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丁晶晶, 曹敏, 刘寅, 苗立云, 孟凡青, 叶庆, 蔡后荣. 以弥漫性病变为表现的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两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4, 13(1): 67-71. doi: 10.7507/1671-6205.2014016 复制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首先由Isaccson和Wright于1983年报道,是2001年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中新分出的一种独立的疾病体[1]。该病大多限于局部,进展缓慢,是起源于淋巴结外黏膜组织的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常发生于胃、唾液腺、甲状腺、肺及眼眶附属器等部位,胃肠道MALT淋巴瘤最多见,原发于肺的相对少见。肺MALT淋巴瘤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弥漫性病变为表现的较罕见。现报告我院近期经病理证实的2例肺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症状、胸部CT及病理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MALT淋巴瘤的认识。
临床资料
病例1 患者男性,59岁,因“反复咳嗽5年,加重半年”于2012年2月14日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发作咳嗽,为干咳,无脓痰,曾在当地医院就诊,拟诊“肺结核”,予正规抗痨治疗效果欠佳,后往当地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间质性肺炎”,予对症处理,患者咳嗽无明显好转,此后咳嗽迁延,多家医院就诊,均无明显疗效。2011年8月患者咳嗽加重,干咳为主,伴活动后气促,无发热、畏寒、盗汗,于2011年10月至外省专科医院就诊,CT示两肺多发炎性病变伴部分间质性改变,回当地予吸氧、抗感染、止咳化痰等对症处理。病程中未使用激素治疗。为进一步诊治,拟“两肺弥漫性病变”收住我科。既往史:否认其他基础疾病,从事个体工作,有长期“硫磺蒸汽”接触史,年幼时有甲型肝炎病史,无烟酒嗜好,无药物过敏史。
入院查体:体温36.9 ℃,脉搏 77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14/79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未见明显杵状指,口唇无发绀。双侧呼吸运动对称,两肺呼吸音粗,两下肺可及少许散在细湿啰音及捻发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外院相关检查结果,胸部CT平扫(2011-10-18):两肺多发炎性病变伴部分间质性改变,纵隔及左肺门见数枚淋巴节伴钙化,两侧胸膜局部增厚;肺功能测定(2011-10-18):通气功能示轻度限制性减退,弥散功能受损;血气分析(2012-02-14):pH值7.39,PaO2 74 mm Hg(1 mm Hg=0.133 kPa),PaCO2 46.5 mm Hg,BE 3 mmol/L,SaO2 94%。初步诊断:间质性肺炎。
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心肌酶、EB-DNA、CMV-DNA、输血常规、淋巴细胞免疫分型、快速结核抗体、凝血三项、CRP、ANCA测定、痰抗酸杆菌涂片未见异常。血沉 41 mm/1h。免疫五项:IgM 0.14 g/L,IgA 3.33 g/L;自身抗体:抗核抗体HEP2/猴肝颗粒性:1∶100弱阳性,抗核抗体HEP2/猴肝核仁型1∶100弱阳性,抗核抗体HEP2/猴肝胞浆抗体1∶100弱阳性;肺癌三项:细胞角蛋白19片段3.31 ng/mL;生化全套:白/球比例1.28,ADA 25.5 U/L。肺功能:中度限制性通气功能减退,弥散功能中度降低;胸部HRCT(图 1)提示两肺弥漫性病变,胸膜增厚,多发实变影、磨玻璃影、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可见散在小结节影。于2012年2月20日在全麻下行胸腔镜下右肺部活检术。术后病理:肉眼所见:肺组织1枚,大小4.5 cm×2 cm×1.5 cm,切面灰红色,实性,质中;镜下所见:肺泡腔轻度扩张,部分区域肺泡间隔纤维组织增生,支气管周围及肺间质内见成灶分布的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中等大小,形态较一致;病理诊断(肺楔型切除标本):结合免疫组化倾向为黏膜相关淋巴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淋巴瘤)(图 2);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CD79α(),CD20()(图 3),CD3灶性(+),CD7灶性(+),Ki67约30%(+),CD21灶性(+),CD23灶性(+),CD5(-),CyclinD1(-),CK(-);IG基因重排:检测到免疫球蛋白IGH-FR1克隆性基因重排(图 4)。最终诊断:肺MALT淋巴瘤。


治疗和转归:患者诊断明确,转血液科继续治疗,患者PET-CT示双肺、颈部淋巴结部分高代谢,临床分期考虑Ⅱ2E期,予CHOP方案化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目前患者无明显咳嗽、气喘症状,一般情况尚可。外院复查胸部CT示部分磨玻璃影及实变影有所吸收。
病例2 患者女性,50岁,因“间断咳嗽伴发热9个月余”于2013年6月20日入院。患者9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以白黏痰为主,伴有少许黄脓痰,量少,无咯血及痰中带血,伴有乏力,有发热,最高体温38.6 ℃,无畏寒、寒战,无胸痛、气促,无盗汗、消瘦,于2012年11月22日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10.33×109/L,嗜酸粒细胞23%,胸部CT示双肺散在大片状高密度阴影,其内伴有支气管充气征,双肺门影不大,纵隔淋巴结无肿大。气管镜检查刷片未查见恶性细胞及抗酸杆菌,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感染以及化痰止咳等治疗后,体温有下降,但仍有咳嗽、咳痰。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0.17×109/L,嗜酸粒细胞28.5%,胸片示肺部阴影无吸收(图 5)。患者2012年12月中旬无明显原因出现气促,活动后明显,入住我院呼吸科。入院后行气管镜检查示嗜酸细胞性肺炎,予以激素治疗,治疗后患者气喘好转,无咳嗽、咳痰,泼尼松减量至10 mg tid出院。出院后患者无咳嗽、发热、气喘,于2013年2月15日减量至25 mg,于4月初减量至20 mg qd。患者定期门诊复查,胸部CT(图 6~7)示两肺病灶较前无明显改善,为进一步诊治再次入院。


入院查体:体温36.1 ℃,神志清,口唇无发绀,双侧呼吸运动对称,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湿啰音。心率98次/min,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脏肋下未及。入院诊断:嗜酸细胞性肺炎。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0.9×109/L,N 0.87,E 0.032;自身抗体、ANCA全套、输血常规正常;免疫五项:补体C3 0.66 g/L,补体C4 0.16 g/L,免疫球蛋白IgA 6.48 g/L,免疫球蛋白IgM:5.82 g/L;血沉:44 mm/1h;痰培养、痰真菌培养阴性;肺功能: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基本正常,F-V曲线示小气道气流受阻,弥散功能中度降低。于2013年6月21日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肺穿刺活检病理:结合临床倾向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图 8);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CD5(-),CD20(+),CD79a(+),CD3(-),CD10(-),Bcl2(+),CK(-),CD43(-),Ki67约15%,CD21显示滤泡树突网。CK示局部区域有淋巴上皮病变。转入血液科后进一步完善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增生活跃,粒系增生活跃,红系增生尚活跃,巨核细胞增生活跃。PET/CT:双肺多发大小不等实变影,纵隔内多发淋巴结,代谢均稍高,符合淋巴瘤表现。最终诊断:肺MALT淋巴瘤Ⅳ期A组。
治疗和转归:因患者病灶较为广泛,且病初有发热、咳嗽症状,嗜酸粒细胞增高,建议行RCOP方案化疗,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期,患者及家属拒绝。出院后口服泼尼松,并逐渐减量,患者无明显症状,复查嗜酸细胞正常,肺部病变稳定。
讨论
原发肺淋巴瘤发病率低,肺MALT淋巴瘤是原发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病理亚型,国外报道可占肺淋巴瘤的70%~78%[1]。MALT淋巴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文献认为与长期慢性感染、肺反应性淋巴组织病变及抗原刺激有关。肺MALT淋巴瘤的发生可能与长期吸烟损害、慢性炎症刺激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有关[2]。与胃MALT淋巴瘤不同,目前还没有独特的微生物在肺MALT淋巴瘤中被分离出来。本文两例患者未发现自身免疫系统疾病,1例患者既往有长期“硫磺蒸汽”接触史,其长期刺激是否与该病有关,目前文献尚未见报道。
MALT淋巴瘤的发病年龄通常为50~60岁,30岁以下罕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其好发于胃肠道,也可发生在皮肤、眼眶、肺、甲状腺、涎腺等器官。临床无特异性,进展慢,近半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无明显特异性,如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或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偶有咯血或痰中带血,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关节疼痛、体重下降等,20%患者可闻及细湿啰音或呼吸音减弱[3-4]。本文两例患者病程较长,起病隐袭,主要表现为干咳、气喘,1例有间断低热,症状缺乏特异性,故临床诊断较为困难。
肺MALT淋巴瘤最常见的影像学特点为边界不清结节影、团块影、叶段实变影,可为单侧或双侧多发性病变[5],结节多沿胸膜下分布或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大片实变影多可见支气管充气征,以肺实变内出现扩张的支气管为特征性改变。文献报道仅10%的病例出现双侧弥漫性网状结节影[6],出现临床症状及发现影像学异常距离确诊的平均时间为5个月到8年。因MALT淋巴瘤细胞分化和粘附性好,故痰检多为阴性。由于瘤细胞沿黏膜下浸润生长,且病灶多在段以下支气管周围,故支气管镜检查价值不大。本组两例患者表现为两肺弥漫性病变,病例一以间质性改变为主,在MALT淋巴瘤中较为罕见,因此导致前期误诊为肺结核、间质性肺炎等;病例二以两肺弥漫性、多发结节影、实变影为表现,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病程中反复发热,嗜酸细胞比例偏高,故早期误诊为嗜酸细胞性肺炎。因此,通过2例病例的诊治有以下体会:(1)对于症状、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无阳性提示,且试验性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建议获取病理以明确诊断;(2)对于少见病及病灶散在者,支气管镜检查阳性率低,胸腔镜活检往往能获得理想标本,有助于诊断;(3)对于起病隐袭、病程较长的患者,淋巴瘤依然不能排除,如试验性治疗效果不好或难以用常见病因解释者,需考虑到该种疾病可能。
MALT淋巴瘤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7-10]:滤泡边缘区有滤泡中心细胞样肿瘤细胞增殖是最基本的组织学诊断要点;淋巴瘤细胞浸润于黏膜上皮或腺上皮之间形成淋巴上皮病变;肿瘤性滤泡和反应性淋巴滤泡可同时存在,形成滤泡克隆化;肿瘤细胞有向浆细胞分化的倾向。肿瘤由淋巴细胞样细胞、淋巴浆细胞样细胞、中心细胞样细胞(边缘区)或单核样细胞组成,这些细胞都被认为是同一种肿瘤细胞的变异。肺MALT淋巴瘤的生长与扩散是沿着肺泡、肺泡壁淋巴管和肺泡间质蔓延,接近其中心的肺实质破坏,但气道和血管通常完整,这与CT的支气管充气征相一致。免疫组化可显示肿瘤的单克隆性,CD20和CD79a阳性,而CD3、CD5、CD10、CD23和Bcl6阴性,细胞角蛋白染色可突出淋巴上皮病变。
肺MALT淋巴瘤属于惰性淋巴瘤,预后良好[11],但年龄大于60岁、血β2微球蛋白升高、病理出现淀粉样物质沉积者预后较差。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放疗和化疗。对于Ⅰ、Ⅱ期患者和单发病变者,首选外科手术,可延长生存期;双侧病变或不能切除的单侧病变患者,首选联合化疗,目前推荐的仍为CHOP方案;对于表达CD20的B细胞淋巴瘤,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可提高长期生存率;对于无症状的患者,可以在不治疗的情况下密切随访。近期有日本学者报道2例传统化疗方案效果不理想的患者采用低剂量、长疗程口服克拉霉素(200 mg/d)的方法,治疗半年后病灶显著缩小,治疗2年后仍可维持疗效[12]。该研究由于病例数偏少,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为MALT淋巴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首先由Isaccson和Wright于1983年报道,是2001年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中新分出的一种独立的疾病体[1]。该病大多限于局部,进展缓慢,是起源于淋巴结外黏膜组织的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常发生于胃、唾液腺、甲状腺、肺及眼眶附属器等部位,胃肠道MALT淋巴瘤最多见,原发于肺的相对少见。肺MALT淋巴瘤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弥漫性病变为表现的较罕见。现报告我院近期经病理证实的2例肺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症状、胸部CT及病理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MALT淋巴瘤的认识。
临床资料
病例1 患者男性,59岁,因“反复咳嗽5年,加重半年”于2012年2月14日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发作咳嗽,为干咳,无脓痰,曾在当地医院就诊,拟诊“肺结核”,予正规抗痨治疗效果欠佳,后往当地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间质性肺炎”,予对症处理,患者咳嗽无明显好转,此后咳嗽迁延,多家医院就诊,均无明显疗效。2011年8月患者咳嗽加重,干咳为主,伴活动后气促,无发热、畏寒、盗汗,于2011年10月至外省专科医院就诊,CT示两肺多发炎性病变伴部分间质性改变,回当地予吸氧、抗感染、止咳化痰等对症处理。病程中未使用激素治疗。为进一步诊治,拟“两肺弥漫性病变”收住我科。既往史:否认其他基础疾病,从事个体工作,有长期“硫磺蒸汽”接触史,年幼时有甲型肝炎病史,无烟酒嗜好,无药物过敏史。
入院查体:体温36.9 ℃,脉搏 77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14/79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未见明显杵状指,口唇无发绀。双侧呼吸运动对称,两肺呼吸音粗,两下肺可及少许散在细湿啰音及捻发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外院相关检查结果,胸部CT平扫(2011-10-18):两肺多发炎性病变伴部分间质性改变,纵隔及左肺门见数枚淋巴节伴钙化,两侧胸膜局部增厚;肺功能测定(2011-10-18):通气功能示轻度限制性减退,弥散功能受损;血气分析(2012-02-14):pH值7.39,PaO2 74 mm Hg(1 mm Hg=0.133 kPa),PaCO2 46.5 mm Hg,BE 3 mmol/L,SaO2 94%。初步诊断:间质性肺炎。
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心肌酶、EB-DNA、CMV-DNA、输血常规、淋巴细胞免疫分型、快速结核抗体、凝血三项、CRP、ANCA测定、痰抗酸杆菌涂片未见异常。血沉 41 mm/1h。免疫五项:IgM 0.14 g/L,IgA 3.33 g/L;自身抗体:抗核抗体HEP2/猴肝颗粒性:1∶100弱阳性,抗核抗体HEP2/猴肝核仁型1∶100弱阳性,抗核抗体HEP2/猴肝胞浆抗体1∶100弱阳性;肺癌三项:细胞角蛋白19片段3.31 ng/mL;生化全套:白/球比例1.28,ADA 25.5 U/L。肺功能:中度限制性通气功能减退,弥散功能中度降低;胸部HRCT(图 1)提示两肺弥漫性病变,胸膜增厚,多发实变影、磨玻璃影、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可见散在小结节影。于2012年2月20日在全麻下行胸腔镜下右肺部活检术。术后病理:肉眼所见:肺组织1枚,大小4.5 cm×2 cm×1.5 cm,切面灰红色,实性,质中;镜下所见:肺泡腔轻度扩张,部分区域肺泡间隔纤维组织增生,支气管周围及肺间质内见成灶分布的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中等大小,形态较一致;病理诊断(肺楔型切除标本):结合免疫组化倾向为黏膜相关淋巴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淋巴瘤)(图 2);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CD79α(),CD20()(图 3),CD3灶性(+),CD7灶性(+),Ki67约30%(+),CD21灶性(+),CD23灶性(+),CD5(-),CyclinD1(-),CK(-);IG基因重排:检测到免疫球蛋白IGH-FR1克隆性基因重排(图 4)。最终诊断:肺MALT淋巴瘤。


治疗和转归:患者诊断明确,转血液科继续治疗,患者PET-CT示双肺、颈部淋巴结部分高代谢,临床分期考虑Ⅱ2E期,予CHOP方案化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目前患者无明显咳嗽、气喘症状,一般情况尚可。外院复查胸部CT示部分磨玻璃影及实变影有所吸收。
病例2 患者女性,50岁,因“间断咳嗽伴发热9个月余”于2013年6月20日入院。患者9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以白黏痰为主,伴有少许黄脓痰,量少,无咯血及痰中带血,伴有乏力,有发热,最高体温38.6 ℃,无畏寒、寒战,无胸痛、气促,无盗汗、消瘦,于2012年11月22日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10.33×109/L,嗜酸粒细胞23%,胸部CT示双肺散在大片状高密度阴影,其内伴有支气管充气征,双肺门影不大,纵隔淋巴结无肿大。气管镜检查刷片未查见恶性细胞及抗酸杆菌,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感染以及化痰止咳等治疗后,体温有下降,但仍有咳嗽、咳痰。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0.17×109/L,嗜酸粒细胞28.5%,胸片示肺部阴影无吸收(图 5)。患者2012年12月中旬无明显原因出现气促,活动后明显,入住我院呼吸科。入院后行气管镜检查示嗜酸细胞性肺炎,予以激素治疗,治疗后患者气喘好转,无咳嗽、咳痰,泼尼松减量至10 mg tid出院。出院后患者无咳嗽、发热、气喘,于2013年2月15日减量至25 mg,于4月初减量至20 mg qd。患者定期门诊复查,胸部CT(图 6~7)示两肺病灶较前无明显改善,为进一步诊治再次入院。


入院查体:体温36.1 ℃,神志清,口唇无发绀,双侧呼吸运动对称,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湿啰音。心率98次/min,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脏肋下未及。入院诊断:嗜酸细胞性肺炎。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0.9×109/L,N 0.87,E 0.032;自身抗体、ANCA全套、输血常规正常;免疫五项:补体C3 0.66 g/L,补体C4 0.16 g/L,免疫球蛋白IgA 6.48 g/L,免疫球蛋白IgM:5.82 g/L;血沉:44 mm/1h;痰培养、痰真菌培养阴性;肺功能: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基本正常,F-V曲线示小气道气流受阻,弥散功能中度降低。于2013年6月21日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肺穿刺活检病理:结合临床倾向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图 8);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CD5(-),CD20(+),CD79a(+),CD3(-),CD10(-),Bcl2(+),CK(-),CD43(-),Ki67约15%,CD21显示滤泡树突网。CK示局部区域有淋巴上皮病变。转入血液科后进一步完善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增生活跃,粒系增生活跃,红系增生尚活跃,巨核细胞增生活跃。PET/CT:双肺多发大小不等实变影,纵隔内多发淋巴结,代谢均稍高,符合淋巴瘤表现。最终诊断:肺MALT淋巴瘤Ⅳ期A组。
治疗和转归:因患者病灶较为广泛,且病初有发热、咳嗽症状,嗜酸粒细胞增高,建议行RCOP方案化疗,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期,患者及家属拒绝。出院后口服泼尼松,并逐渐减量,患者无明显症状,复查嗜酸细胞正常,肺部病变稳定。
讨论
原发肺淋巴瘤发病率低,肺MALT淋巴瘤是原发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病理亚型,国外报道可占肺淋巴瘤的70%~78%[1]。MALT淋巴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文献认为与长期慢性感染、肺反应性淋巴组织病变及抗原刺激有关。肺MALT淋巴瘤的发生可能与长期吸烟损害、慢性炎症刺激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有关[2]。与胃MALT淋巴瘤不同,目前还没有独特的微生物在肺MALT淋巴瘤中被分离出来。本文两例患者未发现自身免疫系统疾病,1例患者既往有长期“硫磺蒸汽”接触史,其长期刺激是否与该病有关,目前文献尚未见报道。
MALT淋巴瘤的发病年龄通常为50~60岁,30岁以下罕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其好发于胃肠道,也可发生在皮肤、眼眶、肺、甲状腺、涎腺等器官。临床无特异性,进展慢,近半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无明显特异性,如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或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偶有咯血或痰中带血,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关节疼痛、体重下降等,20%患者可闻及细湿啰音或呼吸音减弱[3-4]。本文两例患者病程较长,起病隐袭,主要表现为干咳、气喘,1例有间断低热,症状缺乏特异性,故临床诊断较为困难。
肺MALT淋巴瘤最常见的影像学特点为边界不清结节影、团块影、叶段实变影,可为单侧或双侧多发性病变[5],结节多沿胸膜下分布或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大片实变影多可见支气管充气征,以肺实变内出现扩张的支气管为特征性改变。文献报道仅10%的病例出现双侧弥漫性网状结节影[6],出现临床症状及发现影像学异常距离确诊的平均时间为5个月到8年。因MALT淋巴瘤细胞分化和粘附性好,故痰检多为阴性。由于瘤细胞沿黏膜下浸润生长,且病灶多在段以下支气管周围,故支气管镜检查价值不大。本组两例患者表现为两肺弥漫性病变,病例一以间质性改变为主,在MALT淋巴瘤中较为罕见,因此导致前期误诊为肺结核、间质性肺炎等;病例二以两肺弥漫性、多发结节影、实变影为表现,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病程中反复发热,嗜酸细胞比例偏高,故早期误诊为嗜酸细胞性肺炎。因此,通过2例病例的诊治有以下体会:(1)对于症状、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无阳性提示,且试验性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建议获取病理以明确诊断;(2)对于少见病及病灶散在者,支气管镜检查阳性率低,胸腔镜活检往往能获得理想标本,有助于诊断;(3)对于起病隐袭、病程较长的患者,淋巴瘤依然不能排除,如试验性治疗效果不好或难以用常见病因解释者,需考虑到该种疾病可能。
MALT淋巴瘤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7-10]:滤泡边缘区有滤泡中心细胞样肿瘤细胞增殖是最基本的组织学诊断要点;淋巴瘤细胞浸润于黏膜上皮或腺上皮之间形成淋巴上皮病变;肿瘤性滤泡和反应性淋巴滤泡可同时存在,形成滤泡克隆化;肿瘤细胞有向浆细胞分化的倾向。肿瘤由淋巴细胞样细胞、淋巴浆细胞样细胞、中心细胞样细胞(边缘区)或单核样细胞组成,这些细胞都被认为是同一种肿瘤细胞的变异。肺MALT淋巴瘤的生长与扩散是沿着肺泡、肺泡壁淋巴管和肺泡间质蔓延,接近其中心的肺实质破坏,但气道和血管通常完整,这与CT的支气管充气征相一致。免疫组化可显示肿瘤的单克隆性,CD20和CD79a阳性,而CD3、CD5、CD10、CD23和Bcl6阴性,细胞角蛋白染色可突出淋巴上皮病变。
肺MALT淋巴瘤属于惰性淋巴瘤,预后良好[11],但年龄大于60岁、血β2微球蛋白升高、病理出现淀粉样物质沉积者预后较差。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放疗和化疗。对于Ⅰ、Ⅱ期患者和单发病变者,首选外科手术,可延长生存期;双侧病变或不能切除的单侧病变患者,首选联合化疗,目前推荐的仍为CHOP方案;对于表达CD20的B细胞淋巴瘤,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可提高长期生存率;对于无症状的患者,可以在不治疗的情况下密切随访。近期有日本学者报道2例传统化疗方案效果不理想的患者采用低剂量、长疗程口服克拉霉素(200 mg/d)的方法,治疗半年后病灶显著缩小,治疗2年后仍可维持疗效[12]。该研究由于病例数偏少,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为MALT淋巴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