甲状腺外科干预手段的多样性也得到了丰富,内科及核医学科肿瘤治疗手段亦不断细化,突出业绩有目共睹。过去的20年,是我国甲状腺学科专业迅速提升、快速拉进与世界高水平诊疗距离的关键20年。中国甲状腺癌诊治的体量和规范化程度在国际化舞台上初步崭露头角。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仍需思考:未来中国甲状腺学科发展的出路和核心动力?思考未来10年中国甲状腺学者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是否仍然与前20年相同,还是需要另辟蹊径?需正确看待国内甲状腺学科发展的“繁华”阶段,积极审视我国甲状腺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
1 注重学科整体发展,全面打造医、教、研、防的闭环学科建设
中国甲状腺学者经过20余年不懈努力,在甲状腺癌的外科指征与手术范围、规范化治疗、晚期甲状腺癌治疗手段、术后疾病监测与随访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我国相关领域专家和学组牵头制定并发布20余篇共识或指南,体系化总结、规范了常见甲状腺诊疗过程中的思路和细节,大大提升了甲状腺专业医生的从业规范性。在临床工作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当规范化进程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应更加推崇学术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学科发展并非只靠临床体系建设,也需要基础医学和基础研究、预防医学和流行病学统计、优秀人才建设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支持和提升,丰富甲状腺学科的体系厚度。应当承认的是,我国基础医学研究与国外相比仍然较弱,重大原创性研究仍然相对较少,这也限制了中国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和输出,大多数先进技术和治疗原研药仍然是西方主导。因此,加强对学科整体提升的必要性的认知,从多维度打造学科相关基础建设,是我们学科体系建立的重要基石。
2 鼓励以创新技术与创新研究为核心动力,推动学科精准诊疗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是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过程,旨在将甲状腺肿瘤生物学行为认知得更加清晰、精准,探索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模式,并形成更加完备的学科体系。甲状腺学科发展离不开新的研究成果的支撑。只有不断以研究促新发现,才能实现丰富学科体系和基础的目的。如何将这些研究做好,努力方向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以下方面的创新性研究将是学科重要的研究方向。
2.1 优于现有诊疗模式的临床探索研究及治疗的阶段性科学把控研究
类似于乳腺癌NSABP协作组在乳腺癌领域设计的几个里程碑式的临床研究,甲状腺肿瘤学科同样需要能够改变现有或优化提升现有诊疗方式的突破性研究。例如对于接受单侧腺叶切除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极低危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的必要性和程度;晚期甲状腺癌靶向治疗何时用药,何时停药,维持剂量应当如何确定;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新辅助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手段联合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碘治疗在低危复发风险患者中的治疗意义及剂量问题;甲状腺癌患者复发风险分层体系中更多判断指标等等。
2.2 基于新检测和诊疗技术的创新研究
目前基础医学的发展尤为迅速,这得益于新的检测手段、检测技术和治疗技术的不断更迭。例如免疫学的进步衍生出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的出现,使得难治性白血病的治疗进入了全新的时代;PD-1/PD-L1的免疫治疗思路也就此打开;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出现,将细胞内微观变化以高通量测序方式呈现,甲状腺癌常见基因突变与生物学行为的关联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如何将甲状腺肿瘤特点与时俱进地与最新的技术手段联系并开展研究十分重要。
2.3 源于临床实践的基础医学研究及转化研究
甲状腺癌基础医学研究目前在国内相对薄弱,尽管文章数量在逐年递增,但高水平、原创性的基础研究较少。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基础医学研究及可向临床转化的基础研究亦较少。呼吁临床医生可以与高水平基础医学研究人员合作,在甲状腺癌未知领域多多打造“中国发现”。
2.4 基于队列的循证医学研究
由于参与人群数目较大,这部分研究往往以高分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提供给读者更多的切实的临床证据。我国肿瘤学者目前正在逐步缩小此方面的差距,但国内甲状腺学科多中心队列研究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5 基于大数据驱动的探索研究
目前各种数据库资源越来越多,生物信息学研究成为寻找研究方向的重要手段和技巧。国内一些肿瘤中心的数据挖掘研究已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系列后续可挖掘的研究契机。希望国内学者不止步于发表文章、拔得头筹,更希望在日后能够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多的原创性实验研究。
3 让世界看到更多国人高水平的研究,唱响中国声音
我国病例数在全球占相当大的比重[2],但国际学者在综述或撰写指南时援引中国的数据却不多。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内学者的英文论文撰写意识稍弱,未能及时向国际公开我们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没有开展非常严格的前瞻性临床研究项目。例如,在我国制定的指南和共识中,大多医学证据援引自国外的文献或数据,这些数据产生于国外的报道,一些重要概念的首次提出也并非中国学者的首创。2023年Lancet杂志主刊再次以“thyroid cancer”为题刊文,综述了近10年甲状腺癌的进展和目前发展问题[3]。文章综述提到各个国家提出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彩超分辨办法以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文中提到的结果确切的研究来自:哥伦比亚、意大利、日本、韩国和美国。就彩超术前的诊断主题,国内学者其实早已经纷纷推出了适合国人的TI-RADS(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做出了很多工作,但大多是中文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2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甲状腺癌位列全球癌症发病率第7位,全球范围内共821 173例甲状腺癌患者,其中新发病例466 000余例,而中国就占了一半以上;甲状腺癌发病率在女性癌症患者中排名第五,且女性患者的发病率是男性的4倍[4]。我国女性甲状腺癌发病人数占世界女性人口发病人数的37.2%,男性甲状腺癌发病人数占世界男性人口发病人数的38.9%[5]。然而我国学者在甲状腺癌领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引用率却不能与我国患病人数占国际比重相匹配。在医学网站“Citexs”以“thyroid cancer”为关键词搜索,进行不完全统计发现,2014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的文献有 34 898 篇,文献年均发文量3 173篇;2021年达到年发文量顶峰4 267篇,2020增长率最快,为16.8%,提示该领域的研究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其中美国10 194篇,占29.2%;中国 6 591篇,占18.9%;意大利2 506篇,7.2%。尽管我国学者发表文章数量较多,但在2014至2024年间,全球在甲状腺癌研究领域发文量前20的国家研究机构,前3名均为美国机构;发文量前20名中:美国占大多数,韩国有5家,而中国只有2家。以作者计算,来自美国13人,意大利 6人,韩国有4人;但遗憾的是,发文量前30名的学者中,并无我国学者。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学者在国际上发声不仅需要数量,更需要高质量的临床数据与研究报道。欲同步下一个10年甲状腺肿瘤学科发展的先进国家,应拿出更多详实、科学、可靠且巧妙设计的研究数据及结果,推动甲状腺肿瘤学科的发展。
4 小结
中国甲状腺学科经历了高速发展的20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拉进与国外总体诊治水平并部分领先的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未来10年甲状腺学科的发展模式。以高水平、高质量的扎实医学研究,为学科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珍贵依据,让中国数据和中国学者的研究在国际上发出更强的学科和学术声音。我们应坚定以科研提升作为学科发展宗旨,为健康中国贡献应有的学科力量。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高明,提供文章写作思路;李大鹏,文章撰写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