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持续上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1-4]。乳腺癌的治疗涉及到多种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证、优势和潜在的副作用[5-7]。因此,制定一个既能有效控制疾病,又能最大程度减少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个性化治疗计划,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至关重要。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诊疗模式通过整合来自外科、内科、放疗科、病理科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专家意见,为患者制定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跨学科合作不仅能够提高诊疗效率,还能确保患者得到最合适的治疗建议[8-10]。与此同时,医患共享决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决策模式,越来越被重视[11]。SDM强调医生与患者在治疗决策过程中的平等合作,通过充分交流医学信息,讨论治疗方案的利弊,最终达成共识。在乳腺癌治疗中,SDM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选项,增强治疗方案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从而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12-14]。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分析该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治疗选择的影响、治疗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期望能为提高乳腺癌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德阳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住院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包括:① 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的患者[15];② 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切除手术、保乳手术和整形重建手术),且术后行日间化疗和或靶向治疗;③ 年龄21~62岁之间;④ 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或其他影响参与本研究的重大健康问题;⑤ 患者已充分了解研究内容,并自愿参加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包括:① 同时患有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② 曾经参与过类似的医患共享决策和或MDT干预研究;③ 新辅助或解救治疗患者;④ 因为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原因,无法完成问卷或治疗决策过程。经过严格筛选,共计100例乳腺癌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并被纳入本研究,采用半随机方式,通过掷硬币将患者随机分配 到对照组(硬币字面)和干预组(硬币花面),2组各50例。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统计学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表1)。

1.2 治疗
对照组患者接受标准的乳腺癌治疗流程,包括手术治疗及术后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入院时进行常规的健康评估和术前教育,包括手术过程、术后可能遇到的情况及常见问题的解答。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乳腺癌切除手术,手术类型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定制(如乳腺保乳手术或乳腺切除术)。提供术后常规护理,包括伤口护理、疼痛管理及早期活动指导。通过面对面交流提供健康教育,包括术后恢复、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等。出院时提供一份详细的出院指导,包括药物使用、伤口护理、复查时间等信息。定期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监测患者的恢复情况。
干预组则实施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具体方案如下。
1.2.1 组建多学科团队
组建多学科团队,旨在提供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综合诊疗服务。团队成员及责任如下:① 外科医生和整形科医生,负责评估患者的手术适应证,进行乳腺癌手术,并监控术后恢复情况。② 肿瘤专科医生(由笔者所在科室医生担任),提供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或)靶向治疗的专业建议,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并评估治疗效果。③ 放疗科医生,负责放射治疗的计划和实施,评估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和潜在副作用,以及监测治疗过程中病灶的影像学变化。④ 病理医生,对手术或活检样本进行病理分析,确定肿瘤的类型、分级和分期,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关键信息。⑤ 护理人员,提供术前和术后的护理指导,包括伤口护理、疼痛管理和一般健康维护,同时支持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⑥ 心理咨询师,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患者处理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⑦ 营养师,提供个性化的营养指导和饮食计划,帮助患者在治疗期间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支持身体恢复和增强体质。⑧ 物理治疗师,制定和实施康复计划,包括术后功能恢复训练和淋巴水肿管理,以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1.2.2 入院前期准备 (入院前1周)
患者与主诊医师进行15~30 min的咨询(线上线下两种模式),讨论手术必要性、可能的治疗方案及其利弊,以及患者的疑问和担忧。患者通过医院的电子健康记录系统提交个人健康历史、家族病史等相关资料,供医疗团队评估使用。
1.2.3 多学科诊疗策略(入院至出院)
① 入院检查:患者完成包括血液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乳腺MRI和乳腺超声、X线等在内的一系列诊断性检查。进行身体基线检查,多学科评估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和手术风险。在评估患者情况后,召开MDT的内部会议,讨论并制定初步治疗方案建议。与患者及其家属召开30~60 min的会议,详细解释治疗方案、预期效果与可能的副作用,依据患者的价值观和偏好,共同确定最终治疗计划。② 外科医生:外科医生与患者共同审查乳腺癌手术准备包括血液学检查、专科检查和基线检查结果,分析手术利弊,确保患者理解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的关键信息。外科医生将讨论不同的手术选项,包括保乳手术、乳房切除手术及重建手术的利弊,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教程,使患者在做出决定前能够直观地理解每种手术方案,同时兼顾患者的经济能力、美容需求、生理心理状况等个体因素,从中找出最佳平衡点共同协商手术方式。在术前的个性化教育会议中,外科医生将回答患者及家属的所有疑问,确保患者对即将进行的手术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③ 肿瘤专科医生:肿瘤专科医生将与患者讨论化疗、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的可行性,解释各种治疗方案的作用机制、预期效果与可能的副作用。通过使用模型和图表,帮助患者理解治疗对肿瘤控制的影响,以及如何管理潜在的副作用。在共享决策过程中,肿瘤科医生将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偏好和担忧,共同制定一个既符合医学指南又尊重患者个人价值观的治疗计划。④ 放疗科医生:放疗科医生将提供一份详细的放疗计划,包括治疗的持续时间、频率和剂量,以及预期的副作用管理策略。通过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或三维模型,放疗科医生帮助患者直观地了解放射治疗的目标区域及其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潜在影响。在治疗方案的选择过程中,放疗科医生将与患者讨论治疗的利弊,确保患者的决策基于充分的信息和个人偏好。⑤ 病理医生:病理医生的角色在于提供精确的肿瘤分类和分期信息,这对于制定治疗计划至关重要。病理医生将解释病理报告的结果,包括肿瘤的特征、分级和生物标志物的状态,并讨论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治疗选择和预后。病理医生将确保患者理解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整体治疗决策过程中。⑥ 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将在患者入院后立即介入,提供综合的术前和术后护理指导和支持,以及教授患者和家属伤口护理,引流管的管理,以及皮瓣的观察技巧。护理人员将利用视频和图文教程,详细解释如何清洁伤口、如何识别感染迹象、如何正确倾倒引流液等。此外,护理人员将组织出院前的家庭护理培训课程,面对面教授家属如何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功能锻炼,确保患者在家中的安全和舒适。⑦ 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将在患者治疗过程的早期阶段介入,组织“手术前心理准备”会议,提供情绪管理和放松技巧指导。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引导练习,帮助患者建立应对手术和治疗压力的策略。心理咨询师还将提供持续的一对一咨询服务,支持患者处理治疗过程中的恐惧、焦虑和抑郁,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⑧ 营养师:营养师将为患者进行个性化的营养评估,制定适合其治疗阶段和个人健康状况的饮食计划。通过教育患者和家属关于营养支持的重要性,提供具体的饮食建议、食谱和营养补充品指导,帮助患者改善营养状况,支持身体恢复和增强治疗耐受性。营养师还将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根据患者的反馈和恢复进展调整饮食计划。⑨ 物理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将根据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术后功能恢复练习和淋巴水肿管理。通过一系列的物理治疗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肢体功能,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物理治疗师还将监测患者的康复进度,定期调整康复方案,确保患者术后恢复得到有效促进。
1.2.4 出院后随访与支持(出院后1周至化疗完成约4~5个月)
出院后,安排1次/2周的电话随访或在线随访,持续观察患者恢复情况,解答疑问,调整治疗计划。使用移动医疗应用收集患者健康数据,如伤口恢复情况、活动能力等。每周期化疗前安排1次面对面复诊,进行必要的体检和检查以及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患者处理手术后及放化疗期间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根据需要,提供职业重建咨询和社会支持资源信息。化疗结束后,按照乳腺癌术后复查指南提供术后复查指导和建议。
1.3 评价指标
1.3.1 治疗效果
包括辅助放化疗完成率,Ⅲ/Ⅳ级毒副作用和术后外形满意度。根据病变范围、患者意愿,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包括保乳根治术(包括保乳整形技术)、改良根治术以及自体或假体重建手术。放化疗的使用根据年龄、体能状态、病理分期分型综合评估。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对有生育需求的患者行生育保护;老年或体虚患者,药物剂量减低25%。HER-2过表达患者使用化疗联合抗HER-2药物。同时密切监测各项血液指标、心肺功能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方案。
1.3.2 生存质量
采用由万崇华等翻译与修订的《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16]进行评估,包括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和附加关注5个维度,共36个条目,每一条以5分制进行评分,得分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呈正比。
1.3.3 并发症
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皮下积液、患肢水肿、皮瓣坏死、术后高热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曼惠尼特-U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成组t 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2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结果
干预组患者辅助放化疗完成率为94.0%(47/50),高于对照组的8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P=0.037);出现Ⅲ/Ⅳ级毒副反应者干预组3例(6.0%),对照组4例(8.0%),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后乳房外形满意度干预组满意45例(90%)、基本满意5例,对照组满意30例(60%)、基本满意20例,干预组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0,P<0.001)。
2.2 2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生存质量的各项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生存质量的各项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3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6.0%;其中皮下积液1例,患肢水肿1例,切口感染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发生率为22.0%;其中皮下积液3例,患肢水肿3例,切口感染3例,皮瓣坏死2例。干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316,P=0.021)。
3 讨论
3.1 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是评价乳腺癌治疗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近期评价指包括患者对术后外形满意程度,辅助治疗的完成度。而辅助治疗的完成度直接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和长期生存率。在传统的治疗模式下,患者往往仅依赖单一医生的决策,这可能限制了治疗方案的全面性和个性化实施,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的最大化[17-18]。本研究通过实施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学科团队的协作模式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体现了现代医疗服务向更加人性化、精准化的转变。这种全程管理模式不仅侧重于治疗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还强调对患者身心健康的综合关照[19-20]。在精确诊断阶段,病理医生提供的详细分析确保了治疗计划的针对性和个性化,避免了“一刀切”的治疗方法。外科医生和整形科医生根据病理结果制定的手术方案和整形计划,患者的参与可以在有限的经济条件和心理承受能力之下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功能和美观,同时确保肿瘤的彻底清除。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医患共享决策的实践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选择权利,使患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时间路途成本,心理承受能力,参与到治疗方案的决定过程中,使患者对术后身体外形及术后辅助治疗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心理预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从而确保治疗计划按时有效的实施和完成。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还增强了患者对治疗过程的信任和依从性,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在术后恢复和支持服务方面,心理咨询师的参与帮助患者处理了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保障了患者的心理健康[21]。营养师和物理治疗师的专业支持,不仅帮助患者快速恢复体力,还促进了患者的整体健康,进一步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综合性治疗模式,通过精准治疗、减少治疗相关并发症和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支持,实现了对乳腺癌患者更优质、更全面的治疗和护理。因此,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通过加强专业间的协同作用和患者的参与度,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治疗模式不仅提高了短期内的治疗的效果,还通过优化患者的整体管理和支持,为改善长期治疗效果和提升生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乳腺癌手术后患者面临的生存质量挑战是多维度的,涉及生理、心理及社会层面。生理上,患者需应对手术引起的疼痛、疲劳及潜在的并发症,这些生理症状的长期存在显著影响恢复速度和生活质量[22-23]。心理状态方面,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影响患者的情绪稳定和生活满意度。社会功能恢复亦是一大挑战,包括职业重返、社交活动参与、家庭角色的重新适应等方面,乳腺癌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往往面临身份和角色的变化,需要时间和支持才能重新融入社会和家庭生活[24-26]。因此,乳腺癌手术后患者的全面恢复远超过单纯的身体康复,需要综合考虑和应对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需求,以促进其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生存质量在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和附加关注评分及总均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不仅加速了患者的生理恢复,同时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通过提供综合性的支持和干预,包括心理咨询、营养指导和社会支持,患者在术后恢复期间的心理应对能力得到加强,社会参与度提高,生活质量整体改善。多学科团队的综合干预策略充分考虑了乳腺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复杂性,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也重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需求。这种全人照护的模式,使患者在生理康复的同时,也得到了情感和社会层面的支持,有助于缓解术后压力和焦虑,促进更全面的恢复。
3.3 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能显著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乳腺癌手术后并发症如皮下积液、患肢水肿、皮瓣坏死、术后感染等,对患者的恢复过程产生显著影响,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成本,还可能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27-28]。传统的治疗模式在降低术后并发症方面存在局限性,主要因为缺乏跨专业的协调和综合性治疗策略。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后,干预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差异突显了多学科团队在预防和管理术后并发症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跨专业的密切合作,能够从手术准备到术后护理的各个环节,采取更为精细和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通过优化术前评估、术中技术和术后护理等环节,显著降低了乳腺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这种模式强调了专业间的合作和患者参与度的提升,不仅优化了治疗计划,还加强了对患者术后恢复的监测和支持,从而有效提升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实施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更好平衡专业建议与个人意愿,制定出更佳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临床监测显示,干预组患者的治疗计划的完成度更高,依从性更好、不良反应更小,术后恢复快速,对术后外观更满意。更为重要的是,医患共享决策可显著增强患者的主体性和参与感,让患者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决策者,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知情满意度,减轻焦虑情绪,改善整体生存体验。本研究证实该模式在乳腺癌的多学科诊疗中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发挥专家团队的最大效能。总体而言,医患共享决策辅助下的多学科诊疗综合平衡了专业客观规范与个体主观需求,使最终决策实现专家标准与患者期望的科学整合,助力乳腺癌医疗体系向“以人为中心”的模式转型。但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如由于病例较少及随访时间有限,且本研究未纳入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和晚期解救治疗的患者,导致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有关医患共享决策对乳腺癌生存期提高的长期作用仍需进行更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加以验证。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 罗雪负责数据收集与分析,并撰写论文;贾新建负责论文撰写指导并审核修改论文。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德阳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批文编号:LWH-BD3-A10-V3.0。
乳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持续上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1-4]。乳腺癌的治疗涉及到多种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证、优势和潜在的副作用[5-7]。因此,制定一个既能有效控制疾病,又能最大程度减少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个性化治疗计划,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至关重要。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诊疗模式通过整合来自外科、内科、放疗科、病理科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专家意见,为患者制定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跨学科合作不仅能够提高诊疗效率,还能确保患者得到最合适的治疗建议[8-10]。与此同时,医患共享决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决策模式,越来越被重视[11]。SDM强调医生与患者在治疗决策过程中的平等合作,通过充分交流医学信息,讨论治疗方案的利弊,最终达成共识。在乳腺癌治疗中,SDM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选项,增强治疗方案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从而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12-14]。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分析该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治疗选择的影响、治疗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期望能为提高乳腺癌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德阳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住院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包括:① 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的患者[15];② 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切除手术、保乳手术和整形重建手术),且术后行日间化疗和或靶向治疗;③ 年龄21~62岁之间;④ 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或其他影响参与本研究的重大健康问题;⑤ 患者已充分了解研究内容,并自愿参加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包括:① 同时患有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② 曾经参与过类似的医患共享决策和或MDT干预研究;③ 新辅助或解救治疗患者;④ 因为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原因,无法完成问卷或治疗决策过程。经过严格筛选,共计100例乳腺癌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并被纳入本研究,采用半随机方式,通过掷硬币将患者随机分配 到对照组(硬币字面)和干预组(硬币花面),2组各50例。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统计学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表1)。

1.2 治疗
对照组患者接受标准的乳腺癌治疗流程,包括手术治疗及术后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入院时进行常规的健康评估和术前教育,包括手术过程、术后可能遇到的情况及常见问题的解答。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乳腺癌切除手术,手术类型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定制(如乳腺保乳手术或乳腺切除术)。提供术后常规护理,包括伤口护理、疼痛管理及早期活动指导。通过面对面交流提供健康教育,包括术后恢复、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等。出院时提供一份详细的出院指导,包括药物使用、伤口护理、复查时间等信息。定期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监测患者的恢复情况。
干预组则实施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具体方案如下。
1.2.1 组建多学科团队
组建多学科团队,旨在提供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综合诊疗服务。团队成员及责任如下:① 外科医生和整形科医生,负责评估患者的手术适应证,进行乳腺癌手术,并监控术后恢复情况。② 肿瘤专科医生(由笔者所在科室医生担任),提供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或)靶向治疗的专业建议,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并评估治疗效果。③ 放疗科医生,负责放射治疗的计划和实施,评估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和潜在副作用,以及监测治疗过程中病灶的影像学变化。④ 病理医生,对手术或活检样本进行病理分析,确定肿瘤的类型、分级和分期,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关键信息。⑤ 护理人员,提供术前和术后的护理指导,包括伤口护理、疼痛管理和一般健康维护,同时支持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⑥ 心理咨询师,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患者处理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⑦ 营养师,提供个性化的营养指导和饮食计划,帮助患者在治疗期间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支持身体恢复和增强体质。⑧ 物理治疗师,制定和实施康复计划,包括术后功能恢复训练和淋巴水肿管理,以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1.2.2 入院前期准备 (入院前1周)
患者与主诊医师进行15~30 min的咨询(线上线下两种模式),讨论手术必要性、可能的治疗方案及其利弊,以及患者的疑问和担忧。患者通过医院的电子健康记录系统提交个人健康历史、家族病史等相关资料,供医疗团队评估使用。
1.2.3 多学科诊疗策略(入院至出院)
① 入院检查:患者完成包括血液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乳腺MRI和乳腺超声、X线等在内的一系列诊断性检查。进行身体基线检查,多学科评估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和手术风险。在评估患者情况后,召开MDT的内部会议,讨论并制定初步治疗方案建议。与患者及其家属召开30~60 min的会议,详细解释治疗方案、预期效果与可能的副作用,依据患者的价值观和偏好,共同确定最终治疗计划。② 外科医生:外科医生与患者共同审查乳腺癌手术准备包括血液学检查、专科检查和基线检查结果,分析手术利弊,确保患者理解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的关键信息。外科医生将讨论不同的手术选项,包括保乳手术、乳房切除手术及重建手术的利弊,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教程,使患者在做出决定前能够直观地理解每种手术方案,同时兼顾患者的经济能力、美容需求、生理心理状况等个体因素,从中找出最佳平衡点共同协商手术方式。在术前的个性化教育会议中,外科医生将回答患者及家属的所有疑问,确保患者对即将进行的手术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③ 肿瘤专科医生:肿瘤专科医生将与患者讨论化疗、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的可行性,解释各种治疗方案的作用机制、预期效果与可能的副作用。通过使用模型和图表,帮助患者理解治疗对肿瘤控制的影响,以及如何管理潜在的副作用。在共享决策过程中,肿瘤科医生将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偏好和担忧,共同制定一个既符合医学指南又尊重患者个人价值观的治疗计划。④ 放疗科医生:放疗科医生将提供一份详细的放疗计划,包括治疗的持续时间、频率和剂量,以及预期的副作用管理策略。通过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或三维模型,放疗科医生帮助患者直观地了解放射治疗的目标区域及其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潜在影响。在治疗方案的选择过程中,放疗科医生将与患者讨论治疗的利弊,确保患者的决策基于充分的信息和个人偏好。⑤ 病理医生:病理医生的角色在于提供精确的肿瘤分类和分期信息,这对于制定治疗计划至关重要。病理医生将解释病理报告的结果,包括肿瘤的特征、分级和生物标志物的状态,并讨论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治疗选择和预后。病理医生将确保患者理解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整体治疗决策过程中。⑥ 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将在患者入院后立即介入,提供综合的术前和术后护理指导和支持,以及教授患者和家属伤口护理,引流管的管理,以及皮瓣的观察技巧。护理人员将利用视频和图文教程,详细解释如何清洁伤口、如何识别感染迹象、如何正确倾倒引流液等。此外,护理人员将组织出院前的家庭护理培训课程,面对面教授家属如何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功能锻炼,确保患者在家中的安全和舒适。⑦ 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将在患者治疗过程的早期阶段介入,组织“手术前心理准备”会议,提供情绪管理和放松技巧指导。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引导练习,帮助患者建立应对手术和治疗压力的策略。心理咨询师还将提供持续的一对一咨询服务,支持患者处理治疗过程中的恐惧、焦虑和抑郁,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⑧ 营养师:营养师将为患者进行个性化的营养评估,制定适合其治疗阶段和个人健康状况的饮食计划。通过教育患者和家属关于营养支持的重要性,提供具体的饮食建议、食谱和营养补充品指导,帮助患者改善营养状况,支持身体恢复和增强治疗耐受性。营养师还将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根据患者的反馈和恢复进展调整饮食计划。⑨ 物理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将根据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术后功能恢复练习和淋巴水肿管理。通过一系列的物理治疗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肢体功能,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物理治疗师还将监测患者的康复进度,定期调整康复方案,确保患者术后恢复得到有效促进。
1.2.4 出院后随访与支持(出院后1周至化疗完成约4~5个月)
出院后,安排1次/2周的电话随访或在线随访,持续观察患者恢复情况,解答疑问,调整治疗计划。使用移动医疗应用收集患者健康数据,如伤口恢复情况、活动能力等。每周期化疗前安排1次面对面复诊,进行必要的体检和检查以及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患者处理手术后及放化疗期间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根据需要,提供职业重建咨询和社会支持资源信息。化疗结束后,按照乳腺癌术后复查指南提供术后复查指导和建议。
1.3 评价指标
1.3.1 治疗效果
包括辅助放化疗完成率,Ⅲ/Ⅳ级毒副作用和术后外形满意度。根据病变范围、患者意愿,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包括保乳根治术(包括保乳整形技术)、改良根治术以及自体或假体重建手术。放化疗的使用根据年龄、体能状态、病理分期分型综合评估。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对有生育需求的患者行生育保护;老年或体虚患者,药物剂量减低25%。HER-2过表达患者使用化疗联合抗HER-2药物。同时密切监测各项血液指标、心肺功能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方案。
1.3.2 生存质量
采用由万崇华等翻译与修订的《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16]进行评估,包括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和附加关注5个维度,共36个条目,每一条以5分制进行评分,得分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呈正比。
1.3.3 并发症
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皮下积液、患肢水肿、皮瓣坏死、术后高热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曼惠尼特-U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成组t 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2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结果
干预组患者辅助放化疗完成率为94.0%(47/50),高于对照组的8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P=0.037);出现Ⅲ/Ⅳ级毒副反应者干预组3例(6.0%),对照组4例(8.0%),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后乳房外形满意度干预组满意45例(90%)、基本满意5例,对照组满意30例(60%)、基本满意20例,干预组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0,P<0.001)。
2.2 2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生存质量的各项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生存质量的各项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3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6.0%;其中皮下积液1例,患肢水肿1例,切口感染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发生率为22.0%;其中皮下积液3例,患肢水肿3例,切口感染3例,皮瓣坏死2例。干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316,P=0.021)。
3 讨论
3.1 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是评价乳腺癌治疗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近期评价指包括患者对术后外形满意程度,辅助治疗的完成度。而辅助治疗的完成度直接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和长期生存率。在传统的治疗模式下,患者往往仅依赖单一医生的决策,这可能限制了治疗方案的全面性和个性化实施,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的最大化[17-18]。本研究通过实施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学科团队的协作模式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体现了现代医疗服务向更加人性化、精准化的转变。这种全程管理模式不仅侧重于治疗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还强调对患者身心健康的综合关照[19-20]。在精确诊断阶段,病理医生提供的详细分析确保了治疗计划的针对性和个性化,避免了“一刀切”的治疗方法。外科医生和整形科医生根据病理结果制定的手术方案和整形计划,患者的参与可以在有限的经济条件和心理承受能力之下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功能和美观,同时确保肿瘤的彻底清除。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医患共享决策的实践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选择权利,使患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时间路途成本,心理承受能力,参与到治疗方案的决定过程中,使患者对术后身体外形及术后辅助治疗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心理预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从而确保治疗计划按时有效的实施和完成。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还增强了患者对治疗过程的信任和依从性,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在术后恢复和支持服务方面,心理咨询师的参与帮助患者处理了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保障了患者的心理健康[21]。营养师和物理治疗师的专业支持,不仅帮助患者快速恢复体力,还促进了患者的整体健康,进一步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综合性治疗模式,通过精准治疗、减少治疗相关并发症和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支持,实现了对乳腺癌患者更优质、更全面的治疗和护理。因此,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通过加强专业间的协同作用和患者的参与度,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治疗模式不仅提高了短期内的治疗的效果,还通过优化患者的整体管理和支持,为改善长期治疗效果和提升生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乳腺癌手术后患者面临的生存质量挑战是多维度的,涉及生理、心理及社会层面。生理上,患者需应对手术引起的疼痛、疲劳及潜在的并发症,这些生理症状的长期存在显著影响恢复速度和生活质量[22-23]。心理状态方面,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影响患者的情绪稳定和生活满意度。社会功能恢复亦是一大挑战,包括职业重返、社交活动参与、家庭角色的重新适应等方面,乳腺癌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往往面临身份和角色的变化,需要时间和支持才能重新融入社会和家庭生活[24-26]。因此,乳腺癌手术后患者的全面恢复远超过单纯的身体康复,需要综合考虑和应对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需求,以促进其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生存质量在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和附加关注评分及总均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不仅加速了患者的生理恢复,同时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通过提供综合性的支持和干预,包括心理咨询、营养指导和社会支持,患者在术后恢复期间的心理应对能力得到加强,社会参与度提高,生活质量整体改善。多学科团队的综合干预策略充分考虑了乳腺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复杂性,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也重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需求。这种全人照护的模式,使患者在生理康复的同时,也得到了情感和社会层面的支持,有助于缓解术后压力和焦虑,促进更全面的恢复。
3.3 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能显著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乳腺癌手术后并发症如皮下积液、患肢水肿、皮瓣坏死、术后感染等,对患者的恢复过程产生显著影响,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成本,还可能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27-28]。传统的治疗模式在降低术后并发症方面存在局限性,主要因为缺乏跨专业的协调和综合性治疗策略。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后,干预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差异突显了多学科团队在预防和管理术后并发症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跨专业的密切合作,能够从手术准备到术后护理的各个环节,采取更为精细和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通过优化术前评估、术中技术和术后护理等环节,显著降低了乳腺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这种模式强调了专业间的合作和患者参与度的提升,不仅优化了治疗计划,还加强了对患者术后恢复的监测和支持,从而有效提升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实施基于医患共享决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更好平衡专业建议与个人意愿,制定出更佳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临床监测显示,干预组患者的治疗计划的完成度更高,依从性更好、不良反应更小,术后恢复快速,对术后外观更满意。更为重要的是,医患共享决策可显著增强患者的主体性和参与感,让患者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决策者,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知情满意度,减轻焦虑情绪,改善整体生存体验。本研究证实该模式在乳腺癌的多学科诊疗中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发挥专家团队的最大效能。总体而言,医患共享决策辅助下的多学科诊疗综合平衡了专业客观规范与个体主观需求,使最终决策实现专家标准与患者期望的科学整合,助力乳腺癌医疗体系向“以人为中心”的模式转型。但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如由于病例较少及随访时间有限,且本研究未纳入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和晚期解救治疗的患者,导致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有关医患共享决策对乳腺癌生存期提高的长期作用仍需进行更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加以验证。
重要声明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全体作者阅读并理解了《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的政策声明,我们没有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 罗雪负责数据收集与分析,并撰写论文;贾新建负责论文撰写指导并审核修改论文。
伦理声明:本研究通过了德阳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批文编号:LWH-BD3-A10-V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