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辰, 刘春涛. 为结核病历史性地回归呼吸病学而奋斗.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6, 15(1): 1-1. doi: 10.7507/1671-6205.2016001 复制
2015年8月29日10位呼吸专业背景的国内大型医院院长聚首成都,商讨呼吸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各位院长一致呼吁让结核病历史性地回归呼吸病学。这一倡议反映了广大呼吸科医生的共同心声,振聋发聩,反响热烈,足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反思。
结核病回归呼吸病学,首先在于历史的渊源和传承。医学上专业的划分和学科的形成,以及学科的内涵、覆盖的病种,是数百年的积淀,是一代代人的努力而形成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回顾现代呼吸病学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脉络。半个世纪前结核病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肆虐,呼吸病学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艰难起步。遍观中西,呼吸病学泰半发端于结核病学;我国不少百年名院的呼吸专业,其前身就是结核病院,呼吸学界诸多前辈均出身于防痨战线。上个世纪70年代前后,结核病发病率趋于下降,呼吸学界集中攻关以所谓“呼吸四病”为代表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结核病逐渐疏离于呼吸病学且渐行渐远,并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疾控中心为主体的防治体系。这一格局在当时人员紧缺、投入匮乏、医疗卫生水平整体低下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当今呼吸病学全方位发展的新形势下,结核病防治与呼吸病学脱节的弊端,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对结核防治的消极影响也日益显现。首先,这种模式不符合结核病本身的学理和特质。结核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但也是一种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结核病的鉴别诊断是每个呼吸科医生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临床问题,绝大多数结核病患者也是从呼吸科就诊的患者当中筛查出来的,部分地区至今还明文规定综合医院呼吸内科不得收治结核病患者,不得开抗结核药物,甚至不能开展PPD皮试。这种人为地将诊断和治疗割裂开来的做法,有悖于临床医学的常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蜕变为一种利益保护机制。医学生的临床第一课就是呼吸系统疾病,而结核病是其中的必修内容,这些学生今后走上临床,不能接触结核病患者,全无实践经验,岂不成了纸上谈兵?第二,综合性医院在人员配置、技术水平、硬件设施、科研实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样的资源闲置不用,而非要另起炉灶搞一套结核病防治体系,既不经济又不实用,实在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三,在结核病死灰复燃而临床治疗已进入个体化精准医学的时代,大包干板式药的治疗方案显然已经落伍,对难治性肺结核、耐药性肺结核以及结核引发的合并症、危重症,单纯依靠疾控部门明显地有力不从心之感,实际上在许多地方结核防治工作已经陷入了左支右绌、难以为继的窘境,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停滞不前。作为一个结核病高发国家,我国在结核病的基础研究和新技术研发领域落后于国际水平,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此以往,损害的不仅是呼吸病学的健康发展,也将从根本上损害我国结核病防治的大局。
结核病学和呼吸病学一脉相承,是呼吸病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为地割裂这种联系,不符合临床医学的基本学理,不符合临床诊治的基本规律,不符合国际惯例,不符合我国结核病防控的基本方略。在结核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三个环节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各司其职,让结核病回归呼吸病学,合乎学理、合乎法规、合乎人心,是事所必然,是人间正道,分则两害,合则两利。其利不仅在于呼吸学科的发展,更事关万千苍生福祉。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提出的三大战略是:呼吸病学和危重医学捆绑式发展,携手基层医生推动呼吸疾病防治水平,结核病回归呼吸病学。本次院长倡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全国呼吸界同仁要积极响应,同心戮力,团结奋斗,在结核病防治当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此为我辈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2015年8月29日10位呼吸专业背景的国内大型医院院长聚首成都,商讨呼吸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各位院长一致呼吁让结核病历史性地回归呼吸病学。这一倡议反映了广大呼吸科医生的共同心声,振聋发聩,反响热烈,足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反思。
结核病回归呼吸病学,首先在于历史的渊源和传承。医学上专业的划分和学科的形成,以及学科的内涵、覆盖的病种,是数百年的积淀,是一代代人的努力而形成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回顾现代呼吸病学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脉络。半个世纪前结核病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肆虐,呼吸病学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艰难起步。遍观中西,呼吸病学泰半发端于结核病学;我国不少百年名院的呼吸专业,其前身就是结核病院,呼吸学界诸多前辈均出身于防痨战线。上个世纪70年代前后,结核病发病率趋于下降,呼吸学界集中攻关以所谓“呼吸四病”为代表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结核病逐渐疏离于呼吸病学且渐行渐远,并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疾控中心为主体的防治体系。这一格局在当时人员紧缺、投入匮乏、医疗卫生水平整体低下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当今呼吸病学全方位发展的新形势下,结核病防治与呼吸病学脱节的弊端,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对结核防治的消极影响也日益显现。首先,这种模式不符合结核病本身的学理和特质。结核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但也是一种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结核病的鉴别诊断是每个呼吸科医生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临床问题,绝大多数结核病患者也是从呼吸科就诊的患者当中筛查出来的,部分地区至今还明文规定综合医院呼吸内科不得收治结核病患者,不得开抗结核药物,甚至不能开展PPD皮试。这种人为地将诊断和治疗割裂开来的做法,有悖于临床医学的常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蜕变为一种利益保护机制。医学生的临床第一课就是呼吸系统疾病,而结核病是其中的必修内容,这些学生今后走上临床,不能接触结核病患者,全无实践经验,岂不成了纸上谈兵?第二,综合性医院在人员配置、技术水平、硬件设施、科研实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样的资源闲置不用,而非要另起炉灶搞一套结核病防治体系,既不经济又不实用,实在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三,在结核病死灰复燃而临床治疗已进入个体化精准医学的时代,大包干板式药的治疗方案显然已经落伍,对难治性肺结核、耐药性肺结核以及结核引发的合并症、危重症,单纯依靠疾控部门明显地有力不从心之感,实际上在许多地方结核防治工作已经陷入了左支右绌、难以为继的窘境,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停滞不前。作为一个结核病高发国家,我国在结核病的基础研究和新技术研发领域落后于国际水平,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此以往,损害的不仅是呼吸病学的健康发展,也将从根本上损害我国结核病防治的大局。
结核病学和呼吸病学一脉相承,是呼吸病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为地割裂这种联系,不符合临床医学的基本学理,不符合临床诊治的基本规律,不符合国际惯例,不符合我国结核病防控的基本方略。在结核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三个环节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各司其职,让结核病回归呼吸病学,合乎学理、合乎法规、合乎人心,是事所必然,是人间正道,分则两害,合则两利。其利不仅在于呼吸学科的发展,更事关万千苍生福祉。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提出的三大战略是:呼吸病学和危重医学捆绑式发展,携手基层医生推动呼吸疾病防治水平,结核病回归呼吸病学。本次院长倡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全国呼吸界同仁要积极响应,同心戮力,团结奋斗,在结核病防治当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此为我辈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