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核医学科(北京 100120);
  • 2.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青岛 266003);
  • 3.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北京 100730);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放射性碘-131(radioiodine-131,131I)治疗是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术后经典的靶向治疗手段。基于DTC肿瘤细胞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表达钠碘同向转运体(sodium iodide symporter,NIS)的功能,131I引入人体后可被DTC细胞特异性摄取,其发射的γ射线有助于核医学显像在体内探测残余甲状腺组织及DTC病灶,而其发射的β射线将会对上述探测靶区实施精准打击。通过131I这种诊疗一体化(theranostic)手段,可有效改善具有摄碘功能残留/复发/转移性病灶DT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疾病特异性生存及总生存,并有助于降低高危患者的复发风险。然而,与131I“精准化”治疗理念相比,临床实践过程中,131I治疗前评估、治疗剂量制定、治疗后疗效评价等环节仍欠精细化,未能真正展现出131I诊疗一体化的优势。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增加,131I治疗在诊疗理念、治疗前风险分层、治疗后动态评估、患者全程管理等方面不断更新与细化,以发挥131I精准诊疗的优势,笔者就上述内容及其更新做一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