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杨永超, 杨东鹏, 杨博, 林曦, 董文鹏, 王晓武. 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心肺组织变化研究.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5, 14(4): 380-384. doi: 10.7507/1671-6205.2015094 复制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种发病率不高但极具破坏性的疾病,其特点是肺血管中膜进行性增厚和内膜纤维化,导致肺小动脉和微小阻力血管闭塞,最终形成血管丛状增生改变,肺动脉内皮细胞程序性凋亡和功能障碍,在PAH早期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1]。目前除肺移植外尚没有对PAH真正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美国和英国大规模登记调查显示,PAH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在20%~57%之间[2-3]。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是一种从豆科植物猪屎豆种子中提取出的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机体摄入MCT后会引起一种类似PAH的综合表现[4],因而被广泛用于PAH造模。尽管应用广泛,但目前国内外对MCT模型病理指标的观察研究不够系统全面。本实验旨在通过对MCT诱导的PAH大鼠模型病理改变及相关指标进行观察测量,观察分析模型产生的病理机制,为科研选择造模方式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一 材料
由广东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50±20)g,日龄60~80 d,动物合格证号No.44007200007336;饲养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SPF级实验动物中心。16通道生理信号记录分析系统(MP100,美国BIOPAC公司);电子分析天平(AE-100,瑞士Mettler公司);MCT(37024,美国Sigma公司);正置荧光显微镜(BX51,日本OLYMPUS公司);透射电子显微镜(H-7650,日本HITACHI公司)。
二 方法
1. 实验分组及模型建立:大鼠分笼饲养(5~6只/笼),常规饲料喂养,室温22~24℃,相对湿度60%左右,早8点至晚8点自动照明。动物购置后适应性饲养1周。所有实验动物称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予MCT溶液(无水乙醇与生理盐水按1∶4混合溶解)60 mg/kg腹腔注射[4],对照组给予无水乙醇与生理盐水1∶4混合溶液等体积腹腔注射,正常饲养21 d。
2. 检测指标:21 d后大鼠称重,水合氯醛40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胸前小切口开胸测量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mPAP);放血处死大鼠,灭菌生理盐水冲洗大鼠肺组织,切取右肺第2叶,放入4%多聚甲醛溶液中保存24 h,制作石蜡切块用于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中小动脉病理变化。切取左肺门组织6块,每块大小1 mm×1 mm×1 mm,放入3%戊二醛溶液保存,电子显微镜观察肺中小动脉超微结构变化。切取大鼠完整心脏,完整分离右心室(right ventricle,RV)、左心室和室间隔(left ventricle and interventricular septum,LV+S),电子分析天平分别称重,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V/(LV+S)。光镜(×200)下观察HE染色、Masson染色切片,应用Image-pro图像分析系统,选择直径100~200μm的肺中小动脉,测量其外径(external diameter,ED)、内径(internal diameter,ID)、中膜厚度(media thickness of pulmonary arterioles,PAMT,PAWT=2×medial wall thickness/external diameter),计算其中膜面积(wall area,WA)、血管总面积(total area,TA)、血管腔面积(lumen area,LA)、膜厚度与动脉外径比值[WT%,WT%=2×PAMT/ED×100%]、中膜面积与血管总面积比值[WA%,WA%=(TA-LA)/TA×100%]作为肺血管重建的指标。每只大鼠各测量10根血管,并求其均值。计数肺中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核密度(smooth muscle cell nuclei density,SMC,以100μm×100μm大小范围内细胞核数目表示)。测量心肌细胞直径(cardiomyocyte diameter,CD),计数心肌细胞核密度(myocardial nuclear density,MND,每100μm×100μm大小范围内细胞核数),作为右心室重塑的指标。
三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经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验数据以
结果
一 大鼠一般状态和大体病理
对照组大鼠从实验开始至3周后终止未出现明显异常改变,体重正常增长,全程无死亡。实验组大鼠MCT腹腔注射1周内未出现明显特征性改变。第2周开始逐渐出现活动减少,蜷卧闭眼,反应迟钝,呼吸急促,进食进水明显下降,毛发变黄,干枯杂乱,鼻部、唇周、趾端等处出现发绀,鼻周分泌物明显增多,皮下脂肪明显减少,体重下降。其中2只大鼠出现腹部膨隆,触之有明显波动感,并分别于第18 d和第20 d死亡,考虑为重度PAH导致右心衰竭所致。2只死亡大鼠解剖开胸后见明显胸腔积液,心脏增大明显,右心室游离壁明显增厚,右心室腔扩大,腹腔大量积液,均约10 mL左右。后期解剖时见对照组大鼠肺组织表面光滑,粉红色,富有弹性,心脏解剖未见异常。实验组大鼠肺表面大量瘀斑瘀点,变硬,颜色紫暗,短轴横切心脏可见右心室游离壁明显增厚,右心室腔扩大。实验开始前两组体重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结束后实验组较对照组体重明显下降(P<0.01),结果见表 1。

二 心肺组织镜下改变
1. 心肌组织HE染色比较: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明显紊乱,心肌细胞间隙变窄,心肌细胞肥大。结果见图 1。

2. 肺组织HE染色、MASSON染色比较: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肺组织中小动脉血管壁明显增厚,管腔明显狭窄甚至堵塞,肺泡结构明显萎缩变形,间质中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组织胶原纤维大量增生,血管周围处增生更加明显。结果见图 2和图 3。

3. 肺血管内皮细胞电镜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单层扁平排列,核缘光滑,染色质较少,细胞器数量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数量增多,形态肿胀并向管腔内突出,细胞核形态不规则,胞浆内空泡增多,细胞器明显增多;弹力纤维增生且排列杂乱;间质内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结果见图 4。
4. 测量指标比较: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mPAP和RV/(LV+S)显著升高(P<0.01),心肺组织检测并计算的指标SMC、PAMT、WT%、WA%、AD、MN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 2和表 3。


讨论
PAH造模方式有多种,主要分为单因素病理损伤模型、多因素病理损伤模型、基因敲除模型、基因过表达模型四大类,其中单因素病理损伤模型因作用机制明确、模型生成稳定、操作简便且价格相对便宜而应用最广,尤其MCT模型和慢性缺氧模型[5]。任何单因素模型不能完全复制复杂的临床疾病[6],因此应运而生出现多因素病理损伤模型。多因素病理损伤模型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单因素病理损伤的叠加,如MCT+左肺切除等[7],更加接近临床PAH患者的发病情况,但因需要处理和涉及的变量较多,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不便于操作以及后期对模型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故应用偏少。基因敲除模型,如敲除大鼠内皮素受体B基因等,同样可诱发PAH形成,模型稳定性高、可重复性好,但实际操作中技术要求高且操作难度大,实验费用昂贵,限制了其在科研中的应用。基因过表达模型,如血管生成素1等基因的过表达,其造模效果目前尚存在争议[5]。
MCT在大鼠肝脏内经P450单氧化酶转化后,可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脱氢产物MCT吡咯,后者在血流通过肺脏时,可沉积于肺小动脉壁及肺毛细血管,选择性地引起肺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不可逆性损伤,诱导肺动脉血管壁重建并引起PAH[8]。从本实验结果来看,MCT能够显著升高大鼠肺动脉压力,引起右心室肥大,其中肺部血管重塑较为明显,内皮细胞破坏甚至出现丛状增生,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亚细胞结构可见细胞核形态不规则改变,细胞质基质增多,细胞器数量增加形态改变,如内质网扩张、高尔基体增生和空泡增多等;内皮细胞连续性遭到破坏后引起平滑肌细胞暴露,受到各种刺激因素作用而出现大量增生,引起血管管腔明显狭窄,增加肺血管阻力;纤维结构染色可见血管壁及其周围纤维组织大量增生,排列杂乱,间质内炎症细胞大量增生,引起血管过度收缩而加重PAH。心肌肥厚明显,心肌细胞大量增生,细胞直径增加,细胞间隙变窄,引起右心室重塑。因此,我们认为MCT可成功诱导形成稳定的PAH、右心室肥厚模型,其成因可能与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丛状增生、平滑肌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大量增生引起血管腔严重狭窄甚至闭塞,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增生等变化有关。
对PAH的研究已经持续了百余年,但尚未能完全明确其发病机制。传统对PAH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包括低氧诱导因子1、5-羟色胺、弹性蛋白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钙离子和钾离子通道等,主要集中在个别信号分子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近几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正在努力在基因水平上重新定义PAH。对细胞信号传导、细胞转化、细胞与细胞间相互作用、miRNA的加工、线粒体和离子通道的功能改变等机制的深入研究,极大帮助我们认识了PAH发病机制中基因水平的改变,深入解释了血管细胞异常反应所带来的损伤作用[9]。亚裔人口中最常见的骨形态发生蛋白型受体Ⅱ基因(BMPR2)突变已被确认可导致遗传性肺动脉高压(HPAH)[10]。而有可能引起PAH的基因突变还有SMAD、TBX4和TSP1等[11-13]。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提出了CBLN2轨迹与PAH的发生相关联[14]。转化生长因子β1和BMPR2信号之间的不平衡可能会刺激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和白细胞外渗,引起肺血管重塑[15]。因此,深入研究PAH基因水平的发病机制,并同传统信号分子研究相结合将是未来治疗和研究PAH的重要方向。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种发病率不高但极具破坏性的疾病,其特点是肺血管中膜进行性增厚和内膜纤维化,导致肺小动脉和微小阻力血管闭塞,最终形成血管丛状增生改变,肺动脉内皮细胞程序性凋亡和功能障碍,在PAH早期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1]。目前除肺移植外尚没有对PAH真正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美国和英国大规模登记调查显示,PAH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在20%~57%之间[2-3]。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是一种从豆科植物猪屎豆种子中提取出的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机体摄入MCT后会引起一种类似PAH的综合表现[4],因而被广泛用于PAH造模。尽管应用广泛,但目前国内外对MCT模型病理指标的观察研究不够系统全面。本实验旨在通过对MCT诱导的PAH大鼠模型病理改变及相关指标进行观察测量,观察分析模型产生的病理机制,为科研选择造模方式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一 材料
由广东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50±20)g,日龄60~80 d,动物合格证号No.44007200007336;饲养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SPF级实验动物中心。16通道生理信号记录分析系统(MP100,美国BIOPAC公司);电子分析天平(AE-100,瑞士Mettler公司);MCT(37024,美国Sigma公司);正置荧光显微镜(BX51,日本OLYMPUS公司);透射电子显微镜(H-7650,日本HITACHI公司)。
二 方法
1. 实验分组及模型建立:大鼠分笼饲养(5~6只/笼),常规饲料喂养,室温22~24℃,相对湿度60%左右,早8点至晚8点自动照明。动物购置后适应性饲养1周。所有实验动物称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予MCT溶液(无水乙醇与生理盐水按1∶4混合溶解)60 mg/kg腹腔注射[4],对照组给予无水乙醇与生理盐水1∶4混合溶液等体积腹腔注射,正常饲养21 d。
2. 检测指标:21 d后大鼠称重,水合氯醛40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胸前小切口开胸测量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mPAP);放血处死大鼠,灭菌生理盐水冲洗大鼠肺组织,切取右肺第2叶,放入4%多聚甲醛溶液中保存24 h,制作石蜡切块用于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中小动脉病理变化。切取左肺门组织6块,每块大小1 mm×1 mm×1 mm,放入3%戊二醛溶液保存,电子显微镜观察肺中小动脉超微结构变化。切取大鼠完整心脏,完整分离右心室(right ventricle,RV)、左心室和室间隔(left ventricle and interventricular septum,LV+S),电子分析天平分别称重,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V/(LV+S)。光镜(×200)下观察HE染色、Masson染色切片,应用Image-pro图像分析系统,选择直径100~200μm的肺中小动脉,测量其外径(external diameter,ED)、内径(internal diameter,ID)、中膜厚度(media thickness of pulmonary arterioles,PAMT,PAWT=2×medial wall thickness/external diameter),计算其中膜面积(wall area,WA)、血管总面积(total area,TA)、血管腔面积(lumen area,LA)、膜厚度与动脉外径比值[WT%,WT%=2×PAMT/ED×100%]、中膜面积与血管总面积比值[WA%,WA%=(TA-LA)/TA×100%]作为肺血管重建的指标。每只大鼠各测量10根血管,并求其均值。计数肺中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核密度(smooth muscle cell nuclei density,SMC,以100μm×100μm大小范围内细胞核数目表示)。测量心肌细胞直径(cardiomyocyte diameter,CD),计数心肌细胞核密度(myocardial nuclear density,MND,每100μm×100μm大小范围内细胞核数),作为右心室重塑的指标。
三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经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验数据以
结果
一 大鼠一般状态和大体病理
对照组大鼠从实验开始至3周后终止未出现明显异常改变,体重正常增长,全程无死亡。实验组大鼠MCT腹腔注射1周内未出现明显特征性改变。第2周开始逐渐出现活动减少,蜷卧闭眼,反应迟钝,呼吸急促,进食进水明显下降,毛发变黄,干枯杂乱,鼻部、唇周、趾端等处出现发绀,鼻周分泌物明显增多,皮下脂肪明显减少,体重下降。其中2只大鼠出现腹部膨隆,触之有明显波动感,并分别于第18 d和第20 d死亡,考虑为重度PAH导致右心衰竭所致。2只死亡大鼠解剖开胸后见明显胸腔积液,心脏增大明显,右心室游离壁明显增厚,右心室腔扩大,腹腔大量积液,均约10 mL左右。后期解剖时见对照组大鼠肺组织表面光滑,粉红色,富有弹性,心脏解剖未见异常。实验组大鼠肺表面大量瘀斑瘀点,变硬,颜色紫暗,短轴横切心脏可见右心室游离壁明显增厚,右心室腔扩大。实验开始前两组体重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结束后实验组较对照组体重明显下降(P<0.01),结果见表 1。

二 心肺组织镜下改变
1. 心肌组织HE染色比较: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明显紊乱,心肌细胞间隙变窄,心肌细胞肥大。结果见图 1。

2. 肺组织HE染色、MASSON染色比较: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肺组织中小动脉血管壁明显增厚,管腔明显狭窄甚至堵塞,肺泡结构明显萎缩变形,间质中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组织胶原纤维大量增生,血管周围处增生更加明显。结果见图 2和图 3。

3. 肺血管内皮细胞电镜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单层扁平排列,核缘光滑,染色质较少,细胞器数量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数量增多,形态肿胀并向管腔内突出,细胞核形态不规则,胞浆内空泡增多,细胞器明显增多;弹力纤维增生且排列杂乱;间质内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结果见图 4。
4. 测量指标比较: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mPAP和RV/(LV+S)显著升高(P<0.01),心肺组织检测并计算的指标SMC、PAMT、WT%、WA%、AD、MN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 2和表 3。


讨论
PAH造模方式有多种,主要分为单因素病理损伤模型、多因素病理损伤模型、基因敲除模型、基因过表达模型四大类,其中单因素病理损伤模型因作用机制明确、模型生成稳定、操作简便且价格相对便宜而应用最广,尤其MCT模型和慢性缺氧模型[5]。任何单因素模型不能完全复制复杂的临床疾病[6],因此应运而生出现多因素病理损伤模型。多因素病理损伤模型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单因素病理损伤的叠加,如MCT+左肺切除等[7],更加接近临床PAH患者的发病情况,但因需要处理和涉及的变量较多,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不便于操作以及后期对模型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故应用偏少。基因敲除模型,如敲除大鼠内皮素受体B基因等,同样可诱发PAH形成,模型稳定性高、可重复性好,但实际操作中技术要求高且操作难度大,实验费用昂贵,限制了其在科研中的应用。基因过表达模型,如血管生成素1等基因的过表达,其造模效果目前尚存在争议[5]。
MCT在大鼠肝脏内经P450单氧化酶转化后,可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脱氢产物MCT吡咯,后者在血流通过肺脏时,可沉积于肺小动脉壁及肺毛细血管,选择性地引起肺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不可逆性损伤,诱导肺动脉血管壁重建并引起PAH[8]。从本实验结果来看,MCT能够显著升高大鼠肺动脉压力,引起右心室肥大,其中肺部血管重塑较为明显,内皮细胞破坏甚至出现丛状增生,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亚细胞结构可见细胞核形态不规则改变,细胞质基质增多,细胞器数量增加形态改变,如内质网扩张、高尔基体增生和空泡增多等;内皮细胞连续性遭到破坏后引起平滑肌细胞暴露,受到各种刺激因素作用而出现大量增生,引起血管管腔明显狭窄,增加肺血管阻力;纤维结构染色可见血管壁及其周围纤维组织大量增生,排列杂乱,间质内炎症细胞大量增生,引起血管过度收缩而加重PAH。心肌肥厚明显,心肌细胞大量增生,细胞直径增加,细胞间隙变窄,引起右心室重塑。因此,我们认为MCT可成功诱导形成稳定的PAH、右心室肥厚模型,其成因可能与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丛状增生、平滑肌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大量增生引起血管腔严重狭窄甚至闭塞,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增生等变化有关。
对PAH的研究已经持续了百余年,但尚未能完全明确其发病机制。传统对PAH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包括低氧诱导因子1、5-羟色胺、弹性蛋白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钙离子和钾离子通道等,主要集中在个别信号分子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近几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正在努力在基因水平上重新定义PAH。对细胞信号传导、细胞转化、细胞与细胞间相互作用、miRNA的加工、线粒体和离子通道的功能改变等机制的深入研究,极大帮助我们认识了PAH发病机制中基因水平的改变,深入解释了血管细胞异常反应所带来的损伤作用[9]。亚裔人口中最常见的骨形态发生蛋白型受体Ⅱ基因(BMPR2)突变已被确认可导致遗传性肺动脉高压(HPAH)[10]。而有可能引起PAH的基因突变还有SMAD、TBX4和TSP1等[11-13]。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提出了CBLN2轨迹与PAH的发生相关联[14]。转化生长因子β1和BMPR2信号之间的不平衡可能会刺激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和白细胞外渗,引起肺血管重塑[15]。因此,深入研究PAH基因水平的发病机制,并同传统信号分子研究相结合将是未来治疗和研究PAH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