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莉, 李萃萃, 李幼平, 师成虎, 杨宗霞, 王应强, 沈建通, 李筱. 成都市新津县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绩效评估系列之四:新津县各级医疗机构门、急诊与住院疾病构成调查.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 14(2): 140-146. doi: 10.7507/1672-2531.20140024 复制
成都市统筹试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重新定位:县级医院是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患者救治,重大疑难疾病接治转诊,负责外科手术和产科等技术难度稍高的诊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社区中心”)负责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病管理和康复服务;乡镇卫生院(简称“乡院”)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1]。基层主要疾病负担不仅是循证合理配备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基本药物及人力资源的基础和驱动力,更是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基本医疗服务的关键[2]。门急诊与住院疾病构成能较好地反映当地医院的主要疾病负担,通过研究疾病负担来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进而优化资源配置。
本文报道新津县2009和2010年门、急诊和住院疾病构成情况,评估新津全域疾病负担的现状,分析基层三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需求的总量和分布,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线数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同本系列研究之一[3]。
1.2 研究内容及指标
调查内容:成都市新津县17家医疗卫生机构2009和2010年门、急诊和住院疾病构成情况。
调查指标:①门、急诊疾病构成情况: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分类的门、急诊患者系统疾病及前15位单病种。②住院疾病构成情况:住院患者系统疾病及前15位单病种。
1.3 数据采集、核实与处理
同本系列研究之二[4]。
2 结果
2.1 2009和2010年前20位疾病门、急诊就诊人次及住院人次
2009和2010年,全县医疗机构排名前20位的门、急诊疾病就诊人次数分别为54 322、112 353人次,年增长106.8%。排名前20位住院疾病的住院人次数分别为19 764、28 311人次,年增长43.2%。
2.2 2009和2010年门、急诊疾病构成
2.2.1 系统疾病构成
结果见表 1。表 1显示:①门、急诊疾病类别分别为10和11类,2009年无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2010年增为397人次。② 2009和2010年门、急诊前3类系统疾病均为呼吸、消化、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累计构成比为85.1%和82.7%。③门、急诊人次>1万的系统疾病:2009年有1类(呼吸系统疾病),2010年有3类(呼吸、消化和损伤),且人次较2009年增长1倍。④门、急诊人次>1 000的系统疾病:2009年有7类,2010年有9类。

2.2.2 前15位单病种构成
结果见表 2。表 2显示:①门、急诊前15位单病种累计构成比为97.0%和97.2%,含慢性病4种、急性病10种,另有1种中医证候,提示病名书写不规范,需分别统计中、西医诊断。② 2009和2010年前15位单病种中有12个相同,含慢性病3种(鼻炎、慢性胃炎和精神分裂症)、急性病8种(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浅表损伤、急性胃炎、急性胃肠炎、急性扁桃体炎、感冒和喉炎)、中医症状1种(外伤证)。2010年结膜炎门急诊人次增加明显。③ 2009和2010年前3个单病种均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和浅表损伤,累计构成比为61.61%和59.53%,提示该县门、急诊患者的常见病种较稳定。

2.3 2009和2010年住院疾病构成
2.3.1 系统疾病构成
结果见表 1。表 1显示:①住院患者疾病类别分别为11和12类,2009年无肿瘤系统疾病,2010年有7例肿瘤住院患者。②住院患者中呼吸系统疾病均居首位,2009和2010年分别占53.6%和50.8%。③住院人次>1万的系统疾病:2009年无,2010年有1类(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次>1 000的系统疾病:2009年有3类(呼吸,妊娠、分娩和产褥期,消化系统疾病),2010年有7类(呼吸,妊娠、分娩和产褥期,消化,循环,泌尿,肌肉骨骼,损伤),提示该县住院量有所增加。④与2009年相比,2010年妊娠、分娩和产褥期住院人次无增长,排名降至第4位;消化与循环系统人次和排名均升高1位,排在第2和第3位;2010年前4位系统疾病累计构成比为79.1%,系统疾病种类和顺序变化不大,提示该县住院系统疾病较稳定。
2.3.2 前15位单病种构成
结果见表 2。表 2显示:①前15位住院单病种累计构成比为90.6%和91.3%,含慢性病5种、急性病10种,急性病人次多于慢性病。② 2009和2010年前15位单病种中有13个相同,含慢性病5种(高血压、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病8种(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胃炎、急性胃肠炎、肺部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正常分娩、单胎活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提示该县住院患者的常见病种较稳定。③ 2009和2010年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均位居第1和第2位,前4位单病种种类未变(均为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胃炎),累计构成比为48.1%和49.5%,提示应重点关注这4个单病种;同时,201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住院人次增加近1倍,因此在重视感染性疾病的同时,也应关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4 2009和2010年门、急诊和住院同类疾病分布
2.4.1 系统疾病分布
图 1A、图 1B显示:①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占门诊系统疾病构成比均为县级医院和社区中心在2010年有所增加,乡院在2010年有所减少,提示常见病的基层留诊率在2010年有所提高。②乡院占全县门急诊、住院的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的构成比均超过5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消化系统疾病占全县门急诊、住院构成比<10%,县级医院构成比居中,该分布符合成都市医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③居第1、2位的系统疾病(呼吸和消化系统)门、急诊各级医疗机构分布情况与住院相似。

图 1C、图 1D显示:门、急诊多以急性系统疾病为主;住院多以慢性系统疾病为主,较门、急诊新增内分泌和循环系统疾病;县级医院全县住院构成比最大。
2.4.2 单病种分布
图 2A、图 2B显示:①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支气管炎均属于呼吸系统急性疾病,门急诊分布较明显。② 2009和2010年,3类不同级别医院的单病种占门、急诊疾病比例:县级医院在2010年有所增加,社区中心和乡院在2010年有所减少,与呼吸系统疾病占门急诊系统疾病比例分布相似。③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占住院疾病比例:2009年乡院占91.9%,2010年社区服务中心占100%;急性支气管炎疾病占住院疾病比例:乡院2年均超过60%;提示乡院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和服务量在2010年有所增加。

3 讨论
3.1 2009和2010年新津县各级医疗机构疾病构成变化
2009和2010年新津县门、急诊和住院第1位系统疾病均为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前3位系统疾病均为呼吸、消化和损伤;第4~5位系统疾病包括泌尿生殖和精神行为障碍疾病;住院系统疾病变化不大,前5位包括呼吸、妊娠、消化、循环和泌尿系统疾病。四川省县医院住院系统疾病前5位依次为呼吸、损伤与中毒、消化、循环和妊娠分娩疾病,精神行为障碍居第16位[5-10]。该县住院系统疾病与四川省疾病谱中4类相同。该县门、急诊和住院前15位单病种近2年排名虽有变化,但种类变化较小。有12~13个单病种均位于前15位,提示该县单病种比较稳定,且前15位单病种基本能涵盖当地80%的患者,有利于按地区循证遴选及配备基本药物[11-16]。急性病较多且集中于感染和损伤,尤其是呼吸和消化系统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等。慢性病集中于呼吸和循环系统,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等。该疾病构成与我中心对成都市双流县永安中心卫生院同期住院疾病构成及相关研究结果[5]一致。
3.2 同类疾病分布特点
同类系统疾病分布:呼吸、消化、损伤与中毒等急性系统疾病多分布在乡院,占全县构成比>60%,循环、内分泌和精神行为障碍等慢性系统疾病多分布在县级医院。同一单病种分布: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支气管炎等急性病多分布在乡院,精神分裂症和妊娠分娩等多分布在县级医院。按照成都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该县实施县级医院负责产科等技术难度稍高的诊疗服务,乡院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社区中心负责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为居民提供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不断提高常见病基层留诊率,充分发挥了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能[17-21]。
3.3 特殊疾病分布特点
该县门、急诊和住院精神行为障碍系统疾病,尤以精神分裂症等器质性疾病人数2009~2010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可能与该县注重精神病医院建设,是新津县唯一特色专科精神病医院有关。这提示可根据当地疾病诊治需求和医院自身条件合理规划建设特色专科,充分发挥其诊治特长,使当地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就近的诊治。门、急诊以急性病诊治为主,住院疾病中急、慢性病增长幅度较大,可能与医保政策变化、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有关。如此大的涨幅可能会对医保带来较大压力,对常见、多发病收治入院的合理性、规范和监管应加以研究和重视。
3.4 中、西医病名分类不规范
该县各级医疗机构存在疾病名分类或诊断不规范情况,如软组织损伤、剖腹产分娩等未能从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查到相应的编号,建议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疾病名统一口径收集与统计。如表 3所示,疾病名有中医证候,建议按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病名统一收集和统计,进一步探索统一中医证候与西医病种的标准和方法,以提高规范性和科学性。中、西医疾病诊断名在信息系统中无分别的排名信息,未对不同县级、乡院级和村站级的疾病分层排名等,可能带来一定偏倚而影响本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因新津县信息平台中缺乏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住院患者疾病资料,不能分别分析县级、社区和乡院的住院疾病负担,故该研究数据取自2009~2010年新津全县各医疗机构上报门、急诊和住院的数据。另外,各级医疗机构对疾病诊断名书写不规范。上述问题可能影响本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3.6 结论
① 2009和2010年新津县门急诊和住院常见病种较集中且稳定。门急诊疾病以呼吸、消化和损伤中毒等系统疾病为主,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和浅表损伤为门、急诊前3位疾病。住院疾病以呼吸、妊娠分娩和产褥期、消化、循环系统疾病为主,其中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急性胃炎为住院患者前4位单病种,同时高血压、糖尿病增长明显。②呼吸、消化、损伤与中毒等急性系统疾病多分布在乡院,循环、内分泌和精神行为障碍等慢性系统疾病多分布在县级医院,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了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能。③病名书写有待规范,需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和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疾病名统一口径收集与统计,信息系统应完善,如对中、西医诊断应分别统计,并收集与排位不同基层医疗机构前20位疾病的信息,能提供更详细的住院患者资料,包括医疗机构、疾病(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患者基本特征(如性别、年龄、居住地)、诊治和用药情况、费用及保险支付情况等详细信息,为当地卫生决策提供高质量证据。
成都市统筹试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重新定位:县级医院是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患者救治,重大疑难疾病接治转诊,负责外科手术和产科等技术难度稍高的诊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社区中心”)负责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病管理和康复服务;乡镇卫生院(简称“乡院”)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1]。基层主要疾病负担不仅是循证合理配备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基本药物及人力资源的基础和驱动力,更是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基本医疗服务的关键[2]。门急诊与住院疾病构成能较好地反映当地医院的主要疾病负担,通过研究疾病负担来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进而优化资源配置。
本文报道新津县2009和2010年门、急诊和住院疾病构成情况,评估新津全域疾病负担的现状,分析基层三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需求的总量和分布,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线数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同本系列研究之一[3]。
1.2 研究内容及指标
调查内容:成都市新津县17家医疗卫生机构2009和2010年门、急诊和住院疾病构成情况。
调查指标:①门、急诊疾病构成情况: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分类的门、急诊患者系统疾病及前15位单病种。②住院疾病构成情况:住院患者系统疾病及前15位单病种。
1.3 数据采集、核实与处理
同本系列研究之二[4]。
2 结果
2.1 2009和2010年前20位疾病门、急诊就诊人次及住院人次
2009和2010年,全县医疗机构排名前20位的门、急诊疾病就诊人次数分别为54 322、112 353人次,年增长106.8%。排名前20位住院疾病的住院人次数分别为19 764、28 311人次,年增长43.2%。
2.2 2009和2010年门、急诊疾病构成
2.2.1 系统疾病构成
结果见表 1。表 1显示:①门、急诊疾病类别分别为10和11类,2009年无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2010年增为397人次。② 2009和2010年门、急诊前3类系统疾病均为呼吸、消化、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累计构成比为85.1%和82.7%。③门、急诊人次>1万的系统疾病:2009年有1类(呼吸系统疾病),2010年有3类(呼吸、消化和损伤),且人次较2009年增长1倍。④门、急诊人次>1 000的系统疾病:2009年有7类,2010年有9类。

2.2.2 前15位单病种构成
结果见表 2。表 2显示:①门、急诊前15位单病种累计构成比为97.0%和97.2%,含慢性病4种、急性病10种,另有1种中医证候,提示病名书写不规范,需分别统计中、西医诊断。② 2009和2010年前15位单病种中有12个相同,含慢性病3种(鼻炎、慢性胃炎和精神分裂症)、急性病8种(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浅表损伤、急性胃炎、急性胃肠炎、急性扁桃体炎、感冒和喉炎)、中医症状1种(外伤证)。2010年结膜炎门急诊人次增加明显。③ 2009和2010年前3个单病种均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和浅表损伤,累计构成比为61.61%和59.53%,提示该县门、急诊患者的常见病种较稳定。

2.3 2009和2010年住院疾病构成
2.3.1 系统疾病构成
结果见表 1。表 1显示:①住院患者疾病类别分别为11和12类,2009年无肿瘤系统疾病,2010年有7例肿瘤住院患者。②住院患者中呼吸系统疾病均居首位,2009和2010年分别占53.6%和50.8%。③住院人次>1万的系统疾病:2009年无,2010年有1类(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次>1 000的系统疾病:2009年有3类(呼吸,妊娠、分娩和产褥期,消化系统疾病),2010年有7类(呼吸,妊娠、分娩和产褥期,消化,循环,泌尿,肌肉骨骼,损伤),提示该县住院量有所增加。④与2009年相比,2010年妊娠、分娩和产褥期住院人次无增长,排名降至第4位;消化与循环系统人次和排名均升高1位,排在第2和第3位;2010年前4位系统疾病累计构成比为79.1%,系统疾病种类和顺序变化不大,提示该县住院系统疾病较稳定。
2.3.2 前15位单病种构成
结果见表 2。表 2显示:①前15位住院单病种累计构成比为90.6%和91.3%,含慢性病5种、急性病10种,急性病人次多于慢性病。② 2009和2010年前15位单病种中有13个相同,含慢性病5种(高血压、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病8种(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胃炎、急性胃肠炎、肺部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正常分娩、单胎活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提示该县住院患者的常见病种较稳定。③ 2009和2010年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均位居第1和第2位,前4位单病种种类未变(均为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胃炎),累计构成比为48.1%和49.5%,提示应重点关注这4个单病种;同时,201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住院人次增加近1倍,因此在重视感染性疾病的同时,也应关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4 2009和2010年门、急诊和住院同类疾病分布
2.4.1 系统疾病分布
图 1A、图 1B显示:①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占门诊系统疾病构成比均为县级医院和社区中心在2010年有所增加,乡院在2010年有所减少,提示常见病的基层留诊率在2010年有所提高。②乡院占全县门急诊、住院的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的构成比均超过5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消化系统疾病占全县门急诊、住院构成比<10%,县级医院构成比居中,该分布符合成都市医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③居第1、2位的系统疾病(呼吸和消化系统)门、急诊各级医疗机构分布情况与住院相似。

图 1C、图 1D显示:门、急诊多以急性系统疾病为主;住院多以慢性系统疾病为主,较门、急诊新增内分泌和循环系统疾病;县级医院全县住院构成比最大。
2.4.2 单病种分布
图 2A、图 2B显示:①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支气管炎均属于呼吸系统急性疾病,门急诊分布较明显。② 2009和2010年,3类不同级别医院的单病种占门、急诊疾病比例:县级医院在2010年有所增加,社区中心和乡院在2010年有所减少,与呼吸系统疾病占门急诊系统疾病比例分布相似。③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占住院疾病比例:2009年乡院占91.9%,2010年社区服务中心占100%;急性支气管炎疾病占住院疾病比例:乡院2年均超过60%;提示乡院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和服务量在2010年有所增加。

3 讨论
3.1 2009和2010年新津县各级医疗机构疾病构成变化
2009和2010年新津县门、急诊和住院第1位系统疾病均为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前3位系统疾病均为呼吸、消化和损伤;第4~5位系统疾病包括泌尿生殖和精神行为障碍疾病;住院系统疾病变化不大,前5位包括呼吸、妊娠、消化、循环和泌尿系统疾病。四川省县医院住院系统疾病前5位依次为呼吸、损伤与中毒、消化、循环和妊娠分娩疾病,精神行为障碍居第16位[5-10]。该县住院系统疾病与四川省疾病谱中4类相同。该县门、急诊和住院前15位单病种近2年排名虽有变化,但种类变化较小。有12~13个单病种均位于前15位,提示该县单病种比较稳定,且前15位单病种基本能涵盖当地80%的患者,有利于按地区循证遴选及配备基本药物[11-16]。急性病较多且集中于感染和损伤,尤其是呼吸和消化系统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等。慢性病集中于呼吸和循环系统,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等。该疾病构成与我中心对成都市双流县永安中心卫生院同期住院疾病构成及相关研究结果[5]一致。
3.2 同类疾病分布特点
同类系统疾病分布:呼吸、消化、损伤与中毒等急性系统疾病多分布在乡院,占全县构成比>60%,循环、内分泌和精神行为障碍等慢性系统疾病多分布在县级医院。同一单病种分布: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支气管炎等急性病多分布在乡院,精神分裂症和妊娠分娩等多分布在县级医院。按照成都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该县实施县级医院负责产科等技术难度稍高的诊疗服务,乡院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社区中心负责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为居民提供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不断提高常见病基层留诊率,充分发挥了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能[17-21]。
3.3 特殊疾病分布特点
该县门、急诊和住院精神行为障碍系统疾病,尤以精神分裂症等器质性疾病人数2009~2010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可能与该县注重精神病医院建设,是新津县唯一特色专科精神病医院有关。这提示可根据当地疾病诊治需求和医院自身条件合理规划建设特色专科,充分发挥其诊治特长,使当地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就近的诊治。门、急诊以急性病诊治为主,住院疾病中急、慢性病增长幅度较大,可能与医保政策变化、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有关。如此大的涨幅可能会对医保带来较大压力,对常见、多发病收治入院的合理性、规范和监管应加以研究和重视。
3.4 中、西医病名分类不规范
该县各级医疗机构存在疾病名分类或诊断不规范情况,如软组织损伤、剖腹产分娩等未能从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查到相应的编号,建议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疾病名统一口径收集与统计。如表 3所示,疾病名有中医证候,建议按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病名统一收集和统计,进一步探索统一中医证候与西医病种的标准和方法,以提高规范性和科学性。中、西医疾病诊断名在信息系统中无分别的排名信息,未对不同县级、乡院级和村站级的疾病分层排名等,可能带来一定偏倚而影响本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因新津县信息平台中缺乏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住院患者疾病资料,不能分别分析县级、社区和乡院的住院疾病负担,故该研究数据取自2009~2010年新津全县各医疗机构上报门、急诊和住院的数据。另外,各级医疗机构对疾病诊断名书写不规范。上述问题可能影响本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3.6 结论
① 2009和2010年新津县门急诊和住院常见病种较集中且稳定。门急诊疾病以呼吸、消化和损伤中毒等系统疾病为主,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和浅表损伤为门、急诊前3位疾病。住院疾病以呼吸、妊娠分娩和产褥期、消化、循环系统疾病为主,其中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急性胃炎为住院患者前4位单病种,同时高血压、糖尿病增长明显。②呼吸、消化、损伤与中毒等急性系统疾病多分布在乡院,循环、内分泌和精神行为障碍等慢性系统疾病多分布在县级医院,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了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能。③病名书写有待规范,需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和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疾病名统一口径收集与统计,信息系统应完善,如对中、西医诊断应分别统计,并收集与排位不同基层医疗机构前20位疾病的信息,能提供更详细的住院患者资料,包括医疗机构、疾病(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患者基本特征(如性别、年龄、居住地)、诊治和用药情况、费用及保险支付情况等详细信息,为当地卫生决策提供高质量证据。