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吴德彪, 曹爽娇, 王可. 多组织学类型肺癌一例.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9, 18(4): 389-391. doi: 10.7507/1671-6205.201810045 复制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5 岁,因“刺激性干咳 6 个月余”于 2018 年 7 月 23 日第二次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10 余年,吸烟 40 余年,20 支/d,饮酒 40 余年,约 250 g/d。其父亲、兄长分别于 40 年前、7 年前患肺癌去世。患者 6 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刺激性干咳,无痰中带血、咯血,无胸闷胸痛、发热、盗汗、声嘶、体重减轻等,但外院体检时发现双肺占位。遂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胸部 CT 示右肺尖 5.2 cm×3.9 cm 团块影,左肺尖 1.5 cm×1.3 cm 小结节影,纵隔及右肺门增大淋巴结影,右侧少许胸腔积液(图 1a~c)。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管腔及全身骨扫描未见异常,2 月 6 日入院后行 CT 引导下右肺穿刺术,不同轴向穿刺两条组织送检,同时查癌胚抗原 7.68 ng/mL,病理报告查见腺癌(图 2a)。基因检测(新一代测序法):EGFR 基因 21 号外显子 p.L858R 错义突变,丰度 42.08%,18 号外显子 p.K738E 错义突变,丰度 26.32%,TP53 基因 6 号外显子无义突变,丰度 57.29%,EGFR 基因、MET 基因拷贝数扩增。诊断:右肺上叶腺癌伴纵隔及右肺门淋巴结转移,T3N2M1a ⅣA 期。3 月 6 日开始行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125 mg tid 口服靶向治疗。5 月 29 日外院复查胸部 CT 示右肺尖团块 3.9 cm×1.9 cm,较前略缩小,左肺尖结节略增大,右侧胸腔少量积液。本次入院后行胸部 CT 示双肺上叶分别见一约 4.0 cm×1.7 cm、2.6 cm×2.0 cm 大小的软组织密度结节影,边缘模糊,见毛刺征,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图 1d~g)。

a、b. 初诊时,示双肺占位;c. 初诊时,俯卧位,示肺门和胸腔积液;d~g. 靶向治疗后再次入院时,右肺尖团块较前略缩小,左肺尖结节略增大;h~i. 联合方案化疗后,示左肺占位较前缩小

a. 右肺上叶穿刺肺组织,示腺癌;b. 左肺上叶穿刺肺组织,示小细胞肺癌
7 月 26 日行左上肺经皮肺穿,不同轴向穿刺两条组织送检,病理检查示低分化癌,倾向小细胞癌(图 2b),免疫表型为 PCK 点状(+)、CD56(+)、TTF-1(+)、Syn(弱+)、CgA 极少(+)、P63(–)、CK5/6(–)、MIB-1(+,~50%)。标记结果支持小细胞癌的诊断。最终诊断:右肺上叶腺癌(T3N2M0),左肺上叶小细胞癌(T1cN0M0)。行依托泊苷联合卡铂方案化疗 2 个周期,复查胸部 CT示左肺占位较前缩小(图 1 h~i),疗效评估为稳定。
讨论 患者初次行右肺活检,结合影像学表现,诊断右肺上叶腺癌伴纵隔及右肺门淋巴结、左肺上叶转移,T3N2M1a ⅣA 期,EGFR 突变。根据吉非替尼(易瑞沙)泛亚洲研究显示,EGFR 突变阳性的患者接受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比接受紫杉醇/卡铂化疗的中位 PFS 显著延长,EGRF 突变阳性是指导临床使用 EGRF-TKI 靶向治疗的最佳生物学标志[1-2]。埃克替尼是一代 EGFR-TKI,其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 EGFR 突变 NSCLC 的疗效非劣效于吉非替尼,且安全性良好,用于进展期 NSCLC 的安全性也得到了验证[3-5]。CONVINCE 研究表明,埃克替尼作为一线治疗 EGFR 突变晚期 NSCLC 的安全性和疗效均优于化疗+单药维持,PFS 可达 9.9 个月[6]。该患者予埃克替尼靶向治疗,4 个月后复查胸部 CT,右侧肿块缩小,左侧肿块增大,治疗效果不佳,考虑腺癌向小细胞癌转化或多原发肺癌可能。
多原发性肺癌(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MPLC)是指同一病例肺内不同部位,同时或先后发生 2 个或 2 个以上原发性肺癌,同时或先后出现 2 个不同起源的原发癌又称之为双原发肺癌(double primary lung cancer,DPLC)[7]。根据多病灶发生时间间距不同,分为同时性 MPLC 和异时性 MPLC,间距 < 6 个月为同时性 MPLC,>6 个月为异时性 MPLC。DPLC 常见的病理类型组合为鳞状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腺癌–腺癌、腺癌–鳞状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8]。本例左肺上叶包块活检病理结果为小细胞癌。既往有文献报道经过 EGFR-TKI 治疗耐药后出现 NSCLC 向小细胞肺癌转化的病例,其特点有(1)大部分病例存在 EGFR 基因 19 外显子缺失突变[9-10];(2)多数病例接受 EGRF-TKI 治疗后 9~13 个月出现耐药[11];(3)发生小细胞肺癌转化的病例大多是不吸烟的亚洲女性腺癌患者[12]。该患者为吸烟男性,同时发现双侧肺叶孤立性占位,靶向治疗时程仅 4 个月后右侧病变稳定缩小,但左侧病变进展,故考虑本例患者暂未发生 EGFR-TKI 耐药,应诊断为同时性腺癌–小细胞癌 DPLC。目前患者 TNM 分期考虑:(1)右肺上叶腺癌伴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T3N2M0,ⅢB 期,EGFR(+);(2)左肺上叶小细胞癌,局限期。
文献报道 c-Met 基因扩增或过度表达与获得新耐药和肿瘤进展相关,且占 NSCLC 基因突变的 5%~15%[13]。提示该患者在继续靶向治疗的过程中发生耐药的风险增加,预后较差。该例患者目前暂未发生耐药,治疗方案选择针对右侧腺癌继续行埃克替尼治疗,同时针对左侧小细胞癌选用依托泊苷、卡铂等常规化疗。化疗 2 个周期后复查,左侧小细胞肺癌体积较前缩小,疗效评估为稳定。由于小细胞癌恶性程度高,转移快,下一步可考虑手术切除后继续常规依托泊苷联合卡铂方案化疗。
由于 MPLC 临床较少见,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特殊,治疗效果不佳,常因只行单次或单处病理诊断而致漏诊、误诊或被误认为多发转移或远处转移。对于疗效不佳的患者应及时做第二次活检,明确效果不佳的原因和可能的耐药机制,证实是否存在双原发或多原发肺癌,进行病理分型,指导治疗[14]。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5 岁,因“刺激性干咳 6 个月余”于 2018 年 7 月 23 日第二次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10 余年,吸烟 40 余年,20 支/d,饮酒 40 余年,约 250 g/d。其父亲、兄长分别于 40 年前、7 年前患肺癌去世。患者 6 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刺激性干咳,无痰中带血、咯血,无胸闷胸痛、发热、盗汗、声嘶、体重减轻等,但外院体检时发现双肺占位。遂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胸部 CT 示右肺尖 5.2 cm×3.9 cm 团块影,左肺尖 1.5 cm×1.3 cm 小结节影,纵隔及右肺门增大淋巴结影,右侧少许胸腔积液(图 1a~c)。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管腔及全身骨扫描未见异常,2 月 6 日入院后行 CT 引导下右肺穿刺术,不同轴向穿刺两条组织送检,同时查癌胚抗原 7.68 ng/mL,病理报告查见腺癌(图 2a)。基因检测(新一代测序法):EGFR 基因 21 号外显子 p.L858R 错义突变,丰度 42.08%,18 号外显子 p.K738E 错义突变,丰度 26.32%,TP53 基因 6 号外显子无义突变,丰度 57.29%,EGFR 基因、MET 基因拷贝数扩增。诊断:右肺上叶腺癌伴纵隔及右肺门淋巴结转移,T3N2M1a ⅣA 期。3 月 6 日开始行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125 mg tid 口服靶向治疗。5 月 29 日外院复查胸部 CT 示右肺尖团块 3.9 cm×1.9 cm,较前略缩小,左肺尖结节略增大,右侧胸腔少量积液。本次入院后行胸部 CT 示双肺上叶分别见一约 4.0 cm×1.7 cm、2.6 cm×2.0 cm 大小的软组织密度结节影,边缘模糊,见毛刺征,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图 1d~g)。

a、b. 初诊时,示双肺占位;c. 初诊时,俯卧位,示肺门和胸腔积液;d~g. 靶向治疗后再次入院时,右肺尖团块较前略缩小,左肺尖结节略增大;h~i. 联合方案化疗后,示左肺占位较前缩小

a. 右肺上叶穿刺肺组织,示腺癌;b. 左肺上叶穿刺肺组织,示小细胞肺癌
7 月 26 日行左上肺经皮肺穿,不同轴向穿刺两条组织送检,病理检查示低分化癌,倾向小细胞癌(图 2b),免疫表型为 PCK 点状(+)、CD56(+)、TTF-1(+)、Syn(弱+)、CgA 极少(+)、P63(–)、CK5/6(–)、MIB-1(+,~50%)。标记结果支持小细胞癌的诊断。最终诊断:右肺上叶腺癌(T3N2M0),左肺上叶小细胞癌(T1cN0M0)。行依托泊苷联合卡铂方案化疗 2 个周期,复查胸部 CT示左肺占位较前缩小(图 1 h~i),疗效评估为稳定。
讨论 患者初次行右肺活检,结合影像学表现,诊断右肺上叶腺癌伴纵隔及右肺门淋巴结、左肺上叶转移,T3N2M1a ⅣA 期,EGFR 突变。根据吉非替尼(易瑞沙)泛亚洲研究显示,EGFR 突变阳性的患者接受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比接受紫杉醇/卡铂化疗的中位 PFS 显著延长,EGRF 突变阳性是指导临床使用 EGRF-TKI 靶向治疗的最佳生物学标志[1-2]。埃克替尼是一代 EGFR-TKI,其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 EGFR 突变 NSCLC 的疗效非劣效于吉非替尼,且安全性良好,用于进展期 NSCLC 的安全性也得到了验证[3-5]。CONVINCE 研究表明,埃克替尼作为一线治疗 EGFR 突变晚期 NSCLC 的安全性和疗效均优于化疗+单药维持,PFS 可达 9.9 个月[6]。该患者予埃克替尼靶向治疗,4 个月后复查胸部 CT,右侧肿块缩小,左侧肿块增大,治疗效果不佳,考虑腺癌向小细胞癌转化或多原发肺癌可能。
多原发性肺癌(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MPLC)是指同一病例肺内不同部位,同时或先后发生 2 个或 2 个以上原发性肺癌,同时或先后出现 2 个不同起源的原发癌又称之为双原发肺癌(double primary lung cancer,DPLC)[7]。根据多病灶发生时间间距不同,分为同时性 MPLC 和异时性 MPLC,间距 < 6 个月为同时性 MPLC,>6 个月为异时性 MPLC。DPLC 常见的病理类型组合为鳞状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腺癌–腺癌、腺癌–鳞状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8]。本例左肺上叶包块活检病理结果为小细胞癌。既往有文献报道经过 EGFR-TKI 治疗耐药后出现 NSCLC 向小细胞肺癌转化的病例,其特点有(1)大部分病例存在 EGFR 基因 19 外显子缺失突变[9-10];(2)多数病例接受 EGRF-TKI 治疗后 9~13 个月出现耐药[11];(3)发生小细胞肺癌转化的病例大多是不吸烟的亚洲女性腺癌患者[12]。该患者为吸烟男性,同时发现双侧肺叶孤立性占位,靶向治疗时程仅 4 个月后右侧病变稳定缩小,但左侧病变进展,故考虑本例患者暂未发生 EGFR-TKI 耐药,应诊断为同时性腺癌–小细胞癌 DPLC。目前患者 TNM 分期考虑:(1)右肺上叶腺癌伴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T3N2M0,ⅢB 期,EGFR(+);(2)左肺上叶小细胞癌,局限期。
文献报道 c-Met 基因扩增或过度表达与获得新耐药和肿瘤进展相关,且占 NSCLC 基因突变的 5%~15%[13]。提示该患者在继续靶向治疗的过程中发生耐药的风险增加,预后较差。该例患者目前暂未发生耐药,治疗方案选择针对右侧腺癌继续行埃克替尼治疗,同时针对左侧小细胞癌选用依托泊苷、卡铂等常规化疗。化疗 2 个周期后复查,左侧小细胞肺癌体积较前缩小,疗效评估为稳定。由于小细胞癌恶性程度高,转移快,下一步可考虑手术切除后继续常规依托泊苷联合卡铂方案化疗。
由于 MPLC 临床较少见,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特殊,治疗效果不佳,常因只行单次或单处病理诊断而致漏诊、误诊或被误认为多发转移或远处转移。对于疗效不佳的患者应及时做第二次活检,明确效果不佳的原因和可能的耐药机制,证实是否存在双原发或多原发肺癌,进行病理分型,指导治疗[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