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曹孟淑, 王鑫, 顾佩玉, 曹敏, 黄妹, 孟凡青, 朱斌, 肖永龙, 蔡后荣. 53例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6, 15(3): 216-221. doi: 10.7507/1671-6205.2016052 复制
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是一种异质性的慢性瘢痕性疾病,包括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以及结缔组织病、药物、职业等因素导致的继发性肺纤维化(secondary pulmonary fibrosis,SPF)。在发展中国家,肺癌(lung cancer,LC)是癌症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IPF是LC发生的高危因素,而吸烟又是IPF患者发生LC的主要危险因素[1-2]。PF-LC患者的预后更差,文献报道10%的IPF患者死于LC[3]。本研究通过对53例PF-L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的回顾性研究,分析与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评估不同治疗方式对生存期的影响,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并指导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住院的53例PF-LC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电话随访。IPF诊断参照2011年ATS/ERS国际指南提出诊断标准;SPF诊断参照IPF诊断标准,主要根据患者胸部高分辨CT(HRCT)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型)[4-5];胸部HRCT表现为UIP型的诊断均由本院2位以上的放射科和呼吸科医师重新阅片并评定[6]。SPF诊断同时满足相关的结缔组织病如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及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等的诊断标准[7-12]。所有患者LC的诊断均由病理组织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经胸腹部增强CT、全身骨扫描、头颅核磁共振(MRI)增强检查,参照UICC第7版肺癌TNM分期标准确定临床分期[13]。
二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病历资料,并进行电话随访。电话随访截止日期为2014年6月31日。生存时间是指从患者LC确诊到死亡或截尾时间(死亡患者记录死亡时间;截尾患者包括失访及随访截止时仍存活患者),生存时间以月为单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指从LC病理确诊时间至患者死亡、末次随访或失访时间;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 time,MST)指当累积生存率为0.5时所对应的生存时间,表示有且只有50%的个体可以活过这个时间。
三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临床因素的对生存期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计算OS及MST,并绘制生存曲线;不同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时序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一 53例PF-LC患者的临床特征
53例PF-LC患者中,男48例(90.6%),女5例(9.4%);平均年龄(68.6±9.5)岁。有吸烟史42例(79.2%),平均吸烟量32.2包年,无吸烟史者(包括不吸烟者或吸烟量<10包年)11例(20.8%)。男性及吸烟的PF患者更易患LC。临床上以咳嗽咳痰(n=49,92.5%)、活动后气促(n=35,66.0%)及Velcro啰音(n=48,90.6%)多见;其次为咯血(n=12,22.6%)、胸痛(n=10,18.9%)、发热(n=12,22.6%);杵状指(n=5,9.4%)较少见。
实验室检查中,45例(84.9%)患者进行了血气分析,多数(n=30)为轻度低氧血症,仅15例患者PaO2≤60 mm Hg (1 mm Hg=0.133 kPa),出现Ⅰ型呼吸衰竭。49例(92.5%)患者检测LC血清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可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211)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三种标志物中以CYF211(n=40,81.6%)升高为更多见。42例(79.2%)患者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测,其中大部分患者(n=33,78.6%)肺通气功能正常或轻度降低,FVC%pred≥70%;但半数以上的患者(n=27,64.3%)患者肺弥散功能重度降低,DLCO%pred<50%。
53例患者在PF的类型上,IPF-LC患者(n=42,79.2%)明显多于结缔组织病等引起SPF-LC患者(n=11,20.8%)(P<0.001)。LC组织病理类型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n=37,69.8%)较小细胞癌(SCLC;n=6,11.3%)及未分类(这部分患者因为只有细胞学依据,故不能明确病理类型;n=10,18.9%)多见(P<0.001);37例NSCLC患者中,鳞癌20例(54.1%),腺癌17例(45.9%)。LC的临床分期中,Ⅰ期和Ⅱ期患者(n=13,24.5%)明显少于Ⅲ期和Ⅳ期患者(n=40,75.5%)(P<0.001)。治疗方案上,53例PF-LC患者中针对肺癌治疗组31例(58.5%),未治疗组22例(41.5%)。采取单一方案治疗20例(64.5%),综合治疗11例(35.5%)。结果见表 1。

进一步通过Cox回归模型,对年龄、吸烟史、胸痛、Velcro啰音、PF类型、LC临床分期、LC治疗等多种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Velcro啰音(P=0.009)及临床分期(P=0.013)是PL-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见表 2。

二 53例PF-LC患者的总生存期分析
53例PF-LC患者随访期间死亡32例(60.4%),存活14例(26.4%),失访7例(13.2%)。53例患者MST为(6.0±1.4)个月,1年总体生存率为34.1%,生存曲线见图 1。IPF-LC患者42例(79.2%),结缔组织病等引起SPF-LC患者11例(20.8%),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3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2例,其余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未分类结缔组织病各1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虽然SPF-LC患者MST较IPF-LC患者延长,但IPF-LC组1年生存率为34.7%,而SPF-LC组无1年生存者,两组患者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0)。结果见表 2、图 2。


三 LC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与PF-LC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
53例患者LC的诊断均有明确的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依据。通过生存分析发现,虽然SCLC组患者MST较NSCLC组及未分类组延长,但NSCLC组患者OS较SCLC组及未分类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果见图 3。37例NSCLC中,虽然鳞癌组患者MST及近期生存率高于腺癌组,但两组患者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1)。按照TNM分期,53例PF-LC患者中,24.5%患者分期为Ⅰ期和Ⅱ期,75.5%患者为Ⅲ期和Ⅳ期,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Ⅰ期和Ⅱ期患者较Ⅲ期和Ⅳ期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果见图 4。
四 LC的治疗对PF-LC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
53例PF-LC患者中,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针对LC采取治疗组患者MST及1年生存率较未治疗组延长;并且治疗组较未治疗组OS明显延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果见图 5。将治疗组31例患者的LC治疗方案进行亚组分析,综合治疗组较单一方案治疗组OS明显延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果见图 6。


3 讨论
研究发现在PF和LC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PF-LC多发生于有吸烟史的老年男性,LC的好发部位多位于下叶,外周部位多见,组织学以鳞癌多见[14]。本研究报道的53例PF-LC患者中,48例(90.6%)为男性,平均年龄(68.6±9.5)岁,42例(79.2%)有吸烟史,与文献报道结果类似[14]。一项回顾性研究报道43例PF-LC预后关系发现,吸烟与预后相关,且吸烟指数>30包年的患者更易发生LC[15]。本组观察中53例患者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及Velcro啰音多见;而咯血、胸痛、发热及杵状指较少见。文献报道95%的IPF和LC同时存在患者出现杵状指[16]。文献报道IPF-LC常见杵状指,与本组观察结果存在差异,我们认为这可能与人种的不同有关。
PF患者由于肺间质病变,导致肺通气功能、弥散功能及氧合功能的下降,而LC患者外周血肿瘤标志物往往升高,部分PF的患者肿瘤标志物也可能升高,可能原因是二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某些共同之处[14]。实验室检查发现,多数患者仅仅出现轻中度低氧血症,严重低氧血症(Ⅰ型呼吸衰竭)患者较少见;大部分患者肺通气功能正常或轻度降低。血气分析及肺功能结果提示LC的发生与肺间质纤维化病变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患者外周血三种LC标志物CEA、CYF211和NSE中,以CYF211升高最多见,这可能与组织学类型以鳞癌多见有关[14]。
PF和LC的发病机制存在很多共同之处,在PF发病中分化纤维细胞在不断受损上皮细胞区域的快速增殖和堆积、凋亡耐受性增加、上皮间充质转化机制等在LC的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14, 17]。本组53例PF-LC患者中,IPF-LC患者42例(79.2%),而由结缔组织病导致SPF-LC患者11例(20.8%),结果提示IPF发生LC的几率可能要高于SPF患者。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ANCA相关性血管炎、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及未分类结缔组织病等均可发生SPF及LC。研究发现硬皮病发生LC的机制可能与患者免疫异常的基础上出现炎症及纤维化环境有关,也可能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导致[18]。有作者认为肌炎可能是一种副肿瘤性疾病[19]。虽然患者SPF-LC患者MST较IPF-LC患者略有延长,但两者总OS上的差异统计学意义。由此我们推测PF-LC患者的生存时间与PF病变关系不大,可能与LC的发病机制及生长特性有关。
本组53例患者中,病理类型NSCLC 37例(69.8%)、SCLC 6例(11.3%)、未分类10例(18.9%);NSCLC患者中,鳞癌20例(54.1%),腺癌17例(45.9%)。这与文献报道IPF合并LC以NSCLC或鳞癌最多见结果类似[14]。同NSCLC组及SCLC组患者相比,未分类组患者MST最短,仅为3个月,该组患者未行组织学检测明确组织类型大部分是因为病情较重,不能耐受有创检查。通过分析发现NSCLC组患者预后好于SCLC组及未分类组患者;虽然鳞癌组患者MST及1年生存率较腺癌组延长,但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些与无PF的LC患者的结果类似[14]。临床分期上,Ⅲ期+Ⅳ期晚期LC患者40例(75.5%),说明在PF-LC患者中以Ⅲ期+Ⅳ期的晚期LC多见,类似于无PF的LC患者[14]。Ⅰ期+Ⅱ期患者OS较Ⅲ期+Ⅳ期患者显著延长。所以,对于PF患者来说,定期复查胸部CT以筛查早期LC对于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治疗上,53例PL-LC患者中采取针对LC治疗者31例(58.5%),未治疗者22例(41.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组患者较未治疗组患者的MST、1年生存率及OS均显著延长。提示临床医师对于PF-LC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尚可的情况下,积极建议患者采取针对性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虽然对于Ⅰ期NSCLC的IPF患者来说,术后5年生存率仍有50%左右[20-21],但也文献报道IPF合并LC患者外科手术后急性加重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很高[20, 22-24]。研究发现化疗可使进展期NSCLC及广泛期SCLC的IPF患者明显获益,能够提高总有效率、MST、1年生存率及中位无症状进展期[2, 25]。本组31例受治患者中,综合治疗组较单一方案组患者OS明显延长。LC综合治疗的方案包括手术治疗、联合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这提示我们对于PF患者尽量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来针对LC的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综上所述,对于PF患者LC的治疗,应采取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原则,但毕竟外科手术可以导致急性加重及增加死亡风险,故不推荐首选手术治疗方案。
我们的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病例数较少,为回顾性研究,没有同IPF或LC组患者进行比较,没有对死亡原因进行具体分析等。因此,将来需要进行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了解中国人群PF-LC的特征及预后。
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是一种异质性的慢性瘢痕性疾病,包括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以及结缔组织病、药物、职业等因素导致的继发性肺纤维化(secondary pulmonary fibrosis,SPF)。在发展中国家,肺癌(lung cancer,LC)是癌症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IPF是LC发生的高危因素,而吸烟又是IPF患者发生LC的主要危险因素[1-2]。PF-LC患者的预后更差,文献报道10%的IPF患者死于LC[3]。本研究通过对53例PF-L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的回顾性研究,分析与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评估不同治疗方式对生存期的影响,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并指导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住院的53例PF-LC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电话随访。IPF诊断参照2011年ATS/ERS国际指南提出诊断标准;SPF诊断参照IPF诊断标准,主要根据患者胸部高分辨CT(HRCT)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型)[4-5];胸部HRCT表现为UIP型的诊断均由本院2位以上的放射科和呼吸科医师重新阅片并评定[6]。SPF诊断同时满足相关的结缔组织病如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及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等的诊断标准[7-12]。所有患者LC的诊断均由病理组织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经胸腹部增强CT、全身骨扫描、头颅核磁共振(MRI)增强检查,参照UICC第7版肺癌TNM分期标准确定临床分期[13]。
二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病历资料,并进行电话随访。电话随访截止日期为2014年6月31日。生存时间是指从患者LC确诊到死亡或截尾时间(死亡患者记录死亡时间;截尾患者包括失访及随访截止时仍存活患者),生存时间以月为单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指从LC病理确诊时间至患者死亡、末次随访或失访时间;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 time,MST)指当累积生存率为0.5时所对应的生存时间,表示有且只有50%的个体可以活过这个时间。
三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临床因素的对生存期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计算OS及MST,并绘制生存曲线;不同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时序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一 53例PF-LC患者的临床特征
53例PF-LC患者中,男48例(90.6%),女5例(9.4%);平均年龄(68.6±9.5)岁。有吸烟史42例(79.2%),平均吸烟量32.2包年,无吸烟史者(包括不吸烟者或吸烟量<10包年)11例(20.8%)。男性及吸烟的PF患者更易患LC。临床上以咳嗽咳痰(n=49,92.5%)、活动后气促(n=35,66.0%)及Velcro啰音(n=48,90.6%)多见;其次为咯血(n=12,22.6%)、胸痛(n=10,18.9%)、发热(n=12,22.6%);杵状指(n=5,9.4%)较少见。
实验室检查中,45例(84.9%)患者进行了血气分析,多数(n=30)为轻度低氧血症,仅15例患者PaO2≤60 mm Hg (1 mm Hg=0.133 kPa),出现Ⅰ型呼吸衰竭。49例(92.5%)患者检测LC血清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可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211)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三种标志物中以CYF211(n=40,81.6%)升高为更多见。42例(79.2%)患者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测,其中大部分患者(n=33,78.6%)肺通气功能正常或轻度降低,FVC%pred≥70%;但半数以上的患者(n=27,64.3%)患者肺弥散功能重度降低,DLCO%pred<50%。
53例患者在PF的类型上,IPF-LC患者(n=42,79.2%)明显多于结缔组织病等引起SPF-LC患者(n=11,20.8%)(P<0.001)。LC组织病理类型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n=37,69.8%)较小细胞癌(SCLC;n=6,11.3%)及未分类(这部分患者因为只有细胞学依据,故不能明确病理类型;n=10,18.9%)多见(P<0.001);37例NSCLC患者中,鳞癌20例(54.1%),腺癌17例(45.9%)。LC的临床分期中,Ⅰ期和Ⅱ期患者(n=13,24.5%)明显少于Ⅲ期和Ⅳ期患者(n=40,75.5%)(P<0.001)。治疗方案上,53例PF-LC患者中针对肺癌治疗组31例(58.5%),未治疗组22例(41.5%)。采取单一方案治疗20例(64.5%),综合治疗11例(35.5%)。结果见表 1。

进一步通过Cox回归模型,对年龄、吸烟史、胸痛、Velcro啰音、PF类型、LC临床分期、LC治疗等多种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Velcro啰音(P=0.009)及临床分期(P=0.013)是PL-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见表 2。

二 53例PF-LC患者的总生存期分析
53例PF-LC患者随访期间死亡32例(60.4%),存活14例(26.4%),失访7例(13.2%)。53例患者MST为(6.0±1.4)个月,1年总体生存率为34.1%,生存曲线见图 1。IPF-LC患者42例(79.2%),结缔组织病等引起SPF-LC患者11例(20.8%),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3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2例,其余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未分类结缔组织病各1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虽然SPF-LC患者MST较IPF-LC患者延长,但IPF-LC组1年生存率为34.7%,而SPF-LC组无1年生存者,两组患者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0)。结果见表 2、图 2。


三 LC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与PF-LC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
53例患者LC的诊断均有明确的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依据。通过生存分析发现,虽然SCLC组患者MST较NSCLC组及未分类组延长,但NSCLC组患者OS较SCLC组及未分类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果见图 3。37例NSCLC中,虽然鳞癌组患者MST及近期生存率高于腺癌组,但两组患者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1)。按照TNM分期,53例PF-LC患者中,24.5%患者分期为Ⅰ期和Ⅱ期,75.5%患者为Ⅲ期和Ⅳ期,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Ⅰ期和Ⅱ期患者较Ⅲ期和Ⅳ期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果见图 4。
四 LC的治疗对PF-LC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
53例PF-LC患者中,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针对LC采取治疗组患者MST及1年生存率较未治疗组延长;并且治疗组较未治疗组OS明显延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果见图 5。将治疗组31例患者的LC治疗方案进行亚组分析,综合治疗组较单一方案治疗组OS明显延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果见图 6。


3 讨论
研究发现在PF和LC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PF-LC多发生于有吸烟史的老年男性,LC的好发部位多位于下叶,外周部位多见,组织学以鳞癌多见[14]。本研究报道的53例PF-LC患者中,48例(90.6%)为男性,平均年龄(68.6±9.5)岁,42例(79.2%)有吸烟史,与文献报道结果类似[14]。一项回顾性研究报道43例PF-LC预后关系发现,吸烟与预后相关,且吸烟指数>30包年的患者更易发生LC[15]。本组观察中53例患者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及Velcro啰音多见;而咯血、胸痛、发热及杵状指较少见。文献报道95%的IPF和LC同时存在患者出现杵状指[16]。文献报道IPF-LC常见杵状指,与本组观察结果存在差异,我们认为这可能与人种的不同有关。
PF患者由于肺间质病变,导致肺通气功能、弥散功能及氧合功能的下降,而LC患者外周血肿瘤标志物往往升高,部分PF的患者肿瘤标志物也可能升高,可能原因是二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某些共同之处[14]。实验室检查发现,多数患者仅仅出现轻中度低氧血症,严重低氧血症(Ⅰ型呼吸衰竭)患者较少见;大部分患者肺通气功能正常或轻度降低。血气分析及肺功能结果提示LC的发生与肺间质纤维化病变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患者外周血三种LC标志物CEA、CYF211和NSE中,以CYF211升高最多见,这可能与组织学类型以鳞癌多见有关[14]。
PF和LC的发病机制存在很多共同之处,在PF发病中分化纤维细胞在不断受损上皮细胞区域的快速增殖和堆积、凋亡耐受性增加、上皮间充质转化机制等在LC的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14, 17]。本组53例PF-LC患者中,IPF-LC患者42例(79.2%),而由结缔组织病导致SPF-LC患者11例(20.8%),结果提示IPF发生LC的几率可能要高于SPF患者。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ANCA相关性血管炎、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及未分类结缔组织病等均可发生SPF及LC。研究发现硬皮病发生LC的机制可能与患者免疫异常的基础上出现炎症及纤维化环境有关,也可能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导致[18]。有作者认为肌炎可能是一种副肿瘤性疾病[19]。虽然患者SPF-LC患者MST较IPF-LC患者略有延长,但两者总OS上的差异统计学意义。由此我们推测PF-LC患者的生存时间与PF病变关系不大,可能与LC的发病机制及生长特性有关。
本组53例患者中,病理类型NSCLC 37例(69.8%)、SCLC 6例(11.3%)、未分类10例(18.9%);NSCLC患者中,鳞癌20例(54.1%),腺癌17例(45.9%)。这与文献报道IPF合并LC以NSCLC或鳞癌最多见结果类似[14]。同NSCLC组及SCLC组患者相比,未分类组患者MST最短,仅为3个月,该组患者未行组织学检测明确组织类型大部分是因为病情较重,不能耐受有创检查。通过分析发现NSCLC组患者预后好于SCLC组及未分类组患者;虽然鳞癌组患者MST及1年生存率较腺癌组延长,但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些与无PF的LC患者的结果类似[14]。临床分期上,Ⅲ期+Ⅳ期晚期LC患者40例(75.5%),说明在PF-LC患者中以Ⅲ期+Ⅳ期的晚期LC多见,类似于无PF的LC患者[14]。Ⅰ期+Ⅱ期患者OS较Ⅲ期+Ⅳ期患者显著延长。所以,对于PF患者来说,定期复查胸部CT以筛查早期LC对于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治疗上,53例PL-LC患者中采取针对LC治疗者31例(58.5%),未治疗者22例(41.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组患者较未治疗组患者的MST、1年生存率及OS均显著延长。提示临床医师对于PF-LC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尚可的情况下,积极建议患者采取针对性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虽然对于Ⅰ期NSCLC的IPF患者来说,术后5年生存率仍有50%左右[20-21],但也文献报道IPF合并LC患者外科手术后急性加重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很高[20, 22-24]。研究发现化疗可使进展期NSCLC及广泛期SCLC的IPF患者明显获益,能够提高总有效率、MST、1年生存率及中位无症状进展期[2, 25]。本组31例受治患者中,综合治疗组较单一方案组患者OS明显延长。LC综合治疗的方案包括手术治疗、联合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这提示我们对于PF患者尽量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来针对LC的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综上所述,对于PF患者LC的治疗,应采取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原则,但毕竟外科手术可以导致急性加重及增加死亡风险,故不推荐首选手术治疗方案。
我们的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病例数较少,为回顾性研究,没有同IPF或LC组患者进行比较,没有对死亡原因进行具体分析等。因此,将来需要进行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了解中国人群PF-LC的特征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