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陈子谓, 廖槐, 匡煜坤, 唐可京. 帕博利珠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肺炎一例及诊治分析.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1, 20(9): 661-664. doi: 10.7507/1671-6205.202107026 复制
肿瘤免疫治疗由于其卓越的疗效和创新性,在 2013 年被《科学》杂志评为年度最重要的科学突破,并使肿瘤患者平均生存期明显延长。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引发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肺炎(CIP)逐渐增多,是 ICI 相关严重并发症的一种[1],早期识别 CIP 尤为重要。现总结 1 例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8 岁,深圳籍,于 2016 年 9 月中山大学肿瘤中心行“左下肺肿瘤切除术”,术后诊断为“左肺低分化腺癌并脑转移(ⅣA 期 T1cN1M1b)”。术后曾行 4 个疗程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方案化疗,2017 年 2 月复查全身 PET-CT:腹膜后、双侧髂血管旁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2017 年 4 月 21 日补充报告:免疫组织化学:PD-1(淋巴细胞 40%+),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肿瘤细胞阳性比例分数为 60%+)。2017 年 4 月底开始行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免疫治疗及脑转移瘤伽马刀治疗,2018 年 10 月复查肿瘤标志物较前明显升高,全身 PET-CT 示:双肺新发结节,考虑转移;原肠系膜淋巴结较前明显增大增多;右侧顶叶小结节较前相似。自 2018 年 12 月至 2019 年 4 月共行白蛋白紫杉醇+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帕博利珠单抗治疗 6 次,其中第 2 次、第 4 次化疗后肿瘤评估部分缓解,肿瘤标志物下降,后再行贝伐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 3 次。2019 年 8 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声嘶,活动后稍气促,偶有咳嗽,咳少量黄绿痰,无发热。2019 年 8 月 19 日于外院查胸部增强 CT:比较 2019 年 2 月 15 日检查像,双肺多发弥漫性病变,考虑肿瘤复发合并感染可能,隆突下淋巴结增大大致同前。该院考虑肿瘤进展,拟行肿瘤治疗,患者拒绝后于 2019 年 9 月 12 日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查胸部增强 CT:双肺多发病变(图 1a~c)。为进一步诊治收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商品名拜新同)控制血压良好。入院查体:呼吸频率 22 次/min,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完善相关检查:血 C 反应蛋白 6.39 mg/L,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4.7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46.2%;血清降钙素原 0.03 ng/mL;风湿病组合、系统性红斑狼疮 6 项、磷脂抗体全套、免疫球蛋白 4 项、血管炎 4 项、呼吸道病原体 8 项、肺炎链球菌抗原均未见明显异常。结核菌干扰素释放试验(–);真菌 G 试验(–);曲霉抗原 0.3 μg/L(正常),新型隐球菌抗原阴性;血肺肿瘤组合:癌胚抗原 9.25 μg/L(增高),其余正常范围;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 63%,FEV1 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 60%,残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 137%,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 39%。肺功能检查:肺通气功能中度下降,肺弥散功能重度下降;痰培养组合:涂片找到革兰阴性杆菌(+)/阳性球菌(+),培养(–)。入院初步诊断:(1)双肺病变查因:免疫治疗相关性肺炎?免疫抑制宿主肺炎?(2)肺腺癌伴多发转移综合治疗后;(3)高血压病;(4)脑梗死。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4.5 g 静脉注射,8 h/次,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患者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多次 PD-1 单抗免疫治疗史,尤其近 1 年有联合免疫治疗史,CT 表现要鉴别免疫相关性肺炎、感染及肿瘤进展,建议行肺活检明确,患者拒绝经皮肺穿刺活检和外科肺活检,同意经支气管镜冷冻肺活检(TBCB)。2019 年 9 月 16 日行全麻下 TBCB,取活检组织11小块,同时予病变部位行肺泡灌洗。其中,右上叶后段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找到革兰阴性杆菌(+);细菌培养(–);真菌培养:聚多曲霉。曲霉抗原:0.3 μg/L(正常);右下叶外后基底段 BALF:未找到细菌、真菌及抗酸杆菌,培养均阴性。患者无发热,仍有咳嗽、声嘶,白黏痰少许,于 2019 年 9 月 20 日停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改口服 1 周莫西沙星 0.4 g,1 次/d,完成 2 周抗感染疗程。2019 年 9 月 23 日肺组织病理检查(右下叶外后基底段活检):少许肺组织,肺泡腔内可见成堆巨噬细胞,其中小灶肺泡腔内机化,符合机化性肺炎;未见肿瘤(图 2)。2019 年 9 月 26 日胸部 CT:较 2019 年 9 月 12 日检查像,未见吸收好转(图 1d~f)。患者有免疫治疗史,CT 检查肺部新发斑片影,抗感染 2 周肺部病变吸收不明显,结合病理诊断,考虑 PD-1 单抗所致免疫相关性肺炎(CIP),临床分级属于 2 级。已予暂停 ICI,2019 年 9 月 27 日开始予口服强的松 75 mg,1 次/d,同时口服施维舒胶囊及碳酸钙 D 3片,2 周后复查胸部 CT:双肺多发病变,较前明显吸收减少(图 1g~i)。结合患者气促咳嗽症状明显好转,临床诊断为 CIP,门诊定期随诊,继续口服强的松维持治疗,至 2019 年 12 月 23 日复查胸部 CT:双肺多发病变,较前明显吸收好转(图 1j~l),进一步佐证 CIP 的诊断。患者病情稳定,至今存活。

a~c:2019 年 9 月 12 日,左下肺切除术后。双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可见多发斑片状、磨砂玻璃样高密度影,部分呈网格状改变,以右肺下叶病灶明显,病灶内含气支气管影,部分支气管壁明显增厚,病灶边缘模糊,其内可见反晕征。d~f:2019 年 9 月 26 日,抗感染治疗 2 周后。与 2019 年 9 月 12 日胸部 CT 相仿。g~i:2019 年 10 月 10 日,强的松治疗 2 周后。双肺多发病变较前明显吸收减少。j~l:2019 年 12 月 23 日,强的松治疗 12 周后。双肺多发病变,双肺上叶病灶已基本吸收,右肺中、下叶病灶较前明显吸收好转。

细支气管黏膜脱落,肺泡腔内可见成堆巨噬细胞,肺泡上皮增生,肺泡间隔轻度增宽及纤维组织增宽。
2 讨论
近几年,肿瘤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大放异彩,受到广泛关注。肿瘤免疫治疗通过重新启动并维持肿瘤–免疫循环,恢复机体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控制与清除肿瘤的一种治疗方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 PD-1 抗体及 PD-L1 抗体是目前研究最多、临床发展最快的一种免疫疗法。PD-1 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nivolumab,avelumab)与 PD-L1 抑制剂(atezolizumab,durvalumab)于 2014 年 9 月 4 日被 FDA 批准用于多种恶性肿瘤中。近两年,并随着 PD-1 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等药物在我国获批上市,使用这类 PD-1 抑制剂的肿瘤人群明显增多。本例患者就属于 PD-1 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治疗肺腺癌后所致 CIP。CIP 是一种少见,但有致命威胁的免疫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多发生在 0.5~24.3 个月[2-3]。
CIP 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认为 PD-1/PD-L1 抑制剂所致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可能与巨噬细胞和效应 T细胞之间的 PD-1/PD-L1 信号通路被阻断,效应 T 细胞过度活化而引起肺损伤等有关[4]。
CIP 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约 1/3 的患者发病时可无症状[5]。CIP 常见临床症状有气促或呼吸困难、咳嗽、发热及低氧等[6]。本例患者症状为气促及咳嗽,属于常见临床表现,非特异性。CIP 与感染性肺炎相比发热少见,更容易出现呼吸衰竭。关于 CIP 的临床分级参考美国国家癌症网指南以临床结合影像学进行分级。其中,1 级:无症状;病变局限于一叶肺或病变范围<25% 的肺实质(不需要干预);2 级:出现新的呼吸道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包括气促、咳嗽、胸痛、发热,以及所需吸氧条件升级(需要干预,影响日常活动);3 级:症状严重,病变累及所有肺叶或>50% 肺实质,日常活动受限;4 级:危及生命的呼吸障碍,需要紧急治疗(气管切开或插管)。分级越高,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早期诊断 CIP 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按此标准,本例患者属于 2 级。
CIP 常见影像学特征包括:磨玻璃影、大片实变影,部分有网格状影;病变大部分为双肺分布,仅累及单侧肺罕见。本例患者 CT 见双肺多发斑片状、磨砂玻璃样高密度影,部分呈网格状改变(图 1a~c),较符合 CIP 常见影像学表现。
CIP 的诊断标准[7]:同时符合以下三条可诊断 CIP:(1)免疫用药史(患者接受过 ICI 治疗);(2)影像学表现:新出现的肺部阴影(如磨玻璃影、斑片实变影、小叶间隔增厚、网络影等);(3)鉴别诊断:排除肺部感染、肺部肿瘤进展、其他原因引起的肺间质性疾病、肺血管炎、肺栓塞、肺水肿等。临床上,CIP 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均缺乏特异性,也缺乏血清学标志物,有时候很难彻底除外感染,导致 CIP 的诊断困难。
支气管镜检查对 CIP 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巨大。经支气管镜下取深部痰及 BALF 病原学检测有助于排除感染及指导抗菌治疗,有研究显示约 67.4% 的 CIP 患者的 BALF 中细胞总数升高,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可协助诊断[8]。近几年报道 CIP 患者往往根据临床诊断,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大多缺乏病理诊断,病理检查对于 CIP 的诊断起关键作用,可确定肺部新增病变性质。建议在病情允许时尽早对 2 级及以上 CIP 患者行支气管镜检查,以获取可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来指导治疗。CIP 的病理特点最常见为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其次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7]。经支气管镜冷冻肺活检(TBCB)技术针对支气管镜下不可见的外周肺病变,可获取足够大的肺组织以帮助弥漫性间质性肺病(DILD)明确诊断,TBCB 相对安全且能有效,主要并发症包括出血、气胸,一般并发症较轻,极少因大出血危及生命,但术前常规做好预防大出血的措施;TBCB 可作为 DILD 诊断流程中肺活检的首选操作方式[9],国外 2009 年开始用于 ILD 的诊断[10];国内也于 2016 年开展 TBCB,并已形成专家共识[11-12],并迅速被推广应用于临床,本例 CIP 患者在我院 2 周内确定诊断,支气管镜检查,尤其 TBCB 在诊断中有关键作用,术后病理见肺泡腔内可见成堆巨噬细胞,小灶肺泡腔内机化,病理符合 PD-1 单抗所致免疫性肺炎表现,排除肺部感染及原发肿瘤进展,有力支持了诊断 CIP;患者属于中度 CIP(2 级),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按甲泼尼松龙 1~2 mg·kg–1·d–1或等效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疗程>6 周[5],患者体重 76 kg,我们予口服强的松 75 mg,1 次/d 治疗 2 周后症状好转,胸部 CT 见病灶大部分吸收(图 1g~i),进一步佐证 CIP 诊断,继续口服强的松维持治疗 10 周,2019 年 12 月 23 日复查胸部 CT 见双肺病灶基本吸收(图 1j~l)。
CIP 的治疗总体原则为分级治疗,除了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基本用药为糖皮质激素,国外有报道约 70% 以上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控制 CIP,也有部分患者糖皮质激素减量期间肺炎复发,且再次接受免疫治疗时肺炎复发的可能性增大[13]。所以糖皮质激素使用疗程不宜过快停用,建议糖皮质激素治疗至症状及影像学改善后逐渐减量,每周减量 5~10 mg;1 级:推迟 ICI 治疗,观察病情,不使用糖皮质激素。2 级:停用 ICI 治疗,按照甲泼尼松龙 1~2 mg·kg–1·d–1或等效药物治疗,疗程>6 周;3 级以上:建议永久停用 ICI 治疗,按照甲泼尼松龙 2~4 mg·kg–1·d–1 或等效药物治疗,疗程>8 周;同时应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合并症、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及糖皮质激素耐受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要注意避免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我们使用糖皮质激素同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及钙剂,本例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未见免疫相关性肺炎复发及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
综上,CIP 临床表现多样化,糖皮质激素对其治疗有效,但早期诊断困难。支气管镜检查尤其是 TBCB 取得病理有助早期明确诊断。相较外科肺活检,TBCB 更为微创、安全、经济,可重复性也好[11],推荐有条件的单位开展支气管镜冷冻肺活检早期诊断 CIP,帮助更多肿瘤患者。关于 CIP 使用糖皮质激素疗程偏长,由于病例数不多,仍需更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结果证实。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
肿瘤免疫治疗由于其卓越的疗效和创新性,在 2013 年被《科学》杂志评为年度最重要的科学突破,并使肿瘤患者平均生存期明显延长。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引发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肺炎(CIP)逐渐增多,是 ICI 相关严重并发症的一种[1],早期识别 CIP 尤为重要。现总结 1 例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8 岁,深圳籍,于 2016 年 9 月中山大学肿瘤中心行“左下肺肿瘤切除术”,术后诊断为“左肺低分化腺癌并脑转移(ⅣA 期 T1cN1M1b)”。术后曾行 4 个疗程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方案化疗,2017 年 2 月复查全身 PET-CT:腹膜后、双侧髂血管旁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2017 年 4 月 21 日补充报告:免疫组织化学:PD-1(淋巴细胞 40%+),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肿瘤细胞阳性比例分数为 60%+)。2017 年 4 月底开始行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免疫治疗及脑转移瘤伽马刀治疗,2018 年 10 月复查肿瘤标志物较前明显升高,全身 PET-CT 示:双肺新发结节,考虑转移;原肠系膜淋巴结较前明显增大增多;右侧顶叶小结节较前相似。自 2018 年 12 月至 2019 年 4 月共行白蛋白紫杉醇+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帕博利珠单抗治疗 6 次,其中第 2 次、第 4 次化疗后肿瘤评估部分缓解,肿瘤标志物下降,后再行贝伐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 3 次。2019 年 8 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声嘶,活动后稍气促,偶有咳嗽,咳少量黄绿痰,无发热。2019 年 8 月 19 日于外院查胸部增强 CT:比较 2019 年 2 月 15 日检查像,双肺多发弥漫性病变,考虑肿瘤复发合并感染可能,隆突下淋巴结增大大致同前。该院考虑肿瘤进展,拟行肿瘤治疗,患者拒绝后于 2019 年 9 月 12 日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查胸部增强 CT:双肺多发病变(图 1a~c)。为进一步诊治收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商品名拜新同)控制血压良好。入院查体:呼吸频率 22 次/min,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完善相关检查:血 C 反应蛋白 6.39 mg/L,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4.7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46.2%;血清降钙素原 0.03 ng/mL;风湿病组合、系统性红斑狼疮 6 项、磷脂抗体全套、免疫球蛋白 4 项、血管炎 4 项、呼吸道病原体 8 项、肺炎链球菌抗原均未见明显异常。结核菌干扰素释放试验(–);真菌 G 试验(–);曲霉抗原 0.3 μg/L(正常),新型隐球菌抗原阴性;血肺肿瘤组合:癌胚抗原 9.25 μg/L(增高),其余正常范围;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 63%,FEV1 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 60%,残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 137%,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 39%。肺功能检查:肺通气功能中度下降,肺弥散功能重度下降;痰培养组合:涂片找到革兰阴性杆菌(+)/阳性球菌(+),培养(–)。入院初步诊断:(1)双肺病变查因:免疫治疗相关性肺炎?免疫抑制宿主肺炎?(2)肺腺癌伴多发转移综合治疗后;(3)高血压病;(4)脑梗死。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4.5 g 静脉注射,8 h/次,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患者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多次 PD-1 单抗免疫治疗史,尤其近 1 年有联合免疫治疗史,CT 表现要鉴别免疫相关性肺炎、感染及肿瘤进展,建议行肺活检明确,患者拒绝经皮肺穿刺活检和外科肺活检,同意经支气管镜冷冻肺活检(TBCB)。2019 年 9 月 16 日行全麻下 TBCB,取活检组织11小块,同时予病变部位行肺泡灌洗。其中,右上叶后段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找到革兰阴性杆菌(+);细菌培养(–);真菌培养:聚多曲霉。曲霉抗原:0.3 μg/L(正常);右下叶外后基底段 BALF:未找到细菌、真菌及抗酸杆菌,培养均阴性。患者无发热,仍有咳嗽、声嘶,白黏痰少许,于 2019 年 9 月 20 日停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改口服 1 周莫西沙星 0.4 g,1 次/d,完成 2 周抗感染疗程。2019 年 9 月 23 日肺组织病理检查(右下叶外后基底段活检):少许肺组织,肺泡腔内可见成堆巨噬细胞,其中小灶肺泡腔内机化,符合机化性肺炎;未见肿瘤(图 2)。2019 年 9 月 26 日胸部 CT:较 2019 年 9 月 12 日检查像,未见吸收好转(图 1d~f)。患者有免疫治疗史,CT 检查肺部新发斑片影,抗感染 2 周肺部病变吸收不明显,结合病理诊断,考虑 PD-1 单抗所致免疫相关性肺炎(CIP),临床分级属于 2 级。已予暂停 ICI,2019 年 9 月 27 日开始予口服强的松 75 mg,1 次/d,同时口服施维舒胶囊及碳酸钙 D 3片,2 周后复查胸部 CT:双肺多发病变,较前明显吸收减少(图 1g~i)。结合患者气促咳嗽症状明显好转,临床诊断为 CIP,门诊定期随诊,继续口服强的松维持治疗,至 2019 年 12 月 23 日复查胸部 CT:双肺多发病变,较前明显吸收好转(图 1j~l),进一步佐证 CIP 的诊断。患者病情稳定,至今存活。

a~c:2019 年 9 月 12 日,左下肺切除术后。双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可见多发斑片状、磨砂玻璃样高密度影,部分呈网格状改变,以右肺下叶病灶明显,病灶内含气支气管影,部分支气管壁明显增厚,病灶边缘模糊,其内可见反晕征。d~f:2019 年 9 月 26 日,抗感染治疗 2 周后。与 2019 年 9 月 12 日胸部 CT 相仿。g~i:2019 年 10 月 10 日,强的松治疗 2 周后。双肺多发病变较前明显吸收减少。j~l:2019 年 12 月 23 日,强的松治疗 12 周后。双肺多发病变,双肺上叶病灶已基本吸收,右肺中、下叶病灶较前明显吸收好转。

细支气管黏膜脱落,肺泡腔内可见成堆巨噬细胞,肺泡上皮增生,肺泡间隔轻度增宽及纤维组织增宽。
2 讨论
近几年,肿瘤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大放异彩,受到广泛关注。肿瘤免疫治疗通过重新启动并维持肿瘤–免疫循环,恢复机体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控制与清除肿瘤的一种治疗方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 PD-1 抗体及 PD-L1 抗体是目前研究最多、临床发展最快的一种免疫疗法。PD-1 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nivolumab,avelumab)与 PD-L1 抑制剂(atezolizumab,durvalumab)于 2014 年 9 月 4 日被 FDA 批准用于多种恶性肿瘤中。近两年,并随着 PD-1 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等药物在我国获批上市,使用这类 PD-1 抑制剂的肿瘤人群明显增多。本例患者就属于 PD-1 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治疗肺腺癌后所致 CIP。CIP 是一种少见,但有致命威胁的免疫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多发生在 0.5~24.3 个月[2-3]。
CIP 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认为 PD-1/PD-L1 抑制剂所致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可能与巨噬细胞和效应 T细胞之间的 PD-1/PD-L1 信号通路被阻断,效应 T 细胞过度活化而引起肺损伤等有关[4]。
CIP 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约 1/3 的患者发病时可无症状[5]。CIP 常见临床症状有气促或呼吸困难、咳嗽、发热及低氧等[6]。本例患者症状为气促及咳嗽,属于常见临床表现,非特异性。CIP 与感染性肺炎相比发热少见,更容易出现呼吸衰竭。关于 CIP 的临床分级参考美国国家癌症网指南以临床结合影像学进行分级。其中,1 级:无症状;病变局限于一叶肺或病变范围<25% 的肺实质(不需要干预);2 级:出现新的呼吸道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包括气促、咳嗽、胸痛、发热,以及所需吸氧条件升级(需要干预,影响日常活动);3 级:症状严重,病变累及所有肺叶或>50% 肺实质,日常活动受限;4 级:危及生命的呼吸障碍,需要紧急治疗(气管切开或插管)。分级越高,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早期诊断 CIP 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按此标准,本例患者属于 2 级。
CIP 常见影像学特征包括:磨玻璃影、大片实变影,部分有网格状影;病变大部分为双肺分布,仅累及单侧肺罕见。本例患者 CT 见双肺多发斑片状、磨砂玻璃样高密度影,部分呈网格状改变(图 1a~c),较符合 CIP 常见影像学表现。
CIP 的诊断标准[7]:同时符合以下三条可诊断 CIP:(1)免疫用药史(患者接受过 ICI 治疗);(2)影像学表现:新出现的肺部阴影(如磨玻璃影、斑片实变影、小叶间隔增厚、网络影等);(3)鉴别诊断:排除肺部感染、肺部肿瘤进展、其他原因引起的肺间质性疾病、肺血管炎、肺栓塞、肺水肿等。临床上,CIP 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均缺乏特异性,也缺乏血清学标志物,有时候很难彻底除外感染,导致 CIP 的诊断困难。
支气管镜检查对 CIP 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巨大。经支气管镜下取深部痰及 BALF 病原学检测有助于排除感染及指导抗菌治疗,有研究显示约 67.4% 的 CIP 患者的 BALF 中细胞总数升高,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可协助诊断[8]。近几年报道 CIP 患者往往根据临床诊断,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大多缺乏病理诊断,病理检查对于 CIP 的诊断起关键作用,可确定肺部新增病变性质。建议在病情允许时尽早对 2 级及以上 CIP 患者行支气管镜检查,以获取可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来指导治疗。CIP 的病理特点最常见为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其次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7]。经支气管镜冷冻肺活检(TBCB)技术针对支气管镜下不可见的外周肺病变,可获取足够大的肺组织以帮助弥漫性间质性肺病(DILD)明确诊断,TBCB 相对安全且能有效,主要并发症包括出血、气胸,一般并发症较轻,极少因大出血危及生命,但术前常规做好预防大出血的措施;TBCB 可作为 DILD 诊断流程中肺活检的首选操作方式[9],国外 2009 年开始用于 ILD 的诊断[10];国内也于 2016 年开展 TBCB,并已形成专家共识[11-12],并迅速被推广应用于临床,本例 CIP 患者在我院 2 周内确定诊断,支气管镜检查,尤其 TBCB 在诊断中有关键作用,术后病理见肺泡腔内可见成堆巨噬细胞,小灶肺泡腔内机化,病理符合 PD-1 单抗所致免疫性肺炎表现,排除肺部感染及原发肿瘤进展,有力支持了诊断 CIP;患者属于中度 CIP(2 级),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按甲泼尼松龙 1~2 mg·kg–1·d–1或等效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疗程>6 周[5],患者体重 76 kg,我们予口服强的松 75 mg,1 次/d 治疗 2 周后症状好转,胸部 CT 见病灶大部分吸收(图 1g~i),进一步佐证 CIP 诊断,继续口服强的松维持治疗 10 周,2019 年 12 月 23 日复查胸部 CT 见双肺病灶基本吸收(图 1j~l)。
CIP 的治疗总体原则为分级治疗,除了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基本用药为糖皮质激素,国外有报道约 70% 以上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控制 CIP,也有部分患者糖皮质激素减量期间肺炎复发,且再次接受免疫治疗时肺炎复发的可能性增大[13]。所以糖皮质激素使用疗程不宜过快停用,建议糖皮质激素治疗至症状及影像学改善后逐渐减量,每周减量 5~10 mg;1 级:推迟 ICI 治疗,观察病情,不使用糖皮质激素。2 级:停用 ICI 治疗,按照甲泼尼松龙 1~2 mg·kg–1·d–1或等效药物治疗,疗程>6 周;3 级以上:建议永久停用 ICI 治疗,按照甲泼尼松龙 2~4 mg·kg–1·d–1 或等效药物治疗,疗程>8 周;同时应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合并症、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及糖皮质激素耐受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要注意避免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我们使用糖皮质激素同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及钙剂,本例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未见免疫相关性肺炎复发及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
综上,CIP 临床表现多样化,糖皮质激素对其治疗有效,但早期诊断困难。支气管镜检查尤其是 TBCB 取得病理有助早期明确诊断。相较外科肺活检,TBCB 更为微创、安全、经济,可重复性也好[11],推荐有条件的单位开展支气管镜冷冻肺活检早期诊断 CIP,帮助更多肿瘤患者。关于 CIP 使用糖皮质激素疗程偏长,由于病例数不多,仍需更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结果证实。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