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梁晓俊, 张宝成, 闵思庆, 申捷. 重症监护室院内获得性血流感染123例临床分析.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6, 15(5): 511-513. doi: 10.7507/1671-6205.2016117 复制
重症监护室(ICU)建立至今已有50余年,在危重患者的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ICU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复杂,且逐渐有高龄化趋势,易并发院内获得性血流感染(nosocomial bloodstream infection,NBSI),使病情加重,病死率增加[1]。血流感染的病死率约为35%,因此有效地预防和控制NBSI的发生,可缩短患者住ICU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减少病死率[2-3],提高病床的周转率[4]。ICU是NBSI的高发部门[5-6],临床须重视ICU内NBSI的研究。本研究分析了我院综合ICU内NBSI现状和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
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收集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ICU危重病患者。共纳入123例,其中男71例,女52例。发生NBSI 247例次,其中男143例次,女104例次;年龄12~92岁,平均年龄(57.9±20.5)岁;住院时间7~67 d,平均14.5 d。
二 方法
1. NBSI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入院48 h后血培养分离出病原微生物,并伴有下列症状或体征中的1项可诊断为NBSI:①体温>38 ℃或体温<36 ℃,可伴有寒颤;②有入侵门户或迁徙病灶;③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而无明确感染灶;④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较基础收缩压下降40 mm Hg。
2. 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所有血标本按照医院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药敏结果按美国临床和试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判读。
3.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按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级评定。痊愈、显效属有效,据此统计有效率。
结果
一 临床资料
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间住院患者共有123例发生247例次NBSI。基础疾病以肺部感染最多,共60例(48.8%),其他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23例(18.7%)、多发伤23例(18.7%)、脑血管疾病17例(13.8%)、肾功能不全4例(3.3%)。123例NBSI患者中,手术36例(29.2%)、留置深静脉导管(CVC)38例(30.8%)、留置导尿26例(21.1%)、气管插管43例(35.0%)、气管切开15例(12.2%)、机械通气77例(62.6%)、静脉营养28例(22.8%)、留置胃管34例(27.6%)、血液透析6例(4.9%)。转归:123例NBSI患者中,治疗有效率为49.5%,病死率为27.1%,自动出院率为23.4%。
二 病原学分布
共收集临床分离菌24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52株(61.5%),革兰阴性菌79株(32.0%),念珠菌16株(6.5%)。最常见的病原菌依次是表皮葡萄球菌80株(32.3%)、肺炎克雷伯菌33株(13.3%)。各种病原菌分布见表 1。

三 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见表 2,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见表 3。


讨论
ICU的患者通常病情危重,基础疾病多,或经历重大手术,多带有多种介入性留置导管,常会有长期广谱抗生素使用史,且老龄化趋势明显,因此ICU患者更易出现血流感染。有研究指出,ICU内NBSI发生率是普通病房的3~5倍,特别是深静脉置管患者的NBSI发生率较未置管者高20~30倍,不但延长住ICU时间,增加住院费用,而且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病死率上升[7]。因此,早期诊断并尽早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至关重要。
2012~2014年我院NBSI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阴性菌和真菌,这与国内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8-10]。但本研究中各主要病原菌分布情况与其他地区略有差异。耐药现象是治疗NBSI面临的严峻问题。近年来,表皮葡萄球菌在血流感染中的角色日益凸显[11],可能与该类细菌极易在皮肤定植、侵入性操作的增多、无针化输液接头的运用、无菌操作不规范等有关。近年来,真菌引起的NBSI比例逐年上升,尤其是念珠菌引起的NBSI[12]。我科念珠菌引起的NBSI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其次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与文献报道一致[13]。
另外,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也越来越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有创操作被运用到ICU的监护与治疗中,其中最常见的是深静脉穿刺置管。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公布的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约为4.6~7.4/千置管日[14],我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与其相近,且2年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我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相对稳定。但鉴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害性大,建议慎重选择开放深静脉通路,密切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有无红肿,若病情稳定可尽早拔除深静脉导管,对导管周围皮肤及导管尖端做培养以明确有无感染。
本研究还发现泛耐药细菌较以前明显增加,主要有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等,与上海地区细菌耐药监测资料大致相仿[15]。此类细菌多发生于老年、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
重症监护室(ICU)建立至今已有50余年,在危重患者的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ICU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复杂,且逐渐有高龄化趋势,易并发院内获得性血流感染(nosocomial bloodstream infection,NBSI),使病情加重,病死率增加[1]。血流感染的病死率约为35%,因此有效地预防和控制NBSI的发生,可缩短患者住ICU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减少病死率[2-3],提高病床的周转率[4]。ICU是NBSI的高发部门[5-6],临床须重视ICU内NBSI的研究。本研究分析了我院综合ICU内NBSI现状和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
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收集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ICU危重病患者。共纳入123例,其中男71例,女52例。发生NBSI 247例次,其中男143例次,女104例次;年龄12~92岁,平均年龄(57.9±20.5)岁;住院时间7~67 d,平均14.5 d。
二 方法
1. NBSI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入院48 h后血培养分离出病原微生物,并伴有下列症状或体征中的1项可诊断为NBSI:①体温>38 ℃或体温<36 ℃,可伴有寒颤;②有入侵门户或迁徙病灶;③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而无明确感染灶;④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较基础收缩压下降40 mm Hg。
2. 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所有血标本按照医院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药敏结果按美国临床和试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判读。
3.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按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级评定。痊愈、显效属有效,据此统计有效率。
结果
一 临床资料
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间住院患者共有123例发生247例次NBSI。基础疾病以肺部感染最多,共60例(48.8%),其他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23例(18.7%)、多发伤23例(18.7%)、脑血管疾病17例(13.8%)、肾功能不全4例(3.3%)。123例NBSI患者中,手术36例(29.2%)、留置深静脉导管(CVC)38例(30.8%)、留置导尿26例(21.1%)、气管插管43例(35.0%)、气管切开15例(12.2%)、机械通气77例(62.6%)、静脉营养28例(22.8%)、留置胃管34例(27.6%)、血液透析6例(4.9%)。转归:123例NBSI患者中,治疗有效率为49.5%,病死率为27.1%,自动出院率为23.4%。
二 病原学分布
共收集临床分离菌24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52株(61.5%),革兰阴性菌79株(32.0%),念珠菌16株(6.5%)。最常见的病原菌依次是表皮葡萄球菌80株(32.3%)、肺炎克雷伯菌33株(13.3%)。各种病原菌分布见表 1。

三 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见表 2,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见表 3。


讨论
ICU的患者通常病情危重,基础疾病多,或经历重大手术,多带有多种介入性留置导管,常会有长期广谱抗生素使用史,且老龄化趋势明显,因此ICU患者更易出现血流感染。有研究指出,ICU内NBSI发生率是普通病房的3~5倍,特别是深静脉置管患者的NBSI发生率较未置管者高20~30倍,不但延长住ICU时间,增加住院费用,而且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病死率上升[7]。因此,早期诊断并尽早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至关重要。
2012~2014年我院NBSI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阴性菌和真菌,这与国内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8-10]。但本研究中各主要病原菌分布情况与其他地区略有差异。耐药现象是治疗NBSI面临的严峻问题。近年来,表皮葡萄球菌在血流感染中的角色日益凸显[11],可能与该类细菌极易在皮肤定植、侵入性操作的增多、无针化输液接头的运用、无菌操作不规范等有关。近年来,真菌引起的NBSI比例逐年上升,尤其是念珠菌引起的NBSI[12]。我科念珠菌引起的NBSI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其次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与文献报道一致[13]。
另外,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也越来越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有创操作被运用到ICU的监护与治疗中,其中最常见的是深静脉穿刺置管。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公布的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约为4.6~7.4/千置管日[14],我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与其相近,且2年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我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相对稳定。但鉴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害性大,建议慎重选择开放深静脉通路,密切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有无红肿,若病情稳定可尽早拔除深静脉导管,对导管周围皮肤及导管尖端做培养以明确有无感染。
本研究还发现泛耐药细菌较以前明显增加,主要有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等,与上海地区细菌耐药监测资料大致相仿[15]。此类细菌多发生于老年、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