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冯小艺, 欧雪梅. 尖端赛多孢子菌致免疫正常者肺部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1, 20(4): 266-269. doi: 10.7507/1671-6205.202010011 复制
尖端赛多孢子菌(Scedosporium apiospermum)是自然环境中常见的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在土壤、污水、粪便及腐败的植物中广泛分布。感染多发生于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如血液系统肿瘤、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以及使用大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患者。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中相对罕见,常见于有外伤、污水淹溺史,或有基础肺疾病患者。尖端赛多孢子菌可侵犯任何部位,引起肺部、中枢神经系统、眼部、关节、皮肤、消化系统、甲状腺、肾脏等组织器官感染,并常引起致死性感染[1]。尖端赛多孢子菌肺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常与肺曲霉病相似,较难鉴别[2],其微生物学诊断困难。近年来,尖端赛多孢子菌病在高危人群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但在免疫功能正常宿主中相对罕见。国内文献近 20 年报道的免疫正常宿主发生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中,外伤后关节及眼部感染 5 例,肺部感染 4 例,脑脓肿 2 例。现将我院收治的 1 例尖端赛多孢子菌致免疫正常者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7 岁,因“痰中带血 1+ 个月”于 2020 年 7 月 21 日入院。入院前 1+ 个月,患者重体力劳作后出现痰中带血,量少,色鲜红。偶有咽痒、干咳、胸闷心悸不适,无明显胸痛、喘息、发热、腹痛、血尿等不适。患者于当地医院行胸部 CT 检查提示“右肺下叶背段空洞影,感染性病变可能,真菌?结核?”。痰涂片抗酸染色阴性。痰 TB-DNA 阳性。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检查示管腔未见明显异常,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 TB-DNA 阴性。予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后患者逐渐出现咳嗽咳痰加重,为白色黏痰,呈拉丝状,易咳出,伴有活动后气紧不适,无咯血、胸痛、发热及潮热盗汗等症状,遂至我院门诊就诊。胸部 CT 检查提示右肺下叶背段支气管扩张伴肺部感染,支气管内结节影(图 1a);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试验阴性、TB-IGRA 阴性、痰涂片未查见抗酸杆菌。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收入住院。患者既往体健,近期体重无明显下降。否认外伤史,无溺水及污水接触史。居住环境潮湿,家中饲养鸽子,居住地周围有养鸡场,但未近距离接触。
入院查体:体温 36.5 ℃,脉搏 71 次/min,呼吸 20 次/min,血压 103/77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慢性病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颈静脉无明显充盈。双肺呼吸音粗,闻及散在湿啰音。心界正常,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 124 g/L,血小板 213×109/L,白细胞 4.53×109/L,中性粒细胞 2.64×109/L,淋巴细胞 1.40×109/L,嗜酸性粒细胞 0.19×109/L。降钙素原<0.02 ng/mL,血沉 27 mm/1 h,C 反应蛋白 1.09 mg/L。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8 I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14 IU/L,肌酐 59 µmol/L。心肌标志物:肌红蛋白<21 ng/mL,肌钙蛋白 T 3.7 ng/L,肌酸激酶同工酶 MB 质量 0.31 ng/mL。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 10.5 s,国际标准化比值 0.9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9.5 s,D-二聚体 0.73 mg/L FEU。免疫全套:ANA 可疑,dsDNA、ENA 抗体谱均阴性;免疫球蛋白 M 3 610 mg/L,免疫球蛋白 E 968 IU/mL,补体 C3 0.745 g/L,补体 C4 0.137 g/L,余未见明显异常。ANCA 阴性。痰细菌及真菌涂片未见异常。3 次痰抗酸染色阴性。真菌 G 实验、GM 试验、隐球菌抗原、TB-IGRA 均阴性。血清肿瘤标记: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糖类抗原 125、细胞角质蛋白 19 片段抗原 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未见明显异常。输血前全套 HBsAb、HBeAb、HBcAb 阳性,余阴性。于我院行胸部高分辨率 CT 检查:右肺下叶背段支气管扩张并周围少许感染,局部见空腔伴结节影,多系感染性病变:结核?真菌感染?(图 1b)。纤支镜检查:各级管腔未见明显异常,未见出血、狭窄及新生物(图 2)。BALF:涂片查见极少革兰阴性杆菌,分枝杆菌阴性;细菌真菌培养阴性;TB-DNA 阴性,TB-Xpert 阴性,GM 阴性;BALF 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结果:查见赛多孢子菌属,相对丰度 72.3%,序列数 260,其中尖端赛多孢子菌序列数 164。诊断:肺尖端赛多孢子菌病,支气管扩张。给予伏立康唑 200 mg q12h 静脉滴注。患者咳嗽咯痰减轻,肺部湿啰音消失。出院后继续口服伏立康唑治疗。出院 1 个月后患者复查胸部 CT 见扩张支气管腔中结节影较前稍缩小(图 1c、图 1d)。后因患者某些原因未再随访。

各级管腔未见明显异常,未见出血、狭窄。
2 文献复习
以“尖端赛多孢子菌”为关键词检索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以“Scedosporium apiospermum”为关键词检索 PubMed 数据库,检索时间 2000 年 1 月至 2020 年 9 月,共检索到 1000 余病例,除国外 1 篇对上百例尖端赛多孢子菌病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外[3],大部分为散发报道或仅有数十个病例的集中报道,其中尖端赛多孢子菌致肺部感染报道 400 余例,多发生于肺囊性纤维化患者及肺移植患者,发生于免疫正常宿主相对罕见,仅 40 余例。
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多发生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如实体器官移植、恶性血液病、AIDS 以及使用大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患者,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中相对罕见[1-13]。尖端赛多孢子菌肺部定植导致的典型改变是在已经存在的空腔或扩张的支气管中形成真菌球,患者可表现为咳嗽、咯血;侵袭肺组织可出现晕征、新月形空洞、局部肺实变,部分患者可有坏死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2]。
3 讨论
在我们的病例中,患者为中年女性,无免疫缺陷病史及服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情况。居住地较潮湿,有饲养鸽子。此次患病以咯血为首发症状,后逐渐咳嗽咯痰症状,痰液为白色黏痰呈拉丝状。病程中有轻微的呼吸困难症状。肺部可闻及湿啰音,但无明显哮鸣音。血清真菌 G 和 GM 试验均阴性。纤支镜管腔未见明显异常;肺泡灌洗液 GM 试验阴性,NGS 检查提示尖端赛多孢子菌。胸部 CT 提示支气管扩张,扩张支气管腔内结节。动态分析见患者支气管腔内结节有逐渐增大、与管腔接触基底部增宽的趋势。从病史、症状及影像特征上临床高度提示真菌可能,通过 NGS 检查确定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给予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后症状改善,治疗 1 个月后复查胸部 CT 结节有所缩小。后期拟继续抗真菌治疗,定期复查胸部 CT 评估,待病灶局限后考虑手术治疗。
尖端赛多孢子菌所致肺部病变在临床症状和影像改变上与曲霉很相似,可在原有气道空洞中寄生形成真菌球,也可在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侵袭肺组织导致坏死性肺炎,也可因真菌致敏出现喘息情况。三种状态可相互转换[1-2]。本例患者无既往肺部影像资料,尚不清楚真菌与支气管扩张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就近期影像资料结节的动态变化来看,真菌寄生逐渐发展为侵袭性感染。且患者此次在咳嗽咯血症状外,同时伴有活动后气紧症状,IgE 增高,不能除外真菌致敏导致气道痉挛的情况,因此有积极药物治疗指征。但由于该病变起源于支气管腔内真菌球,后期药物治疗不能清除,应考虑手术干预。
尖端赛多孢子菌引起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属少见的真菌感染,具有侵袭力强、感染部位广、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预后差等特点。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多发生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如实体器官移植、恶性血液病、AIDS 以及使用大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患者,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中相对罕见[1-13]。尖端赛多孢子菌是溺水后引起的侵袭性感染最常见的真菌,可引起溺水的免疫正常宿主的肺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综合征[12]。
尖端赛多孢子菌肺部定植导致的典型改变是在已经存在的空腔或扩张的支气管中形成真菌球,患者可表现为咳嗽、咯血;侵袭肺组织可出现晕征、新月形空洞、局部肺实变,部分患者可有坏死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2]。国外有关肺部尖端赛多孢子菌定植报道多见于肺囊性纤维化和肺移植患者。在对 128 例囊性纤维化患者气道分离出的常见丝状霉菌中,尖端赛多孢子菌位列第二,仅次于曲霉[5-6]。肺囊性纤维化患者呼吸道的定植通常是无症状的。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经常发生在短暂的曲霉感染或曲霉感染治愈后。这类患者气道定植赛多孢子菌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细菌和真菌共同定植、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和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2]。在肺移植受者中赛多孢子菌气道定植问题尤需引起关注,定植可能发生于移植之前,后期可进展为侵袭性感染[13]。
尖端赛多孢子菌的肺外感染包括:足菌肿、皮肤和皮下感染、骨关节/肌肉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眼部感染等。因其侵袭力强,在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中,极易发生播散性感染,可引起休克及多器官衰竭[1]。据文献报道,对 162 例尖端赛多孢子菌病的数据分析发现,发生此病的危险因素为恶性肿瘤 74/162(45.7%)、囊性纤维化 19/172(11.7%)和实体器官移植 14/162(8.6%);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播散性感染 72/162 例(44.4%)、肺真菌病 47/162 例(29%)和骨及关节感染 17/162 例(10.4%)[3]。
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诊断较困难,因其临床特征和组织病理学与曲霉病、镰刀菌病以及其他相对常见的透明丝孢霉病非常相似。不及时诊断及处理易出现全身播散性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早期诊断率非常低,预后差,病死率高[6]。诊断方法应根据不同患者的特异性因素来个体化选择,包括有无免疫缺陷病史或外伤污水淹溺史、感染部位、严重程度以及宿主的免疫状态。
尖端赛多孢子菌是波氏假阿利什菌的无性型,在组织病理表现上与曲霉、镰刀菌以及其他透明真菌相似。但尖端赛多孢子菌的分支不甚规则,可出现顶端或间生厚壁孢子。尖端赛多孢子菌血清学检查可表现为真菌 G 试验阳性,GM 试验阳性。但由于血清学检查存在一定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因此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肺泡灌洗液或局部组织的病原学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在诊断侵袭性赛多孢子菌感染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鉴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存在操作流程未标准化等不足,该项检查结果仍需结合患者临床特征进一步分析得出最终诊断。
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的治疗十分困难。若病情允许,对于局限性的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单独抗真菌治疗疗效欠佳时,推荐在抗真菌治疗基础上尽可能手术切除感染病灶。尖端赛多孢子菌肺炎的抗真菌药物选择较困难,因其体外药敏显示对所有抗真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较高。研究报道,唑类药物中活性最高的是伏立康唑,其次是咪康唑。棘白素类活性最高的是卡泊芬净。两性霉素 B 对其活性较差。因此伏立康唑是目前被认为效果最好的药物(静脉给药负荷剂量 600 mg/d,维持剂量 8 mg·kg–1·d–1)。体外药敏结果显示,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咪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联合应用具有明显协同效应。由于目前该病多为个案报道,治疗方案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的随机对照试验。对赛多孢子菌病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药物治疗效果最好的是皮肤或皮下组织感染(91%)和骨感染(79%),疗效最差的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43%)[7-8]。
联合其他治疗如手术切除、免疫调节治疗是整体治疗重要的组成部分[10]。感染者的免疫缺陷状态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对于免疫缺陷患者给予免疫增强剂和及时纠正免疫缺陷状态对预防赛多孢子菌感染有一定价值,但抗真菌药物预防用药不仅无助于减少赛多孢子菌发生率,甚至有可能增加其突破性感染[7-8]。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
尖端赛多孢子菌(Scedosporium apiospermum)是自然环境中常见的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在土壤、污水、粪便及腐败的植物中广泛分布。感染多发生于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如血液系统肿瘤、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以及使用大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患者。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中相对罕见,常见于有外伤、污水淹溺史,或有基础肺疾病患者。尖端赛多孢子菌可侵犯任何部位,引起肺部、中枢神经系统、眼部、关节、皮肤、消化系统、甲状腺、肾脏等组织器官感染,并常引起致死性感染[1]。尖端赛多孢子菌肺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常与肺曲霉病相似,较难鉴别[2],其微生物学诊断困难。近年来,尖端赛多孢子菌病在高危人群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但在免疫功能正常宿主中相对罕见。国内文献近 20 年报道的免疫正常宿主发生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中,外伤后关节及眼部感染 5 例,肺部感染 4 例,脑脓肿 2 例。现将我院收治的 1 例尖端赛多孢子菌致免疫正常者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7 岁,因“痰中带血 1+ 个月”于 2020 年 7 月 21 日入院。入院前 1+ 个月,患者重体力劳作后出现痰中带血,量少,色鲜红。偶有咽痒、干咳、胸闷心悸不适,无明显胸痛、喘息、发热、腹痛、血尿等不适。患者于当地医院行胸部 CT 检查提示“右肺下叶背段空洞影,感染性病变可能,真菌?结核?”。痰涂片抗酸染色阴性。痰 TB-DNA 阳性。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检查示管腔未见明显异常,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 TB-DNA 阴性。予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后患者逐渐出现咳嗽咳痰加重,为白色黏痰,呈拉丝状,易咳出,伴有活动后气紧不适,无咯血、胸痛、发热及潮热盗汗等症状,遂至我院门诊就诊。胸部 CT 检查提示右肺下叶背段支气管扩张伴肺部感染,支气管内结节影(图 1a);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试验阴性、TB-IGRA 阴性、痰涂片未查见抗酸杆菌。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收入住院。患者既往体健,近期体重无明显下降。否认外伤史,无溺水及污水接触史。居住环境潮湿,家中饲养鸽子,居住地周围有养鸡场,但未近距离接触。
入院查体:体温 36.5 ℃,脉搏 71 次/min,呼吸 20 次/min,血压 103/77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慢性病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颈静脉无明显充盈。双肺呼吸音粗,闻及散在湿啰音。心界正常,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 124 g/L,血小板 213×109/L,白细胞 4.53×109/L,中性粒细胞 2.64×109/L,淋巴细胞 1.40×109/L,嗜酸性粒细胞 0.19×109/L。降钙素原<0.02 ng/mL,血沉 27 mm/1 h,C 反应蛋白 1.09 mg/L。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8 I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14 IU/L,肌酐 59 µmol/L。心肌标志物:肌红蛋白<21 ng/mL,肌钙蛋白 T 3.7 ng/L,肌酸激酶同工酶 MB 质量 0.31 ng/mL。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 10.5 s,国际标准化比值 0.9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9.5 s,D-二聚体 0.73 mg/L FEU。免疫全套:ANA 可疑,dsDNA、ENA 抗体谱均阴性;免疫球蛋白 M 3 610 mg/L,免疫球蛋白 E 968 IU/mL,补体 C3 0.745 g/L,补体 C4 0.137 g/L,余未见明显异常。ANCA 阴性。痰细菌及真菌涂片未见异常。3 次痰抗酸染色阴性。真菌 G 实验、GM 试验、隐球菌抗原、TB-IGRA 均阴性。血清肿瘤标记: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糖类抗原 125、细胞角质蛋白 19 片段抗原 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未见明显异常。输血前全套 HBsAb、HBeAb、HBcAb 阳性,余阴性。于我院行胸部高分辨率 CT 检查:右肺下叶背段支气管扩张并周围少许感染,局部见空腔伴结节影,多系感染性病变:结核?真菌感染?(图 1b)。纤支镜检查:各级管腔未见明显异常,未见出血、狭窄及新生物(图 2)。BALF:涂片查见极少革兰阴性杆菌,分枝杆菌阴性;细菌真菌培养阴性;TB-DNA 阴性,TB-Xpert 阴性,GM 阴性;BALF 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结果:查见赛多孢子菌属,相对丰度 72.3%,序列数 260,其中尖端赛多孢子菌序列数 164。诊断:肺尖端赛多孢子菌病,支气管扩张。给予伏立康唑 200 mg q12h 静脉滴注。患者咳嗽咯痰减轻,肺部湿啰音消失。出院后继续口服伏立康唑治疗。出院 1 个月后患者复查胸部 CT 见扩张支气管腔中结节影较前稍缩小(图 1c、图 1d)。后因患者某些原因未再随访。

各级管腔未见明显异常,未见出血、狭窄。
2 文献复习
以“尖端赛多孢子菌”为关键词检索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以“Scedosporium apiospermum”为关键词检索 PubMed 数据库,检索时间 2000 年 1 月至 2020 年 9 月,共检索到 1000 余病例,除国外 1 篇对上百例尖端赛多孢子菌病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外[3],大部分为散发报道或仅有数十个病例的集中报道,其中尖端赛多孢子菌致肺部感染报道 400 余例,多发生于肺囊性纤维化患者及肺移植患者,发生于免疫正常宿主相对罕见,仅 40 余例。
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多发生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如实体器官移植、恶性血液病、AIDS 以及使用大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患者,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中相对罕见[1-13]。尖端赛多孢子菌肺部定植导致的典型改变是在已经存在的空腔或扩张的支气管中形成真菌球,患者可表现为咳嗽、咯血;侵袭肺组织可出现晕征、新月形空洞、局部肺实变,部分患者可有坏死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2]。
3 讨论
在我们的病例中,患者为中年女性,无免疫缺陷病史及服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情况。居住地较潮湿,有饲养鸽子。此次患病以咯血为首发症状,后逐渐咳嗽咯痰症状,痰液为白色黏痰呈拉丝状。病程中有轻微的呼吸困难症状。肺部可闻及湿啰音,但无明显哮鸣音。血清真菌 G 和 GM 试验均阴性。纤支镜管腔未见明显异常;肺泡灌洗液 GM 试验阴性,NGS 检查提示尖端赛多孢子菌。胸部 CT 提示支气管扩张,扩张支气管腔内结节。动态分析见患者支气管腔内结节有逐渐增大、与管腔接触基底部增宽的趋势。从病史、症状及影像特征上临床高度提示真菌可能,通过 NGS 检查确定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给予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后症状改善,治疗 1 个月后复查胸部 CT 结节有所缩小。后期拟继续抗真菌治疗,定期复查胸部 CT 评估,待病灶局限后考虑手术治疗。
尖端赛多孢子菌所致肺部病变在临床症状和影像改变上与曲霉很相似,可在原有气道空洞中寄生形成真菌球,也可在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侵袭肺组织导致坏死性肺炎,也可因真菌致敏出现喘息情况。三种状态可相互转换[1-2]。本例患者无既往肺部影像资料,尚不清楚真菌与支气管扩张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就近期影像资料结节的动态变化来看,真菌寄生逐渐发展为侵袭性感染。且患者此次在咳嗽咯血症状外,同时伴有活动后气紧症状,IgE 增高,不能除外真菌致敏导致气道痉挛的情况,因此有积极药物治疗指征。但由于该病变起源于支气管腔内真菌球,后期药物治疗不能清除,应考虑手术干预。
尖端赛多孢子菌引起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属少见的真菌感染,具有侵袭力强、感染部位广、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预后差等特点。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多发生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如实体器官移植、恶性血液病、AIDS 以及使用大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患者,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中相对罕见[1-13]。尖端赛多孢子菌是溺水后引起的侵袭性感染最常见的真菌,可引起溺水的免疫正常宿主的肺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综合征[12]。
尖端赛多孢子菌肺部定植导致的典型改变是在已经存在的空腔或扩张的支气管中形成真菌球,患者可表现为咳嗽、咯血;侵袭肺组织可出现晕征、新月形空洞、局部肺实变,部分患者可有坏死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2]。国外有关肺部尖端赛多孢子菌定植报道多见于肺囊性纤维化和肺移植患者。在对 128 例囊性纤维化患者气道分离出的常见丝状霉菌中,尖端赛多孢子菌位列第二,仅次于曲霉[5-6]。肺囊性纤维化患者呼吸道的定植通常是无症状的。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经常发生在短暂的曲霉感染或曲霉感染治愈后。这类患者气道定植赛多孢子菌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细菌和真菌共同定植、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和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2]。在肺移植受者中赛多孢子菌气道定植问题尤需引起关注,定植可能发生于移植之前,后期可进展为侵袭性感染[13]。
尖端赛多孢子菌的肺外感染包括:足菌肿、皮肤和皮下感染、骨关节/肌肉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眼部感染等。因其侵袭力强,在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中,极易发生播散性感染,可引起休克及多器官衰竭[1]。据文献报道,对 162 例尖端赛多孢子菌病的数据分析发现,发生此病的危险因素为恶性肿瘤 74/162(45.7%)、囊性纤维化 19/172(11.7%)和实体器官移植 14/162(8.6%);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播散性感染 72/162 例(44.4%)、肺真菌病 47/162 例(29%)和骨及关节感染 17/162 例(10.4%)[3]。
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诊断较困难,因其临床特征和组织病理学与曲霉病、镰刀菌病以及其他相对常见的透明丝孢霉病非常相似。不及时诊断及处理易出现全身播散性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早期诊断率非常低,预后差,病死率高[6]。诊断方法应根据不同患者的特异性因素来个体化选择,包括有无免疫缺陷病史或外伤污水淹溺史、感染部位、严重程度以及宿主的免疫状态。
尖端赛多孢子菌是波氏假阿利什菌的无性型,在组织病理表现上与曲霉、镰刀菌以及其他透明真菌相似。但尖端赛多孢子菌的分支不甚规则,可出现顶端或间生厚壁孢子。尖端赛多孢子菌血清学检查可表现为真菌 G 试验阳性,GM 试验阳性。但由于血清学检查存在一定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因此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肺泡灌洗液或局部组织的病原学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在诊断侵袭性赛多孢子菌感染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鉴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存在操作流程未标准化等不足,该项检查结果仍需结合患者临床特征进一步分析得出最终诊断。
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的治疗十分困难。若病情允许,对于局限性的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单独抗真菌治疗疗效欠佳时,推荐在抗真菌治疗基础上尽可能手术切除感染病灶。尖端赛多孢子菌肺炎的抗真菌药物选择较困难,因其体外药敏显示对所有抗真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较高。研究报道,唑类药物中活性最高的是伏立康唑,其次是咪康唑。棘白素类活性最高的是卡泊芬净。两性霉素 B 对其活性较差。因此伏立康唑是目前被认为效果最好的药物(静脉给药负荷剂量 600 mg/d,维持剂量 8 mg·kg–1·d–1)。体外药敏结果显示,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咪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联合应用具有明显协同效应。由于目前该病多为个案报道,治疗方案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的随机对照试验。对赛多孢子菌病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药物治疗效果最好的是皮肤或皮下组织感染(91%)和骨感染(79%),疗效最差的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43%)[7-8]。
联合其他治疗如手术切除、免疫调节治疗是整体治疗重要的组成部分[10]。感染者的免疫缺陷状态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对于免疫缺陷患者给予免疫增强剂和及时纠正免疫缺陷状态对预防赛多孢子菌感染有一定价值,但抗真菌药物预防用药不仅无助于减少赛多孢子菌发生率,甚至有可能增加其突破性感染[7-8]。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