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佳, 曾茂妮, 梁宗安. 头罩和面罩无创通气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的荟萃分析.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7, 16(2): 165-174. doi: 10.7507/1671-6205.201702026 复制
无创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NIV)为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RF)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呼吸支持,降低气管内插管的风险[1-2]。近几十年来,无创通气已经被成功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3]、肌肉骨骼疾病[4]、血液恶性肿瘤[5]和实体器官移植[6-7],包括肺移植[8]。此外,与有创机械通气相比,无创通气可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风险[9-12],并使撤机更容易[13]。面罩是无创通气最常用的接口[14],但它有漏气、皮肤坏死、患者不适及鼻部疼痛等缺点[15-16]。这些可能降低无创通气的疗效,甚至导致无创通气失败[16-17]。头罩是一种新型的接口,为透明无乳胶聚氯乙烯罩,近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疗效尚存争议。既往几项试验表明,患者对头罩和面罩都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且它们都可以有效改善气体交换和减少吸气功[18-20]。此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气管插管率、住院死亡率、并发症、血气分析等指标来比较 ARF 患者使用头罩和面罩无创通气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成年 ARF 患者;(2)将头罩通气与面罩通气进行比较,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和病例对照研究;(3)结果包括患者治疗期间气管插管率、住院死亡率、NIV 相关并发症或开始 NIV 后 6 h 内血气分析相关指标;(4)至少可以提取一项结果。
1.1.2 排除标准 (1)头罩通气用于预防性治疗;(2)试验受试者是健康志愿者或模拟器;(3)没有全文的会议论文或摘要;(4)社论、病例报告、信件、综述、新闻、评论、指南和荟萃分析等。
1.2 检索策略
以“helmet,face mask,facial mask”和“mechanical ventilation 或 noninvasive ventilation”为英文检索词,检索 PubMed、OVID、Embase、Scopus 和 Cochrane 等数据库,并搜索相关网页及参考文献。以“头罩、面罩、机械通气、无创通气”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 2016 年 12 月。流程见图 1。
1.3 研究选择
研究的选择由 2 名研究者独立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根据标题和摘要对文章进行筛选。第二,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查和选择全文。如有异议,2 名研究者共同筛查此文章,直至达成一致意见[21],由第 3 名研究者决定是否纳入该篇文章。
1.4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
2 名研究者分别独立使用标准化数据提取表格[22]从每篇文章中提取数据,并对所有项目达成一致意见。提取的数据包括:作者,出版年份,设计类型,患者特征,干预措施(接口类型,通气模式),研究结果等。使用 Cochrane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22]评估 RCTs 偏倚风险,包括以下 7 个方面:随机序列生成,分配方案隐藏,参与研究人员和受试者的盲法,相关结果评估的盲法,结果数据完整性,选择性报告和其他偏倚。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估病例对照试验偏倚风险,包括以下 3 个方面:研究对象选择,组间可比性和暴露因素测量[23]。当研究得分超过 4 分时,视为高质量研究。2 名研究者分别进行质量评估。在有分歧时,与第 3 名研究者讨论决定。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 Cochrane 系统评价软件 RevMan5.3 进行荟萃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和 9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和 95%CI。对于所有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 I2 来评估入选研究的异质性[24-25]。I2 值为 25%~50% 时表明低度异质性,50%~70% 为中度异质性,>75% 为高度异质性[21]。当 I2>50% 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对研究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以找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果纳入研究的数量大于 9,则通过漏斗图评估潜在的发表偏倚。如果任何亚组包括低质量研究,则应用敏感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和质量评价
最终纳入 16 篇文献,包括 6 项病例对照研究[26-31]和 10 项 RCTs[32-41](图 1)。这些研究纳入了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26, 29-35]、急诊科[27]、血液科[28]、心脏外科[36, 41]和呼吸内科[37-40]的患者。各项研究的基本特点见表 1。入选研究的质量评估见图 2 和表 2。对于 RCTs,大多数方面被评估为低偏倚风险。由于干预措施的自身特点,在试验中对参与研究人员和受试者采用盲法是不可能的,所以所有试验实施偏倚均被评估为高风险。研究结果不受盲法影响,测量偏倚被评估为低风险。对于病例对照研究,所有研究明确报告了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定义,并且病例具有代表性。在 5 项历史性对照研究中,因为病例纳入是在不同时期,所以病例组和对照组可能来自不同的人群。




2.2 荟萃分析结果
2.2.1 气管插管率、住院死亡率和无创通气相关并发症 13 项研究,包括 668 例患者,报告了气管插管率的数据。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头罩无创通气降低插管率(OR=0.35,95%CI 为 0.24~0.51,P<0.000 01),并且研究间异质性低(I2=17%)(图 3)。无论何种呼吸衰竭类型或通气模式,相比于面罩,头罩均可以降低插管率。13 项研究,包括 768 例患者,提供了住院死亡率相关的数据。使用头罩无创通气可降低住院死亡率(OR=0.51,95%CI 为 0.34~0.76,P=0.001),同时相关并发症(皮肤坏死,胃胀气和眼睛刺激等)比面罩组显著减少(OR=0.10,95%CI 为 0.06~0.15,P<0.000 01)。结果见图 4 和图 5。



2.2.2 无创通气总时长和血气分析 4 项研究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报告了无创通气总小时数。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头罩可延长无创通气总时长(MD=5.98,95%CI 为 5.79~6.17,P<0.000 01,图 6)。头罩和面罩无创通气相同程度地改善了 pH、氧合指数和二氧化碳分压(表 3)。


2.2.3 亚组分析 研究设计类型对插管率、NIV 相关并发症、pH 和氧合指数的亚组结果无影响,但 RCT 研究中头罩无创通气未降低患者住院死亡率(OR=0.57,95%CI 为 0.31~1.05,P=0.07)。头罩无创通气主要降低低氧患者(OR=0.43,95%CI 为 0.27~0.71,P=0.000 8)或压力支持通气患者(OR=0.52,95%CI 为 0.34~0.80,P=0.003)的住院死亡率,而对高碳酸血症患者不显著。头罩无创通气对降低持续正压通气患者并发症作用不显著(OR=0.09,95%CI 为 0.00~1.73,P=0.11)。同样方法对其他指标亚组分析显示,低氧血症患者或持续正压通气的患者中,头罩无创通气延长了无创通气总时长。另外,pH 和氧合指数改善几乎不受呼吸衰竭类型和通气模式的影响,而对于高碳酸血症患者面罩无创通气降低 PaCO2 更有效。结果见表 4。

2.2.4 发表偏倚 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漏斗图见图 7,显示基本对称。
3 讨论
无创通气使用非侵入接口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保全了患者自身的吞咽和排痰能力,降低了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9-12]。临床上使用的无创通气接口有鼻罩、面罩等。其中,面罩是成人最常用的接口[14],但它的缺点,如空气泄漏、皮肤坏死、鼻部疼痛可能限制无创通气的连续应用,并进一步降低其疗效[14-15]。为了改善上述接口缺陷,一种新型接口-头罩-逐渐被应用于临床,但是其疗效尚存在争议。本研究单独对头罩和面罩无创通气疗效做了分析。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面罩相比,头罩无创通气可降低气管插管率、住院死亡率和无创通气相关并发症,延长无创通气总时长,并且可同等程度地改善患者气体交换。但是,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头罩通气主要降低低氧患者或压力支持通气患者的住院死亡率。
与面罩相比,头罩可以降低插管率、住院死亡率,这可能取决于头罩具有的独特优点。首先,其允许患者头部相对自由地活动,同时保持良好的密封而不压迫面部或头部,这可以减少诸如皮肤坏死之类的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这使得患者能够良好地耐受头罩,进一步延长无创通气应用时间,这也是无创通气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第二,头罩不局限于患者的脸型,并且可用于脸部解剖异常的情况,例如无牙颌患者和面部创伤患者。第三,患者可以通过透明头罩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20, 26, 42]。但是有研究表明,头罩的噪音明显比面罩更大,并可能潜在损害耳朵功能[20, 43]。虽然此次纳入研究中的患者没有此方面并发症,但仍应该更多地关注。然而,总体来说,患者对头罩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且头罩具有舒适、广泛适用的特点。
在亚组分析中,头罩主要降低低氧血症性患者的死亡率,这可能与不同类型 ARF 患者呼吸模式不同相关。低氧血症性 ARF 患者口腔呼吸更常见,头罩可增加患者耐受性和通气有效性,从而增加无创通气的连续性,这些对低氧血症性 ARF 至关重要。另外,从生理理论水平上讲,压力支持通气比持续正压通气更能使患者获益[44-45],这与头罩主要降低压力支持通气患者的死亡率相一致。
此外,头罩和面罩无创通气都可同等程度改善 pH、氧合指数和 PaCO2,但对于高碳酸血症患者面罩组对降低更有效。Racca 等[46]报道使用头罩可能会有 CO2 重复吸入,减慢 CO2 清除,这正好解释了头罩组 PaCO2 改善不如面罩的原因。
虽然对纳入的研究做了亚组分析,但是仍有一部分研究间具有高度异质性。在纳入的 16 项试验中,研究设计类型、呼吸衰竭类型、通气模式不同,并且呼吸衰竭的原因也不同,这些都可能导致统计学异质性。此外,本研究有以下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纳入了病例对照研究,虽均被评估为高质量的研究,但其证据等级仍不如 RCTs;其次,由于干预措施的自身特点,所有的 RCTs 都有高度实施偏倚风险;第三,每项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因此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确定头罩无创通气的疗效。
综上所述,与面罩相比,头罩无创通气可以降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气管插管率、住院死亡率和无创通气相关并发症。头罩在改善气体交换方面与面罩同样有效。然而,仍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确定头罩无创通气的疗效,并探索最佳通气模式和最适用的患者。
无创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NIV)为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RF)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呼吸支持,降低气管内插管的风险[1-2]。近几十年来,无创通气已经被成功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3]、肌肉骨骼疾病[4]、血液恶性肿瘤[5]和实体器官移植[6-7],包括肺移植[8]。此外,与有创机械通气相比,无创通气可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风险[9-12],并使撤机更容易[13]。面罩是无创通气最常用的接口[14],但它有漏气、皮肤坏死、患者不适及鼻部疼痛等缺点[15-16]。这些可能降低无创通气的疗效,甚至导致无创通气失败[16-17]。头罩是一种新型的接口,为透明无乳胶聚氯乙烯罩,近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疗效尚存争议。既往几项试验表明,患者对头罩和面罩都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且它们都可以有效改善气体交换和减少吸气功[18-20]。此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气管插管率、住院死亡率、并发症、血气分析等指标来比较 ARF 患者使用头罩和面罩无创通气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成年 ARF 患者;(2)将头罩通气与面罩通气进行比较,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和病例对照研究;(3)结果包括患者治疗期间气管插管率、住院死亡率、NIV 相关并发症或开始 NIV 后 6 h 内血气分析相关指标;(4)至少可以提取一项结果。
1.1.2 排除标准 (1)头罩通气用于预防性治疗;(2)试验受试者是健康志愿者或模拟器;(3)没有全文的会议论文或摘要;(4)社论、病例报告、信件、综述、新闻、评论、指南和荟萃分析等。
1.2 检索策略
以“helmet,face mask,facial mask”和“mechanical ventilation 或 noninvasive ventilation”为英文检索词,检索 PubMed、OVID、Embase、Scopus 和 Cochrane 等数据库,并搜索相关网页及参考文献。以“头罩、面罩、机械通气、无创通气”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 2016 年 12 月。流程见图 1。
1.3 研究选择
研究的选择由 2 名研究者独立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根据标题和摘要对文章进行筛选。第二,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查和选择全文。如有异议,2 名研究者共同筛查此文章,直至达成一致意见[21],由第 3 名研究者决定是否纳入该篇文章。
1.4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
2 名研究者分别独立使用标准化数据提取表格[22]从每篇文章中提取数据,并对所有项目达成一致意见。提取的数据包括:作者,出版年份,设计类型,患者特征,干预措施(接口类型,通气模式),研究结果等。使用 Cochrane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22]评估 RCTs 偏倚风险,包括以下 7 个方面:随机序列生成,分配方案隐藏,参与研究人员和受试者的盲法,相关结果评估的盲法,结果数据完整性,选择性报告和其他偏倚。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估病例对照试验偏倚风险,包括以下 3 个方面:研究对象选择,组间可比性和暴露因素测量[23]。当研究得分超过 4 分时,视为高质量研究。2 名研究者分别进行质量评估。在有分歧时,与第 3 名研究者讨论决定。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 Cochrane 系统评价软件 RevMan5.3 进行荟萃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和 9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和 95%CI。对于所有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 I2 来评估入选研究的异质性[24-25]。I2 值为 25%~50% 时表明低度异质性,50%~70% 为中度异质性,>75% 为高度异质性[21]。当 I2>50% 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对研究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以找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果纳入研究的数量大于 9,则通过漏斗图评估潜在的发表偏倚。如果任何亚组包括低质量研究,则应用敏感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和质量评价
最终纳入 16 篇文献,包括 6 项病例对照研究[26-31]和 10 项 RCTs[32-41](图 1)。这些研究纳入了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26, 29-35]、急诊科[27]、血液科[28]、心脏外科[36, 41]和呼吸内科[37-40]的患者。各项研究的基本特点见表 1。入选研究的质量评估见图 2 和表 2。对于 RCTs,大多数方面被评估为低偏倚风险。由于干预措施的自身特点,在试验中对参与研究人员和受试者采用盲法是不可能的,所以所有试验实施偏倚均被评估为高风险。研究结果不受盲法影响,测量偏倚被评估为低风险。对于病例对照研究,所有研究明确报告了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定义,并且病例具有代表性。在 5 项历史性对照研究中,因为病例纳入是在不同时期,所以病例组和对照组可能来自不同的人群。




2.2 荟萃分析结果
2.2.1 气管插管率、住院死亡率和无创通气相关并发症 13 项研究,包括 668 例患者,报告了气管插管率的数据。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头罩无创通气降低插管率(OR=0.35,95%CI 为 0.24~0.51,P<0.000 01),并且研究间异质性低(I2=17%)(图 3)。无论何种呼吸衰竭类型或通气模式,相比于面罩,头罩均可以降低插管率。13 项研究,包括 768 例患者,提供了住院死亡率相关的数据。使用头罩无创通气可降低住院死亡率(OR=0.51,95%CI 为 0.34~0.76,P=0.001),同时相关并发症(皮肤坏死,胃胀气和眼睛刺激等)比面罩组显著减少(OR=0.10,95%CI 为 0.06~0.15,P<0.000 01)。结果见图 4 和图 5。



2.2.2 无创通气总时长和血气分析 4 项研究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报告了无创通气总小时数。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头罩可延长无创通气总时长(MD=5.98,95%CI 为 5.79~6.17,P<0.000 01,图 6)。头罩和面罩无创通气相同程度地改善了 pH、氧合指数和二氧化碳分压(表 3)。


2.2.3 亚组分析 研究设计类型对插管率、NIV 相关并发症、pH 和氧合指数的亚组结果无影响,但 RCT 研究中头罩无创通气未降低患者住院死亡率(OR=0.57,95%CI 为 0.31~1.05,P=0.07)。头罩无创通气主要降低低氧患者(OR=0.43,95%CI 为 0.27~0.71,P=0.000 8)或压力支持通气患者(OR=0.52,95%CI 为 0.34~0.80,P=0.003)的住院死亡率,而对高碳酸血症患者不显著。头罩无创通气对降低持续正压通气患者并发症作用不显著(OR=0.09,95%CI 为 0.00~1.73,P=0.11)。同样方法对其他指标亚组分析显示,低氧血症患者或持续正压通气的患者中,头罩无创通气延长了无创通气总时长。另外,pH 和氧合指数改善几乎不受呼吸衰竭类型和通气模式的影响,而对于高碳酸血症患者面罩无创通气降低 PaCO2 更有效。结果见表 4。

2.2.4 发表偏倚 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漏斗图见图 7,显示基本对称。
3 讨论
无创通气使用非侵入接口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保全了患者自身的吞咽和排痰能力,降低了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9-12]。临床上使用的无创通气接口有鼻罩、面罩等。其中,面罩是成人最常用的接口[14],但它的缺点,如空气泄漏、皮肤坏死、鼻部疼痛可能限制无创通气的连续应用,并进一步降低其疗效[14-15]。为了改善上述接口缺陷,一种新型接口-头罩-逐渐被应用于临床,但是其疗效尚存在争议。本研究单独对头罩和面罩无创通气疗效做了分析。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面罩相比,头罩无创通气可降低气管插管率、住院死亡率和无创通气相关并发症,延长无创通气总时长,并且可同等程度地改善患者气体交换。但是,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头罩通气主要降低低氧患者或压力支持通气患者的住院死亡率。
与面罩相比,头罩可以降低插管率、住院死亡率,这可能取决于头罩具有的独特优点。首先,其允许患者头部相对自由地活动,同时保持良好的密封而不压迫面部或头部,这可以减少诸如皮肤坏死之类的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这使得患者能够良好地耐受头罩,进一步延长无创通气应用时间,这也是无创通气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第二,头罩不局限于患者的脸型,并且可用于脸部解剖异常的情况,例如无牙颌患者和面部创伤患者。第三,患者可以通过透明头罩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20, 26, 42]。但是有研究表明,头罩的噪音明显比面罩更大,并可能潜在损害耳朵功能[20, 43]。虽然此次纳入研究中的患者没有此方面并发症,但仍应该更多地关注。然而,总体来说,患者对头罩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且头罩具有舒适、广泛适用的特点。
在亚组分析中,头罩主要降低低氧血症性患者的死亡率,这可能与不同类型 ARF 患者呼吸模式不同相关。低氧血症性 ARF 患者口腔呼吸更常见,头罩可增加患者耐受性和通气有效性,从而增加无创通气的连续性,这些对低氧血症性 ARF 至关重要。另外,从生理理论水平上讲,压力支持通气比持续正压通气更能使患者获益[44-45],这与头罩主要降低压力支持通气患者的死亡率相一致。
此外,头罩和面罩无创通气都可同等程度改善 pH、氧合指数和 PaCO2,但对于高碳酸血症患者面罩组对降低更有效。Racca 等[46]报道使用头罩可能会有 CO2 重复吸入,减慢 CO2 清除,这正好解释了头罩组 PaCO2 改善不如面罩的原因。
虽然对纳入的研究做了亚组分析,但是仍有一部分研究间具有高度异质性。在纳入的 16 项试验中,研究设计类型、呼吸衰竭类型、通气模式不同,并且呼吸衰竭的原因也不同,这些都可能导致统计学异质性。此外,本研究有以下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纳入了病例对照研究,虽均被评估为高质量的研究,但其证据等级仍不如 RCTs;其次,由于干预措施的自身特点,所有的 RCTs 都有高度实施偏倚风险;第三,每项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因此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确定头罩无创通气的疗效。
综上所述,与面罩相比,头罩无创通气可以降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气管插管率、住院死亡率和无创通气相关并发症。头罩在改善气体交换方面与面罩同样有效。然而,仍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确定头罩无创通气的疗效,并探索最佳通气模式和最适用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