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方诗容, 朱辉, 韩青兵, 王可. 重组人干扰素α-2b成功治疗支气管乳头状瘤一例.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5, 14(4): 390-392. doi: 10.7507/1671-6205.2015097 复制
支气管乳头状瘤是呼吸系统少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占所有肺部肿瘤的发病率的0.38%,占肺部良性肿瘤的7%~8%[1]。目前认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支气管乳头状瘤的发病有关。其主要的治疗措施为切除局部病灶,保持气道通畅[2]。一般采用内镜下介入治疗达到气管通畅的目的,药物仅限于内镜下治疗后的辅助治疗。而本例患者仅采用了重组人干扰素α-2b药物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7岁,因“咳嗽、咳痰及痰中带血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伴痰中带血,感活动后胸闷、气促。患者无发热及胸痛。在外院肺部CT提示“气管占位性病变,多考虑恶性肿瘤”,为确诊于我院就诊。患者发病以来一般情况可,体重未见减轻。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0余年,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查体可闻及吸气相哮鸣音,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大便常规、小便常规正常。癌胚抗原(CEA)2.58 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6.81 ng/mL,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2.55 ng/mL。血沉61 mm/1 h。心电图、腹部彩色超声未见异常。患者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提示双侧主支气管黏膜肿胀、粗糙,表面多发颗粒样小结节(图 1)。支气管刷片示:部分上皮细胞增生,查见少量坏死物和极少量核异质细胞,非小细胞癌待排除。气管下段取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支气管黏膜轻~中度慢性炎症,部分支气管上皮鳞化。支气管镜灌洗液中未查见恶性细胞。由于患者支气管刷片查见极少量核异质细胞,3 d后再次在电子支气管镜下左主支气管取活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示黏膜膜中~重度慢性炎症,小血管周见淡软无定性蛋白质,经刚果红和碱性刚果红染色均(-)。病理检查结果2次均为慢性炎症改变。患者出院并口服莫西沙星,嘱门诊随访支气管病灶情况。出院后1个月患者再次因“痰中带血”入院,且感活动后气促较前加重。再次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提示双侧主支气管病变较前明显加重(图 2)。在气管下段取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提示黏膜慢性炎,上皮广泛鳞化,呈乳头状增生,上皮下方纤维组织增生,刚果红染色未查见确切淀粉样物质。活检组织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HR)检测(-)。痰及灌洗液中查3次均未见抗酸杆菌。病理科复核3次病理检查,诊断气管乳头状瘤。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 300万U皮下注射10 d,患者感气促较前明显缓解,复查电子支气管镜提示,气管内病灶较前明显好转(图 3)。患者好转出院。



讨论 2004年WHO肺肿瘤组织学分类良性上皮性肿瘤中乳头状瘤分为鳞状上皮乳头状瘤、腺样乳头状瘤、混合性鳞状上皮。其中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按生长方式可分为外生性和内翻性。本例患者为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患者仅表现为向腔内突出生长,未浸润肺组织,故生长方式为外生性。该病可累及生殖道和呼吸道,其中累及呼吸道内的多发生于儿童喉部,而成人气管内较为罕见。据臧远胜等[2]统计,至2007年7月英文文献中共报道单发性鳞状上皮乳头状瘤33例,多见于男性,发病高峰期为50~60岁。
目前认为HPV感染与支气管乳头状瘤病相关。对于呼吸道乳头状瘤病,HPV-6和HPV-11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HPV-16次之[4]。本例实验室检测的HPV亚型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共13种亚型,未包括HPV-6、11,可能会导致该例患者HPV-HR呈阴性。该病临床表现随病变的类型、部位和范围不同,可有声嘶、咳嗽、呼吸困难、咯血、反复发生的肺炎、气喘甚至咳出坏死物等多种表现。本例患者病变主要在双侧主支气管,患者主要表现为咯血和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支气管镜下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其镜下表现为:肿瘤呈乳头状生长,中央见疏松的纤维血管轴心,伴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少许浆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轴心周围被覆鳞状上皮,在基底层以上可见灶性的角化不良细胞,少数见不典型挖空细胞;部分基底部细胞极向消失、排列紊乱,出现中~重度的异型性,可见病理性核分裂相,灶性区出现微浸润[3]。本例患者在第1次支气管镜刷片镜检时就发现了少量异形细胞。由于乳头状瘤的病理学改变均为非特异性的,给诊断带来困难,患者经病理科复核3次病理检查,才诊断为支气管乳头状瘤。
支气管乳头状瘤的治疗以切除局部病灶、保持气道通畅为目的,在支气管镜下可对局部病灶进行氩气刀、高频电切割或电凝、激光、冷冻与微波等治疗。因考虑肿瘤有恶变可能,可行外科手术或者内镜下治疗后密切随访[2]。而药物仅限辅助治疗,认为有辅助治疗作用的药物有西多福韦和干扰素。仅采用药物就到达治疗目的的文献有Armbruster等[5]报道的干扰素α-2b联合西多福韦成功治疗成人呼吸道乳头状瘤1例。我们所报道的本例患者,拟行气管内支架置入缓解气道阻塞,但在单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10 d后患者的症状就明显缓解,气管及支气管内病灶明显缩小,后放弃气管内支架置入术。这印证了鳞状上皮乳头状瘤与病毒感染是直接相关的这一观点,也对传统的治疗方式提出了挑战。当然,仅此1例患者单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有效并不能说明所有的同类患者均有效,目前还缺乏相应临床资料,有待于进一步总结研究。
支气管乳头状瘤是呼吸系统少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占所有肺部肿瘤的发病率的0.38%,占肺部良性肿瘤的7%~8%[1]。目前认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支气管乳头状瘤的发病有关。其主要的治疗措施为切除局部病灶,保持气道通畅[2]。一般采用内镜下介入治疗达到气管通畅的目的,药物仅限于内镜下治疗后的辅助治疗。而本例患者仅采用了重组人干扰素α-2b药物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7岁,因“咳嗽、咳痰及痰中带血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伴痰中带血,感活动后胸闷、气促。患者无发热及胸痛。在外院肺部CT提示“气管占位性病变,多考虑恶性肿瘤”,为确诊于我院就诊。患者发病以来一般情况可,体重未见减轻。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0余年,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查体可闻及吸气相哮鸣音,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大便常规、小便常规正常。癌胚抗原(CEA)2.58 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6.81 ng/mL,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2.55 ng/mL。血沉61 mm/1 h。心电图、腹部彩色超声未见异常。患者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提示双侧主支气管黏膜肿胀、粗糙,表面多发颗粒样小结节(图 1)。支气管刷片示:部分上皮细胞增生,查见少量坏死物和极少量核异质细胞,非小细胞癌待排除。气管下段取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支气管黏膜轻~中度慢性炎症,部分支气管上皮鳞化。支气管镜灌洗液中未查见恶性细胞。由于患者支气管刷片查见极少量核异质细胞,3 d后再次在电子支气管镜下左主支气管取活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示黏膜膜中~重度慢性炎症,小血管周见淡软无定性蛋白质,经刚果红和碱性刚果红染色均(-)。病理检查结果2次均为慢性炎症改变。患者出院并口服莫西沙星,嘱门诊随访支气管病灶情况。出院后1个月患者再次因“痰中带血”入院,且感活动后气促较前加重。再次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提示双侧主支气管病变较前明显加重(图 2)。在气管下段取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提示黏膜慢性炎,上皮广泛鳞化,呈乳头状增生,上皮下方纤维组织增生,刚果红染色未查见确切淀粉样物质。活检组织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HR)检测(-)。痰及灌洗液中查3次均未见抗酸杆菌。病理科复核3次病理检查,诊断气管乳头状瘤。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 300万U皮下注射10 d,患者感气促较前明显缓解,复查电子支气管镜提示,气管内病灶较前明显好转(图 3)。患者好转出院。



讨论 2004年WHO肺肿瘤组织学分类良性上皮性肿瘤中乳头状瘤分为鳞状上皮乳头状瘤、腺样乳头状瘤、混合性鳞状上皮。其中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按生长方式可分为外生性和内翻性。本例患者为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患者仅表现为向腔内突出生长,未浸润肺组织,故生长方式为外生性。该病可累及生殖道和呼吸道,其中累及呼吸道内的多发生于儿童喉部,而成人气管内较为罕见。据臧远胜等[2]统计,至2007年7月英文文献中共报道单发性鳞状上皮乳头状瘤33例,多见于男性,发病高峰期为50~60岁。
目前认为HPV感染与支气管乳头状瘤病相关。对于呼吸道乳头状瘤病,HPV-6和HPV-11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HPV-16次之[4]。本例实验室检测的HPV亚型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共13种亚型,未包括HPV-6、11,可能会导致该例患者HPV-HR呈阴性。该病临床表现随病变的类型、部位和范围不同,可有声嘶、咳嗽、呼吸困难、咯血、反复发生的肺炎、气喘甚至咳出坏死物等多种表现。本例患者病变主要在双侧主支气管,患者主要表现为咯血和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支气管镜下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其镜下表现为:肿瘤呈乳头状生长,中央见疏松的纤维血管轴心,伴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少许浆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轴心周围被覆鳞状上皮,在基底层以上可见灶性的角化不良细胞,少数见不典型挖空细胞;部分基底部细胞极向消失、排列紊乱,出现中~重度的异型性,可见病理性核分裂相,灶性区出现微浸润[3]。本例患者在第1次支气管镜刷片镜检时就发现了少量异形细胞。由于乳头状瘤的病理学改变均为非特异性的,给诊断带来困难,患者经病理科复核3次病理检查,才诊断为支气管乳头状瘤。
支气管乳头状瘤的治疗以切除局部病灶、保持气道通畅为目的,在支气管镜下可对局部病灶进行氩气刀、高频电切割或电凝、激光、冷冻与微波等治疗。因考虑肿瘤有恶变可能,可行外科手术或者内镜下治疗后密切随访[2]。而药物仅限辅助治疗,认为有辅助治疗作用的药物有西多福韦和干扰素。仅采用药物就到达治疗目的的文献有Armbruster等[5]报道的干扰素α-2b联合西多福韦成功治疗成人呼吸道乳头状瘤1例。我们所报道的本例患者,拟行气管内支架置入缓解气道阻塞,但在单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10 d后患者的症状就明显缓解,气管及支气管内病灶明显缩小,后放弃气管内支架置入术。这印证了鳞状上皮乳头状瘤与病毒感染是直接相关的这一观点,也对传统的治疗方式提出了挑战。当然,仅此1例患者单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有效并不能说明所有的同类患者均有效,目前还缺乏相应临床资料,有待于进一步总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