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华强, 高佳新, 刘建成, 庞日朝, 郭璐, 柯晓华, 田欢, 宋鸿鹄, 张安仁. 重症监护室获得性吞咽障碍发病率的Meta分析.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3, 22(7): 492-499. doi: 10.7507/1671-6205.202305023 复制
吞咽功能障碍是指吞咽器官的功能减退或结构损害,导致吞咽时食物不能正常的从口进入胃中[1-2]。吞咽障碍若是由疾病、治疗或者其他医源性干预或者暴露因素引起则称为获得性吞咽障碍(acquired swallowing disorders,ASD)[3]。20世纪90年代首次报道了长期插管(>48 h)、拔管后吞咽反射受损会导致患者预后不佳,危重患者ASD逐渐引起重视[4]。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患者均为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手段为患者建立良好的呼吸通道,维持生命体征,由于在对患者实施插管过程中可能造成患者吞咽器官的损伤,因此ICU患者中重症监护室获得性吞咽障碍(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swallowing disorder,ICU-ASD)发病率较高,常见于气插管后的患者,严重影响患者摄食及营养吸收,还可导致食物误吸入气管引发吸入性肺炎,不利于患者的康复[5]。有研究通过对ICU-ASD的患者进行了长期的随访,发现吞咽障碍与长期病死率有关,ICU患者入院后180 d和360 d的病死率分别为10.4%和15.9%[6]。国内外研究对ICU-ASD的发病率进行了报道,但差异较大,高的达68.9%,低的为12.4%[7-8]。因此,本研究使用Meta分析对ICU-ASD的发病率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早期筛查与防治ICU-ASD提供有力证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
1.1.1 纳入标准
(1)研究对象:入住ICU的患者;(2)研究设计:观察性研究,包括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等;(3)结局:文献报道在ICU入住期间患者ASD的发病率,或者明确指出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人数。
1.1.2 排除标准
(1)入住ICU前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2)重复发表或者原始数据相同的文献;(3)相关数据不完整或无法进行分析的文献;(4)语言非中英文文献;(5)会议摘要、综述、案例报告等;(6)非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硕博论文。
该Meta分析已在PROSPERO注册(注册号:CRD42023391792)。
1.2 资料来源与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WOS)、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ICU”或“重症监护室”或“重症监护病房”或“危重症监护病房”或“综合重症监护病房”或“重症监护单元”或“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或“危重病监护病房”和“吞咽障碍”或“吞咽困难”或“吞咽功能障碍”或“吞咽功能减退”或“吞咽功能受损”等;英文检索词为“Intensive Care Units”或“Intensive Care Unit”或“Unit,Intensive Care”或“ICU Intensive Care Units”和“Deglutition Disorders”或“dysphagia”或“deglutition dysfunction”或“deglutition impairment”或“deglutition decline”或“deglutition disorder*”或“swallowing disorder*”或“impaired swallowing”和“prevalence*”或“epidemi*”或“incidence*”或“Morbidit*”或“frequenc*”等。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从建库至2022年 12月经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ICU-ASD发病率的相关文献,并通过滚雪球方式扩大检索范围。具体检索策略见表1(以Pubmed为例)。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2名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李华强,刘建成)依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并将结果进行核对。如遇意见分歧,则咨询第3位研究人员(张安仁)协商讨论决定。资料提取的内容包括: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样本量、评估工具、研究设计。
1.4 文献质量评价
由2名研究者(李华强,刘建成)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独立质量评价。横断面研究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工具为评价标准,包括11个条目,“是”计1分,“否”或“不清楚”计0分,总分为11分,8~11分为高质量,4~7分为中等质量,0~3分为低质量。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包括8个条目,总分9分,主要包括研究人群的选择(0~4分)、组间可比性(0~2分)、暴露因素测量(0~3分),得分7~9分为高质量,5~6分为中等质量,0~4分为低质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 12.0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获得性吞咽障碍发病率为效应量,并计算发病率的95%置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CI)。使用I2检验进行异质性检验,若P>0.1和I2 <50%,认为研究间异质性较小,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效应量合并;若P≤0.1和I2≥50%,认为研究间异质性显著,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效应量合并,并采用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进一步寻找异质性来源。采用漏斗图和Begg's检验及Egger's检验分析是否存在潜在的发表偏倚。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经初步检索后得到相关文献1361篇,其他途径收集到相关文献2篇,使用EndNote软件及手动剔除重复文献487篇,非中文核心期刊1篇,学位论文2篇,阅读标题和摘要后排除明显不符合主题的文献779篇,剩余94篇文献,阅读全文后得到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始文献19篇[7-25],其中中文文献4篇,英文文献15篇。通过数据库检索获得相关文献(n=1363),其中CNKI(n=107),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n=265),维普网(n=255),PubMed(n=206),WOS(n=125),EMbase(n=274),CHINAL(n=87),The Cochrane Library(n=42),最终纳入文献19篇。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
纳入的19 篇文献中,总样本量为4291例,其中ICU患者中ASD患者共1040例。经严格文献质量评价发现19篇文献均为中高质量文献。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见表2。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总体发病率
对19篇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其存在明显异质性(I2=97.62%>50%,P<0.0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ICU患者中ASD总体发病率为36%(95%CI 26%~46%)。具体结果见图2。

2.3.2 亚组分析
亚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ICU-ASD发病率分别为39%(95%CI 28%~50%)、23%(95%CI 8%~44%)、52%(95%CI 46%~57%)、39%(95%CI 20%~61%);男性和女性ICU-ASD发病率分别为36%(95%CI 24%~48%)和33%(95%CI 22%~45%);患高血压和无高血压患者ICU-ASD发病率分别为41%(95%CI 30%~52%)和31%(95%CI 18%~44%);患呼吸系统疾病和无呼吸系统疾病患者ICU-ASD发病率分别为58%(95%CI 42%~73%)和51%(95%CI 36%~66%);患糖尿病和无糖尿病患者ICU-ASD发病率分别为37%(95%CI 24%~51%)和39%(95%CI 28%~51%);患肾脏疾病和无肾脏疾病患者ICU-ASD发病率分别为40%(95%CI 23%~59%)和35%(95%CI 24%~46%);插管口径≤7.5 mm和>7.5 mm患者ICU-ASD发病率分别为31%(95%CI 19%~45%)和37%(95%CI 22%~54%);患心力衰竭和无心力衰竭患者ICU-ASD发病率分别为58%(95%CI 30%~84%)和36%(95%CI 23%~51%);患心律失常和无心律失常患者ICU-ASD发病率分别为36%(95%CI 11%~65%)和31%(95%CI 21%~42%);患神经系统疾病和无神经系统疾病患者ICU-ASD发病率分别为48%(95%CI 24%~72%)和34%(95%CI 15%~57%)。通过对亚组Meta分析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各组对异质性的影响均不大,此外还发现ICU患者中男性ASD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患有高血压的人群ASD的发病率略高于没有高血压的人群。结果见表3。

2.3.3 敏感性分析
对本次19篇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在剔除任何一篇文献后,无任何一篇文献对本次Meta分析的结果造成很大的干扰,意味着本次研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果见图3。

2.3.4 发表偏倚检验
Begg's检验显示P<0.05,Egger's 检验显示P<0.05,提示研究存在一定发表偏倚,选择剪补法矫正,经过6次迭代,最后虚拟5篇文献,剪补后一共24篇文献则不存在发表偏倚。24篇文献合并后的效应量为0.27(0.182~0.361),把剪补前的结果与剪补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结果有较大差别,结果见图4和图5。


3 讨论
ICU-ASD是指患者在ICU治疗过程中因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神经中枢功能障碍、神经肌肉疾病、慢性基础疾病等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3]。吞咽功能正常是个人维持生命的前提,吞咽功能异常会引起误吸引发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因饮食摄入减少导致营养不良及脱水等,从而降低生活质量和增加死亡风险[26]。有研究报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对咽喉的解剖结构造成直接损伤,并进一步引起局部组织溃疡或肿胀而引起吞咽困难[27],目前多数国内外所发表的关于ICU-ASD影响因素的文献报道中,气管插管为ASD独立危险因素,随着插管时间的延长吞咽困难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20, 28-29]。
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ICU-ASD总体发病率是36%,通过剪补法矫正后ICU-ASD发病率为27%,此研究结果与本次纳入研究文献中2篇文献[17, 19]结果接近一致。分析发表偏倚的原因可能是:(1)纳入文献数量过少,虽然目前报道重症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病率的研究有很多,但多数研究不能准确地排除患者术前吞咽障碍史,这导致许多文献的缺失;(2)检索的数据库不全面,可能需要检索更多的数据库来减少发表偏倚。本研究结果显示ICU-ASD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提示医护人员应对ICU患者进行吞咽障碍早期筛查,及时指导患者进行饮食结构、进食环境与体位以及心理状态的调整,并进行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有研究发现拔管后康复训练开始的时间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开始时间越早越能降低患者拔管后并发症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13]。
对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发现合并效应量的异质性较为显著(I2=97.62%,P<0.0001)。进一步敏感性分析显示剔除任意一篇研究对效应量变化幅度的影响均不大。此外,各研究间使用的评估方案、样本量、研究设计等不同也可能造成合并结果的异质性。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亚洲、欧洲、北美洲ICU-ASD发病率差别不大,南美洲高达52%,但只有2篇文献报道南美洲的ICU-ASD发病率,其结果代表性不佳,还待大样本的研究去验证,因此对其只作描述性分析。男性和女性ASD的发生率差异不明显,这与国内外大部分研究结果一致,性别并不是ICU-ASD的危险因素之一[7, 30]。研究还发现患有高血压的患者ASD的发生率更高。有关ICU患者ASD危险因素的系统综述指出,非机械通气患者发生ASD的主要风险因素是合并神经肌肉疾病,而机械通气患者其潜在风险因素则是合并糖尿病史、肾功能不全等[31]。这可能是因为慢性疾病会通过疾病本身或者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患者身体的整体状态,使患者吞咽障碍发生风险增加[32],与本Meta结果基本相同。但有争议的一点是本研究发现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发病率小于未患糖尿病的人群,但发病率差别不大,分别为37%和39%。出现本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糖尿病患者人群样本量过少,未来需要进一步去验证糖尿病是否会引起吞咽障碍。
该研究的不足之处:(1)纳入的个别文献样本量太少不能很好地代表目标人群;(2)各个文献设计方案中对吞咽评估的方式各异,这可能造成阳性结果的不准确;(3)亚组分析结果较少,且个别亚组纳入文献较少,不能确定纳入文献异质性来源;(4)受纳入文献的研究设计所限,本研究存在发表偏倚,可能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Meta分析结果显示ICU-ASD的总体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亚组分析发现患有高血压、心力衰竭、神经系统疾病患者ICU-ASD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没有这些疾病的患者,需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建议对ICU患者及时进行吞咽障碍的筛查和评估,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心力衰竭、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
吞咽功能障碍是指吞咽器官的功能减退或结构损害,导致吞咽时食物不能正常的从口进入胃中[1-2]。吞咽障碍若是由疾病、治疗或者其他医源性干预或者暴露因素引起则称为获得性吞咽障碍(acquired swallowing disorders,ASD)[3]。20世纪90年代首次报道了长期插管(>48 h)、拔管后吞咽反射受损会导致患者预后不佳,危重患者ASD逐渐引起重视[4]。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患者均为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手段为患者建立良好的呼吸通道,维持生命体征,由于在对患者实施插管过程中可能造成患者吞咽器官的损伤,因此ICU患者中重症监护室获得性吞咽障碍(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swallowing disorder,ICU-ASD)发病率较高,常见于气插管后的患者,严重影响患者摄食及营养吸收,还可导致食物误吸入气管引发吸入性肺炎,不利于患者的康复[5]。有研究通过对ICU-ASD的患者进行了长期的随访,发现吞咽障碍与长期病死率有关,ICU患者入院后180 d和360 d的病死率分别为10.4%和15.9%[6]。国内外研究对ICU-ASD的发病率进行了报道,但差异较大,高的达68.9%,低的为12.4%[7-8]。因此,本研究使用Meta分析对ICU-ASD的发病率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早期筛查与防治ICU-ASD提供有力证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
1.1.1 纳入标准
(1)研究对象:入住ICU的患者;(2)研究设计:观察性研究,包括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等;(3)结局:文献报道在ICU入住期间患者ASD的发病率,或者明确指出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人数。
1.1.2 排除标准
(1)入住ICU前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2)重复发表或者原始数据相同的文献;(3)相关数据不完整或无法进行分析的文献;(4)语言非中英文文献;(5)会议摘要、综述、案例报告等;(6)非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硕博论文。
该Meta分析已在PROSPERO注册(注册号:CRD42023391792)。
1.2 资料来源与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WOS)、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ICU”或“重症监护室”或“重症监护病房”或“危重症监护病房”或“综合重症监护病房”或“重症监护单元”或“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或“危重病监护病房”和“吞咽障碍”或“吞咽困难”或“吞咽功能障碍”或“吞咽功能减退”或“吞咽功能受损”等;英文检索词为“Intensive Care Units”或“Intensive Care Unit”或“Unit,Intensive Care”或“ICU Intensive Care Units”和“Deglutition Disorders”或“dysphagia”或“deglutition dysfunction”或“deglutition impairment”或“deglutition decline”或“deglutition disorder*”或“swallowing disorder*”或“impaired swallowing”和“prevalence*”或“epidemi*”或“incidence*”或“Morbidit*”或“frequenc*”等。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从建库至2022年 12月经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ICU-ASD发病率的相关文献,并通过滚雪球方式扩大检索范围。具体检索策略见表1(以Pubmed为例)。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2名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李华强,刘建成)依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并将结果进行核对。如遇意见分歧,则咨询第3位研究人员(张安仁)协商讨论决定。资料提取的内容包括: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样本量、评估工具、研究设计。
1.4 文献质量评价
由2名研究者(李华强,刘建成)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独立质量评价。横断面研究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工具为评价标准,包括11个条目,“是”计1分,“否”或“不清楚”计0分,总分为11分,8~11分为高质量,4~7分为中等质量,0~3分为低质量。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包括8个条目,总分9分,主要包括研究人群的选择(0~4分)、组间可比性(0~2分)、暴露因素测量(0~3分),得分7~9分为高质量,5~6分为中等质量,0~4分为低质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 12.0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获得性吞咽障碍发病率为效应量,并计算发病率的95%置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CI)。使用I2检验进行异质性检验,若P>0.1和I2 <50%,认为研究间异质性较小,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效应量合并;若P≤0.1和I2≥50%,认为研究间异质性显著,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效应量合并,并采用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进一步寻找异质性来源。采用漏斗图和Begg's检验及Egger's检验分析是否存在潜在的发表偏倚。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经初步检索后得到相关文献1361篇,其他途径收集到相关文献2篇,使用EndNote软件及手动剔除重复文献487篇,非中文核心期刊1篇,学位论文2篇,阅读标题和摘要后排除明显不符合主题的文献779篇,剩余94篇文献,阅读全文后得到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始文献19篇[7-25],其中中文文献4篇,英文文献15篇。通过数据库检索获得相关文献(n=1363),其中CNKI(n=107),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n=265),维普网(n=255),PubMed(n=206),WOS(n=125),EMbase(n=274),CHINAL(n=87),The Cochrane Library(n=42),最终纳入文献19篇。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
纳入的19 篇文献中,总样本量为4291例,其中ICU患者中ASD患者共1040例。经严格文献质量评价发现19篇文献均为中高质量文献。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见表2。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总体发病率
对19篇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其存在明显异质性(I2=97.62%>50%,P<0.0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ICU患者中ASD总体发病率为36%(95%CI 26%~46%)。具体结果见图2。

2.3.2 亚组分析
亚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ICU-ASD发病率分别为39%(95%CI 28%~50%)、23%(95%CI 8%~44%)、52%(95%CI 46%~57%)、39%(95%CI 20%~61%);男性和女性ICU-ASD发病率分别为36%(95%CI 24%~48%)和33%(95%CI 22%~45%);患高血压和无高血压患者ICU-ASD发病率分别为41%(95%CI 30%~52%)和31%(95%CI 18%~44%);患呼吸系统疾病和无呼吸系统疾病患者ICU-ASD发病率分别为58%(95%CI 42%~73%)和51%(95%CI 36%~66%);患糖尿病和无糖尿病患者ICU-ASD发病率分别为37%(95%CI 24%~51%)和39%(95%CI 28%~51%);患肾脏疾病和无肾脏疾病患者ICU-ASD发病率分别为40%(95%CI 23%~59%)和35%(95%CI 24%~46%);插管口径≤7.5 mm和>7.5 mm患者ICU-ASD发病率分别为31%(95%CI 19%~45%)和37%(95%CI 22%~54%);患心力衰竭和无心力衰竭患者ICU-ASD发病率分别为58%(95%CI 30%~84%)和36%(95%CI 23%~51%);患心律失常和无心律失常患者ICU-ASD发病率分别为36%(95%CI 11%~65%)和31%(95%CI 21%~42%);患神经系统疾病和无神经系统疾病患者ICU-ASD发病率分别为48%(95%CI 24%~72%)和34%(95%CI 15%~57%)。通过对亚组Meta分析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各组对异质性的影响均不大,此外还发现ICU患者中男性ASD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患有高血压的人群ASD的发病率略高于没有高血压的人群。结果见表3。

2.3.3 敏感性分析
对本次19篇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在剔除任何一篇文献后,无任何一篇文献对本次Meta分析的结果造成很大的干扰,意味着本次研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果见图3。

2.3.4 发表偏倚检验
Begg's检验显示P<0.05,Egger's 检验显示P<0.05,提示研究存在一定发表偏倚,选择剪补法矫正,经过6次迭代,最后虚拟5篇文献,剪补后一共24篇文献则不存在发表偏倚。24篇文献合并后的效应量为0.27(0.182~0.361),把剪补前的结果与剪补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结果有较大差别,结果见图4和图5。


3 讨论
ICU-ASD是指患者在ICU治疗过程中因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神经中枢功能障碍、神经肌肉疾病、慢性基础疾病等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3]。吞咽功能正常是个人维持生命的前提,吞咽功能异常会引起误吸引发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因饮食摄入减少导致营养不良及脱水等,从而降低生活质量和增加死亡风险[26]。有研究报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对咽喉的解剖结构造成直接损伤,并进一步引起局部组织溃疡或肿胀而引起吞咽困难[27],目前多数国内外所发表的关于ICU-ASD影响因素的文献报道中,气管插管为ASD独立危险因素,随着插管时间的延长吞咽困难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20, 28-29]。
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ICU-ASD总体发病率是36%,通过剪补法矫正后ICU-ASD发病率为27%,此研究结果与本次纳入研究文献中2篇文献[17, 19]结果接近一致。分析发表偏倚的原因可能是:(1)纳入文献数量过少,虽然目前报道重症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病率的研究有很多,但多数研究不能准确地排除患者术前吞咽障碍史,这导致许多文献的缺失;(2)检索的数据库不全面,可能需要检索更多的数据库来减少发表偏倚。本研究结果显示ICU-ASD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提示医护人员应对ICU患者进行吞咽障碍早期筛查,及时指导患者进行饮食结构、进食环境与体位以及心理状态的调整,并进行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有研究发现拔管后康复训练开始的时间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开始时间越早越能降低患者拔管后并发症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13]。
对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发现合并效应量的异质性较为显著(I2=97.62%,P<0.0001)。进一步敏感性分析显示剔除任意一篇研究对效应量变化幅度的影响均不大。此外,各研究间使用的评估方案、样本量、研究设计等不同也可能造成合并结果的异质性。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亚洲、欧洲、北美洲ICU-ASD发病率差别不大,南美洲高达52%,但只有2篇文献报道南美洲的ICU-ASD发病率,其结果代表性不佳,还待大样本的研究去验证,因此对其只作描述性分析。男性和女性ASD的发生率差异不明显,这与国内外大部分研究结果一致,性别并不是ICU-ASD的危险因素之一[7, 30]。研究还发现患有高血压的患者ASD的发生率更高。有关ICU患者ASD危险因素的系统综述指出,非机械通气患者发生ASD的主要风险因素是合并神经肌肉疾病,而机械通气患者其潜在风险因素则是合并糖尿病史、肾功能不全等[31]。这可能是因为慢性疾病会通过疾病本身或者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患者身体的整体状态,使患者吞咽障碍发生风险增加[32],与本Meta结果基本相同。但有争议的一点是本研究发现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发病率小于未患糖尿病的人群,但发病率差别不大,分别为37%和39%。出现本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糖尿病患者人群样本量过少,未来需要进一步去验证糖尿病是否会引起吞咽障碍。
该研究的不足之处:(1)纳入的个别文献样本量太少不能很好地代表目标人群;(2)各个文献设计方案中对吞咽评估的方式各异,这可能造成阳性结果的不准确;(3)亚组分析结果较少,且个别亚组纳入文献较少,不能确定纳入文献异质性来源;(4)受纳入文献的研究设计所限,本研究存在发表偏倚,可能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Meta分析结果显示ICU-ASD的总体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亚组分析发现患有高血压、心力衰竭、神经系统疾病患者ICU-ASD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没有这些疾病的患者,需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建议对ICU患者及时进行吞咽障碍的筛查和评估,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心力衰竭、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利益冲突:本研究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