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熊厚仁, 朱明华, 方明, 何婷, 薛杨, 徐恭霞. 肺部超声引导肺康复训练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4, 23(9): 634-639. doi: 10.7507/1671-6205.202404024 复制
机械通气是一种呼吸支持、气道保护的救生干预措施,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约有2/3的患者需要使用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1]。但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呼吸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容易出现肺实变、肺不张、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2],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率增加。2023年美国胸科学会肺康复指南[3]指出,肺康复(pulmonary rehabilitation,PR)是一种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后制定的个体化综合干预疗法,帮助机械通气患者尽早撤机,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然而,目前肺康复存在干预措施不一致、流程不完善及缺乏多学科合作等问题,致使在世界范围内仍未得到充分利用[4]。鉴于此,本研究小组成员依托指南[3,5]和专家共识[6-8],基于肺部超声征象实施目标导向性的肺康复训练方案,旨在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肺部状况、膈肌功能及促进良好转归,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2月期间合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纳入标准:① 年龄≥18岁;② 有创机械通气时间≥48 h;③ 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排除标准:① 肺部超声检查受限;② 颅内压≥20 cm H2O(1 cm H2O=0.098 kPa);③ 气胸未治疗;④ 肺栓塞;⑤ 妊娠。剔除标准:① 研究过程中死亡的患者; ② 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③ 放弃治疗或中途转院的患者;④ 入住ICU未满7 d的患者。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干预方法
对照组实施基于听诊、X线及CT检查结果的常规肺康复训练策略,包括每2 h翻身1次、按需吸痰、胸部振动排痰2次/d、体位引流3次/d、呼吸训练2次/d等。干预实施过程中若出现患者不适、氧合下降、生命体征明显波动、呼吸模式与呼吸机明显不协调等情况,立即终止实施。
1.2.2 试验组干预方法
① 成立肺康复小组:肺康复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1名、护士4名、主治医师1名、康复师1名;4名护士均完成呼吸治疗师进修培训,取得呼吸治疗师资质证书,并且均通过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规范化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以下简称“重症超声护士”)。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组织会议及质量控制,重症超声护士负责超声培训、肺部评估及呼吸治疗,主治医师负责病情诊断及治疗,康复师负责呼吸肌训练。② 构建肺部超声引导的肺康复训练方案
试验组在对照组干预方法的基础上,重症超声护士使用便携式超声机,频率2~5 MHz凸阵探头,患者取平卧位,采用十二分区法逐区扫查肺部。十二分区法:依据患者的胸骨旁线、腋前线、腋后线、脊柱旁线将胸廓分为前、侧、后胸壁共6个区,每个区再以乳头水平分为上下2个区,共12个区。常见肺部超声征象如下:A线是与胸膜线等间距、平行的高回声线;B线是一类与肺滑动同步移动且边界清晰的垂直伪影,B线之间距离7 mm为B7线,B线之间距离3 mm及以下为B3线;碎片征是在实变的肺组织与深面含气的肺组织之间形成不规则的碎片状强回声;组织样征是含气的肺泡被渗出液填充后,肺组织回声类似肝或脾。由医生、重症超声护士、呼吸治疗师、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肺部超声征象结合临床症状,初步制订基于肺部超声的肺康复训练方案,并预试验1个月,结合预试验结果进行修改并最终确定本研究方案,见表1。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的患者,研究小组依据肺部超声征象给予相应的肺康复训练方案,之后每日09:00肺部超声评估后调整肺康复训练方案,干预时间为7 d。

1.3 评价指标
1.3.1 肺部超声评分
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第1、3、5、7天完成肺部超声评分。基于肺部超声十二分区方案,参照Szabó等[9]对肺部超声的评分方法,对各肺部分区超声征象进行赋值评分,具体如下:胸膜滑动征伴A线或两侧胸壁B线≤2条,计0分;多条典型的B7线,计1分;多条融合的B3线,计2分;碎片征、组织样征、动静态支气管充气征,计3分。合计12个区评分,总分0~36分,分数越高表示肺通气损失越严重。
1.3.2 氧合指数
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第1、3、5、7天完成氧合指数数据收集,以每日凌晨5:00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为依据,氧合指数=氧分压/吸入氧浓度。
1.3.3 膈肌超声评估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第1、3、5、7天完成膈肌移动度和膈肌厚度变异率测量。为减少人为误差,由不参与研究的重症超声护士进行。① 膈肌移动度测量方法:使用2~5 MHz凸阵探头,放置于肋弓下缘与右侧腋前线交界处,探头指向右肩,取样线与膈顶垂直,切换至M超模式,膈肌移动度为同一呼吸周期内膈肌的最大位移(图1)。② 膈肌厚度变异率测量方法:使用6~13 MHz线阵探头,放置于右侧腋前线第7/8肋间或8/9肋间找到膈肌,用M超分别测量吸气末及呼气末的膈肌厚度(图2),膈肌厚度变异率=(吸气末膈肌厚度-呼气末膈肌厚度)/吸气末膈肌厚度×100%。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

注:1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膈肌移动度

注:1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吸气末膈肌厚度;2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呼气末膈肌厚度
1.3.4 撤机成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
撤机成功率=撤机48 h内未再次实施机械通气例数/总例数×100%,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医嘱停止时间-开始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使用 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94例,其中试验组48例,对照组4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2 两组肺部超声评分的不同时间点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肺部超声评分的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7天,试验组肺部超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氧合指数的不同时间点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氧合指数的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7天,试验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膈肌移动度及厚度变异率的不同时间点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膈肌移动度及厚度变异率的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7天,试验组膈肌移动度及厚度变异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5 两组撤机成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比较
试验组43例(89.58%)、对照组34例(73.91%)撤机成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94,P=0.048)。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为5.00(4.00,8.00)d,对照组为7.00(5.00,9.2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20,P=0.043)。
3 讨论
肺部超声引导肺康复训练方案可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肺部状况,提高氧合指数。Yang等[10]研究证实,在机械通气过程中,肺康复的实施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并能改善患者预后。然而,保障肺康复有效开展的前提是准确的评估结果。目前临床上主要依据肺部听诊、胸部X射线或CT等工具评价患者肺部情况,由于其受操作者临床经验、患者体位限制及转运风险等因素影响[11],容易造成疾病无法快速诊断。肺部超声被喻为“看得见的听诊器”,依据肺内气水比例的变化,形成不同类型的征象,实现肺部诊疗可视化。同时,肺部超声具备无放射性、可床旁实施、可动态观察等优势[12]。因此,根据肺部超声征象制定目标导向性的肺康复训练策略,有助于肺康复更高效地开展。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肺部超声评分及氧合指数的时间与组间均存在交互效应,试验组在干预第5天及第7天肺部超声评分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肺部超声引导肺康复训练方案能够更好地改善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情况。与LI等[13]在全身麻醉下开腹手术患者实施肺康复训练和Liu等[14]对开腹手术患者实施肺部超声引导下的肺复张结果一致。说明患者在一侧肺区出现肺实变和肺不张时,给予高侧卧位,双侧肺后胸壁5区、6区出现肺实变和肺不张时,给予俯卧位通气,通过改变重力依赖的通气和灌注分布,促进分泌物引流及肺复张,提高患者的肺顺应性,从而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Lan等[15]对中度至重度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同样发现,该种措施可以促使塌陷肺泡重新开放,滴定最佳PEEP值可以减少肺泡的反复开闭,从而改善肺通气及氧合,减轻肺损伤。同时,肺部超声显示B线的形成主要反映局部肺组织密度的增加和通气的减少,因此,早期识别液体超负荷,积极指导液体管理,可以减轻肺水肿[16];并可以依据超声征象实施高频胸壁震荡、咳嗽机、胸部振动排痰及主动呼吸循环技术等气道廓清措施,提高气道的粘液清除和气体交换效率,改善肺通气功能。Huang等[17]研究同样证实了高频胸壁振荡可以增强支气管纤毛系统的清除能力,促进痰液排出体外,改善氧合。
肺部超声引导肺康复训练方案可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膈肌是负责有效肺扩张的主要骨骼肌,长时间控制性机械通气由于外部物理力取代主动膈肌收缩进行肺气体交换,可引起膈纤维萎缩和吸气肌无力,导致膈肌功能障碍[18]。有研究显示,膈肌功能障碍常见于危重患者,当患者转至ICU时,发生率高达64%,是撤机困难的关键影响因素[19]。肺康复训练可以一定程度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膈肌功能和呼吸功能。本研究实施肺部超声引导的肺康复训练,结果显示试验组在干预第5天及第7天,膈肌移动度和厚度变异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肺康复训练方案能改善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分析原因主要为:肺部超声目标导向性主动呼吸肌训练通过抑制线粒体过氧化物生成和脂质沉积,增加膈肌血液灌注,改善膈肌组织氧摄取,减少氧化应激损伤[18];呼吸神经肌肉电刺激通过人工模拟生理放电来刺激膈神经,使膈肌连续而有规律地被动收缩,增加肌肉收缩强度[19];膈肌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通过限制呼吸机的过度辅助,保持一定的膈肌活动,维持生理水平的膈肌用力,防止废用性萎缩和负荷损伤[20]。因此,在患者转入ICU后,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的实施肺部超声引导下肺康复方案。
肺部超声引导肺康复训练方案可提高撤机成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撤离机械通气是患者从正压通气到完全自主呼吸的转变,延迟撤机或过早撤机均可导致撤机失败。研究显示[21],约43.3%的机械通气患者出现撤机困难甚至撤机失败,是导致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直接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加快康复进程方面试验组具有明显优势。依据肺部超声征象,判断肺部状况逐渐好转,肺康复训练强度逐渐降低,更好地识别撤机的时机,提高患者的撤机成功率。分析原因主要为:通过超声连续、动态评估肺功能、膈肌功能,助力可视化精准诊疗,实施目标导向性干预措施,准确把握肺康复介入时机和撤机时机,提高了肺复张效果和撤机成功率[21];循序渐进的肺康复训练通过调节患者体位、呼吸、气道及呼吸机参数,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增加肺泡通气量,加快肺复张,预防肺部感染,进一步增强呼吸肌肌力和肺通气功能,促进患者康复[10]。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肺部超声引导肺康复训练方案能有效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肺部状况、氧合以及膈肌功能,提高撤机成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未来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来验证对机械通气患者的远期效应。
利益冲突:本文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
机械通气是一种呼吸支持、气道保护的救生干预措施,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约有2/3的患者需要使用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1]。但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呼吸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容易出现肺实变、肺不张、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2],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率增加。2023年美国胸科学会肺康复指南[3]指出,肺康复(pulmonary rehabilitation,PR)是一种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后制定的个体化综合干预疗法,帮助机械通气患者尽早撤机,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然而,目前肺康复存在干预措施不一致、流程不完善及缺乏多学科合作等问题,致使在世界范围内仍未得到充分利用[4]。鉴于此,本研究小组成员依托指南[3,5]和专家共识[6-8],基于肺部超声征象实施目标导向性的肺康复训练方案,旨在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肺部状况、膈肌功能及促进良好转归,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2月期间合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纳入标准:① 年龄≥18岁;② 有创机械通气时间≥48 h;③ 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排除标准:① 肺部超声检查受限;② 颅内压≥20 cm H2O(1 cm H2O=0.098 kPa);③ 气胸未治疗;④ 肺栓塞;⑤ 妊娠。剔除标准:① 研究过程中死亡的患者; ② 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③ 放弃治疗或中途转院的患者;④ 入住ICU未满7 d的患者。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干预方法
对照组实施基于听诊、X线及CT检查结果的常规肺康复训练策略,包括每2 h翻身1次、按需吸痰、胸部振动排痰2次/d、体位引流3次/d、呼吸训练2次/d等。干预实施过程中若出现患者不适、氧合下降、生命体征明显波动、呼吸模式与呼吸机明显不协调等情况,立即终止实施。
1.2.2 试验组干预方法
① 成立肺康复小组:肺康复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1名、护士4名、主治医师1名、康复师1名;4名护士均完成呼吸治疗师进修培训,取得呼吸治疗师资质证书,并且均通过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规范化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以下简称“重症超声护士”)。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组织会议及质量控制,重症超声护士负责超声培训、肺部评估及呼吸治疗,主治医师负责病情诊断及治疗,康复师负责呼吸肌训练。② 构建肺部超声引导的肺康复训练方案
试验组在对照组干预方法的基础上,重症超声护士使用便携式超声机,频率2~5 MHz凸阵探头,患者取平卧位,采用十二分区法逐区扫查肺部。十二分区法:依据患者的胸骨旁线、腋前线、腋后线、脊柱旁线将胸廓分为前、侧、后胸壁共6个区,每个区再以乳头水平分为上下2个区,共12个区。常见肺部超声征象如下:A线是与胸膜线等间距、平行的高回声线;B线是一类与肺滑动同步移动且边界清晰的垂直伪影,B线之间距离7 mm为B7线,B线之间距离3 mm及以下为B3线;碎片征是在实变的肺组织与深面含气的肺组织之间形成不规则的碎片状强回声;组织样征是含气的肺泡被渗出液填充后,肺组织回声类似肝或脾。由医生、重症超声护士、呼吸治疗师、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肺部超声征象结合临床症状,初步制订基于肺部超声的肺康复训练方案,并预试验1个月,结合预试验结果进行修改并最终确定本研究方案,见表1。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的患者,研究小组依据肺部超声征象给予相应的肺康复训练方案,之后每日09:00肺部超声评估后调整肺康复训练方案,干预时间为7 d。

1.3 评价指标
1.3.1 肺部超声评分
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第1、3、5、7天完成肺部超声评分。基于肺部超声十二分区方案,参照Szabó等[9]对肺部超声的评分方法,对各肺部分区超声征象进行赋值评分,具体如下:胸膜滑动征伴A线或两侧胸壁B线≤2条,计0分;多条典型的B7线,计1分;多条融合的B3线,计2分;碎片征、组织样征、动静态支气管充气征,计3分。合计12个区评分,总分0~36分,分数越高表示肺通气损失越严重。
1.3.2 氧合指数
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第1、3、5、7天完成氧合指数数据收集,以每日凌晨5:00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为依据,氧合指数=氧分压/吸入氧浓度。
1.3.3 膈肌超声评估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第1、3、5、7天完成膈肌移动度和膈肌厚度变异率测量。为减少人为误差,由不参与研究的重症超声护士进行。① 膈肌移动度测量方法:使用2~5 MHz凸阵探头,放置于肋弓下缘与右侧腋前线交界处,探头指向右肩,取样线与膈顶垂直,切换至M超模式,膈肌移动度为同一呼吸周期内膈肌的最大位移(图1)。② 膈肌厚度变异率测量方法:使用6~13 MHz线阵探头,放置于右侧腋前线第7/8肋间或8/9肋间找到膈肌,用M超分别测量吸气末及呼气末的膈肌厚度(图2),膈肌厚度变异率=(吸气末膈肌厚度-呼气末膈肌厚度)/吸气末膈肌厚度×100%。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

注:1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膈肌移动度

注:1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吸气末膈肌厚度;2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呼气末膈肌厚度
1.3.4 撤机成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
撤机成功率=撤机48 h内未再次实施机械通气例数/总例数×100%,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医嘱停止时间-开始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使用 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94例,其中试验组48例,对照组4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2 两组肺部超声评分的不同时间点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肺部超声评分的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7天,试验组肺部超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氧合指数的不同时间点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氧合指数的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7天,试验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膈肌移动度及厚度变异率的不同时间点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膈肌移动度及厚度变异率的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7天,试验组膈肌移动度及厚度变异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5 两组撤机成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比较
试验组43例(89.58%)、对照组34例(73.91%)撤机成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94,P=0.048)。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为5.00(4.00,8.00)d,对照组为7.00(5.00,9.2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20,P=0.043)。
3 讨论
肺部超声引导肺康复训练方案可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肺部状况,提高氧合指数。Yang等[10]研究证实,在机械通气过程中,肺康复的实施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并能改善患者预后。然而,保障肺康复有效开展的前提是准确的评估结果。目前临床上主要依据肺部听诊、胸部X射线或CT等工具评价患者肺部情况,由于其受操作者临床经验、患者体位限制及转运风险等因素影响[11],容易造成疾病无法快速诊断。肺部超声被喻为“看得见的听诊器”,依据肺内气水比例的变化,形成不同类型的征象,实现肺部诊疗可视化。同时,肺部超声具备无放射性、可床旁实施、可动态观察等优势[12]。因此,根据肺部超声征象制定目标导向性的肺康复训练策略,有助于肺康复更高效地开展。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肺部超声评分及氧合指数的时间与组间均存在交互效应,试验组在干预第5天及第7天肺部超声评分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肺部超声引导肺康复训练方案能够更好地改善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情况。与LI等[13]在全身麻醉下开腹手术患者实施肺康复训练和Liu等[14]对开腹手术患者实施肺部超声引导下的肺复张结果一致。说明患者在一侧肺区出现肺实变和肺不张时,给予高侧卧位,双侧肺后胸壁5区、6区出现肺实变和肺不张时,给予俯卧位通气,通过改变重力依赖的通气和灌注分布,促进分泌物引流及肺复张,提高患者的肺顺应性,从而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Lan等[15]对中度至重度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同样发现,该种措施可以促使塌陷肺泡重新开放,滴定最佳PEEP值可以减少肺泡的反复开闭,从而改善肺通气及氧合,减轻肺损伤。同时,肺部超声显示B线的形成主要反映局部肺组织密度的增加和通气的减少,因此,早期识别液体超负荷,积极指导液体管理,可以减轻肺水肿[16];并可以依据超声征象实施高频胸壁震荡、咳嗽机、胸部振动排痰及主动呼吸循环技术等气道廓清措施,提高气道的粘液清除和气体交换效率,改善肺通气功能。Huang等[17]研究同样证实了高频胸壁振荡可以增强支气管纤毛系统的清除能力,促进痰液排出体外,改善氧合。
肺部超声引导肺康复训练方案可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膈肌是负责有效肺扩张的主要骨骼肌,长时间控制性机械通气由于外部物理力取代主动膈肌收缩进行肺气体交换,可引起膈纤维萎缩和吸气肌无力,导致膈肌功能障碍[18]。有研究显示,膈肌功能障碍常见于危重患者,当患者转至ICU时,发生率高达64%,是撤机困难的关键影响因素[19]。肺康复训练可以一定程度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膈肌功能和呼吸功能。本研究实施肺部超声引导的肺康复训练,结果显示试验组在干预第5天及第7天,膈肌移动度和厚度变异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肺康复训练方案能改善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分析原因主要为:肺部超声目标导向性主动呼吸肌训练通过抑制线粒体过氧化物生成和脂质沉积,增加膈肌血液灌注,改善膈肌组织氧摄取,减少氧化应激损伤[18];呼吸神经肌肉电刺激通过人工模拟生理放电来刺激膈神经,使膈肌连续而有规律地被动收缩,增加肌肉收缩强度[19];膈肌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通过限制呼吸机的过度辅助,保持一定的膈肌活动,维持生理水平的膈肌用力,防止废用性萎缩和负荷损伤[20]。因此,在患者转入ICU后,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的实施肺部超声引导下肺康复方案。
肺部超声引导肺康复训练方案可提高撤机成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撤离机械通气是患者从正压通气到完全自主呼吸的转变,延迟撤机或过早撤机均可导致撤机失败。研究显示[21],约43.3%的机械通气患者出现撤机困难甚至撤机失败,是导致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直接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加快康复进程方面试验组具有明显优势。依据肺部超声征象,判断肺部状况逐渐好转,肺康复训练强度逐渐降低,更好地识别撤机的时机,提高患者的撤机成功率。分析原因主要为:通过超声连续、动态评估肺功能、膈肌功能,助力可视化精准诊疗,实施目标导向性干预措施,准确把握肺康复介入时机和撤机时机,提高了肺复张效果和撤机成功率[21];循序渐进的肺康复训练通过调节患者体位、呼吸、气道及呼吸机参数,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增加肺泡通气量,加快肺复张,预防肺部感染,进一步增强呼吸肌肌力和肺通气功能,促进患者康复[10]。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肺部超声引导肺康复训练方案能有效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肺部状况、氧合以及膈肌功能,提高撤机成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未来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来验证对机械通气患者的远期效应。
利益冲突:本文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